《六韬》的管理思想

时间:2019-05-13 14:11: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六韬》的管理思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六韬》的管理思想》。

第一篇:《六韬》的管理思想

《六韬》的管理思想

《六韬》虽题为吕望所作,实际上当成书于战国中后期,是宋代颁定的《武经七书》之一,是先秦兵书中集大成之作,受到历代兵家的重视,曾被译成西夏文,在少数民族中流传。《六韬》继承了以往兵家的优秀思想,又兼采诸子之长,所以思想内容很丰富。在哲学思想方面反对巫祝卜筮迷信活动,提出了“板反其常”的重要辩证法思想,并论述了“夫存者非存,在于虑亡;乐者非乐,在于虑殃”,“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太强必折,太张必缺”,“无取于民者,取民者也”等思想。在政治思想方面主张“同天下”、“天下同利”,强调“重民”、“利民”、“爱民”,认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要求君主清静寡欲,无为而治,轻徭薄赋,不与民争利。在军事方面主张“伐乱禁暴”,“上战无与战”,强调“知彼知己”,“密察敌人之机”,“形人而我无形”,“先见弱于敌”。要求战争指导者“行无穷之变,图不测之利”机动灵活地运用各种战略战术。本文将侧重对《六韬》的管理思想进行初步研究,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彰显民本思想,主张执政为民

主张“同天下”、“天下同利”,强调“重民”、“利民”、“爱民”,认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

“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然则皆有启之,无有闭之也。”有大智的人不夸耀他的智慧,有深谋的人不显露他的谋略,有大勇的人不只凭血气之勇,图大利的人不只顾自己利益。为天下谋利益的天下人都欢迎他,使天下人受害的,天下人都反对他。天下不是那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想取得天下的人,就象猎取野兽一样,天下人都有分享猎物的心,也好象同船渡河一样,渡过了,大家就达到了共同的目的;失败了,大家都受害。这样做,天下人都只有欢迎他的理由而没有反对他的理由了。

“无取于民者,取民者也;无取于国者,取国者也;无取于天下者,取天下者也。无取民者,民利之;无取国者,国利之;无取天下者,天下利之。故道在不可见,事在不可闻,胜在不可知。”不掠夺人民利益的,可以取得人民的拥护;不掠夺别国利益的,可以取得别国的拥护;不掠夺天下利益的,可以取得天下的拥护。不掠夺人民利益的人,人民归向你,这是人民给你的利益;不掠夺别国利益的,别国归向你,这是别国给你的利益;不掠夺天下利益的,天下人归向你,这是天下人给你的利益。所以这种方法妙在使人不可见,事机秘密妙在使人不可闻,胜利妙在使人不可知。

《六韬•顺启第十六》论述夺取和治理天下的根本原则是要与人民的利益一致。指出:“大盖天下,然后能容天下;信盖天下,然后能约天下;仁盖天下,然后能怀天下;恩盖天下,然后能保天卜;权盖天下,然后能不失天下;事而不疑,则天运不能移,时变不能迁。此六者备,然后可以为天下政。故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生天下者,天下德之;杀天下者,天下贼之;彻天下者,天下通之;穷天下者,天下仇之;安天下者,天下恃之;危天下者,天下灾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处之。”器量盖过天下,然后才能包容天下;诚信盖过天下,然后才能约束天下;仁慈盖过天下,然后才能怀柔天下;恩惠盖过天下,然后才能保有天下;权力盖过天下,然后才能不失天下;遇事果决不疑,就象天体运行不能改变,就象四时变化不能更易一样。这六个条件具备了,然后就可以治理天下了。所以为天下人谋利益的,人民就拥护他;使天下人受祸害的,人民就反对他;关心为天下人谋生存的,人民就怀念他的恩德;杀戮天下人的,人民就要毁灭他;顺应天下人意愿的,人民就归向他;造成天下人穷困的,人民就仇视他;使天下人安居乐业的,人民就依靠他;使

天下人遭受危难的,人民就逃离他。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做君主。在《守土第七》中指出:守土之要在于“无疏其亲,无怠其众,抚其左右,御其四旁”。“人君必从事于富,不富无以为仁,不施无以合亲。疏其亲则害,失其众则败”。不可疏远宗族,不可怠慢民众,安抚近邻,控制四方。君主必须发展经济,讲求富国之道,国不富就谈不上行仁政,不行仁政就不能团结宗亲。疏远了宗亲就会受害,失去了人心就会失败。

仁义就是“敬其众,合其亲”,就是尊重民意,团结宗亲。“敬其众则和,合其亲则喜,是谓仁义之纪”。尊重民意就能得到人民拥护;团结宗亲就能得到他们的爱戴。这些就是行仁义的准则。

《国务第三》指出:“为国之大务,爱民而已”。“爱民奈何?利而无害,成而无败,生而无杀,与而无夺,乐而无苦,喜而无怒。” 要给与人民利益而不要损害他们,要促进人民生产而不要破坏他们,要保护人民的生命而不要杀害他们,要给与人民实惠而不要掠夺他们,要使人民安乐而不使他们痛苦,要使人民喜悦而不使他们愤怒。“民不失务则利之;农不失时则成之;省刑罚则生之;薄赋敛则与之;俭宫室台榭则乐之,吏清不苛扰则喜之。民失其务则害之;农失其时则败之;无罪而罚则杀之;重赋敛则夺之;多营宫室台榭以疲民力则苦之;吏浊苛扰则怒之。”不使人民失去职业,就是给了人民利益;不耽误农时,就是促进了人民的生产;不惩罚无罪的人,就是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少收赋税,就是给了人民实惠;少建宫室台榭,就能使人民安乐;官吏清廉不苛扰盘剥,就能使人民喜悦。反之,如果使人民失去职业,就是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耽误农时,就是破坏了他们的生产;人民无罪而妄加惩罚,就是杀害;对人民横征暴敛,就是掠夺;多修建宫室台榭,就会增加人民的痛苦;官吏贪污苛扰,就会使人民愤怒。“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已物。此爱民之道也。” 所以善于治国的君主,统驭人民要象父母爱护子女,兄长爱护弟妹那样,见其饥寒就为他忧虑,见其劳苦就为他悲痛,施行赏罚就象自己身受赏罚一样,征收赋税就象夺取自己的财物一样。这些就是爱民的道理。《赢虚第二》指出:“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冶,祸福在君不在天时。” 君主不贤则国家危亡而人民变乱;君主贤明则国家太平而人民安定。所以国家祸福在于君主贤与不贤,而不在于天命的变化。

以尧为例,说明君主如何才算“贤圣”:“帝尧王天下之时,金银珠玉不饰,锦绣文绮不衣,奇怪珍异不视,玩好之器不宝,淫佚之乐不听,宫垣屋室不垩,甍、桷、椽、楹、不斫,茅茨偏庭不剪,鹿裘御寒,布衣掩形,粝梁之饭,藜藿之羹,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绩之时,削心约志,从事乎无为。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洁爱人者厚其禄。民有孝慈者爱敬之;尽力农桑者慰勉之。旌别淑慝,表其门闾,平心正节,以法度禁邪伪。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善天下鳏、寡、孤、独,赈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亲其君如父母。” 帝尧为君主时,不用金银珠玉装饰,不穿锦绣华丽的衣服,不观赏珍贵稀奇的物品,不珍藏古玩宝器,不听淫佚的音乐,不粉饰宫庭墙垣,不雕饰甍桷椽楹,不修剪庭院茅草,以鹿裘御寒,以布衣遮体,吃粗粮饭,喝野菜汤,不因劳役而误农时,约束心志而从事清静无为。官吏中忠正守法的就升迁爵位,廉洁爱民的就增加奉禄。人民中有孝敬父母、抚爱幼小的就敬重他;尽力从事农桑的就慰问勉励他。区别善恶良莠,表彰善良人家,提倡公正节操,以法制禁止奸邪诈伪。对厌恶的人,他有功必赏;对喜爱的人,他有罪必罚。赡养鳏寡孤独之人,救济祸患伤亡之家。至于帝尧自己则是生活俭朴,征用赋税劳役很少,所以天下万民富足安乐而没有饥寒的面容。百姓爱戴他象景仰日月一样,亲近他象亲近父母一样。

二、如何做一个成熟的管理者?

1.调查研究,了解下情;言路畅通,公正无私

在论述君臣之礼时说:作为君王最重要是能洞察下情,作为臣民,最重要是能谦恭驯服。君主要洞察下情,就不能疏远臣民;臣民要谦恭驯服,就不能隐瞒意见。君主要普施恩德,臣

下要安分守职。普施恩德,要象天空那样覆盖万物;安分守职,要象大地那样稳重厚实。君主要安详稳健而气质宁静,要柔和有节而胸有成竹,要善于与臣民协商问题而不固执已见,对人要谦虚而无私,处事要公正而不偏。

管理者要“勿妄而许,勿逆而拒。许之则失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止,不可极也;深渊度之,不可测也。神明之德,正静其极。”不要轻率接受,不要简单拒绝。轻率接受,容易丧失主见;反面拒绝,容易闭塞言路。君主要象高山那样,使人仰慕效法,要象深渊那样,使人莫测其深。英明正确,镇静公正,就是准则。

强调管理者“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辏并进,则明不蔽矣。

眼睛贵在能看清事物,耳朵贵在能听到消息。头脑贵在能考虑周详。如能使天下人的眼睛都去看,就没有看不见的事物;使天下人的耳朵都去听,就没有听不到的消息;使天下人的心思都去考虑,就没有考虑不周的事情。四面八方的情况都汇集到君主那里,君主自然就能洞察一切而不受蒙蔽了。

2.勤奋为善,善于决断;清正廉洁,是非分明

“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此三者道之所止也。柔而静,恭而敬,强而弱,忍而刚,此四者,道之所起也。故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意思是说,见到善事却怠惰不为,时机到来却迟疑不决,知道不对却泰然处之,这三种情况就是先圣治国之理废弃的原因。能柔能静以待己,能恭能敬以待人,能强能弱以接物,能忍能刚以待机,这四种就是先圣治国之道能推行的原因。所以正义胜过私欲,国家就昌盛;私欲胜过正义,国家就衰亡;勤恳胜过懈怠,国家就吉祥;懈怠胜过勤恳,国家就会灭亡。

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以为我军众多就轻敌,不要以为任务重大就拚命,不要以为身居高位就轻视别人,不要固执己见而违背众意,不要把诡辩游说当成真理。

三、管理者的用人之道

1.关于人才的标准

《六韬》提出了关于人才的六条标准。它们是:仁爱、正义、忠实、诚信、勇敢、智谋。《六韬•六守第六》中提出了“仁、义、忠、信、勇、谋”的人才标准;《六韬•论将第十九》中进一步阐述了将帅应该具备的五种素质和应当避免的十大缺点错误,即所谓“将有五材十过”: 太公曰:“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所谓十过者: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洁而不爱人者,有智而心缓者,有刚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并进一步阐述道:“勇而轻死者可暴也,急而心速者可久也,贪而好利者可遗也,仁而不忍人者可劳也,智而心怯者可窘也,信而喜信人者可诳也,廉洁而不爱人者可侮也,智而心缓者可袭也,刚毅而自用者可事也,懦而喜任人者可欺也。”勇敢而轻于牺牲的,可以激怒而战胜他;急躁而急于求成的,可以持久作战拖垮他;贪婪而好利的,可以贿赂他;仁慈而流于姑息的可以袭扰疲惫他;聪明而胆小怕事的,可以胁迫他;诚信而轻信别人的,可以欺骗他;廉洁而近于刻薄的,可以轻悔他;多谋而犹豫不决的,可以突然袭击他;坚强而刚愎自用的,可以用言词奉承他(使他轻举妄动,疏忽大意,然后打败他);懦弱无能而好依赖别人的,可以愚弄他。

2.关于人才的考察识别

如何来考察某人是否具备这些标准呢?《六韬》从实践的观点出发,主张给予他们不同的环境条件看他们的实际表现,并据之作出判断:“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无骄;付之而观其无转;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恐;事之而观其无穷。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而不骄者义也;付之而不转者忠也;使之而不隐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穷者谋

也。”用今天的话,就是使他富裕,看他能否不逾越礼法;给他高位,看他能否不骄不傲;付与他重大任务,看他是否能坚定不移地去完成;授权他去处理问题,看他是否能不隐瞒欺骗;让他身临危难,看他能否临危不惧;使他处理突然事变,看他是否能从容应对。富裕而不逾越礼法,就是仁爱;尊贵而不骄傲,就是正义;能坚定不移地完成重大任务,就是忠实;处理问题能不隐瞒欺骗,就是诚信;能够临危不惧,就是勇敢;能从容应对突发事件,就是有智谋。

《六韬》认为,人民不尽力于本职,就不是好人民;士不忠诚,就不是好的士;臣不直谏,就不是好臣;官吏不公平廉洁爱护人民,就不是好官吏;宰相不能富国强兵,妥善处理各项问题,确保君权的稳固,整饬群臣的纲纪,核查名实,严明赏罚,使万民乐业,这就不是好宰相。

《选将第二十》专门论述选择和考验将领的方法。太公曰:夫士外貌不与中情相应者十五:有贤而不肖者,有温良而为盗者,有貌恭敬而心慢者,有外廉谨而内无至诚者,有精精而无情者,有湛湛而无诚者,有好谋而不决者,有如果敢而不能者,有悾悾而不信者,有恍恍惚惚而反忠实者,有诡激而有功效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肃肃而反易人者,有嗃嗃而反静悫意者,有势虚形劣而外出无所不至、无所不遂者。天下所贱,圣人所贵,凡人莫知,非有大明,不见其际,此士之外貌不与中情相应者也。

有的外似贤良而内实不肖,有的外似善良而实为盗贼,有的外似恭敬而内实不逊,有的外似谦谨而内不至诚,有的外似精干而内无才学,有的外似浑厚而内不诚实,有的外多计谋而内不果断,有的外似果断而内无作为,有的外似老实而内无信用,有的外似动摇而内实忠诚,有的言行过激而作事却有功效,有的外似勇敢而内心惧怕,有的外表严肃而内实平易近人,有的外貌严厉而内心温和厚道,有的外表虚弱、貌不惊人,但受命出使没有到不了的地方,没有完不成的任务。那些外貌不扬,而内在品质好的人,往往为天下人所看不起,却独为圣人所器重,一般人不知道他们内在的才华,非有高明的见识,是不能看清这些人的实情的。这就是士的外表和内在才华不相一致的情况。

那么,到底如何识别这些人才呢?

太公曰:知之有八征:一日问之以言以观其辞;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间谍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八征皆备,则贤、不肖别矣。

一是提出问题,看他知道得是否详尽清楚;二是详尽追问看他应变的能力;三是用间谍考察,看他是否忠诚;四是明知故问,看他有无隐瞒,借以考查他的品德;五是让他管理财物,看他是否廉洁;六是用女色试他,看他的操守如何;七是把危难的情况告诉他,看他是否勇敢;八是使他的酒,看他能否保持常态。这八种考验方法都用了,一个人的贤与不贤就能区别清楚了。

3.关于人才的使用

《六韬》主张,作为君王,应当推崇德才兼备的人,抑制无德无才的人,任用忠诚信实的人,除去奸诈虚伪的人。严禁**的行为,制止奢侈的风气。并进一步提出应当警惕六种坏事,七种坏人。即“六伤、七害”(见《六韬•上贤第九》)。所谓“六伤”包括:大修宫室池榭,搞游玩观赏,歌舞行乐者;不从事农桑,意气用事,仿效游侠,违犯禁令,不服教导者;营私结党,排挤贤智,蒙蔽君主者;自高自大,气焰嚣张,里通外国,不尊重君主的者;轻视爵位,藐视上级,并以替君主冒险犯难为耻辱者;强宗大族争相掠夺,欺压贫弱者。所谓“七害”包括:第一,没有智略权谋,为了获得重赏高官,强横恃勇,轻率处战,企求侥幸立功的,君主切勿用他做将帅。第二,有名无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掩人之善,扬人之恶,到处钻营取巧的,君主必须慎重,不能与他共谋大事。第三,外表朴素,衣着粗劣,自称“无为”,实是沽名,自称无欲,实是图利,这是虚伪的人,君主切不可亲近他。第四,冠带奇特,衣着讲究,博闻善辩,空谈高论,以此装点门面,处在简陋僻静的地方,专门诽谤时俗,这是奸诈的人,君主切不可宠用他。第五,谗言谄媚,不择手段,以求官爵;鲁莽拼命,不计后果,贪取俸禄;不顾大局,见利就行,高谈阔论,取悦人主,对于这种人君主切不要任

用他。第六,凡从事雕文刻镂、技巧华饰的奢侈工艺而妨害农业生产的人,君主必须加以禁止。第七,用骗人的方术,奇特的技艺,巫盅左道,符咒妖言,迷惑善良人民的人,君主必须禁止。

做君主的方法要象龙头一样,高瞻远瞩,洞察一切,深刻地观察问题,审慎地听取意见。对应该斥责的人不加斥责,奸臣就会兴风作浪;当杀的而不杀,大乱随着就会发生,当用兵讨伐而不讨伐,敌国就会强大起来。

《六韬•举贤第十》主张排除干扰,选贤任能。提出了“实当其名,名当其实”的举贤之道。太公在回答文王“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的疑惑时说:“举贤而不能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誉,而不得真贤也。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如果君主认为一般人所称赞的是贤人,一般人所诋毁的是不贤的人,那么党羽多的就会被任用,党羽少的就会被排挤。这样奸邪势力就会结党营私而埋没贤人,忠臣无罪而被置于死地,奸臣用虚名骗取爵位,所以社会愈加混乱,国家也就不能避免危亡了。

“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也。”根据各级官吏应具备的条件选拔贤能,再根据各种官职应具备的条件考核在职人员,甄别其才智的高低,考查其能力的强弱,使其德才与官位相称,官位与德才相当。这就掌握着举贤的原则与方法了。

四、如何激励士气

1.极力的目标是达到统一意志

《六韬•兵道第十二》从用兵的角度提出了统一一直的重要性。指出:用兵的规律,没有比统一意志更为重要的了,军队能统一意志,就能行动自由,所向无敌了。能否具有这种力量,都在于君主的所作所为。

2.激励的关键在于惩恶扬善,赏信罚必

《六韬•赏罚第十一》论述了奖惩的原则和要领。奖赏是为了鼓励好人好事,惩罚是为了惩戒坏人坏事。想奖赏一人以鼓励百人,惩罚一人以警戒众人,应该做到:用赏贵在守信,用罚贵在必行。如能对于你所见、所闻的事都做到赏信罚必,那么,那些你所未见未闻的事,也都自然会潜移默化了。赏信罚必就是诚信,诚信可以畅行于天地,上达于神灵。

《六韬•将威第二十二》指出:“将以诛大为威,以赏小为明,以罚审为禁止而令行。故杀一入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说者赏之。杀贵大,赏贵小。杀其当路贵重之臣,是刑上极也;赏及牛竖、马洗厩养之徒,是赏下通也。刑上极、赏下通,是将威之所行也。”主将以诛杀地位高的人来树立威信,以奖赏地位低的人来体现明察,以严明惩罚来作到所禁必止,所令必行。因此,杀一人能使全军震惊的:就杀他,赏一人能使万人欢喜的,就赏他。诛杀,重在诛杀地位高的人;奖赏,重在赏赐地位低的人。能诛杀那些有权有势的人物,说明刑罚能及于最上层;能奖赏到牛僮、马夫等饲养人员,说明赏赐能达到最下层。刑罚能及于最上层,赏赐能达到最下层;这就说明主将的威信能够贯彻上下了。

3.合理授权,身先士卒

《六韬•立将第二十一》中提出了两个重要的管理学原则:一是用人不疑,合理授权,二是上下同心,身先士卒。

要想打胜仗,君主就必须给将军授权。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并要求其“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寒暑必同。”只有这样,士卒才能尽其死力而战,以取得胜利。

“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军中之事,不闻君

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若此,则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君于后。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鹜,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悦,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意思是说,国事不应受外部的干预,作战不能由君主在朝廷内遥控指挥。臣怀二心就不能忠心耿耿地侍奉君主,将帅受君主的牵制,疑虑重重就不能专心专意地去对付敌人。军中一切事务,不听命于国君而听命于主将,临敌决战,意志统一。这样,主将就能上不受天时限制,下不受地形限制,前无敌人敢于抵抗,后无君主从中牵制。就能使有智谋的人都为他策划,勇敢的人都为他战斗,士气昂扬直冲霄汉,行动迅速如快马奔腾,兵未交锋而敌已降服。战争取胜于国外,功名显扬于国内,官吏都得到晋升,士卒都得到奖赏,百姓欢欣鼓舞,将帅没有罪过。从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安宁。

要“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闻金声而怒,闻鼓声而喜”,应该怎么办呢? “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土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署、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将帅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用扇子,雨天不张伞蓬,这样就是礼将;将帅不能以身作则,就无从体会士卒的冷暖。越过险阻地形,通过泥泞道路,将帅必先下车(马)步行,这样就是力将;将帅不身体力行,就无从体会士卒的劳苦。军队宿营就绪,将帅才进宿舍,军队的饭菜都已做好,将帅才能就餐,军队没有照明,将帅也不照明,这样就是止欲将;将帅不能克制自己,[与士卒共甘苦],就无以体会士卒的饥饱。由于将帅能同士卒共寒暑、共劳苦、共饥饱,所以全军官兵听到前进号令就欢喜,听到停止号令就愤怒。即使面临高城深池,箭石如雨,士卒也能争先登城,[野战时],刚一交锋,也都能争先冲击。并不是士卒愿意牺牲,乐于伤残,而是因为他们深深地感到将帅关怀在他们的冷暖、饥饱,体贴他们的辛苦

第二篇:分析《六韬》的管理思想

《六韬》虽题为吕望所作,实际上当成书于战国中后期,是宋代颁定的《武经七书》之一,是先秦兵书中集大成之作,受到历代兵家的重视,曾被译成西夏文,在少数民族中流传。《六韬》继续了以往兵家的优秀思想,又兼采诸子之长,所以思想内容很丰富。在哲学思想方面反对巫祝卜筮迷信活动,提出了“板反其常”的重要辩证法思想,并论述了“夫存者非存,在于虑亡;乐者非乐,在于虑殃”,“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太强必折,太张必缺”,“无取于民者,取民者也”等思想。在政治思想方面主张“同天下”、“天下同利”,强调“重民”、“利民”、“爱民”,认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要求君主清静寡欲,无为而治,轻徭薄赋,不和民争利。在军事方面主张“伐乱禁暴”,“上战无和战”,强调“知彼知己”,“密察敌人之机”,“形人而我无形”,“先见弱于敌”。要求战争指导者“行无穷之变,图不测之利”机动灵活地运用各种战略战术。本文将侧重对《六韬》的管理思想进行初步探究,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彰显民本思想,主张执政为民

主张“同天下”、“天下同利”,强调“重民”、“利民”、“爱民”,认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

“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然则皆有启之,无有闭之也。”有大智的人不炫耀他的聪明,有深谋的人不显露他的谋略,有大勇的人不只凭血气之勇,图大利的人不只顾自己利益。为天下谋利益的天下人都欢迎他,使天下人受害的,天下人都反对他。天下不是那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想取得天下的人,就象猎取野兽一样,天下人都有分享猎物的心,也好象同船渡河一样,渡过了,大家就达到了共同的目的;失败了,大家都受害。这样做,天下人都只有欢迎他的理由而没有反对他的理由了。

“无取于民者,取民者也;无取于国者,取国者也;无取于天下者,取天下者也。无取民者,民利之;无取国者,国利之;无取天下者,天下利之。故道在不可见,事在不可闻,胜在不可知。”不掠夺人民利益的,可以取得人民的拥护;不掠夺别国利益的,可以取得别国的拥护;不掠夺天下利益的,可以取得天下的拥护。不掠夺人民利益的人,人民归向你,这是人民给你的利益;不掠夺别国利益的,别国归向你,这是别国给你的利益;不掠夺天下利益的,天下人归向你,这是天下人给你的利益。所以这种方法妙在使人不可见,事机秘密妙在使人不可闻,胜利妙在使人不可知。

《六韬•顺启第十六》论述夺取和治理天下的根本原则是要和人民的利益一致。指出摘要:“大盖天下,然后能容天下;信盖天下,然后能约天下;仁盖天下,然后能怀天下;恩盖天下,然后能保天卜;权盖天下,然后能不失天下;事而不疑,则天运不能移,时变不能迁。此六者备,然后可以为天下政。故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生天下者,天下德之;杀天下者,天下贼之;彻天下者,天下通之;穷天下者,天下仇之;安天下者,天下恃之;危天下者,天下灾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处之。”器量盖过天下,然后才能包容天下;诚信盖过天下,然后才能约束天下;仁慈盖过天下,然后才能怀柔天下;恩惠盖过天下,然后才能保有天下;权力盖过天下,然后才能不失天下;遇事果决不疑,就象天体运行不能改变,就象四时变化不能更易一样。这六个条件具备了,然后就可以治理天下了。所以为天下人谋利益的,人民就拥护他;使天下人受祸害的,人民就反对他;关心为天下人谋生存的,人民就怀念他的恩德;杀戮天下人的,人民就要毁灭他;顺应天下人意愿的,人民就归向他;造成天下人穷困的,人民就仇视他;使天下人丰衣足食的,人民就依靠他;使天下人遭受危难的,人民就逃离他。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做君主。在《守土第七》中指出摘要:守土之要在于“无疏其亲,无怠其众,抚其左右,御其四旁”。“人君必从事于富,不富无以为仁,不施无以合亲。疏其亲则害,失其众则败”。不可疏远宗族,不可怠慢民众,安抚近邻,控制四方。君主必须发展经济,讲求富国之道,国不富就谈不上行仁政,不行仁政就不能团结宗亲。疏远了宗亲就会受害,失去了人心就会失败。

仁义就是“敬其众,合其亲”,就是尊重民意,团结宗亲。“敬其众则和,合其亲则喜,是谓仁义之纪”。尊重民意就能得到人民拥护;团结宗亲就能得到他们的敬爱。这些就是行仁义的准则。

《国务第三》指出摘要:“为国之大务,爱民而已”。“爱民奈何?利而无害,成而无败,生而无杀,和而无夺,乐而无苦,喜而无怒。” 要给和人民利益而不要损害他们,要促进人民生产而不要破坏他们,要保护人民的生命而不要杀害他们,要给和人民实惠而不要掠夺他们,要使人民安乐而不使他们痛苦,要使人民喜悦而不使他们愤怒。“民不失务则利之;农不失时则成之;省刑罚则生之;薄赋敛则和之;俭宫室台榭则乐之,吏清不苛扰则喜之。民失其务则害之;农失其时则败之;无罪而罚则杀之;重赋敛则夺之;多营宫室台榭以疲民力则苦之;吏浊苛扰则怒之。”不使人民失去职业,就是给了人民利益;不耽误农时,就是促进了人民的生产;不惩罚无罪的人,就是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少收赋税,就是给了人民实惠;少建宫室台榭,就能使人民安乐;官吏清廉不苛扰盘剥,就能使人民喜悦。反之,假如使人民失去职业,就是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耽误农时,就是破坏了他们的生产;人民无罪而妄加惩罚,就是杀害;对人民横征暴敛,就是掠夺;多修建宫室台榭,就会增加人民的痛苦;官吏贪污苛扰,就会使人民愤怒。“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已物。此爱民之道也。” 所以善于治国的君主,统驭人民要象父母保护子女,兄长保护弟妹那样,见其饥寒就为他忧虑,见其劳苦就为他悲痛,施行赏罚就象自己身受赏罚一样,征收赋税就象夺取自己的财物一样。这些就是爱民的道理。

《赢虚第二》指出摘要:“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冶,祸福在君不在天时。” 君主不贤则国家危亡而人民变乱;君主贤明则国家太平而人民安宁。所以国家祸福在于君主贤和不贤,而不在于天命的变化。

以尧为例,说明君主如何才算“贤圣”摘要:“帝尧王天下之时,金银珠玉不饰,锦绣文绮不衣,希奇珍异不视,玩好之器不宝,淫佚之乐不听,宫垣屋室不垩,甍、桷、椽、楹、不斫,茅茨偏庭不剪,鹿裘御寒,布衣掩形,粝梁之饭,藜藿之羹,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绩之时,削心约志,从事乎无为。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洁爱人者厚其禄。民有孝慈者爱敬之;尽力农桑者慰勉之。旌别淑慝,表其门闾,平心正节,以法度禁邪伪。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善天下鳏、寡、孤、独,赈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亲其君如父母。” 帝尧为君主时,不用金银珠玉装饰,不穿锦绣华丽的衣服,不观赏珍贵稀奇的物品,不珍藏古玩宝器,不听淫佚的音乐,不粉饰宫庭墙垣,不雕饰甍桷椽楹,不修剪庭院茅草,以鹿裘御寒,以布衣遮体,吃粗粮饭,喝野菜汤,不因劳役而误农时,约束心志而从事清静无为。官吏中忠正守法的就升迁爵位,廉洁爱民的就增加奉禄。人民中有孝敬父母、抚爱幼小的就敬重他;尽力从事农桑的就慰问勉励他。区别善恶良莠,表彰善良人家,提倡公正节操,以法制禁止奸邪诈伪。对厌恶的人,他有功必赏;对喜爱的人,他有罪必罚。赡养鳏寡孤独之人,救济祸患伤亡之家。至于帝尧自己则是生活俭朴,征用赋税劳役很少,所以天下万民富足安乐而没有饥寒的面容。百姓敬爱他象景仰日月一样,亲近他象亲近父母一样。

二、如何做一个成熟的管理者?

1.调查探究,了解下情;言路畅通,公正无私

在论述君臣之礼时说摘要:作为君王最重要是能洞察下情,作为臣民,最重要是能谦恭驯服。君主要洞察下情,就不能疏远臣民;臣民要谦恭驯服,就不能隐瞒意见。君主要普施恩德,臣下要安分守职。普施恩德,要象天空那样覆盖万物;安分守职,要象大地那样稳重厚实。

君主要安详稳健而气质宁静,要柔和有节而胸有成竹,要善于和臣民协商新问题而不固执已见,对人要谦虚而无私,处事要公正而不偏。

管理者要“勿妄而许,勿逆而拒。许之则失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止,不可极也;深渊度之,不可测也。神明之德,正静其极。”不要轻率接受,不要简单拒绝。轻率接受,轻易丧失主见;反面拒绝,轻易闭塞言路。君主要象高山那样,使人仰慕效法,要象深渊那样,使人莫测其深。英明正确,镇静公正,就是准则。

强调管理者“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辏并进,则明不蔽矣。

眼睛贵在能看清事物,耳朵贵在能听到消息。头脑贵在能考虑周详。如能使天下人的眼睛都去看,就没有看不见的事物;使天下人的耳朵都去听,就没有听不到的消息;使天下人的心思都去考虑,就没有考虑不周的事情。四面八方的情况都汇集到君主那里,君主自然就能洞察一切而不受蒙蔽了。

2.勤奋为善,善于决断;清正廉洁,是非分明

“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此三者道之所止也。柔而静,恭而敬,强而弱,忍而刚,此四者,道之所起也。故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意思是说,见到善事却怠惰不为,时机到来却迟疑不决,知道不对却泰然处之,这三种情况就是先圣治国之理废弃的原因。能柔能静以待己,能恭能敬以待人,能强能弱以接物,能忍能刚以待机,这四种就是先圣治国之道能推行的原因。所以正义胜过私欲,国家就昌盛;私欲胜过正义,国家就衰亡;勤恳胜过懈怠,国家就吉祥;懈怠胜过勤恳,国家就会灭亡。

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以为我军众多就轻敌,不要以为任务重大就拚命,不要以为身居高位就轻视别人,不要固执己见而违反众意,不要把诡辩游说当成真理。

三、管理者的用人之道

1.有关人才的标准

《六韬》提出了有关人才的六条标准。它们是摘要:仁爱、正义、忠实、诚信、勇敢、智谋。《六韬•六守第六》中提出了“仁、义、忠、信、勇、谋”的人才标准;《六韬•论将第十九》中进一步阐述了将帅应该具备的五种素质和应当避免的十大缺点错误,即所谓“将有五材十过”摘要:

太公曰摘要:“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所谓十过者摘要: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洁而不爱人者,有智而心缓者,有刚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并进一步阐述道摘要:“勇而轻死者可暴也,急而心速者可久也,贪而好利者可遗也,仁而不忍人者可劳也,智而心怯者可窘也,信而喜信人者可诳也,廉洁而不爱人者可侮也,智而心缓者可袭也,刚毅而自用者可事也,懦而喜任人者可欺也。”勇敢而轻于牺牲的,可以激怒而战胜他;急躁而急于求成的,可以持久作战拖垮他;贪婪而好利的,可以贿赂他;仁慈而流于姑息的可以袭扰疲惫他;聪明而胆小怕事的,可以胁迫他;诚信而轻信别人的,可以欺骗他;廉洁而近于刻薄的,可以轻悔他;多谋而犹豫不决的,可以忽然袭击他;坚强而刚愎自用的,可以用言词奉承他(使他轻举妄动,疏忽大意,然后打败他);懦弱无能而好依靠别人的,可以愚弄他。2.有关人才的考察识别

如何来考察某人是否具备这些标准呢?《六韬》从实践的观点出发,主张给予他们不同的环境条件看他们的实际表现,并据之作出判定摘要:“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无骄;付之而观其无转;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恐;事之而观其无穷。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而不骄者义也;付之而不转者忠也;使之而不隐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穷者谋也。”用今天的话,就是使他富裕,看他能否不逾越礼法;给他高位,看他能否不骄不傲;付和他重大任务,看他是否能坚定不移地去完成;授权他去处理新问题,看他是否能不隐瞒欺骗;让他身临危难,看他能否临危不惧;使他处理忽然事变,看他是否能从容应对。富裕而不逾越礼法,就是仁爱;尊贵而不骄傲,就是正义;能坚定不移地完成重大任务,就是忠实;处理新问题能不隐瞒欺骗,就是诚信;能够临危不惧,就是勇敢;能从容应对突发事件,就是有智谋。

《六韬》认为,人民不尽力于本职,就不是好人民;士不忠诚,就不是好的士;臣不直谏,就不是好臣;官吏不公平廉洁保护人民,就不是好官吏;宰相不能富国强兵,妥善处理各项新问题,确保君权的稳固,整饬群臣的纲纪,核查名实,严明赏罚,使万民乐业,这就不是好宰相。

《选将第二十》专门论述选择和考验将领的方法。太公曰摘要:夫士外貌不和中情相应者十五摘要:有贤而不肖者,有温良而为盗者,有貌恭敬而心慢者,有外廉谨而内无至诚者,有精精而无情者,有湛湛而无诚者,有好谋而不决者,有假如敢而不能者,有悾悾而不信者,有恍恍惚惚而反忠实者,有诡激而有功效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肃肃而反易人者,有嗃嗃而反静悫意者,有势虚形劣而外出无所不至、无所不遂者。天下所贱,圣人所贵,凡人莫知,非有大明,不见其际,此士之外貌不和中情相应者也。

有的外似贤良而内实不肖,有的外似善良而实为盗贼,有的外似恭敬而内实不逊,有的外似谦谨而内不至诚,有的外似精干而内无才学,有的外似浑厚而内不老实,有的外多计谋而内不果断,有的外似果断而内无作为,有的外似老实而内无信用,有的外似动摇而内实忠诚,有的言行过激而作事却有功效,有的外似勇敢而内心惧怕,有的外表严厉而内实平易近人,有的外貌严厉而内心暖和厚道,有的外表虚弱、貌不惊人,但受命出使没有到不了的地方,没有完不成的任务。那些外貌不扬,而内在品质好的人,往往为天下人所看不起,却独为圣人所器重,一般人不知道他们内在的才华,非有高明的见识,是不能看清这些人的实情的。这就是士的外表和内在才华不相一致的情况。

那么,到底如何识别这些人才呢?

太公曰摘要:知之有八征摘要:一日问之以言以观其辞;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和之间谍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八征皆备,则贤、不肖别矣。

一是提出新问题,看他知道得是否详尽清楚;二是详尽追问看他应变的能力;三是用间谍考察,看他是否忠诚;四是明知故问,看他有无隐瞒,借以考查他的品德;五是让他管理财物,看他是否廉洁;六是用女色试他,看他的操守如何;七是把危难的情况告诉他,看他是否勇敢;八是使他的酒,看他能否保持常态。这八种考验方法都用了,一个人的贤和不贤就能区别清楚了。

3.有关人才的使用

《六韬》主张,作为君王,应当推崇德才兼备的人,抑制无德无才的人,任用忠诚信实的人,除去奸诈虚伪的人。严禁**的行为,制止奢侈的风气。并进一步提出应当警惕六种坏事,七种坏人。即“六伤、七害”(见《六韬•上贤第九》)。所谓“六伤”包括摘要:大修宫室池榭,搞游玩观赏,歌舞行乐者;不从事农桑,意气用事,仿效游侠,违犯禁令,不服教导者;营私结党,排挤贤智,蒙蔽君主者;自高自大,气焰嚣张,里通外国,不尊重君主的者;轻视爵位,藐视上级,并以替君主冒险犯难为耻辱者;强宗大族争相掠夺,欺压贫弱者。所谓“七害”包括摘要:第一,没有智略权谋,为了获得重赏高官,强横恃勇,轻率处战,企求侥幸立功的,君主切勿用他做将帅。第二,有名无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掩人之善,扬人之恶,到处钻营取巧的,君主必须慎重,不能和他共谋大事。第三,外表朴素,衣着粗劣,自称“无为”,实是沽名,自称无欲,实是图利,这是虚伪的人,君主切不可亲近他。第四,冠带奇异,衣着讲究,博闻善辩,空谈高论,以此装点门面,处在简陋僻静的地方,专门诽谤时俗,这是奸诈的人,君主切不可宠用他。第五,谗言谄媚,不择手段,以求官爵;鲁莽拼命,不计后果,贪取俸禄;不顾大局,见利就行,高谈阔论,取悦人主,对于这种人君主切不要任用他。第六,凡从事雕文刻镂、技巧华饰的奢侈工艺而妨害农业生产的人,君主必须加以禁止。第七,用骗人的方术,奇异的技艺,巫盅左道,符咒妖言,迷惑善良人民的人,君主必须禁止。做君主的方法要象龙头一样,高瞻远瞩,洞察一切,深刻地观察新问题,审慎地听取意见。对应该斥责的人不加斥责,奸臣就会兴风作浪;当杀的而不杀,大乱随着就会发生,当用兵讨伐而不讨伐,敌国就会强大起来。

《六韬•举贤第十》主张排除干扰,选贤任能。提出了“实当其名,名当其实”的举贤之道。太公在回答文王“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的迷惑时说摘要:“举贤而不能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誉,而不得真贤也。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假如君主认为一般人所称赞的是贤人,一般人所诋毁的是不贤的人,那么党羽多的就会被任用,党羽少的就会被排挤。这样奸邪势力就会结党营私而埋没贤人,忠臣无罪而被置于死地,奸臣用虚名骗取爵位,所以社会愈加混乱,国家也就不能避免危亡了。

“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也。”根据各级官吏应具备的条件选拔贤能,再根据各种官职应具备的条件考核在职人员,甄别其才智的高低,考查其能力的强弱,使其德才和官位相当,官位和德才相当。这就把握着举贤的原则和方法了。

四、如何激励士气

1.极力的目标是达到统一意志

《六韬•兵道第十二》从用兵的角度提出了统一一直的重要性。指出摘要:用兵的规律,没有比统一意志更为重要的了,军队能统一意志,就能行动自由,所向无敌了。能否具有这种力量,都在于君主的所作所为。2.激励的关键在于惩恶扬善,赏信罚必

《六韬•赏罚第十一》论述了奖惩的原则和要领。奖赏是为了鼓励好人好事,惩罚是为了惩戒坏人坏事。想奖赏一人以鼓励百人,惩罚一人以警戒众人,应该做到摘要:用赏贵在守信,用罚贵在必行。如能对于你所见、所闻的事都做到赏信罚必,那么,那些你所未见未闻的事,也都自然会潜移默化了。赏信罚必就是诚信,诚信可以畅行于天地,上达于神灵。

《六韬•将威第二十二》指出摘要:“将以诛大为威,以赏小为明,以罚审为禁止而令行。故杀一入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说者赏之。杀贵大,赏贵小。杀其当路珍贵之臣,是刑上极也;赏及牛竖、马洗厩养之徒,是赏下通也。刑上极、赏下通,是将威之所行也。”主将以诛杀地位高的人来树立威信,以奖赏地位低的人来体现明察,以严明惩罚来作到所禁必止,所令必行。因此,杀一人能使全军震动的摘要:就杀他,赏一人能使万人欢喜的,就赏他。诛杀,重在诛杀地位高的人;奖赏,重在赏赐地位低的人。能诛杀那些有权有势的人物,说明刑罚能及于最上层;能奖赏到牛僮、马夫等饲养人员,说明赏赐能达到最下层。刑罚能及于最上层,赏赐能达到最下层;这就说明主将的威信能够贯彻上下了。3.合理授权,身先士卒

《六韬•立将第二十一》中提出了两个重要的管理学原则摘要:一是用人不疑,合理授权,二是上下同心,身先士卒。

要想打胜仗,君主就必须给将军授权。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摘要:“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摘要:“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并要求其“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寒暑必同。”只有这样,士卒才能尽其死力而战,以取得胜利。

“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若此,则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君于后。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鹜,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悦,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意思是说,国事不应受外部的干预,作战不能由君主在朝廷内遥控指挥。臣怀二心就不能忠心耿耿地侍奉君主,将帅受君主的牵制,疑虑重重就不能专心专意地去对付敌人。军中一切事务,不听命于国君而听命于主将,临敌决战,意志统一。这样,主将就能上不受天时限制,下不受地形限制,前无敌人敢于反抗,后无君主从中牵制。就能使有智谋的人都为他策划,勇敢的人都为他战斗,士气昂扬直冲霄汉,行动迅速如快马奔腾,兵未交锋而敌已降服。战争取胜于国外,功名显扬于国内,官吏都得到晋升,士卒都得到奖赏,百姓欢欣鼓舞,将帅没有罪过。从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安宁。要“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闻金声而怒,闻鼓声而喜”,应该怎么办呢? “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土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和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署、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将帅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用扇子,雨天不张伞蓬,这样就是礼将;将帅不能以身作则,就无从心得士卒的冷暖。越过险阻地形,通过泥泞道路,将帅必先下车(马)步行,这样就是力将;将帅不身体力行,就无从心得士卒的劳苦。军队宿营就绪,将帅才进宿舍,军队的饭菜都已做好,将帅才能就餐,军队没有照明,将帅也不照明,这样就是止欲将;将帅不能克制自己,[和士卒共甘苦,就无以心得士卒的饥饱。由于将帅能同士卒共寒暑、共劳苦、共饥饱,所以全军官兵听到前进号令就欢喜,听到停止号令就愤怒。即使面临高城深池,箭石如雨,士卒也能争先登城,[野战时,刚一交锋,也都能争先冲击。并不是士卒愿意牺牲,乐于伤残,而是因为他们深深地感到将帅关怀在他们的冷暖、饥饱,体贴他们的辛劳。

第三篇:管理思想

管理思想史 各章思考题答案要点(参考)第一章、儒家管理思想

1.如何理解孔子提出的“重义轻利”的管理原则?

①孔子主张“见利思义”(《论语·宪问》)、“见得思义”(《论语·阳货》),坚决反对见利忘义、为了利而不择手段的行为,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对那些不违背义、符合义的利,孔子是从不反对的,甚至还提倡主动去追求这种合义的利:“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那种要求“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做法,是不符合孔子本意的。③总之,孔子承认求利是人的合理需要,但必须用义对其加以限制,若不加限制必然导致争权夺利、怨声载道乃至社会**:“放于利而行,多怨”。提倡义利结合、重义轻利。④义利结合、重义轻利原则应用在管理上,就要做到:第一,管理者应当以身作则,加强修养,用义约束自己的行为;第二,管理者不要贪图一己私利,而要为全体民众谋大利,与民同利;第三,提倡见利思义、重义轻利的风气,惩处见利忘义、争权夺利和危害民众大利的行为。2.如何理解孔子的以人为本的民本管理思想?

孔子和儒家反对天命、重视人事,“敬鬼神而远之”;认为宇宙万物中只有人最为尊贵:“惟人,万物之灵”(《尚书·泰誓》)主张人的生命和价值远远高于物质财富的价值,孔子得知家里的马厩失火时,“曰:‘伤人乎?’不问马”。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民本管理思想,其内容主要包括:

①关心人、爱护人。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要的,也让别人得到;另一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厌恶的,也不要带给或施加给他人。总之,仁者“爱人”,包括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同阶级或阶层的人乃至所有的人。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实现管理目标。

②重视和任用人才。孔子多次提到要“举贤才”、“得人”,指出“舜用臣五人而天下治”。3.如何理解孟子的仁政管理思想的内涵? 《讲义》P57-58 4.简述孟子的“富民”思想 《讲义》P58-60 5.荀子的“明分使群”指的是什么? 见《讲义》P63-65“‘明分使群’的内容” 6.儒家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有哪些启示?

(此题是综合性的论述题,需结合工作实践加以分析论述,以下仅是参考性思路)启示一:儒家“性善论”→西方人性论中的“y理论”及其管理方式; 启示二:儒家以义为利、重义轻利思想→反对唯利是图、提倡诚信经营

启示三:儒家重视教育、教化思想→全员参与、目标管理;“学习型组织”的理念及措施 启示四:儒家“富民”思想→共同富裕、创新发展

7、如何评价儒家思想对市场经济观念的影响?

积极性影响:见利思义对唯利是图、诚信经营对商业欺诈、关系和谐或“和为贵”对争权夺利、富民或共同富裕对贫富悬殊、性善论与仁爱论所倡导的人性化或人本管理等等

消极影响:身份等级思想、忠“君”愚民思想等。第二章、法家管理思想

1.齐国法家和秦晋法家有何异同点?

齐法家指以春秋战国时主要活动在齐国范围的法家学派,主要是尊崇管子的“稷下学者”,有时又称为“东国法家”;秦晋法家则指以秦国、“三晋”(韩、赵、魏)的法家。①相同点:其一,两者都重视“法”的重要性、推崇法治;其二,都强调君主集权、君主的权威;其三,都认为人性求利,因而可以根据这种求利的本性,通过赏罚手段来产生激励;

②不同点:其一,秦晋法家认为没有强制约束力的礼、义起不到规范作用,主张单纯的法治;齐国法家则认识到礼、义的作用,主张法治的同时辅之以礼、义; 其二,秦晋法家对社会经济的管理过分依赖行政、法律手段,而齐国法家则更主。

2.结合管理实践谈谈你对法家“势”的认识

①从“势”的作用上看,“势者,胜众之资也”(《韩非者·八经》),即是说“势”是统治者制服组织成员的凭借。任何一个平常之人,如其占据了国家控制中心的位置,他便可以制服其国民,即使像桀这样的不肖之徒,得了势,也“能制天下”;反之,像尧这样的圣贤,不得势也会沦为匹夫,管不住三人 ②君主之“势”的具体内容和体现,就是对各级下属的财富、地位、名誉等重要方面拥有绝对的处置权,包括对其人身的生、杀大权:“君执柄以处势,故行令禁止。柄者,杀生之制也,势者,胜众之资也。”

③最高统治者必须牢牢抓住、大权独揽,绝不可让他人分享,否则“偏借其权势,则上下易位矣。”

④为了保护“势”的尊严和权威,臣下、民众必须绝对服从最高统治者的意志,不能有丝毫违抗;即使最高统治者的言行出现过失,臣下也只能提醒、劝告,然后由最高统治者自己加以纠正,而不能由臣下采取抵抗行动。一句话,最高统治者的威势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受到威胁的。

⑤君主任势不能自己任意妄为,而必须任用贤能,做到“择贤任势”。结合自己管理实践进行分析、评价。

3.谈谈法家法制观的主要内容,并将其与现代法制观作一比较

①关于“法”的作用

法具有强制性,可以迫使人们规范行为(与秦晋法家不同,齐国法家主张以“法”为主、以礼辅法了); 法是人们行为的标准或规范,“法者,国之权衡也”; 法可以明确产权、确定社会经济秩序。②关于“法”的制定

法家主张法令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更新,做到与时俱变; 法应当公开,法家称之为“明法”;

法律的内容之间应当统一,并且由最高统治者独断,法家称之谓“一法”; 法律不可频繁变动,法家称之谓“常法”。③关于“法”的执行

执法必须有“信”,就是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商鞅指出:“民信其赏,则事功成;信其刑,则奸无端。惟明主爱权重信,而不以私害法。故上多惠言而不克其赏,则下不用;数加严令而不致其刑,则民傲死”,这就要求执 法者必须不畏权贵、杜绝徇私枉法。

统治者自己要带头守法,认为“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矣”(《管子·法法》)。④与现代法制观的比较

相同点:在法的作用、法的制定、法的执行诸多方面,存在着广泛的共同认识和主张

不同点:古代法家的法制是君主专制的管理工具,维护的是专制集权,是rule by law;现代法制体现的所有人的平等,维护的个人权利,是rule of law。

4、试述法家人性观的主要内容,并将其与西方“经济人”假设作一比较

①人的本性是求利的,不仅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趋利避害

②人的趋利避害的本性是推动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强大动力,如商“夜以续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渔人之入海,海深万仞,就波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 ③人与人之间的所有关系实质上都是利益的交换关心,如地主与佃户之间、医生与病人之间,甚至君臣、父子之间都是如此。

④根据人们的求利本性,统治者、管理者利用赏罚手段来激励或禁止民众达到自己的目标,即所谓“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韩非子》); ⑤对人们的赏赐或满足民众需要的程度,要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若奖赏得过多,以至于人们变得富有时,则奖赏便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即所谓“足民不可治”

⑥与西方“经济人”的比较

相同点:二者都认为人是理性的或自利的,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并且正是这种追求自利才是人类经济活动乃至所有活动的根本动力。

不同点:二者的理论基础不同(一是君主专制论,一是个人主义);二者目标不同(一是利用人性论服务于专制管理,一是用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5、试比较法家与儒家在控制观上的异同

①相同点:其一,组织结构上,都主张君君、臣臣的等级制。其二,在领导方式上,都主张君主、领导要以身作则,同时领导要注意听取下属和民众的意见。

②不同点:其一,在控制的目标上,法家是要通过法、术、势等等控制手段来达到保证君主的集权和权威、实现君主的意志;儒家则是要实现“安人”、“安天下”的和谐社会。其二,在控制的手段上,法家侧重外在的控制,强调的是具有强制性的法律,认为礼义等非强制性的规范最多只具有辅助作用、甚至毫无作用;而儒家则看重内在控制,重视被管理者内心的心悦诚服,法律只是在不得已时才使用 第三章、道家管理思想

1、论述“无为而治”的思想内涵

“无为而治”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也是道家管理哲学的最高原则,具有丰富的内涵,具体包括: ①顺应自然本性,尊重客观、自然的规律,不干扰事物的正常发展。老子说“治大国若亨小鲜”,蒋昌锡《老子校诂》对此解释道:“烹小鱼不可挠,挠之则鱼碎;治大国当无为,为之则民伤”。表现在管理中,便是领导者不能事事干预过问,统治过死。“无为而治”要求管理者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决策,减少对决策执行活动的干预,反对瞎指挥,鼓励下属按照管理规律办事。领导者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做到两点:

②善于利用外界有利条件、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这一点《吕氏春秋》称为“因”,例如“古之王者,其所为者少,其所因者多。因者,君术也;为者,臣术也”(《吕氏春秋·任数》)。所谓因势利导、顺水行舟,便是“无为”思想的生动写照。因此,管理者必须充分利用政策、人才、技术、资源等等的有利环境或条件实现组织的目标。

③在条件和能力许可的范围内活动。郭象说“知止其所不知,能止其所不能。用其自用,为其自为,恣其性内,而无纤芥于分外,此无为之至易也„„举其性内,则虽负万钧而不觉其重也。外物寄之,虽重不盈锱铢,有不胜任者矣”(《庄子注·人间世》),意思是每个人在各自能力的限度范围内发挥其作用,就是顺应自然,也就是无为;而在他的能力限度之外、哪怕稍微超出一点,就违背了自然,也就是有为。而每个人在其本性和能力限度内活动,是最容易的事;超出限度,就非常吃力。因此,管理者必须注意扬长避短,切忌贪多冒进。

2、领导者如何做到“无为而无不为”?

在管理中,“无为而治”要求管理者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决策,减少对决策执行活动的干预,反对瞎指挥,鼓励下属按照管理规律办事。“无为而无所不为”的领导管理方式,关键在于君无为,臣才能有为。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领导者不能事事干预过问,统治过死。有些企业领导者事事充能,样样都管,竭力去“有为,处处显示自已是领导,但往往由于缺乏具体工作实践的专业经验而出现负效应,降低领导者的威信,使人们对领导者的整个管理行为产生疑问。

②领导者要”无为“首先要在企业里形成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其自觉地围绕企业经营管理目标运作,就象地球绕着太阳运转一样,它的运行轨道谁也看不见,但却永远沿着那无形的轨道运转而不偏离。管理机制的成与败, 关键在于职工是否认同一致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达到认同一致,职工自觉努力。

③领导者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做到”为而不争“。不争是指不在”有形“上去争,而是在”无形“中去争。成都恩威公司的宗旨是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这种无为的竞争,是利益他人、造福社会的竞争。

④领导者要举贤用能,大胆放权,通过下属有为体现自己的“无为”。当今时代,科技目趋发达,作为一名领导者,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对于企业的发展,需要方方面面的专业人才,即“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意思是看人既看长处,又看短处,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作到人尽其才,对物要尽其所用。同时还要给予部下自主权,领导者做宏观控制,放手让部下”,独挡一面开展工作。

⑤加深与下级的情感交流,下级可为。通过交流,让下级理解和认识工作的内容、目标和责任,这样才能做到知人善用,配合默契,还要在物质条件上给予一定的保障,激发下级的积极性,使其自觉地按“无为”之道大有所为。⑥领导者应有功不居,下级可为。在企业管理中,如果领导抢功争利,就会使下级难以有为。要象老子所说那样:“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正因为领导者在成就面前不居功。其政绩才会在上级和下级的心中长留。这样的无为,就会使下级更加积极有为。

3、论述“弱用论”的思想内涵和管理学意义

①《老子》认为“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他把这概括为“弱用论”,说,“弱者道之用”,例如“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七十六章)。“弱者道之用”是老子的“弱用之术”,是“守柔”,“处下”的管理谋略。②在老子看来,凡“生”者必是“弱”的,而以“强”自居者,“死”期已将至。这包含着“强”和“弱”是互相转化的原理;当然,对于弱者来说,内而同仇敌忾,外而得道多助是以弱胜强的基本条件。

③“弱用论”包含有在与人竞争时扬长避短、避实击虚的谋略,发挥自己的优势,抓住对方的弱点,从而取得最后成功。

④“弱用论”还包含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经营管理者应当时刻保持防范危机、识别危机、恰当处理危机的清醒意识和能力。

4、试比较道家与儒家管理思想的异同

不同点:儒家提倡和大力推行仁义礼信等行为规范,努力维护体现一定阶级意志的社会秩序;道家反对所有这些规范,认为这是对人的天性的束缚;儒家要求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忠“君”、为民,为远大理想而不懈奋斗,道家认为那是“有为”,人们只能“无为”,顺应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才能成功;儒家主张按照地位高低享有相应的权利和待遇,实行严格的等级制;道家要求人人平等、全都保持俭朴的生活水平。等等。

相同点:二者都主张减轻税负、缩小过大的贫富差距;孔、孟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管理政策,与道家“无为”原则不谋而合。等等 第四章、兵家管理思想

1、理解姜尚关于领导者必备的素质的基本观点 《讲义》P20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根据《六韬》“六守”、“八证”识别和考核人才?

①姜尚《六韬》“六守”指:“富之而不犯(富裕而能不冒犯他人)者,仁也;贵之而不骄者,义也;付(托付)之而不转(转手他人)者,忠也;使(指使、使唤)之而不隐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串之(试以事变)而不穷者,谋也”。

②《六韬》中的“八证”指:“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详;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间谋,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故意给脸色看),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八证皆备则贤不肖别矣”。

结合自己管理实践进行分析。

3、理解“五事七计”及其在现代管理中的现实意义?

①《孙子》中的“五事”是指“道”、“天”、“地”、“将”、“法”。书中认为,“凡此五者„„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②《孙子兵法》中的“七计”指“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五事”、“七计”是衡量军队战斗力强弱的维度和制订作战方法的依据。

③“五事”、“七计”是《孙子》提挈全书的纲,而“道”就成为书中的“纲中之纲”。什么是道?《孙子·计篇》中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可见,“道”是体现组织中上、下级乃至全体成员共同意志的东西,这便是组织的战略目标、根本宗旨。

④企业管理也有谋道问题,企业谋道是指在管理中从战略着眼,考虑企业的经营思想、经营方针。企业管理是涉及企业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方面的管理。这些方面都有一个用什么政治原则、价值观念、思想准则发挥作用的问题,具体说来是,用什么“道”对待国家的利益,用什么“道”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用什么“道”作为凝聚剂,处理好各方面人际关系,使企业形成精神,产生力量;用什么“道”开展竞争等。

⑤用来衡量企业经营的其他六“计”分别是,“将孰有能”是强调能“将”的治理。“天地孰得”强调驾驭环境求发展;天,天时,地,地利,统称就是环境。经营管理、计划决策、行销竞争都必须考察环境条件;“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这几个问题,对从事企业管理也十分重要。要制订“法”,即规章制度等;强化“兵”’即技术装备等;练好“士卒”,即培训好职工队伍;严明赏罚,把企业办好。

4、联系实际论述现代企业如何做到“谋势取胜”?

①何谓“势”?《孙子·势篇》说:“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予千仞之山者,势也。”这话是说,善于指挥战争的人,会造就一个像在800丈高山上滚下圆形巨石的气势来,那就是“势”,是巨大势能或力量的体现。②何谓“谋势”?《孙子》中说“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镒、铢都是古代的计量单位,一镒为二十四两,一两为二十四铢。谋势,就是指竞争、作战,必须要靠“势”来取胜,尽力谋求在竞争中具有高屋建瓴、势不可挡的强大之“势”,包括气势、态势、势力。③如何谋势?其一,谋“势”要谋择人的势。《孙子·势篇》提出“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的观点。谋势,从一定意义讲是择人问题,无论是什么行业的经营管理,说到底都是琢磨人,都是对人之欲望的梳理、激励和制约。其二,谋“势”还要据事物运动规律去谋。《孙子》中说“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所谓木石之性,就是木石运动的规律,木石系重物,据木石特性,用力搬它事倍功半,用势滚动它事半功倍。谋势,就要像转圆形木石那样地去谋。其三,谋势在于平时提高素质。

总之,谋势取胜,就是通过企业家谋求强大的企业管理之势。“企业就像一盘棋,企业家就像棋手,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企业谋势的重要表现,在于提高企业质素。提高企业屈人而不屈于人之力,造就胜人而不胜于人之势,经得起宏观和微观形势变化等等的挑战。

5、论述孙子“全胜”思想的现代意义

①孙子认为:“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主张“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必以全争于天下”,反对鲁莽、残酷的拼杀,避免两败俱伤。②当代意义:在决策过程中应当掌握充分的信息,经过精心的“庙算”,作出科学、可行的决策;在经营过程中,尽量避免与同行进行“价格战”、“资源战”、相互拆台等“战”的行为,而是扬长避短,不断创新,争取双赢互利的“不战”而胜。

6、比较《孙子兵法·计篇》提出的五条选才标准与《六韬》中“六守”选才标准的异同

①《孙子兵法·计篇》的五条选才标准:《讲义》P30-32 ②《六韬》的“六守”:《讲义》P18 ③二者共同的内容是“仁”、“勇”、“信”,都重视这三方面的素质要求。此外,《孙子兵法》中的“智”与《六韬》中的“谋”意思也相近似,可以看成是共同的内容。

④不同点:一是二者的侧重点不同,《孙子兵法》要求“严”,而《六韬》中则提倡“忠”、“义”;二是在排列的顺序上,《孙子兵法》将“智”列为第一,《六韬》以“仁”为首。可见,《孙子兵法》是针对诸如战争等激烈竞争环境所提出的人才素质要求,而《六韬》则是对包括“和平”时期在内的所有环境下所提出的人才素质要求。

7、讨论“三十六计”对当代商战的借鉴作用

①“三十六计”:《讲义》P16 ②列举一、二个运用“三十六计”的当代案例加以说明 第五章、科学管理思想

1、理解科学管理思想兴起的背景 见《讲义》P180-181

2、简述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基本内容。

答案要点:①作业管理 a.为作业挑选“第一流的工人”。b.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法。

c.实行激励性的工资制度。它包括三部分:通过工时研究进行观察和分析,以确定“工资率”即工资标准;差别计件工资制;“把钱给人而不是职位”;

②组织管理 泰勒对组织管理的贡献是巨大的。

a.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改变了凭经验工作的方法,而代之以科学的工作方法,以确保管理任务的完成。b.提出职能工长制,根据工人的具体操作过程进一步对分工进行细化而形成。

c.提出例外原则的概念。所谓例外原则,就是指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日常事务授权给下属管理人员负责处理,而自己保留对例外的事项一般也是重要事项的决策权和控制权,如重大的企业战略问题和重要的人员更替问题等。这种例外的原则至今仍然是管理中极为重要的原则之一。

③管理哲学 即提倡劳资双方由对立走向合作、从而共同收益的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

3、劳仑斯·甘特的主要管理思想是什么?

劳仑斯·甘特是泰罗的亲密合作者。他的管理思想主要有:

①提出了一种“工作任务和奖金”的工资制度,其特点是工人的操作有科学制定的明确的定量、方法等规定;工人即使完不成任务,也有保底的工资;重点在推广最有效的操作方法上;

②制定了用于生产控制的各种图表,特别是“甘特图”;甘特图是一种生产计划进度图,可以一目了然地显示工作任务实际完成情况同计划完成情况的对比;

③强调对工人进行培训;

④重视人的因素,强调工业民主和关心人的领导方式,是人际关系理论的先驱者之一。

4、简述亨利·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法约尔把企业的全部活动分为6种活动:技术活动(生产、制造、加工);商业活动(购买、销售、交换);财务活动(筹集的最适当的利用资本);安全活动(保护财产和人员);会计活动(财产清点、资产讨债表,成本、统计等);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他认为,只要是企业,这六种活动(或者说基本职能)总是存在的。

②探讨了“管理”活动的五大要素,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③法约尔还提出了著名的14条管理原则。它们是:a.劳动分工。B.权力和责任。c.纪律。d.统一指挥。e.统一领导。f.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g.人员的报酬。h.集中。i.等级制度。j.秩序。k.公平。l.人员的稳定。m.首创精神。n.人员的团结。

5、简述马克斯·韦伯的行政集权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

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可以分成3个部分:

第一:理想的行政组织 韦伯理想的行政集权组织的主要特点如下: a.任何机构组织都应有确定的目标。b.组织目标的实现,必须实行劳动分工。

c.按等级制度形成的一个指挥链,这种组织是一个井然有序且具有完整的权责相互对应的组织。

d.个人之间的关系不能影响到工作关系,人员之间只是一种指挥和服从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由职位所赋予的权力所决定。

e.承担每一个职位的人都是经过挑选的,也就是说必须经过考试和培训,接受一定的教育获得一定的资格。f.该人员实行委任制,所有的管理人员都是委任的,而不是选举的(有一些特殊的职位必须通过选举的除外)。g.管理人员管理企业或其他组织,但他不是这些企业或组织的所有者。

h.管理人员有固定的薪金,并且有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有严格的考核制度。管理人员的升迁是完全由他的上级来决定的,下级不得表示任何意见。i.管理人员必须严格地遵守组织中的法规和纪律,这些规则不受个人感情的影响,适用于一切情况。第二:权力的分类

韦伯把权力划分为3种类型:

a.合理的、法定的权力。指的是依法任命,并赋予行政命令的权力,对这种权力的服从是依法建立的一套等级制度,这是对确认职务或职位的权力的服从。

b.传统的权力。

c.神授的权力:它是指这种权力是建立在对个人的崇拜和迷信的基础上的。第三:理想的行政组织的管理制度

韦伯认为管理就是意味着以知识为依据来进行控制,领导者应在能力上胜任其工作,要依据事实来进行领导,行政组织中除了最高领导之外的每一个官员,都应按下列准则被任命和行使职能:(1)他们在人身上是自由的,只是在与人身无关的官方职责方面从属于上级的权力;(2)他们按明确规定的职务等级系列组织起来;(3)每一职务都有明确规定的法律意义上的职权范围;(4)职务是通过自由契约关系来承担的,因此,从原则上讲存在着自由选择;(5)候选人是以技术条件为依据来挑选的,在最合乎理性的情况下,他们是通过考试或表明其技术训练的证件为依据来挑选的,他们是被任命而不是被选举的;(6)他们有固定的薪金作为报酬,绝大多数有权享受养老金,雇佣当局只有在某些情况下(特别在私营组织中)才有权对这些官员解雇,但这些官员则始终有辞职的自由。工资等级基本上是按等级系列中的级别来确定的,但除了这个标准以外,职位的责任大小和任职者在社会地位上的要求也可能予以考虑;(7)这个职务是任职者唯一的,或至少是主要的工作;(8)它成为一种职业,存在着一种按年资或成就或两者兼而有之的升迁制度。升迁由上级的判断来决定;(9)官员完全同所管理财产的所有权无关来进行工作,并且不能滥用其职权;(10)他在行使职务时受到严格而系统的纪律的约束和控制。

7、如何评价科学管理思想的积极性和局限性? 见《讲义》P209-210 第六章、行为科学

1、了解梅奥的社会人假说及其意义

梅奥的人性假设是:职工是社会人。

梅奥通过霍桑实验证明,人是一个社会人,影响人的劳动积极性的因素,除了物质利益之外,还有社会的心理的因素。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个体的观点和个性都会影响个人对上级命令的反应和工作的表现。因此,应该把职工当做不同的个体来看待,当作社会人来对待,而不应将其视作无差别的机器或机器的一部分。

对于社会人,梅奥认为:(1)对于社会人来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而不是人们在无组织的人群中互相竞争。(2)所有的个人主要是为保护自己在集团中的地位而不是为自我的利益而行动。梅奥的社会人假说的提出、人际关系学说的建立,使西方管理思想在经历了早期的管理理论和古典管理理论阶段之后,进入了行为科学的理论阶段,实现了管理思想史上的一次飞跃。

2、行为科学从哪些方面体现对于人的因素的重视?

①重视员工的需要、动机等心理活动,从而改变了把人仅仅当作理性人、工作的机器等观念,把人作为社会人和自我实现的看待;

②注意研究管理激励与人的需要、动机相适应,如改善企业的人际关系、工作环境等,从而使组织的需要和成员的需要协调一致;

③重视开发人力资源潜力,努力发挥员工自身的积极性或工作动力。

3、理解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的内容和意义

需要层次理论:《讲义》P232-233 双因素理论:《讲义》P234

4、卢因的团体动力学的思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团体动力学由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卡特·卢因提出,他的团体动力学的思想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1)卢因认为人们结成团体,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属于不断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过程;

(2)卢因所讲的团体指的是一个非正式的组织。它和正式组织一样,有三个要素:活动、相互影响、情绪。活动,是指人们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行为。相互影响,是指人们在组织中相互发生各种作用的行为。情绪,是人们内在的、看不见的心理活动,如态度、情感、意见、信念等。这些人的心理活动,是可以从人所要进行的各种活动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中判断出来的。

这3种因素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这3种因素的综合就形成了团体的行为,也就是说团体的行为是这3种因素所决定的。

(3)团体是处于均衡状态的各种力的场中,叫作生活场所或叫自由运动场所。这些力是相互作用的,它们涉及到团体活动的环境、每个成员的个性以及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相互之间的看法。

(4)这种团体由于不是正式的组织,所以它有和正式组织不同的组织目标,以维持团体存在,使得团体持续发挥作用。

(5)这种团体也和正式组织一样有一个组织结构,但是这一组织结构是非常不明确也是不容易辨认的,其中包含正常的成员、非正常的成员,领导者和孤独者。

(6)在这样的团体中,和正式的组织一样,存在着不同的领导方式,卢因把它分成为3种:专制型的领导方式、民主式的领导方式和自由放任式领导方式。

(7)这种团体的规模一般是不大的,因为这有利于交流各种信息和感情,以维持团体的长期存在。

6、理解领导方式理论的内容和实际意义 见《讲义》P248-250

7、理解领导权变理论的基本思想

权变理论学派认为,并不存在着一种普遍适用的“最好的”或“不好的”领导方式。一切以企业的任务、个人和团体的行为特点、以及领导者和职工的关系而定。其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是菲德勒(Fred E.Fiedler)的权变领导模型,其基本内容如下:

①他将领导方式分为“以人际关系为中心”和“以工作为中心”两种;领导环境由领导与下属的关系、工作结构和领导者的权力地位三个因素构成,领导环境可分为对领导者非常有利、非常不利和中间状态三种。

②以人际关系为中心的领导方式在对领导者有利情况为中间状态的环境中效率较高,以工作为中心的领导方式在对领导者非常有利或非常不利的环境中效率较高。所以,不能说哪种领导方式最好或不好,而必须把环境、领导者和下属的情况、工作类型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不同的情况适合于采用不同的领导方式。

③要提高领导效率,可以从决定领导效率高低的两个方面来着手,即:(1)改变领导者的个性和领导方式;(2)改变对领导者是否有利的环境。这可以其三个因索入手,即:(A)改变领导者同下属的关系,如改变下属的组成,使下属在经历、文化水乎、技术专长等方面同领导者更适合。(B)改变工作结构程度的高低,如详细规定工作的内容或只作一般指示。(c)改变领导者的地位权力,如由更高领导授予领导者更大的权力等。

现实意义:领导者应当根据不同的环境采用适当的领导方式 第七章、现代主要管理思想

1、促使二战后出现众多管理学派的原因有哪些?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管理理论呈现出各种流派纷呈的局面。其深层次的原因有: ①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生产力导致生产方式变化,促进管理思想的发展; ②宏观经济调节作用,推动管理思想的发展;

③人们受教育程度提高深化对人的认识,对各种客观事物的认识程度也在不断地提高; ④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强化市场观念,导致内外结合的管理思想的产生; ⑤自然科学思想对管理科学的渗透导致了以系统科学为理论基础的管理思想的产生。

2、决策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①决策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组织就是作为决策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管理就是决策,组织的任何一个成员第一个决策是参加或不参加这个组织。

信息联系在决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信息联系的3个阶段(发出信息、传递信息、接受信息)都可能发生阻塞现象和歪曲现象,在系统中造成信息联系混乱的障碍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必须加强组织的信息传递和筛选。②用令人满意的准则代替最优化的准则。由于决策者在认识能力上和对时间、经费、情报来源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作出完全合理的决策。西蒙用管理人来代替以最高准则行动的经济人。这种管理人要求:用满意的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不考虑一切可能的复杂情况,只考虑与问题有关的特定情况。

③决策的类型上,把组织的全部活动分为两类:一类是例行活动,这是些重复出现的例行公事,有关这类活动的决策是经常反复的,而且有一定的结构。因此,这类决策叫做程序化决策;另一类是非例行活动,这类活动不是重复出现的,也不能用对待例行公事的办法来处理,这类活动往往是比较重要的活动,有关这类活动的决策是新出现的,不能程序化的,这类决策叫做非程序化的决策。

3、明茨伯格把管理者划分为哪些角色?

明茨伯格根据自己和别人对经历实际活动的研究发现,经理们并不按人们通常认为的那种职能分工行事,即只从事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工作,还要进行许多别的工作。经理担任的角色划分为三类十种角色:

人际关系方面: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信息方面:信息收受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方面:企业家、故障排除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4、简述战略管理的代表性理论。

参见《讲义》P277-2279, 包括①竞争战略理论、②核心能力理论、③战略联盟理论

5、学习型组织的特点是什么? “学习型组织”的内容见《讲义》P278-279,其特点如下:

①在提高人员素质基础上的机构精简 ②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③超强的适应性 ④倡导“全面”学习思想 ⑤强调自我管理意识

6、新公共管理有哪些特点? 《讲义》P295-296

第四篇:韩非子管理思想

韩非子管理思想

班级:10会专五 姓名:韩觉锐 学号:100322522

韩非子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此前各位法家思想家如申不害、慎到、商鞅等人的思想,而且也广泛吸取了儒(荀子)、道(老子)、墨(墨子)等学派的精神成果。兼容并蓄,深入的思考和清晰的表达,铸造了韩非子管理(治世)

思想的独到价值。

一、韩非子的管理思想概述

和所有的法家思想家一样,韩非子也是旗帜鲜明地把富国强兵作为国家管理的直接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韩非子提出了

如下管理原则和手段:

首先,构建权责明晰的层级关系。韩非子认为,君主的责任就是选好官员,并以赏罚加以督察,而不是事必躬亲,事事亲力亲为,即“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韩非子·定法》。以下引文,未注明出处,皆出《韩非子》)因此,韩非子明确提出“明主治吏不治民”,认为“圣人不亲细民,明主不躬小事。”这才是当好君主的策略。在此基础上,政府的管理应当进一步做到“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有智慧的最高管理者,只要掌控住包括权力枢纽在内的原则性的东西,则自然会使下级各部门围绕基本原则与要求开展工作。上级把握原则,下级处理事务,一切都由此而井然有序。从长远的角度来讲,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超五帝,侔三王”的伟业。

第二,依靠法治。法治的思想是包括韩非子在内的所有法家的核心思想。按照韩非子的理解,法是管理国家的基本手段,即“法者,王之本也。”国君如果能够依赖法术治国,则国家富强,反之,国君如果放弃法治,则国家的管理必定会陷于混乱:“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不仅普通君主如此,即便古来圣王,其在管理上取得的成功,归根到底也是因为依靠法治。因此,中常之主,只要遵守法制管理国家,就可以维护国家的安定:“释法术而心治,尧不能正一国„„使中主守法术,则万不失矣。”

第三,执法必须强势。执法是推行法治的关键,因此,必须强力而彻底。一方面,必须毫不留情、坚决果断地打击那些违背法令、胡作非为的豪强和权贵,即“法不阿贵,绳不屈挠„刑过不避大臣”;另一方面,官员在执法时要有强直的品格,即“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第四,厚赏重罚。韩非子认为,君主推行法治,所依赖的基本手段或工具就是赏罚,他称之为“二柄”。因此,“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厚赏有意外之喜,因此能真正有效地起到劝善的作用;而严刑重罚就好像是让人面对一块烧红的金子一样,即便充满欲念,但也不敢伸手去拿。在此基础上,韩非子还提出了“重轻罪”策略,即通过加重对轻罪的处罚,而防止百姓犯轻罪。轻者不至,重者不来。这便是韩非子所谓“重刑止奸”,“以刑去刑”的思维。

二、韩非子管理思想的价值

韩非子管理思想的大致轮廓略如上述。从今天的角度来看,韩非子管理思想仍然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第一,韩非子所提出的一些具体的管理技巧和管理艺术,仍有现实的借鉴价值。例如他关于循名责实、信赏必罚、善用刑赏二柄的主张,和现代管理的精神就十分相近;他的术治思想所体现的领导艺术,也值得领导者学习体会。

第二,韩非子的一些寓言和比比皆是的格言,也有极高的管理提示价值,有助于管理者整合各种相关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技巧,进而提高管理水平和效能。例如守株待兔、郑人买履、买椟还珠、狗恶酒酸、画鬼容易画马难、滥竽充数、自相矛盾等等。

第三,韩非子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早比较系统地论述人性恶的思想家,虽然其思想难免偏颇,但是,他对人的逐利本性的观察和论述,应该说,是深刻而犀利的,颇能发人深省。2000多年后,欧洲的傅立叶才有了类似的论述,这让人不能不感佩韩非子

智性之高。

第四,最重要的是韩非子的思维方式带给我们的启示。其一,韩非子的整个行文和论述,体现出目标明确,而整个思维又紧扣目标的清晰脉络。也许正是因此,我们在读韩非子时,才一方面有犀利痛快之感,另一方面又有明显的偏狭的缺陷感。但不论怎样,韩非子所展示的恰恰是追求事功者最典型的思维方式,对于今天的管理者而言,这是值得认真借鉴的。其二,重赏重罚、以刑去刑的思路。法家重赏重罚的主张和他们在变法实践过程中的严刑峻法使得法家留下了刻薄寡恩的历史形象,但事实上,法家的以刑去刑使得多数人成了守法的良民。其三,韩非子在系统论述人的逐利本性的基础上,为管理确立了一个真正具有可操作性的基本目标,这便是让每个人都成为不做坏事的守法之人,而不是像儒家倡导的那样,让每个人成为有道德的好人。应当说,儒家的目标是一个理想化色彩极浓、管理难以完成的设想,而法家的目标则是现实的、管理可以完成的任务。在管理思维方面,儒法是完全不同的,但却是可以互补的。汉代以后,阳儒阴法的策略便成为一种主流的统治策略,标志着古代管理思想的真正成熟。

总之,韩非子的思想是一座常读常新、取用不尽的管理精神宝库,值得我们不断学习和珍惜。

第五篇:行为管理思想

行为管理思想

许多人在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早期都认识到人的因素对于组织成功的重要性。①理论核心:

行为科学理论,其核心思想是要求管理者把员工作为一个人对待,把人视为是需要予以保护和开发的宝贵资源,而不仅仅是生产的一个要素。也就是说“人群关系—行为科学”学派主张一种感性化的管理,而非理性化的管理。

行为科学理论实为人群关系理论,它的产生源于有名的“霍桑研究”。

1.照明实验(1924年-1927年)

2.继电器装配室实验(1927年-1932年)

3.面谈计划(1928年-1930年)

4.对车间里除了存在按照公司的编制建立的正式组织外,还存在因某种原因形成的非正式组织,这些非正式组织有时会严重地影响工作效率地发挥。

行为科学的前身是梅奥在“霍桑”实验基础上提出来的人际关系学说,现行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问题:

一).人性假设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其中各个时期、管理者对管理对象的认识可以分为六种基本类型:工具人假设;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决策人假设。

二).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的核心内容,具体而言,从与要层次理论、行为改造理论、过程分析理论三个方面进行的。

三).群体行为理论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支柱,掌握群体心理是研究群体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领导行为理论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对领导者的素质、领导行为、领导本体类型、领导方式等方面的研究。

②代表人物:梅奥

③行为科学的贡献:

行为科学既是管理理论的发展又是管理实践的总结,它的产生与发展对管理理论及管理实践都有巨大的贡献,概括地说这些贡献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社会人假定 ;需求因素与激励 ;作业组合 ;领导理论

下载《六韬》的管理思想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韬》的管理思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本主义管理思想初探

    [1]李睿祎.德鲁克的人本主义管理思想初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3) 随着我国学校教育管理的迅速发展,学校教育管理正从以往所谓的科学管理向人本管理转变.这也从某方......

    200条精粹管理思想

    200条精粹管理思想 1. 决定经济向前发展的并不是财富500强,他们只决定媒体、报纸、电视的头条,真正在GDP中占百分比最大的还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创新的中小企业;真正推动社会进......

    魏书生班级管理思想(合集)

    魏书生班级管理思想  特级教师魏书生教书令人惊讶:他担任实验中学校长与书记兼任两个班的班主任,承担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一年平均外出开会达4个月之久,却从不请人代上一......

    校长管理思想专题研究

    校长管理思想专题研究 绪言 一、关于学校教育管理思想 从学校产生的那一天起,人们就开始思考有关学校管理的问题。从而出现了各种各样有关对学校管理活动的思考与认识。这些......

    德鲁克的管理思想

    德鲁克管理思想 德鲁克“112358”的定义是企业的一个目的;企业的两个职能;关于管理 的三大任务;管理者的五项工作和企业需要设定目标的八大领域。 管理的定义------管理就是界......

    ERP的管理思想

    人们对ERP已经听得很多了,但究竟什么是ERP在业界内似乎还缺乏一个比较深层次的一致认识。这里谈谈笔者的理解,欢迎共同研讨,取得共识。MRP是ERP的核心功能只要是"制造业",就......

    东西方管理思想差异(推荐)

    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异同09204010141许东东工商一班西方管理学从泰勒、法约尔开始,逐渐架构成完备的体系,又衍生出众多的流派、学派、丛林。与此相对,中国古代诸子百家,虽观点各异,......

    定量管理思想(参考讲稿)(精选合集)

    定量管理思想 F&S小组 • 起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以产生和发展。 • 核心:把运筹学、统计学和电子计算机用于管理决策和提高组织效率。 • • • • 例如: 1、线性规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