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法律知识提高维权意识
学习法律知识提高维权意识
1、制定妇女权益保障法的目的是什么?
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1条的规定,制定妇女权益保障法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促进男女平等,充分发挥妇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2、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继承权吗?
答: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继承权。妇女的继承权是指妇女作为继承人所享有的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我国继承法第9条规定“继承权男女平等”,确立了在遗产继承方面原则。同时,妇女权益保障法第34条第1款规定:“妇女享有的与男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受法律保护。在同一顺序法定继承人中,不得歧视妇女。”也就是说,妇女无论是健康、婚否、年龄、职业等,均与男子享有同等的继承权。
3、妇女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寻求救济?
答:根据妇女权益保障法第52条第1款以及第53条之规定,妇女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有四条救济渠道:一是要求有关部门依法处理;二是依法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三是向人民法院起诉;四是向妇女组织投诉。上述四条救济渠道可以任择其一,而其中依法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是修正后的妇女权益保障法新增加的一种救济方式。
4、已出嫁妇女有权进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吗?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32条规定,妇女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土地征收或者征用补偿费使用以及宅基地使用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第33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妇女未婚、结婚、离婚、丧偶等为由,侵害妇女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各项权益。因结婚男方到女方住所落户的,男方和子女享有与所在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平等的权益。
5、为什么要增加禁止遗弃妇女的规定?
答:妇女权益保障法第2条第4款规定:“禁止歧视、虐待、遗弃、残害妇女”,与修改前的妇女权益保障法相比,该款增加了遗弃的规定。
遗弃妇女是对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妇女,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严重损害妇女权益的行为。遗弃行为同虐待、残害妇女行为一样,不仅破坏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权利和义务关系,直接威胁被遗弃人的生命和健康,在一定程度上更是破坏了社会秩序的安定。
第二篇:如何提高女职工的维权意识
如何提高女职工的维权意识
人力资源部
刘霞
摘要:法律的力量,来自司法的善良和公正,来自权力的谦抑和自律,来自由此生成的社会理性和法律信仰。对法律的信仰,是法治国家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知晓法律、拿起法律的武器,是每一位女职工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所采取的快捷而有效的措施。本文试从提高女职工维权意识的重要性出发,来分析如何提高女职工的法律素质、增强女职工的维权意识,并提出粗浅的看法。关键词:女职工 法律素质 维权意识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工业化进入转型期,城市化进入加速期,市场化进入完善期,劳动关系和利益格局正处于调整和规范中,劳动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没有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就没有企业的发展、社会的和谐,也就不可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当前,不少地方为了追求GDP的增长,忽视和侵犯劳动者权益的现象与日俱增,不少劳动者处于有冤无处诉、有权难保障的残酷现实之中。“开胸验肺”、跳楼自杀、臼焚抗议等令人触目惊心的个案血淋淋地告诉每一个劳动者,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权益是多么的重要。相对男性而言,女职工更容易受到伤害,在新时期,女职工想要依法维护自身权益不受侵犯,展现女职工良好的精神风貌,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增强自己的维权意识,使自己成为懂法、用法的业余法律专家。
具体说来,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关键在于学法和用法。
学法,对于女职工说来,就是要把与切身相关的权益联系起来,学习与这些权益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法律法规在保护这些权益方面的具体规定和具体维护手段。如劳动合同引发的纠纷和争议,要学习《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在其他劳动权益受侵害时,要学习《劳动法》及相关法律。
学法时,要弄清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应当承担的义务。对自己不明白的条款,要通过咨洵、求教等方式弄懂弄明白。要注意法律法规颁布的时间和层次,一般说来,后来颁布的法律法规优先于早期颁布的。
用法则是依照法律分析涉及自身权益的纠纷和争议,看对方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自身的诉求是否有法律支持。如果自己的诉求没有法律依据,则说明自己的要求存在问题。在此种情况下,就要考虑采取其他方式、手段解决纠纷和争议。
用法,还要善于通过网络、书刊杂志的相关文章和案例与涉及自身权益的案件进行对照,找准相同之处和不同之点,看文章作者或律师是怎样分析与辩解这类案件的。一般说来,对多个相类似的案件进行对照比较后,对涉及自身权益的纠纷也就有了较为准确的判断,就能提出较为合理合法的诉讼请求。随着在实践中学法、用法的增多,女职工自己对法律知识的积累也必然增加,自身法律素质就会不断提高。
二是增强维权意识,需要做到敢于维权和善于维权。
“维权”,顾名思义,就是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在当前情况下,各种侵权现象不断出现,在劳动关系中,不可否认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尤其是女职工同志们。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让法律成为女职工们权益的保护神。
敢于维权指要树立敢于维护自身权益的魄力。善于维权指女职工要根据自身权益受侵害的程度确定采取的维权方式。如一件劳动争议案件,其处理程序分为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对于自身权益受侵害较轻的案件,以采取由工会或相关机构协商、调解解决的方式为好,这可以避免激化双方的矛盾,有利于劳动关系继续维持。对于自身权益受侵害较为严重的争议,则应当首先考虑采取更有利于维护自身权益的方式,以获得更多的补偿,是否能够维持双方劳动关系则可以作为次要考虑的内容。
另外,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要提高女职工同志们的维权意识,从单位的角度出发更应该主动维权、依法维权、科学维权。
1、主动维权就要做到勤、亲、善、实。
所谓主动维权,就是不能把维权仅仅满足于会上讲讲,嘴上喊喊,笔头上转转,要带着感情,带有责任,了解女职工的实际,抚恤女职工的困难,心怀帮助女职工的真情,掌握解决女职工问题的办法,把女职工的安危冷暧时刻放在心上,满腔热情地为职工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认真解决女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扎扎实实地为女职工解难。
勤奋工作是主动维权的前提,善待他人是主动维权的条件。善待他人是做好维权工作的起码条件,在我们为女职工办事时,有的虽然腿跑细,话说尽,心操碎,但因种种原因却事未办成,尤其是有的维权事宜涉及到历史的沿续,政策的所在,全局利益的考量,一时难以定夺,女职工由于获得利益愿望迫切,难免很不理解,有的甚至出口不逊。这时我们一定要有一个菩萨心肠,保持冷静的头脑,万不可感情冲动。
2、依法维权,就要学、懂、用、通。
对于女职工的合法权益要尽可能地维护,对于女职工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决不能感情用事违规操作,要循循善诱地做好思想工作。在学、懂、用、通四个方面狠下功夫。一是认真学法努力“输氧”。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些看似合情合理,但却不合法的事情。要正确处理好这种事情,就必须对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从而在不与法律相违背的情况下,妥善地解决好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二是要懂得依法维权的规则和程序,不能乱打“家伙”,要做到和谐有序。比如,对于来自女职工零散意见的反映,可通过领导与职工民主对话的方式解决。凡是涉及企业的改革方案、重大决策及女职工切身利益问题都要经过职代会讨论审议通过。凡是涉及企业与职工相互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问题都要主动与公司协商,以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工资平等协议等文本加以规定,由职代会讨论通过后,再经双方协商代表签字生效。
三是善于运用法律法规来维护职工的权益。
在依法维权的过程中,要讲究与公司行政沟通协商的技巧,切忌以法压人,这也是我们在维权工作中必须要注意的关键点。应该说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我们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就 是依法维权,而不是采取斗争的方式,主动就职工的劳动权益和经济利益与行政协商,将职工的休息休假、劳动保护、安全卫生、劳动报酬、福利待遇等纳入集体合同,对照国家及地方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法规进行完善,通过职代会讨论、审议通过,再由行政和职工方选派代表正式签订集体合同,3、科学维权,坚持用科学理论指导具体维权实践。
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自觉探寻、认识维权规律,并按维权工作规律进行维权,从中体现出尊重维权客观实际的精神、尊重维权规律的精神;摈弃经验维权的传统工作套路,通过对维权必然性的积极认识,达到维权的自由境界;通过对具体维权经验的概括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度的理论反思,形成更具有科学精神的维权方式和理论原则。
第三篇: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维权意识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维权意识
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大学生群体对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未来社会的支撑主体,其法律意识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公民的法律素质和整个社会法治文明的程度。
1997年,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的目标,而社会主义法治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于公民法律意识,它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决定法律本身的命运。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后备军。这个群体的法律意识强弱,直接影响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所以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维权意识。就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我认为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做起。
一、建立和完善高校法律咨询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随着教育部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颁布实施,高校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已经明确为一种特定的法律关系,双方均享有各自的权利,履行各自的义务。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和大学生维权问题日益成为各大高校关注的焦点。因此,加强高校法律咨询室建设,搭建好大学生维权和法治意识培养的有效平台不仅必要而且紧迫。
二、开展法律普及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现实需要.部分大学生权利意识强而义务观念淡薄。学校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依法享有办学的自主权。学生作为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受教育权和其他公民权。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学校的权利是学生的义务,学生的权利则是学校的义务,这二者是相互关联、缺一不可的。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切实保障学生和学校的合法利益,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治校。而目前一部分大学生只关注自己的权利,如获得学位、获得资助等权利,而对学校的学业管理、违纪处分等权和大学生的义务却甚少认同。如:较典型的缴纳学费是高校学生应尽的义务,对此高等教育法有明确的规定。虽然高等教育法从1999年就开始实施,但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和履行义务观念淡薄,缴得起学费却故意不缴学费、拖欠学费,或者将学费挪作他用。学费是高等学校教育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费缴纳不足直接影响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也使学生的学习条件得不到保证。此外,不缴费学生占用了自觉履行义务学生的教育资源,对按期缴费学生也是一种不公,对于这些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却认识不到。
三、分析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强化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心理的教育。人的性格对世界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影响,现阶段大学生思想并未成熟,对一些事情往往会做出偏激的举动,例如马加爵事件,实质上,马加爵犯罪时受到周围环境的歧视和不公平对待的结果。而他自己又不会调整心态去适应并正确面对现实,难以排解痛苦,终于有一天在一点小事的刺激下积郁爆发,心理崩溃并铤而走险,报复杀人,终铸下大罪,难以弥补。
四、定期开展法律咨询服务。通过高校法律咨询室设立的日常事务办公室,如法律咨询室或法律事务办公室,专门负责学生的咨询预约接待工作;同时适当安排专业教师为学生免费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一方面,在我校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校外主体的侵犯时,免费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建议,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法律咨询服务和正确引导;另一方面,解答学生关于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学校学生管理制度等方面的问题,加强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充分发挥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的宣传和教育作用,引导学生遵纪守法;同时,通过与学生违纪申诉制度相联系,协调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缓解各种校内矛盾。
五、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加强道德规范建设,创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法制环境和舆论环境。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开展法制第二课堂活动。如果只依靠课堂教育来大幅度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不够的。毕竟,像法律的课程对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来说,就只有十几堂法律基础课,因此,我们要开拓第二课堂活动。
例如,听专家讲座进行普法教育,开展一些主题鲜明的法制演讲,辩论赛、讨论会、专题论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活动,开展法律知识交流会,解读校园法规,交流学法心得,开展法律答疑,分析典型案例,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以及旁听一些典型案件的庭审,使大学生能在自主参与,身临其境中耳濡目染,得到教育和启迪,多组织学生参与法律有关的活动,让大学生从实际中获得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而且实际生活中获得法律知识比课堂中学到的产生的效果会更好。此外,还可以广泛关注“今日说法”之类的法制节目,阅读参与法律书籍。这些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六、实行“依法治校”,营造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校园氛围。
高校的法治环境如果是民主,平等的,必然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正确树立起到积极正面的影响,反之亦然。学校对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活动要有章可循,程序合法。学校制定校纪校规时,要确保所建立的和所使用的规章制度不违背法治的精神,与国家线阶段所颁布和使用的法律法规不冲突,并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不断提高学校管理者,教师的法律素质,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这样无形中在这种氛围下,也能给学生到来潜移默化的改变。
七、净化社会环境。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需要学生、家长、学校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这其中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净化社会环境,为大学生开创一片明净的天空,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落实到实处,树立法律至上的权威,坚决杜绝“权大于法”现象的出现。二是加强对腐败的打击力度,维护法律的尊严,确保司法独立、司法公正,坚决杜绝“走后门”、“拉关系”等不良风气,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依法办事的观念。另一方面要严惩一切凶杀、暴力的犯罪案件;禁止发行淫秽色情、封建迷信等相关书刊、音像制品;坚决取缔非法网站对大学生的毒害,强化社会治安,在全社会范围内创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国法治社会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法律素质如何,关系到我国法治建设能否顺利推进。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不仅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而且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党和国家的支持,还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的通力合作,有效调节社会资源,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的良好环境,使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实现良性发展,使青年学子成为一个有理想、负有社会责任感、诚实守信、综合素质较高、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四篇:维权意识报告
关于大学生消费维权意调查报告
[中文摘要]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居民的消费水平也日益提高。在消费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形式的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居民对于这种情况的处理也是各式各样,有的人懂得利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有的人只能咽下那口气。对于经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碰到这些情况时会如何处理这样的事件呢?大学生的消费维权意识又怎样呢?
[关键词] 消费维权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居民的消费水平也日益提高。在消费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形式的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居民对于这种情况的处理也是各式各样,有的人懂得利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有的人只能咽下那口气。对于经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碰到这些情况时会如何处理这样的事件呢?大学生的消费维权意识又怎样呢?我们就对大学生的消费维权意识如何做了问卷调查。
(一)基本情况:
我们总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回收119,回收率将近99.1%。按调查对象的性别来分,男生共有62人,占调查总数的52%;女生共有57名,占调查总数的48%;按年段来分,大一学生占大多数,共有101人,占总调查人数的85%,大二共有18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5%。该份调查问卷的题目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有两道题,都是对大学生是否了解消费者协会的基本性质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赋予消费者的基本权利的调查;第二部分有五道题目,先是调查大学生对自己消费维权意识的认知情况,后是通过面对具体案例时,大学生会采取什么样的做法的问卷调查;第三部分有三道题目,是关于大学生对维权所要经过的程序的认识,及具体途径的认知情况的调查。
(二)样本分析:
a)大学生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知之甚少。
调查显示:大学生中知道消费者协会是一个社会团体的所占的比例还比较低。从被调查者的性别分析,其中大学男生答对该道题目的占总男生调查总数的53.2%;女生答对的只占42.1%。从被调查者的年段分析,大一学生答对的只占47.5%,而大二的学生的有50%。通过调查样本的分析发现,大学生对消费者享有的一些基本权利不太清楚。分析结果显示,调查的大学男生中只有
9.7%的答对,而女学生也只有12.3%。但大二学生回答正确的达到38.9%,大一的只有12.9%的学生回答正确。从这些数据来分析,现今大学生对于消费者协会认知不多,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赋予的权利和义务了解不够。
b)大学生认为自身的消费维权意识一般。
对大学生认为自身的消费维权意识的问卷调查中发现:52.1%的学生认为自身的维权意识较为一般,男女生之间的比例相差不大,大一大二的学生之间的调查结果比较也没有较大的差异。而认为自身维权意识很好的只占15.1%。
c)通过案例发现大学生的消费维权意识比较淡薄。
我们以一些生活中常碰到的例子作为调查案例,对调查的结果的分析发现:当权益受到侵犯时,会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的学生只占小部分。其中男生的占34.4%,女生的占23.4%,大一学生占30.7%,大二学生占35.2%。这样的数据体现出,现当代的大学生的消费维权意识还比较淡薄,并不像他们自认为的达到的程度。
d)大学生对于消费维权所需的程序和具体途径比较清楚。
被调查的大学生认为对消费投诉的一般程序还知道一点点,也都觉得现在的消费投诉“门槛”太高,投诉处理时间过长,因此对于平时一些较小的侵犯权益的行为不会采取相应的维权措施。从大学生对消费投诉电话的问卷结果发现,还有26.1%的学生对此不清楚,还不排除通过猜测得到正确答案的同学所占的比例。
(三)结果分析
大学生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知之甚少的原因主要是在于对社会接触不多,不清楚了解这样的法律知识有哪些重要性。另外,在以前的学习主要是为高考服务,其他不怎么重要的事都置于一旁,致使对现在国家的一些法律条文不太了解。大学生的维权意识比较淡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以往碰到的事都会由父母亲出面解决,自己并不过问。另外是,如果一些侵权行为还在可以容忍的范围内,就有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而且很多的学生认为现在的投诉程序过于复杂,处理的时间长,这也是在遇到权益受到侵犯时不会采取维权措施的一个很大的原因。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对消费投诉电话还是比较清楚的,这说明,以往的一些消费维权宣传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应继续做这方面的努力,让每个公民了解法律知识,使自身权益免受侵害。
(四)解决对策:
1)阅读相关的法律书籍,了解消费者自身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法律义务。
不管是在生产消费还是生活消费中,都会触及到一些法律条文。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一些法律书籍的阅读,能够使我们在生活中更懂得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和家人的权益不受侵犯。
2)更多关注有关侵权的案例,学习如何保护自身权益不受侵犯。
现在的社会还存在很多的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所以可以通过收看《今日说法》节目,浏览中国消费网,阅读《中国消费者报》等途径了解案例。对那些事件的了解可以让我们尽可能的避免自身权益免受侵害,.同样也能够使我们在遇到棘手事件时,能够及时想到一切行之有效的途径来解决问题。
3)参加一些有关的消费维权活动。
每年的3月15日都有一些相关的活动来倡导群众一起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通过这样的一些活动,能够增强我们的消费维权意识,掌握维权方法。社会和校园中也都存在另外的协会,来帮助消费者保护自身权益。比如说我校的维权学社,它会举行一些活动让同学学到相关的维权知识。
参考文献:
1.杨李 刘延岭.《权益法律保护案例精析》 北京:中国政法出版社,1996年
2.颜经纬.《消费与权益》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
3.马原.《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分解适用集成》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4.胡兴龙.《消费维权法律通》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
第五篇:农民工维权法律知识问答
农民工维权法律知识问答
1、农民进城务工享有哪些基本权利?
答:根据现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规定,农民工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
(1)用人单位应当按时足额支付工资,不得克扣、无故拖欠农民工工资;
(2)用人单位支付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3)用人单位应依法实行国家规定的工时制度,安排农民工加班加点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依法支付加班加点工资;
(4)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
(5)试用期应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之中;
(6)用人单位不得向农民工收取定金、保证金或扣留居民身份证等证件;
(7)用人单位不得随意解除劳动合同,解除劳动合同应当符合《劳动法》的规定,并依法向农民工支付经济补偿金;
(8)农民工依法享有休息休假权利;
(9)女职工和未成年工享受特殊劳动保护;
(10)农民工有权参加工伤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
2、农民工进城务工后原承包的土地,村组织能否收回?答: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规定,村组织不得以农民进城务工为由收回承包地,农民外出务工期间,所承包土地无力耕种的,可委托他人代耕或通过转包、出租、转让等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但不得撂荒。农民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制或限制、扣缴或以其他方式侵占土地流转收益。
3、进城务工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答:(1)要达到法定的年龄,即年满18周岁。未满18周岁,年满16周岁的未成年劳动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末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八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招收已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末成年工,应当在工种、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和保护措施方面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不得安排他们从事过重、有毒、有害的劳动或者危险作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招用末满16周岁的末成年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2)身体健康。没有慢性病、精神病或者家族遗传性质的病症,比如癫痫、高血压、糖尿病等。
(3)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不识字的农民去大城市,不但难找工作,还会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很多困难,并且容易上当受骗。
(4)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
4、进城务工为什么必须要签订劳动合同?
答: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一般情况下,用人单位都有事先拟好的劳动合同文本,这种文本大都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涉及的规范文本,不会有大的问题。劳动者在签订劳动合同时,还可以与企业协商约定其他条款。不管什么样的合同,都允许当事人之间协商确定,只要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都是有效的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应以书面形式订立。劳动合同有三个方面的作用:(1)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的合法权益。(2)明确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雇佣关系。(3)避免和减少发生劳动争议,在发生劳动争议时是有效的依据。
5、农民工在平时的工作中应注意保留有关证据?
答: 劳动者通过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争议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或者申请工伤认定、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等,都需要提供证明自己主张或案件事实的证据。如果劳动者不能提供有关证据,可能会影响自身权益的维护。因此,劳
动者在平时的工作中,应该注意保留有关证据。主要包括:
(1)来源于用人单位的证据,如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或者与用人单位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工资单、收取押金等的收条、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通知书、出勤记录等;
(2)来源于其他主体的证据,如职业中介机构的收费单据;
(3)来源于有关社会机构的证据,如发生工伤或职业病后 的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职业病诊断鉴定书、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寄出举报材料等的邮局回执;
(4)来源于劳动保障部门的证据,如劳动保障部门告知投诉受理结果或查处结果的通知书等。
6、城市公办学校能否加收农民工子女的借读费等费用? 答: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规定,城市 公办学校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与当地学生在收费、管理等方面同等对待,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向农民工子女加收借读费及其他任何费用。
7、农民工加班,用人单位应按什么标准支付工资?
答:用人单位根据实际需要安排劳动者在法定标准工作时间 以外工作的,应按以下标准支付工资:
(1)安排劳动者在日法定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延长工作时间 的,按照不低于劳动者本人小时工资标准的150%支付工资;
(2)安排劳动者在休息日工作,而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按 照不低于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标准的200%支付工资;
(3)安排劳动者在法定休假节日工作的,按照不低于劳动 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标准的300%支付工资。
用人单位依法安排实行计件工资制的劳动者在法定标准工 作时间以外工作的,应当根据以上原则相应调整计件单价。
8、醉酒的人违反治安管理应承担责任吗?
答:《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5条规定,醉酒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应当给予处罚。醉酒的人在醉酒状态中,对本人有危险或者对他人的人身、财产或者公共安全有威胁的,应当对其采取保护性措施约束至酒醒。
9、《道路交通安全法》对机动车与行人、非机动车驾驶人发生交通事故的民事赔偿责任是怎样规定的?
答: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且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
10、道路上是不是只管机动车驾驶员?
答:不是。在道路上,不仅仅要求机动车驾驶员要遵守交通规则,而是要求凡在道路上通行的车辆、行人、乘车人以及在道路上进行与交通有关活动的人,都必须遵守交通法律法规,服从交警的管理。
11、道路上行走应注意什么情况?
答:行人在道路上行走时,务必注意:
(一)须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的靠路边走,(二)横过车行道,须走人行横道过街设施。
(三)不得随意跨越、倚坐道路隔离设施。
(四)不准在道路上扒车、追车、强行拦车和抛物击车。
(五)学龄前儿童在街道或公路上行走,须有成年人带领。
12、骑自行车为什么不准带人?
答:自行车的车体轻,刹车效力低,轮胎窄,与地面接触面积小,附着力低,如果带人,重量加大,失去平衡,掌握不稳,拐弯让车也不灵便,遇突然情况就停不住车,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13、在通过路口或横过道路时应注意那些事项?
答:行人在通过路口或横过道路时应走人行横道线,无人行横道时,应首先观察道路两边,避让过往车辆,确认安全后再行通过。
14、在何时何地应注意交通安全?
答:行人在横过道路或通过车流量较大的路段、路口及上坡下坡时应注意交通安全;雨雪天气、夜间等气候、照明不良的情况下应特别注意交通安全。
浦口区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0一二年六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