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皇甫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综述
皇甫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综述
中华历史渊远流长,滋润着地球文明的沃土。中华民族以姓氏血缘(家族)为凝结方式,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衍化,形成了一个最伟大、稳定的民族。绵延不绝,薪火相传的中国姓氏文化,超越了时间的框架,“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对整个东方文化,乃至世界的变革、进步,无可非议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姓氏是区分人类血缘与族群关系的文化符号,一个个的姓氏把一个个不同的家族群体区分开来。对于任何人类个体,姓氏都与生俱来,并将终生相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姓氏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徽章。无论你身处何地,只要见到同姓之人,即刻就会产生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姓氏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联系着同一姓氏的人们。
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姓氏文化,是指与姓氏有关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其内容包括姓氏起源、姓氏流变、家族播迁、名人事迹与遗迹、家谱、宗祠、世系、家训、郡望、堂号、堂联、字辈等等,以及由此形成的尊祖敬宗、报本反始、寻根问祖等族姓与民族文化认同理念。姓氏是祖宗所赐,是一个人尊严的表现,尊重姓氏便是尊重祖宗和自己。因此,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姓氏就是凝聚一个族人的最重要力量。寻根溯源,很多姓氏的根都可以上溯到人文始祖黄帝与炎帝,因此中国人都称自己是炎黄子孙。从这个意义上讲,姓氏也是联系全球华人的重要纽带。
为何皇甫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会议选址河南郑州?
资料显示,中国的姓氏目前已达到两万两千多个,常见的姓氏有三千多个,其中许多姓氏宗亲祖根源自中原河南。在家喻户晓的《百家姓》中,有一百零五个姓氏的祖根源于河南;台湾人中,有四十八个姓氏的祖居地在河南;遍布海内外的“客家人”、“闽南人”,其祖籍地也均在河南。每年从海内外来中原河南寻根拜祖的华夏儿女,达数百万之众。另外直接发源于周口的姓氏中,有李、陈等大姓,其中李姓人口在新的百家姓里排到第一位,人口将近一个亿,遍及全球。2011年5月16日,皇甫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皇甫雷卿宣布:2011皇甫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换届会议正式开幕!
本届皇甫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是有史以来参加人员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皇甫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由河南省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河南省皇甫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甘肃皇甫谧文化研究会,金龙文化传媒书画名家联合主办。牛氏历史文化研究会,郑州金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焦作科龙达有限公司,四川泸州皇家酒业有限公司承办。来自北京、深圳、湖北、贵州、云南、四川、内蒙、山东、江西等地的代表、族人以及学者共13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河南是中华姓氏文化的发源地,是海内外“龙的传人”的故乡,同时也是皇甫姓氏发祥地。据史书《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皇甫出自子姓,是春秋时宋国公族后裔。西周后期宋戴公有个儿子叫公子充石,字皇父,宋武公时任司徒。当时有长狄鄋瞒部落进攻宋国,皇父领军反击,打退了长狄任,但皇父和两个儿子也不幸战死沙场。后来皇父的孙子南雍陲以祖父的字为姓氏,称为皇父氏。其六世孙皇父孟子,生子皇父遇。秦国灭宋时,皇父遇逃至鲁国。西汉中期,皇父
遇嫡系子孙皇父鸾,自鲁迁居陕西茂盛陵,把姓氏中的“父”字改为“甫”字(古代二字同音通用),遂成皇甫氏。
5月16日早上,皇甫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换届会议在郑州东方粤海举办。皇甫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前任会长,皇甫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各地名誉会长,牛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王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代表,分别作了专题报告。这次姓氏文化研究会换届会议。
一、选举了新一任会长皇甫有风。皇甫有风:原任周口行署副专员、周口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退休后先后担任了老干部协会、老促会、慈善总会副会长,市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他本人荣获“首届全国保护和发掘姓氏文化十大功勋人物”奖,多来来为历史文化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
二、研讨会对书籍编纂工作整理、出书,始祖画像,商丘立碑,皇甫氏企业联谊会商议以及全国联谱工作等问题达成了共识。在皇甫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会议期间,各位专家及各地代表莅临郑州,以新颖的论点、严密的论证、丰富的史料和朴实通俗的语言,讲解了皇甫姓氏历史文化的起源和发展问题,为大家认识、了解、探讨皇甫姓氏文化提供了理论指导。
@@@@:中国人的姓氏形成的血缘链如同大江河流、永不中断。追根溯源,万姓皆起源于太昊伏羲氏“正姓氏、制嫁娶”的伟大创举。所以说,中华万姓源出伏羲、根在周口。王大良的报告题目为《姓氏寻根与中华民族凝聚力》。他说,近20年来,生活在海外各地的华人华侨基于血浓于水的乡国之情,组成各种形式的寻根团队,不远万里回到祖国大陆寻根谒祖,进而引发了全国各地的寻根热潮。这从表面上看虽是一种文化或血缘上的认同现象,但实质上却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种直接表现形式。通过了解中华民族姓氏文化,探索姓氏寻根现象,可
以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也可以让我们进一步确信: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主要向大家讲述了皇甫姓氏的起源和发展。
16日会议结束后,各界代表,各地族人在丰盛的午宴后集体合影。下午各界领导,各地代表来到历史悠久的焦作市博爱县金城乡武阁寨村参观皇甫祠堂、宗祠,询问历史,始祖。并参加了皇甫宗祠的揭碑仪式,村委书记发表谢词,常务副会长致贺词,并与村委书记、村长接待各地来宾及宗亲,为各地来宾代表介绍家族历史。
在5月17日早上“把根留住”的会议。各地代表纷纷发表致辞,对皇甫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做出的卓越贡献表示赞扬,并介绍了各地皇甫姓氏族人的迁徙情况,对各地家谱的编辑情况作报告。
弘扬姓氏历史文化、宣传皇甫姓氏历史文化。会议过程中,秘书长皇甫真才动情说出“不管我们在哪里、记住我们的历史文化,记住我们的根”时,产生共鸣的全场嘉宾报以热烈的掌声。会议结束后,研究会学生对@@@@这位已有80多岁高龄的老人进行采访,谈起这场演出,翘起大拇指连夸“非常好,够水准”。他告诉记者,郑州他是第一次来,他说:“不管是在什么地方,有老祖宗总要去拜,有根就一定得寻,皇甫姓氏研究会3天,郑州已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月17日中午,为期3天的皇甫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换届会议,各领导及各地代表在愉快的午宴中圆满结束。
皇甫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历史意义就是我们不忘根本、不忘血缘;现实意义就是增强民族认同、民族团结和民族凝聚力,继承传统,弘扬文化,推动社会发展。重生报本、崇宗敬祖,是中华文化的光荣传统。姓氏是民族血缘的延续,寻根认祖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认同。而当代世界各地华人华裔回到祖国故土寻根祭祖,正是中华文化民族血缘强大凝聚力的生动体现。
第二篇: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事迹材料
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事迹材料
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事迹材料
退而不休 再做贡献
**,男,1931年生,中共党员,原任**行署副专员、**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同志退休后先后担任了老干部协会、老促会、慈善总会副会长,市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
**年12月担任**市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后,他紧紧围绕我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带领全体会员深入进行姓氏历史文化研究和对外交流,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种寻根联谊活动,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的知名度等方面做出了很大成绩,他本人荣获“首届全国保护和发掘姓氏文化十大功勋人物”奖,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交口称赞。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姓氏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的认识。姓氏文化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型的学科,社会上对这一学科了解得不多,研究者更少,有的人受极“左”思潮影响,还对它有一种误解,这些都直接制约着这项事业的健康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姓氏作为经济交流的重要纽带,越来越显示出研究工作的重要价值。为了让世人理解支持这项事业,他便利用各种机会进行宣传,并多次指示研究会积极利用姓氏会刊、新闻媒体、报刊杂志、横幅标语、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开展姓氏历史文化研究和对外交流工作的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在他和全体会员的努力下,增强了社会各界对姓氏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的认识。
二、建立健全市县两级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组织。**同志积几十年工作经验,深知健全组织网络对开展好工作的重要性,市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后,他积极倡导完善组织机构,为研究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组织领导基础。与此同时,狠抓各县市区研究会的组织建设,使全市8县一市一区先后建立了姓氏历史文化研究机构(川汇区、沈丘县已落实“三个二”目标,解决了办公场所、活动经费和专职人员问题)。有的县市区还建立了陈、李、符、柴、杨、完颜、窦等专姓研究会。目前,全市会员加上名誉职务和顾问,总人数近2000人;可以说,已经有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组织机构和一支初具规模的队伍,这是开展工作的基础,也是我市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事业兴旺发达的标志。
三、圆满完成全市姓氏、人口的普查和复核工作。为配合首届姓氏文化节,2004年他组织人员开展了全市姓氏人口大普查,在人员少、经费少的情况下,他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想办法,找路子,克服种种困难,圆满完成预定工作,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赞誉。鉴于2004年姓氏普查存在的一些问题,**年他组织安排了对全市姓氏人口普查结果的复核工作。要求各县市区:一是要把当地大姓的情况搞清楚,比如,族源与支系、迁入与迁出、名人与业绩等等,从中找出其与外地(尤其海外)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二是要把一些稀有姓氏的来源及有关情况搞清楚。三是要核实简写、错写、误写的姓氏。四是要搞清楚小姓和单人姓氏的出处及有关问题。经过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于该年10月前完成了姓氏人口普查的复核工作,为10月29日举办的第二届中华姓氏文化节献上了一份厚礼。据统计,止于**年6月底,全市共有10691620人,1084姓,较2004年普查,增加37866人,减少93姓。
四、启动并出版《**姓氏文化丛书》系列工程。为配合举办首届中华姓氏文化节,皇甫会长采取我市专家研究人员与有关专家相结合的办法,组织编写《**姓氏文化丛书》。他成立《丛书》编辑委员会;邀请省姓氏研究专家刘翔南等人莅周召开座谈会;组织我市参加编写人员不辞劳苦,认真负责,按时提供了高质量的材料;积极联系专家,完成六本丛书的审稿工作;又多方筹措资金,确保了首批《丛书》1-6册在文化节前的出版发行。目前《夏姓》、《吴姓》、《窦姓》、《符姓》、《柴姓》已出版,《完颜姓》正在印刷。
五、创办会刊《**姓氏》。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是一个学术团体,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个发表学术意见的场所,方便指导工作和对外交流,市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于2004年10月创办了会刊,现已编发17期(增刊《中国窦氏文化研讨会文集》1期),受到广泛好评,扩大了影响,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年完成了会刊《**姓氏》河南省连续性内部资料的申报工作,目前正在审批中。西华县姓氏研究会**年也开始不定期编印发行《西华姓氏文化》会刊。
六、积极服务大型文化活动,广泛开展联谊交流。中华姓氏文化节是增进华夏子孙友谊的盛会,是加强文化交流的平台和经贸合作的桥梁,也是展示**形象,让世界了解**、让**走向世界的大好机遇。为使中华姓氏文化节取得圆满成功,皇甫会长组织研究会同志积极参与“伏羲与中华姓氏文化研讨会”、“姓氏文化论坛”等活动,联络邀请专家学者,认真做好会议的组织和接待工作,为文化节营造良好舆论氛围。配合社科联举办好“族谱展”,各县市区逐村逐乡调查族谱总数,统计出族谱名称,多少套册,修谱年份,主修人员,保存人员及联系地址、电话等情况。第二届文化节期间,共展出 100个姓氏族谱2000多册,进一步完善、充实了姓氏文化资料库,为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做出了积极贡献。
七、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利用姓氏文化服务经济建设。姓氏文化研究工作的宗旨在于提高**的知名度,增强**的凝聚力,为**发展服务。其优势在省外、国外。**年春,中科院研究员袁义达等来太康讨论由太康谢氏牵头建立阳夏姓氏文化园事宜,现已在谢堂村筹资80多万元建成了占地70余亩的谢氏文化园。**年接待南京中科院土壤研究所原副编审蒋国祥寻觅千家姓;中国地理杂志社一行3人采编《姓氏趣谈》等。12月份接待新加坡符氏宗亲来周寻根问祖,并陪同客人到太康、淮阳等地就符氏文化进行考察研究。参加在博爱县举办的“中国皇甫氏文化研讨会”,并配合沈丘县成功举办“中国窦氏文化研讨会”,促成项目1个,引资1亿元。**年龙都朝祖会期间,仅门票收入就达2000万元,带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实现收益2亿多元。
八、启动“百姓千册族谱收集竞赛”工程。族谱具有存史、资治和教化的重要作用,更是从事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和依据。**年经会长办公会研究,投资5000元,启动了“百姓千册族谱收集竞赛”工程。要求各县市区乃至我们的每一个会员,都要利用各种形式(捐赠、购买、拍照、复印、抄录、交流阅览等)大力收集族谱。目前,已征集到族谱和族谱复印件8姓40多册。
第三篇:甘肃省皇甫谧文化研究会文件
甘肃省皇甫谧文化研究会文件
甘皇甫谧研发〔2009〕05号签发人:马西林
关于征集国内外“皇甫谧研究专家教授学者数据库”的通知
尊敬的国内外专家、教授、学者:
因目前我们正在更新筹划建立【中国皇甫谧研究网“国内外专家教授学者数据库”】,旨在通过互联网这一平台展示和宣传我们所从事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世界针灸鼻祖皇甫谧研究工作的国内外专家教授学者的风采,扩大其社会影响,凭借网络优势向全世界传播其学术研究成果。
中国皇甫谧研究网(http://)是甘肃省皇甫谧文化研究会、甘肃皇甫谧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灵台县皇甫谧文化交流协会联合主办的目前中国唯一从事皇甫谧研究的专业网站。鉴于您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力及您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特向您发出邀请,希望能提供您的宝贵资料,通过我们的网站平台使您的学术成果发挥更大的功效,使更多的人受益于您的作品。我们殷切希望能得到您的信任与支持,并恭候您的佳音。为规范中国皇甫谧研究网“国内外皇甫谧研究专家教授学者数据库”内容的准确性、客观性、全面性和统一性,我们对国内外研究皇甫谧的专家教授学者所提供的材料将作出如下三条约定,仅供参考:
(一)我们只在网站展示您的个人风采和学术成果,涉及个人隐私的资料我们不会在网上公布;
(二)请提供您近期照片(照片尺寸不限,工作照、生活照均可)两张;
(三)请您认真填写“国内外皇甫谧研究专家教授学者数据库”信息采集表(见附表,各栏空格不够时,请自行加页),外来语要同时用原文和中文表述。
征集资料截止时间:2009年10月15日(请尽量提前送达)。寄送方式:
(一)电子邮件:以上材料填好后,请您用电子邮件发送至:wxyan_ok@126.com(国内),xhs2006_666@126.com(国外);
(二)邮局邮寄:请寄至中国·甘肃省皇甫谧文化研究会秘书处【地址:中国·甘肃省兰州市广场南路13号(省统办三号楼一楼121室),邮政编码:730000】;
(三)联系电话:0931-8833584(秘书处)、8832734(办公室);
(四)联系人:王晓燕田文芳
附件:国内外“皇甫谧研究专家教授学者数据库”信息采集表
二○○九年四月三日
主题词: 征集皇甫谧研究数据库通知抄送:国家卫生部、国家文化部、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中国针灸学会、全日本针灸学会、美国针灸医学会、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甘肃省委省政府研究室、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卫生厅、甘肃省文化厅及其直属单位;全国各省、市中医学院、国内外科研(医疗)机构、知名学
府;平凉市卫生局、文体局和灵台县卫生局、文体局等。甘肃省皇甫谧文化研究会秘书处2009年4月3日打印、校对:王小英(共印1000份)
国内外“皇甫谧研究专家教授学者数据库”
信 息 采 集 表
第四篇: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致辞
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致辞
正当*时候,*市历史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了。在此,我谨代表市委、市zf向*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
*市历史文化研究会,是由我市一批关心*历史文化的退离休老领导同志,省内外关心、热爱、支持*发展的*籍人士,乐于奉献的民间史志文化工作者,共襄义举、自愿结成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积极开展*历史文化研究工作,进一步挖掘和丰富历史文化内涵,使我市的优秀历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这不仅功在当代,更是利在千秋。下面,我就全市如何积极配合、支持开展历史文化挖掘、转化、创新、利用,助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讲三个问题。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开展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的重大意义。
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源远流长、色采斑斓的*历史文化,是*先民筚路蓝缕于千百年来的社会实践中最深层的精神追求,积累着丰富的劳动智慧和理性思辨,是*人民最根本的文化基因。挖掘、利用、传承好历史文化,对于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第一、研究历史文化,有利于不忘历史,开创未来。
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无论一个人还是一个单位、一个地方,今天遇到的问题,往往在历史中可以找到影子和答案。所以古人说:“以史为镜知兴替,以铜为镜正衣冠,以人为镜明得失”。第二、研究历史文化,有利于社会文明风气的崇尚与弘扬,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软实力,塑造美好的*形象,促进*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研究历史文化,有利于传承历史,绵延文脉。
一部*历史,即是一部地方文明史、社会发展史、人民斗争史。传承好这一文脉,是*社会蓬勃发展、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我们要建设一个古老而崭新的*人居生态环境,我们要围绕文化建设来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推陈出新,创新发展,让生态建设不断上档次,上台阶。
二、立足*,突出特色,全力打造本土文化金名片。
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地域的文化品位和鲜明个性的生动体现,我们要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溯其源,找其根,寻其魂,充分展现*魅力和*人民独特的精神风采。*历史文化遗存众多。有()等。这些文化遗存或凝结着炽热的爱国情怀,或夹裹着弥漫的时代硝烟,体味文化,摇曳多姿。
*历史人物色彩斑斓,群像壁立。南北朝时期,出生*的著名哲学家、思想家*,被列为中国自孔子至孙中山200个思想家之一。
*民间艺术独具南国风格。剪纸绘画,法天象地,崇尚自然;民歌号子,粗旷豪壮,陶冶情操。等等。
*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中心,革命的热土,红色的故乡。星火燎原遍湘鄂,红色首府竖丰碑;百里洪湖染殷红,万顷沃野埋忠魂。这是一张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染红的红色文化名片。
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这些能够体现*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文化资源,把它们打造成集旅游、经贸、文化于一体的、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三、强化责任,分工协作,积极开展历史文化研究工作。
历史文化研究工作,是一项极其特殊而艰巨的工作,它一头担负着历史,一头担负着未来。希望大家能够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以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认真做好历史文化研究工作,将我市的历史文化发扬光大,不断展现*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和特有的魅力,展现*人民高尚的思想情操和独特的精神风采。市历史文化研究会要成为市委市zf的智囊团。一是要尊重历史。
开展历史文化研究工作,要坚持“尊重历史、去伪存真”的原则,力求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同时,在立足古今历史事实、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要开拓创新。二是要搞好规划。
开展历史文化研究,不能盲目地进行,要做好长远规划和阶段性计划,本着服务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研究题目,卓有成效地开展研究工作。对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要采取多种形势积极转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转化为社会效益。三是要古为今用。
开展历史文化研究是为了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因此,我们历史文化研究课题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既要弘扬*荆楚南国的文化底蕴,又要彰显*人民“开放”、“包容”的时代风貌;我们要用历史文化焕发出来亲和力、创新力、凝聚力,来塑造*崭新的人文精神,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助力。第五篇: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2005年工作总结
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2005年工作总结
历史文化研究会2005年工作总结
在市委、市府领导的热心关注下,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今于2004年11月下旬成立,挂靠市离退休干部工作局,开展地方历史文化的搜集、整理、出版、研究、发掘、应用,有力地推动了地方三个文明建设。(一)深入研讨长征文化。
研究会成立甫始,即开展了一系列纪念红军长征暨遵义会议召开70周年的活动。2004年末和2005年初,研究会与有关单位密切协作,先后在朝阳小学、红雅苑茶楼、遵义师院开展一系列纪念活动或长征文化(文学)学术讲座,2005年6月末,研究会选派有关专家参与市关工委活动,到凤冈中学演讲长征文化。
2005年5月中旬,研究会与遵义会议纪念馆联合举办“遵义历史文化十讲”系列讲座,在每周星期二的晚上7:00~9:00,研究会派出资深专家、学者、教授或作家向纪念馆全体工作人员讲授遵义历史文化,其中红色文化近三分之二,以培养纪念馆工作人员对地方历史文化的感悟力和长征文化的理解力。自5月中旬至7月中旬,讲座圆满完成。之后,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遵义历史文化十讲》于9月付梓,公开出版发行。《遵义历史文化十讲》以文化为视角,诠释历史,为遵义历史文化的研究拓宽了领域,将长征文化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2005年12月,研究会还与有关单位配合,组团考察遵义县刀把水红三军团战斗遗址,从中发掘出长征文化的新看点,将长征文化的研讨引向深入。
(二)梳理遵义抗战历史,塑造抗战精神。
200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梳理遵义作为战略大后方的抗战历史,探索抗战文化的可能性存在空间,塑造伟大的抗战精神,成为研究会的重点工作。
2005年初,研究会搭建《抗战的遵义》写作班子,抢救、发掘、整理、编写遵义的抗战历史,经过艰苦的努力与浩繁的工作,于10月形成初稿,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写人员进一步寻找资料,补充材料,力求完整再现遵义作为抗战的大后方,战时陪都重庆的后园,对全国抗战所作的巨大贡献。11月末,《抗战的遵义》已进入印制成书阶段。
《抗战的遵义》以章节体成书,对零碎的、不完整不系统的资料作了有机的统率。此前,遵义还没有一部完整的抗战史实方面的专著,《抗战的遵义》填补了这一空白。而且,读书是对地方历史链条中,将某一特殊时段作放大与细致的处理,以彰显其特殊的作用与意义,这于一方地域的断代史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三)看重本土文化中的“兴奋点”,以点带面促进地方历史文化的深入开掘。
研究会成立之初,适逢贵州文化前辈、遵义籍知名文化人士蹇先艾逝世十周年,即与遵义师院召开纪念座谈会。2005年4月,研究会提出将我市文化名人郑珍诞辰200周年,蹇先艾诞辰100周年纳入遵义市2006年“节”“会”的总体安排的建议,5月末,市委将建议批转有关方面予以研究、安排。建议内容主要有:分别举行两位文化名人的座谈会或学术研讨会,举办其生平成就展(郑珍展含沙滩文化的代表人物莫友芝、黎庶昌一并展出),选择市区或校园的适当场所修建纪念性建筑物,分别编印纪念沙滩文化创始人及蹇先艾的研究文集(论文集),摄制电视专题片,设立“蹇先艾文学奖”以推动创作繁荣文艺。之后,研究会与市图书馆、蹇先艾亲属商议蹇先艾布展事宜。
此外,研究会的会员还积极参与当地文化建设或组织协调有关市、县(区)的文化交流活动。遵义会议纪念馆的会员担任《红军长征在黔北》的编写任务,市图书馆的会员积极筹谋文化名人展事宜,市旅游局的会员在推动全市的红色旅游方面成果显著,市方志办的会员在自身工作繁重的情况下仍抽出人力帮助《抗战的遵义》一书的资料采编工作,道真会员担承道真傩文化国际课题组的科研课题,等等。
(四)重点打造《遵义简史》。
研究会成立即决定编撰《遵义简史》。2005年2月,拟定“《遵义简史》编写行文规范”,并在“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简报”(第二期)公布。7月20日,在理事会上,对“遵义简史”的编撰作了进一步的安排部署。一年来,为编撰“简史”,先后召开会长办公会6次,小型研讨会3次,从篇目设置,到人员分工,一步步细化,一步步落实。年底可望完成初稿。
《遵义简史》编撰工作量大,费时费力,兼之愈上溯历史资料愈见匮乏,都给编撰带来难度。明年上半年的主要工作,仍是打磨“简史”,使之成为一部信史,一部史诗似的作品。
总之,研究会成立一年余,在上上下下的关心支持下,启动了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工作,也已见到了一些初步的成果。特别地,老一代文化工作者无私奉献与辛勤耕耘,成为研究会的中坚。在他们的带动下,一大批中、青年文化人士关注当地历史文化建设,并在其间积极努力工作,这就是希望所在。一年来,会员撰写多类文稿100余篇,内容涉及长征文化、沙滩文化、夜郎文化及其他有关地域、民族、习俗等方面的探究与考证。据不完全统计,在2005年已出版专著的会员有田兴詠、黄先荣、文博豪、钟永玖、龙先绪、冯先政、汪孝杰、夏一军等人。
2006年的主要工作:
(一)出版《遵义简史》。
(二)采编有关遵义历史文化方面的专著,同时继续作好地方历史文化的搜集、整理、出版、发掘、利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