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失业与高增长并存原因分析
高失业与高增长并存原因
分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以较高的速度增长但是与此同时失业问题也日益严重呈现出高失业与高增长并存的局面显然这是一种有悖于常理的经济现象文章通过分析我国目前高失业与高增长并存的现状运用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的自然增长率函数论证了“双高”出现的原因并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关键字】高失业高增长结构性失业TheAnalysisofTheConcurrenceCausationsofHighUnemploymentAndHighgrowth
【
abstract
】Anuppereconomyincreasespeedofourcountryiskeptrecently,buttheproblemofunemploymentismoreandmoreseriousatthesametime.There’sacomplexionofhighunemploymentandhighgrowth.Obviously,it’sanabnormaleconomyphenomena.Thisarticleanalyzestheconcurrenceactualityofhighunemploymentandhighgrowthaswellasthecausationsand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highunemployment,highgrowth,structuralunemployment【正文】
一、我国高失业与高增长并存的现状经济学一般原理认为在通常的情况下经济的增长会扩大经济规模从而提供
更多的就业机会;相反严峻的失业只会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出现然而我国近年来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却表明经济的高速增长与高失业率已经并将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继续并存
从表一可以看出我国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世界最高水平但是与此同时失业率也逐年上升而且这个失业率指标由于下列几点原因是一个不完全的关于真实失业状况的信息首先它包括的年龄范围过窄即男性在16-50岁女性在16-45岁之间上限甚至低于已经很低的退休年龄其次它没有包括实际已经没有工作但享受下岗待遇的人员第三那些尽管处于失业状况但并未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进行登记的人员也没有包括在失业人员范围内此外这个统计的分子和分母中没有包括在城镇工作但没有当地户口的劳动者(蔡昉王美艳2003)因此登记失业率并不是反映失业状况的全面指标可以使用一些调查得出的失业率作为登记失业率的参考和补充(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等2002)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城市失业率为9.4%其中男性为8.7%、女性为10.4%男性失业率低于女性失业率镇失业率为6.2%其中男性为5.9%、女性为6.6%城镇失业率为8.3%其中男性为7.7%女性为9.0%此处在计算失业率时失业人员和就业人员都是指处
于15-64岁之间的劳动年龄人口与登记失业率的年龄范围不一致我们还可以用微观调查的数据来计算调查失业率以便印证宏观的数字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在福州、上海、沈阳、西安和武汉五城市所作的调查1996年9月以来五城市16-60岁之间的劳动年龄人口的失业率一直在8%以上而且在持续升高从2002年2月开始失业率甚至超过了14%远远高于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由此来看不管是宏观的全国普查数据还是微观调查数据得到的城镇失业率都远远高于城镇登记失业率中国实际的失业状况比登记失业率所反映的程度要严重得多
二、基于哈罗德模型的分析根据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的自然增长率函数gn=n+q(其中gn代表自然增长率n代表人口增长率q代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经济增长一部分是由于人口的增长一部分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即技术进步的贡献那么在满足gn=n+q的前提下充分就业应该得以实现但是我国的现实并非如此(见表二)
从表二可以看出在大多数年份我国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已经超出了哈罗德模型描述的由人口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所共同决定的经济增长率然而却仍未达到充分就业呈现出如前所述的高失业与高增长并存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有两
点1.模型是建立在满足了gn=n+q就能实现充分就业的前提之下但是现实却并非如此因为我国的国有企业和农村中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一方面我国的失业率的统计一般主要是在非国有企业里而国有企业大量的是不被计算在失业率中的隐性失业随着部分国有企业逐渐向非国有企业转变随着隐性失业现象的日益显性化失业率就趋于上升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吸收原本不属于城市就业人口的农业人口所以今后即使经济增长率提高其吸收的农村劳动力会增加但仍无助于解决城镇失业人口进而降低失业率2.竞争推动了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必然会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致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等量产出中包含的劳动份额、等量投资中创造的就业机会均呈下降趋势理论上而言降低资本有机构成可以减少失业但是实际上由于技术进步的存在资本有机构成是不能任意降低的三、高失业与高增长并存的原因我国目前严峻的失业问题是在国民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下发生的因此不是宏观经济形势不好造成的从失业的类型来看主要是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失业问题不是“总量”问题而是“结构”问题1.二元经济结构的调整西方或世界各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都同时伴随着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使得农村就业不足问题更加突出随着城镇户籍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的松动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压力愈来愈大要解决二元经济中的失业问题关键是要
加速现代工业部门的资本积累从而提高该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率使现代工业部门不断地吸收传统农业部门中游离出来的劳动力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不仅低于工业部门而且接近于零即是说从农业中转移出一部分劳动力农业产值将保持不变因此对工业部门来讲只要投资和生产扩大农村就可以源源不断地输送劳动力然而进入90年代城市工业部门开始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因此工业部门的扩张不但没有相应地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反许多部门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己经竭尽今后随着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逐步推广农村中的失业问题将会更加突出2.所有制结构的调整进入90年代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卖方市场”逐渐转为“买方市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生产能力过剩、开工不足、就业不充分等问题日益突出同时国有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导致大批国有企业停工、停产、倒闭、破产等过去国有企业是吸纳社会新增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达百分之八九十现在不仅不能吸纳还得向社会释放冗员从而形成了近年来最受关注的职工失业、下岗问题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的隐性失业将会逐渐显性化3.产业技术结构调整⑴新兴产业的崛起和传统产业地位的下降出现岗位空缺和失业并存的现象一方面由干新兴产业的兴起对劳动力的需求会急剧增加但适合该产业的劳动力因无法在短期内培养而使其供给不足或短缺;另一方面由于传统产业的技
术装备水平很低其产品无论在质量、性能、规格和品种等方面都无法适应市场的需要致使产品的市场需求呈递减趋势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步下降从而出现失业现象⑵出口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必然会加剧结构性失业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目前在以发达国家为主的国际市场上对重化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占较大的比重而对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需求的比重则会相对下降在这种倩况下我国的对外贸易条件必然会恶化因此我们必须要对出口产品结构进行升级换代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升级换代的目标应是增加技术含量高的商品的出口比重和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价值随着我国出口产品的结构逐渐地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导向重化工业为主导转变重化工业产品的出口比重会逐渐上升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则会下降从而使结构性失业更加突出4.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一般来说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有利于增加就业的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是不利于就业的因此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会增加失业、下岗问题的严重性(但这只能说是短期内产生的状况而从一个较长时期作考察情况来必如此)我国进人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迹象体现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其中尤其突出的是第二产业领域我国在这期间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实际上是在高速发展的但并没有因此而带来相应的就业增加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的第二产业已走上了一条集约型发展的道路正在经历“资本
深化”的过程这不仅体现在国有企业身上也体现在数量众多的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上
四、高增长下缓解失业的对策促进经济快速增长是宏观经济的首要目标然而高增长下的高失业从长期来看必然会对经济增长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如何在维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降低失业率呢1.确立经济与就业协调增长的发展战略确立经济结构调整同就业结构调整相协调的战略为了实现充分就业目标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调整的内容和构成要兼顾就业的需要以适应社会和职工的承受能力维护社会稳定:一是要加快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要在某些产业获取国际竞争优势;二是要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三是深化产业分工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同时确立推行土地规模经营与发展多种经营相结合的战略今后在推行土地规模经营的同时必须引导农民发展多种经营搞农业产业化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2.选择劳动密集型技术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以缓解就业的压力我们之所以要选择劳动密集型技术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是由于技术进步与增加就业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特别是短期内)因此我们在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进行技术选择时必须以劳动密集型技术为主资金密集和资源密集型技术为辅即是说考虑到我国目前巨大的就业压力在进行产业和技术选择时必须向劳动密集型倾斜要选择多用劳动力的类型在保证经济效率的前提下多增加就业二是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根据我国的国情经济增长必须要建立在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随着工业发达国家生产自动化进程的加快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优势在逐步消失贸易条件在不断恶化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对劳动密集型行业进行技术改造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附加价值增强其国际竞争力3.发展人力资本调整劳动力结构减少结构性失业我国目前一方面失业严重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大量岗位空缺即失业与空位同时存在表现为无技术的非熟练劳动力就业难而有一定技术水平或熟练劳动力却远远供不应求致使一些企业关键岗位空缺随着新兴技术和产业部门的不断产生不仅社会经济运行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且由于产业分工的不断加强职业种类日益增多职业间差距越来越大因而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的数量型过剩与质量型短缺的矛盾愈益突出在25岁以上的年龄区内我国目前受过大学本、专科教育的人只占2%加拿大、美国和日本分别为37.4%、32.2%和21.1%这种落后的人力状况势必难以满足经济持续高增长的需要出现结构性劳动供求矛盾要解决或缓解这一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调整产业结构时必须要树立人力资本的观念把劳动力作为一个能动的、最活跃的生产要素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包括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举办各种职业类型培训班以尽快地提高劳动
者的整体素质使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以减少结构性失业同时也只有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能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需要4.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大量吸收剩余劳动力就业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第三产业的发展将意味着第一、第二产业能够得到质量好、效益高的各项服务从而使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达到新的高水平第三产业具有需求收入弹性高、投资少、见效快、吸收劳动就业多等特点在解决我国失业问题中地位至关重要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其产值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左右吸收劳动力也很有限不到劳动力总数的25%而西方发达国家大都在60%左右由此可见第三产业己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一个瓶颈产业今后我们应将第三产业作为一个战略性产业来看待一方面国家要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入据有关部门测算仅仅是由于第三产业中的交通和通讯上的滞后发展我国每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百亿美元之巨(张宗斌1998)因此加大对基础设施等的投入既可以为经济的高速高质量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又有利于增加就业另一方面国家可以通过制定政策鼓励企业、学校、社会团体及下岗职工兴办第三产业同时在办理登记手续发放经营执照提供生产经营场所等方面提供各种方便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多恩布什费希尔.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蔡昉王美艳.中国城镇有没有就业增长J.中国经济信息网
3.文爽.我国经济“失业型增长”之分析J.长白学刊1998,(1).4.张宗斌.论我国经济失业型增长J.社会科学辑刊,1998,(6).5.姜文良李秀玲.经济高速增长为何失业愈加严峻总量过剩是背景结构调整是主因N.工人日报,1997-7-17
6.李长安.增长型失业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J.武警学院学报,2002,(8).10
第二篇:药价虚高原因分析
药价虚高原因分析
医疗卫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老病死,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在医药卫生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药品。药品及其价格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药价虚高不仅增加人们的负担,而且容易导致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和医药安全问题。
造成药价虚高的原因有许多方面,因此要通过完善医药招标采购制度、实现医药分家等措施来抑制药价。
一、药价虚高的原因
1.药品自身的特殊性
(1)药品的特殊性决定了药品价格竞争不充分,竞争的不充分使得药品市场存在着垄断性。并且由于医生和患者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地位,医生开出的处方也具有一定的垄断性。
(2)药品的需求缺乏弹性。患者在购买药品时,为了尽快康复,药价再高也会购买。药品价格的提高对其购买数量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从而医药企业可以通过高价策略获得高额利润。
2.从药品的流通过程看:药厂——医药公司——医院(药店)——患者,药品从医药公司售往医院,是药价暴涨的主要环节。
(1)药品寻租。我国的药厂一般是通过医药代表向医院与药店进行推销,而在医院与药店两种销售渠道中,由于医生处方的原因,医院的销售占主要地位。因此,各厂商想法设法通过回扣,是自己的药品变成医生的“处方”、药剂师的推荐药。导致目前药品市场的竞争已不再是企业间品种、质量和服务的竞争,更多的是折扣高低、回扣多少的不正当竞争,将竞争产生的成本
4.医疗机构的原因
(1)医疗机构追逐利益。药品商、医院、医生三者之间形成利益链,共同追逐高额的利润,提高药价。
(2)医疗服务市场缺乏竞争机制。中国各级医疗机构有30多万家,90%以上是公立医院,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公益性的医疗机构,但其中的95%以上却是按照盈利性的商业模式在经营,具有明显的趋利性。
二、药价虚高带来的后果
1.药价虚高最终损害的是消费者的利益。高昂的医药费使众多患者感到“看病贵、看病难”,增加了患者及家庭的负担。不仅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也使一些患者由于看不起病,身体健康受到损害。
2.容易引发医药商的不正当竞争。是否能够将自己的药品顺利打入医院,直接决定了某个药厂的命运。医药商为了使药品进入医院,将竞争的重心放在寻租上,而忽视药品的质量,导致医药商的不正当竞争。
3.用药安全问题。医院为了获取利润,会采购标价高、回扣多的药品,这将容易产生用药安全,是对患者生命的不负责。
4.浪费政府的财政补贴。在医保普遍实行的现今,患者医疗费用的大部分由医保报销,也就是政府支付医药费用的大部分,虚高的药价增大了政府的财政支出,浪费了财政补贴。
三、抑制药价虚高的对策
1.加大价格监督力度,完善药品定价,切断药品寻租的空间
政府组织专业人士对药品的真实成本进行核算,对药品的每一环节的差价进行监控。改变“顺加作价”的制度,使医院盈利不与药价高低挂钩。
第三篇: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入城市与城市失业并存现象研究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入城市与城市失业并存现象研究
摘要:通过分析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入城市与城市失业现状,解释了城市严重失业前提下农村劳动力转入城市的并存现象。这种现象是由于中国城市化建设和经济结构性增长造成的,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这种现象将会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矛盾。提出了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与城市失业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失业;二元结构;中国
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失业现状
1.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强度增加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村劳动力约有5亿左右,占全部劳动力的70%,而且每年还要新增几百万人,增长远远超过了农业生产的需求,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十分突出,而且急需转移。在目前城乡依然存在着很大差别的情况下,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主要方向是城市,据估计,每年进城打工的民工超过了8 000万。据农业部调查,2002年中国全国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超过9400万人,比上年的8961万人增约470万。
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改进和普遍,农业的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所谓农业剩余劳动力有两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不带剩余产品的农业劳动力”,也既是这部分劳动力转移后不影响农业产量;第二种是“带剩余产品的农业劳动力”,就是这部分劳动力转移后会影响农业总产量。中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存在这两种形式,主要以第一种“不带剩余产品劳动力”形式为主。但是农业剩余劳动并不全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因为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会从事非农产业。所以真正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应该是农村劳动力人数减去农村从业的劳动力人数(包括农业从业人口和非农业从业人口)。据《2007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中数据可以显示出中国乡村劳动力状况,见下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还是比较大,由于城乡二元特征显著和农村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也势必将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较大只是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必要条件,劳动力转移与其期望利益和就业机会有关。
2.中国城市失业现象严重
中国城市失业问题比较严峻,主要失业人群是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下岗工人和未登记的失业人数。中国统计局统计的城镇失业人数和城镇失业率数据见下表2:
从表2可以看出,2002—2007年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均在4.0%以上,2003年以后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均在800万以上。同时,还可以看到,2005年以后城镇登记失业率有所下降,有的专家据此就认为,中国失业率出现了拐点,这样的看法值得商榷。因为这些统计结果并没有包括中国所有的失业人口数量,这里提到的城镇失业人员并不包括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下岗人员在内,也忽略了未在劳动部门登记的一部分失业人口。所以中国真实的失业人口数量和失业率要高于统计结果。《2007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指出,2007年,中国城镇需要就业的人口将超过2 500万,而新增的就业岗位加上自然减员也只有1 000万个,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 500万个以上,矛盾非常尖锐。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和资源枯竭的城市就业问题更加突出。2007年全国城镇新增劳动力1 200万,其中高校毕业生390万,中职毕业生270万,当年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210万,复转军人50余万,农转非人员260万。
中国目前失业人口数量应该包括城镇登记失业人数800多万,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集体企业的下岗工人近400万,还有一部分未在劳动部门登记的失业人数,再加上城市中隐蔽失业人数和退休后仍希望工作的失业人数。这些失业人数的总和应该在1 000万以上,中国城镇失业率也应该是10%左右,随着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失业人数仍会增加。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入城市与城市失业并存现象分析
目前,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入城市与城市失业并存的矛盾已经成为中国消除二元结构、解决城市失业问题和农业产业化改革的关键。据目前保守测算,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约2亿~3亿,每年约1亿左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
第一,中国城乡二元结构显著。首先,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已经扩大到3.3倍
以上。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的根本原因,同时这种现象反过来也加剧了城乡二元化。城市较高的收入不仅吸引“不带剩余产品的农业劳动力”,甚至使“带剩余产品的农业劳动力”离开农业进城务工。其次,城乡二元性在医疗、教育、交通、卫生和生活设施等方面的体现,也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原因。比如,现在已经出现大量的农村父母为了孩子能得到较好的教育、医疗和生活条件而放弃农村土地留在城市务工。
第二,中国结构性的经济增长。随着中国城市化建设和结构性经济增长,城市结构性失业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适合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岗位,这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提供了客观条件。目前中国城市化建设和房地产业的快步推进,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岗位,而这些岗位却不被城市失业者所垂青,这种客观因素导致农村劳动力进城找到工作的几率较高。城市中结构性失业的人们,由于自身知识和技术水平与社会提供岗位不匹配,以及适合他们岗位数量的有限,导致城市失业人数较大。
在城乡二元性显著的吸引下和城市提供较多的适合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的客观条件下,虽然城市失业人数较多,但农村剩余劳动力仍会大量流入城市。其实这符合托达罗的人口流动理论,因为城乡收入差距和农村劳动力进城找到工作的概率较高,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工作的预期收益高于农村的收入,所以他们更愿意到城市工作。但这种现象只是中国经济发展现状所导致,从长远来看,不利于解决城市失业问题和农村发展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二元结构显著的问题。
三、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与城市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
第一,加快城镇化建设,平衡城乡发展。中国目前的城市化建设,主要体现为狭义的城市化,也即是不包括乡镇的建设,甚至很少涉及县城的建设。狭义的城市化建设,主要是大中城市的建设,不能解决中国二元结构的问题,甚至会扩大城乡差距,达不到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目的。只有进行城镇化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在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也进行县、乡镇的建设,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强城乡在经济发展各个方面的联结。城镇化建设可以通过县镇的建设和乡镇企业真正地由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缩小城乡二元结构,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入城市,以及他们的就业问题。
第二,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岗位。第三产业的大多数活动所需资金少,资本—劳动比率低,可以吸收大量劳动力就业。加快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增加农村就业岗位,有利于缓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的压力。同时,第三产业通过联系效应或引致效应会推动和加速工业化进程,促进农村产业改革与转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劳动效率,有利于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缩小城乡差距。
第三,深化农业管理体制和技术改革。现有的农业管理体制与技术条件下,农业生产效率低和农民收入低,导致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高。所以就会存在“带有剩余产品的农村劳动力”离开农村到城市务工,这样既浪费农业资源又增加城市就业压力。通过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和提高农业技术,使农业集中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产出,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减少“带有剩余产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数量,使农民能立足于农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第四,教育体制改革和加强城市失业人口的再培训。目前中国教育体制过于传统,教育与实际脱钩,非正规教育不能很好地弥补正规教育的不足,这些是导致中国城市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原因之一。正规教育的教学内容与实际社会需求脱节,不能满足社会需要。非正规教育又不能充分满足社会人员的再学习和培训需要。这就使待就业的人们不具备到新的工作部门工作的能力,同时也会导致在工作的一部分人因跟不上技术的发展而失业。所以中国应该加强正规教育体制改革,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相联系,使毕业学生能尽快适应社会中的岗位。同时也要建立规范的非正规教育渠道,使社会在职人员和待就业人员方便再学习。参考文献:
[1]张培刚.发展经济学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2]马春文,张东辉.发展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四篇:失业分析
一、官方统计的失业信息(1978-2009年失业数据)
1、统计方法
我国目前有两个失业率,一个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另一个是调查失业率。官方数据是由城镇登记失业率的方法得出的。所谓城镇登记失业率一般是指:具有非农村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16岁以上及男50岁以下、女45岁以下),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
2,、数据分析
从官方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的失业率水平处于正常状态,根据宏观经济学理论,排除不可避免的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我国的劳动力和资本的资源配置应该是最大化的。由此可以得出我国的现有经济应该正处于繁荣的阶段。下表是人口的增长和就业失业情况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动情况:
(以上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0版》
但是,从上表的数据可以分析得到,1991-2009经济增长的速度很快,同时,1991-2009的失业率增长速度也很快,这与低失业率带来经济的高增长率相违背,可能有如下原因造成这种矛盾:
(1)、统计偏差
在统计失业率的数据上,我国所采用的登记方法与真实的数据有较大的偏差,所计入的失业人员都是在政府部门登记的,同时,政府也设置了登记失业的标准,办一套登记失业的手续也比较麻烦,所以失业者经常是放弃登记的。另一方面,统计中所显示的是城镇人口的失业数据,将农民工等非户籍人口排除在外。由此可以预测,我国真实的失业率与官方所公布的数据有较大的出入,若根据2008年12月16日中国社科院公布的《社会蓝皮书》,中国城镇失业率约为9.4%,这一数字是保障部统计数字的两倍还要多。按照9.4%的失业率来看,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变慢似乎是合情合理了。
(2)、政府对失业率的忽视
有人说,如果严格按照欧美统计失业率的方法和定义来算,按中国劳动力资源7.3亿人计算,中国失业率至少在36%以上。这个骇人的数据,我们不能确保一定是真实客观的,但似乎跟百姓实际感受更贴合。在欧美,失业率是衡量政府成绩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欧美对失业率的重视,绝不亚于中国对GDP的重视。在中国并不是登记失业了,你就可以领到失业金的,要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一是要有“关系”,必须与“有关部门”的人熟识;二是要具有城镇户口,农民工或临时工是不能享受救济的;三是要过去缴纳了足量足够期限的失业保险金;四是要能提供可靠的理由正当的“失业证明”;五是地方的失业保险帐号要有钱支付。鉴于以上的各种“高标准”官方统计的失业率与真实失业率的偏差之大不言而喻。
从GDP的增长情况来看,2008年和2009年的GDP增幅明显较前几年较小,前几年之所以经济飞速增长其原因之一是所谓的穷国“追赶效应”,大量的投资,可以使我国的经济飞速增长,我国的GDP是高度依赖投资拉动的,随着投资的减少,边际收益递减,造成了我国GDP的增长速度变缓慢,中国GDP增长对就业增长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国企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在强化企业利润目标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不断挤压“就业泡沫”,导致失业和下岗人数的上升;另一方面,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得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高,在就业方面表现为有效劳动需求的增长,但由于政府对失业和下岗规模的控制,经济增长对就业泡沫的“消化”又是以企业对冗员的重新利用为主要途径的。因此,由于制度性因素和政策性因素的影响,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变动关系表现出与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不同的特征——GDP增长、有效劳动需求增长、失业率上升、下岗人员增加同时出现。
第五篇:大学生失业的原因
大学生失业 中国之痛
【摘要】 中国社会燃眉的问题是失业问题,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失业是社会问题,影响社会安稳和发展。本文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和成因进行了探讨。
【关键字】 大学生 失业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31万人;2011年高校毕业人数达660万,2012年时680万,2013年逼近700万,2014年将首次突破700万。曾几何时,大学生这一生活在象牙塔上的特殊人群,一直是大家心目中向往的,而如今,随着国家产业布局的调整以及大学扩招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成为一道社会难题。
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大的原因,包括中国的低工资制度、低社会保障、低劳动者权力保障、低实质城市化、低经济自由度和法制发展不足、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政府干预过多、垄断等诸多因素。因为这些因素,或降低内需,或降低就业岗位创造,都直接或间接的危害到大学生就业。
“知识改变命运”这是一句不知激励了我们多少代人的口号,然而面对大学生就业日益严峻的困境,我们表现出的更多的是无奈,甚至有人发出这样的声音:大学生就业可以到西部去,可以做屠宰工,可以去扫厕所,可以做家庭保姆。对于今天多元化的中国来讲,有这种论调发出似乎一点都不奇怪。但如果知识不能改变命运真正成为中国的一种社会现实,那的确是中国之痛。毕竟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相对于总的人口比例,大学生的数量还非常少,相对于整个社会发展对于技术动力和精神动力的需求还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发出大学生应该调整自己心态、接受一般工作这样一种不正常的高调,肯定是一个国家的悲剧。大学生失业,到底是谁的错?
从学生自身来讲,内因是决定因素,学生失业当然从自己先找原因。现代学生的价值观沦落是导致学生素质下降的主因之一。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盲目崇拜享乐主义,导致学生主观能动性较差,缺乏对自身能力的培养,进而导致缺乏应有的竞争力。在市场经济竞争加剧的今天,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自然有被淘汰的危险了。
从高校的角度看,作为生产商品的工厂,高校当然是直接责任人!现在在高校,不断扩大的生源与低劣的教学质量之间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近些年来,高校“扩招”不断,校园里大搞基础建设,座座高级教学楼、高级图书馆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与之相伴则是学校“升级”成风:中专升大专,大专升学院,学院升大学,大学争进211,211争取合并„„一路奔“大”而去。可是教学质量每旷日下,一个导师带几十个研究生的现象比比皆是,试问这样的现状如何能够保证教学质量?
从政府的角度看,学生的大量失业从另外一个角度也说明了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一个大学生从上幼儿园到上大学,少说也有16年以上,也就是说,如果这帮大学生失业的话,国家投资了16年之后将面临零收益的窘迫,这是对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国家产业经济的调整纵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结果,但是要以国计民生为优先考虑要素。如果老百姓没有饭吃,国家再强也是虚胖,很难长久发展。大学生毕竟属于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他们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技术,而国家在调整产业布局的过程中,如果充分考虑以高科技产业、知识型产业作为优先发展产业的话,不仅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而且对提高国家竞争力有极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