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汉武帝乃立乐府综论
“汉武帝乃立乐府”综述
刘树波
“汉武帝乃立乐府“综述
刘树波
概说:乐府,无论是作为音乐机关,还是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在中国文学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对于文学体裁的革新,文学内容领域的扩展,以及它本身所蕴含的创作方法创作技巧,和艺术特色对于后世文学的启发都使得乐府研究成为从古至今历代文人墨客学习研究的对象。而作为乐府发展史上最重要事件之一的“汉武帝乃立乐府”一事更是引得众多中外学者的关注探讨与研究。由于作者水平的局限,本文仅从相对较短的时间领域和空间领域对于该问题作简要的综述。即综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到本世纪初中国大陆学术界的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且由于同样的原因,本文只摘选相关著作的相关观点,其它学术问题在此不做讨论。
《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王起 萧涤非 季镇淮 费振刚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版)认为“乐府”一名最早见于汉初,惠帝时有乐府令,但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则始于武帝。作为统治者点缀生平,纵情声色的音乐机关,汉乐府的任务,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演奏新的歌舞外,它不同于后代的最大一个特点是采集民歌汉代某些头脑清醒的统治者较能接受农民大起义的教训,也颇懂得反映人民意向的民谣的作用,经常派遣使者“使行风俗”观纳民谣,甚至根据谣言单辞,转易守长,这种整治措施,说明当时乐府采诗虽然 为了娱乐,但也有作为统治之借鉴的政治意图,即所谓观风俗,知薄厚,而在客观上也起到了保护民歌的作用,使民歌得以集中,记录和流传。概括地说,该书中认为所谓“汉武帝乃立乐府”只是对乐府诗歌,职能规模的扩充,并对其给予了肯定的评价。
《中国文学史》(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中则认为汉代从汉武帝时才开始设立了一个专掌管音乐的机构,叫做乐府,它的具体任务是定制乐谱,训练乐工和搜集歌辞。此观点明显是错误的。(此问题后文将有交代)
郑文先生在他的《汉诗研究》(甘肃民族出版社 1994年12月第一版)中说:《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还过沛,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此乃乐府之发源。《史记。乐书》说:高祖过沛,诗《三侯》之章,令小儿歌之。高祖崩,沛得以四时歌舞宗庙。孝惠,孝文,孝景无所增改,于乐府习常肆旧而已。汉初庙堂之乐大体如此。除庙堂之乐外,汉代还有房中祠乐,以乐府为主。泰常所属的太乐令丞与少府所属的乐府令,所负职责是不一样的。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
(八)》引吕氏曰:“太乐令丞所职,雅乐也,乐府所职,郑卫之乐也。”到了武帝,“定郊祀之礼,祠太一于甘泉,就乾位也;祭后土于汾阴泽中,方丘也。乃立乐府。”(《汉书。礼乐志》)这里所设立的乐府,显然是扩大了的机构,而与“夏侯宽备其萧管”的乐府令所主管的范围不同。,郊天,祀地,祭太一在当时都是国家的大典,所以要特别设立一个机构。乐府机构设 立的原因还如《汉书艺文志》所说:“自孝武立乐府而采诗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其次,当时的民间歌谣,往往新鲜悦耳,容易引起人的喜好,统治者为了满足享受,也必然要大量采集。总之,乐府设立之后,他所主管的范围很大,除了所谓郑卫之声以外,还兼领非郑卫之声的郊祭乐与兵法武乐。而泰常所属的太乐并没有被废除或改称,而是他主管的范围很小。概括的讲,本书对于“汉武帝乃立乐府”的看法也是认为其只是对乐府诗歌,职能规模的扩充,并对其设立原因进行了探讨,给予了肯定的评价。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8月版)大体持同样的观点,认为所谓“汉武帝乃立乐府“即西汉乐府的扩充和发展是在武帝时期,汉书礼乐志中有记载。乐府的职能在武帝时得到强化,除了组织文人创作朝廷所用的诗歌外,还广泛搜集各地歌谣,许多民间歌谣在乐府演唱得以流传下来,乐府诗的地位明显提高。
冯沅君和陆侃如两位先生的《中国诗史》(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9年1月第1版)里指出《史记。高祖本纪》说:高祖还过沛,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孝惠五年,思高祖之乐沛,以沛为高祖原庙。高祖所教儿百二十人,皆令为吹乐;后有缺,辄补之。年这便是汉乐府的开端。所注重的都是宗庙的乐章,此时的乐府是比较不重要的。武帝时稍有改变。《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说:乃立乐府,采诗夜颂,有赵代秦楚之讴,以 李延年为协律都尉。顾炎武的《日知录》认为乐府有官署和诗体两种意义,关于于乐府这官署究竟始于武帝与否,颇为历代学者所聚讼。大概贵族乐章的职守至少在先秦总已存在,《周颂》就是个证据。不过武帝的时候却在贵族乐章外,还注重民间的作品。
费振刚先生的《先秦两汉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
2001年1月第1版)指出《史记》《汉书》记载,认为乐府机构是汉武帝时代开始设立的。罗根泽在《何谓乐府及乐的起源》(《安徽大学月刊》第二卷第一期,1934年10月)中认为“设置大概在秦代”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年10月第一版)中说:1977年,在陕西秦始皇墓附近出土的编钟上面,已有用秦篆刻记的‘乐府’二字,据此可知秦代已有乐府的设置。又据《汉书礼乐志》记载可知汉因秦制,汉初已有乐府。
《中国古代文学史》(郭英德 过常宝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版)乐府是秦汉时掌管音乐的官署,乐府知名最早见于秦代,汉初沿袭秦制,设有太乐令,乐府令等职,负责掌管宗庙祭祀的雅乐。这些雅乐主要承袭前代,也有一些是自己编的,这些诗歌迎合了汉初制定朝仪举行祭仪的需要,至汉武帝独尊儒术,为配合帝国大一统兴礼作乐的文化措施,乐府的规模得到扩大,开始了大规模的采集和创制乐歌。这些诗乐除了用于礼乐教化 燕享娱乐之外,因其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在政治上也发挥着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史 》(周建忠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3版)乐府是秦代设置的机构,1977年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编钟上面铸有乐府 二字,可见他是掌管音乐的部门,西汉设立的乐府职能是管理音乐舞蹈杂戏,负责朝廷典礼时歌舞音乐杂戏的编排,和演出。其内容有帝王后妃文人所做,但很大部分来自民间。
综合以上文献材料,我们初步认为,关于“汉武帝乃立乐府”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种观点:其一是以《中国文学史》(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为代表的认为乐府作为音乐机构始创于汉武帝。此说法明显是不对的,1977年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编钟上面铸有“乐府”二字,可见它作为掌管音乐的部门早在秦代就已出现;其二是所引其他学者的认为是汉武帝对于乐府机构的扩充,乐府诗题材等的扩大,使得乐府地位空前提高。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河北师范大学曾志安先生提出了一个较为新颖的看法,静待佳作的发表。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对西方传入的学术研究方法的不断深入学习,再加之我国学术研究方法的不断突破,对于此问题的探讨,正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无论是研究方法还是研究视角都将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参考文献:黄节 《汉魏乐府风笺》 梁晓云《中国古代文学纲要》 谭丕模《中国文学史纲》
郑文 《汉诗研究》甘肃民族出版社 1994年12月第一版
冯沅君 陆侃如 《中国诗史》《中国文学史简编》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9年1月第1版 费振刚 《先秦两汉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
2001年1月第1版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 《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
游国恩,王起 萧涤非 季镇淮 费振刚 《中国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版
郭英德 过常宝《中国古代文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版 周建忠《中国古代文学史》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3版 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8月版
罗根泽 《何谓乐府及乐的起源》(《安徽大学月刊》第二卷第一期,1934年10月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年10月第一版
2010级文学院3班刘树波 2010013837 *** 7
第二篇:汉武帝乃立乐府论文
“汉武帝乃立乐府“观点浅谈
刘树波
概说:乐府,无论是作为音乐机关,还是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在中国文学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对于文学体裁的革新,文学内容领域的扩展,以及它本身所蕴含的创作方法创作技巧和艺术特色对于后世文学的启发都使得乐府研究成为从古至今历代文人墨客热衷的话题。而作为乐府发展史上最重要事件之一的“汉武帝乃立乐府”一事更是引得众多中外学者的关注探讨与研究。本文作者将以一个初学者的身份对此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关键词:汉武帝 乐府 家乐 国乐
一,“乐府“作为音乐机构到底始于何时
费振刚先生在他的《先秦两汉文学研究》援引《史记》《汉书》记载,认为乐府机构是汉武帝时代开始设立的。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也认为汉代从汉武帝时开始设立了一个专掌管音乐的机构,叫做乐府。它的具体任务是定制乐谱,训练乐工和搜集歌辞。而由游国恩,王起 萧涤非 季镇淮 费振刚几位先生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则认为“乐府”一名最早见于汉初,惠帝时有乐府令,但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则始于武帝。总之上述观点认为乐府作为音乐机构肯定是出于汉初。
罗根泽先生在《何谓乐府及乐的起源》中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即认为“设置大概在秦代”,而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书中,郭英德 过常宝两位学者也认为乐府是秦汉时掌管音乐的官署,乐府之名最早见于秦代,汉初沿袭秦制,设有太乐令,乐府令等职,负责掌管宗庙祭祀的雅乐。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书中,周建忠先生也认为乐府是秦代设置的机构,并以1977年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编钟上面铸有“乐府”二字作为为证据,可见它是掌管音乐的部门。褚斌杰在《中国古代文体概论》中也以考古新发现为据,说:1977年,在陕西秦始皇墓附近出土的编钟上面,已有用秦篆刻记的‘乐府’二字,据此可知秦代已有乐府的设置。又据《汉书礼乐志》记载可知汉因秦制,汉初已有乐府。
至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乐府”作为音乐机构的存在肯定不是在汉武帝,甚至不是在汉代,有学者认为,早在春秋战国就已经出现了乐府,当然这还有待考证,不过据1977年,在陕西秦始皇墓附近出土的编钟上面,已有用秦篆刻记的‘乐府’二字,足以证明“乐府”的出现至少也应该是秦代。
二“汉武帝乃立乐府”是何谓
我们已经分析了,“乐府”作为音乐机构肯定不是始于汉代,所以部分学者的错误观点再此不作引述。王应麟先生在《汉书艺文志考证
(八)》引吕氏曰:“太乐令丞所职,雅乐也,乐府所职,郑卫之乐也。”到了武帝,“定郊祀之礼,祠太一于甘泉,就乾位也;祭后土于汾阴泽中,方丘也。乃立乐府。”(《汉书。礼乐志》)那么,此处的“汉武帝乃立乐府”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里所设立的乐府,显然是扩大了的机构,而与“夏侯宽备其萧管”的乐府令所主管的范围不同。总之,乐府设立之后,他所主管的范围很大,除了所谓郑卫之声以外,还兼领非郑卫之声的郊祭乐与兵法武乐。而泰常所属的太乐并没有被废除或改称,而是他主管的范围很小。冯沅君 陆侃如 的《中国诗史》也指出史记。高祖本纪》说:高祖还过沛,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孝惠五年,思高祖之乐沛,以沛为高祖原庙。高祖所教儿百二十人,皆令为吹乐;后有缺,辄补之。这边是汉乐府的开端。所注重的都是宗庙的乐章,此时的乐府是比较不重要的。武帝时稍有改变。《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说:乃立乐府,采诗夜颂,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顾炎武的《日知录》认为乐府有官署和诗体两种意义,关于于乐府这官署究竟始于武帝与否,颇为历代学者所聚讼。大概贵族乐章的职守至少在先秦总已存在,《周颂》就是个证据。不过武帝的时候却在贵族乐章外,还注重民间的作品。
袁行霈先生的《中国文学史》认为:乐府的行政长官乐府令,隶属于少府管辖,同样管理音乐的还有太长令,隶属于奉常,乐府和太乐在行政上隶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起初在只能上有大体明确的分工,太乐主管郊庙之乐,是前代流传下来的雅颂古乐,乐府执掌天子及朝廷平时所用的乐章,他不是传统古乐,而是以楚声为主的流行曲调。西汉乐府的扩充和发展是在武帝时期,《汉书礼乐志》中有记载。乐府的职能在武帝时得到强化,除了组织文人创作朝廷所用的诗歌外,还广泛搜集各地歌谣,许多民间歌谣在乐府演唱得以流传下来,乐府诗的地位明显提高。综上可知,学者们普遍认为,所谓的“汉武帝乃立乐府”其实是对乐府职能的扩充,是对其内容的改革,是对其地位的提高。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对此的看法,一向是众说纷纭,有学者近来提出了另一个猜测。
三,“汉武帝乃立乐府”实质上是以“以家乐代国乐”
汉代除庙堂之乐外,汉代还有房中祠乐,以乐府为主。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
(八)》引吕氏曰:“太乐令丞所职,雅乐也,乐府所职,郑卫之乐也。”到了武帝,“定郊祀之礼,祠太一于甘泉,就乾位也;祭后土于汾阴泽中……….。”(《汉书。礼乐志》)这里所设立的乐府,显然与“夏侯宽备其萧管”的乐府令所主管的范围不同。乐府的行政长官乐府令,隶属于少府管辖,同样管理音乐的还有太长令,隶属于奉常,乐府和太乐在行政上隶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起初在只能上有大体明确的分工,太乐主管郊庙之乐,是前代流传下来的雅颂古乐,乐府执掌天子及朝廷平时所用的乐章,他不是传统古乐,而是以楚声为主的流行曲调。可是乐府的职能在武帝时得到强化,除了组织文人创作朝廷所用的诗歌外,还广泛搜集各地歌谣,许多民间歌谣在乐府演唱得以流传下来,乐府诗的地位明显提高。总之,乐府设立之后,他所主管的范围很大,除了所谓郑卫之声以外,还兼领非郑卫之声的郊祭乐与兵法武乐。而泰常所属的太乐并没有被废除或改称,而是他主管的范围很小。从某种意义上讲,所谓“汉武帝乃立乐府”实际是“以家乐代国乐”汉武帝借此来加强自己的权利。
四,汉武帝为什么如此重视乐府?以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当时的乐府诗,往往新鲜悦耳,容易引起人的喜好,统治者为了满足享受,必然要大量采集。这一时期的乐府诗歌之所以受到汉武帝的重视,跟汉武帝求仙追求长生的目的也不无关系。当然,乐府作为掌管音乐的官署,功能之一是负责掌管宗庙祭祀的雅乐。这些雅乐主要承袭前代,也有一些是自己编的,这些诗歌迎合了汉初制定朝仪举行祭仪的需要,比如郊天,祀地,祭太一在当时都是国家的大典,所以要特别设立一个机构。至汉武帝独尊儒术,为配合帝国大一统兴礼作乐的文化措施,乐府的规模得到扩大,开始了大规模的采集和创制乐歌。这些诗乐作为统治者点缀生平,纵情声色的音乐机关,汉乐府的任务,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演奏新的歌舞外,它不同于后代的最大一个特点是采集民歌汉代某些头脑清醒的统治者较能接受农民大起义的教训,也颇懂得反映人民意向的民谣的作用,经常派遣使者“使行风俗”观纳民谣,甚至根据谣言单辞,转易守长,这种整治措施,说明当时乐府采诗虽然为了娱乐,但也有作为统治之借鉴的政治意图,即所谓观风俗,知薄厚,如《汉书艺文志》所说:“自孝武立乐府而采诗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
对乐府的重视客观上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乐府机构,采集制作配乐协律的歌诗,用于宫廷礼乐,或用于观知民风,这些诗歌大部分来自民间,反映了普通民众的生活与情感,他们将掩饰在大汉雄风之下的悲惨凄凉的民间生活展示出来,是我们对汉代社会有更完整的认识。汉乐府直面生活,正是苦难的显示态度,丰富并鼓励了中国诗歌的讽喻传统,汉乐府的形式上多用五言,具有相当成熟的叙事和抒情技巧,直接引发了文人五言诗的产生。
我的疑问。
如果说“汉武帝乃立乐府”的实质是以“以家乐代国乐” 是为了加强自己的专制,那么他必然掌握了对乐府的实际控制权。如果乐府成为君王专制的工具,那么,“西汉末年,汉哀帝有感于乐府中郑声淫曲甚为流行,罢乐府官,大量减裁乐府官员,只保留了用于祭祀的雅乐,归太乐掌管。”何谓?暂且抛开汉哀帝有感于乐府中郑声淫曲甚为流行的借口,单单他能掌握乐府存亡的生杀大权,对于乐府中郑声淫曲甚为流行怎会束手无策?这不是很矛盾吗?再来看汉哀帝废乐府的所谓理由:乐府中郑声淫曲甚为流行
众所周知,汉代乐府诗植根于汉代的社会现实,书写了人们真实的思想感情的特点,汉乐府诗是汉代社会历史真实的反映。人民苦难的真实描写,如《妇病行》《孤儿行》丑恶腐朽的揭露讽刺如《鸡鸣》《相逢行》战争徭役的凄惨控诉如《十五从军征》婚姻恋爱的不幸哀唱如《上邪》《白头吟.>》即便有几篇所谓的郑声淫曲,难道至于使汉哀帝废乐府吗?如果乐府真的是集权的一种手段,汉哀帝废之何谓?我认为,乐府的观风俗,知薄厚的功能,使得汉末各种社会政治问题折射在乐府诗中引起了汉哀帝的不快,与之废乐府的行为不无关系。展望乐府诗的研究,必将朝着更加光明的方向发展!参考文献:黄节 《汉魏乐府风笺》 梁晓云《中国古代文学纲要》 谭丕模《中国文学史纲》
郑文 《汉诗研究》甘肃民族出版社 1994年12月第一版
冯沅君 陆侃如 《中国诗史》《中国文学史简编》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9年1月第1版
费振刚 《先秦两汉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
2001年1月第1版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 《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
游国恩,王起 萧涤非 季镇淮 费振刚 《中国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版
郭英德 过常宝《中国古代文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版 周建忠《中国古代文学史》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3版 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8月版
罗根泽 《何谓乐府及乐的起源》(《安徽大学月刊》第二卷第一期,1934年10月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年10月第一版
第三篇:论人才立队
论人才立队
人才事关城管事业的兴盛,事关百姓民生的幸福,因此,人才立队十分关键。但是,实践中存在妨碍人才成长的思潮与做法,具体为:
一是普通队员存在错误想法。主要表现为“大家马儿大家骑,做多错多”与“城管工作脏累差或无聊、无意义”等有害意识,导致不思进取,混混日子,得过且过。
二是人才激励机制存在不足。竞争上岗名存实亡,“论资排辈”、“走后门”现像较为严重,致使有才华的人心灰意冷,有门路的人飞黄腾达。
三是用才意识存在局限性。主要表现为重视准军事化管理,忽视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选拔、培训与使用,使城管执法的法制化、科技化、创新化滞后,难以有效破解城市管理中的“老大难”问题。
由此可知,必须破除错误意识,创新体制机制,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强调人才立队,人才至上,才能应对群众对城管执法的新期待,才能应对社会对城管执法的新要求。
一是破除错误意识。城管执法工作“点多线长面广”且具有琐碎性、易受群众非议性等,使得普通队员对于本职工作没有荣誉感、成就感,反而时常处于郁闷和焦虑之中。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普通队员必须认识到城管工作涉及办案、处理投诉、保序等方面,全方面锻炼执法人员的法制素养、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群众工作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而且城管部门的“非议性”有助于培养执法人员对于工作的韧性,对于群众的耐性。而这些素质是一名公务员必备之素质。只要干得好城管,其他工作无不可能胜任。虽然夸张些,但也说明城管是一个锻炼人的好场所。所以,普通队员,特别是年轻队员,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多做工作,多磨炼,使自已成为一名称职的公务员。
二是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竞争上岗制度的优越性,增加选拔的民主性、公开性、科学性,有才华的进,无成绩的出,形成“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破除陈旧、落后的选拔机制,使干部队伍年轻化、革命化、知识化,使人才队伍呈现出“老中青”合理配制的良好局面,有助于城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人才是城管的未来。如何培养人才,如何做到才尽其用,是人才观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领导干部不仅要制定详尽的人才制度,而且要善于识才、用才,既要重视人才的道德素质,又要重视人才的工作能力,做到德才兼备。同时,领导干部也要加强学习,不断提升领导能力,使各类人才都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第四篇:唐代边塞诗综论
唐代边塞诗综论
【摘要】:唐代的边塞艺术不仅限于诗歌,在美术、音乐领域都掀起了边塞题材的热潮。我国美术反映边塞题材最典型的角度不是战场和塞外生活,而是通过描绘外国(族)使者入朝来贡或和亲来反映的。这反映了华夏民族热爱和平的品性;另外,鞍马题材也间接的与国家的边塞力量相关。历代美术对边塞内容的关注几乎与边塞诗的发展相始终,迄唐为止历代画家多武职的身份也促使他们更多的关注边塞题材。南北方文化对唐边塞诗歌的影响同样深远。六朝的排偶、用典等形式特色在唐边塞诗中被广泛的继承,排偶对于军旅诗有特别的表现力;崔颢诗歌人物形象轻捷俊逸,有鲜明的江左特色;陈子昂、李白受到热烈自由的蜀风影响;岑参的边塞诗中有奇异浪漫的楚地神话影响。北方尚武风习是唐代边塞诗推向高潮的基础。关中的雄伟风格与历史意识造就了王昌龄;西北少数民族乐舞的音乐旋律前轻后重,这影响到岑参在北庭所作歌行对句尾用字的强调;北朝贞刚,燕赵慷慨,英雄气多、儿女情少的特色影响了高适、卢纶、李益的诗作。瀚海一地名多义起于盛唐,起因则与回纥族一度短暂迁徙甘凉间有关。原指贝加尔湖的瀚海,至盛唐后同时具有三种含义:贝加尔湖、天池、沙漠。元代又称杭爱山为瀚海,是当地居民沿用唐瀚海都督府所在地以名山。游侠是边塞诗的重要主题。侠的思想主要源自墨家。唐代游侠诗以游宴享乐、报仇报恩、报国立功为主要内容,在艺术上以北朝乐府的尚武尚力与南朝乐府的华美相交融,特别强化英雄个人形象的力
量,并以其光明磊落的风格有别于各朝的侠客文学。唐代边塞诗作者涵盖各层面,下至平民隐士,上至帝王将相。帝王边塞诗多述凯旋,偏爱五言形式。在朝显宦除多奉制之作外,还有不少奋发昂扬、歌颂祖国统一的佳作,在野或位卑名高的文人如杨炯、李白、杜甫、王昌龄等多述志或忧时之作;有入边幕经历者如陈子昂、王维、高适、岑参、卢纶、李益,以其丰富的生活体验创造出大批角度多样的优秀诗篇。在众多赴边寻求进身的幕僚诗人当中,高适以其胆识魄力脱颖而出,最终实现政治理想而成为诗人之达者。【关键词】:边塞艺术南北方文化瀚海游侠凯旋主题高适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207.22 【目录】:摘要6-7Abstract7-9第一章引论9-14第一节边塞诗的定位10-11第二节边塞诗的研究历史及现状11-14第二章南北方文化的交响14-33第一节南方文化与唐代边塞诗14-24第二节北方文化与唐代边塞诗24-33第三章唐代边塞艺术33-46第一节欢快奔放的边塞乐舞33-40第二节美术中的边塞题材----职贡图与鞍马画40-46第四章瀚海考46-54第一节西汉至初唐:贝加尔湖46-48第二节盛唐:天池48-50第三节盛唐以后:沙漠、湖泊二义并行50-52第四节元朝:杭爱山新义的来由52-54第五章边塞诗中的游侠主题54-64第一节侠的起源与思想基础54-56第二节边塞诗人的任侠热56-57第三节游侠诗的主题内
容57-60第四节游侠诗的艺术特色60-64第六章帝王边塞诗64-71第一节帝王凯旋诗的由来64-66第二节唐太宗:悲壮与信心的交融66-68第三节唐玄宗:默武表面下的深思68-71第七章文人边塞诗71-87第一节高官重臣的颂世边塞诗71-76第二节中下层文人边塞诗:伤时与述志76-87第八章军中边塞诗87-103第一节文人从军热潮的涌起87-89第二节军中诗作89-97第三节因幕府晚达的高适与李益97-103第九章结语103-104附录:初盛唐诗人边塞诗题录104-133参考文献133-136后记136-137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第五篇:影视艺术综论思考题
《影视鉴赏》思考题:
1. 简述影视艺术的特征。
2. 你最难忘的电影场面是什么?并将其场面中特殊的画面和声
音元素加以描述。
3.为什么说电影是以技术的发展作为支撑的。
4.你的电影经验中,是否有感受最深的色彩使用的记忆?如果有,谈谈为什么感受和记忆最深?
5.请举例说明电影的声音对于画面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6.尝试拍摄一短片将其配上一段音乐,分析其效果。
7.你认为奥斯卡金像奖的评选对世界电影艺术的发展是否起到了
促进作用?为什么?
8.好莱乌电影为什么能够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9.谈谈李安的电影为什么容易被西方接受。
10.请分析影片《楚门的世界》的风格或主题,并就此简要谈谈
自己的看法。
11.试举出中国电影历史上的10个第一。
12.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有哪些著名导演?谈谈中国第五代导演前
期代表作有哪些?这些作品体现了什么美学特点?
课程论文:
结合所学理论知识,自选角度,就课堂上所鉴赏过的影视片段或影片之一,深入分析影片(包括主题、画面、色彩使用、风格、技
术手段、镜头运用等等方面,可挑选其中一点或几点),并就此进行论文写作。
要求:
1.题目自拟,字数为2000字,统一持“武汉理工大学”规格稿纸手写;
2.可参考网络、书籍、杂志或论文等,但勿对影片剧情进行大篇幅介绍,不得抄袭;
3.格式规范(须具备标题、摘要、关键词、以及注释);
4.首页注明学号、姓名、专业及班级。
注:如发现雷同论文,将对最终成绩造成严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