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演讲稿:论天才与人才
殊途同归
现如今,“天才”这一词汇已并不鲜见,各种以“天才”为后缀的派生词组鱼贯而出,什么“物理天才”、“数学天才”,高考取得佳绩则被冠以“高考天才”等等,不一而足。这种现象,反映出社会对各种所谓“天才” 的重视有所提升,这是可喜的一面;然而,到底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为“天才”,而我们对待天才的态度该是怎样,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认真思考。
首先,我并不否认“天才”这一概念。许多人质疑甚至反对天才的存在,我认为是不对的。“天才”就是在某些方面具有常人所没有的或稀缺的天赋的一群人,而这种“特异”人群是真实存在的。在这里,我把天才分为两类,即人文天才与科学天才。人文天才主要具有超常的记忆力与海阔天空的想象力,以此为基础造就的文章也就显得灵动鲜活、既浪漫又符清理,于是他们这一拨多成为了作家。钱钟书先生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学识渊博,记忆力惊人。在与陈衍老人(晚清“三大诗人”之一)说起清末大诗人王运时,钱老便脱口而出:“王死时,沪报有滑稽挽联云‘学富文中子,形同武大郎’,由是可知应该是个矮子。”在回忆陈老的《石遗室诗话》中的某两句诗时,陈老自己一时想念不起,钱钟书马上回答:“好像是‘独惭携短剑,真为看山来’。”其记忆之牢让陈衍这位大诗人也惊叹有余。科学天才主要是指具有紧密的逻辑思维力与不拘一格的创新力的人群,以此为帆桨的科研、探索也就有更大的成功机率。爱因斯坦就是其中的代表,二十出头便提出了史无前例的“相对论”,他是当之无愧的天才。
天才在人们眼中更容易取得成功,似乎离上帝更近。于是很多人都非常羡慕天才们的头脑,进而又指责上天的不公:将人类的智商造成不平衡,显得大煞风景。想来,我们似乎都有过天才梦,也都一次次地被无情的现实所打击,只不过有的从此一蹶不振,有的依旧在幻想,而有的继续追寻。我不禁要问:天才。真有那么好吗?
对于并非天才的大多数人,要想让他们从此脚踏实地,就必须要让其明晰天才并不是十全十美的这个道理。我在这里就有两点理由:
其一,正如俗语所传:天地万物,有得必有失;还有一句:天下没有完美之人。这几近真理,即便是天才也不例外。天才,即意味着他们同时是个偏才,我们关心的更多是“天才”们的熠熠生辉,其实他们也都有尴尬不堪的另一面。这个道理季羡林老师在他的《我害怕“天才”》一文中已经说得很透彻了。他在文中得出了一个结论:“天才”即偏才。他说:“某某数学家,在玄秘深奥的数字和数学符号的大海里游泳,如鱼得水......但是,一遇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他的智商还比不了一个小学生。比如猪肉三角三分一斤,五斤猪肉共值多少钱呢?他瞠目结舌,无言以对。”
这不是个例,因为季老的这一结论就如同一个玄妙的定律般在许多名人大家诸可谓之天才者的身上得以应验。还是钱老的例子。他尽管在语言等方面天赋卓异,但在生活方面却不乏“痴气”。比如,他总分不清东西南北,一出门就弄不清方向;穿衣服不是前后颠倒,便是内外不分......不胜枚举。这便是真实的钱老。诚如一座大建筑,在月光下投出很长的影子,而在这幢建筑的背面却很可能连着一道低矮的回廊。
天才并不完美。
其二,天才也不都会成功。《伤仲永》一文大家都很熟悉。在这一近乎悲剧的故事里,我们见证了方仲永的退化过程。“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曰:‘泯然众人矣’”。前后短短十五年,只因“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个“不使学”,酿成一出悲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天才也需要学习,天才不一定就是最后的赢家。
有时候,天才就像天空中翱翔的雄鹰,众人就像大地上奔跑的骏马,它们都需要休息,马只要不灭其志,可以随遇而息;鹰也可以休息,可只要它一休息,便失去了天空,“泯然众人矣”。
所以说,以这样理性的视角去分析,天才也不过如此,我们没有必要因之自怜、自卑,“天才”终究也是人,是人自己把他们神化了。
可说到这儿,一定有人有疑问:你这样不就是把天才与常人等同对待了吗?难道天才就没有异于常人的地方吗?
当然有,但这不是关键。这就好比是一场径赛,“天才”们拥有的超乎常人的才力的优势,说白了只是起点设在别人之前的几米或几十米的距离罢了。人生是一场漫长的径赛,而不是短跑,这样,人与人的起点之间相差的距离也就可以忽略不计了。所以站在起跑线的人们,没有必要因为别人在己之前就自暴自弃,而应当关注比赛的过程,只要在途中一丝不苟,胜利之门必将为你打开。
起点不重要,终点不重要,重要是途中。
最后,还想就“途中”说几句。“途中”就是指艰辛的历程,生命在于运动,生命的价值也尽显于此。在这路途上,你应当相信奇迹。爱迪生在童年时被扣上了“低能儿”的帽子,后来成为“发明大王”,这就是奇迹;霍金年轻时即重度瘫痪,后来成为爱因斯坦级的物理学家,这就是奇迹。奇迹是上帝设在途中的一场又一场美丽焰火,他担心人们因为长途的跋涉而倦怠,于是才有这番良苦用心,它吊足了人们的胃口,让人矢志不渝。这就是奇迹存在的理由。但前提是你得跑,你得动,焰火永远在前方,静止则永远与你无缘。
也许我们或多或少还有一些对人生的隐忧,信心不够,但人的进步是一辈子的事,我们不要为一时的得失而戚戚,不要为一时的失望、自卑所牵绊缠绕。很欣赏俞敏洪的态度。他就认为,人无非分两类,一类是雄鹰,一类是蜗牛。成功就在金字塔顶端。“雄鹰可以靠自己的天赋和翅膀飞上去,蜗牛却绝不会是一帆风顺地爬上去的,一定会掉下来、再爬,掉下来、再爬,但是蜗牛只要爬到金字塔顶端,它眼中所看到的世界、它收获的成就,跟雄鹰是一样的。”这就是我所要提的,殊途同归。
天才与众人,殊于途,却同于归,这一个“归”,便是都成了人才(天才不等于人才,当你年事已高,别人评价你为天才时,不要高兴,因为这是最耐人寻味的讽刺)。所以,我们不妨都把自己当作一只蜗牛吧,“也许还没有爬到金字塔的顶端,但只要你在爬,就足以给生命留下令自己感动的痕迹。”
第二篇:论企业文化与人才招聘
论企业文化与人才招聘
企业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与评价[摘 要]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与核心,在企业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企业文化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人才来执行和贯彻,而招聘是企业获得合格人才的渠道。因此,企业应在招聘过程中融入企业文化,真正从人力资源的入口就开始贯彻企业文化,才能为企业招到合适的人才,降低员工流失率。本文通过论述企业文化与人才招聘的交互效应,认为有必要将企业文化与人才招聘进行融合,并提出了具体措施。
[ 关键词 ] 企业文化 招聘 心理契约
一个企业要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人。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引导人、凝聚人、激励人、留住人,但优秀企业文化也要有合适的人才来贯彻和执行,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招聘作为企业获得合格人才的手段,与企业文化有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厘清企业文化与人才招聘之间的关系,并将二者有效融合,将有助于企业吸引合格人才,降低在职员工离职率。但要了解企业文化与人才招聘的交互效应,首先应该对二者的内涵有清晰的认识。
一、企业文化与人才招聘的界定
1.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目前我国理论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企业文化包涵三个层次。外层为企业的“物质文化层”,包括企业名称、企业外貌和生产经营的产品等;中间层次为企业的“行为制度文化层”,包括企业规章制度、企业行为规范、企业风俗与礼仪等;内层为企业的“精神文化层”,包括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以及精神风貌等。三个层次相互有机联系就构成了企业文化。
2.人才招聘
招聘是指企业为了发展的需要,通过信息的发布和科学的甄选,获得本企业所需合格人才,并安排他们到企业所需岗位上工作的过程。人才招聘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入口,一般来讲,企业招聘流程图如下: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的招聘活动一直到延伸到试用期的结束,新员工只有经过试用期且考核合格被任用后,招聘工作才算真正完成。
二、企业文化与人才招聘的交互效应
1.企业文化对人才招聘的影响
(1)企业文化不同,招聘的途径和方式不同
企业招聘的途径主要有内部招聘和外部招聘两种,二者各有利弊,互为补充,大多企业是两者并用,但存在一个主次问题,这主要依据企业的文化而定。一般来说,强调创新和学习的企业文化要求以外部招聘为主,这样的企业一般外部环境和竞争情况变化非常迅速,选择外部招聘可以经常为企业带来新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增强企业的活力。而强调稳定的企业文化要求以内部招聘为主,因为这样的企业外部环境比较稳定,企业需要的是平稳的发展,选择内部招聘可以使企业内部安定。
即使是采用相同的招聘途径,各企业在具体的招聘方法的选择上也会因企业文化的不同而有区别。例如:同样是采用外部招聘,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上千年、讲求义利合一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可能更多的选择利用媒体信息资源招聘和校园招聘,而追求法律允许下效用最大化的欧美企业可能更多的选择就业代理机构和猎头公司。
(2)企业文化不同,招聘的对象不同
企业所需的人才类型直接取决于企业文化,这主要体现在不同行业间的企业中。例如:一般对IT行业来说,更喜欢有技术、抗压力、善于学习和创新、思维活跃的人才;而对于饭店管理类的,则更强调细致、严谨、主动、敬业、责任心强的员工。
(3)企业文化不同,招聘的策略不同
企业进行招聘前要制定一些决策,主要包括招聘人数、类型、预算、途径、及其方法等的确定。企业文化对招聘策略的制定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在外资企业中,招聘关注能岗的匹配,任人唯贤,人才招聘手段多样化,招聘对象也是多元化的;而国有企业则方法单一,多雇佣
固定员工;私营企业则任人唯亲,随意性很大。
2.招聘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1)招聘是宣传企业文化的工具之一。
招聘过程中有意识的宣传,可让潜在的员工了解企业文化,达到招聘和宣传的双重目的。
(2)招聘是执行企业文化的战略手段。
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息息相关,企业可以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形成和建设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招聘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入口,理所当然成为执行企业文化的第一步,对可能承载企业理念的应聘者有着筛选大权,并对企业文化的整合带来深远的影响。
(3)招聘是更新企业文化的必然选择。
企业文化需要随企业的发展与时俱进,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基于企业文化的人才招聘能给企业文化带来新鲜血液,促进企业的阶梯式发展。
三、企业文化与人才招聘的融合从前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企业文化与招聘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如果招聘到的人才的价值观与企业文化取得了一致,则会让企业如虎添翼,反之,则使企业寸步难行。因此有必要将企业文化与人才招聘相融合,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1.以企业文化主导招聘
企业文化具有影响和规范内部员工思想和行为的作用,引导人才在行为上寻求一种最佳的行事方式,达到组织发展的战略目标。员工的价值标准与公司的企业文化相符,就能为企业带来新的动力和高绩效,否则就会阻碍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招聘之前,要确定一个大的原则:以企业文化主导招聘。
2.在招聘过程中宣传企业文化
招聘可以为企业选拔合格的员工,同时也是宣传企业文化的良机。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应树立宣传企业文化的观念,并将其落到实处。
首先,招聘者要具备企业文化特质。员工是企业文化的第一载体,招聘者在招聘过程中与应聘者直接接触,其个性特点、个人修养、专业知识及能力都会影响到应聘者对企业整体形象的印象。因此招聘工作人员本身首先应该认同和理解企业文化,这样既能为企业带来新的与企业价值观相一致的人才,也能起到宣传企业文化的作用。
其次,招聘过程中融进企业文化的宣传培训。招聘程序应力避简单化,尽可能安排多个轮
回的考察测试;在选才进程中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设置围绕企业哲学以及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识别维度,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分解为员工的核心能力要求并作为测试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决定人选时尽可能把淘汰的机制放在最后两三个环节,让那些不能进入选择范围的应聘者也能较多的了解企业。
再次,善待落选者。企业应清楚认识到,应聘者即使落选,也会是成为企业潜在的人力资源或消费群,礼待落选人员,对企业文化和企业整体形象的宣传是举足轻重的。
3.注重心理契约的建立
心理契约是员工与企业间的隐性契约,其核心是员工满意度。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当在招聘中将员工关系从法律契约提高到心理契约的高度,在强势的文化指导下,强化哲学和核心价值观在招聘环节中的制度体现;同时将招聘职位在企业中的现状及未来几年的发展情况传递给应聘人员,使其建立一个合理的预期,既在招聘环节中传播文化,更重要的是在招聘的双向选择上进行企业与人才的价值观碰撞,选择认可、接受和适合企业文化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伟红 赵息:面向个人—文化有效匹配的招聘策略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8(5)
[2]李姝:论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的融合[J].商业文化,2008(9)
[3]张燕娣:以企业文化为导向的招聘模式[J].科学与管理,2006(1)
[4]陶莉 郎涛:企业招聘与企业文化的匹配探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4(1)
第三篇:演讲稿人才与创新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人才与创新。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中国的教育一直都在强调创新,各种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创新大赛也层出不穷,比如前一段时间在座的很多人参加的“大挑”,电子设计大赛等等。但是从各种比赛或者国家专利局统计的数据来看,创新离普通的大学生似乎还是很远。上学期有的班做毛概社会实践调查,题目就是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调查,我还帮别人填过一份。最后他们的统计结果中显示,参加过像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或者类似比赛的人占了不到受访人数的10%。历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的获奖者中大学生也寥寥无几,反倒是有很多知识范围远不及我们的小学生、中学生。那么问题就出现了: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哪去了?
原因我认为有两方面。
首先中国高等学校现行的教育方式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的继承性教育,对学生创新思维方法的培养和训练不够。经历了小学、中学,我们学会了如何参考例题来解决试题,在生活中的棘手问题面前想不出新的办法来解决。许多大学生虽然不满足于现状,但往往只是牢骚满腹,唉声叹气,缺乏行动的信心和勇气;或者在实践活动中,半途而废,不了了之。就像三航杯创新大赛,我收的报名表有80份,但收到的实际作品只有20份。
这些现象在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因此追究起大学生创新意识的缺乏,教育体制固然难辞其咎,但很多大学生自身的忽视和不屑一顾更可怕。他们总觉得创新似乎是精英们的事情,或者将“创新”束之高阁,或者安之若素,甚或讥讽一些喜欢思考、喜欢动手的同学。当别人取得成绩时,才恍然大悟:原来创新是这么简单!
既然找到了原因,那下面就来先来谈一下我们自身应该如何看待创新。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设有专项经费,经费由教育部拨款、学校配套、教师科研经费或社会捐助等组成,资助经费额度每个项目不少于1万元,经费由学校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严格遵守学校财务管理制度。
2、申报项目被学校审批立项后,学校将划拨50%的资助研究经费用于项目启动实施,项目中期检查通过后,再拨付余下的50%经费。
3、资助经费主要用于与课题研究相关的项目支出,如文献资料的收集、查询、打印或复印,实验材料和试剂药品的采集和购置,调查、走访等
学校政策
1、学校将为项目的实施提供实验场地、设备等方面支持,各类实验教学中心、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等面向学生开放,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2、对通过结题验收的项目负责人及参加者,学校颁发结题证书。对阶段性成果突出的项目,主要完成人可按照《南京农业大学关于奖励学分的暂行规定》申请奖励学分。
3、学校对于指导教师给予一定工作量补贴,补贴标准为15--20学时/项/年,项目结题验收后一次性核定。对精心指导、认真负责、且成绩突出的教师,学校将进行表彰奖励。
第四篇:论人才工作
论人才工作
以科学人才观为统领,是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搞好人才的开发、吸引、培养和使用,应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念、破解人才工作的矛盾、找准人才工作的定位、抓住人才工作的关键,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不竭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树立“五种观念”
人才观与发展观、政绩观、群众观是密切联系的统一整体,只有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充分认识落实科学人才观和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才能自觉增强大局意识和忧患意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更好地为区域的经济发展服务。
一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实践证明:谁抢占了人才的制高点,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大家也都知道这一点,但知易行难,需要我们真正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把人才资源当作第一资源,把人才竞争当作第一竞争力,切实把人才开发工作摆到第一战略去实施。
二要树立“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传统观念中挖墙脚式的人才掠夺已经过时,特别是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讲,想引进高层次人才为我所有更不现实。要学会用新的观点、新的思维来看问题,力求由单一人才开发向多元人才开发拓展,由部门人才开发向全社会人才资源共享延伸,由就人才开发人才向人才与技术、项目捆绑引进转变。
三要树立“埋没浪费人才是过错”的观念。人才要发挥作用固然要靠自身能量的释放,但没有外因的作用也容易一事无成。我们必须以求贤若渴的姿态,真正把选贤任能作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要用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为各类人才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的天地,开创人才辈出、群贤毕至的良好局面。
四要树立“人才价值来源于创造”的观念。是人才,必然有价值,但其价值不是文凭、职称的代名词,而是体现在创业、创新、创造上。因此,要积极鼓励和激励更多的优秀人才流向基层、流向企业,特别是流向民营企业,流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流向能发挥自己作用的地方,为社会创造出更大价值。如果贪图清闲安逸,脱离实际,远离一线,再高的学历、再高的职称也无任何价值而言,也就不称其为人才了。
五要树立“各行各业人才辈出”的观念。后发展地区高精尖人才的确很少,但并不等于无人才可言,不正视这一点就会陷入提才兴叹的被动境地。事实上,无论机关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还是工人、农民,只要是有一技之长,能够创造财富的人,都是宝贵的人才。科学家袁隆平是人才,新时期产业工人的代表许振超也是人才。因此,要放手让各类人才充分施展才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竟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二、破解“三个矛盾”
当前,人才工作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还很多,人才队伍建设仍处于矛盾交错之中,一些观念性、机制性、制度性的问题需要破解。
一是破解人才结构不优与人才分布失衡的矛盾。从现有人才队伍结构上
看,存在着“三多三少”的问题。即初级人才多,拔尖人才少;行政管理人才多,专业技术人才少;凭经验吃饭的人才多,靠创造立身的人才少。人才结构不合理本身就是先天不足,而有用的人才多数又不在需求的岗位上。这种人才分布上的失衡反过来又放大了人才结构不优的缺陷。
二是破解人才政策激励与人才待遇滞后的矛盾。近年来,各地纷纷出台了不少激励人才发挥作用的优惠政策,如提高工资补贴、破格晋升职称、个人贡献大小与所得报酬直接挂钩等等。但从实际情况看,有些激励性政策,或者不便考核操作,或者财力紧张,很难落到实处,致使一些人不愿意从事农村生产一线工作,甚至转行改做其它工作。
三是破解人才市场配置与人才部门所有的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实现市场机制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理应打破地域、行业、部门界限流动,使市场成为人才配臵的主体。但在现实中,很大程度上仍沿用计划经济的管理方式,人员流动要受单位体制、个人身份、人员编制、工资渠道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往往是这边喊着不拘一格选人才、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而那边做起来却不得以人为设臵条条框框。这些问题要解决起来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
三、找准“三个定位”
凡事都要讲究找准定位。抓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定位。定位准了,用劲才能抓到着力点,落实才能抓到落脚点;定位找不准,座标找不对,就是“盲人骑瞎马”。
一要找准原则定位。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宏观管
理,整合人才工作机制,统筹、搞活、用好社会各类人才资源。重点做好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提供服务的工作,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为一切有志成才的人提供更多发展机遇和更大发展空间。
二要找准工作定位。要整合担负人才管理、服务职责的相关职能部门这股
主要力量,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局面。在开发使用人才时要充分考虑人才的需求、尊重人才的个性、维护人才的权益,为人才成长和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服务保障和法律保证。
三要找准角色定位。抓人才工作不能政府部门“一头热”,人才始终是人
才工作的主体,“人才”不响应,不管制定的人才政策多么完善,还是白搭。因此,应该经常性地跟人才交流,得到人才的响应。调动他们参与人才管理的积极性,不仅要知道他们所想所愿,更要知道他们所困所惑,认真为人才排忧解难,提供服务,不断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让人才留得住,发挥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四、抓住“三个关键”
人才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长远大计。它的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不言而喻,然而要使此项工作收到实效,必须要紧紧围绕吸引、培养和使用三个环节,抓住人才与人才工作结合的关键。
一是抓住“策略聚才”的关键。引进外地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尽管难
度较大,但对于特别需要的还是要不惜代价而为之。人才引进的主要策略是什么?一靠尊重,二靠待遇。人才生活在群众中间,人们对人才的尊重、支持、信
赖的程度,对人才会产生很大影响。因此,一方面要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另一方面,也要给人才发展积极创造条件,以良好的环境聚集人
才,倒出位子让给人才,拿出重金奖励人才,不断提高对各类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二是抓住“统筹培养”的关键。构筑人才高地,不仅要大力实施人才开发引进战略,更要在本土人才培养上做文章,绝不能对已有的人才视而不见。应该看到,本土人才既有适应环境、愿为家乡做出贡献的强烈愿望,也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内在动力。因此,要根据本地区现有人才状况和发展目标要求,制定出一套动态有序的人才培养方案。要紧紧围绕项目开发和招商引资这条主线,切实培养一大批经济管理型人才,着力提升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要紧紧围绕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工程这个重点,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组织培训各类乡土人才,着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这个关键,挑选一批学历高、素质好、有培养前途的优秀人才,到一些重点院校进行学习深造,努力做到学有所专、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三是抓住“以用为本”的关键。发挥人才的作用,贵在知人善用。知人,重在知其所长所短,善用,重在扬长避短。对于一个人来说,扬其长则可能是人才,用其短则可能成为庸才。做到知人善用,把握好以下几点至关重要。一要公开公平选用。要建立一套公平、公正、公开的选拔人才机制,做到公平竞争,公正评判,公开用人,真正做到唯贤是举,以政绩取人。二要放心放手使用。要相信人才的潜能,施以重担,委以重任,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三要诚心诚意支持。要想干一番事业,必然有成功有失败,要给予创新创业者极大的支持与鼓励,从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给予倾斜,在优惠贷款、提升培训、税费减免等方面提供多元化支持。
第五篇:论中小企业人才选择与招聘
论中小企业人才选择与招聘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大家都知道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所以人才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被许多企业的管理者所重视。但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对他们的人才聘用工作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对企业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关键词:中小企业;人才选择;招聘;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型企业已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而招聘是企业选拔人才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源头。人才是企业发展中宝贵的能够带来价值的资源,人才同时也体现着企业的实力,决定着企业的兴亡。人才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源在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过程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日益得到重视,因此如何招聘到合适的人才便成为许多企业一个严峻的问题。
一.分析某些中小企业广辟人才的招聘渠道
在企业人才招聘过程中,人力资源部一般会考虑采用多种方式为自己的企业招来新的人员,而这些不同的招聘方式都有其各自的特征,实际生活中,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决定哪种招聘方式更适合自己。
1.企业内部招聘渠道
企业内部推荐是公司招聘人才的方法之一,这类应聘者多数是企业内部员工熟悉的亲人或朋友,所以他们对企业内部的信息和岗位要求也有比较清楚准确的认识,而在另一方面,企业内部员工对被推荐者较为熟悉,会根据岗位的要求考虑他们是否具备相应的条件;加之进入企业后也可能更快地融入企业内部的关系之中去,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指导,因而在短时间内工作可能会有较好的表现。这样进入企业后离职率会比较低,工作满意度较高,工作绩效较好,是一种快捷有效,避免浪费时间的招聘方式。
2.校园招聘渠道
校园招聘是选择人才的最佳方式之一。企业在校园进行人才招聘前应该提前将人才招聘信息传递给所要选择的学院,这样就可以给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去准备,避免企业漏招一些优秀的候选人才,同时在无形中也为企业起到了宣传作用。在招聘中要把大学生当成自己的新员工,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跟他们保持很好的协作和沟通,把企业的价值观外延到学校。在学校要进行广泛宣
传,广而告之,使学生报名覆盖全校,确使选拔到优秀人才。
3.专业招聘机构渠道
对于某些企业急需的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企业就可以考虑与猎头公司合作。广泛的资源和专业的招聘服务使得猎头公司的招聘成功率很高,上岗效果也比较好。但由于猎头公司的收费比较高,企业必须考虑自身的承受能力。同时,选择猎头公司时应该关注其实力及擅长的行业领域[1]。
除以上招聘渠道之外,还有通过企业网站网上招聘和通过报纸、杂志等媒体等方式招聘人才。企业在招聘中最好不要局限于采用单一渠道,而应考虑各种渠道的特点灵活使用,来自不同招募渠道的应聘者适应于企业的不同岗位,在招聘过程中根据需要有所偏重采用会得到比较好的招聘效果。
4.专场招聘会
招聘会是企业人才招聘的一种传统方式,可以实现面对面的交流,立即填补职位空缺,是一种非常有效率的招聘形式。在招聘会上,可以先对大家介绍企业的业务与企业的文化,提供一个应聘者与业务经理直接交流的机会,双方彼此提问,以便相互之间更深入地了解。通过这种方式,当天基本就可以做出录取决定,提高了招聘的效率。同时通过参加招聘会,企业招聘人员不仅可以了解当地人力资源的素质和走向,还可以了解同行业其他企业的人事政策的人力需求情况,以利建立企业人才储备库。
二.我国中小企业人才招聘的现状
人才招聘是指组织为了发展的需要,根据人力资源规划和工作分析的某些要求,寻找各方面适合本公司未来人才发展规划要求的人,并从中选出合适的人员并录用的过程,现对我国中小企业的招聘现状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2]。
1.忽视对招聘渠道的选择
人才招聘的渠道有很多种,例如:现场招聘会、劳动力市场、网络招聘、猎头公司、校园招聘、平面广告招聘、内部选拔、熟人推荐等等,每种招聘方式都有其特定的优缺点以及人才储备的倾向性。据调查,大多数中小企业仍多采用参加现场招聘会、到劳动力市场招聘、熟人推荐等传统的招聘方式,没有充分利用不同的招聘渠道,无形中减少了人才选择的范围,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
2.对招聘工作不够重视
相当多的中小企业对人员的招聘较为随意,更多时候是在人手紧缺或者员工大量流失的情况下才仓促的进行招聘,缺乏人力资源计划做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对招聘结果产生了不良影响。对他们而言,招聘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应急措施,而不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工作的需要【3】。
另一方面,近几年来高校连续扩招,民办高校的陆续出现致使应往届毕业
生人数急剧上升,导致人力资源市场上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所以不少中小企业错误认为招到一个合适的人非常的容易,反映在招聘工作中,思想上不够重视,准备不充分,缺乏科学性、系统性,结果往往导致招聘工作以失败告终。
3.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和人员的设置没有到位
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在部门设置的时候根本没有单独设置人力资源部,而是由办公室或者是其他部门兼任。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工作的重视不够,忽略了人力资源部是现代企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而有些企业即使有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其工作也是管理档案、工资和劳保等,按照“静态”的、以“事”为中心的传统人事管理模式进行工作,没有做到人力资源管理应尽的职责。
4.中小企业对应聘者吸引力较弱
中小企业往往处于市场的弱势,竞争力不强。大型企业在市场占有率、资产拥有量、品牌效应、薪资水平、工作条件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占有很大优势,中小企业无法与之匹敌。同时,中小企业发展目标不明确,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文化缺失,也是造成企业比较难以招聘到合适的人才的原因。
三.关于中小企业现实存在的不足所给的建议
1.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服务,负责为其优化配备所需的人力资源,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我们可以将人力资源管理定义为,通过对企业人力需求的分析,制定人力需求计划;通过选人、用人、育人、留人,把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到组织中;通过考评和确定报酬;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控制工作绩效;通过培训,开发员工的潜能,进而支持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
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通过合理的开发和管理,激发人的潜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价值,达到企业和人才的双赢。
2.科学、合理的组织招聘工作
(1)做好招聘前的准备工作。在明确企业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制定人才需求计划,按照人才规划有的放矢的组织招聘工作。
(2)编制适合于岗位需要的岗位说明书。明确岗位的职责是招聘工作的基础,避免信息失真造成不必要的招聘成本。
(3)选择合适的招聘者或招聘团队。招聘人员的工作能力、个性特征及各方面因素都关系到招聘的质量和成败,因为在招聘过程中,招聘人员对应聘人员的评价是确定录用与否的重要指标。所以选择合适的招聘人员的招聘团队至关重
要。
3.把握招聘面试环节
招聘面试是企业人才招聘工作的灵魂,也是招聘环节中最难的一环。招聘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面试官的选择。(2).确定面试内容及面试提纲。
(3).重视人才价值观。(4).胜任能力的审查。(5).标准化的评定尺度【4】。
面试评分难度大,对面试官的要求高。为保证评分的质量,在评分时应严格把握评分标准的客观统一。每位面试官的评分标准要前后宽严一致;各面试官横向式的评分标准要基本统一;对全体应聘者要机会均等,考核标准统一。
4.营造有利于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的公司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构成企业文化一般有五个要素:企业环境,价值观,突出人物,典礼和仪式,文化网,即基层的沟通方式等。未来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明显转变,就是特别重视“文化管理”的影响,重视对企业文化的形成、保持和培育。中小企业尤其需要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来鼓舞和凝聚自己的员工。旗帜鲜明的企业文化,是该企业有别与其他企业的特殊标识,可以吸引志同道合的人才与之共同奋斗,共同成长。
人才已成为企业确立竞争的优势,把握发展机遇的关键。人才招聘仅仅是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中的一个环节,如何使人才更好的为企业服务,创造更大的价值,企业管理者任重而道远,需要企业在日常运作过程中根据各自特点不断的进行实践和总结,找到合适于本企业的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四.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
首先,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时代背景条件下,我国众多中小企业能动态地利用和发挥各类比较优势,获得了众多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部分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实现了比传统意义上的比较优势更进一步的深化。
其次,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相关产业的进一步转移,我国中小企业已形成了资源禀赋结构提升的各种外部条件,其产业结构和出口的产品结构已开始出现由低端向高端发展的趋势。
第三,我国中小企业通过集聚这一形式形成了特色较为鲜明的企业集群和产业集群,从而增强了中小企业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第四,我国中小企业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战略促使中小企业出口市场日趋合理化,多元化。同时,部分中小企业也逐步形成了国际化经营的能力。市场多元化战略是根据市场细分化理论,有重点、有计划地采取巩固、发展、开拓、辐射等多种渐次推进策略,逐步形成国际市场的全方位发展。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主要。
五.结论
中小企业应该在特定的情况下选择适合自己的人才招聘方式。因为,中小企业相比于大企业而言,选择人才的机会和平台都比较处于弱势地位,因此,企业要想更好的留住自己想要的人,让他们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优势和自己的智力与实力,企业就必须要用适合企业的方式留适合自己企业的人才。大企业看制度,小企业看老板,这是职业经理人选择企业最为直观的判断。因此,作为中小企业,在解决了进人难的问题后,还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来用合适的方式来留住合适的人才。总之,中小企业的选人、用人,与规模实力强大的企业集团有很大的不同,作为中小企业,一定要结合自己的企业实际,用战略眼光去看待人才,去使用人才,力所能及地提供人才需要的良好工作环境,构建公平、公正的用人制度,用自己独有的企业方法留住人才,因为对中小企业来说他们只有拥有了人才,才能走的更远,把他们的企业做的更强,更大,才能在“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竞争状态下,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汪克夷.管理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2] 人才长兴.松下长青.管理营销资源中心.[3] 徐君.企业在人员招聘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价值工程,2002.[4] 王瑜.中小企业人才招聘现状及对策分析.现代商贸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