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养牛业概况及发展趋势

时间:2019-05-13 15:04: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外养牛业概况及发展趋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外养牛业概况及发展趋势》。

第一篇:国外养牛业概况及发展趋势

国外养牛业概况及发展趋势

一、国外养牛业概况

据1996年统计,全世界有牛13.2亿头,其中水牛约1.52亿头。从牛的绝对数量看,养牛最多的国家是印度,约1.94亿头。按人口平均,新西兰和乌拉圭的牛最多,平均每人约有牛3头。全世界有奶牛2.29亿头,人均占有奶量为80.85公斤,其中以新西兰人均占有奶量为最多,高达2757公斤。以下依次是丹麦(896.51公斤)、荷兰(703公斤)、法国(519公斤)、澳大利亚(478.98

公斤)。奶牛的头平产乳量最高的是以色列(9105公斤),其次是美国(7483公斤)。全世界肉类总产量为2.15亿吨,其中牛肉产量达5666万吨,仅次于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26.33%。有些国家消费牛肉量占肉类总量的比重亦较大,如乌拉圭牛肉消费量约占肉食总消费量的76%,阿根廷占71.19%,澳大利亚为54.74%。全世界肉牛的平均胴体重为203公斤,以色列的肉牛胴体重为350公斤,美国为305公斤,加拿大为288公斤。

二、世界养牛业发展趋势

(一)养牛场数目减少,经营规模扩大近年来随着世界性的牛奶过剩,使得一些中小型奶牛场被兼并或转产,因而养牛场的数目大幅度减少,而养牛场的规模则不断扩大,并且日益趋向专业化、工厂化发展,普遍提高了机械化水平,实行集约化的经营管理。如美国,奶牛场由 20多年前的3000万家减少到现在的200多万家,其中饲养1000头左右的大型奶牛场有几万个;饲养5000头以上的特大型奶牛场也有几十个。这些工厂化大企业所生产的牛奶,约占全国所需商品奶的95%。加拿大奶牛场的数量比以前下降31%,而饲养头数却增加34%。由于采取这些措施,增强了抗风险能力,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二)开展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大批成熟的高新技术,如基因工程、同期发情、冷胚移植、同卵双生、胚胎性别鉴定、胚胎分割、激素免疫等,在养牛业中得到推广应用,并取得较好效果。此外,在牛的育种、饲养管理方面,实行了微机管理,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养牛业的生产水平。

(三)品种大型化世界上培育的奶牛和肉牛品种较多,近年来各国为了提高牛的生产水平,都在优选品种。各国饲养的奶牛品种,除荷斯坦奶牛(即黑白花

奶牛)外,还有爱尔夏牛和娟姗牛等,但近年来奶牛品种日趋单一化与大型化。各国饲养荷斯坦奶牛的头数日益增加,其原因是荷斯坦奶牛具有产乳量高、产乳的饲料报酬高、生长奉育快、瘦肉多等优点,故在奶牛中饲养的比例不断增加,其他奶牛品种则日渐减少。如美国和日本,荷斯坦奶牛占饲养奶牛总数的90%以上,英国占64%,荷兰、新西兰、澳大利亚等亦是以发展荷斯坦奶牛为主。在肉牛业,由于人们普遍厌恶动物脂肪,追求瘦肉多,而大型品种的特点是生长快,可以在年龄不大的时候屠宰,使瘦肉多而脂肪少,符合市场需要,因此夏洛来、西门塔尔等大型品种,引起了饲养者的广泛兴趣。原饲养海福特、安格斯、短角牛等中、小型肉牛品种的国家,亦相继引入大型肉牛品种。近年来,我国也先后引进夏洛来、利木赞、西门塔尔牛等良种与本地黄牛杂交,获得了较好改良效果。

(四)肉牛生产发展迅速自60年代以来,肉牛业蓬勃发展,在牛的总数中肉牛的比重越来越大。1977年世界肉类总产量为1.26亿吨,其中牛肉产量达4600万吨,占肉类总产量的3796,比1961—1965年(3087万吨)增加1513万吨,增长4996;到1991年达到5300万吨,比1969—1971年(4000万吨)增加1300万吨,增长32.50%。有些国家减少了奶牛的饲养头数,肉牛的饲养头数急剧增加,如美国1976年奶牛的头数比1955年减少。

(五)重视饲料加工的研究,实行全价饲养70年代以前,国外对牛的饲料加工尚停留在晒制于草、玉米整株青贮、谷物磨碎等几项简易方法。近几年来一些养牛业发达的国家推行了一系列新的饲料加工技术,从而提高了养牛业的经济效益。

据专家研究得知,谷物生产的总能量有一半在籽实,有一半在秸秆内。全世界秸秆的年产量约为20亿吨,如何利用这样大的能量,受到了许多国家的重视。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1976年召开了关于开辟新的饲料资源的技术讨论会,会议指出,可采用生物化学、物理和化学方法来提高秸秆的利用率。对籽实饲料,一些国家采取了挤压法、胶化法、湿化法、颗粒化等加工技术。此外,有些国家为了进一步发挥奶牛和肉牛的生产潜力,推行混合日粮,实行全价饲养,其作法是将粗料和精料混合,压制成颗粒饲料喂牛。

在发达国家,以往采用大量精料喂牛,致使牛采食精料过多,造成牛发生

消化疾病和代谢疾病增多,牛过于肥胖又会发生繁殖障碍。有鉴于此,有些国家在牛的日粮中增加了粗料的比例。如美国在1972—1973年间精料比例为52%,近年来有些牛场将精料减少为21%。国外使用玉米肥育肉牛也日益增多。美国在牧区繁殖肉用小牛,养到7~8月龄时转到粮食产区,利用青贮玉米催肥,经10个月育肥,体重达500公斤左右屠宰。德国巴伐利亚地区88%的公牛用青贮玉米肥育,平均日增重为1.074公斤。

(六)充分利用杂种优势原苏联研究了100多个牛的杂交组合,证明杂交后代比纯种牛多产肉10~15%。美国也证明,两品种杂交后代的产肉力比纯种牛提高15%~20%。在发展中国家,大量引进高产品种与当地牛进行杂交改良,以提高生产力,致使原有品种减少,有些品种已经绝迹。据法国Lauv在欧洲地中海调查得知,原有149个地方品种中仅有33个品种目前还维持现状,其余品种已逐渐减少或已达到灭绝的边缘。

第二篇:我国养猪业概况及国外养猪业发展趋势

我国养猪业概况及国外养猪业发展趋势

刘海良(北京 100001 全国畜牧兽医总站)

一、全国养猪生产情况及在国际上所处地位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畜牧业生产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随着畜牧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养猪业也保持了稳定的增长,2000年生猪年末存栏44681.5万头,肉猪年出栏52673.3万头,猪肉产量达到了4031.4万吨,分别比1999年增长3.6%、3.8%和3.6%,猪肉在全国肉类总产量中的比重占到65.8%。我国生猪存栏数超过了世界总存栏量的一半,肉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基本占到世界总量的50%。猪肉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高近28个百分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1999年我国猪的出栏率为124.77%,接近世界平均水平129.01%;头均胴体重为78kg,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存栏猪平均产肉量达到98kg,接近世界平均水平100kg。人均占有肉类46.85kg,其中猪肉31.46kg,分别高于37.79kg和14.79kg的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猪的存栏数和出栏数分别比1978年增加了1.278亿头和3.4835亿头;猪肉产量和人均占有猪肉分别比1978年增加了3129.8万吨和22.46kg(图1-1)。由此看出,猪肉不但是我国肉类生产的主体,是城乡居民肉食消费的主体,而且在世界猪肉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图1-1我国的猪肉产量与人均占有量

(FAO)

二、我国生猪产销区域明显

四川、湖南、湖北、山东、江西、安徽、江苏、河南、广西及河北是我国十大生猪主产省,2000年生猪出栏3.39亿头,猪肉产量2576.8万吨,分别占到全国总量的64.4%和63.9%。生猪年出栏在5000万头以上的有四川和湖南省;年出栏在3000万头以上的有河北、河南和山东省。辽宁、吉林及黑龙江三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1988年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4.3%,当年出栏生猪3453.4万头,比1991年的1862.0万头增加1591.4万头,年递增率达9.2%,比同期全国62%的年递增率高3个百分点,发展势头强劲,形成了我国生猪生产的新产区。猪肉供应由1991年以前的每年调入170万头变为自给有余。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福建及浙江等省、市是生猪的主要销区,每年都要调入相当数量的生猪。

截止1998年,全国已建立了480个商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其生猪出栏量为22482.9万头,猪肉产量为1620.66万吨,分别为全国总量的45.6%和43.2%。基地县中涌现了一批生猪生产大县。年出栏生猪100万头以上的县有41个,占基地县数的8.8%,仅湖南省就有14个出栏生猪超百万的大县,其中湘潭县出栏生猪达185万头。基地县向外调出生猪10145.44万头,其中二、三元杂交瘦肉型猪9638.2万头,外调量大的省有四川省外调1096.88万头、山东省外调929.9万头、湖南省895万头。

三、目前我国生猪生产的几种主要方式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发展,我国生猪生产已经摆脱了传统单一的饲养模式,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目前主要的生产方式有三种,一是传统的农户养猪生产方式,一般每户饲养1或3-5头,作为家庭的副业,主要利用其家里的剩汤剩饭和一些副产品饲养,较少的利用配合饲料和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较为粗放。其生猪饲养量占全国饲养总量的75%-80%,生产的猪肉偏脂肪型。猪肉主要供给广大农村、城镇及中小城市等。这种方式仍为我国生猪生产的主要方式。二是专业户养猪,一般每户饲养规模从几十头到上百头,从数百头到上千头不等。这种生产方式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要有一定的投入,建造专门的养猪场,有专人负责管理,利用混合或配合饲料饲养,饲养专门化的瘦肉型猪品种或其二元、三元杂交种。其生猪饲养量占全国饲养总量的15%左右,生产的猪肉偏瘦肉型。主要分布在全国瘦肉型猪基地县、经济较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郊区等。生产的猪肉主要供应国内大中城市。三是工厂化养猪生产,一般每场年出栏几千头到上万头或一万头到几万头。这种生产方式专业性很强,投入也较大,要有一批专业人员负责生产管理,同时对饲料的营养要求也很高,饲养专门的洋二元、三元杂交种或专门化配套系。其生猪饲养量占全国饲养总量的5%左右,生产的猪肉为瘦肉型。主要作供港活猪和供国内大城市消费。相当一部分工厂化养猪场的生产水平已达到养猪发达国家的水平。

四、国内外养猪业发展趋势

综合分析国内外养猪业发展的趋势,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规模养猪数量增大,依靠规模饲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日本的养猪农户由1965年的70.2万户减少到1995年的1.9万户,户均规模由5.7头扩大到1993年的426.2头和1995年的545.2头。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的调查,在1993,饲养规模在29头以下的农户每头生产成本为40201日元,而饲养规模在500头以上的农户每头生产成本仅为29990日元,规模经济比较显著。

美国猪的饲养规模也不断扩大。1970年,美国共有养猪场87.1万户,平均每户出栏肉猪100头,到1994年,养猪场减少至20.8万户,平均每户出栏肉猪扩大到458头。1992年,养猪规模在1000头以下的农场占全美国的84.2%,其出栏的肉猪头数占全美国的22%,1000-2000头的农场占8.9%,出栏的肉猪头数占20%,2000头以上的农场占6.9%,出栏的肉猪占58%。

丹麦的养猪规模也呈不断扩大的趋势。1984年丹麦有5.2万个养猪场,1994年减少到不足2.8万个,1994年,存栏头数在1000以下的养猪场数占全丹麦的79.3%,而其养猪头数占全丹麦的24%。1000-2000头以上的养猪场占10%,养猪头数占54.3%。

与畜牧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养猪经营规模处于劣势,虽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规模养猪数量和水平都在增大和提高,但是猪肉的供给主力依然是一家一户饲养2-3头的分散农户。据1999年统计,全国年出栏50头以上的猪场或养猪专业户,年出栏商品猪占全国总出栏猪的21.4%,具体情况见表1-1。

表1-1 1999年我国规模化养猪的基本情况

年出栏商品猪的规模(头)

50-90 100-499 500-2999 3000-9999 10000-50000 154650

16814.8 1746.33

2368 1085.9

629 898.81

50000以上 78.92 猪场或养637434 猪户(个)年下出栏数(万头)占全国总出栏的比例(%)4336.59 2975.29 8.34 5.73 3.36 2.09 1.73 0.15 在规模化养猪方面,横向比我国和畜牧业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纵向比每年都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必须注意我国有自己的国情和客观情况,各地又有各地的特殊情况,在发展规模养猪方面千万不可盲目攀比,要因地制宜,确定发展的规模大小,饲养方式,要以当地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以经济效益为前提,稳步发展。另外还要注意规模饲养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关系,在确定发展规划的同时首先要考虑好环境保护,否则会走弯路。

2、养猪的科技含量得到很大的提高,基本上摆脱了传统的养猪方法,向高新技术要效益

从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已被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所证明。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特别是养猪业的发展,也体现了这一科学论断的正确性。近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近二十几年来,我国养猪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各级畜牧主管部门及畜牧技术推广机构推广了大量的实用科学技术,对全国的养猪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如优良品种的推广及杂交改良技术的应用,科学饲养技术的推广,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改善饲养方式及饲养工艺等等。

为了适应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以及加入WTO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实现我国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提高养猪的饲料报酬,目前英国料重比为2.85,丹麦为3.2,法国为3.29,荷兰为3.01,日本为3.26,美国中西部为3.37,我国为3.9-4.5。

(2)提高母猪的繁殖能力,目前每头母猪每年平均分娩胎数,美国为2.28胎,我国仅有1.7胎;每头母猪每年提供断奶仔猪,美国为20头,我国仅16头;仔猪存活率,美国为95%,我国仅84%。

(3)提高肉猪出栏率,世界先进水平为160%,我国平均仅125%左右。

(4)人工授精技术(AI)的应用,这项技术具有避免传染疫病,增加优良公猪的利用机会,减少公猪的使用数量等优点,已在养猪业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致力于新设备的开发与使用。目前美国大约有50%-70%的养猪场应用此项技术,我国只有部分猪场使用这项技术。

(5)超早期隔离断奶技术(SEW)的应用,其实质内容是母猪在分娩前按常规程序进行有关免疫注射,在仔猪出生后保证吃到初乳后按常规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注射后,根据本猪群需要根除的疾病,在lO-21天之间进行断乳,然后将仔猪在隔离条件下进行保育饲养。保育仔猪舍要与母猪舍及生产猪舍隔离开,隔离距离约从250m到10km,具体要根据隔离条件来确定。这项技术于美国1993年开始试行并逐渐成熟,1994年正式在生产上大量推广,1999年美国已有40%-60%的养猪者采用这种方法。我国的一些规模比较大、管理比较好的养猪场也在逐步试行这一技术,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6)多位点生产(场外生产)技术的使用,这在养猪发达国家的大型养猪联合企业迅速普及,其主要做法是使断奶仔猪与分娩环境相分离、育肥猪与育成环境相分离,这是减少疾病传染及维持猪只较高健康水平的一种有效措施。

(7)计算机管理技术的应用,这项技术在养猪业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普遍使用,这对于猪场各类数据的记录、保存及分析,生产管理,疫病监测,经营决策,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等等都有很大的作用。猪场应用后可以提前发现问题、减少损失、节约劳动开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盈利。目前我国一些养猪场也在逐步使用这项技术,其软件有国外引进的PigChamp、PigWin和国内一些大学、研究机构编制的软件等。

(8)猪的饲养管理自动化技术应用,有利于减少疫病的传播途径,降低各个环节猪的死亡率,准确的记录便于科学的管理,减少劳动力及饲料等资源的浪费等等,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猪的生产性能,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主要包括母猪饲喂自动化,断奶仔猪、生长肥育猪和泌乳母猪的饲喂自动化,种猪性能测定自动化等等。这项技术在我国养猪业比较发达的省份已经逐步应用,并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9)养猪的新工艺与猪舍的环境控制技术应用,通过人为的改善工艺和环境条件,以最大限度满足猪生长发育对环境需求,使其更大限度的发挥遗传潜力,提高生产性能,增加养猪生产者的经济效益。目前主要使用的有诺廷根养猪系统,地面保温或冷却系统,间歇性淋浴自动控制设施,猪舍环境整体控制等。

(10)猪育种新技术的应用,根据美国农业部1996年对美国50年来畜牧业中各种科学技术所起的作用进行的总结,遗传育种的贡献率在40%以上,足以可见遗传育种的重要性。猪育种的新技术可以归纳为分子生物学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系统工程理论的应用(详细讨论见后)。这些技术不同程度的在我国一些种猪场得到了应用,已初见成效。

3、育种新技术在养猪业上的应用,不但提高了种猪的整体质量,而且还不断培育出了适应不同市场需求新品种、配套系和新品系,以满足养猪业对优良种猪的需求。关于分子生物学技术;

主要包括:(1)猪基因组计划。国际上动物生物技术发展迅猛,畜禽的基因组计划始于九十年代初,其主要目标是寻找重要经济性状(如瘦肉率、产奶量、产蛋量、抗病性等)位点或与之连锁的DNA标记并将其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来改良畜禽品种,提高选择的有效性及年遗传改进量,从而提高动物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其主要内容是构建高分辨率的遗传连锁图谱和物理图谱,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猪19对染色体上己发现了丰富的DNA多态性。Rothschild(1998)报道猪遗传连锁图谱上的基因和标记有约1800个标记,其中约250个是基因。

(2)数量性状主效基因的检测与利用。定位数量性状位点(QLT)常用方法是分离分析法、候选基因法和基因组扫描法。已检出的主效基因或QTL有猪应激综合征候选基因RYR1基因、酸肉基因(RN)、猪大肠杆菌K88受体基因、窝产仔数候选基因ESR基因、肌内脂肪的候选基因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基因、脂肪组织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基因和猪肌肉生长抑制素(MYOG)基因等(Rothschild和Ruvinsky,1998)。目前,猪应激综合征基因、窝产仔数候选基因等已在猪育种中应用。

(3)数量性状的标记辅助选择。在猪育种选择中,对遗传力较低(如繁殖性状)、度量费用昂贵(如抗病性)、表型值在发育早期难以测定(如瘦肉率)或限性表现(如产奶量)的性状,如采用标记辅助选择(MAS),则可提高选择的准确性和遗传进展,提高育种效率。例如猪产仔数这一低遗传力性状,用传统方法改良进展甚微。Rothschild等(1994,1996)发现雌激素受体(ESR)基因是猪产仔数的主效基因之一,该座位在中国梅山猪合成系中可以控制1.5头总产仔数和1头活产仔数。在中国二花脸杂交群中,中国农业大学不但证实了Rothschild等人的研究结果,同时还发现了另外一个控制猪产仔数的主效基因座位-FSHβ,这个基因座位可以控制2.0头总产仔数和1.5头活产仔数(Li等,1998)。

(4)转基因技术。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的主要经济性状,如北京农业大学、湖北畜牧所等单位1989年将猪生长激素基因转入湖北白猪受精卵中获得中国首批转基因猪,经过几个世代的观察,其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分别比同窝非转基因猪提高13.4%和10%(Fan和Wei,1998)。

将转基因技术应用于增强动物抗病性。目前主要局限于特定抗病性基因、特异性抗体基因、核酶基因等的转移。如把编码维斯那病毒的被膜蛋白基因导入绵羊,从而产生被膜蛋白,阻断病毒巨噬细胞受体。还可以给猪、羊等导入产生特定抗体所必需的基因。利用转基因技术开发特定动物产品。利用转基因猪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药用蛋白。如猪乳腺表达的人凝血因子VⅢ(BCF)是人血液中的10倍,用于BCF缺陷的治疗;丝氨酸蛋白酶酶原(hPDC)的转基因猪比人血中高200倍,作为抗凝物用于白血病的治疗;重组Hb转基因猪生产的Hb作为血液代用品已进入临床试验(彭中镇等,1999)。

利用转基因猪作为人的器官移植供体。人与猪生理相似,伦理学争论小。在超急性排斥反应研究发挥重要作用。如阻碍补体激活DAF(衰变加速因子)为人类补体激活调节因子(RCA)的一种,hDAF转基因猪的心脏移植给猕猴后猕猴成活40天,实验对照仅6小时(White和Langford,1999)。关于计算机信息技术:

主要包括:(1)遗传评估系统。选种是育种工作中的关键环节,正确的选种要基于对畜禽遗传素质的准确评定。50年代初,美国学者Charles R.Henderson提出了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LUP)法。随着遗传学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他于1973年又对该法的理论和应用进行了系统阐述,使这一方法在奶牛的遗传改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多数国家奶牛育种值估计的常规方法。80年代中后期,随着人工授精技术的广泛使用,一些国家开始把这一方法应用于猪的遗传评估中,大大提高了遗传改良的速度,如加拿大自从1985年开始应用动物模型BLUP法以来,背膘厚的改良速度提高了50%,达100kg体重日龄的改良速度提高100%~200%(Sullivan和Dean,1994)。目前,这一方法已成为猪遗传评估的标准方法。BLUP育种值估计方法之所以能够提高选种的准确性是由于具有以下主要优点:①充分利用了所有亲属的信息;②可更好地校正环境效应;③能进行种畜的跨群体、跨世代比较;④能克服非随机选配造成的偏差;⑤适用性广,可用于各种不同情况;⑥准确性高,对于所给定的信息,可以使估计值与真值的相关达到最大。

(2)讨算机图像分析系统的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和图文数据库的建立,使育种数据、种质资源、形态特征、生态环境等与动物育种有关的“数”和“形”联系起来,从群体行为到染色体组型都可以通过图像进行充分的观察和度量,从而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提高育种效果。如在猪的育种实践中,通过计算机图像可分析B超活体测定的背膘厚度以及眼肌面积,不必等屠宰后进行测定,降低了测定费用,加大了选择强度,提高了选种的准确性;采用核磁共振计算机图像技术,可在活体上测量系水力、肌内脂肪含量及脂肪含量等肉质性状,加速这些性状的遗传改良(Ollivier等,1990)。另外,可以利用计算机与录像技术,进行母猪自动称重与体况评定,实现母猪饲养管理的自动化与智能化。

(3)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随着计算机与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在畜禽遗传评估体系采用这些现代技术,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育种效率。加拿大建立了以加拿大猪改良中心为龙头、省/地区改良中心为中介和育种场为基础的国家猪改良方案。加拿大猪改良方案拥有12000头基础母猪的核心群,是世界上最大的群体之一。该方案能使每个参与者共同地测定种猪、记录生产性能数据和对种猪进行遗传评估。改良方案以独立而准确的数据、公开而可用的结果为基础,所有个体的估计育种值都可以从互联网上浏览。育种者可以拿自己的种猪与别人的种猪进行比较,然后通过人工授精获得自己所需要的遗传素材,去改良自己的种猪。通过这一方式,实现了信息共享,使所有育种者或公司都能收益。

关于系统工程理论的应用。

畜禽育种方案和繁育体系的优化决策是数量遗传学与系统工程相结合应用于动物育种的又一个重要任务。现代动物育种目标是从遗传上改良种质并使其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无论是选择还是杂交都要考虑到如何使数量性状的遗传改良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在猪的育种优化方案中,从生物学和经济学目标考虑,以猪的繁殖力、生长发育、胴体品质等为主要改良的目标性状,通过对性状边际效益的计算和各目标性状经济权重的分析,通过数学模型计算和投入产出分析,可制定出育种进展快和经济效益高的优化育种方案。并对核心群的规模、猪群结构、猪种利用年限、选择方法、饲养工艺等因子在一个优化育种方案中予以考虑。

4、食品安全,绿色养猪已是人心所趋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高品质、高安全性的猪肉需求越来越强烈,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逐渐形成绿色养猪生产。1986年以来,瑞典在全球率先禁止使用促生长剂,并已形成“瑞典模式”的绿色养猪生产。同时,在猪遗传改良方案中,加强对种猪使用寿命的选择。所有这些为世界各国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榜样。“瑞典模式”主要体现在:(l)饲料中禁止使用促生长剂;(2)死猪的肉骨粉不得用做饲料;(3)严格控制饲料中的沙门氏菌;(4)除短期情况外,不准限位饲养母猪;(5)所有猪群应铺以垫草;(6)饲养环境应满足猪的行为习性(如产前筑巢、拱掘);(7)圈舍要有良好的采光条件(窗户);(8)禁止断尾;(9)猪的生活空间比大多数国家更宽敞。

第三篇:国外医疗保障制度概况

国外医疗保障制度概况

国外医疗保障制度概况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最有代表性的有三种形式:一种是英国、瑞典等国实施的国民卫生服务(NHS)制度;一种是德国、法国等国家实施的是社会保险制度;还有一种就美国是实施多元的非组织化的医疗保险管理制度。上述三种医疗保障制度方式其目的虽然都旨在保障国民健康,免于伤病威胁,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少,都莫不殚精竭虑而筹谋因应对策。主要问题是:

①卫生服务的僵化。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社区医疗服务,但是由于医疗资源和财源都由国家统一管理分配,以致造成难以实施全面而有效率的卫生服务,国民对医疗覆盖方式、住院等待时间、医疗纠纷处理等问题深有反感,医师的积极性也不够高,总之名义上的全民医疗保障制度的英国、瑞典等国家,仍然盛行民间疾病保险,这是反映国民对僵化的国民卫生服务制度的不满而转向不同保障形式的医疗行为,在中产阶层以上国民中尤其明显。

②医疗费用的大幅度上涨。当前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关系是基于契约关系上的,按照医院或开业医师实际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数质量来支付医疗报酬,这种制度本身就具有医疗费用无限制上升可能的特点。医疗费用上涨,因而不得不调整保险费比率或者提高国民就诊时分担医疗费用的金额,这是当前医疗保障制度的世界性难题,虽然实行多种支付方式,包括美国著名的DRGs,但问题并无根本解决。

③仍有部分国民没有或基本没有享受到全民医疗保险服务的权利,要把社会医疗保障服务真正扩大到全民,仍是今后努力的方向和探讨的重要课题。现将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医疗保障制度情况简介如下:

一、英国的国家卫生服务制度

当前,英国国家卫生服务制度主要存在的问题是:①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医疗服务效率也不高,这与医院由国家办,医务人员领国家固定工资,领取报酬多少与付出劳动量多少无关之故;②医疗供需矛盾较大,据1980年统计,全国2000所医院有床位36万张,年住院576万人次,床位利用率为81%,平均日门急诊13万人次。一般说,医院对急性病的服务是较好的,不仅免缴医药费还免费供应伙食,但对慢性病以及疝修补术、白内障摘除术、扁桃体切除术等住院就要等很长时间,45%的病人要等1个月以上,6%的病人要等1年之久;③私人医疗机构和私立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对国家卫生服务制度的冲击越来越大,虽然国家医院只设自费床位仅占总床位的1%还不到,自费医疗病人仅占病人总数的5%,但这充分反映病人对医疗市场的需求。所谓自费医疗病人,并不完全放弃国家免费医疗,其中大多数还享受国家免费医疗,仅指自费支付床位费,也有的可通过非营利性保险计划来解决。

二、瑞典的全民社会福利保险制度

瑞典于1926年颁布《国民保险法》,1934年颁布《失业保险法》。于1982年卫生立法规定每个居民有权获得相同的卫生保健服务。瑞典的卫生保健服务具有两个特点:①卫生福利事业统一由国家管理,卫生服务90%由国家办公立医院或公立卫生机构提供,凡16岁以上公民都有权选择其居家10公里范围内的一位开业医师,登记后就可得到该开业医师的免费医疗服务、健康检查和预防接种,开业医师根据病人病情可将病人转到任何医院;②1984年起瑞典允许实施私人健康保险制度。

瑞典卫生保健服务经费来源三分之二来自地方税收,三分之一来自中央政府;医疗保险费用85%来自个人税收,15%来自国家。卫生费用增 2 长已对经济造成巨大压力,卫生保健服务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1%,年人均已超过1200美元。因此从90年代初开始进行改革,内容包括:①中央政府加强对省议会的卫生保健政策的指导,努力降低卫生保健费用;②国家对省所作的医疗保险基金补助按居民总人数拨款;③规定各省议会用于卫生保健费用的总额每年不得超过175亿瑞典克朗;④着手解决住院病人排队等候的情况,据调查有10%住院病人须排队等候,等候时间平均2个月。

三、德国的医疗保健制度

德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①医疗保险制度下的医疗供给量是个人所得的再分配,因为保险金是比例相同的(11.37%),高收入者多缴,低收入者少缴,故其实质是高收入向低收入的所得转移;

②企业要负担保险金的一半,故其实质是企业向家庭、企业主向雇员的所得转移;

③缴纳保险金是不论老年、青年都一样的,故其实质是从现在(青年时少就诊)向将来(老年人发病率高)的所得转移,青年人群向老年人群的所得转移;

④从保险金的作用上,其实质是从低发病区向高发病区的所得转移。德国医疗保健制度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①对预防保健重视不够;

②医疗费用上涨较快,卫生经费占国民收入的8.2%,由于采用第三方付款方式,缺乏制约措施;

③政府不负责对医疗质量的监督检查。近几年来,德国已采取一些改革措施,包括实行固定药价,差额部分由病人自负;定期抽查处方情况;实行新的财务激励办法;对不注意节约医疗费用的将解除保险合同。

四、法国的疾病社会保险制度 法国疾病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问题是:

①政府对医疗费用负担过重,年增长率为10%,超过生产增生率,绝对数值也超过国家国防预算;

②保险基金采用病人代付再补偿形式,且要相隔一段时间,对个人经济周转以及受物价影响较大。因此近几年来法国采取一系列降低医疗费用和减少保险赤字的局面,包括:对医院管理实行总预算法,提高缴纳保险金额,扩大缴税范围,严格抽查处方的合理性,对新技术进行评价,限制多余的不必要的检查项目限制医疗仪器的增添,减少非必需药物补贴比率(从70%减为40%)。

五、美国的医疗保险制度美 国医疗保险的形式有两大类:

(一)社会医疗保障

(二)私人医疗保险美国医疗保健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医疗市场实行非组织化的管理体制,即实行的是“非管理保健”(non-managed care),在全国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措施,因此突出地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第三方付款制度易造成过度的医疗需求,投保人每月向保险公司支付一定保险金额后(包括雇主支付部分),患病时可自由选择医师或医院就诊,然后向保险公司报帐,大部分由保险公司支付,这种制度是按服务项目偿付(fee for service)的制度,属于后付款制(post payment 4 system)的偿付类型的优点是方便病人,可满足病人需求自由选择,缺点是医疗保险费难以控制;

②缺乏控制医疗费用的动力机制,医生和医院为了增加收入就会出现两种突出情况,一是诱导病人扩大医疗需求,造成大处方、滥检查;另一是把无利可图的或疑难病人推向非营利性医疗,前者增加保险公司的支出,后者加大政府的开支。

③享受卫生保健的不公平性,穷人和富人的差距很大,全国尚有2700多万人享受不到任何医疗保险。

六、加拿大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

加拿大全民医疗保险的基本做法包括供方、需方和第三方: ①供方,即医院和医生,由于加拿大的医院为政府开办,无论医生在公立医院挂牌行医,医生与医院之间只有业务协作关系,无经济关系;

②需方(国民),职工和雇主只要缴纳少量医疗保险费,贫穷者和丧失劳动能力的个人和家庭,可申请部分或全免医疗保险费,65岁以上老年人全部享受免费医疗保险;

③第三方,直接第三方为省卫生署,负责直接管理住院医疗保险部门(包括制订预算补贴、审批医院投资、控制床位使用率和医疗成本、检查医疗质量等)和门诊医疗保健计划部门(包括制定医疗服务标准、审查病历档案、制定收费标准、限制医生收入、颁发和吊销行医执照、保证医疗质量等),间接第三方为联邦卫生福利部,主要负责制订全国医疗计划和健康保险法规文件、确定给各省经费补助额、制订医生培训计划和进行卫生改革等。联邦政府和各省卫生署都严格执行“医院综合预算制度”,这是指医院与政府商定预算数额后,医院的费用必须限定其内,超支向上追加,省里不予保证,致使医院有强烈的控制总费用的责任心。因此加拿大 5 是当前西方发达国家中既控制医疗费用过度增涨,又解决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较好的管理模式,这是实行市场经济和加强政府参与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七、澳大利亚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

澳大利亚实行全民医疗保险制度是根据1973年《健康保险法》的规定,于1975年7月1日起开始,使国民人人都有享受同等机会的医疗保险,参保人缴纳工资的1.25%作为保险金,本人及家属可予补偿医疗费的85%,住公立医院普通病房费用可全免。1981年9月又对健康保险法作了进一步修改,参保人都要缴一笔人人都相同的费用作为“保险基金”,缴纳工资的3%为“基本保险费”,另再要缴纳“累进保险费”,高收入者再缴5%,中收入3%,低收入1%的工资,并明确政府仅补助30%的健康保险费用。这就是澳大利亚政府要求“富者多出”和“尽力而为”的思想,低工资收入阶层,1993~1994,凡个人年收入少于12662澳元,夫妇合计收入少于21320澳元(每有1孩子还可增加2100澳元),可以不付医疗保险金。澳大利亚的医疗保险明确规定:

①每个居民都必须参加医疗保险;②所有居民都可免费在公立医院得到同等质量的基本医疗服务;③在公立医院就诊时无权选择医生和病房,也不享受优先住院和治疗。

澳大利亚除全民医疗保险以外,还有40%的居民同时购买私人医疗保险,分单人保险和家庭保险两种方式,私人医疗保险只提供医院服务,既可去私立医院看病,也可到公立医院以自费病人身分就医,但可选择工程师和优先住院,政府负责支付75%。澳大利亚明确规定在私人诊所和医院就诊不得向病人卖药,因此同时实行“药品补贴计划”(PBS),政府每年公布一次PBS的药品目录(约500种药品),凡退休者和领取社会 6 救济者(包括子女)在购PBS范围内药品时,不管药品实际价格多少,每张处方付费2.6澳元,当年支出超过135.2澳元时,可领取一张免费卡,凭卡在当年免费购药。对其余人(包括不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每处方付费16澳元(不足16澳元按实际药价支付),当年药费支出超过312.3澳元时可申请优惠卡,当年购药时每处方只付2.6澳元。

八、日本的医疗保险制度

日本的医疗保险组织有三种形式:社会医疗保险组织、医疗救助组织和公共医疗保健组织。这三种医疗保险组织中,社会医疗保险组织是核心;医疗救助组织则是根据1950年《生活保护法》而建立了主要对贫民提供医疗保健、产妇、职业和死亡的救助,还提供生活、教育、住房的救助;公共医疗保健组织是为了某些病种或残疾人提供的医疗保险,主要根据《传染病预防法》(1897年)、《麻风预防法》(1907年)、《精神卫生法》(1950年)、《结核病防治法》(1951年)、《老人福利法》(1963年)等13个法律作出的医疗保险制度。

日本的医疗保险的基本做法是:经费来源包括个人缴纳保险费(按工资比例的8%~10%,个人和单位各负担一半)、国家和地方政府根据各医疗保险组织的参保人数使用医疗费的情况给予的一次性补助或按比例补助(原为全部报销,1984年起报销80%,个人自负20%);凡参加健康保险的人员有权凭证任意选择就诊医院或门诊,但并非均可到开业医生处就诊;凡就诊后除报销医药费外,还可领取一定数量的医疗补贴,包括因病缺勤补贴(从第4天起,最多到6个月可补贴工资60%)、分娩补贴、失业补贴和死亡送葬补贴等,而且医疗费超过一定高额时可申请超额部分的补贴;凡患结构病、精神病的患者及其赡养的家属可得到国家特殊补助;凡年满70岁的参保人可从当地政府得到免费医疗和一定的补助; 7 凡残疾儿童(6岁以下)也可得到免费医疗;凡参保人的家属也可报销70%(门诊)和80%(住院)。

九、韩国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

在韩国,凡参加医疗保险的投保人必须缴纳医疗保险费,其占个人收入比例各不相同,企业工人类为工资的3%(雇主和雇员各付1.5%);政府职员和私立学校教师类自负为工资的2.3%,对政府职员政府另支付2.39%,对教师校方和政府各付1.38%和0.92%;农民和城市居民类别根据其家庭收入和土地拥有面积划分为15个档次,缴纳不同档次的保险费,其中50%由投保家庭支付,另50%由政府支付,由于此类保险基金的亏损额较大,故政府每年还予一定的财政补贴。

韩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①政府补贴日益增加;

②全国计划社团数量过多,造成风险统筹的能力很不平衡; ③卫生资源利用不均匀,尤其是农村缺医生缺设备的情况比较严重。因此近几年来韩国主要采取了两项改革措施:一是设法逐步调整和减少计划社团的数量以扩大其独立地收支平衡经营的风险能力;二是采取医学院校毕业生必须去农村或山区服务两年的硬性规定,否则不发行医执照。

十、新加坡的全民保健储蓄计划

新加坡保健储蓄计划的缴纳办法作了几次变化,在1991年,作为公积金的保健储蓄,每人每月缴纳月收入的23%,另加雇主缴纳月收入的22%(即总公积金定额相当于雇员月收入的45%),从这公积金中抽出相当于月收入的6%(雇员、雇主各3%)拨入保健储蓄帐户。保健储蓄帐户的“存款”可免税并获得利息,并规定其“存款”数的上限(凡退休后可领年金的雇员上限为7500元,非领年金的雇员上限为15000元)。8 从1992年7月1日起,对35岁以上的投保雇员的保健储蓄缴费率从6%提高到7%;1993年7月1日起,对45岁以上的投保雇员缴费率又提高到了8%。凡没有雇主的自雇者缴费率仍为3%,但每年提高1%,直到与其他缴费率(6%~8%)相同时为止;1994年1月1日起,强制规定计程车司机、小贩或店主等自雇者在申请和更换营业执照时必须出示已缴保健储蓄费用的证明书。

新加坡在实行保健储蓄计划的同时还实行“保健庇护计划”(Medishield scheme),这是一种适用于长期治疗的严重疾病的一种医疗保险计划。一般人都愿意参加这种庇护计划。1990年12月统计,参加保健储蓄计划的投保人中已有88%参加了保健庇护计划,他们以及包括他们的家属(70岁以下)每月只要付新币1~11元的投保费就可参加此计划,每年支付医药费最高限额为2万元,一生中最高邻取限额为7万元。但对以下情况,保健庇护计划不负责支付:⑴投保前的住院费;⑵在保险生效之日前12个月内已接受治疗的癌症、冠心病、脑卒中、慢性肝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局部缺血性心脏病、退行性病变等;⑶先天畸形治疗;⑷区域外就医;⑸精神病治疗;⑹不孕症治疗;⑺分娩费用;⑻艾滋病;⑼自杀;⑽药瘾酗酒治疗;⑾美容手术;⑿战争伤等。

综上所述,当今国际上从医疗资金筹集、使用和偿付的方式,可将医疗保险模式归纳为国家政府保险型(如英国、加拿大等)、社会医疗保险型(如德国、日本等)、私营性医疗保险(如美国)、储蓄医疗保险(如新加坡)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模式(中国特有)。

第四篇:国外社区警务概况

国外社区警务概况

社区警务是本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端于英、美、加、澳等国家,随后又先后被德、法、日、新加坡等国家借鉴创新而兴起的一种以治本为主、治标为辅的警务发展战略。它是对传统的“专业化警务”战略的经验与教训进行深刻反思之后的一种选择。

传统的“专业化警务”战略虽然在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警察在其中亦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然而却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专业化警务”战略简言之即是一种以打为主的战略。警察受报警电话驱使,对案件作出事后反应;警察工作过分强调专业化,而忽视发动公众广泛参与;量逮捕罪犯的数多少和警察接到报警后到达现场的速度是警察工作的主要评价标准;依靠增加警力和装备现代化提高警察工作效能;对警察注重提倡勇敢顽强的精神,而忽视建立良好的警民关系,为公众乃至社会提供必要的服务。这样做的结果是警察疲惫不堪,效果并不理想,犯罪不仅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反而打不胜打,愈打愈多。

为改变这种局面,英、法警学专家和警务人员开始探讨一种新的警务战略。他们的注意力从以打击犯罪为主转移到以预防犯罪为主;从强调警察的专业性转移到重视改善警民关系、广泛发动公众参与;从警察工作随着案件走转移到以社区为单位,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共同预防犯罪,将犯罪遏制在发生之前;从强调高破案率转变为树立多破案不如少发案的观念。由于这种警务战略植根于检区,以社区作为警务工作的重点,所以,概括地称为“社区警务战略”。

推行社区警务工作的国家虽大都根据本国的国情采取了不同的具体措施,但仍有许多共同之处。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设专门的社区警力

美国底特律市警方从70年代开始在市区设立专门行使治安防范职能的小警所,至80年代末,总数已达近百个。纽约市从80年代起增设区域固定、责任明确的社区步行巡警,至1996年底,总数已达5000余名,占全市总警力的 l/6。70年代英国倡导社区警务之后,在大部分地区都设立专职社区警察并明确规定,每名社区警察管辖的区域范围不超过一平方英里,在农村,则视治安复杂情形而定。

(二)增强警察与社区的联系与协作

建立“警方——社区咨商委员会”是一些国家社区警务的一种基本形式。英国艾克赛特警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约翰.阿德森曾经指出:“建立咨商委员会是社区警务中最关键的环节。如果没有社区代表参与协商,就不是真正的社区警务。”咨商委员会一般由社区警察、教会、学校及其他社区组织代表共同组成。其工作内容主要有如下几项:

l.问题调查。亦即搞清社区存在的犯罪与治安问题或存在的隐患的类型、部位和成员构成,并预测其发展趋势。

2.情况交流。包括社区向警方反映意见、提供信息和警方向社区公布一定时期社会治安状况以及警方采取的对策措施等情况。以达成相互沟通、理解、支持与参与,保障社会的安宁。美国芝加哥警方认为:“应该让公民了解更多和质量更高的情况,这是警民协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3.在不违背社区意愿的基础上,共同制定解决存在的容易导致犯罪发生的问题的方案,改进社区环境,有效组织维护社区治安秩序的各项活动。

(三)具体对策措施 ’

1.创办社区刊物。如《公开通报》(美国芝加哥)、《社区新闻》(英国艾克赛持)等社区刊物,向居民通报社区治安情况,教授治安防范知识等。

2.推行邻里守望、校园守望、旅馆守望、商业区守望等社区治安联防活动,构筑社会

治安防范网络。

3.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保护。很多国家都很重视青少年的教育工作,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法制教育,以预防青少年的犯罪。英国伦敦市在全市3400所学校开展“校访计划,向学生讲解警察的作用,传授自我防护知识。澳大利亚要求社区警察与学校保持经常性联系,以解决不法之徒对学生的骚扰侵害,澳大利亚许多州警方还先后筹建了儿童安全庇护所、蓝光迪斯科俱乐部。通过这种方式保护育少年的合法权益,减少青少年犯罪。

4.做好“少数种族群体”的工作。少数种族群体如黑人群体、亚裔群体等在社区中社会地位较低而受到歧视。这些群体一方面容易遭受犯罪的骚扰和攻击,与社区其他群体及警察的矛盾容易激化; 同时,这些群体本身也是治安问题多发者、犯罪行中的高发群。因此,做好少数种族群体的工作是—些国家社区警务的难点和重点。针对这种情况,许多国家警方采取一定措施,如在这些社区增加巡逻警察,社区警察与他们尤其是其中的首领式人物广交朋友,以求理解和支持。

5.控制社会死角。美国犯罪学家凯令和威尔逊于1982年提出了著名的“破窗户”理论。简而言之是指,许多社区有这种现象-----若干座空楼逐渐衰败,乱涂乱抹无人清洗,路灯坏了无人修,而这些地方正是吸贩毒、抢劫和其他非法活动多发的场所。以往,警察只是忙于逮捕贩毒者和抢劫犯,而不注意清理、改善这类地方,这种现象必须引起注意。后来,修补“破窗户”成了国外社区警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伦敦市政部门在黑暗的街道增设路灯、提高亮度,在路口、公路两侧或居民住宅墙上设置或张贴醒目的图案标志等。这意味着。社区警务已经超越单纯治安问题的局限,从清除犯罪死角出发,把工作延伸到了社区卫生、环境等领域中。

6.增加犯罪行均得逞的难度。如建立贵重物品登记制度,并在上面铭刻物主姓名或身份证号码等永久性标记,以断绝销赃渠道。

第五篇:矿泉水产业概况及发展趋势

矿泉水产业概况及发展趋势 发帖人: jiny2001 点击率: 1165

一、我国矿泉水产业概况 我国饮用矿泉水资源十分丰富,类型齐全,凡是世

界上的矿泉水类型,我国均有分布。据统计,目前全国已勘察评价并经国家和地 方主观部门认可的饮用矿泉水源地约有 3000 余处。我国饮用天然矿泉水规模化开发始于 1985 年,在此以前全国仅有青岛崂 山、内蒙古维纳、广东龙川、辽宁皮口和汤岗子等数家矿泉水厂家生产少量瓶装 矿泉水产品。1987 年由国家技术监督局组织地质矿产部、卫生部和轻工部等三 部制定的《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发布实施,该标准于 1995 年又进行了修 订(GB8537---1995),进一步趋于完善。与本标准配套的有关饮用矿泉水标准尚 有《天然矿泉水地质勘探规范》(GB/T13727---92)、《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 法》(GB/T8538---1995)、《饮用天然矿泉水卫生规范》(GB16330---1995)等。上述标准对天然矿泉水的水质要求,水源地勘察,水质检验方法,建厂要求,质 量管理和成品标准、包装、运输、贮存等方面都作了全面的规定,使我国矿泉水 业的开发与生产更加规范化。在生产开发方面,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少至多的过程,已发展到当今的千 家瓶装矿泉水企业。国家技术监督局 1997 年统计资料为 909 家。其生产规模大 多数为年产量 2000---5000 吨的小企业。年产量达 10000 吨以上的大型企业约有 50 家左右,这些企业构成了我国瓶装矿泉水生产行业的骨干企业,其产量占整 个行业的一半左右。矿泉水产量自 1990 年开始大幅增长,据估计其年产量约为 15 万吨,1994 年为 93 万吨。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资料,到 1995 年产量已达到 169.7079 万吨,比前一年增长 82.5%.1997 年产量为 1946.4 万吨,仅比九五年 增长约 11.46%,其增长速度开始放慢。瓶装矿泉水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国家技术监督局曾于 1992 年和 1994 年组 织对瓶装水产品质量进行了两次国家监督抽查,抽样合格率分别为矿。34.5%和 55%;1995 年合格率达 73%,1996 年合格率为 76.8%。九七年上半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对全国三十个省 776 家矿泉水生产企业进行 了统一检查,覆盖率达 85.4%在产品标准更加严格的要求下,抽样合格率进一步 提高到 78.2%,较九六年再次提高 1.4 个百分点。其中年产量在一万吨以上的大 型企业共有 41 家,抽样合格率为 95.1%,表明大型矿泉水企业的产品质量较好。上述情况反映出我国矿泉水产品质量正在稳步提高。

二、发展前景

1、下面结合国内外瓶装矿泉水的市场环境和市场周走向,谈谈我国矿泉水产业 的发展前景。

由于饮用水源日益严重,为了生存和发展,人们渴望获得优质

饮用水,矿 泉水以其“天然、纯净、安全、卫生和有利健康“而将成为新型流通热门商品。欧洲已有二百余年历史,1996 年世界矿泉水年产量为 3000 万吨,欧洲最高,达 2259.03 万吨,其次亚洲(不含中国)525.37 万吨,南美洲 170.26 万吨,非洲 37.89 万吨,北美洲 36.75 万吨.详见下表 地区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欧洲 1834.62 2018.59 2044.13 2044.29 2080.26 2194.96 2259.03 亚洲 466.60 291.45 380.16 263.51 294.55 466.55 525.37 南美洲 170.22 169.74 153.89 170.43

178.5 174.44 170.26 非洲 36.16 32.58 36.30 36.94 39.09 37.07 37.89 北美洲 32.72 31.49 30.73 50.89 41.06 37.94 37.89 总产量 2120.37 2543.85 2645.21 2526.06 2634.15 2910.97 3029.29

纵观发达国家矿泉水产业的发展过程,每个阶段由于多方面原因的制约,其 发展速度使不平衡的。以法国为例,1948---1958 年 的十年间,矿泉水产量年 增长速度约 12%,1958---1968 年间下降为 6%;1968---1973 年间又恢复到 11.5%;1973---1982 年间呈锯齿平台状,增长几乎为零;1982—1989 年间,由于 经济复苏的影响而达到 6%以上;1990 年初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市场又显萧 条;1994 年开始复苏,1994---1996 年增长速度高达 15.5%.根据报道,我国“九五“期间饮料工业的发展战略规定,将充分利用和发

挥我国丰富的资源优势,遵循天然、营养、大力发展天然矿泉水等各类饮料,预 示着我国瓶装矿泉水产业将会继续得到国家的扶持而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近年来,矿泉水产业市场出现滑坡,不少企业面临亏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虽然 异军突起的饮用纯净水对矿泉水市场有一定的冲击,但是宏观市场环境和行业自 身的一些问题也是重要原因。如前所述,从国家技术监督局近三年矿泉水全国统 检抽样合格率来看,虽然比九二年和九四年有较大幅度提高,但仍处于 70%多一 点的一般水平,尚有一半以上的企业在质量管理,质量控制,主要工艺设备、质 量检验能力等方面还程度不同的存在问题,在生产条件方面存在着隐患。特别是 约占总数 10%左右的生产企业连起码的生产条件也不具备。因此,从总体上看,目前全国矿泉水质量状况有待进一步提高,这样才能建立起良好的整体形象。综上所述,国内外矿泉水产业发展过程的某一阶段出现发展缓慢的现象是 暂时的,我国也不例外。有利健康的天然矿泉水业的快速发展趋势将会持续下去,这是任何饮料无法代替的。

2、纵观发达国家矿泉水产业,随着矿泉水消费和生产的不断增长,市场竞争更 加激烈,生产企业更加集中。如德国,近年来将全国 235 家矿泉水企业采取兼并 或联合。法国三大矿泉水集团公司占有市场的 75%。比利时 6 大企

业占全国 80% 的生产量,等等。在我国矿泉水产业发展的高峰时期,面对饱和市场,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 般的建立起来。企业的工作重点首先是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和销售的后勤管理工 作。但是随着我国矿泉水市场的接近饱和以及其它方面的原因,目前生产能力大 量闲置,为数众多的小企业采用降低价格的方法 来参与市场竞争,导致一部分 企业一味追求低成本,忽视质量管理,造成产品质量低劣,假冒产品成为捆绕矿 泉水市场的一大难题。如前所述,发达国家的矿泉水业近年来正实施规模化生产,进行企业联合或兼并 的战略。这也是我国的必然趋势,优胜劣汰。我国规模最大的深圳益力矿泉水厂 已与法国合作,生产经营管理权已交法方。广东博罗县原有五家矿泉水厂,现在 只有一家在生产。可以预测在不久的将来,一批规模较大、技术设备先进、产销 能力大的名牌矿泉水将主宰市场。如深圳益力矿泉水厂、珠海永隆加林矿泉水厂、海南椰树矿泉水厂、上海天厨矿泉水厂、黑龙江五大连池矿泉水厂、山东碧云山 洞矿泉水厂等一大批著名企业必将在同行业中占有主导地位。

3、加大矿泉水产业技术改造和市场宣传力度,使生产设备和水质检验技术始终 保持在新技术的水平上,同时开发新的矿泉水品种和市场。国际矿泉水联合会各成员国,如德国、法国、意大利等的矿泉水工业,为 了使水质检验及灌装设备等方面保持在新的技术水平上,在投资方面做了巨大的

努力。我国矿泉水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初级阶段有些企业连起码 的生产条件都不具备,或根本没有检验设备,或无空气净化灌装设备,或水处理 达不到技术要求。不具备生产条件和技术规范要求的企业,应由主管部门令其改 造后再进行生产。目前我国主要的矿泉水类型是含锶和偏硅酸型,品种单调。发达国家矿泉水市场近年来出现了产品种类多样化和二次再加工矿泉水产品特点,主要发展趋势是:(1)淡味矿泉水更受欢迎,尤其以矿化度在 500---700mg/L 的天然矿泉水,该 类水是健康人体所需矿物质含量最均衡的水。从生理学角度看,尤其低钠矿泉水(钠含量低于 20mg/L)很有推荐价值,低钠、原始纯度及其成分的稳定性成为 超出本身作用的独特饮料。(2)适合配置婴儿营养品专用天然矿泉水受到重视。德国矿泉水法规规定,该 类水除了符合矿泉水标准外,下列化学成分限量指标还需达到: Na<25mg/L,F<1.5mg/L,SO4<240mg/L,NO2<0.02mg/L.(3)含碘、锌、硒等特种成分矿泉水。这几种特殊成分天然矿泉水对人体有一 定的保健作用,自然界分布较少。山东德州“

中华碘泉”矿泉水、上海天厨含溴 矿泉水、广东九天观矿泉水、湖北稀世宝含硒矿泉水等均为国内享有盛誉的天然 矿泉水。(4)加气和加味矿泉水。国外饮用矿泉水按口味分为充气和无气两种,不同国 家各占比例也不相同。比利时矿泉水中约 32%为充气的,68%是无气的。荷兰约 75%是充气的,25%是无气的。含 CO2 的矿泉水不但清凉可口,还有杀菌效果即抑 制细菌繁殖,杀死敏感的细菌,其浓度为 1.5g/L 以上效果最明显。(5)保健型矿泉水。它是利用电磁波活化方法制取的二次再加工矿泉水,其水 质稳定性和效价都较高。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饮水必须符合六个条件,即不含有害物质;含有适量的 矿物质;硬度适中;含氧丰富;分子集团小;PH 值为弱碱性。天然矿泉水的身 价昂贵,日益被人们喜爱和重视的原因就在于它比其它饮水更符合上述健康饮水 的条件。小分子活性瓶装矿泉水目前在发达国家倍受青睐。它完全保留了原水的矿物质和 微量元素,又增强了水的溶解力、渗透力、代谢力、扩散力,使水的生理功能接近人体细胞水,对人体有明显的保健功能。同时在烹调食物及生物方面也有意想 不到的效果。(6)瓶装医疗矿泉水。瓶装天然矿泉水分为饮用矿泉水和医疗矿泉水。一般规 定水中所含的各种化学成分对人体具有医疗保健作用对人体不会造成不良影响 者称为医疗矿泉水。它是一种天然的药物,可用于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减轻症状。我国医疗矿泉水多用于疗养院的洗浴和少量的饮疗,尚未见到瓶装医疗矿泉水在 市场上销售。从事矿泉水行业的专家和企业家们,应抓住机会开发出我国的瓶装

医疗矿泉水市场。综上所述,我国矿泉水产业的总体状况虽然尚不乐观,但压力与机遇并存,随着市 场经济大环境的发展,人们保健意识的迅速增长和对现有饮用水的不满以及加入 世贸后的国际市场等机遇,预未着我国矿泉水产业发展前景是十分乐观的。

3


下载国外养牛业概况及发展趋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外养牛业概况及发展趋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外秘书工作发展的概况

    一、国外秘书工作的职业特点和发展趋势(一)国外秘书工作的职业特点1.社会化、行业化2.专业化、知识化3.自动化、高科技化既然技术能解决一切问题,能保证秘书的高效率工作,是否意......

    国外混凝土搅拌站发展概况

    第一节 国外混凝土搅拌站发展概况 自从世界上开发了水泥这种建筑材料,混凝土搅拌设备就跟随诞生和发展。早期的混凝土设备也是采用单机搅拌形式,真正进入集中搅拌要从商品混凝......

    国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概况

    国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概况 徐玉斌1詹美娜2 (1.河南教育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河南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2.河南教育学院河南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教师)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育工作......

    国外地理课程发展概况

    国外地理课程发展概况 国外地理教育发展参差不齐,一般认为,作为独立学科的地理教育源于西欧,以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为标志,17世纪中叶后,西欧开始把地理教育列为普通学校课程,18......

    国外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国外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摘要:世界各国大都把发展职业教育看作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及促进就业增长的重要目标,把改革职业教育作为规划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重要......

    国外汽车空调系统技术发展趋势

    国外汽车空调系统技术发展趋势 摘要近年来,环保和能源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影响汽车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各种替代能源动力车的出现,为汽车空调业提出了新的课题与挑......

    国外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趋势

    国内外养老保险制度比较研究 摘要: 养老保险是一种社会保险,是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对达到退休年龄的老年人,由国家和社会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其晚年生活所需的社会保障制度。本文......

    工程机械国外行业新技术及发展趋势

    工程机械国外行业新技术及发展趋势 (一)系列化、特大型化 系列化是工程机械发展的重要趋势。国外著名大公司逐步实现其产品系列化进程,形成了从微型到特大型不同规格的产品。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