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腐败是导致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试论腐败是导致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摘要:
从1840年英国侵略者以鸦片为借口打开中国的大门起,清朝统治者“天朝大国”的梦想开始破灭,而在持续了近千年的封建体制也正处于崩溃的前夜。为了避免“亡国灭种”以及保住自己的统治地位,清政府统治者变本加厉地剥削农民,提高赋税,百般压榨。民不聊生,怨声载道,终于激起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军在运动前期以其严明的纪律性,加上各地区民间的响应,太平天国迅速壮大,1853年连克武汉、安庆和南京,声威大震。而此时在天国内部也正发生着悄然的变化,统治者开始迫不及待地享受皇帝般的待遇,大兴土木,展开权利的争夺。天国内部每时每刻在遭受着腐败的侵蚀,最终导致诸王互杀,天京事变并且严重削弱了天国的实力。但这并没有使洪秀全从本质上认识腐败,反而大肆封王,更不愿听从手下的提议。最终在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之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失败了。腐败正是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太平天国 农民战争 腐败
正文:
纵观太平天国从1851年金田起义到1864年的天京沦陷,从一个遍地开花,一呼百应的庞大集团到逐渐的土崩瓦解,其原因是多重的。
太平天国内部的腐败和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等等,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腐败。不光是最高层的统治者,下到诸王,都逐渐地随着胜利被腐化。
背景:
1843年洪秀全开始拜上帝,他假借自己是“上帝之子”,是上苍派下凡拯救百姓的使者。洪秀全大肆宣传自己的宗教思想,扩大自己的影响,这与当时广大农民渴望一个稳定的生活不谋而合,入教的人数越来越多。而洪秀全又作为主要领导人,这给后来发展的“太平天国”运动蒙上了一层政教合一的色彩。1848年,拜上帝教的领导人之一冯云山被捕,洪秀全极力营救,一时教内群龙无首,面临着分裂的危险。此时,杨秀全挺身而出,假装“上帝”附体,要求全体教员服从洪秀全领导,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但是这也为集团内出现“一山二虎”,两人争夺最高统治权的局面买下了伏笔。1849年,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分别被封为东、西、南、北、翼王,由东王节制诸王,而这也为其统治集团内部党派的形成和权力的腐败埋下了种子。
一、思想的腐败。在起义前期,洪秀全批准颁行的《幼学诗》中,就可以看到“天子独尊,王权至上”的封建腐朽思想。洪秀全本人也被称为“万岁”,杨秀清也等被称为“九千岁”。而定都之后,这种腐败也暴露无遗。洪秀全开始自称为“朕”,甚至下属路遇之时必呼“万岁”,并且开始灌输世袭思想。洪本人王位采用世袭制,诸王爵位也都采用世袭制。这样一来,洪秀全与民众和下属的距离拉大了;不知
不觉中,腐败的思想向诸王蔓延,嫣然一副“小封建统治集团”景象。因此,统治者与人民群众开始脱节。而人民群众是太平天国的基石,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动摇了其统治的根基。洪秀全本人也越来越少的出现在下层面前,许多官民为了“自保”,怯于提出有利适势的建议,也因此削弱了天国的凝聚力与决策能力。而洪秀全本人也无法及时倾听大众的心声,为下层官属滥用职权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便利。更要看到的是,思想的腐败助长了统治者专横武断的趋势。农民与领袖严重脱节,一味地崇拜和迷信终于把天国推向了崩溃的边缘。譬如到了天京危及之时,洪秀全竟然拒绝了李秀成提出的“让城别走”的建议。思想是指导行动的重要武器,俗话说“本性难移”,而思想的腐化绝不是那么容易可以改变的。正是在一步步变质的思想下,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在精神层面已经失败了。
二、生活的腐败。虽然天平天国的领袖们梦想建立一个没有差别,处处平均的和谐社会。但是在一个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再加上参与革命的是小生产者和他们自身阶级的局限性注定了所建立的政权必定会向着封建专制的方向发展。“凡有水旱,略不怜恤,坐视其饿莩流离,暴露如莽,是欲我中国之人稀少也。满洲又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士女皆哭泣道路,是欲我中国之人贫穷也。官以贿得,刑以钱免,富儿当权,豪杰绝望,是使我中国之英俊抑郁而死也。”①可见当时百姓痛苦的生活,也不难揣测洪秀全等人迫切地想摆脱此处境的心理。在政权建立不久之后,统治者们便开始迫不及待地享受皇帝般的生活。刚刚进城不足一月,诸王们便
开始大兴土木。“四年(1854年)正月复兴土木,于原址重建伪宫,曰宫禁。城周围十余里,墙高数丈,内外两重,外曰太阳城,内曰金龙城,殿曰金龙殿,苑曰后林苑,雕琢精巧,金碧辉煌,如大兰若状。......台榜数丈,外建木牌数二,左书“天子万年”,右书“太平一统”。”②由此足以可见天王府的豪华,也引发了诸王互相大肆建造行宫,互相攀比。追求生活的奢华已经在本质上背离了当初起义的初衷。而诸王行宫内充满了珍奇异宝,不难看出这些都是从民间搜集而来。一个以纪律著称,号称以“天下平均”的太平军荡然无存。试问一进城不是关心百姓,而是开始大肆搜刮珍宝的军队能够持续多久呢?生活的腐败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这与在前线作战的战士们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试问若将士们得知领袖的高贵生活,他们还会如此拼命战斗吗?“身先士卒,以身作则”是判断一只军队能否胜利的重要标准,若下层兵卒也开始抢夺民脂民膏,这又何异于土匪强盗?太平天国的形象也正因此开始倒塌,民间开始发出不信任的声音,从而这场运动的失败也不难理解了。
三、制度的腐败。诸王对权力的追逐和形式上趋向于封建制度是其中最大的弊病。“秀全僻处深宫,从不出户,人罕识其面。他自知智慧不及杨秀清,一切军务皆委之,任其裁决。秀清自恃功高,朝见立而不跪,每诈称天父下凡附体,令秀全跪其前,甚至数其罪而杖责之,造言既毕,其为君臣如初。”洪杨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而旗下诸王更是为了夺取最高统治权大开杀戒。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的转折点,从此由盛转衰。无法克服“宗派主义”和“分离主义”严重削弱
了集团的凝聚力。争名逐利苗头愈演愈烈,导致天王不再轻易信任部下,转而大肆给自己的亲属加官进爵。制度是一个集团的支柱,而一个日益庞大的政权亟需一个适合的制度支撑。而领袖们专注于自身享受和夺权,忽视了这个最重要的事情。制度的优良与否是关系到存亡的重大事项,许多事情的处理都必须依存于此。而太平天国的制度一直到洪秀全去世之时都没有做太大的变化,没有摆脱陈旧的束缚,更是无异于此前封建王朝末期的态势。至于《资政新篇》内关于革新制度的几项条目也是被洪秀全“精心批示”。
而在与清政府形成对峙政权,并且把持了南方几个重要省份之后,列强也意识到自己的利益受损,于是伙同朝廷对太平天国进行围剿。不过这并不是太平天国失败的重要原因。1853年定都南京之后,太平军随即展开讨伐。除北伐之外,东、南、西军势如破竹,取得了节节胜利。而面对戈尔的洋枪队,太平军无所畏惧,甚至在战斗中使其受重伤毙命。即使面对外敌包围,守城将领都没有轻易投降,都选择了战斗到底。由此可见,太平军有着坚定的战斗信念,中外势力的联合绝不是斗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总结:
太平天国的失败证明了在近代中国,走农民阶级革命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腐败,不光是主要领导人生活开始变质,更是蔓延到各层组织。由腐败引起的荒淫的生活,纪律的涣散以及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等问题,直接或间接影响了这个集团的运行。不可
否认其太平天国的历史功绩,但我们应该看到其深层的含义并且引以为戒。在当今,我们应该吸取其教训,时刻防范腐败的出现,才能更好的保持先进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①杨秀清等《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
②张德坚《贼情汇纂》
第二篇: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意义:
(一)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准备时期的重要事件
1.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秩序。动摇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消灭了百万清军,促使了清王朝中央集权向汉族地方势力分化,对地方控制的能力削弱。战争也促使土地回归农民,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2.反抗并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捍卫了国家独立和民族利益。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和禁止鸦片走私,并与之勇敢作战,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的进程,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外国侵略势力和坚决捍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利益的决心和勇气,表现出农民不仅是反封建的主力军,也是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力量。
3.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瓦解了封建思想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二)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历时14年,转战18省。
1.《天朝田亩制度》表达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获得土地的渴望。
2.《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试图向西方学习、寻求出路的努力。
(三)对日后的反帝反封建的启迪和鼓舞。
1.在19世纪中叶的近代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一道,有力地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对日本的明治维新产生了作用。
2.对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启示和激励。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就以“洪秀全第二”自居,赞扬和宣传太平天国的斗争精神,决心武力反清。失败原因:
(一)主观原因:
1.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农民作为小生产者的自私、狭隘的一面,导致享乐主义、腐败、分裂甚至自相残杀。
2.指导思想的局限性。
一是没有科学彻底的革命理论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是希望在落后的小生产的基础上,以平均分配的关系,达到大同世界的幻想,把整个社会改造成划一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是违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空想。《资政新篇》提出的按资本主义模式发展国家,但是脱离了领袖们的阶级实际,也缺乏实现的土壤和环境,不可能由农民阶级变成现实。
二是没有正确的革命政策方针。农民阶级无法抵御封建思想的侵蚀,革命政权日益封建化,等级、特权观念日益膨胀,内部的宗派争端造成了太平天国的严重内耗,导致了严重的军事政治和思想危机;未能联合其他农民起义力量;在夺取天京后,忙于建设政权和贪图享受,未能抓住时机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三是太平天国后期拜上帝会等宗教迷信的危害。拜上帝会虽然在初期起到了动员和组织群众的作用,但是它从根本上说与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思想和风俗习惯相抵触,随着形势的发展,不再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并且由于小生产者的局限性,太平天国的领袖的实践活动与他们的理论相悖而行,导致革命队伍的思想混乱和人心涣散。
3.未能明确地反对封建主义:一是经济上,早期坚决镇压、打击地主官僚,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而后期则“照旧交粮纳税”,变相承认了地主的合法地位。二是政治上任人唯亲,王权与神权结合,逐渐封建等级制度化。三是文化上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先是全部笼统地加以排斥,后来则把儒学中的封建纲常伦理原则保留下来。
4.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认识。虽然不承认不平等条约,禁止鸦片走私,但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和人民群众区别开来,而是笼统地把信奉上帝的西方人都视为洋兄弟。
(二)而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教训: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虽然具有强大的力量,但是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性质: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地主阶级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既有其进步性,也具有落后的保守性。失败原因:(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它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却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却仍是封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教训:洋务运动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洋务运动的失败说明,在不触动封建专制统治、没有摆脱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控制的前提下,谋求通过局部的枝节改革发展本国资本主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是行不通的。
3、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意义:(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希望的关键时刻,高举民族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侃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维新派的政治面目实践和思想理论,不公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鼓吹民权,主张衽君主立宪制,并在政治面目、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措施虽然未能生效,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3)戊戌维新运动也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在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通过组织学、创办报刊、翻译西书、开办学堂,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货观念,批封建群权和封建纲常伦理,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在维新派的推动下,文化界还形成了广泛的文化革新运动,而且维新派在改革社会风习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失败原因:(1)客观上,维新派的势力非常弱小,将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而以慈禧太后亩产的反对变法的守旧势力却相当强大,新旧势力对比的差距预示着这场运动如履薄冰,难以取胜。(2)主观上,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也是这场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第二,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他们虽然在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却是处处碰壁。第三,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了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第三篇: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原因及教训
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原因及教训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过于拔高农民起义的作用,认定农民起义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这不符合史实。近年来,有人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对历史起了破坏作用,这场战争导致千百万人死去,生产力遭到破坏。这就涉及到评价标准问题。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洋务运动产生的重要历史条件。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作用不是体现在与近代民主革命的历史联系上,但它能体现在同洋务运动即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发生的历史联系上。太平军横扫了清朝的反革命武装八旗、绿营,极大地削弱了清朝的统治,是汉族地主武装和汉族地方势力兴起的重要契机,如果不是清朝原来军队的腐败无能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暴露无疑,就不会有湘军的出现,也不会有同治中兴的自强运动。
其次,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动摇了它的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落。农民阶级虽然不是新生产力的代表者,但是农民起义有其理由和正义性。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矛头是清政府,规模大,历时长,影响深远,是农民起义的最高峰。它以雷霆万钧之势对清朝的统治秩序进行了空前猛烈的扫荡,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在太平天国攻克之区,“官宦人家,呼之为妖头,杀之必尽”,经过太平天国的打击,清中央集权统治大大削弱,同时也促使清统治集团分化,催生了洋务派。第三,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在某种程度上抗击了外国武装干涉,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太平天国的英雄们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进行了长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他们反对外国殖民侵略,反对民族压迫,主张各国建立独立、平等、友好往来的关系;他们坚持民族尊严,维护主权完整,严禁鸦片,根本上否定外国侵略者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他们英勇顽强地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武装干涉,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阻止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迅速变中国为殖民地企图的作用。
第四,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对后来中国革命事业具有深刻的影响。太平天国英雄们的战斗精神和伟大业绩,鼓舞着中国人民继续进行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对后来的人民革命斗争具有显著的影响。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孙中山就以太平天国革命事业的继承者自居,以洪秀全为榜样,为中国革命而奋斗。
此外太平天国还主张对外开放,表示愿意与各国友好交往,发展正当的外交、外贸关系;赞成发展资本主义,洪仁玕《资政新篇》,洪秀全表示赞成,表明太平天国的领袖们思想深处是有接受资本主义的要求的,尽管这种思想倾向很微弱,还不可能左右当时的历史进程。
太平天国革命既是一次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也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序幕,它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之所以失败,客观上是由于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主观上,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这一切都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另外,太平天国也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而且,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从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可以看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孙中山先生对太平天国的评价,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认识。1905年以后,孙中山对太平天国的评价在赞扬的同时,也尖锐地指出其不足。他认为,太平天国“只以驱除鞑虏自任,此外无所转移”。1912年4月,孙于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后在同盟会会员饯别会上又说:“太平天国即纯为民族革命的代表,但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后仍不免为专制,此等革命,不能算成功。”此时,袁世凯已为临时大总统,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正在实施,孙于此时断言太平天国之革命“不能算成功”,是哀其古人,亦痛辛亥革命后“仍不免为专制”之今也。1924年,孙中山在阐扬三民主义理论时,对太平天国的失败教训又一次进行了认真的总结。他认为,太平天国“不懂外交”、“不北伐”、“读书人不赞成”、“大家想做皇帝”,是太平天国失败的重要原因,“他们一班人到了南京之后就互争皇帝、闭起城来自相残杀”,则是失败的“最大的原因”。他深刻地指出:“太平天国就是我们的前车之鉴。”孙中山先生结合自己的革命实践来总结太平天国失败的教训,不管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代伟人毛泽东曾谈到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他认为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有下列几种:一是斗争手段错了。“洪秀全起兵时,反对孔教,提倡天主教,这是不迎合中国人的心理,曾国藩利用这种手段,扑灭了他。洪秀全的手段错了。”二是两权对立。“历史上领导多头总是要失败的。太平天国的时候,洪秀全回了一趟广西,杨秀清说他回到天国了,洪秀全回来时,将领们都是拥护杨秀清的。其实那时杨秀清更年轻有为些,洪秀全应该服从杨秀清的领导,但洪秀全是创教者,是领袖,两权对立,所以失败了。”三是骄傲。1944年11月,毛泽东在致郭沫若的信中说:“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倘能经过大手笔写一篇太平军经验,会是很有益的。”毛泽东在关键时刻,告诫全党以李自成、洪秀全失败的历史为鉴,“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他也曾对太平天国的“消灭私有制”给予很高的评价,在中国实践了在农村消灭私有制的革命,推广了人民公社制度。但直至晚年,他都未能认识到人民公社的错误和危害。
蒋介石对太平天国的评价是“往者,洪杨诸先民,崛起东南,以抗满清,虽志业未究而遽尔败亡,而其民族思想之发皇,轰轰烈烈,在历史上足以留一重大纪念焉。”“太平天国之战争,为十九世纪东方第一之大战。太平天国之历史,为十九世纪在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
白崇禧也曾对太平天国做过评价:吾国自晋而後,异族代兴赤县,神州迭遭蹂躏,满清崛起东北,入主中华二百馀载,其间热血之士,慨华胄之胥溺、抱恢复之壮图,随时随地以发难者不绝记载,而促其亡,以启後人之思,莫若太平天国。按洪、杨诸子起自田间,揭竿举义,纵横十馀省,历时十馀年,改正朔,易服色,定制度,开科举,建国规模,亦巳粗备。虽胜败靡常,兴亡飙忽,然民族思想之磅礴,奇材异能之荟萃、革命建设之伟大,新制善政之措施,炳炳麟麟,至今犹有生意。
历史是一面公正的镜子,当我们回过头看太平天国革命时,应以科学的态度重新审视,从中得到启示。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密切党群关系,增强党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作用。这是从中得到的启示之一。
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最富有革命的彻底性和坚定性。由这个阶级的先进分子所组织的先锋队——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经过40多年的努力奋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树立科学的政治信仰,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使四化大业的建设者们确立稳定的精神支柱,这是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之二。
总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其规模之大,影响之广,在中外历史上都是空前的。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第四篇: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意义:
(一)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准备时期的重要事件
1.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秩序。动摇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消灭了百万清军,促使了清王朝中央集权向汉族地方势力分化,对地方控制的能力削弱。战争也促使土地回归农民,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2.反抗并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捍卫了国家独立和民族利益。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和禁止鸦片走私,并与之勇敢作战,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的进程,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外国侵略势力和坚决捍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利益的决心和勇气,表现出农民不仅是反封建的主力军,也是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力量。
3.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瓦解了封建思想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二)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历时14年,转战18省。
1.《天朝田亩制度》表达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获得土地的渴望。2.《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试图向西方学习、寻求出路的努力。
(三)对日后的反帝反封建的启迪和鼓舞。
1.在19世纪中叶的近代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一道,有力地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对日本的明治维新产生了作用。
2.对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启示和激励。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就以“洪秀全第二”自居,赞扬和宣传太平天国的斗争精神,决心武力反清。
失败原因:
(一)主观原因:
1.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农民作为小生产者的自私、狭隘的一面,导致享乐主义、腐败、分裂甚至自相残杀。2.指导思想的局限性。
一是没有科学彻底的革命理论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是希望在落后的小生产的基础上,以平均分配的关系,达到大同世界的幻想,把整个社会改造成划一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是违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空想。《资政新篇》提出的按资本主义模式发展国家,但是脱离了领袖们的阶级实际,也缺乏实现的土壤和环境,不可能由农民阶级变成现实。
二是没有正确的革命政策方针。农民阶级无法抵御封建思想的侵蚀,革命政权日益封建化,等级、特权观念日益膨胀,内部的宗派争端造成了太平天国的严重内耗,导致了严重的军事政治和思想危机;未能联合其他农民起义力量;在夺取天京后,忙于建设政权和贪图享受,未能抓住时机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三是太平天国后期拜上帝会等宗教迷信的危害。拜上帝会虽然在初期起到了动员和组织群众的作用,但是它从根本上说与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思想和风俗习惯相抵触,随着形势的发展,不再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并且由于小生产者的局限性,太平天国的领袖的实践活动与他们的理论相悖而行,导致革命队伍的思想混乱和人心涣散。
3.未能明确地反对封建主义:一是经济上,早期坚决镇压、打击地主官僚,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而后期则“照旧交粮纳税”,变相承认了地主的合法地位。二是政治上任人唯亲,王权与神权结合,逐渐封建等级制度化。三是文化上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先是全部笼统地加以排斥,后来则把儒学中的封建纲常伦理原则保留下来。
4.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认识。虽然不承认不平等条约,禁止鸦片走私,但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和人民群众区别开来,而是笼统地把信奉上帝的西方人都视为洋兄弟。
(二)而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教训: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虽然具有强大的力量,但是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性质: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地主阶级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既有其进步性,也具有落后的保守性。
失败原因:(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它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却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却仍是封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
教训:洋务运动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洋务运动的失败说明,在不触动封建专制统治、没有摆脱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控制的前提下,谋求通过局部的枝节改革发展本国资本主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是行不通的。
3、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意义:(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希望的关键时刻,高举民族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侃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维新派的政治面目实践和思想理论,不公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鼓吹民权,主张衽君主立宪制,并在政治面目、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措施 虽然未能生效,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3)戊戌维新运动也是 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在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通过组织学、创办报刊、翻译西书、开办学堂,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货观念,批封建群权和封建纲常伦理,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在维新派的推动下,文化界还形成了广泛的文化革新运动,而且维新派在改革社会风习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
失败原因:(1)客观上,维新派的势力非常弱小,将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而以慈禧太后亩产的反对变法的守旧势力却相当强大,新旧势力对比的差距预示着这场运动如履薄冰,难以取胜。(2)主观上,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也是这场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第二,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他们虽然在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却是处处碰壁。第三,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了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教训: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但暴露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就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而“戊戌六君子”的鲜血也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主张,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
第五篇:精神懈怠是消极腐败的重要原因
精神懈怠是消极腐败的重要原因
【内容概要】胡锦涛“七一”重要讲话指出:“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其中,“精神懈怠的危险”被放在了第一位。“精神懈怠”具体指什么?“精神懈怠”与消极腐败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如何才能克服“精神懈怠”推进反消极腐败斗争?对以上问题笔者尝试在本文中给出初步的解答。
关键词:精神懈怠 消极腐败 重要原因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这‚四个危险‛论断的提出,振聋发聩,它不仅点出了当前全党面临的现实危险及突出问题,而且是对全党的一个庄重严肃的风险提示、危机提示。
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时期的一篇文章中写到:人之力莫大于心。阳气发处,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由此可见心力之所在非‚精神‛不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同样需要一种精神。没有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国将不国、党将难存、民族将没有任何尊严可言。
什么叫‚精神懈怠‛,简言之,就是一个人、一个党,失去了信仰、目标和斗志。这对一个长期执政的党来说,是一个躲不开、绕不过的现实危险。
首先,精神懈怠就会疏远人民。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
中国共产党能够在建党90年间始终保持与人民的雨水之情、血肉联系呢?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中国共产党是讲精神的,黄炎培在著名的‚窑洞对‛中说道:‚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 ‛。显然,中国共产党员一直不敢放下精神,丝毫没有精神懈怠,以时代最高尚的献身精神,就是那种为了人民的利益而不怕艰难、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保持着自身的先进性。丧失了这种先进性,共产党员就会疏远人民,就会感到陌生,感到失望。
其次,精神懈怠导致情绪消极。人活着是需要精神的,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一个人有精神,渴望进步、有进取心,那么他完全可以弥补先天能力的不足,进而通过后天的学习、交流、思考而使自身意志坚定,时时刻刻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但如果精神懈怠了,自然进取心不强,自然会忽视学习,而一个没有了进取心、不注重后天的学习的人自然会变得固步自封、意志消沉、情绪消极,长久如此自然无法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从而成为一个消极者。
第三,精神懈怠产生腐败行为。提起腐败分子,可能大多数人都会说他们十恶不赦、罪有应得,但客观的说很多腐败分子还是有一定政绩的,曾经获得的一系列荣誉其实就说明这一点,但一个备受组织关怀且有一定政绩的人是怎么会走上贪污腐败的道路呢?一个根本原因是精神懈怠了,面对荣誉,面对利益动摇了,抱怨自己升迁太慢,抱怨自己工资太少。精神懈怠了,党性缺失了,理想信念没有了,久而久之开始自谋私利,开始消极腐败,开始习惯了醉生梦死的生
活。
上述分析表明,精神懈怠的危险是导致消极腐败的重要原因。在当今各项任务都很繁重的情况下,我们不应该平均使用力量,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必须要抓重点。只有把精神懈怠的危险当做导致消极腐败的重要原因来抓,集中力量解决这个问题,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纲举目张的效果。究竟如何才能有效克服‚精神懈怠的危险‛呢?只有成为坚定理想信念的先锋模范才能有效化解精神懈怠的危险。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上强调:‚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总闸门’,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
要有效克服精神懈怠的危险,坚定不移地进行反消极腐败斗争,就要教育引导广大共产党员志存高远,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目标。通过将这种远大理想落实到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做好当前的本职工作上,始终保持积极向上、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敢于面对矛盾和问题,矢志不渝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懈奋斗,才能够有效化解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从而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要有效克服精神懈怠的危险,坚定不移地进行反消极腐败斗争,就要加强读书学习,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读好书,好读书。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人师旷说得好:‚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中央领导同志要求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要读好书,要善读书。读书学习是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
神境界的一个重要途径。读书学习是党员干部胜任日常工作的必然要求。一个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人,精神是不会懈怠的。认真读书学习,就能提高思想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超越。
要有效克服精神懈怠的危险,坚定不移地进行反消极腐败斗争,就要不断的推进反腐倡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过去一些年来,虽然制度上的改革创新不断,但在表层制度上做的文章比较多,而在深层制度上的突破难、突破少。对于那些‚躲不开、绕不过‛的制度、体制和机制问题,必须要予以突破。通过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特别是对重要岗位廉政风险防范管理进行规范,逐步形成‚自我防控十组织防控+执行力建设‛的防控模式,将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不断推向深入。
毛泽东同志曾言,‚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臣下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国民党是这样,共产党也是这样。‛克服精神懈怠,坚定不移地进行反腐斗争是人民战争、是持久战、生死战,关乎着共产党执政的根基。这场仗是一场不能输也输不起的仗,需要每一位共产党员以强烈的忧患意识,以强烈的群众意识来取得这场反消极腐败战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