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生态立县是发展古浪经济的重要方略[范文]
论生态立县是发展古浪经济的重要方略
生态立县是发展古浪经济的重要方略
党的十六大科学地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国家的发展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为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我县是有近40万人口的农业大县,基本县情是“人口多、资源少、基础薄、生态差”。如何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的辩证关系,达到生态、生产与生存的统一,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双赢的目标,加速全县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全县干部群众面临的首要问题。
提出“生态立县”战略,是基于新形势、新机遇和新的发展条件下,对古浪县情的基本认识。生态立县不是单纯的生态建设,而是有着广泛外延和深刻内涵的新概念,从“生态系统”是指“群落内所有的生物及非生物环境,由复杂的相互作用所联系着的生态体系”这一定义可以扩延到“生态立县”的基本含义。笔者认为所谓生态立县,是指立足本县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可持续发展和系统工程理论为指导,正确处理农、林、水、牧各业关系,调整内部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培育特色产业,保护生态环境,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一、生态立县是改善古浪生态环境的根本途径。
我县是国家四十三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全省十八个干旱贫困县之一,是典型的生态制约型农业大县。依其自然地貌特征,全县大致可以划分为南部山区、北部沙漠和中部绿洲三大区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甘肃省的主要地貌类型和气候特征。
林业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近年来,特别是1999年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全县林业发展的决定》的五年来,坚持“南护水源,北治风沙,中建绿洲”的指导思想,点、线、面结合,封、造、管并举,乔、灌、草兼顾,多林种复合,多树种搭配,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配套,实行山、川、沙综合治理。完成人工造林28亩,植树5200多万株,封山育林18万亩,封沙育草60万亩,新增有林地面积11。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98年底的6。06提高到7。26。以三北防护林建设四期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为重点的林业生态建设在全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
但是,受自然条件恶劣、历史欠帐较多、资金投入不足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全县生态建设仍然徘徊在低水平、低档次、低效益上,呈现局部治理,整体尚未根本改善的局面。目前,县内水土流失面积473万亩,沙漠化面积247万亩,两项占全县国土面积5287平方公里的90。7,治理水土流失和遏制沙漠化扩展已成为生态建设迫切而艰巨的长期战略任务。除了山区幸存的11。7万亩天然次生乔灌木林具备一定的水源涵养功能外,大量的坡耕地十年九旱,广种薄收,荒漠草场过渡放牧,退化严重,加之缺少植被保护,降水时空不均匀,遇到暴雨即跑土、跑水、跑肥,产生干旱与洪涝灾害在同一地区共有的现象,使有限的地表泾流未能充分利用,排泄浪费,流失水土,淤积水库,降低地力,群众生活更加贫困。县境内长达132公里的风沙线前沿分布着井、河、黄三大灌区的56万亩耕地,是全县粮食主产区,近年来,林业部门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封育造林,综合施治,基本治理了沙漠前沿的明沙咀、八步沙、红柳湾、白板滩、马路滩、黑疙瘩梁等八个重点风沙口和灌区外围的大部分流动沙地,农业生产条件和群众生活环境得到很大程度改善。目前,民调渠以北和冰草湾北沙窝尚有约80万亩沙化草场没有治理,由于权属不清,交通不便,治理难度大,在超载过牧的影响下,沙漠化进程仍在继续,甚至有加剧的态势,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已成为古浪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心腹大患。
从根本上改善古浪的生态环境,最为现实的途径就是确立“生态立县”战略,按照“高起点谋划,大手笔运作,全方位推进,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依托退耕还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大工程带动全县生态建设的大发展。
南部山区以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为主要措施,保护好现有天然次生林,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段营造乔灌型或灌木型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逐步扩大森林植被面积。北部沙漠设立刺丝围栏封育禁牧,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天然植被,对治理难度大,危害农田村庄的流动沙丘压设草方格沙障,营造乔、灌、草结合的防风固沙林。中部绿洲以干、支、斗渠为骨架配置大网格、窄林带、多树种的农田林网,改善农田小气候,农渠选择深根性乔木和灌木树种,减轻树木胁地影响,发展经济林、饲料林等,重点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要立足退耕还林、三北四期和天然林保护三大林业重点工程,积极引进新树种、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强化技术服务,提高造
林质量,注重治理实效,提升绿化档次,抓好通道绿化、面山绿化和城镇、村屯绿化,加速改善县域生态环境。
二、生态立县是发展古浪农业的必由之路。
古浪县光、热、水、土资源丰富,现有耕地110万亩,其中:水浇地53。79万亩,山旱地56。21万亩,草场338万亩,待开发宜农荒地近50万亩。2002年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79856万
元,其中农业产值就达51059万元,占63。9,有14。1万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占乡村劳动力的74,从农业在全县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来看,古浪确实是一个农业大县。但是农村经济总量比较低,传统农业仍然占有主导地位,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42元,仅占武威市平均水平的62。9,可以说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事关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长期性战略问题。
我县农业近几年按照“产业调新,产品调特,效益调高”的原则,主攻养殖、制种、果蔬、药草等优势高效产业,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有了进一步优化,作物制种、设施栽培、优质农产品和瓜类蔬菜得到长足发展,在全县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农业是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共存的双风险产业,我县自然条件差,农业基础薄弱,抗御风险的能力较低,相对于其它产业而言,具有弱质的属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㈠自然区域类型多,气候条件差异大,自然灾害频繁。我县农业的自然区域大致可分为二阴山区、浅山干旱山区和绿洲灌区三大块,各区域之间降水时空不均匀,海拔、物候、日照、有效积温以及干燥度和无霜期等都有很大差异,干旱、洪涝、冰雹、霜冻、风沙、干热风和病虫害等多种自然灾害程度不同的年年发生,这些自然灾害大多是生态环境恶劣造成的生态性灾害。
㈡山区群众陡坡耕种,广种薄收,加剧了水土流失,部分群众沦为“生态难民”。
㈢草场严重超载过牧,土地生产能力下降,草原“三化”现象普遍,天然草场的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呈现发展态势。
㈣农作物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土壤污染和产品污染并存,农作物品质一般,不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全县农用化肥施用量3。75万吨,按农作物播种面积82。12万亩计算,亩均化肥施用量高达45。7公斤。
㈤农业基础薄弱,产业化程度低,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差。
由于我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农业发展中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国内农业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进程加快的今天,传统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降低,土地机会成本增加,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作物增产不增效的问题也随之日益凸现。确立“生态立县”战略,能够利用县内地貌、气候类型多,互补性强的优势,在山、川、沙不同区域内,通过改善农业基础条件,调整内部结构,推广沃土工程、种子工程、地力培肥、舍饲养殖等措施,建立各具特色的种植、养殖、加工基地,发展生态农业,生产无污染绿色食品,实行产业化经营,达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性转变,使古浪农业大县真正发展过渡为农业强县。
三、生态立县是培育新型产业、激活古浪经济的兴奋剂。
我县生态环境脆弱,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一直是个难解的扣。突出生态保护,则制约资源开发,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注重资源开发,又往往付出破坏生态环境的代价,但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沙产业、草产业、生态旅游业迅速崛起,使这个难解的扣有了破解的希望。
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型产业,我县普遍存在规模过小,缺少龙头,资金紧缺,效益低下等问题。农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仍未摆脱自然经济的桎梏,产业化程度很低。从省内外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除了客观因素仅就主观方面的原因分析,关键是由于传统的经济管理体制下,我县农业产业链条不完善,在农户与政府之间,缺少强有力的经济载体予以维系,无法形成整体规模效益和进行生产环节的利益补偿,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农业产业弱,弱在体制上,效益低,低就低在分散,小规模的经营方式上。
对地方工业而言,古浪矿产资源中储量大、品位高的石灰石,其最终产品仍然是建筑材料、工业原料或辅料,无论产品线延长多少,系列产品开发到何种程度,都难以形成大众消费品,其市场容量不但受制于企业自身的市场研发与营销能力,而且受制于消费其产品的其它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象水泥及其制品一样,生产规模与效益常常与本地建筑市场密切关联,运输成本高,替代产品多,还存在一定的地域性限制。其它如电石、石灰氮、氨基胍盐等系列产品,能源消耗大,生产成本高,市场空间有限。在产品市场分割明显,竞争加剧的现实面前,我县资源单一,生产规模小,流动资金不足,生产工艺落后、成本高,市场营销能力弱,发展潜力不足,只有巩固提高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型产业,才能尽快激活全县经济。
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就是要利用本地丰富的土地、光热和植物资源,围绕沙产业、草产业、林果业、旅游业等生态产业,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传统产业向新型生态产业的升级。
㈠关于沙产业开发,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思路,重点抓好以下产业:
1、与科研院校和生产企业合作,用沙区丰富的苦豆草生产无公害植物源农药。
2、采用滴灌、管灌等节水措施,在沙漠南缘建立10-20万亩速生林基地,为造纸企业提供木浆原料。
3、种植、加工锁阳、苁蓉、甘草、麻黄等沙生药材。
4、规模发展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和设施栽培,成为西菜东运和出口蔬菜基地。
5、选用四翅滨藜等抗旱固沙的优质饲料树种,改良封沙育林(草)区,在保护沙生植被的同时,分区轮牧,收取植被恢复费,适度发展畜牧业。
㈡关于草产业开发,可结合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抓好以下产业:
1、黄灌区建立10万亩紫花苜蓿基地,开发草粉、草块、草颗粒、草复合饲料等,除本县自用外,还可以组织外销。
2、井、河、黄灌区农渠、地头沟营造5万亩饲料林(草),发展舍饲圈养,促进有机农业。
3、以土门、黄花滩为中心培育壮大“土门羔羊肉系列开发”项目,形成年加工羊30万只规模,带动草畜产业。
4、胡家边、永丰滩乡发展麻黄、亚麻种植加工。
5﹑二阴山区的退耕地间作牧草(药材),发展舍饲养殖和后续产业。
㈢关于生态旅游业:
生态旅游业是以自然人文环境为基础,以古今文化遗产、自然风光和野生动植物为旅游对象,以维护自然人文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的的新型消费方式。作为当今世界旅游业中发展最快的生态旅游,我县自2001年举办昌灵山首届森林旅游节以来,也有了长足发展。以省道308线为轴线,马路滩生态农业、八步沙自然风光、昌灵山森林景观等各具特色的旅游景区,在基础设施、服务功能、观赏景点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改善。今后要坚持“生态立县”战略,创新机制、抓好规划、定位市场、完善基础、加强宣传、突出特色,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完善提高现有景点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逐步开发县城“三山”、石门山、香林寺、甘州石﹑寺洼台、冰峡﹑烈士陵园等景区。
四、生态立县是山区扶贫攻坚的着力点。
古浪的贫困,贫困在山区,山区的贫困又贫困在恶劣的生态环境,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山区群众的贫困问题,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生态移民。
生态移民,是因居住地生态环境极端恶化,已经完全或部分失去作为农民生存、生活及生产的基本条件,或是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在政府部门的统一组织下有计划地将农民搬迁到新的生存、生活和生产场所的一种迁移活动。
我县七十年代以来,永丰滩、黄花滩等地的移民是由于生存条件恶劣,“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在政府引导和扶持下,群众自发的搬迁活动,基本属于生存移民的范畴,对迁入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曾产业过负面影响。但是,通过三十多年的不间断治理,在移民开发与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也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为今后由生存移民转向生态移民提供了保障,奠定了基础。
县内沙漠前沿土地宽广,尚有40多万亩荒地可以开发利用,唯一制约的因素就是水资源,如何在不新打机井的前提下解决水资源紧张的问题,实行生态移民:
一是利用景电二期工程富余水量,扩大黄灌区受益面积。目前4000多万m3的富余水量,按亩均灌水量400m3计算,可满足10万亩耕地的农业用水,安置移民3-5万人。
二是在井、河、黄灌区广泛采用节水灌溉措施,节余的水量用于扩大保灌面积,如果按节水10计算,就相当于增加了5万多亩保灌面积,安置移民2万人左右。
三是建设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并购国有农林场(站)和个人的闲置机井和土地,对尚未饱和的村组,实行分散移民。移民容量可采取以水定地,按地定人的办法,统一规划,科学调度,规范管理。
我县山区的贫困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自然条件制约,处境改变艰难;二是人口压力过大,生态环境恶化;三是文化教育落后,群众素质较低;四是农业基础薄弱,种植结构单一;五是思想观念落后,吃饱穿暖即安;六是收入来源缺少,群众生活困难。
生态移民不仅是山区扶贫攻坚的着力点,而且是减轻人口压力、调整农业结构、降低脱贫成本、提高扶贫效益的有效措施,能够为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封育禁牧,防治水土流失、恢复生态平衡创造条件。
五、生态立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在吃穿住用等方面达到小康水平,更重要的是城乡居民要有一个生态良好、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街道整洁、空气清新、水体清洁的生活、出行和工作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我县的全面小康。在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我县,如何优化环境,扩大开放,加快沿线开发和小城镇建设,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处理好生态建设与小康建设的关系,是摆在全县干部群众面前的重要课题。
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生态环境脆弱,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比较差。
二是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山区群众脱贫难度大。
三是农业产业化滞后,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低,经济欠发达。
四是社会文明程度低,群众的环境、道德与法制观念差。
而要解决上述问题,最为可行的办法,就是确立“生态立县”战略,发展生态农业,培育新型支柱产业,实行生态移民和劳务输出,加速生态村镇、社区、住宅建设,建设生态良好、富裕文明的小康社会。
总之,生态立县是改善县域生态环境的根本途径、加快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培育新兴产业、激活全县经济的兴奋剂,也是山区扶贫攻坚的着力点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要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工作要有新举措、开放要有新局面、改革要有新突破的要求,落实“让人走出去,把钱拿回来”和“扶贫小康联动、龙头基地共建、开发保护同步、南迁北治并举”的总体部署,研究结合点,找准切入点,把握着力点,全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加快生态改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建设山川秀美、富裕文明的小康社会。
古浪县林业局总工程师王宗祥
第二篇:如何发展生态经济
湖南农业大学
选修课论文
课程名称生态信息学
论文题目如何发展生态经济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2011年5月9日
如何发展生态经济
————公益创业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
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生态经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即包括物质代谢关系,能量转换关系及信息反馈关系,又包括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关系,具有生产、生活、供给、接纳、控制和缓冲功能.过去的二三十年,中国企业经历了高速发展期,其中许多企业的发展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
如今,当“生态”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一些优秀企业举起了生态经济转型的大旗。现代商业模式应当与生态经济共同转型,实现公益与收益的并行,达成生态环保与经济利益的“双赢”,将消耗企业成本的简单公益行为,真正变成一种可赢利的投资行为,转化为企业积极的竞争优势。
那我下面就谈谈现在很热门的生态经济模式——公益创业。所谓的公益创业就是社会组织(企业、非盈利组织等)在经营过程中,将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创造性地融合的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非营利机构采用创造性的商业运作模式提升其社会价值,二是企业通过创造性地满足社会需要而提升其价值。
公益创业主要就是指这一类。但是即使是创办非营利组织,也可以应用商业机制和市场竞争来产生经济效益,这样才能实现公益创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经营所得
不是为个人谋取利益,而是将所得造福社会。
社会公益创业是最近新兴的事业,是区别于商业创业的事业。
商业创业,已经是妇幼皆知,简单说来也就是拿钱生钱。也就是用一定的启动资金去圈钱。它的目的性就是创造经济价值。
而社会公益创业则不然,其是一些人基于社会使命和责任感的要求,为谋取公众社会利益的创业行为。
社会公益创业指个人或者社会组织在社会使命的激发下,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效果,是一种面向社会需要、建立新的组织向公众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社会活动。公益创业强调创业的社会利益的兼顾以及非盈利组织的创业。
公益创业的由来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早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就已经开始了创业培训,并且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而且已经形成了模式,也拥有系统的教材。如曾于2002年获得美国教育图书出版界最高荣誉“金灯奖”的《创业培训课程》。中国公益创业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中国的公益创业起步比较晚。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还在解决温饱和发展的问题,所以就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然后走进共同富裕。”现在已经有10%人富裕起来,70%的人步入小康。已经具备了发展公益的土壤。土地有了,但还是荒地。值得庆幸的是已经有一些具有前瞻性的人士注意到了这一点,开始在一定范围内的小开垦。
这里我举壹基金为例。
壹基金的运作更像一个公司,整个管理、人事、公关、市场、业务、财务等,完全按照企业运营的方式来架构。为壹基金提供服务的咨询、公关、审计公司,都是世界一流的。麦肯锡、贝恩、奥美、德勤等等。
唯一差别是壹基金以公众效应、大众利益为目标,而不是以挣了多少钱为考量。可以说壹基金用公司的运营模式,融入了公益的内涵。
举一个例子说明壹基金应用商业机制和市场竞争来产生经济效益。
2009年8月27日,壹基金携手汇源集团在北京宣布战略合作。汇源集团向壹基金一次性捐助100万元善款,今后消费者每购买一瓶汇源果汁,将会有一元钱以汇源代捐的形式捐赠给壹基金。所有善款将用于双方共同关注的儿童、教育等领域。
当然,壹基金的运营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也曾经受一些误解,正如壹基金计划执行主席周惟彦所说“懂的人会说你是公益创投,不懂的人会说你是在洗钱。”公益组织以企业化行为发展在中国似乎没有前车之鉴。而国外的公益组织的基金95%的钱是可以拿去做其他产业投资的,只要拿5%就做公益,就已经是一个发展正常的公益组织。所以公益创业理念的推广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公益创业作为一种生态经济的表现形式,自然给社会和人们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好处。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根本。党和政府一贯重视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方针,确定了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战略目标。在转变就业观念、倡导自主创业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将创业限定在开公司、办企业等商业创业模式上,应当看到,公益创业同样大有可为。
公益创业是一个泊来概念,也译作社会创新、社会创业或公益创新等。牛津大学公益创业研究中心认为,公益创业具备“公益性”、“创新性”和“市场导向性”三大特点。“公益性”意味着维护公共利益;“创新性” 意味着新思想的产生或新模式的创建;“市场导向性” 表明了其绩效驱动、竞争性和前瞻性。由此可见,公益创业,是指在社会使命激发下,个人或社会组织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利益的创业活动。
公益创业拥有庞大的社会需求。据民政部统计,我国有城市低保人口2200多万、农村
低保人口2620万,每年有近8000万灾民需要救济,同时还有6000万残疾人需要实施救助。随着中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小政府、大社会”的日渐深入,一部分由国家供养、提供准公共产品的事业单位将改制为民办公助的非营利组织,从而为弱势人群提供服务。转型时期庞大的社会需求将为公益创业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公益创业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据亚洲基金会调查,美国51%的医院、46%的高校、86%的博物馆、90%的艺术团体和58%的社会服务组织以非营利组织形态存在。中国非营利组织在服务业中的就业比重为0.34%,而世界平均水平为10%。当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公益创业将为大学生就业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公益创业的低风险和高成功率有助青年大学生获得成功。
当下,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正在转变观念,将就业目光投向自主创业。但是,受社会和自身条件等因素制约,高校毕业生在商业领域的创业成功率并不高。但是对有意投身公益创业的大学生说,假设有两组各10个年轻人,在同样的学识条件和同样的热情投入下,第一组选择商业创业,第二组选择公益创业。结果是第一组成功者可能只有1到2个,而第二组成果者可能有8到9个,甚至可能10个全部获得成功!原因在于,商业竞争有排他性,你死我活,投入热情与成功率难成正比;公益创业目前竞争性较低,过多的是共同呵护发展,而且,公益创业的投入热情与成功是成正比的。
我国社会公益领域发展晚、发育慢、能力弱、人才匮乏,急需大量的青年创业者和专业人才。随着非公募基金会等第三部门的迅速崛起,非公募基金会财力资源与草根组织服务资源的优化整合,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生态正在悄然发生改变,一个青年人施展才干的大舞台已经摆在我们面前。如果把开发中国的社会公益资源比作挖井,这口百米深井现在或许才挖了3到5米,越来越多的资源正在深处等待人来挖掘。
为帮助青年大学生解决就业、创业难题,需要改进目前的学校教育方式,公益创业是必然存在的趋势。
生态经济作为21世纪人们提出的重要经济理念,反映了人们对生生态和经济发展问题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但发展生态经济,必须了解生态经济的特征,并为其选择合乎客观规律的路径,只有这样,生态经济才能进入良性的发展轨道。
第三篇: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会计工作是经济管理不可缺少的工具,它同人们的经济活动,同各种经济现象息息相关,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品经济和市场体制与会计有着天然的联系。搞商品经济就要讲究市场运作,讲究将本求利,讲究经济效益,讲究公平交易和平等竞争,而这一切都是和会计工作分不开的。
经济改革的中心就是要增强企业的活力,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者。随着企业自主权的扩大,政企分开,企业之间横向的经济联系,又将复杂多样,出现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局面。在此情况下,企业和其它经济组织的来往帐目、财政收支势必复杂起来。无论微观的、宏观的经济管理,都要充分运用会计的监督职能,反映经济情况,预算经济前景,监督经济活动,提高经济效益。
会计工作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搞经济核算,改善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都离不开会计。因为会计不是一般的写写算算,它在处理每一笔收支业务中,都体现着是否正确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否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通过对日常会计事务的处理和财政收支活动的具体落实,有力地保证党的有关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经济的发展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范围、会计的职能、会计核算的内容、会计核算业务种类以及核算手段愈加复杂,会计工作愈加重要。会计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环节,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不仅关系到每个企业的经营管理,还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的大局,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正常运行的客观要求。
(一)会计信息使用者范围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经济关系日趋复杂,会计信息的需求者越来越多,从单纯的委托人扩展到了国家、投资者、债权人、管理者等多方面的信息需求群体。
首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需要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为了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国家必然通过税收、货币和财政政策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在宏观调控中,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所提供的数据是调控的重要依据。国民经济核算与企业会计核算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企业会计核算资料是国家统计部门进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资料来源。国家税务部门进行的税收征管是以财务会计数据
为基础的;证券监管部门无论是对公司上市资格的审查,还是公司上市后的监管,都离不开对会计数据的审查和监督。
其次,企业外部各有关方面需要了解会计信息。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与企业有经济关系的单位和个人对会计信息越来越关注。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出资者虽然不参加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但需要利用会计信息对经营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价,并对企业经营中的重大事项作出决策,出资者除包括现有出资者外,还包括潜在的出资者,对于潜在的出资者来说,其主要是根据财务会计信息评价企业的各种投资机遇、估量投资的预期成本和收益以及投资风险的大小,作出是否对该企业投资的决策;债权人是企业信贷资金的提供者,债权人提供信贷资金的目的是按约定的条件收回本金并获取利息收人,即债权人关心的主要是企业能否按期还本付息,基于此,他需要了解资产与负债的总体结构,分析资产的流动性,评价企业的获利能力以及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从而做出向企业提供贷款、维持原贷款数额、追加贷款、收回贷款或改变信用条件的决策。
再次,企业内部经营管理需要会计信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功与失败往往是须臾之间的,及时的会计资料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强化内部管理的资料,增加企业的竞争能力。现代企业管理越来越证明资金的管理是企业在任何经营阶段的首要任务,与资金相关又能够反映资金运作的就是会计信息‘:会计信息使用者范围的扩展说明了,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涉及越来越多的利益相关群体。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二)会计职能的发展
现代会计的职能也己不再是简单的记账、算账、报账,而是要通过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参与经济管理,真实反映经济活动,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防范经营风险。会计在反映、监督的基本职能上,派生出了预测、决策、分析职能。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的核算职能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愈加重要了。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使用者范围的扩大、经济业务的日趋复杂,要求会计提供更加真实、及时、详细的会计信息,对会计核算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监督也越来越重要。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另一个基本职能,会计监督职能是指监督经济活动,使其符合规定的要求,实现预期的目标。”任何单位,不论规模大小,进行会计工作都应依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规以及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准则是进行会计工作的规范,会计制度是进行会计工作 的章法即规章制度,所以国家设计和制定并颁布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会计人员就必须遵照执行,否则就不能达到预期目的。上述监督职能的体现是事中与事后监督,随着经济的发展,要求会计监督要体现在经济活动发生之前,即事前监督,即对预测和计划进行检查。因此,会计监督通过价值指标既要进行事后监督,又要进行事中和事前监督。随着我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形成,各种市场机制如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竟争机制、风险机制等的调节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运行的主体,其经营行为、经营业绩等要受到这些机制的调节和约束。具体说,任何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优化经营管理、改进产品质量、降低劳动耗费。为适应这一要求,会计除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核算信息外,更要充分发挥其对经营活动的预测、决策职能。会计应在做好核算的同时,参与市场调研,广泛搜集环境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运用特定方法,对市场供求趋势、价格变动趋势等进行合理预测,提出优化企业生产经营的各选方案。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决策方法对各备选方案的经济性、周期性进行论证分析,编制决策会计报告,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除此之外,财务会计还要能合理预测和揭示企业未来的经营业绩,实现从事后业绩报告型向事前业绩预测型转化。
(三)会计业务类型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经济活动较以前日益丰富多彩,如投资、兼并、重组、改制、多渠道融资等等。经济活动日趋复杂,为了反映这些复杂了的经济活动,会计业务的类型不断增加。只有通过会计,才能反映这些复杂的经济活动的真实面貌及结果。
(四)会计涉及内容的发展
近年来,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有关社会责任会计、宏观会计、人力资源会计、金融工具会计、绿色会计等方面的研究与探讨不断提出与深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对自然资源消耗的增加,对各种资源的占用的增加,为适应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特征,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制度。社会责任会计将企业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当作社会责任,并以此为中心进行会计核算与管理,全面地反映因企业生产经营而发生的社会成本和产生的社会效益,以利于企业站在宏观立场上进行经营决策,正确评价企业贡献。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成为企业效益的源泉。建立人力资源会计核算体系,对人力资本的投人和人力资产的使用进行全面价值管理,是开发知识资源,挖掘智能潜力,推动企业向知识型转变的需要。宏观会计、金融工具会计、绿色会计等也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
(五)会计工作手段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促进科技的进步,过去,会计的工具就是算盘、笔墨、纸张,这种手工方式显然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必然要求会计手段现代化。“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是20世纪最伟大的成果.将电子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会计工作,这在世界上被称为第五次会计革命的浪潮”。电子计算机不但能替代大量的日常会计核算工作,而且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的效率和精度。现代化了的会计工作手段,能够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促进经济的发展,这也突显了会计的重要性。马克思指出:“过程越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因此,簿记对资本主义生产,比对手工业和农民的分散生产更为必要,对公有生产,比对资本主义生产更为必要”。这里马克思所讲的“簿记”便是会计。这说明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生产越是社会化,会计越重要。
第四篇:生态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济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于1991年,1992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近年来,济宁高新区管委会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积极推动资源使用集约化、生态环境无害化,始终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致力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园区,初步走出了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工业化新路。2006年,我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05年的1.67吨标准煤,降为1.59吨标准煤,降幅4.8%;万元gdp电耗由2005年的1207千瓦时降为1050.8千瓦时,降低4.91%;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量由35.8立方米降为33.29立方米,降低7%。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组织建设,努力构建循环经济管理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切实做好工作,按照省市节能办的要求,我们成立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并要求各镇办、各企业建立健全循环经济管理机构,完善区-镇-企业三级循环经济管理体系,将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分解落实到各镇办、各部门、各企业,形成了企业为主体,区、镇、企业分级管理,部门相互配合、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二、抓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
循环经济的问题是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发展问题上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思想观念、工作思路、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上的重大革命。为提高全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提高全区的资源忧患意识,我们通过召开高新区发展循环经济大会、开展“资源节约进机关、学校、社区活动”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公众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关注,提高全社会循环经济意识,在全区上下营造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抓产业调整,努力构筑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我区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结构调整,坚持传统产业改造与新兴产业培育齐抓,努力建立“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高效益、少排放、无污染”的循环经济体系。一是通过招商引资和产业培育加快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新型工业;二是用高新技术和信息化技术改造原有企业生产工艺,降低企业对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三是继续推进煤化工产业发展,通过“一矿一区”的发展思路,集中围绕煤化工下游精细化工产品,构建起煤矿与园区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四是优化提升纺织、印染等重点耗能企业,推动企业向品牌经营和高附加值发展。五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无烟产业”,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
四、抓源头管理,努力提升产业档次
高新区始终坚持优先引进科技型、规模型、外向型、环保型的项目,从源头抓好循环经济工作。一是实行污染项目环保一票否决制,对于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不予立项审批,已投产的项目存在重大污染隐患的坚决予以关停,对污染治理措施不大力的项目坚决予以限产或停产。二是认真落实土地集约利用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控制项目用地标准,项目投资强度严格控制在160万/亩以上。三是结合国家国定资产投资清查,对已批准入区建设的150多个产业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确保新建项目“环评”、“三同时”执行率达100%。
五、抓政策引导,努力加大扶持力度。
高新区为提高各行各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制定专门政策,在资金和土地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一是通过技改基金投入和帮助企业申请上级扶持资金,重点支持循环经济的试点示范和科技创新。仅2006年,高新区循环经济项目就获得上级各种资金支持达200多万元。其中,菱花集团公司清洁生产技术被山东省列为山东省科技重大专项和市科技攻关计划,并获得补助经费70万元;济宁市东方水处理有限公司高回收率反渗透系统点解设备的研制获得山东省创新基金35万元和市科技攻关计划资金40万元。目前,全区通过技改基金、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发展基金、重大科技专项基金等多种方式累计投入循环经济
项目资金约5000万元,有力地推动了循环经济项目的发展。二是在土地供应上予以重点倾斜。例如,济宁华文橡塑有限公司是高新区创业中心孵化出的高科技项目,拥有6项国家专利,主要从事废旧塑料的改性,通过物理改性和化学改性,将废旧塑料变废为宝。通过改性的塑料产品广泛应用于在包装、工程、建材、农用和日用塑料制品等各个领域,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解决了无法降解废旧塑料的再利用难题。为支持该项目的扩大再生产,高新区在土地资源相对紧缺的情况下给予重点倾斜,以推进高新区废旧塑料的再生利用。
六、抓典型示范,努力创建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高新区将把始终将企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创建工作。
全国最大的味精生产企业菱花集团将“节水、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与达标排放紧密结合,做到了以废治废,以污养污,步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良性循环。公司投资6000万元新上热电联产项目,将污染严重的小锅炉群淘汰,不仅降低了大气污染,还使每吨味精成本降低了260元左右,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公司在味精和淀粉生产中采用了清洁生产工艺,通过采用“闭路循环”工艺实现味精生产废水回收利用,真正实现工业废水的“零排放”。企业通过实施循环经济,不仅实现了建设绿色生产的目的,每年还为企业新增效益6000万元。公司先后被评为“山东省环保优秀企业”、“山东省综合利用示范企业”。
国内最大的谷氨酸生产企业雪花集团依托农业发展工业,发展工业反哺农业,按照玉米种植-淀粉-谷氨酸-味精-养殖的产业链条积极构筑循环经济体系。该公司坚定吃干榨净理念、变废为宝还源农业,先后投资1.2亿元新上5条谷氨酸废水提取复混肥,采用国际先进浓缩蒸发、喷浆造粒等工艺,每年从谷氨酸废水中提取复混肥30万吨,年新增产值2.4亿元,利润7000万元。公司生产的复合肥和深度处理后的废水返回于农田,真正实现了从农田到工厂、从工厂再回到农田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
七、抓认证审核,努力提高环境绩效
高新区为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大力推广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和清洁生产审核工作。一是高新区在2002年率先通过了iso14001认证,并不断推进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在全区有效运行,加大对体系有效性运行的监督检查,督促各部门真正将体系运行落到实处,真正实现“持续改进”目标理念。二是积极倡导企业开展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工作。目前区内已有15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三是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工作,通过环境执法,对“双超、双有”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鼓励有积极性的企业开展自愿审核,我区目前已有 18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八、抓环境整治,努力打造园林生态城区
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高新区管委会通过截污导流、点源治理和综合整治,全面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一是加强对重点企业的监控,与市环保部门密切配合,完成了区域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控)平台建设,实现了对重点企业的实时监控。二是完成污水处理厂和排水管网建设,目前高新区污水处理厂一期4万吨/天已建成竣工投产,全区污水管网已基本贯通全区。三是大力推广应用中水应用。出台推广应用中水的政策,在高新区新建住宅小区、大型公共建筑推广使用污水处理产生的中水,实现污水的资源化。目前,我区新建的总规划面积50万平米的冠亚星城小区全部推广使用“中水”。
我区自开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工作以来,以较低的能源资源和水资源消耗支撑了较快的经济增长。但是,随着开发区入区项目的日渐增多,开发利用面积的日渐扩展,提高全区资源综合利用率,大力发展区内循环经济的任务越来越繁重,实施循环经济的难度越来越大。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工作进展情况,下一步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再接再厉,坚持不懈地发展好循环经济。力争到2010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发展循环经济运行管理机制和产业体系;经济结构更趋合理,增长方式得到根本转变,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资源生产率、较低污染
排放率的清洁生产企业;完善区内污水处理系统;为全区初步建立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好的资源节约型生态园区奠定坚实基础。
预期目标为: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达到1.31吨标准煤,比2005年末下降22%;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量下降到21.59立方米以下,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区内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真正实现经济持续发展,排污持续减少,实现生产经营清洁化,园区建设生态化。
采取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进一步增强全区发展循环经济意识。从实际情况出发,全面客观地认识区内循环经济发展现状,科学规划合理利用资源、节约资源,加强与先进开发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营造更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舆论氛围。
(二)完善推行清洁生产运行机制。深入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开展创建清洁生产先进企业活动,力争工业企业清洁生产通过率为100%,同时培育5—10家清洁生产示范企业。
(三)加强节能降耗管理工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依法行政,加强能源监督管理工作,规范和建立重点用能企业能源产生、利用、消耗报告制度,督促用能企业采取措施节能增效,依法淘汰能耗高的用能产品、用能设备和生产工艺。
(四)落实国家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启动日处理能力8万吨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和寥沟河综合整治工程,集中处理区内企业等排放污水,逐步实现中水回用,健全完善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报表制度,定期分析和通报区内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
(五)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应用和推广,加大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争取政策支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增强高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能力。
(六)明确发展目标,推行“补链”战略,完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从高新区优势产业出发,充分发挥现有龙头企业的规模、品牌优势,通过加快引进关键“补链”项目,明确优先招商产业,坚持“绿色招商”、“生态招商”、“补链招商”理念,大力发展上下游产品,拓宽拉长产业链,提高产业的集聚效应。
第五篇:论武汉生态湖泊发展
武汉生态·湖泊发展
对于每一位农民来说,要想庄稼长得好,产量高,那么地里除了庄稼就不能有任何杂草,除草时讲究斩草除根,以永绝后患。处理问题时也同样如此。在科技、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我们的身边也伴随着这些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能源减少,人口增多,收入差距大等等,在这些大问题中又不乏许许多多的小问题,如环境污染中就存在着空气污染、白色污染、水源污染等等。将这些大大小小的问题汇总绘出,你会发现这些问题如同大树一样,根生干,干生枝,枝生叶,叶伴花。这些问题一直与发展相生相伴,但在发展初期并没有受到重视,没有及时并妥善的得到处理导致现在其如毒瘤一般影响深远,难以铲除。我们只能从细处入手,一点一滴的解决,从而铲除整个毒瘤。
今天,则将针对此毒瘤中的一极小但对本地影响深远的发展保护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在分析研究一个问题前我们都要对其产生原因、问题危害进行前期的了解,而后我们才能对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与措施。此次我们调查研究的是有着“百湖之市”之称的武汉市。
武汉,位于中国腹地中心、长江与汉江交汇处、江汉平原东部。因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武昌、汉口、汉阳跨江鼎立的格局。因此武汉也是世界各大城市中人均拥有水量最多的城市。其水域面积占全市市区面积的1/4,构成了武汉气势恢宏、极具特色的滨江滨湖水生态环境。
据历史资料记载,武汉全境水域面积2217.6平方公里,覆盖率为26.10%,人均占有地表水11.4万平方米,人均占有地表水量居世界大城市之首,是全世界水资源最丰富的特大城市及中国最大的淡水中心。境内5公里以上河流165条,水面面积471.31平方公里。其中武汉现有大小湖泊166个,被称为“百湖之市”,在正常水位时,湖泊水面面积803.17平方公里,居中国城市首位。其中汤逊湖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面积达47.6平方公里),面积33.9平方公里的东湖在中心城区退居第二,梁子湖是全国生态保护最好的两个内陆湖泊之一。
而如今,武汉湖泊面积减少,地表水量下降,“百湖”也在慢慢的徒有虚名。很不幸,此次调研没能得到武汉市湖泊现状的最新的数据信息,不能通过直接的数据来了解武汉湖泊水量、面积变化,但是通过近几年的报道还是可以了解到武汉湖泊的变化。如2012年传闻武汉中心湖泊仅剩27个,针对这一问题长江商报消息说到:昨日,一条关于武汉湖泊的微博引发网络热议。昨日,武汉市水务局澄清,武汉市共有166个湖泊,其中中心城区的湖泊有40个,并不是网友所说的27个。
据武汉市水务部门2010年公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近30年来,武汉湖泊面积减少了228.9平方公里,50年来,近100个湖泊人间“蒸发”,杨汊湖、范湖等耳熟能详的名字仅仅成为带“湖”字的符号。垃圾围湖、开发困湖、污染伤湖是湖泊三大杀手。
据调查得到::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和城市地面径流,是造成城市水体污染的主要方面。武汉市每年约有十亿吨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排入江湖,使江湖和地下水的水质逐渐变坏。其中汞氰化物、硫化物、酚等有害物质达9000多吨。武汉三镇每天有200多万吨工业污水,100万吨生活污水排入江河,其中只有约100万吨工业污水得到了治理,生活污水基本没做任何处理就六如长江和汉水中,占全市供水量1/3以上的宗关水厂,取水口上游不到300米处,就有一个城市大型垃圾堆积场。一到两天,大型垃圾污水直泄水厂取水口,使水源污染严重。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武汉市逐渐加快旧城改造和城市道路建设,汉口商业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加快,用地逐渐向北纵深腹地发展,西北湖、菱角湖附近的复兴村地区、后湖、新火车站等地区逐渐成为汉口开发建设的热点。旧城的改造和城市的兴建,使得汉口西湖、北湖、小南湖、鲩子湖等所在的地段不断增值,在经济利益等因素的驱动下出现了湖泊填占的趋势。例如:图书大世界、建银大厦以及新世界水族公园的兴建分别占用了菱角湖、机器荡子、塔子湖部分水面,汉口青年大道等道路的修建与拓宽,也逐渐改变了后襄河周边的环境,使得道路沿线和附近的部分水面逐渐消失,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的填湖行为造成汉口地区湖泊面积迅速减小。
此外,随着城市人口激增,填湖一度成为武汉市处理垃圾甚至是治理污染湖泊的手段。“特别是一些小湖泊及连接湖泊的明渠,因为遭到严重污染,变成臭水塘、臭水沟,塘里老鼠横行、蚊蝇乱飞,周边居民反映强烈,干脆一填了之。”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副所长杜群教授说。
对于以上几种对湖泊危害较为严重的问题武汉水务部门也对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治理,同时也于2010年4月12日出台了《武汉市湖泊整治管理办法》在这个整治管理方法中的第七、八、九、十、十一、十二条提到了关于开发围湖治理方法,于第十三、十四、十五条提及禁止污染伤湖的治理方法。
在2013年12月30日武汉税务部门发出了《武汉市全面加强湖泊保护治理工作》,在其中提到2013年武汉市水务局进一步夯实湖泊保护的工作措施。在此措施分为四步来进行,一是围绕整改,兑现承诺目标。加强湖泊执法监管,通过媒体向社会曝光20起违法填湖案件,并启动了问责程序,提高了对湖泊保护的认识。二是完善规划,切实锁定岸线。制作并首次公布了全市湖泊分布图,完善了中心城区湖泊的蓝线界桩,栽设了部分宣传牌。三是深化制度,完善保护责任。湖泊保护今年首次纳入市政府对各区的绩效考核体系,市区签订湖泊保护目标责任状。四是加大力度,推进湖泊治理。
同时并强调2014年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湖泊监管,严厉打击违法填湖行为,完成新城区湖泊“三线一路”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深化落实湖泊保护管理责任制,巩固并深化湖泊保护成果。
在政府的治理下我们身为当代大学生也应为此作出一些努力,大事件我们做不了,但是小事情我们会还是力所能及的,比如,垃圾的丢弃,简单的劝说,爱心的放养等等,虽然很微小但是对湖泊的保护还有有一定的帮助的,最后还是希望唤起大家保护环境的意识。
撰写人: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13gb产品2班 张潇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