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外钛白粉生产企业重组概况
介绍国外钛白粉生产企业重组概况
从历史上看,美国是全球钛白粉工业最主要的基地,20世纪30~40年代,世界钛白粉总产能的70%以上集中在美国,其中NationalLead(NL)占有大部分的份额,它是当时世界最大的钛白粉生产商。后来NL逐渐退出在美国的钛白粉产业,只保留在欧洲的钛白粉业务,即以钛白粉为主产业的康诺斯(前译克朗诺斯,Kronos)公司。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破坏,到40年代,全世界钛白粉生产厂一仅存8家,至50年代末期增加到28家,60年代末全球共有50家Ti02厂家。
近几十年来,国际钛白粉工业发展趋势之一是产能的集中度更加提高,生产商数日越来越少,单个跨国生产商的产能越来越大。随着国际经济和市场形势的发展,几经衍变,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球前10位生产商分别是:杜邦、SCM(后来的Millennium)、Tioxide(泰奥塞)、Kerr—McGee(科美基)、Kronos(原译克朗诺斯,现康诺斯、石原产业、Bayer(拜耳)、Kemira(凯米拉)、Rhone—poulenc(罗纳·普朗克)和Sachtleben(萨其宾,现译莎哈利本)。1997年起,世界钛白粉工业界兴起一轮瞩目的重组浪潮。Millennium收购法国的Rhone.poulenc和巴西的Tibra,使其产能升至仅次于杜邦,位居世界第二;KelT-McGee收购Bayer的Ti02资产和Kemira的大部份TiO2资产,成为世界第三大生产商,美国Huntsman(亨兹曼)收购英国Tioxide,位居全球第4。自此,原老牌生产商Rhone—poulenc、Bayer和Kemira则完全或大部份退出钛白粉产业。
近几年,世界钛白粉主要生产商虽然格局并未改变,但其中一些资产几经易手。Millennium先是在2004年3月被美国Lyondell(利昂德)收购,Lyondell于2007年5月又将其以13亿美元(税后净利10.5亿美元)出售给沙特阿拉伯的Cristal(克里斯托),后者因此由原来世界第九变成稳居第二的钛白粉生产商。
2006年3月,Kerr-McGee将其专营钛白粉业务的子公司Tronox(特诺)进行剥离,独立运营的Tronox继承了前者,钛白粉产能继续位居全球第三。
2007年,涉足钛白粉领域没几年的Huntsman出人意料,以106亿美元的天价又被美国Hexion(瀚森)收购,另一竞购者Basell(巴塞尔)的出价也高达96亿美元。Hexion是美国乃致全球头号的环氧树脂生产商。
不久前,Tronox又已宣布,将出售其位于德国、原属丁Bayer的硫酸法生产厂,该厂是Tronox仅有的硫酸法二氧化钛企业,此举实现以后,Tronox将专致于扩大和发展氯化法二氧化钛产业。
日本原来有7家钛白粉生产商:分别是石原产业(ISK,22.5万t/a)、帝国化工(Tayca,6万t/a)、化学(Sakai,4.3万t/a)、东北化学(Tohkem,3万t/a)、富士钛(Fuji,1.7万t/a)、钛工业(Titan,1.7万t/a)和古河矿业(Furukawa,1.5万t/a)。
2000年4月,化学收购了东北化学的Ti02业务,由此与帝国化工共同成为日本第2大规模生产商。2006年4月,富士钛被石原产业公司收购后,日本的二氧化钛颜料生产商仅有4家:石原、帝国化工、化学和钛工业。
东欧地区现有3座钛白粉企业:捷克的Precheza(precolor,中译超彩,隶属于Agrofert,即爱格富集团)产能为5.2万t/a,波兰的Zachempolice(波利采),产能4万t/a,斯洛文尼亚的Cinkarna(5.6万t/a)。
韩国的钛白粉生产商原来称为Hankook(韩钛),不久前重组为Cosmo,其生产厂分别位于Incheon(仁川)和Onsan(翁山),两厂分别专业生产锐钛型和金红石型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为6万t/a。该公司生产技术来源于日本钛工业。
印度和乌克兰也各有产能不大的Ti02生产商,因为其都拥有钛资源优势,其中乌克兰使用的是硫酸法工艺,而印度拥有氯化法和硫酸法两种生产方法。
第二篇:国外医疗保障制度概况
国外医疗保障制度概况
国外医疗保障制度概况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最有代表性的有三种形式:一种是英国、瑞典等国实施的国民卫生服务(NHS)制度;一种是德国、法国等国家实施的是社会保险制度;还有一种就美国是实施多元的非组织化的医疗保险管理制度。上述三种医疗保障制度方式其目的虽然都旨在保障国民健康,免于伤病威胁,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少,都莫不殚精竭虑而筹谋因应对策。主要问题是:
①卫生服务的僵化。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社区医疗服务,但是由于医疗资源和财源都由国家统一管理分配,以致造成难以实施全面而有效率的卫生服务,国民对医疗覆盖方式、住院等待时间、医疗纠纷处理等问题深有反感,医师的积极性也不够高,总之名义上的全民医疗保障制度的英国、瑞典等国家,仍然盛行民间疾病保险,这是反映国民对僵化的国民卫生服务制度的不满而转向不同保障形式的医疗行为,在中产阶层以上国民中尤其明显。
②医疗费用的大幅度上涨。当前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关系是基于契约关系上的,按照医院或开业医师实际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数质量来支付医疗报酬,这种制度本身就具有医疗费用无限制上升可能的特点。医疗费用上涨,因而不得不调整保险费比率或者提高国民就诊时分担医疗费用的金额,这是当前医疗保障制度的世界性难题,虽然实行多种支付方式,包括美国著名的DRGs,但问题并无根本解决。
③仍有部分国民没有或基本没有享受到全民医疗保险服务的权利,要把社会医疗保障服务真正扩大到全民,仍是今后努力的方向和探讨的重要课题。现将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医疗保障制度情况简介如下:
一、英国的国家卫生服务制度
当前,英国国家卫生服务制度主要存在的问题是:①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医疗服务效率也不高,这与医院由国家办,医务人员领国家固定工资,领取报酬多少与付出劳动量多少无关之故;②医疗供需矛盾较大,据1980年统计,全国2000所医院有床位36万张,年住院576万人次,床位利用率为81%,平均日门急诊13万人次。一般说,医院对急性病的服务是较好的,不仅免缴医药费还免费供应伙食,但对慢性病以及疝修补术、白内障摘除术、扁桃体切除术等住院就要等很长时间,45%的病人要等1个月以上,6%的病人要等1年之久;③私人医疗机构和私立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对国家卫生服务制度的冲击越来越大,虽然国家医院只设自费床位仅占总床位的1%还不到,自费医疗病人仅占病人总数的5%,但这充分反映病人对医疗市场的需求。所谓自费医疗病人,并不完全放弃国家免费医疗,其中大多数还享受国家免费医疗,仅指自费支付床位费,也有的可通过非营利性保险计划来解决。
二、瑞典的全民社会福利保险制度
瑞典于1926年颁布《国民保险法》,1934年颁布《失业保险法》。于1982年卫生立法规定每个居民有权获得相同的卫生保健服务。瑞典的卫生保健服务具有两个特点:①卫生福利事业统一由国家管理,卫生服务90%由国家办公立医院或公立卫生机构提供,凡16岁以上公民都有权选择其居家10公里范围内的一位开业医师,登记后就可得到该开业医师的免费医疗服务、健康检查和预防接种,开业医师根据病人病情可将病人转到任何医院;②1984年起瑞典允许实施私人健康保险制度。
瑞典卫生保健服务经费来源三分之二来自地方税收,三分之一来自中央政府;医疗保险费用85%来自个人税收,15%来自国家。卫生费用增 2 长已对经济造成巨大压力,卫生保健服务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1%,年人均已超过1200美元。因此从90年代初开始进行改革,内容包括:①中央政府加强对省议会的卫生保健政策的指导,努力降低卫生保健费用;②国家对省所作的医疗保险基金补助按居民总人数拨款;③规定各省议会用于卫生保健费用的总额每年不得超过175亿瑞典克朗;④着手解决住院病人排队等候的情况,据调查有10%住院病人须排队等候,等候时间平均2个月。
三、德国的医疗保健制度
德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①医疗保险制度下的医疗供给量是个人所得的再分配,因为保险金是比例相同的(11.37%),高收入者多缴,低收入者少缴,故其实质是高收入向低收入的所得转移;
②企业要负担保险金的一半,故其实质是企业向家庭、企业主向雇员的所得转移;
③缴纳保险金是不论老年、青年都一样的,故其实质是从现在(青年时少就诊)向将来(老年人发病率高)的所得转移,青年人群向老年人群的所得转移;
④从保险金的作用上,其实质是从低发病区向高发病区的所得转移。德国医疗保健制度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①对预防保健重视不够;
②医疗费用上涨较快,卫生经费占国民收入的8.2%,由于采用第三方付款方式,缺乏制约措施;
③政府不负责对医疗质量的监督检查。近几年来,德国已采取一些改革措施,包括实行固定药价,差额部分由病人自负;定期抽查处方情况;实行新的财务激励办法;对不注意节约医疗费用的将解除保险合同。
四、法国的疾病社会保险制度 法国疾病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问题是:
①政府对医疗费用负担过重,年增长率为10%,超过生产增生率,绝对数值也超过国家国防预算;
②保险基金采用病人代付再补偿形式,且要相隔一段时间,对个人经济周转以及受物价影响较大。因此近几年来法国采取一系列降低医疗费用和减少保险赤字的局面,包括:对医院管理实行总预算法,提高缴纳保险金额,扩大缴税范围,严格抽查处方的合理性,对新技术进行评价,限制多余的不必要的检查项目限制医疗仪器的增添,减少非必需药物补贴比率(从70%减为40%)。
五、美国的医疗保险制度美 国医疗保险的形式有两大类:
(一)社会医疗保障
(二)私人医疗保险美国医疗保健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医疗市场实行非组织化的管理体制,即实行的是“非管理保健”(non-managed care),在全国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措施,因此突出地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第三方付款制度易造成过度的医疗需求,投保人每月向保险公司支付一定保险金额后(包括雇主支付部分),患病时可自由选择医师或医院就诊,然后向保险公司报帐,大部分由保险公司支付,这种制度是按服务项目偿付(fee for service)的制度,属于后付款制(post payment 4 system)的偿付类型的优点是方便病人,可满足病人需求自由选择,缺点是医疗保险费难以控制;
②缺乏控制医疗费用的动力机制,医生和医院为了增加收入就会出现两种突出情况,一是诱导病人扩大医疗需求,造成大处方、滥检查;另一是把无利可图的或疑难病人推向非营利性医疗,前者增加保险公司的支出,后者加大政府的开支。
③享受卫生保健的不公平性,穷人和富人的差距很大,全国尚有2700多万人享受不到任何医疗保险。
六、加拿大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
加拿大全民医疗保险的基本做法包括供方、需方和第三方: ①供方,即医院和医生,由于加拿大的医院为政府开办,无论医生在公立医院挂牌行医,医生与医院之间只有业务协作关系,无经济关系;
②需方(国民),职工和雇主只要缴纳少量医疗保险费,贫穷者和丧失劳动能力的个人和家庭,可申请部分或全免医疗保险费,65岁以上老年人全部享受免费医疗保险;
③第三方,直接第三方为省卫生署,负责直接管理住院医疗保险部门(包括制订预算补贴、审批医院投资、控制床位使用率和医疗成本、检查医疗质量等)和门诊医疗保健计划部门(包括制定医疗服务标准、审查病历档案、制定收费标准、限制医生收入、颁发和吊销行医执照、保证医疗质量等),间接第三方为联邦卫生福利部,主要负责制订全国医疗计划和健康保险法规文件、确定给各省经费补助额、制订医生培训计划和进行卫生改革等。联邦政府和各省卫生署都严格执行“医院综合预算制度”,这是指医院与政府商定预算数额后,医院的费用必须限定其内,超支向上追加,省里不予保证,致使医院有强烈的控制总费用的责任心。因此加拿大 5 是当前西方发达国家中既控制医疗费用过度增涨,又解决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较好的管理模式,这是实行市场经济和加强政府参与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七、澳大利亚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
澳大利亚实行全民医疗保险制度是根据1973年《健康保险法》的规定,于1975年7月1日起开始,使国民人人都有享受同等机会的医疗保险,参保人缴纳工资的1.25%作为保险金,本人及家属可予补偿医疗费的85%,住公立医院普通病房费用可全免。1981年9月又对健康保险法作了进一步修改,参保人都要缴一笔人人都相同的费用作为“保险基金”,缴纳工资的3%为“基本保险费”,另再要缴纳“累进保险费”,高收入者再缴5%,中收入3%,低收入1%的工资,并明确政府仅补助30%的健康保险费用。这就是澳大利亚政府要求“富者多出”和“尽力而为”的思想,低工资收入阶层,1993~1994,凡个人年收入少于12662澳元,夫妇合计收入少于21320澳元(每有1孩子还可增加2100澳元),可以不付医疗保险金。澳大利亚的医疗保险明确规定:
①每个居民都必须参加医疗保险;②所有居民都可免费在公立医院得到同等质量的基本医疗服务;③在公立医院就诊时无权选择医生和病房,也不享受优先住院和治疗。
澳大利亚除全民医疗保险以外,还有40%的居民同时购买私人医疗保险,分单人保险和家庭保险两种方式,私人医疗保险只提供医院服务,既可去私立医院看病,也可到公立医院以自费病人身分就医,但可选择工程师和优先住院,政府负责支付75%。澳大利亚明确规定在私人诊所和医院就诊不得向病人卖药,因此同时实行“药品补贴计划”(PBS),政府每年公布一次PBS的药品目录(约500种药品),凡退休者和领取社会 6 救济者(包括子女)在购PBS范围内药品时,不管药品实际价格多少,每张处方付费2.6澳元,当年支出超过135.2澳元时,可领取一张免费卡,凭卡在当年免费购药。对其余人(包括不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每处方付费16澳元(不足16澳元按实际药价支付),当年药费支出超过312.3澳元时可申请优惠卡,当年购药时每处方只付2.6澳元。
八、日本的医疗保险制度
日本的医疗保险组织有三种形式:社会医疗保险组织、医疗救助组织和公共医疗保健组织。这三种医疗保险组织中,社会医疗保险组织是核心;医疗救助组织则是根据1950年《生活保护法》而建立了主要对贫民提供医疗保健、产妇、职业和死亡的救助,还提供生活、教育、住房的救助;公共医疗保健组织是为了某些病种或残疾人提供的医疗保险,主要根据《传染病预防法》(1897年)、《麻风预防法》(1907年)、《精神卫生法》(1950年)、《结核病防治法》(1951年)、《老人福利法》(1963年)等13个法律作出的医疗保险制度。
日本的医疗保险的基本做法是:经费来源包括个人缴纳保险费(按工资比例的8%~10%,个人和单位各负担一半)、国家和地方政府根据各医疗保险组织的参保人数使用医疗费的情况给予的一次性补助或按比例补助(原为全部报销,1984年起报销80%,个人自负20%);凡参加健康保险的人员有权凭证任意选择就诊医院或门诊,但并非均可到开业医生处就诊;凡就诊后除报销医药费外,还可领取一定数量的医疗补贴,包括因病缺勤补贴(从第4天起,最多到6个月可补贴工资60%)、分娩补贴、失业补贴和死亡送葬补贴等,而且医疗费超过一定高额时可申请超额部分的补贴;凡患结构病、精神病的患者及其赡养的家属可得到国家特殊补助;凡年满70岁的参保人可从当地政府得到免费医疗和一定的补助; 7 凡残疾儿童(6岁以下)也可得到免费医疗;凡参保人的家属也可报销70%(门诊)和80%(住院)。
九、韩国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
在韩国,凡参加医疗保险的投保人必须缴纳医疗保险费,其占个人收入比例各不相同,企业工人类为工资的3%(雇主和雇员各付1.5%);政府职员和私立学校教师类自负为工资的2.3%,对政府职员政府另支付2.39%,对教师校方和政府各付1.38%和0.92%;农民和城市居民类别根据其家庭收入和土地拥有面积划分为15个档次,缴纳不同档次的保险费,其中50%由投保家庭支付,另50%由政府支付,由于此类保险基金的亏损额较大,故政府每年还予一定的财政补贴。
韩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①政府补贴日益增加;
②全国计划社团数量过多,造成风险统筹的能力很不平衡; ③卫生资源利用不均匀,尤其是农村缺医生缺设备的情况比较严重。因此近几年来韩国主要采取了两项改革措施:一是设法逐步调整和减少计划社团的数量以扩大其独立地收支平衡经营的风险能力;二是采取医学院校毕业生必须去农村或山区服务两年的硬性规定,否则不发行医执照。
十、新加坡的全民保健储蓄计划
新加坡保健储蓄计划的缴纳办法作了几次变化,在1991年,作为公积金的保健储蓄,每人每月缴纳月收入的23%,另加雇主缴纳月收入的22%(即总公积金定额相当于雇员月收入的45%),从这公积金中抽出相当于月收入的6%(雇员、雇主各3%)拨入保健储蓄帐户。保健储蓄帐户的“存款”可免税并获得利息,并规定其“存款”数的上限(凡退休后可领年金的雇员上限为7500元,非领年金的雇员上限为15000元)。8 从1992年7月1日起,对35岁以上的投保雇员的保健储蓄缴费率从6%提高到7%;1993年7月1日起,对45岁以上的投保雇员缴费率又提高到了8%。凡没有雇主的自雇者缴费率仍为3%,但每年提高1%,直到与其他缴费率(6%~8%)相同时为止;1994年1月1日起,强制规定计程车司机、小贩或店主等自雇者在申请和更换营业执照时必须出示已缴保健储蓄费用的证明书。
新加坡在实行保健储蓄计划的同时还实行“保健庇护计划”(Medishield scheme),这是一种适用于长期治疗的严重疾病的一种医疗保险计划。一般人都愿意参加这种庇护计划。1990年12月统计,参加保健储蓄计划的投保人中已有88%参加了保健庇护计划,他们以及包括他们的家属(70岁以下)每月只要付新币1~11元的投保费就可参加此计划,每年支付医药费最高限额为2万元,一生中最高邻取限额为7万元。但对以下情况,保健庇护计划不负责支付:⑴投保前的住院费;⑵在保险生效之日前12个月内已接受治疗的癌症、冠心病、脑卒中、慢性肝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局部缺血性心脏病、退行性病变等;⑶先天畸形治疗;⑷区域外就医;⑸精神病治疗;⑹不孕症治疗;⑺分娩费用;⑻艾滋病;⑼自杀;⑽药瘾酗酒治疗;⑾美容手术;⑿战争伤等。
综上所述,当今国际上从医疗资金筹集、使用和偿付的方式,可将医疗保险模式归纳为国家政府保险型(如英国、加拿大等)、社会医疗保险型(如德国、日本等)、私营性医疗保险(如美国)、储蓄医疗保险(如新加坡)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模式(中国特有)。
第三篇:国外社区警务概况
国外社区警务概况
社区警务是本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端于英、美、加、澳等国家,随后又先后被德、法、日、新加坡等国家借鉴创新而兴起的一种以治本为主、治标为辅的警务发展战略。它是对传统的“专业化警务”战略的经验与教训进行深刻反思之后的一种选择。
传统的“专业化警务”战略虽然在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警察在其中亦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然而却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专业化警务”战略简言之即是一种以打为主的战略。警察受报警电话驱使,对案件作出事后反应;警察工作过分强调专业化,而忽视发动公众广泛参与;量逮捕罪犯的数多少和警察接到报警后到达现场的速度是警察工作的主要评价标准;依靠增加警力和装备现代化提高警察工作效能;对警察注重提倡勇敢顽强的精神,而忽视建立良好的警民关系,为公众乃至社会提供必要的服务。这样做的结果是警察疲惫不堪,效果并不理想,犯罪不仅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反而打不胜打,愈打愈多。
为改变这种局面,英、法警学专家和警务人员开始探讨一种新的警务战略。他们的注意力从以打击犯罪为主转移到以预防犯罪为主;从强调警察的专业性转移到重视改善警民关系、广泛发动公众参与;从警察工作随着案件走转移到以社区为单位,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共同预防犯罪,将犯罪遏制在发生之前;从强调高破案率转变为树立多破案不如少发案的观念。由于这种警务战略植根于检区,以社区作为警务工作的重点,所以,概括地称为“社区警务战略”。
推行社区警务工作的国家虽大都根据本国的国情采取了不同的具体措施,但仍有许多共同之处。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设专门的社区警力
美国底特律市警方从70年代开始在市区设立专门行使治安防范职能的小警所,至80年代末,总数已达近百个。纽约市从80年代起增设区域固定、责任明确的社区步行巡警,至1996年底,总数已达5000余名,占全市总警力的 l/6。70年代英国倡导社区警务之后,在大部分地区都设立专职社区警察并明确规定,每名社区警察管辖的区域范围不超过一平方英里,在农村,则视治安复杂情形而定。
(二)增强警察与社区的联系与协作
建立“警方——社区咨商委员会”是一些国家社区警务的一种基本形式。英国艾克赛特警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约翰.阿德森曾经指出:“建立咨商委员会是社区警务中最关键的环节。如果没有社区代表参与协商,就不是真正的社区警务。”咨商委员会一般由社区警察、教会、学校及其他社区组织代表共同组成。其工作内容主要有如下几项:
l.问题调查。亦即搞清社区存在的犯罪与治安问题或存在的隐患的类型、部位和成员构成,并预测其发展趋势。
2.情况交流。包括社区向警方反映意见、提供信息和警方向社区公布一定时期社会治安状况以及警方采取的对策措施等情况。以达成相互沟通、理解、支持与参与,保障社会的安宁。美国芝加哥警方认为:“应该让公民了解更多和质量更高的情况,这是警民协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3.在不违背社区意愿的基础上,共同制定解决存在的容易导致犯罪发生的问题的方案,改进社区环境,有效组织维护社区治安秩序的各项活动。
(三)具体对策措施 ’
1.创办社区刊物。如《公开通报》(美国芝加哥)、《社区新闻》(英国艾克赛持)等社区刊物,向居民通报社区治安情况,教授治安防范知识等。
2.推行邻里守望、校园守望、旅馆守望、商业区守望等社区治安联防活动,构筑社会
治安防范网络。
3.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保护。很多国家都很重视青少年的教育工作,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法制教育,以预防青少年的犯罪。英国伦敦市在全市3400所学校开展“校访计划,向学生讲解警察的作用,传授自我防护知识。澳大利亚要求社区警察与学校保持经常性联系,以解决不法之徒对学生的骚扰侵害,澳大利亚许多州警方还先后筹建了儿童安全庇护所、蓝光迪斯科俱乐部。通过这种方式保护育少年的合法权益,减少青少年犯罪。
4.做好“少数种族群体”的工作。少数种族群体如黑人群体、亚裔群体等在社区中社会地位较低而受到歧视。这些群体一方面容易遭受犯罪的骚扰和攻击,与社区其他群体及警察的矛盾容易激化; 同时,这些群体本身也是治安问题多发者、犯罪行中的高发群。因此,做好少数种族群体的工作是—些国家社区警务的难点和重点。针对这种情况,许多国家警方采取一定措施,如在这些社区增加巡逻警察,社区警察与他们尤其是其中的首领式人物广交朋友,以求理解和支持。
5.控制社会死角。美国犯罪学家凯令和威尔逊于1982年提出了著名的“破窗户”理论。简而言之是指,许多社区有这种现象-----若干座空楼逐渐衰败,乱涂乱抹无人清洗,路灯坏了无人修,而这些地方正是吸贩毒、抢劫和其他非法活动多发的场所。以往,警察只是忙于逮捕贩毒者和抢劫犯,而不注意清理、改善这类地方,这种现象必须引起注意。后来,修补“破窗户”成了国外社区警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伦敦市政部门在黑暗的街道增设路灯、提高亮度,在路口、公路两侧或居民住宅墙上设置或张贴醒目的图案标志等。这意味着。社区警务已经超越单纯治安问题的局限,从清除犯罪死角出发,把工作延伸到了社区卫生、环境等领域中。
6.增加犯罪行均得逞的难度。如建立贵重物品登记制度,并在上面铭刻物主姓名或身份证号码等永久性标记,以断绝销赃渠道。
第四篇:国外养牛业概况及发展趋势
国外养牛业概况及发展趋势
一、国外养牛业概况
据1996年统计,全世界有牛13.2亿头,其中水牛约1.52亿头。从牛的绝对数量看,养牛最多的国家是印度,约1.94亿头。按人口平均,新西兰和乌拉圭的牛最多,平均每人约有牛3头。全世界有奶牛2.29亿头,人均占有奶量为80.85公斤,其中以新西兰人均占有奶量为最多,高达2757公斤。以下依次是丹麦(896.51公斤)、荷兰(703公斤)、法国(519公斤)、澳大利亚(478.98
公斤)。奶牛的头平产乳量最高的是以色列(9105公斤),其次是美国(7483公斤)。全世界肉类总产量为2.15亿吨,其中牛肉产量达5666万吨,仅次于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26.33%。有些国家消费牛肉量占肉类总量的比重亦较大,如乌拉圭牛肉消费量约占肉食总消费量的76%,阿根廷占71.19%,澳大利亚为54.74%。全世界肉牛的平均胴体重为203公斤,以色列的肉牛胴体重为350公斤,美国为305公斤,加拿大为288公斤。
二、世界养牛业发展趋势
(一)养牛场数目减少,经营规模扩大近年来随着世界性的牛奶过剩,使得一些中小型奶牛场被兼并或转产,因而养牛场的数目大幅度减少,而养牛场的规模则不断扩大,并且日益趋向专业化、工厂化发展,普遍提高了机械化水平,实行集约化的经营管理。如美国,奶牛场由 20多年前的3000万家减少到现在的200多万家,其中饲养1000头左右的大型奶牛场有几万个;饲养5000头以上的特大型奶牛场也有几十个。这些工厂化大企业所生产的牛奶,约占全国所需商品奶的95%。加拿大奶牛场的数量比以前下降31%,而饲养头数却增加34%。由于采取这些措施,增强了抗风险能力,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二)开展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大批成熟的高新技术,如基因工程、同期发情、冷胚移植、同卵双生、胚胎性别鉴定、胚胎分割、激素免疫等,在养牛业中得到推广应用,并取得较好效果。此外,在牛的育种、饲养管理方面,实行了微机管理,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养牛业的生产水平。
(三)品种大型化世界上培育的奶牛和肉牛品种较多,近年来各国为了提高牛的生产水平,都在优选品种。各国饲养的奶牛品种,除荷斯坦奶牛(即黑白花
奶牛)外,还有爱尔夏牛和娟姗牛等,但近年来奶牛品种日趋单一化与大型化。各国饲养荷斯坦奶牛的头数日益增加,其原因是荷斯坦奶牛具有产乳量高、产乳的饲料报酬高、生长奉育快、瘦肉多等优点,故在奶牛中饲养的比例不断增加,其他奶牛品种则日渐减少。如美国和日本,荷斯坦奶牛占饲养奶牛总数的90%以上,英国占64%,荷兰、新西兰、澳大利亚等亦是以发展荷斯坦奶牛为主。在肉牛业,由于人们普遍厌恶动物脂肪,追求瘦肉多,而大型品种的特点是生长快,可以在年龄不大的时候屠宰,使瘦肉多而脂肪少,符合市场需要,因此夏洛来、西门塔尔等大型品种,引起了饲养者的广泛兴趣。原饲养海福特、安格斯、短角牛等中、小型肉牛品种的国家,亦相继引入大型肉牛品种。近年来,我国也先后引进夏洛来、利木赞、西门塔尔牛等良种与本地黄牛杂交,获得了较好改良效果。
(四)肉牛生产发展迅速自60年代以来,肉牛业蓬勃发展,在牛的总数中肉牛的比重越来越大。1977年世界肉类总产量为1.26亿吨,其中牛肉产量达4600万吨,占肉类总产量的3796,比1961—1965年(3087万吨)增加1513万吨,增长4996;到1991年达到5300万吨,比1969—1971年(4000万吨)增加1300万吨,增长32.50%。有些国家减少了奶牛的饲养头数,肉牛的饲养头数急剧增加,如美国1976年奶牛的头数比1955年减少。
(五)重视饲料加工的研究,实行全价饲养70年代以前,国外对牛的饲料加工尚停留在晒制于草、玉米整株青贮、谷物磨碎等几项简易方法。近几年来一些养牛业发达的国家推行了一系列新的饲料加工技术,从而提高了养牛业的经济效益。
据专家研究得知,谷物生产的总能量有一半在籽实,有一半在秸秆内。全世界秸秆的年产量约为20亿吨,如何利用这样大的能量,受到了许多国家的重视。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1976年召开了关于开辟新的饲料资源的技术讨论会,会议指出,可采用生物化学、物理和化学方法来提高秸秆的利用率。对籽实饲料,一些国家采取了挤压法、胶化法、湿化法、颗粒化等加工技术。此外,有些国家为了进一步发挥奶牛和肉牛的生产潜力,推行混合日粮,实行全价饲养,其作法是将粗料和精料混合,压制成颗粒饲料喂牛。
在发达国家,以往采用大量精料喂牛,致使牛采食精料过多,造成牛发生
消化疾病和代谢疾病增多,牛过于肥胖又会发生繁殖障碍。有鉴于此,有些国家在牛的日粮中增加了粗料的比例。如美国在1972—1973年间精料比例为52%,近年来有些牛场将精料减少为21%。国外使用玉米肥育肉牛也日益增多。美国在牧区繁殖肉用小牛,养到7~8月龄时转到粮食产区,利用青贮玉米催肥,经10个月育肥,体重达500公斤左右屠宰。德国巴伐利亚地区88%的公牛用青贮玉米肥育,平均日增重为1.074公斤。
(六)充分利用杂种优势原苏联研究了100多个牛的杂交组合,证明杂交后代比纯种牛多产肉10~15%。美国也证明,两品种杂交后代的产肉力比纯种牛提高15%~20%。在发展中国家,大量引进高产品种与当地牛进行杂交改良,以提高生产力,致使原有品种减少,有些品种已经绝迹。据法国Lauv在欧洲地中海调查得知,原有149个地方品种中仅有33个品种目前还维持现状,其余品种已逐渐减少或已达到灭绝的边缘。
第五篇:国外核电阀门发展概况和生产公司简介
国外核电阀门发展概况和生产公司简介
国外核电阀门与国内核电阀门比较而言,国外核电阀门种类齐全、技术先进、性能优良、可靠性较高。美国1942年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实验性核反应堆,前苏联于1954年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在60多年的核动力技术发展过程中,仅就核电阀门而言,国外形成了完整的设计、实验、制造、检测体系,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产品成熟、技术可靠。美国的西屋公司、加拿大的维兰公司、法国的法玛通公司等西方核电阀门公司掌握着当代先进的核电技术。维兰公司的核电阀门几乎在世界上90%以上的核电站中都有着良好的供货记录。世界上核电站中的核岛和常规岛中许多重要的核级、非核级阀门,如先导式安全阀、主蒸气隔离阀、调节阀等的核电阀门技术和市场均被著名的核电阀门公司所垄断,而且价格十分昂贵。
国外主要生产核电阀门公司
1.美国洛克威尔国际公司(Rockwell International Corp.)
洛克威尔国际公司总部设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职工总数12万余人。该公司有200多个工厂及办事处,在美国以外的30多个国家里约有100多家附属公司、联合公司和分公司。
公司由宇航、汽车、电子及通用工业四大生产部门组成。产品品种繁多,广泛地为高精度工程提供设备与部件。洛克威尔国际公司的通用工业部门中的流量控制设备产品,包括公用事业用阀门、石油、天然气及原子能工业用阀门。该公司1974年生产第一台核电站用金属密封隔膜阀。
2.德国的苏尔寿KSB公司
该公司创建于1871年,原名法兰肯塔尔厂,1972年1月瑞士的苏尔寿公司与KSB公司在该厂原址成立苏尔寿——KSB公司,并投资34万马克,专门从事核电站泵和阀门的设计与制造。该厂占地面积57400m2,职工人数3000余人。
该公司的主要产品有原子能反应堆用截止阀、截止止回阀、闸阀、弹簧安全阀、隔膜阀。以及化工用耐酸钢截止阀,闸阀,隔膜阀等。
3.加拿大维兰工程公司(Velen Engineeringco.ltd.)
维兰工程公司创建于1950年,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世界阀门行业的先驱。现有十家专业制造厂,2000余名雇员。该公司在60个国家设有代表处。维兰工程公司的阀门制造厂除三家在本国外,其余七家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葡萄牙及韩国。
维兰工程公司作为核电阀门的主要供货厂商,以其优异的质量树起了信誉。
公司在北美的三家工厂持有ASME核电站“N”许可证。公司生产大量的包括核电阀门在内的各种类型和参数的电站阀门。核电阀门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核Ⅰ级闸阀DN350,设计压力17.6Mpa,最高工作温度350℃;核Ⅱ级主蒸气隔离阀DN800,1500磅级。世界上有24个国家在使用该公司的核电阀门。
4.英国Haatterley Heaton公司(哈特利海通)
HaatterleyHeaton公司具有六十年生产钢制阀门的经验,也是核电站用阀门的主要供货商。40余年来,该公司高度完善的多种类型的波纹管密封阀门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的核电站,也被应用于核动力潜艇上。
5.美国费希尔控制公司
美国的费希尔控制公司以研制和生产控制阀著称,在各国核电站中广泛采用其生产的先导调节阀、笼式调节阀、球形调节阀、减压阀等各类控制阀门,调节压力或流量平稳、噪音小、执行机构动作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