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调研日志3
又是一个早起的早晨,这次大家异常默契的都在5点半起床,6点向磨市镇出发。车行十几分钟我们到了磨市新城,正好赶上他们的集市。集市上有各种供出售的商品从各种手工小玩意儿到衣服、家用器具、各种食物,琳琅满目。逛完集市我们找了个早餐店解决早餐问题。我买了两个包子在店子旁边的凳子上坐下,这时一个老奶奶走过来,奶奶问:“孩子,你们是来旅游的吗?我孙子也跟你们一般大。”我便跟奶奶聊了起来,但没出5分钟奶奶就眼眶湿润并带着哭腔告诉我“我的孙子也跟你们一般大,在长沙读大学,今年暑假他在长沙打暑假工,都没回家,我好想他。”“奶奶您孙子上次回家是什么时候呢?”“端午的时候他回来过一次,给我带来很多吃的用的东西,他要我吃,我怎么吃得下他好不容易回来一次。。”奶奶说着哽咽了,抹了抹眼泪她告诉我们他儿子儿媳都在石门县城工作,她自己一个人住,平时也就逛逛集市跟别人聊聊天。奶奶说她有一个手机但她眼睛不好只能接电话看不清数字不能拨号码,她没事就拿着电话等儿子孙子打电话给她,奶奶蹒跚着离开时还不忘热情的邀我们去河坪家里。目送老人离开我不禁想问空巢老人空寂的心由谁守候?
离开磨市新城我们继续往前走,不多久就来到了一个采石场,这里去年腊月在炸石时炸出了一个菩萨的石像,附近的人们便把这里圈出来供远近慕名而来的人们跪拜,据一位在这里做生意的阿姨说这里开发得虽然很晚但因为比较灵来拜的人很多,有来自深圳、香港甚至外国的,这些阿姨平时都在这里摆摊,卖一些鞭炮、香蜡等祭拜用品,人多的时候还会卖炒菜、炒饭,生意还不错。我也去看了所谓的菩萨、喝了所谓的圣水,但其实这菩萨也就是溶洞中那一些看上去像菩萨的钟乳石,只不过被有些人神化了,圣水也不过是石灰水,但来这里祭拜的人却着实不少,从在这里做生意的居民期待的眼神中,从他们跟我们的谈话中可以想到他们在接待游客的同时也会有意识的夸大其神秘和可信性,这无疑加剧了这里的“朝拜热”。我疑问的是为什么一尊小小的神似菩萨的钟乳石能让如此多的人如此的“虔诚”?我们该做些什么在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的同时保住其理性,让传承和发展相得益彰,让人们有一个更为实际和可信的信仰。
接下来是磨市古镇,据去年来过的同学说这里曾经是一片安静美好的古建筑,古香古色非常好看,怀着期待的心情我们快步迈向古镇,虽然之前黄老师讲过这里已经很破旧可能还被拆迁了,但我们还是相信能看到其独特的美。当我们踏进古镇时,所有人都愣住了,这是之前那个沉淀着历史的古镇?这是之前那个保存传统特色的古镇?不,我们看到的是一片废墟,毫不夸张的讲,就像刚经历过地震一样,到处是断壁残垣。去年来过的同学都在问这是去年我们来过的地方吗?我们也在叹息,那样一个建筑群我们无法一饱眼福、无法去慢慢体会其中的历史和文化了。虽然知道是因为这里要修水库所以才会有搬迁,所以才会是今天这个破旧样,但为什么不能在搬迁的同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让这些有历史和文化韵味的东西保存下去?别处都在保护和修缮古建筑、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那为什么我们的磨市古镇受到的却是这样的待遇?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们在发展的同时如何让传统文化、历史氛围保存下去。
在路上解决中餐下午我们又马不停蹄的来到了洞国学校,因为郑洞国烈士的故居在这里故取此名。校长办公室有磨市镇四位烈士的生平介绍,校园右边还有郑洞国烈士墓。接着我们又来到了尓琢小学(又名王官桥村人口理论学校),在门口碰到了一位热情的奶奶,奶奶告诉我们王尓琢烈士因为是英年早逝没后人,故居也就没被保存下来。据奶奶介绍,王尓琢烈士目前只在磨市镇或者说石门县被人们熟知,外地的人几乎没有来参观过,当地也并没有采取相应措施对其宣传。
接着奶奶还跟我们聊了她平时的一些文娱活动,奶奶读过一些书,儿子女儿又都是教师所以她经常会看一些历史小说,前几年还订阅过报纸和一些书刊,现在因为眼睛没那么好了,她平时除了看看电视就读一些儿子放在家里的小说,另外跟村里其他老人组成了一个老年会,隔一段时间会去排练,村里有什么喜事他们也会去表演。奶奶说平时的生活还蛮好的,儿女都有自己的事业和家庭,自己也过得很充实。
继续往前走就来到了陈振亚烈士故居,此故居位于黄龙岗村,是典型的土家族木质结构房屋,现在我们看到的故居是1998年8月经县政府维修过的,虽然不大但保存得还算完整,里面也有较丰富的文献资料。在跟故居旁边一户农家的奶奶聊天时我们得知陈振亚烈士的孙子去年清明来扫过墓,村里也有一个陈振亚基金,用于奖励村里考上大学的学子。离开故居一天的走读随之告一段落,接下来是对一天行程的整理和总结。啊,闻到饭香了,让我们先吃饭!
第二篇:调研日志
7月20日
今天,是我进村调研的第一天,我怀着无比激动又紧张的心情来到了哈尔滨市道外区永源镇永平村,我一开始报的调研点是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民富村,但是由于没有成功进村,只能更换调研地点,永平村一队的队长是我发小的舅舅,我叫他孙舅舅,就这样我来到了永平村开始了我期待已久的调研。
由于妈妈不放心我一个人进村,所以永平村的调研是在妈妈的陪同下进行的,从哈尔滨三棵树车站乘坐下午两点的大巴四点左右到达村里,拜访了孙舅舅和孙舅妈,我便迫不及待的开始了调研,孙舅舅的父母都是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于是我便将第一个采访对象锁定为孙舅舅的母亲,奶奶的记性不是太好,对于很多事情已经记不清了,很多问题都说不知道,由于这是我第一个调研对象,很多问题问的很生硬,而且语速较快,总是想着问下一个问题,导致我的访谈在40分钟的时候便结束了。
结束了奶奶的访谈,天色已晚,在孙舅舅家吃了晚饭,今天起,我便按照调研计划逐步展开了调研,想到明天的采访,略兴奋。
7月21日
北方的农村起的比较早,不知道南方是不是这样,四点就被鸡叫声吵醒,发现孙舅舅和孙舅妈已经起来了,孙舅妈在准备早饭,客随主便,我和妈妈也早早的起床。
奶奶采访之后,今天我又将目标转向了孙爷爷,孙爷爷的听力不是特别好,口齿也不是很清晰,采访时比较吃力,由于我问的爷爷听不见,爷爷答的我又听不清,所以采访了半个小时的时候只问了两个问题,当我问爷爷土改前苞米一亩能产多少斤,爷爷答一万多斤的时候,我意识到爷爷的思维已经不是很清晰,所以放弃了对爷爷的采访。
下午,孙爷爷和孙奶奶家的院子里坐满了来串门的老人,经询问孙奶奶得知其中一位老人是八十岁以上,我拿个小板凳坐在奶奶的旁边,开始了口述史的访谈,奶奶对土改的了解真的是少的可怜,同时也了解到女人在当时基本上不参加活动,所以了解较少,访谈对象最好还是找男性,这位老人的调研在四十分钟的时候基本结束。
两天的调研,三位老人,均以失败告终,心情有些沉重,希望明天的自己可以加油!
7月22日
今天,孙舅舅帮我找到了当过队长的关凤臣爷爷,关爷爷已经90岁了,是老党员,当过生产队长,小队长,这是我访问的第四个人,访问技巧还不是很纯熟,访问时间只有一小时。相比于前三位老人对土改情况记得不清楚,关爷爷的访问时间过少主要是我的问题,这已经是第四个老人,可是访问时长仍旧达不到两个小时,我的情绪有些低落,同时,在母亲的帮助下开始反思自己的问题出在哪儿,并仔细翻阅土改访问大纲,看看在问到哪个问题的时候可以进行适当展开,应该如何展开。已经是调研的第三天,可是自己还是没有进入找到状态,很着急,想起准备考研的时候在考研论坛看到的一个人发的帖子:“如果你注定考不上,那么今天的你为什么还坐在自习室学习。”当时有个神回复:“为了让明天的我觉得自己能考上。”我也要让明天的我访问时间达到两个小时。
7月23日
进村第四天,照例早起。
上午访问了83岁的姜作林爷爷,姜爷爷在生产队当过记工员,土改的时候划分为富农,姜爷爷非常健谈,也非常热情,看到我拿着土改大纲和录音笔还特意为我放了桌子,爷爷讲了很多以前有趣的故事,也讲了很多以前艰苦的生活,临走时村里下着大雨,可是姜爷爷送了我和妈妈好远好远,非常感动。姜爷爷的访谈时间为两个半小时,带着满满的成就感结束了上午的访问。
下午访问了朱凤余爷爷,可是在录音到一个小时的时候录音笔卡死了,真的是好伤心,为了老人的身体着想,决定今天的访问先到这里,和爷爷相约明天继续访问。
7月24日
一早,我便去拜访昨天的朱凤余爷爷,由于昨天已经采访过一个小时,这次的采访比较顺利,对于爷爷的情况有一些掌握,在回答一些问题时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朱爷爷今年86岁,在土改的时候被划分为雇农,当过生产队长,参加过民夫,当过兵,是抗美援朝志愿军,今天是我第一次听到民夫这个词,感觉很新鲜。
下午,来到了王凤霞奶奶的家中,本来不打算再找女性作为访谈对象,可是孙舅舅说奶奶以前当过干部,我觉得会有所收获,便决定进行访问。王奶奶今年82岁,是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当过四年生产队长,十多年妇女队长,参观过大寨,在土改时被划分成贫农,奶奶对访谈很配合,采访进行的非常顺利。
今天的访问非常顺利,两位老人均达到了两个小时。
7月25日
周六,转眼已经是进村调研的第六天,今天上午孙舅舅带我来到了78岁的姜有爷爷家,爷爷今年78岁,听说我要来采访土改的事儿,还在纸上写下了土改的基本情况,爷爷识字,念过几年书,有些耳背,但是实在听不懂的时候我可以写给他看,爷爷在土改时划分为富农,虽然爷爷只有78岁,但是姜爷爷对土改时的事儿记得特别清楚,思路也很清晰。
下午,孙舅舅又带我去找了几个老人,但是除了不在家的,就是不适合作为访谈对象的。到此,永平村适合坐土改访谈的老人已经全部采访结束,我和妈妈坐下午六点的车回到家中。
7月27日
为了顺利进村,我来到了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二井镇光荣村继续找老人,上午坐大巴来到了肇州县民政局,中午被县民政局的叔叔阿姨款待了美美的一餐,下午二井镇的镇长开车将我们接进了村,到达镇里的时候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在镇政府吃过晚饭,得知村里有个敬老院,便决定去看看有没有什么线索,到敬老院发现那儿的老人都神志不清,精神有些不正常,连看门的爷爷都说不明白话,故决定放弃在这里找老人。
县里和村里的干部都非常热情,也非常支持工作,由于明天还要起早,再加上一天的奔波,今天决定七点多就睡觉。
7月28日
镇政府五点半开始吃早饭,所以今早五点就起床了,八点镇长上班,找来了实现村的俞会计,俞会计对村里的情况比较了解,由俞会计带着我骑着小摩托去有老人的家进行访问,事半功倍。
今天访问的第一位老人是窦永祥爷爷,窦爷爷已经90岁,当过十二年生产队长,爷爷从八岁开始念了三年的私塾,十六岁就开始给别人扛活,虽然已经就是岁的高龄,但是身子骨特别硬朗,访谈进行的很顺利。
下午俞会计带我来到了杨德爷爷的家中,杨德爷爷今年83岁,当过生产队长,当过兵,参加过抗美援朝,在土改的时候被划分为贫农,杨德爷爷耳朵非常背,要很努力的喊才能够听得到,庆幸的是爷爷念过七年书,听不清的时候可以写出来,爷爷非常拥护共产党,对访谈非常配合。
7月29日
今早和俞会计约的八点在镇政府集合,可是俞会计7点40就到了,于是我们便提前出发。
俞会计领我到的第一家老人没在家,无奈只好向第二家发起进攻,今天上午采访的老人是刘焕才爷爷,今年81岁,当过生产队长,生产队会计,在土改时被划分成贫农,爷爷非常健谈,也非常热情,爷爷虽然没念过书,但是爷爷懂的很多,顺口溜一套一套的,还会唱土改时候的歌,怕我渴还给我一瓶饮料喝,采访两小时结束后想要留我吃饭,但是镇政府每天11:30准时吃午饭,我还是决定回镇政府吃,很感谢爷爷。
下午采访的老人是曹希山爷爷,今年86岁,中共党员,在土改时被划分成雇农,当了25年兵,最高级别为大尉副营级,曾护送毛主席去苏联,见过邓小平,记过两次三等功,一次二等功,在问对共产党有什么认识和想法时,老人激动地留下了泪水。
7月30日
今天是到二井镇的第四天,一切顺利,上午来到了张臣爷爷的家中,今年83岁,在土改时被划分成贫农,但是弟弟是地主,斗地主的时候被斗得很惨,印象很深刻的是弟弟跟他说:想从电线杆上跳下来,死了算了。张臣爷爷的身体不是很好,嘴唇是紫色的,访谈时一直在打点滴,但是张爷爷一直配合我完成了两个小时的访谈。
下午的采访对象是付宝森爷爷,今年88岁,中共党员,土改时的成分是雇农,哥哥是土改积极分子,当过七年兵,参加过抗美援朝,当过广播站站长。爷爷的家人非常热情,还给我切了一盆西瓜吃,虽然没好意思吃,但是很感谢爷爷。
7月31日
周五,到二井镇的第六天,此时土改的访谈时间已经够20小时,但是为了不放弃资源,还是决定继续找一些老人,俞会计带领我走访了两家老人,都已经比较糊涂,不适合做口述史的访谈,全村除了俞会计的亲二娘已经没有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故最后一个访谈对象是俞会计的二娘徐凤芝奶奶,徐奶奶今年 84岁,土改时的成分是雇农,由于是女性,未参加过相关活动,所以能回答的问题比较少,很多事情都已经不记得了,访谈在一小时左右的时候结束。
由于在上一个村子的访谈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在这个村子的访谈又有人领着,所以访谈进行的十分顺利,截止今天已经按圆满合同完成任务,明天启程回家。
第三篇:调研日志
2011年7月14日星期四天气 雨
经历了一轮的走访调查,中午来了个不知时间的午睡。从昨天下午开始,我们来到了茂名市黄岭镇肖村做客。今早在福娣师姐家人的盛情款待后我们开始了调研组第一轮的重要任务——在村子里走访调查典型家庭并让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填写调查问卷。
来到了这个风景秀丽的小山村,我很惊喜地发现每一位孩子都拥有一双水灵灵的眼睛,像此处山水般宁静而澄澈。走访过程中,我们都很开心,并深深地被乡亲们的淳朴打动着,所被访问的家长们都很积极地响应我们,而孩子们也用他们纯真稚嫩的声音细致地回答着我们的问题。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位老人家是61岁的肖伯,家中两个老人要照顾7个孩子,最大的14岁左右,而最小的只有两岁。家里的三个儿子与各自的儿媳都结伴在外打工,剩下他们的孩子留在茂名读书生活,不过今天我们都没有看见肖伯的其余5个较大的孙子孙女,由于暑假的开始都去找他们的爸爸妈妈了,这里只能看见两个小小的孩子。其实,在这个小镇贫困的人口是很多的,而贫苦人家的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是个不争的事实。据我们充分了解后,我们的心情确实如此的沉重,留守儿童的成长实实在在是辛苦而艰难的。
我所采访的孩子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叫秋莲的孩子,她的内向和文静让我深切感受到留守孩子们的艰难处境。父母都外出打工,自己和兄弟姐妹留在家中外公外婆同住。当我问及他有没有经常和爷爷奶奶谈心事,她有些腼腆地告诉我没有。家中有四个兄弟姐妹,两个姐姐,一个哥哥,她的内向是很可以理解的。这一定程度上从侧面反映着当代留守儿童——“时代的孤儿”心理问题,每一个现象都需要我们加大对其的关注力度。
下午我们带着和今早必胜的心情重新出发,却料想不到我们是耷拉着脑袋回来。当我们问及乡亲们能否接受采访录音时,他们拒绝了,这无疑给了我们沉重的打击。缘由是他们怕当涉及一些关于政府的言论时,我们可能会泄露出去,而导致对他们不利。由于语言的不同,此村的人们大多数都只会讲茂名地区的客家话,所以我组本地的福娣师姐是充当我组的翻译员的。从师姐的口中,我们多多少少也了解到这里的村民也保留着比较保守的思想,很大程度上不理解我们三下乡队伍的做法,甚至会认为这是毫无意义的。
经过了多次的例会,我们各人都有了一点反思。也许我们所能做的真的不多,但是我们一定会竭尽全力将自己所要做的做好,无愧于心是我们的目标,让各方都受到启思的洗涤。
2011年7月12日 星期二 天气:雨
做了七个小时的汽车,我们终于抵达了茂名电白县的罗坑中学,有着作为茂名人回到家乡的喜悦,也从中看到了未来七天生活的辛苦。在每一位下乡队员的脸上,我看到的都是生气勃勃的活力,差不多每个人都遗忘了今早在华师没有早餐吃的不快(或许只有我才记得,O(∩_∩)O~)。嗯,迎接我们的将是全新的生活,又何必拘泥于过去呢?让我们充满活力地去为明天而努力吧!
可是,当来到了孩子们的宿舍楼,亲眼看见了学生的住宿情况,我们都很不适应,为孩子们住在这么差的宿舍里而慨叹,有些队员也开始了绝望的念想„„但是面对这些,我们绝不是在抱怨,我们知道,这些孩子苦,我们也要陪着他们苦!这次下乡确实是个不容错过的机会来体验贫困地区的生活,在华师的生活太优越了,让我们体会不了真正的苦难。
好不容易,我们把宿舍打扫干净,匆匆吃完来到罗坑中学的第一顿晚餐——鸡粥,我们看见了孩子们陆陆续续地回校了„„看到他们,看到他们的眼睛,心里面装的都是满满的感动,他们的到来无疑是给我们这次下乡活动的最大的肯定和支持。我相信,我们地科四队是不会让他们失望的!
地科四队,永不言退!展现我风,幸福广东!队员们,师兄师姐们,让我们一起努力
吧!在这里,感谢罗坑中学的校长给予我们这个机会能和孩子们相处一周!感谢学校周书记的热情款待!感谢孩子们的体谅和支持!感谢师兄师姐的努力让地科四队能组建起来下乡支教调研宣传!
今天认识的孩子中,我记得有锦莲,青杏,华英,金燕哦!呵呵,期待你的相处哦~~
2011年7月13日星期三 天气:雨
六点钟就起来了,昨晚王雪世界的例会中说到今天要迎接孩子们,所以要早起为打扫和开班会作准备。匆匆洗漱完后,我们奔向办公室拿到了开班会的东西。打开教室的门以后,我独自站在了教室的讲台上。说实在的,这里的一切都让我们我们感受到了艰苦和苍凉,在这样的三尺讲台,作为一名老师,要以怎样的胸怀去教育这些山区里的孩子啊!
作为一名师范专业的的学生,我想我是深有体会的,未来的教学事业绝对是一份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啊。
第四篇:调研日志
农村基础设施(房、水、路、电、讯)建设调查
在接到“体验省情、服务群众”的寒假主题实践活动通知后,我对自己家所在的村及附近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调查。从而能全面了解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基层组织建设情况,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建言献策。
关于住房,绝大部分家庭的房屋都没有安全问题,而且村里正在对新审批下来的房基地进行规划,使新建房屋整齐有序的排列,这样有助于街道的调整与修建。对于贫困家庭、五保户家庭预留了低价房基地的名额。至于特别贫困的家庭,在经过评估合格后,由镇政府和村支部联合出资,帮助这些家庭翻盖新房,以确保他们的住房安全和条件。
各个村庄的主街道都铺成了水泥地,并在有村民居住的街道旁预留了排水通道,以便他们的生活废水及雨雪等降水能顺利的流出去,不至于淹没房屋和院里的庄稼和蔬菜等作物。那些通往田地的道路都铺成石子路,保障了农忙时节的道路安全。
每个村里都有自来水井,每家的院子里、屋里面都有自来水龙头,一天24小时供水,保证了村民用水的便利与安全。自来水收费价格较低,只在每户超过规定用水量的情况下才收取相应的费用。田地里也挖有水井方便灌溉农田作物保障了作物的收成。
电、讯设施齐全,在供区内采取直接装表计度的供电方式。各种通信方式、通信技术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提高了通信的效率。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虽然各种基本设施都比较齐全,但是技术比较落后,更新换代速度较慢,弊端较多,不能很好的满足群众的需要。今后应该多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从本质上真正的使农村城市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五篇:调研日志4
雁池乡敬老院——今天的服务地点。早上8点半出发,半个小时左右到达,带上为老人们购买的大米和食用油,还有一颗热情的心我们向敬老院迈步。门口有一位腿部患有残疾行走不便的大叔在洗衣服,我们队伍里马上有同学上前帮忙。继续往里面走,里面的老人纷纷走出来,他们有的还微笑着跟黄老师打招呼。在敬老院院长简单介绍后我们便开始了我们的工作,锄草的锄草、扫地的扫地、整理的整理、洗被套衣物的洗被套衣物,同学们忙得不亦乐乎,爷爷奶奶们也为我们准备了解暑的茶水。走进敬老院看见一位爷爷要去洗衣服,我和外国语学院一位同学马上帮爷爷找来洗衣粉、洗衣盆洗了起来,爷爷一直站在我们旁边,想说什么却又没见他张口。后来旁边一位爷爷告诉我们这位爷爷是个哑巴而且耳朵不好,他刚才的意思是说谢谢我们,我们马上冲爷爷微笑用手势告诉他我们不累,爷爷这次开心的笑了。后面又有一位爷爷来洗被套,在帮他洗完晾完被套后,我们找到几位爷爷跟他们聊起天来。
“爷爷好!您平时在这里都干些什么呢?”
“我们平时都搞生产活动,我们种了7亩包谷,你看”爷爷指着敬老院四周的玉米地对我说“这些都是我们种的,远处还有几亩呢!”
“除了生产,闲暇时您都干什么呢?看电视吗?”
“平时没事的时候我就会看看电视,我们一般看戏曲类节目,有时也会播放碟片,看一些小品。”
“哦,爷爷喜欢听戏曲啊。那你们一般都是在哪里看电视?你们自己会搞一些老年活动什么的吗?”
“我们吃饭的地方有电视机,我们都是在那里一起看的。平时我们也没有什么活动,大家就是一起聊聊天,做一些家务。”
“爷爷,你们这里种了这么多蔬菜都是自己种的吗?平时都吃些什么菜啊?”
听完,爷爷笑了,带着自豪爷爷告诉我:“是滴,这都是我们自己种的,我们平时吃的蔬菜自己这里的菜园都有,有时我们会从下面买来荤菜吃,我们这里都有专门做饭的人,饭菜味道还可以。”
“那爷爷你们平时住着还习惯还舒服吗?”
“还可以啊,我们都发了棉被,夏天有扇子,每年还有衣服发,生活在这里还方便。你们刚才洗衣服哪里的那个水管是去年下半年弄好的,以前我们要步行两里路从下面的水塘自己挑水上来,从去年开始这里铺设了管道,水可以直接从下面抽上来啦,用水都方便啦!”
聊天还没结束我们准备的节目马上要开演了,跟爷爷讲了一下我们就到后场去了。表演的内容就是上次我们排练过的那些节目,没有华丽的服装和语言,没有绚丽的舞台,但就是这样平实的表演更拉近了我们和爷爷奶奶的距离。表演结束后我们和爷爷奶奶拍照留念,好多爷爷奶奶拉着同学们的手说欢迎下次来,同学们也都关心的叮嘱爷爷奶奶要保重身体明年再过来看望。在表演时我看到有一位爷爷一直拉着匡灵玲的手,后面匡匡告诉我那是她帮忙打扫卫生的一位老爷爷,爷爷说平时家里没什么人来看他,他看到匡匡觉得有人关心他跟他聊天他很开心很舍不得,所以一直拉着她的手。
依依惜别,这些老人需要的除了物质上保障外,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满足和心灵上的慰藉,希望敬老院的条件会越来越好,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关爱老人关心老人的行列,希望越来越多的老人能老有所依老有所靠。
下午我们的任务是回访昨天看过节目的居民,并在家庭式访问过程中搜集需要的信息。我跟张杨等5个人来到了覃容小朋友家。覃容今年10岁,读四年级。其实覃容的爸爸妈妈都外出打工了,爷爷奶奶身体又不是很好,她一直是住在舅舅家,由外公外婆带着。在跟覃容辅导了部分暑假作业后我们开始聊天。覃容告诉我爸爸妈妈在浙江打工,一年只有在过年时回来一次,平时都是电话联系。在问到想不想爸妈时覃容害羞地点了点头,她说爸妈基本
上是三天一个电话,一般是询问她和外婆外公的身体情况、她的学习情况,叮嘱她要听话。我问覃容去过浙江没,她说很想去可是没去过,爸爸妈妈说等她长大了等爸爸妈妈赚钱了就带她去。从覃容的眼神里我看到了她对爸妈的思念。覃容的外公外婆还带着一个孙子浩浩,快两岁了,浩浩的爸妈也是在广东打工,有时是一年回一次家,有时回得多一些。覃容的外公外婆除了带一个外孙女和一个孙子外,还种了几亩玉米、黄豆和水稻,水稻基本上不卖供口粮,玉米用来喂猪。覃容的外公告诉我家里喂了5头猪前不久卖了两头,黄豆除了留一些吃其他的会卖掉。“老人带着两个小孩确实不容易,特别是农忙季节,那爷爷奶奶农忙时雇过人帮工吗?”“没有,基本上都是我们两个人搞的,我们这里没什么人请,再说请人也要花不少钱。”“那爷爷奶奶的经济收入除了卖一些农产品还有什么能补贴家用吗?”“儿女过年过节都会寄一些钱回来啊,而且我们家里基本上吃的什么的都有,平时除了给他们(指两个小孩)买一些东西,我们基本上没有大的开销。”聊着聊着时间就到了下午4点,爷爷奶奶要去做事了我们就要覃容带着作业本到黄老师家里作业去了。后面才知道,晨曦和张杰也到了这里,后面我们干脆给他们办起了一个小小的作业辅导班。
下午6点,辅导完毕,今天的任务告一段落。小小的反思一下:自己的沟通能力和亲和力还不够,对信息的敏锐度和把握力还不够,加强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