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人才立队
论人才立队
人才事关城管事业的兴盛,事关百姓民生的幸福,因此,人才立队十分关键。但是,实践中存在妨碍人才成长的思潮与做法,具体为:
一是普通队员存在错误想法。主要表现为“大家马儿大家骑,做多错多”与“城管工作脏累差或无聊、无意义”等有害意识,导致不思进取,混混日子,得过且过。
二是人才激励机制存在不足。竞争上岗名存实亡,“论资排辈”、“走后门”现像较为严重,致使有才华的人心灰意冷,有门路的人飞黄腾达。
三是用才意识存在局限性。主要表现为重视准军事化管理,忽视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选拔、培训与使用,使城管执法的法制化、科技化、创新化滞后,难以有效破解城市管理中的“老大难”问题。
由此可知,必须破除错误意识,创新体制机制,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强调人才立队,人才至上,才能应对群众对城管执法的新期待,才能应对社会对城管执法的新要求。
一是破除错误意识。城管执法工作“点多线长面广”且具有琐碎性、易受群众非议性等,使得普通队员对于本职工作没有荣誉感、成就感,反而时常处于郁闷和焦虑之中。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普通队员必须认识到城管工作涉及办案、处理投诉、保序等方面,全方面锻炼执法人员的法制素养、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群众工作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而且城管部门的“非议性”有助于培养执法人员对于工作的韧性,对于群众的耐性。而这些素质是一名公务员必备之素质。只要干得好城管,其他工作无不可能胜任。虽然夸张些,但也说明城管是一个锻炼人的好场所。所以,普通队员,特别是年轻队员,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多做工作,多磨炼,使自已成为一名称职的公务员。
二是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竞争上岗制度的优越性,增加选拔的民主性、公开性、科学性,有才华的进,无成绩的出,形成“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破除陈旧、落后的选拔机制,使干部队伍年轻化、革命化、知识化,使人才队伍呈现出“老中青”合理配制的良好局面,有助于城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人才是城管的未来。如何培养人才,如何做到才尽其用,是人才观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领导干部不仅要制定详尽的人才制度,而且要善于识才、用才,既要重视人才的道德素质,又要重视人才的工作能力,做到德才兼备。同时,领导干部也要加强学习,不断提升领导能力,使各类人才都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第二篇:立师德,树人才
立师德,树人才
教育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党的十八大提出教育要立德树人。适逢2013年教师节前夕,正在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信中,习近平主席也提到立德树人这一点。什么是立德树人呢?立德,是指树立学生的品德;树人,是指培养人才,即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立德比树人更重要,这在十八大的报告中也能体现出来,但我以为,要立学生之德才必先立师德。那么,立师德与树人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师德的内涵是什么?如何立师德?以下为我的一些不成熟的个人理解。
一、立师德与树人才的关系
人无信而不立,更何况是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难以想象,一个道德水平差、素质低下、工作懒散的教师怎能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以后他们怎能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榜样的力量是很大的,尤其是作为学生榜样的教师。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往。”小学生尚未形成稳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且其判断能力不高,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这些模仿能力极强的学生的“示范动作”。正确的“示范动作”能给学生正确的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反之,后果不堪设想。
我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我发现部分学生总是有事没事爱挠头,我笑问他们这是哪部动画片的招牌动作。没想到他们说:“老师,你平时上课总这样,我们觉得你这动作很潇洒,我们也就学会了。”原来,由于我刚毕业,虽是给一群小孩子上课,却也不免紧张,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挠头的毛病。我告诉学生,这是不雅观的动作,老师也没发现,以后一定得改正。由此可见,教师的工作对象——学生有着令人难以想象的观察力和模仿能力,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先立德。
二、师德的内涵
立德,对于教师来说就是要树立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职业道德体现在教师工作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学校工作规定,成为遵纪守法的好榜样。遵守社会公德,诚信待人。
2、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想,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在工作中要有事业观,认真工作,务实创新,乐于奉献。
4、依法治学,廉洁从教。在教育与教学行为中,要关心每位学生,不谩骂、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主动关心和帮助有学习或生活等方面有困难的学生。不搞有偿家教,不收受学生、家长的财物,不求家长办个人的事情。
5、严谨治学,终身学习。在工作中要做到认真备课上课,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课后认真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积极与家长沟通,工作之余要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思想、教育方式方法,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及文化水平,在学生中树立好学的形象。
6、教师要注意仪表形象。教师的穿着要朴素、整洁、端庄、得体,举止要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不能在学生面前吸烟、喝酒,不能在工作时间喝酒,不在上课时间打电话等有碍教育教学工作的行为,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三、立师德的方法
教师的职业道德涉及的范围虽广,但只要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通过努力,教师是完全可以形成高水平的职业道德。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1、要从思想上确立自己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努力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的意识。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了建设高水平的职业道德意识,才能真正产生建设高水平职业道德的驱动力,只有这样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才有可能提得更快更高。
2、教师要多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先进的教育理念、方法,以正确把握国家教育的方向,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
3、教师要多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在实践中提高工作水平,并养成写教育教学笔记的习惯。在我们的工作中总会存在一些错误或过失,如果我们能及时反思并改正,那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一定能很快得到提高,甚至会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在累积的经验中,我们还可能形成自己特有的、符合当地、当前实际的教育方法,使之推广还能使更多教师学生受益。
4、积极参与师风师德建设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师德水平。近几年以来,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学校都组织了不少的师风师德建设活动,只要教师能积极参与,一定能从中学习到别人的先进经验和事迹,通过榜样能使教师更快地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5、在生活中注意个人形象。课后的私人生活虽看似与教师职业无关,但群众、学生在是日常的生活接触中依然会把教师摆在职业的高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仍影响着教师形象。生活中,好的教师形象能使教师社会、工作中更有威信,更有影响力,教师的教育工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我们的教育会显得苍白无力。因此,我们要在生活中保持应有的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6、教师之间随时进行监督提醒,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使教师的言行举止得以快速提高。春雨润物细无声,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用自己的言行去教育学生,真正做到“不令则行”的境界。因此,广大教师应先立师德后树人才,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篇:论人才工作
论人才工作
以科学人才观为统领,是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搞好人才的开发、吸引、培养和使用,应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念、破解人才工作的矛盾、找准人才工作的定位、抓住人才工作的关键,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不竭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树立“五种观念”
人才观与发展观、政绩观、群众观是密切联系的统一整体,只有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充分认识落实科学人才观和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才能自觉增强大局意识和忧患意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更好地为区域的经济发展服务。
一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实践证明:谁抢占了人才的制高点,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大家也都知道这一点,但知易行难,需要我们真正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把人才资源当作第一资源,把人才竞争当作第一竞争力,切实把人才开发工作摆到第一战略去实施。
二要树立“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传统观念中挖墙脚式的人才掠夺已经过时,特别是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讲,想引进高层次人才为我所有更不现实。要学会用新的观点、新的思维来看问题,力求由单一人才开发向多元人才开发拓展,由部门人才开发向全社会人才资源共享延伸,由就人才开发人才向人才与技术、项目捆绑引进转变。
三要树立“埋没浪费人才是过错”的观念。人才要发挥作用固然要靠自身能量的释放,但没有外因的作用也容易一事无成。我们必须以求贤若渴的姿态,真正把选贤任能作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要用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为各类人才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的天地,开创人才辈出、群贤毕至的良好局面。
四要树立“人才价值来源于创造”的观念。是人才,必然有价值,但其价值不是文凭、职称的代名词,而是体现在创业、创新、创造上。因此,要积极鼓励和激励更多的优秀人才流向基层、流向企业,特别是流向民营企业,流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流向能发挥自己作用的地方,为社会创造出更大价值。如果贪图清闲安逸,脱离实际,远离一线,再高的学历、再高的职称也无任何价值而言,也就不称其为人才了。
五要树立“各行各业人才辈出”的观念。后发展地区高精尖人才的确很少,但并不等于无人才可言,不正视这一点就会陷入提才兴叹的被动境地。事实上,无论机关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还是工人、农民,只要是有一技之长,能够创造财富的人,都是宝贵的人才。科学家袁隆平是人才,新时期产业工人的代表许振超也是人才。因此,要放手让各类人才充分施展才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竟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二、破解“三个矛盾”
当前,人才工作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还很多,人才队伍建设仍处于矛盾交错之中,一些观念性、机制性、制度性的问题需要破解。
一是破解人才结构不优与人才分布失衡的矛盾。从现有人才队伍结构上
看,存在着“三多三少”的问题。即初级人才多,拔尖人才少;行政管理人才多,专业技术人才少;凭经验吃饭的人才多,靠创造立身的人才少。人才结构不合理本身就是先天不足,而有用的人才多数又不在需求的岗位上。这种人才分布上的失衡反过来又放大了人才结构不优的缺陷。
二是破解人才政策激励与人才待遇滞后的矛盾。近年来,各地纷纷出台了不少激励人才发挥作用的优惠政策,如提高工资补贴、破格晋升职称、个人贡献大小与所得报酬直接挂钩等等。但从实际情况看,有些激励性政策,或者不便考核操作,或者财力紧张,很难落到实处,致使一些人不愿意从事农村生产一线工作,甚至转行改做其它工作。
三是破解人才市场配置与人才部门所有的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实现市场机制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理应打破地域、行业、部门界限流动,使市场成为人才配臵的主体。但在现实中,很大程度上仍沿用计划经济的管理方式,人员流动要受单位体制、个人身份、人员编制、工资渠道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往往是这边喊着不拘一格选人才、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而那边做起来却不得以人为设臵条条框框。这些问题要解决起来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
三、找准“三个定位”
凡事都要讲究找准定位。抓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定位。定位准了,用劲才能抓到着力点,落实才能抓到落脚点;定位找不准,座标找不对,就是“盲人骑瞎马”。
一要找准原则定位。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宏观管
理,整合人才工作机制,统筹、搞活、用好社会各类人才资源。重点做好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提供服务的工作,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为一切有志成才的人提供更多发展机遇和更大发展空间。
二要找准工作定位。要整合担负人才管理、服务职责的相关职能部门这股
主要力量,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局面。在开发使用人才时要充分考虑人才的需求、尊重人才的个性、维护人才的权益,为人才成长和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服务保障和法律保证。
三要找准角色定位。抓人才工作不能政府部门“一头热”,人才始终是人
才工作的主体,“人才”不响应,不管制定的人才政策多么完善,还是白搭。因此,应该经常性地跟人才交流,得到人才的响应。调动他们参与人才管理的积极性,不仅要知道他们所想所愿,更要知道他们所困所惑,认真为人才排忧解难,提供服务,不断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让人才留得住,发挥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四、抓住“三个关键”
人才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长远大计。它的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不言而喻,然而要使此项工作收到实效,必须要紧紧围绕吸引、培养和使用三个环节,抓住人才与人才工作结合的关键。
一是抓住“策略聚才”的关键。引进外地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尽管难
度较大,但对于特别需要的还是要不惜代价而为之。人才引进的主要策略是什么?一靠尊重,二靠待遇。人才生活在群众中间,人们对人才的尊重、支持、信
赖的程度,对人才会产生很大影响。因此,一方面要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另一方面,也要给人才发展积极创造条件,以良好的环境聚集人
才,倒出位子让给人才,拿出重金奖励人才,不断提高对各类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二是抓住“统筹培养”的关键。构筑人才高地,不仅要大力实施人才开发引进战略,更要在本土人才培养上做文章,绝不能对已有的人才视而不见。应该看到,本土人才既有适应环境、愿为家乡做出贡献的强烈愿望,也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内在动力。因此,要根据本地区现有人才状况和发展目标要求,制定出一套动态有序的人才培养方案。要紧紧围绕项目开发和招商引资这条主线,切实培养一大批经济管理型人才,着力提升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要紧紧围绕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工程这个重点,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组织培训各类乡土人才,着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这个关键,挑选一批学历高、素质好、有培养前途的优秀人才,到一些重点院校进行学习深造,努力做到学有所专、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三是抓住“以用为本”的关键。发挥人才的作用,贵在知人善用。知人,重在知其所长所短,善用,重在扬长避短。对于一个人来说,扬其长则可能是人才,用其短则可能成为庸才。做到知人善用,把握好以下几点至关重要。一要公开公平选用。要建立一套公平、公正、公开的选拔人才机制,做到公平竞争,公正评判,公开用人,真正做到唯贤是举,以政绩取人。二要放心放手使用。要相信人才的潜能,施以重担,委以重任,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三要诚心诚意支持。要想干一番事业,必然有成功有失败,要给予创新创业者极大的支持与鼓励,从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给予倾斜,在优惠贷款、提升培训、税费减免等方面提供多元化支持。
第四篇:天立环保人才计划
天立环保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当人类的脚步迈进21世纪的时候,当世界在为科技进步欢呼的时候;当我们在为物质生活水平提升而感到欣慰的时候;我们也越来越感受到了来自人类自身的压力:饥饿、贫穷;仇恨、战争;疾病、灾害;
尤其是资源的匮乏、环境的恶化……
为了地球的明天,为了人类的幸福,为了子孙后代……天融环保其他许多投身环保行业的同仁一样,在义无反顾地努力着!
在埋头苦干的同时我们在呐喊。我们切盼更多的仁人志士勇敢地投身环保!天融企业会敞开胸怀与各
位一起将环保事业进行到底!
人才计划 天立环保要走人间正道
名正言顺,言顺事成;
《论语》子路十三:“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
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茍而已矣!”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
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天立的人间正道:中国第一代环保人
天立追求和谐平衡和广义成功
许多所谓的成功者,事实上却忽略了与外界的平衡,在这个意义上说,他实
际上又是一个失败者。
西方曾追求对抗和超越,认为两派的斗争不可避免。忽然他们意识到,这
种冲突只存在于他们偏执的头脑。
东方追求和谐融洽。对立的两个方面一旦失去平衡,双方都会显露出它们邪恶的一面;因此,我们的目标,不是一方超越或征服另一方,而是是双方都
表现出它们最好的一面。
高明的人培养一种平衡的意识状态,他享受发展的过程,完成功绩却不归功于自身;他尊重他人,不认为自己高于他人。于是他得到了自然的支持。
天立追求平衡发展、共赢竞争、全员成功。
一个很好的问题:大企业和小企业哪一个更美?答案是:从小企业到大企业的过程最美。感受过程之美;在艰辛坎坷的企业发展,以及事业和人生过程,如何保持持续的热情和动力,如何可持续的发展,如何渡过积极、自立、健康、快乐的工作和生活,是每个企业和个人的最为重要的课题。
杰克韦尔奇说: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公司战略,归根结底是人才战略和企业
文化。
第五篇:论逆境出人才
首先什么是逆境呢?逆境是人在成材过程中遭遇的阻力,又包括困难之境和悲惨之境,即困境和绝境。一个人成为人才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地克服重重困难,历经千辛万苦的艰难历程。就像只有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方可以取回真经,只有经历风雨的洗礼,才可以屹立于真正的人才之列。逆境出人才基于以下几点
第一,逆境是客观存在。我们坚持逆境出人才,不代表我们喜欢生活在那些困境之中,而是因为这是一项客观事实!真正的顺境只存在于理想中“乌托邦”的理想之国。人类的产生就是从类人猿克服逆境走出森林开始不断探索开始的,他们就是最早的人才,而人类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与大自然逆境抗争的壮丽史诗!
第二,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它不仅提供事物自己运动的源泉和动力,而且规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我们承认顺境能提供人才发展道路上所需的物质条件,但是和这些外因相比,逆境却能提供人才成才的动力,并指导人才的发展方向和进程。身陷困境,才有冲出困境的动力和决心。只有在逆境中人才会产生进取的动力和方向,从而推动事业的成功。
第三,人才是社会的稀有资源,古今中外人才都有两个很重要的特:
1、生命力顽强,2、良好的自我完善能力。人才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可复制,披荆斩棘的冲破重重困境的奋斗过程。只有逆境可以消除人自身存在的种种弱点,从而达到不断改进自身先天不足和意志力薄弱的短缺,从而激发自身潜质,达到自我的完善和超越!动物园里长大的雄狮,永远也成不了草原的霸主!温室里培育的花朵,永远也承载不了风雨的洗礼!
第四,人的本性便是避难趋易,在顺境中人容易骄傲,容易自满。相比于逆境而言,顺境更多的是滋生骄奢淫逸的温床。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史上,那些在顺境中的皇亲国戚,王侯将相的后代们,倒是拥有优越的家庭教育,良好的物质条件,可有几个青史留名?倒是那些在逆境中凿壁偷光,闻鸡起舞,辫悬梁,锥刺股的有志之士最终成为了一个个国之栋梁啊。
第五,不同的逆境产生出不同的人才,时势造英雄。人才是千差万别的,正是源于他们身处的逆境的差别。面对国家分崩离析的逆境,产生了唐宗宋祖的先河;面对奴隶制度的束缚,产生了林肯,马丁路德金一样的英雄;面对建设祖国的需要,产生了邓稼先,钱学森一般的时代楷模!
逆境出人才,更是我们的一个信仰,如果我们相信顺境出人才的话,那让我们如何有勇气去独自面对漫漫人生路上的艰难困苦,如何让我们能够在逆境中继续坚守自己的理想,如何让我们自己不抛弃自己的信念,不会怨天尤人,不堕落。如果我们相信顺境出人才,那些仍然在我们耳边回响的励志名言就岂不全是一堆空话?!
理想主义的人或许认为,顺境出人才,但是“狮子要是不饿的话,是不会去捕猎的。”《伤仲永》是我们早已熟知的故事了,神童的光环却使得“仲永”流于平庸,这种顺境中被淹没的例子还少吗?再看看那些缺衣少食的先贤们吧!孔子一生不得志,却培育了“七十二贤人”,创立了儒家学派,备受后人景仰;司马迁在狱中完成历史巨著;诸葛亮早年曾“躬耕于南阳”,后来却辅助刘备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成为千古名相;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却留下了宝贵的诗篇,让后人感叹“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中国历史上虽然少了几个政治家,却拥有了这样杰出的思想家、史学家、军事家和诗人!
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伟大领袖毛泽东,处在国家民族的危急存亡时刻,碾转各地求学、接受新思想,后又在革命的挫折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排除万难,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立下了不世功勋!
在中国近代史上,逆境中奋起的国之栋梁们,写下了光彩的华章,更为我们面对和超越逆境,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国外,巴尔扎克、贝多芬、爱迪生、林肯、居里夫人......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他们无一不是在逆境中成长、炼就的时代巨人!
再反观我们自身的周围,即使在我们物质条件优越的今天,我们大学校园里的天之骄子们有多少个学生真正是为学业而废寝忘食,而又有多少学生沉迷于网游,谈情说爱而彻夜不眠呢?由此我怀念我们的高中时代,那些即使营养不良,睡眠不足,却沉浸于学习,甘之若饴的奋战岁月。
在我们大力发展教育,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的今天,我们的社会产生了几个袁隆平一样水稻专家?产生了几个华罗庚一样的数学大师,产生了几个竺可桢一样气象学家?和这些在饥饿中成长起来、在杂货铺中自学成才、在逆境中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的人才相比,当今的优越条件产生的人才都在哪儿呢?即使我国教育的顶尖学府清华大学,每年的毕业生里绝大部分都选择了出国,而且再也没有回来,我想问,这就是我们顺境培养出来的“人才”吗?这不由让我们怀念在逆境中毅然回国的钱学森,在祖国一穷二白基础上研制出“两弹一星”的邓稼先,在文革中被批斗,坐牛棚,后来成为上海大学建校之长的钱伟长。正是这样的人才组建起了我们祖国的科学大厦,正是这样的人才挺起了中华的脊梁!
我们今天的人才确实比以前要多许多,但是即使今天我们很多成功人士,许多成功的企业家不也对那首《在路上》感同身受吗:那一天,我不得已上路,为自尊的生存,为自我的证明,路上的辛酸已融进我的眼睛,心灵的困境已化作我的坚定!
我们承认祖国的现代化进程为他们的成功铺平了道路,但是作为一个个成功的案例而言,他们自身在面对困境时的坚定和自我的努力才是他们成功的关键,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这才是事物的主要矛盾!
我们不能被事物的表象蒙住了眼睛。我们承认美国人才多,但是美国也不是在天堂,那里同样存在困境,就像爱迪生历经了无数的磨难才发明了电灯一样。在美国成才也需要个体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奋斗,这正是因为不同的逆境造就了不同的人才。我们的华夏文明曾经领先别的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一样,那并不代表我们的前朝旧历就不存在困境,繁华的唐朝,“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成长环境造就了杜甫诗圣的美誉,一代名将卫青生于汉朝,但出身仅为一介马夫。整个国家拥有了大量财富,并非就意味着成才是手到擒来,无需费力!
诺贝尔奖物理奖得主爱因斯坦起初只是一个专利局的小职员,没有研究物理的优越环境,其一生都被纳粹排挤追杀而流离失所,但正是因为他坚持热爱自己的事业,即使相对论发表之初几乎无人问津,并被众多物理学家排挤,仍然忘我的钻研,最终才成就了物理学的巨擘和泰斗。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居里夫人更是在艰难困苦中一贫如洗,在她发现镭的研究中,她的实验条件和实验器材极其的简陋。
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巴尔扎克的至理名言在今天的我们听来依然是震耳发聩啊!
人才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产物,如果一个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一蹶不振,那么,只能说明他原本就不具备成为人才的素质;转瞬即逝的“仲永”式人物,更算不得人才,顶多是人们茶余饭后惋惜或者诟病的对象;以及众多庸庸碌碌的芸芸众生,如果没有刻苦的意志、超越自我的能力,那也就算不得人才,无需顾影自怜、怨天忧人。
孟子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任性,增益其所不能。”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在身处逆境甚至可以说是绝境时,仍能坚韧不拔、自强不息,概无不因为深信“天将降大任
于斯人”!这样的至理名言,即使我们这样的常人,如果能够得其一二,也可受用终生啊!
“孟母三迁”的故事固然可敬,但是那也只是孟子成才路上的外因罢了,和孟子自身一生艰苦卓绝的努力奋斗,排除万难,坚持儒家思想的进修研究的内因相比,请问孰轻孰重呢?我们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自古慈母多败儿,多少个慈祥的母亲培育出的却是一个个依赖性十足的败家之子啊!
顺境是显性的,而逆境往往是隐形的。毛泽东小时家境殷实,难道这样我们就要把毛主席一生的伟大功勋最终归功为他小时能吃的上饭,穿的暖衣,买的起书?而把他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自我选择和艰难历程一一抹杀掉吗?司马迁作《史记》之时,的确拥有良好的史学背景和写作条件,但是,和十六年艰苦卓绝的毅力,耗尽一生精力的艰苦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及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相比,孰轻孰重呢?
正如著名企业家马云所讲:太阳背后也有无数的黑暗,成功的背后也隐藏着无数的挫折和失败。任何一个人成功,别人看到的都是表面的光芒和顺境,却很少看到他背后付出的巨大代价和艰难历程。
曾有许多评论是针对考上“中国少年科技大学”的尖子们的,这些曾经光环笼罩、被誉为神童的人中,许多人很快就陨灭了光辉,成为当代的“仲永”。也许一切来得太顺理成章了,到给了他们毁灭性的打击。我希望他们不要象古代的仲永,或是刘后主。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顺境里我们少见心如止水,艰苦朴素的时代栋梁,却多见骄奢淫逸,妄自尊大的堕落少年!现在的许多孩子,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事情都不用打理,什么事情都安排好了,结果什么能力都没得到锻炼,只助长了他们的不良习性,迟迟不能自立,难于与人相处,甚而步入歧途。父母为孩子创造的条件越好,越万事俱备,幸福生活越唾手可得,反而越窒息了孩子奋斗的欲望!
我们今天推崇逆境出人才,并非代表我们甘心去吃那些无谓的苦楚,而是希望我们在面临困境时,多一份勇气和力量,希望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在面临SARS,雪灾,地震等种种逆境时可以勇敢而坚定的挺起我们的脊梁,让我们冷静而执着地去面对这一幕幕困境,甚至绝境。让逆境磨练我们的心智,沉淀掉我们的浮躁和奢华;让我们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信仰中,达到自我的完善甚至超越,让我们可以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因为根越深,叶才越茂;因为苦逾重,志才逾坚!
黑夜给我了黑色的眼睛,而我却注定要用它来寻找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