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失业分析
一、官方统计的失业信息(1978-2009年失业数据)
1、统计方法
我国目前有两个失业率,一个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另一个是调查失业率。官方数据是由城镇登记失业率的方法得出的。所谓城镇登记失业率一般是指:具有非农村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16岁以上及男50岁以下、女45岁以下),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
2,、数据分析
从官方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的失业率水平处于正常状态,根据宏观经济学理论,排除不可避免的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我国的劳动力和资本的资源配置应该是最大化的。由此可以得出我国的现有经济应该正处于繁荣的阶段。下表是人口的增长和就业失业情况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动情况:
(以上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0版》
但是,从上表的数据可以分析得到,1991-2009经济增长的速度很快,同时,1991-2009的失业率增长速度也很快,这与低失业率带来经济的高增长率相违背,可能有如下原因造成这种矛盾:
(1)、统计偏差
在统计失业率的数据上,我国所采用的登记方法与真实的数据有较大的偏差,所计入的失业人员都是在政府部门登记的,同时,政府也设置了登记失业的标准,办一套登记失业的手续也比较麻烦,所以失业者经常是放弃登记的。另一方面,统计中所显示的是城镇人口的失业数据,将农民工等非户籍人口排除在外。由此可以预测,我国真实的失业率与官方所公布的数据有较大的出入,若根据2008年12月16日中国社科院公布的《社会蓝皮书》,中国城镇失业率约为9.4%,这一数字是保障部统计数字的两倍还要多。按照9.4%的失业率来看,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变慢似乎是合情合理了。
(2)、政府对失业率的忽视
有人说,如果严格按照欧美统计失业率的方法和定义来算,按中国劳动力资源7.3亿人计算,中国失业率至少在36%以上。这个骇人的数据,我们不能确保一定是真实客观的,但似乎跟百姓实际感受更贴合。在欧美,失业率是衡量政府成绩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欧美对失业率的重视,绝不亚于中国对GDP的重视。在中国并不是登记失业了,你就可以领到失业金的,要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一是要有“关系”,必须与“有关部门”的人熟识;二是要具有城镇户口,农民工或临时工是不能享受救济的;三是要过去缴纳了足量足够期限的失业保险金;四是要能提供可靠的理由正当的“失业证明”;五是地方的失业保险帐号要有钱支付。鉴于以上的各种“高标准”官方统计的失业率与真实失业率的偏差之大不言而喻。
从GDP的增长情况来看,2008年和2009年的GDP增幅明显较前几年较小,前几年之所以经济飞速增长其原因之一是所谓的穷国“追赶效应”,大量的投资,可以使我国的经济飞速增长,我国的GDP是高度依赖投资拉动的,随着投资的减少,边际收益递减,造成了我国GDP的增长速度变缓慢,中国GDP增长对就业增长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国企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在强化企业利润目标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不断挤压“就业泡沫”,导致失业和下岗人数的上升;另一方面,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得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高,在就业方面表现为有效劳动需求的增长,但由于政府对失业和下岗规模的控制,经济增长对就业泡沫的“消化”又是以企业对冗员的重新利用为主要途径的。因此,由于制度性因素和政策性因素的影响,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变动关系表现出与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不同的特征——GDP增长、有效劳动需求增长、失业率上升、下岗人员增加同时出现。
第二篇:上海失业情况调查分析
上海失业情况分析
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发展而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美国依靠举债而维持的高消费模式走到了尽头。大规模的失业和减薪造成消费萎缩,不仅使美国国内的企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也大幅度减少了进口。当金融危机影响到欧洲和日本等庞大经济体时,上海市外向型企业的订单急剧减少。上海市作为上海市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著名的港口城市,在上海市的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这场经济危机中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上海市普遍出现的实际工资上涨和原材料价格的增长,导致企业用工成本提高,加上部分企业对《劳动合同法》实施做出的不恰当反应,大量中小企业(其中包括许多血汗工厂)缩减生产或者倒闭。其中,由于这类企业雇用的主要是没有当地户口的农民工,因此,在企业遭遇经营困难的情况下,农民工首当其冲,许多人已经失去工作,或者回到农村寻找就业门路,或者陷入就业不足甚至失业状态。企业的困难境况导致大批企业减少或延缓了招聘计划,由此也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状况的恶化。整体而言,农民工和大学生成为目前两个就业困难的群体,而这两类劳动力基本属于青年群体。因此,可以说,目前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与青年问题息息相关。本报告将从目前的基本就业形势入手,分析造成目前这种就业形势的原因,并讨论解决青年就业问题的建议。
一、上海市目前失业的基本状况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指标,分析目前的就业形势。上海市劳动部门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指标,长期以来都是受到质疑和批评的。这是因为,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大多数失业现象都是以下岗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而享受下岗身份的前国有企业或城镇集体企业职工,由于通过再就业中心得到基本安置和保障,所以不被计入登记失业的人群,使得登记失业率不能真实地反映劳动力市场状况。但是,随着失业保障逐步从再就业中心转向失业保险制度,上述情形已经不存在了,登记失业率大体上比之前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劳动力市场的周期波动。不过,登记失业仍然有一些条件,如达到退休年龄的不再登记,没有当地户口的不予登记,那些不愿意登记的人自然没有统计在内,等等。因此,城镇登记失业率在反映就业形势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城镇调查失业率系指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推荐的方法和定义,进行调查并估计的失业状况。相对城镇登记失业率而言,城镇调查失业率能够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劳动力市场的状况。根据国家统计局城镇劳动力调查的数据,在做出一些合理的假定后,我们能够计算上海市城镇调查失业率。
从历年上海市城镇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看,1997~2003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不断上升,2003年提高到4.3%。2003年以后,城镇登记失业率每年都有所降低,2007年仅为4%。1997年以来,调查失业率大致上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2000年,调查失业率达到最高点7.61%。2002年以来,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减缓,劳动力供给长期大于需求的压力明显减弱。与此同时,伴随着高速经济增长和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城乡就业差距持续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显著减少,城镇调查失业率逐年下降。2007年,调查失业率为5.34%。按照这样的趋势,2008年和2009年调查失业率应该降低到5%以下。
然而,正如在任何以劳动力短缺为常态的市场经济国家一样,宏观经济的低迷可以产生对就业的周期性冲击,短期内显著提高失业率,2008年开始,上海市劳动力市场显现了冬天的气息。2008年前三季度,登记失业率仍为4%。2008年第四季度,登记失业率上升到4.2%,它标志着连续数年的登记失业率下降趋势停止了,何况这个指标还并没有能够反映遭受冲击的劳动力群体——农民工的就业状况。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融危机对上海市就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根据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刚刚公布的数据,2012年1-12月,上海市新增就业岗位61.38万个。如果说迄今为止形成的裁员潮和失业增加,主要还是因遭受美国进口减少造成的外需疲软,对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外向型中小企业造成的危机,随着金融危机蔓延到欧洲和日本,从金融行业扩展到实体经济,加上上海市经济整体减速和房地产行业的下滑,中西部地区、资源和资本密集型、投入品行业的企业也普遍遭遇困难,造成对就业的更大冲击。因此,如果说2008年由于失业主要发生在农民工的就业市场上,因而城镇登记失业率提高尚不会明显的话,2009年失业会传导到城镇职工就业市场上,从而表现为登记失业率的提高。
其次,我们可以使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劳动力市场监测数据,分析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求人倍率是从劳动力市场监测数据中得到的反映劳动力市场状况的一个指标,它等于劳动力市场需求人数与求职人数之比。2001年第一季度,求人倍率为0.65,表明如果有10个人求职,但是劳动力市场上只有6.5个需求岗位,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还是比较激烈的。自2001年第一季度以来,求人倍率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2007年第一季度,求人倍率达到0.98,这一水平一直持续到2008年第二季度。这一数字表明,在劳动力市场上,需求人数与求职人数基本相当,劳动力市场状况良好。2008年第三季度,求人倍率略有下降,为0.97;2008年第四季度,求人倍率大幅度下降到0.85,回复到2003年前后的水平。2008年第四季度,金融危机对劳动力市场状况的影响在求人倍率上也得到了体现。
对于目前上海市的失业情况,我们可以做一个粗略估计。如果按照出口状况和经济景气与就业的一般关系来推算的话,不完全包括农民工的城镇调查失业率,2008年有可能比常态提高1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假如在2007年调查失业率(5.3%)基础上,2008年失业率提高到6.3%。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严格按照定义的话,农民工返乡并不能直接对应地叫做失业。这是因为,第一,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家里还有承包土地,按照定义,如果他们回家务农就不算失业,充其量是就业不足;第二,从地方失业统计来讲,如果没有工作的农民工离开了,对这个地方来说,无法判断他们是否失业,是否退出劳动力市场。因此,目前使用的农民工提前返乡,是比较恰当的用语。但是,这个现象值得高度关注,特别要防止2009年春节后他们回到城市却找不到工作的情况发生。仔细分析一下不难发现,农民工的主体是青年。在16岁及以上的农民工中,61%的人年龄在30岁以下。在30岁以下的农民工中,18.3%的人在16~20岁之间,27.1%的人在21~25岁之间,15.9%的人在26~30岁之间。即使在30岁以上的农民工中,也有23.2%的人年龄在31~40岁之间,只有15.5%的人年龄在40岁以上。
除了农民工以外,大学生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人们在讨论大学生就业状况时,最经常使用的指标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一般是指毕业时签订就业协议,从学校迁出户口及档案的大学毕业生占总毕业生的比例。显然,这实际上是“初次就业率”的概念。2005年上海市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为72.6%。近几年,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进一步降低。尽管预期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人数,比返乡的农民工少得多,但是,上海市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影响程度可能比农民工更大。在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人员中,农转非人员占13.0%,城镇失业者占37.4%,复转军人占2.3%,各类毕业生的比例为47.2%,占到了总数的将近一半。
在就业方面,农民工和大学生成为两个值得高度关注的群体。这两个群体的就业问题,实际上就是青年群体的就业问题。大学生属于青年群体是显而易见的。根据专图2-1对农民工年龄结构的分析,农民工的主体也是青年。在所有年龄组中,城镇16~24岁年龄组的失业率是最高的,达到9.48%,远远高于其他年龄组。25~34岁年龄组的失业率为5.29%,35~44岁年龄组的失业率为4.59%。随着年龄的增长,失业率迅速下降。45~54岁年龄组的失业率低于4%,55岁及以上年龄组的失业率低于2%。可以说,青年群体的失业问题格外值得关注。
但是,青年就业困难是全球范围内的普遍现象。国际劳工组织的研究表明,全球15~24岁的青年人占15~64岁人口的25%,而他们的失业人数却占全球1.86亿失业总人数的47%(国际劳工组织,2007)。美国1990年和1993年25~54岁人口的失业率分别为4.5%和5.8%,但同年其15~24岁人口的失业率分别达到11.1%和13.3%。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范围内的调查表明,1997年15~24岁青年失业率为13.4%,总数在1000万人左右。上海市目前农民工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方面与全球范围内的青年就业困难是同种类型的现象,不必过于惊慌;另一方面,工资上涨、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合同法》的执行和金融危机等,加剧了这两个群体的就业困难程度。由此,解决农民工和大学生这两个青年群体的就业问题,一是要借鉴全球解决青年就业困难问题的经验,二是要结合这次失业潮的特征,采取一些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二.上海市失业原因及解决策略分析
首先,人口因素,上海市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世界港口城市。每年不断有人融入这座城市。再加上已有的劳动力,使得劳动力供给大大超过了对其的需求。在这样庞大的人口压力下,对有限岗位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由此导致的就业压力是非常明显的。
其次,结构性因素。所谓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目前我国的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并且国家正在大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再有,经济结构的调整就要求市场重新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配置,以适应其变化。因此,在配置过程中,大量素质低、专业技能落后的劳动者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所以被淘汰产生失业。同时,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使适合该产业发展需求的劳动力出现暂时性短缺,从而造成了失业与空岗并存的现象。此外,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不平衡等原因,也会带来大量的失业人口。
第三,我认为还有许多人为因素。首先,在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上也存在着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的歧视现象,主要包括对不同性别、不同相貌、不同户籍等方面的求职者的工资歧视和职业歧视。如现在的许多公司和企业在招聘时只招收男性员工;在工资报酬方面,具有相同学历和教育水平的男女员工,一般男性员工的工资会高于女性,女性的竞争力明显低于男性,且失业率也高于男性;有的公司还对招收员工的高矮、胖瘦做出限制;还有的公司或企业只招收具有城市户口的员工,而拒绝持有农村户口的人,或对持农村户口的工人给予低工资。虽然我国政府近几年在佣工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对男女平等对待,且在部分地区取消了户籍差异,但上述问题仍然存在,虽然有所改善,却没有根本消除。其次,一些人的择业观念也存在问题。现在的许多大学生刚刚毕业就想拿高薪、坐高位,往往不能从实际出发,遇到低于自己预期的工作就不想做;在工作中遇到一点儿挫折,不是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怨天尤人、不思进取。
如果说前两个因素是客观因素,需要我们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对策来解决;那么,第三个因素则是主观因素,需要我们从自身寻找原因,从主观上转变观念,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失业问题的存在。
对于如何解决上海目前存在的失业问题,许多专家和学者给出了他们的看法。我认为,可以从主动和被动两方面来采取措施,这不仅需要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也需要社会的配合,通过共同努力来降低上海的高失业率,让更多的人找到工作。这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从主动方面,首先,调整就业结构和就业方式,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强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使中小企业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力量。中小企业投资周期短,资金投入量不多,技术含量不高,多为劳动力密集型,这样每年可以吸收大量的失业人员。积极发展小城镇服务业来转移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支持、鼓励和引导私营、个体企业兴办服务业,充分发挥它们在活跃市场、增加就业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创造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就业岗位,来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其次,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建立统一高效的劳动力市场。政府解决失业问题的宏观经济政策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加强宏观调控,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工具,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增强劳动力市场运作的有效性,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的信息网络,为劳动供求双方提供迅速、准确、完善的信息服务,充分发挥现代通讯工具和手段传递信息的作用,降低劳动力在寻找职业中的成本。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国家可以在就业政策上做出相应的调整,鼓励不同层次、不同技能构成的劳动力进行合理流动。建立自由流动、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减少由于合同期过长造成的对人员流动的阻碍,取消对劳动力流动和城市企业雇佣外地劳动力的直接或间接限制,形成全社会劳动力自由选择、公平竞争、人尽其才的就业格局。
第三,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与再就业的财税优惠政策。适当扩大就业税收优惠的对象及范围。在妥善解决好失业群体中最困难的国企下岗人员失业问题的同时,对城镇新增劳动力自主创业也应给予同等的税收优惠待遇。这对于扩大就业总量,缓解上海的失业压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政府还应该加大对再就业的资金投入,对就业有困难的对象实行再就业援助。
第四,鼓励、发展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引导求职者转变择业观念。国家要积极推行公办、民办、民办公助等多种办学方式的职业培训,以市场的就业需求为导向,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专业技能,为他们日后寻找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还要转变求职者的择业观念。鼓励失业人员采取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一些、人员就可以从事那些就业门槛低,对技术和资金都要求不高的行业。而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就要鼓励他们转变以前那种只去大城市、只赚高工资的心理,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找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工作。
另外,从被动方面,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失业保险制度,保障职工失业后的基本生活,帮助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缓解失业压力,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
综上所述,失业问题是世界各国都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而中国的失业问题与世界其他国家不同,更具有中国特色。因此,要解决好中国的失业问题,就要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和把握其中的原因,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措施。解决好当前的失业问题,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篇:中国失业状况分析
中国失业状况分析
2011级 商学院国际商务二班
王斯迈 20118140
42今年即将毕业的南京大学研究生李耿巍近来很郁闷:“3年前本科毕业时有家很好的单位要我,我没去,现在研究生毕业了,那家单位却满员了!”
实际上,像李耿巍这样的研究生目前找个工作还不是特别困难。真正困难的是那些学校不太有名或专业不太时髦的本科、大专毕业生。近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的急剧增多,在中国“上了大学就有了就业保障”的情况不复存在。不少大学毕业生加入了失业者的行列,中国社会的失业人员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去年,中国从“下中等收入国家”,跨入了“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目前中国GDP排名世界第二,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根据国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十五”期间,下岗失业人员存量超过1 000万人,到2000年底,滞留在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职工为657万人,登记失业人员为595万人。据统计2003年全国城镇的劳动力供给总量达2 400万人,而当年只新增就业1 000万人。可见,经济的增长并未成功缓解就业压力。中国的失业问题十分复杂,这就需要系统的理论来分析。
中国虽然是社会主义社会,但是我们仍然在发展市场经济。我们知道,相过剩人口理论是针对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理论,它是作用于市场经济的理论。因此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我国。随着资本的积累,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这意味着资本总量的增加。但是不变资本在全部资本的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大,而可变资本所占的及比重却日益下降。但是对劳动力的需求是取决于可变资本。因此,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会相对的减少。根据马克思的理论,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其合理性。这些人口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而大量的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会对在业工人形成巨大压力。
我们说,一个国家就业状况的好坏最终取决于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的平衡情况,劳动力供给又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劳动力参与率等。对于劳动力供给人 口,国际上通常用15~64岁人口为劳动年龄人口统计(我国通常用男性16~59岁,女性16~54岁)。虽然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逐步实行会降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未来劳动年龄人口会有所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过大,新增劳动力绝对数仍将大幅度增加。我国劳动力供给人口总量和这部分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大大高于其他国家,我国劳动力供给居高不下的同时,我国经济发展派生的劳动力需求严重不足,以至于形成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持续性的巨大就业压力。
失业人口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采取有力的措施尽量防止失业人口的过多膨胀。如对企业技术选择的引导,加强劳动者的技能培训,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扶植中小企业,提高市场中介的功能等。相信终有一天失业者们会有一张温暖的床一个温馨的家,想要的简单幸福不再难以企及。
第四篇: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分析
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分析
课程名称:中国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 姓名:朱小伟 班级:14物流一班 学号:20141886
摘要
失业保险制度,是指依法筹集失业社会保险基金,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劳动、失去劳动报酬的劳动者给予帮助的社会保险制度。其目的是通过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的办法,使员工在失业期间获得必要的经济帮助,保证其基本生活,并通过转业训练、职业介绍等手段,为他们重新实现就业创造条件。失业保险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施,由社会集中建立失业保险基金,对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失去工资收入的劳动者提供一定时期的物质帮助及再就业服务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的重要项目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失业保险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脚步,显现出许多不仅完善的地方。具体表现在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基金的筹集、领取标准、促进就业的效果等方面,期待尽快立法完善中国的失业保险制度。
关键字:失业保险 就业 制度 问题与改善
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分析
失业保险是社会保险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劳动者由于非本人原因失去工作、收入中断时,由国家和社会依法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建立失业保险基金,分散失业风险,为失业者提供基本保障,并通过转业培训、职业介绍等形式积极促进再就业。失业保险既具有社会保险制度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我国内地失业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的失业救济制度。进入20世纪90年代,为了面对新一轮失业问题带来的挑战,实现了“三条基本保障线”,它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方面意义重大。1999年的《失业保险条例》和2010年的《社会保险法》成为现行制度内容的主要依据,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内地保险制度的发展。但是。当前我国失业问题还相当严峻,失业保险制度还存在很多问题,以后的发展方向是在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的同时,强化促进再就业的功能,使其成为充分就业的促进机制。
一、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过程及现状
(一)失业保险的参保范围
失业保险的参保范围是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及其职工。省级政府还可以决定将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社会团体及其专职人员、有雇工的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纳入范围。城镇企事业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应当参加失业保险。
(二)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特点
1、普遍性。它主要是为了保障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失业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其覆盖范围包括劳动力队伍中的大部分成员,正呈逐步扩大的趋势。
2、强制性。它是通过国家制定法律、法规来强制实施的。按照规定,在失业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内的单位及其职工都必须参加失业保险并履行缴费义务。
3、互济性。失业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与社会筹集,有单位、个人和国家三方共同负担,缴费比例、缴费方式相对稳定,筹集的保险费,部分来源与缴费单位的性质全部并入失业保险基金,在统筹地区内统一调度使用以发挥互济功能。
(三)失业保险资金来源
失业保险资金来源于三个方面: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按照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职工按照本人工资收入的1%缴纳失业保险费,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本人不缴纳失业保险费;基金不足使用时,由地方财政给予补贴。省级人民政府报经国务院批准,可以调整本地的费率。
(四)失业保险金标准
按照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水平,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待遇期限的具体标准是: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按照规定累计缴费时间满1年不足5年的,领取期限最长为12个月;满5年不足10年的,最长为18个月;10年以上的,最长为24个月。领取期间就业的,尚未领取的期限可以保留。领取失业保险金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一是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二是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三是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
《失业保险条例》颁布实施后,失业保险工作取得较快发展。参保人数从1998年(即《失业保险条例》发布前)的7928万人增加到2007年底11645万人,净增3717万人。累计为2500多万失业人员提供了失业保险待遇,其间还向国有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调剂资金280多亿元。总体看,失业保险在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改革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当前我国失业保险存在的问题
我国失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制度设计上和立法规范上分为两个方面,均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需予以完善。
(一)失业保险实施体系尚不完善
1.失业保险资金筹集筹措渠道单一,征缴难度较大 目前,我国失业保险资金的筹措渠道主要是国家财政和企业,是失业保险资金筹措渠道中的绝大部分,各地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有部分从劳动者方面筹集。这种主要由国家和企业承担的资金负担,劳动者个人不缴纳或缴纳少量的失业保险费的方式,其结果会使得企业和国家不堪重负,造成失业保险的发展缓慢。在当前次贷危机的影响下,保险金筹集困难必然会影响到失业保险体系的正常运作。现实中,失业保险金存在着严重的欠费问题,尤其是一些国有企业欠费严重。这些因素严重影响到失业保险金的筹集,失业保险金征缴难度较大,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缺口,无法发挥到其应有的作用。
2.失业保险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当前我国失业保险金的领取资格审核不够严格,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一部分人在就业的过程还领取着失业保险金。失业人员与原单位终止劳动关系,按规定办理了失业登记手续,领取失业救济金,但其重新就业后却没有办理相应的就业手续,也未缴纳劳动保险,使管理部门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对人员就业情况无法真实的掌握,使得在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群中存在大量的“隐性就业”问题,失业保险金发放缺乏公正公平。由于监管不力,保险基金在管理上也存在混乱现象。失业保险的管理涉及到劳动、人事、财政、银行、商业保险等许多部门,各级别、各部门都参与社会保障基金的统筹和管理,造成地区、部门间难以协调,同时扩大了风险。各部门分别设置管理机构,造成机构重置,效率低。由于各部门所处的地位不同,难于统一协调。有的地方实行社保经办机构直接征缴,有的则由税务部门代缴,导致费用征缴的机构不统一。失业保险基金管理不统一,管理机构分散,管理层次过多,各地保障标准不一致,无法对其进行统一有效的管理,使基金管理在制度运行上出现不协调现象。我国缺乏相应的失业保险法律、法规,失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和营运等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缺乏相应的法律解决机制,事后又缺乏有效的法律监督,失业保险基金被挪用、挤占和贪污的现象屡屡发生。[9]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不仅影响了失业保险制度的公平,也造成失业保险基金流失,使失业保险制度运行更加困难,缺乏效率与公平。这些因素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失业保险制度的运行效率。
(二)失业保险立法存在不足
1.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小,实施范围过窄
我国《失业保险条例》关于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尽管比过去有所扩大,但根据我国规定,失业保障对象仅限于城镇企事业单位的职工,私营、三资企业还未完全纳入,在农村除了少数合同制工人享受有限的失业保险待遇外,大量农民工也被排斥在正式的失业保险制度之外,至于国家公务员、乡镇企业职工也不在涵盖范围内,其覆盖范围依然过窄,既不能体现失业保险的社会性特点,也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他们同样面临着失业的风险,这次次贷危机使得我国民营企业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破产,大批人员失业。如果不将他们纳入到失业保险范围,这些职工失业后将面临着基本生活的困难,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将这部分人员纳入失业保险范围之内。2.失业保险法立法层次过低,法律责任不健全
我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社会保险法,失业保险金的缴纳、拨付、管理等主要依靠政策和行政手段进行,保险费的筹集、基金保值增值的规定也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失业保险条例》是由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没有上升到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的高度,仅仅是失业保险制度实施的一个基本性法律规范,不是失业保险的基本法,法律效力不强、稳定性较差。目前,我国失业保险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相关部委制定的行政规章,且有相当一部分规范表现为意见、通知等形式,还有相当一大部分是由各省市制订的地方性法规,同样缺乏法律上的稳定性、权威性和统一适用性,难以发挥法律规范的作用,无法确保失业保险的有效实施。而且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往往以维护地方或部门利益为目的,立法的技术性不强,过于原则化,缺乏可操作性。立法的不统一,导致了法律实施过程中的立法冲突和执法过程中的混乱现象。
三、对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
改革我国失业保险制度,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全社会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失业保险制度,通过政策引导教育、媒体宣传、舆论监督等多种渠道宣传失业保险制度,使人们树立失业保险观,增强企业和个人的失业保险意识。
(二)拓宽失业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
1.《失业保险条例》的适用范围,应进一步扩大,最好是全国统一,将城镇所有具有失业风险的劳动者都纳入适用范围。这样,可避免各地在适用范围及对象上存在差异,有利于这项制度在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上健康发展,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纳入失业保险对象范围之内。
(三)建立相应的资格审核机构,对享受失业保险资格条件的进行严格审核。我国审核失业资格条件不够严格,欠缺相应的资格审核机构。为此建议在修订条例时,在条例第十四条增补“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条款,这样我国失业保险待遇条件不仅与国际接轨,且从制度的设计上堵住了那些不具备劳动能力,没有达到法定劳动年龄而又符合其他条件的劳动者领取失业保险金。同时应明确界定“就业”与“失业”,设立专门的失业保险资格审核机构,督促失业者早日进入失业保障体系,隐性就业者申报就业,退出失业保障体系,确保失业保险基金安全、良性运行。
(四)多渠道筹集失业保险基金。
依照目前的形势,仅仅依靠国家财政加大投入的力度,越来越大的失业保险收支缺口难以维系。鉴于我国目前大部分城镇企业拖欠失业保险费严重的情况,可以采用税费结合的方法强制征收失业保险费,扩宽失业保险费的征收范围,将城镇和农村的一些隐性失业人员纳入到失业保险基金筹集的范围内。同时,广泛开辟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渠道,如鼓励个人和单位的投资、通过失业保险基金的高效运作吸引投资、通过开展公益性的活动等项目来吸引投资等。
(五)规范和完善失业保险的管理制度。
1.加强对失业保险基金的管理。各省市成立财政、审计、计划、劳动和工会等部门参加的失业保险基金管理委员会应切实加强对基金筹集、使用和管理的监督,严格审批失业保险基金的预算和年终决算,把失业保险基金的使用纳入国家财务检查和审计之中,将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置于财政和审计部门的监督之下,做到专款专用,无论是原准备金,还是其增值部分应全部用于失业保险。
2.加强对失业保险机构的管理。失业保险是社会保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制度、管理机构等方面也都应向统一的失业保险制度过渡。鉴于我国目前的失业保险制度管理体制不顺、政出多门等问题,应合理确定有关部门的职责、权限,解决政企不分、政出多门和扯皮内耗等问题,逐步实现政府不直接经办失业保险,而成立专门的非营利性的社会失业保险机构,保证失业保险管理和运行的相对独立。
参考文献:
[1]李晓娟,浅谈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中国外资,2011年3月
[2]邵珠景,论我国失业保险制度,法制与社会,2011年3月(下)
[3]齐秋瑾、俞来德,浅论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不足与对策,法制与社会,2010年5月(下)
[4]胡长静,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及反思,特区经济,2012年3月 [5]韩正云,新形势下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研究,企业导报,2011年第17期 [6]杨辉、张蓉蓉,论我国失业保险功能的缺陷与完善,行政与法,2009年 [7]吕学静,中国失业保险面临大考[J],中国社会保障,2009年 [8]韩梅,我国失业保险现状及对策研究,科技信息,2010年第10期
[9]斯满红,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的思路,社会工作,2011年12期
第五篇:失业保险现状分析及对策
失业保险现状分析及对策的综述
1、我国失业保险的覆盖面较窄。依照《失业保险条例》第二条规定,失业保险应该覆盖城镇所有企、事业单位,但全国城镇就业人员在2003年末时为25639万人,可实际参加失业保险者的为10373万人,可见事迹参保人数与应参保人数还存在着差距。因此,采取措施扩大实际覆盖面是推进失业保险的重要任务1。
2、失业保险金存在的问题:
(1)支出结构不合理。在我国,失业保险金用于直接的失业补贴比较多,促进就业部分的比重还比较低。失业保险基金总支出2007年、2008年分别为217亿元、254亿元,其中直接的失业补贴为129亿元、139亿元,占总支出的60%、55%。同时我国失业保险的基金总额迅速增长,而对救济人数和保障进行了比较严格的控制,因此导致大量基金结余,且结余连年递增。失业保险基金支出结构不合理,一方面用于生活保障部分过大,而促进就业部分偏低;另一方面,失业保险金在总量上并不算多的情况下却有太多结余,导致了失业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低下,浪费现象严重,同时也违背了失业保险制度的宗旨促进就业功能弱化。(2)给付期限过长。我国失业保险给付期限过长,最长为两年。一方面增加了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压力,可能会造成基金的入不敷出;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失业者的依赖心理,产生道德风险。可能会出现一些失业者依靠失业保险金生活而不积极寻找工作,甚至可能有失业者从事有收入的工作而继续领取失业保险金5。(3)失业保险基金运行情况不良。在收入方面由于实际参保人数与应保人数相差大,实收保费低于应收保费是我国失业保险覆盖面窄的必然结果;另外,企业还往往擅自降低缴费基数,也是实际收费低的一个主要原因。在管理环节,一些地方挪用失业保险基金的现象屡禁不止,或者利用部分基金结余进行投资时因失误而造成基金损失,从而大大削弱了失业保险基金的基础和对失业人员进行补偿的能力。在支出方面,冒领失业保险金的现象仍然存在,失业后隐性就业者仍然在挑战着失业保险制度,而一些符合申领失业保险基金条件的人却因不了解失业保险而放弃了自己的权利1。
(4)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力度不够。从《失业保险条例》的内容来看,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在促进就业方面显得非常被动,功能较弱,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首先,缺乏促进就业的具体措施。条例立法宗旨为促进再就业,但是并没有关于促进再就业的相关内容,仅是粗略的规定失业人员领取职业培训和介绍补贴,缺乏具体操作细节;其次,该条例没有对国家和政府的就业促进职责作出规定,失业保险管理机构对促进就业缺乏认知,无法向失业者提供高质量的再就业服务。因此,我国失业保险制度仍然以暂时性、低层次的失业者生活保障为主,促进就业功能较滞后2。
(5)失业保险资金的筹集力度不够、基金统筹层次低:○1企业拖欠、抵制失业保险费缴纳的“失业保险漏税行为”;○2直辖市和社区的市实行全市统筹,其他的省、自治区由人民政府规定;○3县级统筹也存在问题,表现在其互济性差,不适应各地区间失业人口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3、失业保险管理、监督机制尚不健全,其立法层次低,立法滞后,缺乏较高的法律效率和相对完善的法律责任。首先,在我国失业保险管理体制不合理,管理水平较低。具体表现在:政出多门,管理费用太高;保值增值无从谈起;保险基金浪费十分严重。第二,根据《失业保险条例》,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失业保险费的征收和失业保险待遇的支出进行监督,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对失业保险基金的收支和管理情况进行监督,但这种监督并未到位。如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企业失业保险费缴纳情况的检查与监督基本上仅仅是在每年年初进行一次,而且一些检查演变成了“走过场”;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对失业保险基金的收支和管理情况进行监督亦未完全到位1。
4、失业保险的待遇标准较低。目前我国失业金发放属于现收现付定额给付,替代水平通常为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60%—85%,明显低于一些发达国家按工资水平标准的55%—90%发放的标准。不仅形成失业保险金替代率较低,且造成各省市区之间的差异过大。最低工资标准各省市区基本上是每年调整一次,而失业保险金标准却没有做到相应联动的调整,这样不仅没有落实国务院规定,而且忽略了物价上涨、经济发展水平增长等因素给失业人员带来的压力3。
三、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1、健全失业保险法律制度。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在立法内容上规范性不足,可操作性不强。需要进一步健全失业保险制度相关实施细则,在新的经济社会背景下,需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借鉴国际经验,构建积极的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赋予和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制度保障生活、稳定就业、预防失业的功能,为促就业、保民生做出新的贡献。立法宗旨上应该在保障失业者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强调促进就业功能;立法原则上,失业保险制度要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在具体内容和措施上,比如在适用范围、费率水平、支出结构、给付期限等相关内容作细致的规定2。
2、拓宽失业保险覆盖范围。第一类:城镇被保险人。指整个工薪阶层,应包括不同所有制单位的所有职工,城镇国有、集体、股份制私营企业职工和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职工,都应能享受一定期限的失业津贴救济和再就业机会。失业津贴的领取期限根据情况如保险人年龄、就业难度、经济衰退、全国就业形势严峻等可酌情处理。第二类:农民工群体。农民工群体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从某种程度来讲,他们是一个过渡人群,使他们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现实生活中,农民工参加失业保险和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是有很大难度的。国家仅还在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层面徘徊,为了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利益,应加大农民工失业保险这一块的执行和监督力度。第三类:应届毕业大学生。随着我国大学生的扩招,有很大一批人有幸登入了大学殿堂,却导致现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毕业即面临失业,必须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教育体制上要和社会需求接轨。另外,“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或未就业”也应纳入到失业保障范围中。
3、改进失业保险金统筹模式。这就需要提高统筹层次、加强失业保险费的征缴力度和实行差别费率,这样既有助于完善失业保险费率存在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稳定就业的功能。
4、完善失业保险金运行机制。第一、健全失业保险基金扩面工作机制,拓宽基金来源;第二、完善失业保险基金征缴稽核和强制征收机制,确保失业保险费应收尽收;第三、建立失业保险基金储备监管机制,杜绝基金流失;第四、建立失业保障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使失业保险功能最大化。
5、完善失业保险的管理制度。(1)建立统一的失业保险管理体制。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失业保险管理体制的经验,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建议对我国失业保险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建立统一的失业保险管理监督体系。政府在宏观上对失业保险进行间接管理和监督,而设立专门机构对失业保险事业进行直接运作和管理。(2)健全失业保险的监管体制。首先,建立专门的失业保险监督机构;其次,加强人
4大对失业保险制度的监管;最后,建立失业保险的外部监督机制。(3)实现失业保险基金的保值与增值。为加强失业保险基金的保障功能,对于筹集的失业保险基金,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利率及物价变化情况,建立失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制度,努力争取失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可以考虑引入市场经营机制,将失业保险基金中的一定比例作为投资基金,寻找积极稳定的投资途径,保证失业保险基金的投资回报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