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资源的现代化效应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15:42: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俗文化资源的现代化效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俗文化资源的现代化效应》。

第一篇:民俗文化资源的现代化效应

民俗文化资源的现代化效应——天津妈祖崇拜跨世纪随想 论文

关键字:妈祖 祭祀 崇拜 效应 资源 传统 文化 现代化 民俗 天津

21世纪将是全世界从经济高温的时代转向文化高热的崭新时代。中国应当尽快把握时机,密切关注文化传统中值得弘扬的精华,并将其有效地融入两个文明的现代化建设中。任何轻视或忽视民俗文化传统,或漠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效应,最终必将遭到文化法则的无情惩罚;所有尊重优秀文化传统并重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效应的努力,都将在新世纪中获得先进文化建设上的成功。众所周知,早在公元前776年左右,古希腊盛行每四年为祭祀雷电大神宙斯而举办奥林匹克竞技大会的风俗。历经2800多年断断续续的发展演变,这一古代庙会民俗竞技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现代化奥林匹克运动会,并成为全世界各族人民最关爱的当代文化瑰宝,为发挥古代民俗文化资源的现代化效应树立了最高典范。同时,这一最鲜活的典型实例也为文化法则取得辉煌胜利做出了最有力的证明。如今,在东方中国的天津举行纪念海洋女神妈祖天妃庙建立724周年盛会,全面展示天津几百年来特有的游艺竞技皇会,同样也为发挥我国民俗文化宝贵资源的现代化效应做出了表率。

一、天津海神崇拜的民俗文化史依据:天津作为渤海滨城的北方海神崇拜对象,与通常传说中的四海龙王毫不相干,而是和南海女神完全一致的妈祖神。这在《元史·祭祀志·祭祀五》中有明确的记载:“惟南海女神灵惠夫人,至元中,以护海运有奇应,加封天妃,神号积至十字,庙曰灵慈。直沽、平江、周泾、泉福、兴化等处皆有庙。”可见,早在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左右,古代天津就有了妈祖海神庙。从那时起,每年由皇帝遣使备礼致祭,或交付官漕司及当地府官行祭。祭文上钦定敬称十字神号“护国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到了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朝廷为了推动漕运,再次在直沽敕建天妃宫。以后直到清代康熙朝,才将天妃加封为“昭灵显应仁慈天后”。于是天津才将天妃庙改称为天后宫。民间俗语说的“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盖源于此。事实上,金、元两代天津的古称叫直沽,是该地区的统称,代表着当地大小上百个沽泊淀坨的水陆码头,是元朝首都内河外海航运的重要门户。明代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才改设天津卫。可见,天津的海神妈祖崇拜民俗有明确的历史、经济、政治依据;只不过天津民间自古就习惯于用皇封的称号“天妃”、“天后”或“娘娘”尊称女神,从来就没有引用过闽人方言“妈祖”称呼女神。因此,说天津的“天后”崇拜就是“妈祖”信仰,是完全正确的,有史为证,决不是有意附会。更何况“妈祖”的本意并不是神名,而是闽人女子在娘家的称谓,相当于北方“姑娘”、“姑奶奶”等亲称。

自元代在古燕京建大都以来,为了解决北方物资严重短缺的难题,官方采取了“南粮北调”和“南货北运”的大规模航运措施,于是为开发天津河海航运带来一派生机;崇拜天后妈祖的祭祀活动也随着海事海难的频繁而红火起来。据明人笔记《琅琊代醉编》 记载:相传在明代洪武初(约公元1380年前后),“海运风作,飘泊粮米数千石于落祭,万人号泣待死,大叫‘天妃’,则风回舟转,遂济直沽。”这是一则有关天津崇拜妈祖的动人传说,也可能是一次遭遇海难后转危为安的记实,但它却做了由于天妃救苦救难才平安到达直沽的解释。文中写到大队重载粮船遇风飘泊到琉球群岛深海水域时,万人呼唤女神后绝处逢生的奇迹。可以想见,这则新闻在当时的天津广为传诵,对于强化天妃崇拜起到了多么大的鼓动作用。于是人们在天妃庙里香火正旺的热力下,以女神的救助为精神支柱纷纷投入到航运的艰险劳

动中。

当人们读到历代描写天津航运贸易景象的诗文时,那种“晓日三叉口,连樯集万艘”的大场面,那种“一日粮船到直沽,吴罂越布满街衢”的繁荣,必然地会引发对于三叉口天后宫海神崇拜的文化效应的联想。只要全面了解天津天后宫完备的皇会祭仪和竞技游艺,就不难判断它历经元、明、清七百多年来在北方海事活动中的文化中心位置。

二、天津妈祖崇拜的文化现代性阐释:这里所说的文化现代性是指传承文化在现代生活中存在价值认定的基本标准。它既是一种文化优选的判断标准,又是一种文化参与的价值取向。现代人从过去走来,总是要利用一切条件参与到各种文化圈层中来,从而实现分享人类共同创造的文化财富的愿望。其中,现代人自然也要对传统民俗文化遗产作出选择,以便认定某些文化资源本身潜在的现代性价值,使其中许多民俗事象不再是“古化石”或“历史残留物”,而是把过去引向未来的文化财富。这种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现代化需求,显示了传承文化所潜在的文化现代性特质和内涵。因此,是否可以认定天津海神崇拜的一系列庙会民俗活动就具有文化的现代性?这是必须回答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热烈讨论了东西方海洋文化的发展趋势,积极肯定了妈祖作为东方的海神所象征的东方海洋文化精神。在航海民俗文化中,民众对海神的崇拜是信仰的核心。妈祖是最受崇敬的中国海洋女神,也是被历代皇朝加封为天后的最高海神;更重要的是,她来自民间,据史籍记载妈祖实有其人,是北宋时福建湄洲岛林氏女,善于医病救世、拯人患难,年28岁身亡,因多行善事被尊为神。此后便传诵她在狂涛中乘席渡海拯救海难和神灯引航等感人故事。可见,妈祖是受民众爱戴并推崇出来的救苦救难的海上圣女,她更贴近百姓。据清人笔记载:“土人呼神为妈祖,倘遇风浪危急,呼妈祖,则神披发而来,其效立应。若呼天妃,则神必冠帔而至,恐稽时刻。”足以证明百姓与妈祖的亲和程度以及妈祖崇拜中的“人文主义”精神。正因为如此,元代官方祭祀妈祖从来就和官祭四海龙王有所区别,在《元史·祭祀志·祭祀五》中,祭四海龙王事宜记载于“岳镇海渎”诸神篇目下;而祭女神妈祖事宜却记载于“忠臣义士”祠祀篇目中。所以,妈祖崇拜更具有纪念圣女义举的文化内涵。这一内涵正是妈祖庙会文化现代性认定的依据之一。决不应该因为几百年来只能沿袭采用香火祭祀的遗俗纪念妈祖,就否认这一文化内涵的现代性意义。

同时,还应当看到,妈祖崇拜是我国古代航海、造船、气象等科技落后条件下产生的精神力量,也是宋元明以来航海经济繁荣发达的文化象征。至今约一千年间的中国海上贸易的辉煌历史提醒我们,妈祖崇拜与中国人不畏艰险征服海洋的成功是密不可分的。航海民众出洋远航,面对海上不测风云,坚信天后护佑他们战胜风浪,渡过危难。在这种坚信神力的民俗心理中,有一种把超人的力量转化为人间力量的鼓舞作用。每当人们战胜艰险安全返航时,他们也还会用同样心理把功德归于天后的神力。在以长期固守土地的大陆文化为主流文化的我国封建制下,以妈祖崇拜为象征、为精神力量的海洋文化,显然具有文化的先进因素和开放因素。这也正是妈祖崇拜的文化现代性认定的另一依据。

有了上述文化现代性的依据,就不应该简单化地把有关妈祖崇拜的多种文化系列活动都斥为“封建迷信”,一言以“毙”之;相反,应当弘扬妈祖崇拜推动文化史前进的人文精神,积极寻求它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合理内核,并使其在现代人的文化多样化需求中大方放光彩。

三、天津妈祖崇拜多种文化资源的现代化效应:充分认识妈祖崇拜的文化价值之后,如何合理应用其文化资源并产生现代化效应,就成为重要的问题。

首先,天津妈祖崇拜与台湾妈祖信仰遥相呼应,体现了两岸民众尊典法祖不忘文化同根的传统理念。同时,也加深了两岸人民的骨肉亲情,促进了两岸人民的密切往来,使两岸共同崇拜的妈祖成为促进两岸三通和祖国统一的和平女神。为此,天津天后宫的庙祀仪礼活动,就必须依照传统仪规的标准程序进行,以便满足全国各地民众、特别是台湾同胞中的游客和香客,前来天津共享北方妈祖崇拜的精神文化成果。天津天后宫的传统庙祀仪礼,无论其内容和形式都代表了元明清三代皇朝与民间最高祭典的规格;因此,必须以高质量高水准的演礼行事才能达到今天两岸共祭妈祖的文化认同,才可能产生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效应。

其次,随着庙祀仪礼而展开的民众游艺竞技活动,则应当既保留有特点的传统精彩节目,又要添加适应现代生活健康情趣的创新项目,把古与今、传统与现代和谐地衔接起来。使妈祖崇拜的古代原创节会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和未来都需要的持久性节会。我国当代许多杜撰出来的节会之所以是短命的,其主要原因大多是缺少传统节会文化所拥有的丰富内涵;而许多传统节会之所以难与现代生活协调发展,其主要症结往往在于缺乏文化创新的现代化效应。只有把创新的形式纳入传统,再把传统的内涵引入现代,才会有效地促进一个时代的文化发展繁荣。天津妈祖祭会也决不例外。

最后,应当看到,天津妈祖崇拜的文化资源所产生的现代化效应无论如何不应该是孤立存在的。只有当以妈祖崇拜为核心的民俗形成天津民俗文化圈时,其文化资源才会显现出综合的强力效应。比如,由天后宫的民俗文化向周边辐射,与儒、释、道等多种传统文化资源相组合,构成一条多彩多姿的民俗文化链,才有可能把天津的现代文明建筑在坚实的民俗文化根基上。在这条民俗链上,至少应当有明清以来文庙祭祀活动的儒家文化遗存,有大悲院佛事祭典的佛教文化遗风,有玉皇阁、吕祖庙等道教全真派的文化传承。还应当继续延伸,使这个文化圈包括以清真大寺为中心的伊斯兰文化风貌,以及以望海楼教堂、老西开教堂为标志的天主教文化特色等等,才可能较全面地勾画出天津历史民俗文化的清晰面目。再加上许多标志天津历史文化的遗迹,如炮台、海港、商号、会馆、老厂、旧址、特色博物馆等,也都展示了天津独有的民俗文化性格。所有这些都是今日天津建设现代文明不可随意丢弃的民俗文化要素。尤其是其中占据核心位置的妈祖庙祀,更是不可取代的重要民俗文化资源。

实践证明,优秀民俗文化是现代化建设和现代文明生活需求难得的文化瑰宝,谁尊重它、发扬它就会取得文化发展繁荣的积极回报;相反,谁轻慢它、毁弃它谁就会遭到文化法则的无情惩罚。如何对待天津妈祖崇拜的文化遗产也不例外。

第二篇:淮安的民俗文化资源

淮安的民俗文化资源

1、民间传说

淮安由于其悠久的历史,也留下了诸多传说故事。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韩信传说、巫支祁传说、水漫泗州城传说等。由于淮安是《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家乡,因而《西游记》也成为了淮安引以为豪的民间文化之一。

2、民间技艺

淮安有一些民间的技艺,例如洪泽湖渔具制作技艺、阙氏膏药制作技艺等,被列入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淮安市博里镇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博里农民画多次获得国际大奖,是中国现代农民画的杰出代表。

3、民间礼俗

洪泽湖渔家婚嫁礼俗被列入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此外淮安人也过农历二月二的“龙头节”,小孩要剪头发,媳妇要回娘家。淮安历史上也长时间有庙会的习俗,例如唐朝以来的都天庙会、东岳庙会,遗憾的是近代发生了中断。目前政府相关部门正在努力恢复庙会的习俗。

第三篇:开掘民俗文化资源的若干思考3887字

开掘民俗文化资源的若干思考

关于这个话题,旅游业界已有很多的学者们都进行过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吴忠军副教授对龙胜以及桂林市民俗旅游的研究,桂林市群众艺术馆教研部副主任苏韶芬女士对民俗文化的研究以及在网上也发表过同样题目的论文等。得助于业界精鹰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文章也对此话题提出自己的遇见。

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它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当前世界旅游发展的新潮流,广西是民俗文化资源大省,民俗文化是广西旅游产品的主流,要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更深层次地开掘民俗文化资源。选择可开发的民俗文化资源,对选择的民俗文化资源制定开发计划。

一,选择可开发的民俗文化资源

近年来人们对民俗文化资源在旅游业中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开发民俗文化资源已成为丰富旅游活动,提高旅游产品文化品位的重要措施。

民俗旅游不仅可供游客参观游览,进行民俗文化考察,其更加重要的开发内容是设计推出多样的参与性活动项目。游客可以参观游览当地的民居,民俗村,民族山寨,街巷胡同,考察当地民居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活习惯,自然条件,体验风土人情等。可参与的活动如下榻民居。学习方言,访问家庭,举行或参加异族风格的婚社,参加民族传统节庆活动,观看艺术表演,学习演奏民族乐器,学习民族舞蹈,学习地方绘画剪纸艺术,参加民族体育比赛,品尝地方风味佳肴,穿着民族服饰留影,学习民族工艺,购买土特产品,学习民族书法,寻求地方名医治疗等。开发这些参与性活动,主要依靠发掘当地的历史和社会风情的民族文化内涵,要力求真实自然,强化乡土气息,避免矫揉造作和为表演而表演的做法,淡化商业经营气氛。要把真实性,艺术性,科学性和参与性相结合,才能真正成为吸引广大游客的活动。目前,我国比较成功的民族乡土风情节庆活动,都很好地遵循了这一原则,如山东淮坊的国际风筝节,自贡国际恐龙节。曲埠国际孔子节,洛阳的牡丹节,荆州的龙舟节等。民俗作为旅游资源,属于高层次的人文旅游资源,也是最具潜力和魅力的旅游资源,因为民风民俗旅游能使旅游者在精神上获得一种享受,并且能增加知识,可作为文化交流和民族文化研究的渠道和手段。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有些极具特点,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越来越成为各国旅游开发的重点。

但并不是所有的民风民俗都能作为实现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因为民俗不同于其他旅游资源,在其他旅游资源中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均呈静态,而民俗旅游资源则呈动态。自然山水和其他人文旅游资源,旅游者在游览中可观,可闻,可触,可感,但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参与其中,而民俗旅游带给游客最大的乐趣就在于能参与其中,亲身感受和体验其中的魅力。在云南西双版纳,每当泼水节来临,国内外游客蜂拥而至,节日的三天中,游客和当地的老百姓一起提着桶,端着盆,见水就舀,见人就泼,沉侵与无比的幸福与欢乐之中。因此,体验性是民俗文化资源独有的性质。

由于民俗的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与一定的历史基础,严格说来它是无法再造和模仿的,模仿和编造出来的民俗风情活动就是显得不地道,不真实,这样的民俗旅游对游客缺乏吸引力。因此在民俗旅游开发中,真实性和地域条件是不得不考虑的一个方面,对于一些在现实中久已失传的民俗,更是无法“再现”;另一方面,正因为民俗的动态性,它比一般的旅游资源更能直接影响到游客的身心,只要我们不否认旅游的过程也是受教育的过程,那么,开发者就得考虑道德评价。在道德尺度下,并不是所有的民俗都的良性的。学术界习惯上将那些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民俗称为良俗,如朝鲜族的敬老,汉族的赛龙舟;而将那些摧残或伤害人身,毒化思想的愚昧,封建迷信的习俗称之为陋俗;介于两者之间的被城之为中性民俗。

在这三者之中,陋俗往往是不能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否则就是对旅游业的误导。

因此,真正作为旅游资源的民俗只是民俗中的一部分,换句话说,并不是所有的民俗都是旅游资源。

二,开发民俗文化资源的原则

要把民俗文化资源开发成旅游产品,就需要制定开发计划和实施策略。我们可以依照一些成功的例子来开发自己选定的民俗文化资源。下面以桂林民俗风情园的成功例子来作为参照。

桂林漓江民俗风情园,是由桂林山水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与台商合资建造的。于1991年8月8日破土动工,1992年11月8日首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开幕式在这里举行,标志着漓江民俗风情园开业接待游客。此园位于临江路漓江与小东江汇合处,东靠七星公园,西隔漓江与伏波山对应,占地约53亩,总投资约260万美元,其中引进台资200万美元。兴建漓江民俗风情园旨在想中外游客展示广西北部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而最主要的是让游客身临其境观赏少数民族歌舞,领略少数民族风情,品尝少数民族食品,参观民族工艺品的制作过程。按照设计,风情园由21米高的侗族鼓楼和壮,瑶,苗,侗四个少数民族村寨建筑以及具有椭圆形舞台的演艺厅,露天广场及民族门楼组成,分两期工程完工。目前,只完成第一期工程,建成六大景区:

第一景区为民族门楼及图腾柱景区。大门高约10米,分为四层,是桂北一带少数民族纯木的牌楼式建筑。图腾柱高为8米,荟萃了广西各族的图腾崇拜。在图腾柱上雕刻有铜鼓,祥龙,彩凤,牛角,面具图案,呈桔红色古朴精致。

第二景区为苗寨梯田景区。共建有四座苗族吊脚楼。展示有传统苗家的生活习俗和苗族传统的蜡染,刺绣等手工艺品。吊脚楼下有5级梯田共14丘,梯田中竖有6根苗家芦笙柱。第三景区为侗寨风雨桥。

第四景区为鼓楼广场戏台,鼓楼高21米,共11层。

第五景区为斗马场。

第六景区为演艺厅。是风情园中唯一的砖瓦结构建筑,占地1900平方米,高16米。采用壮族民居的基本造型,顶端4个小亭,来源于侗族风雨桥的造型结构,整体造型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在演艺厅内,可容纳410名观众,并能欣赏到各民族歌舞服饰和绝技表演。瑶寨和壮寨还没有动土兴建。

这就是桂林漓江民俗风情园的规划和布局。除此之外,成功的例子还有北京的中华民族园,上海中华民族大观园,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海南通什中华民族文化村,昆明云南民族村等。而在我们桂林境内已开发的民俗旅游景区还有刘三姐景观园,灵川县的桂北民俗博物馆,灌阳月岭古民居以及龙胜少数民族风情旅游等。

有了这些成功的例子,我们在开掘民俗文化资源是时候还要紧紧遵循旅游资源开发的五项原则:

(一)独特性原则

独特性原则,要求在旅游资源开发中首先应该把挖掘当地特有旅游资源作为出发点,进可能突出旅游资源的特色,从战略上认识到所拥有的资源优势,并通过开发措施强化其独特性,从而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和完整,独特的旅游形象。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就是充分利用了广西的少数民族的优势,每年的举办都对旅游业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独特性原则,还要坚持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突出民族特色,增强地方色彩。特定区域内的民族风情,民族习俗,民族文化是旅游资源开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在开发过程中,要突出该民族的建筑风格,艺术品位,文化情趣,审美风格,民风民俗等要素的特色,从而形成鲜明的个性和浓厚的吸引力。

(二)市场导向原则

市场导向原则,是指旅游资源在开发前一定要进行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准确掌握市场需求及其变化规律,结合旅游资源特色,确定开发的主题,规模和层次。

由于市场需求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这就使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局限于客源市场的现实需求的满足,还应该把握时常的各种形式要素,认清现实的基本需求,了解长期的发展方向,预测潜在需求的变化趋势,从而用一种动态,连续,长期的发展战略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并使该项工作富有前瞻性和应变性。

(三)游客参与原则

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要求各项旅游开发工作不能局限于旅游客体――旅游资源上,而要将眼光放在消费者――旅游市场上,改变过去那种走马观花式的景点组合和旅游资源开发方式,把旅游市场与旅游资源融为一体进行考虑。

游客参与原则,要求在旅游滋芽开发过程中创造更多的空间和机会,便于游客自由活动。各种旅游服务设施,可以采用渗入,延伸或扩大视野等方法,设置于旅游资源所处的大环境中,使游客在整个游览娱乐活动过程中有广阔的自主活动空间,主动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几充分展示自我意识的环境。真正体验人与环境协调统一,和睦相处,融为一体的感受。

(四)开发与保护协调原则

旅游资源,只有经过人类有意识地开发。至少要具备“进得来,出得去,散得开”的可进入性。有了基本的并同环境相协调的接待设施,才能被旅游业所利用。特别是近年来,旅游资源大规模的开发,必然引起负面影响,由于各种原因对旅游资源的破坏也是不堪设想的,所以必须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而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主要体现在我们的旅游规划当中,要把对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放到首要地位,才能提高它的质量,从而产生更强的吸引力。

(五)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旅游资源开发的目的是发展旅游业,从而达到赚取外汇,回笼货币,解决就业,发展地区经济等目的,即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这就需要对开发项目投资的规模。建设周期的长短,对游客的吸引力,回收期限及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投入-产出分析。

但经济效益只是旅游资源开发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开发活动,不能超过社会和环境的限度,否则会造成资源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社会治安混乱等负面影响,不利于当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因此,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也必须遵循经济,社会,环境三效益统一的原则。

综合上述旅游资源开发的五项原则,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严格遵守这五项原则,是走向成功的重要一步。

第四篇:民俗文化课程资源的利用价值探讨论文

摘 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告诉我们:“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社会是个体发展的不尽源泉和广阔舞台,社会化是个体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过程。本土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传承性,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风俗民情,每种文化都有潜在的价值和内涵。同里,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和典型水乡风格的江南小镇,文化资源渊远流长、民风民俗古朴纯正、民间工艺鲜明独特。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们取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关键词:民俗文化课程 利用

一、拓展资源开发的视野,有效挖掘适合孩子发展的空间

1.了解古镇,感受优秀的古镇文化资源

我们以幼儿的生活为基点,以同里本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心,收集、整理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民俗文化资源。我们通过孩子、家长和老师的各类调查问卷,家长和孩子的同里一日游等活动,让幼儿深深感受到“我住在同里”、“我是同里人”,是一件多么值得自豪的事。衍生出好吃的同里——“我喜欢同里的小吃”;好听的同里——“我喜欢说同里话”;好玩的同里——“我喜欢同里的工艺”、“我喜欢同里的节日”、“我喜欢同里的桥”;好棒的同里——“了不起的同里人”等等话题。一系列的活动真正验证了“资源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生活,我们要做课程资源开发的有心人,从孩子感知、理解和操作的特点进行加工改造”这句话的内涵。

我们把民俗文化定位在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如民俗工艺文化、民俗装饰文化、民俗饮食文化、民俗节日文化、民俗戏曲文化、民俗歌舞文化、民俗绘画文化、民俗音乐文化、民俗制作文化等等。

2.走入古镇,探究古镇文化资源的富饶

课程资源不仅仅局限在教材上面,也不只局限于幼儿园内部。涉及幼儿学习与生活环境中一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资源,它分散在幼儿园园内、园外的各个角落。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与同里旅游公司(退思园、珍珠塔、崇本堂、嘉荫堂、明清一条街、古镇大戏台、同里天元围棋馆等)签订协议,作为我们的园外实践基地。另外整个同里古镇本身就是幼儿的一个实习场。我们带领幼儿走入古镇,融入社会,创造一切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究活动,让幼儿在与成人的交往、同伴的合作中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激发幼儿对本土文化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更为可贵的是老师和孩子们发现了多领域的人脉资源——我们的家长(旅游公司的工作人员、研究同里志的),更有“苏州民间工艺家”第一人——同里剪纸艺人计建明。

这个过程让老师明白了:资源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生活,符合幼儿生活经验的资源是幼儿感兴趣的,在熟悉的场景中,让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活动。我们要做课程资源开发的有心人,从孩子感知、理解和操作的特点进行加工改造,真正做到关注幼儿、关注生活、关注传承出发,汇集多方面教育资源。

二、有效筛选资源的价值,形成适宜孩子发展的资源模块

民俗文化资源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可以被我们利用成为园本课程。因此,我们关注民俗文化中的美德、引导幼儿感受优美、注重培养幼儿能力、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支持幼儿间的合作。我们根据资源的类别、幼儿的生活经验和需要甄别选择,合理开发。选择操作性强的民俗游戏材料、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民间民谣、本地区特有的民间工艺、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的传统民俗节日和饮食文化等等。这些资源成了我园课程内容设计的有机选择部分。我们筛选了同里古镇民俗文化资源的四大方面:1.民风民俗:包括民间小吃、结婚走三桥、节日所特有的文化资源等。2.民间工艺:包括编织、剪纸、形式多样的画种……3.名人、名事4.同里民谣。建构了“民风与民俗”、“民间工艺”、“名人与民俗”、“民间童谣”等主题式课程。比如:在同里的婚庆习俗主题活动中,我们通过谈话,和孩子一起了解同里婚俗的故事,结婚走三桥的风俗。衍生出同里的桥文化——认识桥、夸夸家乡的桥、我设计的桥(画、做、捏、折);了解同里婚俗物品——花轿(设计花轿、抬花轿)、请柬、喜糖(包喜糖、抢喜糖)、服饰(设计图案花纹);了解同里婚俗的表演——舞龙舞狮、抛绣球、打连厢、挑花篮等。

三、增强资源创新的意识,营造民俗文化特色的活动环境

符合幼儿生活经验的资源是幼儿感兴趣的,在熟悉的场景中,让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活动。虞永平教授说过:幼儿园课程资源利用不是对生活的简单复制……教师需要发现蕴含在这些同质异态的资源中的永恒价值,从而帮助幼儿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生成更加上位、升华的心理品质。因此,我们关注课程资源与幼儿学习方式的有效交互,从幼儿的视角出发,创设情境、拓展途径,采用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引导幼儿主动学习。我们通过环境创设、日常生活、集体活动、区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展开。幼儿园内营造民俗文化审美情感相适应的活动环境,在游戏化的环境中渗透民俗文化,让幼儿身临其境,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我们将民俗化主题活动更多地渗透到日常区域,开展主题背景下的探究性区域活动。区域活动在内容、形式上更加开放。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在丰富的区域角中,选择材料进行操作和探究,获得有益的知识和经验。例如:实施饮食文化主题后——创设同里小吃一条街(制作、介绍、买卖、品尝);节日文化主题后——创设水乡小舞台(既参与舞狮舞龙、打连厢、童谣等民俗节目的表演,还可以设计门票、规划舞台、设计海报);工艺文化主题活动后——生发出水乡工艺坊(蛋壳活动区、瓶子活动区、葫芦活动区、好玩的剪纸区和稻草DIY制作、青花瓷、窗格等)。在“水乡小导游”的带领下参观了充分体现同里民俗文化特色的区域活动,或在“同里小吃街”品尝古镇糕点,或欣赏“水乡工艺坊。

第五篇:语文教学如何开发民俗文化资源论文

摘要:语文课程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发民俗资源,有利于学生感受汉语言文字中渗透的民俗文化精华,了解独特的民族审美艺术,提高学生的民族思维特质。学生只有真正了解并懂得民俗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才能发自内心地热爱民族的语言文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民俗文化;开发与传承

一、挖掘民俗,丰富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章节中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应关注民俗,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民俗资源,丰富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让斑斓多彩的民俗文化为语文教学服务。1.挖掘岁时节令民俗。这类民俗在课本中最常见,像《大自然的语言》中出现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二十四节气。教学此文时,可向学生介绍二十四节气歌以及二十四节气释义,让学生了解四季耕种的依据。2.挖掘节日民俗。当中国传统的节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习俗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时(如:大年三十守岁、清明祭奠、端午划龙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教师可引导学生去搜集资料,去采访前辈,让他们在学习中去感受、去欣赏民俗文化,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阅读层面和课余生活,又能增强他们继承、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3.挖掘技艺民俗。这是最富有活力的民俗活动,包括竞技、戏艺、体育、工艺等方面的内容,它往往充分表现在民间游艺和各种庙会、集市的表演上。如《社戏》中让“迅哥儿”为之魂牵梦绕的“年规戏”,《泥人张刷子李》中两人精湛的技艺等,教师教学时,可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介绍自己本地区的民间文化(如踩高跷、挑幡等),由此感受自己家乡民俗文化的风采,欣赏独特的民族审美艺术。4.挖掘信仰民俗。信仰民俗属于“心理民俗”,是以信仰为核心反映在心理上的习俗。在对神、佛的崇拜中,出于敬仰,希求庇护。如《故乡》中闰土要走香炉和烛台等,这些情节牵涉到信仰民俗。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探究它产生的社会渊源,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辨证地看问题,懂得用科学文明慢慢地取代它。5.挖掘建筑民俗。在历史的发展中,我国建筑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无论在技术还是艺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故宫博物院》《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课文,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宫殿建筑的特点,表现了我国人民的智慧。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可有意挖掘教材中的服饰民俗、礼仪民俗等民俗资源,让学生感受汉语言文字中渗透的民俗文化精华。

二、借助民俗,提升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

“民俗”是一个社会历史文化的心理积淀,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传统精神,透过这些民俗可以直观一个民族在一定时期内的历史文化以及一个社会发展的年轮。作家,特别是现实主义作家,不仅是模拟民俗,更是在其作品中自觉与不自觉中表现民间风情,反映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地域风俗。教学中借助民俗,既能丰富语文教学的内涵,又能拓展语文教学的外延。1.感受民俗的地域色彩和时代气息。语文教材中选的近当代著名作家鲁迅、老舍、沈从文、汪曾祺等的作品,就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集成。他们的作品都是从自己熟悉的风俗习惯、风物民情入手,塑造人物形象,形成语言风格也都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和时代气息。如《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教给“我”的许多规矩:辞岁之后得到压岁钱;大年初一,睁开眼睛,就要对人说“恭喜恭喜”,还要吃一点福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学生对着匾和鹿行礼、拜先生和孔子等。鲁迅在这些乡土风俗的描绘中刻画人情世态,从微观的角度对风土民俗进行真实细腻的描述,显示出浓郁的时代气息和独特的地方色彩。《云南的歌会》中那清新的装束,烂漫的山花,齐唱的山鸟,长长的屋廊,人们唱和相续,浓郁的民族气息扑面而来,表现了一种独特的地域美。《安塞腰鼓》中年轻的后生在黄土高原上酣畅淋漓的舞姿,既有浓浓的地域色彩又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一篇篇富有民俗风情的作品,把学生带进特定的社会生活,领略民俗的古朴,感受作品生动的时代感和历史的亲切感。2.理解民俗的社会涵义与情思。我国古典诗词中也蕴含着众多的民俗事象,以及由当时民俗心理观念所积淀的特殊社会涵义与情思。在古诗词中,“月”“柳”“菊”“茱萸”“龙舟”等具有民俗风情的事物常常用来表达丰富的内涵。教学中,若能借助诗中的民俗,就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内涵,更深层次地去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渗透的情感。如苏轼的《水调歌头》就是一篇寄意民俗风情的佳作。时当仲秋季节,诗人仰望如盘之月,顿萌人心思圆之情。民间由供月、赏月、全家欢宴组成的总称为“圆月”的习俗活动,触发了苏轼心头的离愁别绪,于是借明月送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福。再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表达了作者对故园的思念,对家乡的热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写出了隐居生活的悠闲自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凡此种种都热烈而深切、畅达而含蓄地表达诗词的主题,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人文内涵。那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理趣”,正是在一派人人熟稔的民俗风光之中深入人心的。学生在学习诗词时,除了透过其生动的艺术形象去发现和理解它的富有哲理的思想之外,还能从中得到独特的美感享受。

三、链接民俗,传承与弘扬优秀的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资源是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最好素材,开掘和运用民俗文化资源,才能让教育在多元文化冲击的环境中保持自己的本土文化,在强势文化入侵背景中不丧失自己的文化精髓。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民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教学时,我不但注意给学生们讲解具体的民俗文化事象,更注意引导学生搜索各种前沿的研究资料和研究信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外界的信息,知道哪些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最宝贵的传统。我利用第二课堂,以讲座形式上了《岁时节日民俗》《人生仪礼》等民俗课程,还上了综合实践活动课《漫话对联》,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到民间采风去》。学生通过听讲座、调研、采风等一些健康的民俗活动,从课内走向课外,拓宽视野。健康朴素的民俗文化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大大增强。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民俗文化资源博大精深,也是语文课程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作为语文教师,理应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做一名传承民俗文化的使者,让优秀的民俗文化走进课堂,融入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4月版)

[3]王献忠.中国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

下载民俗文化资源的现代化效应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俗文化资源的现代化效应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保护与传承家乡优秀民俗文化资源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寒假社会调查报告 保护与传承家乡优秀民俗文化资源调查目标:由于年轻一代离开家乡,在外打拼,家乡中的很多优秀民俗已被年轻一代遗忘,通过这次调查,提......

    民俗文化

    山西文化与内蒙古文化中不同的展演 十年腾飞看深圳,百年发展看上海,千年古都看西安,五千年文化看山西,民族风情请看内蒙古。 (一) 民间文化: 晋商文化。天下最富是山西,当然这是百年......

    民俗文化

    县域文化 社火(一) 社火(二) 灯阵 宝卷老调 土门戏 山歌 曲艺剌绣 剪纸 社火(一) 春节闹社火,是我国民间流传较为广泛的一种文化活动。每当新岁复始、春风沐浴大地之时,满脸堆笑的......

    浅谈民俗文化,语文课程资源的一抹亮色教育论文

    摘要:民俗文化是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科学素养和思想情感有很大的帮助。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教材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资源,以阅读教学为起点,将民......

    正确认识民俗文化

    正确认识民俗文化 正确认识民俗文化 乌丙安 民俗文化包罗万象,无处不在,无所不有,它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民族民俗文化的优秀遗产,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现在中国已经是联合国《保护非......

    民俗文化经典诗词

    民俗文化经典诗词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现在的春节。 爆竹:鞭炮。山家以除夕烧竹......

    广西民俗文化

    广西民俗文化 广西是少数民族居住区,是全国仅有的五个自治区之一,其中壮族人口逾千万,是全国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一个民族,如何保护、传承与开发好壮族文化是摆在我区各级党委......

    民俗文化作业

    盐城民风民俗 学习了民俗文化这门课,了解了很多,对于我的家乡的民风民俗也做了一个统一的介绍: 开船习俗 满载会与满载酒旧时,渔民,们在汛期出海之前,要举行贡会, 贡会的宗旨是“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