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中妇女儿童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15:14: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构建和谐社会中妇女儿童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构建和谐社会中妇女儿童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构建和谐社会中妇女儿童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__是_年_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地级市,现辖三县两区(_县、_县、_县、_区和_区)及__市经济开发区、__市_新城开发区。总面积_平方公里,_年末全市总人口_万,其中女性_万,农业人口_万。建市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政府妇儿工委以及省妇联等有关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市始终把妇女儿童

事业发展放在重要位置,紧紧抓住妇女儿童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全面实施省、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我市的妇女儿童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规划》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继续得到切实保护;“科教兴市”战略得到深入贯彻;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生存环境有了进一步改善;医疗卫生改革成效初步显现。

但是同时应当看到,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还不能为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后劲,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妇幼保健和医疗卫生服务技术还比较落后,不能满足当地妇女儿童卫生保健的需要;一部分妇女姐妹的生活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在部分农村部分适龄儿童的入学问题还亟待落实;由于受教育程度等客观因素和原因,相当一部分妇女姐妹的劳动就业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由于社会意识的落后,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在现实生活中的贯彻落实还有相当的距离,家庭暴力在一定范围还普遍存在;由于思想观念不到位,新婚夫妇婚前检查率明显下降等等问题不一而足。总体来看,我市当前妇女儿童发展中与构建和谐社会尚不协调的几大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侵犯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1、妇女婚姻家庭、财产权益受侵害的现象不容忽视。近年来,全市妇联系统来信来访中,其中婚姻家庭问题占信访总数的一半以上。一是伦理道德的失范引起家庭纠纷、事实重婚增多,配偶有外遇和包二奶或同居现象严重;二是离婚中的财产分割、子女抚养费给付等方面,妇女的权益受到侵害;三是离婚妇女无住房、生活困难等问题也比较突出。

2、侵害妇女儿童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家庭暴力现象在一定范围内比较严重。目前,全市的强奸案件和组织、强迫、容留妇女卖淫案件虽然比以前有所下降,但强奸、拐卖妇女儿童案件仍有发生,家庭暴力在一定范围内比较严重。据全国妇联的一项最新抽样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公众中,有16的女性承认被配偶打过,14.4的男性承认打过自己的配偶,从_年市妇联维权部接受来信来访的记录来看,因为家庭纠纷、配偶有外遇和离婚中的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原因造成的家庭暴力占到妇女维权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从全市来看,这还不包括那些不为人知的家庭暴力以及轻微伤害和冷暴力,如果加上以上因素,妇女遭受家庭暴力的人数和范围将更加突出。家庭暴力已成为社会公害,严重扰乱了家庭的安宁,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当前大力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背道而驰。

3、非公有制企业女职工的劳动保护、劳动安全问题值得关注。在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妇女在就业、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劳动权益受侵害的现象。一是企业的用工制度不规范,合同签订率低,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二是有的企业劳动环境差,设施落后,污染严重,女职工人身安全得不到保证;三是企业加班加点情况比较严重,与所得的劳动报酬不相匹配;四是女职工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等保障制度不健全。截至2005年底,我市全社会女性就业人员130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女工人数仅为7.86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女工人数仅为8.1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女工人数为10.51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企业女工人数仅为3.68万人,城镇企业职工生育保险的覆盖率仅为35.4,距离全省平均值差距较大。

二、劳动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1、女性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妇女尤其是年龄大的女性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比较困难,由于知识技能以及接受能力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影响限制了4050人员的就业和再就业,另一方面,一些用人单位在招工时拒绝招收女性或者提高对女性的录用标准,有的企业不愿意承担女职工劳动保护责任而不愿意招收女职工,就业性别歧视问题依然存在。

2、部分企业劳动保护工作不到位,女职工参加社会保险面受到制约。一些劳动密集型的非公有制企业聚集了大量的女性从业人员,这些企业从自身经济效益考虑,尽量降低劳动力成本投入,不按国家有关规定落实女职工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使受职业危害的女职工增多,直接影响了女职工的身心健康,女职工劳动保护问题依然突出。这一点在前面已经表述,这里不再重复。

3、女性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女性比重明显偏低。2005年底,我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19万人,其中女性仅为1.92万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0.12万人,女性仅为0.02万人,中级专业技术人才2.23万人,女性仅为0.57万

人,初级专业技术人才3.52万人,女性仅为1.01万人,全社会就业人口275万人,女性就业人数仅为130万人,城镇单位就业人数17.52万人,女性为6.2万人,仅占35,离省终期目标值47的要求还有差距,城镇登记女性失业率9.9,明显高于5以内的省级终期目标值。此外,在几乎所有职业中,在具有较高的技术、责任、地位和收入的职位上,女

性人数所占比例明显低于男性所占比例,并且越往上走,存在着女性所占比例相对于男性不断下降的趋势。

三、妇女儿童生存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1、孕产妇死亡率形势不容乐观。2005年我市孕产妇死亡率为19.84/10万,较2000年有了大幅度的下降,这与各级领导重视、支持并实施降低孕产妇死亡的一系列措施是分不开的,但是仍接近省定指标20/10万,孕产妇死亡率仍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与我市《规划》目标差距较大,形势仍然严峻。

2、婚前检查率明显下降。2003年底,国家民政部出台了新婚姻条例,将婚前检查由强制检查改为自愿检查,加之宣传工作不到位、群众对婚检认识不足等原因,造成婚检率直线下降。2005年我市婚检率仅为16.75,其中城市婚检率仅为0.2,这和我市“十五”《规划》要求的城市和农村婚前医学检查率分别达到98和80的目标相去甚远。婚前检查率明显下降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残疾畸形胎儿的孕育率和出生率明显增多,孕产妇的生育成本提高,生殖健康水平下降,直接影响到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和优生优育的实现。

3、计划免疫工作存在薄弱环节。虽然我市的计划免疫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成为当前计划免疫工作较为突出的问题,少数地方在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方面存在漏洞,出现了流动儿童漏卡、漏种现象和免疫空白人群。一些计划免疫定点单位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逃避药监部门的监管,购买、出售、使用假冒伪劣药品,在一定范围内造成了不良影响。

四、主要措施及对策

1、针对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受到不同程度的侵犯的现象

继续广泛深入宣传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宣传文明进步的妇女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运用多种宣传教育手段继续加大对《妇女权益保障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妇女知法、懂法,能够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权益。充分利用社会各方资源,形成妇女法律援助社会化运作。加强与政法部门的协调配合,进一步建立完善维权合议庭、妇女特邀陪审员、妇女法律援助、反家庭暴力联合救助等制度,充分发挥这些载体的作用,为受害妇女排忧解难,提供帮助。对妇女权益重点难点问题,积极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加强调查研究和执法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介入,并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对侵犯妇女权益的一些典型案件和疑难案件加大协调解决的力度,推动妇女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充分发挥公安、民政、妇联等职能单位和部门的作用,对侵犯妇女儿童合法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坚决予以打击,同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倡导新型的婚育观和家庭道德观,运用道德和法律的力量,有目的有重点地和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作斗争,建立健全家庭暴力投诉站,充分发挥家庭暴力投诉站的功能,坚持“预防为主,调解在先”的方针,将可能发生的家庭暴力消除在萌芽状态。严厉打击强奸、抢劫、拐卖妇女儿童的严重违法犯罪行为,切实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妇女儿童的人身和财产权利。各级司法部门及司法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工作,提高妇女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促成全社会形成知法、守法、护法的法制氛围,从而充分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2、针对妇女劳动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大力培育市场载体,创造让妇女劳动就业的广阔机遇。民营企业是妇女劳动就业的广阔天地,要充分利用省委省政府“允许__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的机遇,放手发展、壮大民营经济,降低行业门槛,拓宽民营经济从业领域,认真落实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引导、扶持妇女自主创业。同时,要制定培训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城镇下岗失业妇女再就业,支持他们自主创业。另一方面,大力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帮助下岗妇女掌握1——2门就业技能,对于农村妇女劳动力可以引导他们向非农产业转移,继续大力实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化的“四全工程”“三来一加”和“两后双百”工程。认真贯彻实施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条例,从源头上抑制非法使用童工和侵犯女职工合法权益的现象。劳动、安监、卫生等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重点关注部分用人单位尤其是小企业采取短期用工合同制度、作业场所恶劣、职业卫生和职业防护不到位等问题,促使企业女职工的作业场所与劳动保护条件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工会、妇联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推动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工作,特别是帮助解决女职工在劳动工作中因生理特点造成的特殊困难,制止用人单位违规使用女未成年工违法加班、加班不支付(或少支付)加班工资的问题。同时加强对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培训,提高女职工安全操作技能和职业病防治意识,切实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要认真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策略,广泛组织劳务输出,既增加收入,又开阔眼界,学到技术。

3、针对妇女儿童生存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的问题

进一步加大孕产妇保健工作力度,大力实施母子安康工程,健全和完善母子安康工程实施方案,针对孕产妇死亡死因,分析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全力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制定基层妇幼工作计划、各项目标考核细则,建立健全妇幼保健工作台帐,加强助产技术队伍建设,定期举办助产技术和妇儿保人员全员培训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充分利用每年的三八、六

一、世界卫生日、母亲节、爱牙日等主要节日深入广泛宣传妇幼卫生保健知识,做到进组入户,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严格按照《__市一级医院产科建设标准》配备人员、设备,严格“两证”准入和定期抽查复评制度,严厉打击、取缔非法接生,对于问题严重的移交公安机关。公布举报电话,鼓励群众积极举报非法接生,并给予相应奖励。加强卫生行政职能建设,提高妇女儿童卫生保健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加强卫生管理行政执法力度,对各级各类卫生保健经营单位加大检查力度,对药品的制假、售假及不规范医疗保健等有损人们身心健康的违法行为要坚决予以查处;加强社会公共卫生机构的建设,认真落实扶持民营卫生单位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增加全市妇幼卫生保健单位的总量,进一步扩大卫生保健的覆盖面。同时要采取多种措施,扩大卫生保健机构的规模,增强对硬件设施的改造,切实提高全市妇幼卫生保健的水平;加强妇幼卫生保健的联网管理,切实提高妇幼卫生保健服务的质量。构建市、县(区)、乡(镇、街道办)、村(居)、组五级联防联动网络,加强对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管理工作,针对少数地方在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从流动儿童登记卡、接种等环节入手,消除漏种现象和免疫空白人群。针对一些计划免疫定点单位为一时的经济利益,逃避药监、卫生等部门的监管现象,购买、出售、使用假冒伪劣药品等行为,予以坚决查处,给予严厉打击。

总之,我市目前存在的妇女儿童人身财产侵权现象,妇幼保健、医疗卫生服务落后难题,下岗失业妇女劳动就业再就业问题,部分领域和群体妇女生产、生活质量得不到提高等等问题,只要我们坚持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根本目标,我市妇女儿童发展中的各类问题一定会得到根本的改善和解决,__的明天会更美好!

第二篇:构建和谐社会中妇女儿童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调研报告

__是_年_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地级市,现辖三县两区(_县、_县、_县、_区和_区)及__市经济开发区、__市_新城开发区。总面积_平方公里,_年末全市总人口_万,其中女性_万,农业人口_万。建市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政府妇儿工委以及省妇联等有关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市始终把妇女儿童事业发展放在重要位置,紧紧抓住妇女儿童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全面实施省、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我市的妇女儿童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规划》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继续得到切实保护;“科教兴市”战略得到深入贯彻;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生存环境有了进一步改善;医疗卫生改革成效初步显现。但是同时应当看到,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还不能为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后劲,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妇幼保健和医疗卫生服务技术还比较落后,不能满足当地妇女儿童卫生保健的需要;一部分妇女姐妹的生活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在部分农村部分适龄儿童的入学问题还亟待落实;由于受教育程度等客观因素和原因,相当一部分妇女姐妹的劳动就业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由于社会意识的落后,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在现实生活中的贯彻落实还有相当的距离,家庭暴力在一定范围还普遍存在;由于思想观念不到位,新婚夫妇婚前检查率明显下降等等问题不一而足。总体来看,我市当前妇女儿童发展中与构建和谐社会尚不协调的几大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侵犯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1、妇女婚姻家庭、财产权益受侵害的现象不容忽视。近年来,全市妇联系统来信来访中,其中婚姻家庭问题占信访总数的一半以上。一是伦理道德的失范引起家庭纠纷、事实重婚增多,配偶有外遇和包二奶或同居现象严重;二是离婚中的财产分割、子女抚养费给付等方面,妇女的权益受到侵害;三是离婚妇女无住房、生活困难等问题也比较突出。

2、侵害妇女儿童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家庭暴力现象在一定范围内比较严重。目前,全市的强奸案件和组织、强迫、容留妇女卖淫案件虽然比以前有所下降,但强奸、拐卖妇女儿童案件仍有发生,家庭暴力在一定范围内比较严重。据全国妇联的一项最新抽样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公众中,有16的女性承认被配偶打过,14.4的男性承认打过自己的配偶,从_年市妇联维权部接受来信来访的记录来看,因为家庭纠纷、配偶有外遇和离婚中的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原因造成的家庭暴力占到妇女维权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从全市来看,这还不包括那些不为人知的家庭暴力以及轻微伤害和冷暴力,如果加上以上因素,妇女遭受家庭暴力的人数和范围将更加突出。家庭暴力已成为社会公害,严重扰乱了家庭的安宁,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当前大力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背道而驰。

3、非公有制企业女职工的劳动保护、劳动安全问题值得关注。在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妇女在就业、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劳动权益受侵害的现象。一是企业的用工制度不规范,合同签订率低,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二是有的企业劳动环境差,设施落后,污染严重,女职工人身安全得不到保证;三是企业加班加点情况比较严重,与所得的劳动报酬不相匹配;四是女职工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等保障制度不健全。截至2005年底,我市全社会女性就业人员13xxxx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女工人数仅为7.8xxxx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女工人数仅为8.1xxxx人,参加失业保险的女工人数为10.5xxxx人,参加生育保险企业女工人数仅为3.6xxxx人,城镇企业职工生育保险的覆盖率仅为35.4,距离全省平均值差距较大。

二、劳动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1、女性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妇女尤其是年龄大的女性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比较困难,由于知识技能以及接受能力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影响限制了405xxxx员的就业和再就业,另一方面,一些用人单位在招工时拒绝招收女性或者提高对女性的录用标准,有的企业不愿意承担女职工劳动保护责任而不愿意招收女职工,就业性别歧视问题依然存在。

2、部分企业劳动保护工作不到位,女职工参加社会保险面受到制约。一些劳动密集型的非公有制企业聚集了大量的女性从业人员,这些企业从自身经济效益考虑,尽量降低劳动力成本投入,不按国家有关规定落实女职工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使受职业危害的女职工增多,直接影响了女职工的身心健康,女职工劳动保护问题依然突出。这一点在前面已经表述,这里不再重复。

3、女性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女性比重明显偏低。

第三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当好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当好“八大员”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重要战略部署,作为共产党员,应该如何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呢?我认为关键是要当好“八大员”。

一是当好和谐文化的传播员。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这是六中全会一个十分重要而充满新意的论断。建设和谐文化的重点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包含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文化具有先导和凝聚人心的作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党中央向全党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的任务。我们党是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我们的党员自然应该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因此,共产党员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首先就要成为和谐文化的传播员。要大力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宣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意义、内涵和要求,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改革创新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二是当好带头发展的战斗员。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只有发展,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不发展、慢发展,老百姓难以安居乐业,和谐就无从谈起。所以,我们必须要树立强烈的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意识,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上展现党员的先进性。每一个党员,不论职位高低,其所做的工作其实都与生产力的发展紧密相连,因此都应当立足本岗,成为促进发展、带头发展的战斗员。比如,农村党员要成为带头致富和带领致富的模范;企业党员要努力成为岗位能手、生产模范;下岗职工党员、从事个体经营的党员,要敢于成为创业和再创业的模范……一句话,共产党员就是要成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先锋战士。

三是当好文明风尚的示范员。一个和谐的社会,必定是一个讲文明、讲科学、讲诚信、守纪律、风气正的社会。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作风形象,是社会风气的风向标,他们的言行及其体现出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一个单位风气的好坏。因此,要构建和谐社会,共产党员尤其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要当好文明风尚的示范员。要带头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要用自己良好的“党德”和“官德”,带动民风,引导民风。要积极参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争做文明市民、争创文明家庭,用自己的文明言行教育子女、影响群众、带动社区。要带头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为树立文明新风尚作出自己的贡献。

四是当好人民群众的服务员。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诚信友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人民生活提高也很快。但由于发展不平衡、自然条件限制、经济结构调整等原因,加之人群中自身能力有强有弱,因此造成一部分人群生活困难。对于他们,我们没有理由成为旁观者。关心群众疾苦,为百姓分忧解难,当好人民群众的服务员,是共产党员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要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努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方面,每一个党员都大有可为。比如,农村党员、企业党员可以通过开展联系困难户活动,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城镇社区党员可以通过积极参加各类义务服务组织,为居民群众生活提供各种方便;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可以发挥自身优势,用爱心为低收入困难群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五是当好利益关系的协调员。按照“公平正义”原则处理好各方利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现实生活中,人们几乎每天都要和各种利益打交道。利益关系协调得好,大到一个社会,小到一个单位,和谐就能成为现实。反之,就会矛盾四起,和谐可望而不可即。要协调好利益关系,党员的作用不可少,需要党员当好利益的协调员——带头协调好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的利益关系,为其他社会成员树立榜样。在处理物质利益关系时,要树

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在处理与他人的人际关系时,要有宽阔的胸怀,要用真心与他人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六是当好矛盾的化解员。任何社会都有矛盾,有了矛盾并不可怕,怕的是得不到及时的化解。矛盾如果不能化解,势必影响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党员当好矛盾的化解员,对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其意义显而易见。党员要当好矛盾的化解员,首先要有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要从党的工作大局出发,充分认识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重要性。要积极配合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把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注意应用说服教育的方法,和风细雨地做好工作,引导群众通过正当渠道反映和解决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要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准确判断形势和事态发展趋势,关键时刻还要挺身而出,自觉为维护社会稳定作贡献。

七是当好反映社情民意的情报员。党员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党员大多身在基层,与群众打交道多,了解的社情民意自然也多。因此,党员有义务也有条件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情报员。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畅通利益诉求渠道,以便及时沟通民意,化解社会矛盾。党员应当成为这个渠道的一个重要“部件”,或者说重要一环。这就需要广大党员要心里时刻装着群众,经常联系群众,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并将群众的呼声及时传达给党组织,为党和政府做好群众工作提供有较高参考价值的情况。在当前,党员尤其要多与困难群众交朋友,并将他们的困难及时反映给党组织或有关部门。

八是当好构建和谐社会的指挥员。党员领导干部肩负着领导构建和谐社会的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指挥员,其作用发挥得如何,决定着一个地区、一个单位和谐构建的成败。要当好指挥员,必须做到“三个改进”:一是改进领导方式,善于集中精力抓好全局性、规律性的工作;二是改进群众工作方式,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力量和智慧;三是改进决策和执行方式,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确保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共产党员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当好“八大员”,还有两个基础性的问题需要解决好。

一个是根本意识问题。就是要进一步强化自己的宗旨意识和先进性意识。对于共产党员来说,这是个带有根本意义的问题:宗旨意识强,先进性意识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动力就强,反之则不然。因此,要当好“八大员”,首先要把这个根本问题解决好。当前,的确有一些党员受市场经济负面因素影响,脑子里滋生了一些不健康甚至是错误的东西,比如只讲实惠而不讲奉献,重个人利益而轻集体、国家利益,甚至个别党员贪赃枉法、腐化堕落……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一个党员若丢弃了理想信念,就如同人丢失了灵魂,或为行尸走肉,或为人民所唾弃的硕鼠。因此,每一名党员都必须时刻牢记入党时的誓言,努力践行对党的承诺,真正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模范。

另一个是素质能力问题。就是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本领。对于广大党员来说,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况且,我们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行各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来进行这项伟业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党员必须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各种本领。我们很难设想,一个素质不高、能力不强的党员,能够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真正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因此,共产党员必须要努力学习各种知识,熟练掌握胜任本职工作的过硬本领。只有这样,才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尽展先进性,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第四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社会公平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社会公平问题的研究

【摘要】和谐社会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价值目标,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解决我国社会生活中公平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我们应牢固把握好社会公平,正确对待社会不公平问题,通过完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措施来维护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社会公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第一篇 社会公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涵义和特征 社会公平是指以共同的价值观为基础,具有历史必然性并成为社会进步基础的公平观念。它必须立足于人本身,以人本身为出发点和目的,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挖掘和发挥人的各种潜能,还必须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其基本内容就是制度公平和政策公平。具体说,这种社会公平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效率公平、分配公平、人道主义公平。和谐社会是全面系统的和谐。社会的和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在这一系统中,要求矛盾的双方或多方能够在统一体内相互包容,协调运作,良性转化和融合,始终是社会处在健康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状态之中。具体地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既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既要注重内部各阶层、各利益团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世界的和谐发展;既要培育微观的各个社会组织细胞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宏观的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既要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系统内部的和谐,又要i型您构成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关系,使之共同发展。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领导的,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和谐的解释实际上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把治国理政的事业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的发展等各个方面,并且运用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进行了科学阐述。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引自《人民日报》,2005年2月20日)

第二篇 社会公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一、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

首先,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所谓公平,就是没有偏见。在现代的多元社会,公平是一种社会契约,也是一种行为规范。没有偏见,才能形成社会一致公认的社会契约和行为规范。处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都有其特定的公共规则,据以规范这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分配社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而制约这些规则权利、义务的基本原则,就是社会主义。公平是正义的基础,没有社会公平,就谈不上社会正义,失去了社会主义,必然导致社会的失衡,而失衡的社会,肯定是不稳定的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的社会**都来自于社会的不公和失衡。公平和正义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保持社会稳定的深层次基础。其次,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社会公平和正义,精义就在于给每个人以所得。从具体内容和规则上看,现代意义上的公正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保证的规则,即切实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机会平等的规则,即从总体上保证每个社会成员享有大致相同的基本发展机会;按贡献进行分配的规则,即根据每个社会成员的具体贡献进行有差别的分配;社会调剂的规则,即立足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对每一次社会分配后的利益格局进行必要的调整,使社会成员不断得到由发展所带来的利益,进而使社会生活的质量不断有所提高。从社会分层的角度说,公正的规则包括三个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各阶层应当得到有所差别却恰如其分的回报;各阶层之间应当保持一种互惠互利关系等。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应当确立保证的规则,坚持机会成本的规则、按贡献进行分配的规则、社会调剂的规则。

二、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有的题中之义

社会和谐意味着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友好相处与和平共处,它的基础就是公平正义——文化公平、经济公平、政治平等和社会公正。著名政治学家罗尔斯指出,社会公正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和平相处的政治底线。这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而且由于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社会主义社会理应比资本主义社会更加注重公平正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公平是相对的、历史的,而不是永恒的。不同社会、不同阶级甚至不同的人,对公平的理解是不同的。“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公平观认为奴隶制是公平的;1789年资产阶级的公平观则要求废除被宣布为不公平的封建制度。„„所以,关于永恒公平的观念不仅是因时因地而变,甚至也因人而异”。【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301页)

在社会主义社会,公平的基本价值取向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宗旨是一致的,即人人共享、普遍受益。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公平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社会公平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分配的公平属于生产关系领域的问题,权利平等和司法公正主要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一个社会的公平状况如何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当然,社会公平又具有其相对独立的价值,它是社会广大成员普遍能够接受的价值目标,能够为整合社会各种力量提供强大的道义动力,是一个政权具有和理性和合法性的重要体现。因此,公平正义应当成为是否实现社会目标的评判标准。

公平是人类构建理想社会的一个古老而放之四海皆准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在理念和制度上优越于资本主义的地方,主要就是体现公平。但由于我们经济文化的相对落后,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建立了以利益差别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在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等方面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群体之间、地区之间、城乡

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利益变动加剧,形成了欠发达地区、“三农”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社会稳定,潜伏着很大的社会风险。因此,体现公平,从利益协调入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化解社会风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公平是相对的,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相适应,但没有公平,就绝对不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四篇 我国社会公平的现状及原因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6)不可否认,改革开放30年来,在以市场、效率为导向的政指引下,尤其是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思想指导下,我国在物质生产和财富增长方面得了巨大成就,并向富裕、民主、文明的奋斗目标迈进了一大步。然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的高速发展,形成了效率增长而公平下降的“中国悖论”,产生了新的社会不公平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贫富差距逐渐拉大

我国贫富差距主要表现在区域差距、城乡差距、行业差距上。(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06年西部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仅为东部地区的65%,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l 1759.5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3587元,为历年来最高。行业之间出现了较多的垄断现象,尤其是涉及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垄断的存在,导致了行业之间的收人差距逐渐扩大。统计显示,2000年我国行业最高人均工资水平是行业最低人均工资水平的2.63倍,到2005年,这一比例已惊人地增加到4.88倍,并呈现出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已远远超过国际上公认的差距合理水平3倍左右。当前,我国最穷的10%的人口只拥有社会总财产的0.7%,最富的10%的人口却拥有社会总财产的41.4%,后者为前者的59倍,出现了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城邦的公民贫富极度分化,一些人家财巨万,另一些人贫无立锥之地”的现象。【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下)[M].北京g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1364.)

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健全,集中体现在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上。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最初只涵盖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的职工,1999年将范围逐步扩展到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的职工,2002年又将城镇灵活就业人员也纳入其中。【5】(泽民.全国建没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丰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8.)然而农民工、农村务农人员以及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仍未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和安置,尤其是被征地农民普遍面临“务农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窘境,养老、医疗、失业等f6j题不能很好地落实、解决;农村和城镇无业、失业人员基本上享受不到医疗保险,“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大批职工失业或面临失业,他们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

三、教育资源配置失衡

首先,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上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状态。(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06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用于农村中小学的资金分别约为575亿元和1079亿元,用于中西部的农村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仅为东部地Ⅸ农村小学的21%和36%,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仅为东部农村初中的18%和30%。这种显失公平的经费分配比例,直接导致了中西部地区在入学率、师资力量上的明显不公。以2000年我国“普九”的人口覆盖率为例,东部达到96.47%;中部达到81.87%,西部仪达到42.26%。其次,在师资力量的分配上,广大农村及偏远山区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小学教师多是专科文凭,甚至有些代课老师仅是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就直接走上教学岗位,而且这咎教师多是“一专多能”,中学教师最高的学历仅为本科文凭。而东部沿海地区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普遍实现了“本科化”甚至“硕七化”,另外由于大批富有经验的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历届高校毕业生大多倾向于到东部沿海较发达地区就业,也导致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师资力量薄弱。

四、住房问题集中凸显

第一,房价居高不下。据统-H‘,2009年11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上涨5.7%;至2010年3月份上涨11.7%【6】(张锐,雷星.我国住房分配制度改革浅析——以政府规划制为视角[J].经济师,2009(36):29.)。房价的飙升使那些收入较高、早买房、拥有多套房的群体不动产财富迅速增加,而那些购买能力较弱或无购买力的中低收入阶层则面临着边缘化、生存难的境地。第二,保障性住房不能切实保障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利益,真正的低收入者仍然无房可居。第三,弱势群体面临生存困境。这类人群以应届大学毕业生、进城务工人员为主。据统计,2000—2009年我国毕业大学生人数共计3275万,其中至少1/3靠租房,面对畸高的房租他们只能“蜗居”,沦为城市中的“蚁族”。而进城务工人员的居住条件更为恶劣,集体宿舍、自建的简易工棚就是他们的栖身之处。

第五篇 实现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举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首先,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的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

其次,缩小社会差距,平衡利益关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构建社会均衡发展的格局,实现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和谐发展,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要慎重出台涉及各种利益调整的改革措施,避免出现分享改革成果与承担改革成本脱节的问题。要在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先富群体发展活力的同时,完善分配、税收、财政、金融、社保等制度,加强对落后地区、困难行业和群体的扶持,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群体之间过大的收入差距。要积极推进户籍、就业、升学等制度的改革,逐步消除社会流动中的壁垒,使各阶层社会成员尽可能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

第五篇:文化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和对策

刘朝来重写稿

实文化强省战略部署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民进安徽省委

一、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文化强省战略,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指导思想、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的步伐不断加快,文化产业连续5年增幅30%以上,创造了全国瞩目的“安徽现象”。但是从整体上看,我省文化的产业基础仍然十分薄弱,文化资源大省向产业强省的跨越任务十分艰巨。一是规模和经济总量不足。2009年,我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不到400亿元,占全省GDP比重约为3%, 而同期北京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接近GDP的10%,上海约占8%、广东为6.7%、湖南为5.1%。即使在中部地区,我省也处于中后位次。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十二五”末,文化产业要实现增加值1000亿,任务艰巨;二是特色和优势产业不足。文化领域条块分割,规模普遍偏小,规模大、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高、具有规模效应和带动作用的市场主体数量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文化产品区域特色不显,品种不多,竞争力不强。文化资源、文化企业、文化品牌的培育整合、配置优化、引导管理力度不够,低层次运作、小环境发展、松散性管理导致资源优势很难转化为品牌优势和产业优势。

影响我省文化产业化进程的因素很多,与文化强省的要求比,主要表现在“四个不适应”。

一是文化产业化意识不适应。调研显示,关注文化的教化、喉舌、阵地等社会效益,轻视甚至漠视文化的商品化和产业化运作的现象仍然存在,在这种思维定式之下,文化建设在一些地方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中难以摆上应有的位置。相关管理部门习惯于在从政治角度和社会效益上“定条例、设门槛”,重事业、轻产业,重评奖、轻市场,重投入、轻产出的工作模式仍未彻底改变。文化产业意识的淡薄,直接

1导致文化建设缺乏市场视角与考量,许多有产业价值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现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二是人才队伍建设不适应。我省文化人才总量不大,结构呈现为“三多三少”,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人才较多,现代创意文化人才少;专业研究的人才较多,熟悉文化市场、擅长资本运作的经营人才少;具备基本专业素质的人才较多,高层次和复合型领军人才少。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三是投融资的体制和总量不适应。一方面,我省文化建设投入基数偏低,据文化厅的统计,2006-2008年,我省年人均文化事业费分别为5.85、7.4、8.5元,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居全国第30、28、29位,资金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大多实行的准入制,部门、行业、地域及所有制的准入限制、不计投资回报的事业型单一投资方式、加之文化产业法规体系的不完善,都造成民间资本和外资对文化产业只能望而却步。

四是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不适应。我省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也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尽管如此,管理体制的改革仍然任务繁重。就文化产业发展而言,目前急需解决的有各自为政,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缺位与越位并存的问题;严重影响资源和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制约市场微观主体跨地区、跨行业经营的行业壁垒问题;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三项制度建设问题;投融资渠道不畅、法律政策不完善的问题;运行机制僵化,管理体制缺乏活力的问题;人才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方式与手段落后的问题等等。

二、加快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落实“文化强省”战略,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氛围。落实文化强省战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前提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文化在促进经济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建议省委、省政府将文化建设、包括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各级党政机关的工作目标和考核体系,使“文化强省”战略目标,具化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指标和各项政策措施,细化为各级政府的工作任务、各级领导的考核评价指标。积极实践和破解我省文化产

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和氛围,2.整合文化资源,打造一批特色园区和重点产业集团。我省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已初显成效,报业、出版、发行、演艺、广电五大集团发展势头迅猛。我们认为,应依托这些大型集团和省“861”规划项目,重点支持优势企业的立体联合和跨越发展,推动跨地区、跨媒体、跨行业的资源整合和战略重组,组建一批集约化水平高、产业集中度好、技术实力硬、核心竞争力强的一流产业集团,形成我省文化产业的“领头军”;依托黄梅戏、花鼓灯、文房四宝、“两山一湖”等地方特色资源,打好徽字牌,建好特色园,积极发掘和开发文化旅游、娱乐项目,延长特色文化产品的产业链,组成我省文化产业的“主力军”;依托蓬勃发展的文化新兴业态,推动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的结合,大力发展创意、网络、会展、动漫等产业,组建我省文化产业的“生力军”。

3、强化人才战略,构建文化产业发展人才支撑体系。人才是发展的关键。就我省文化产业而言,培养和建立文化创意、文化科技、文化经营管理、文化经纪人四支队伍是当务之急。建议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强省战略,抓紧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创新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将培养文化人才尤其是紧缺型人才作为文化强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树立大文化人才观,科学而切实地制定人才的培养和评价标准体系;二是建立切合实际的人才引进、评价和使用机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高端和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三是因地制宜制定人才激励机制。可以结合实际,设立激励薪酬、重大成果专项、股权分红、期权激励等灵活多样的措施,提高人才待遇,做好人才储备。

4、广开融资渠道,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加快建立以国有资金投入为主导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投资机制市场化的投融资体系。为此,建议在设立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积极探索下列资本运营模式:成立省文化产业发展投资风险担保公司,为文化产业化提供风险投资和贷款担保服务。借鉴北京等地做法,通过与金融部门签订框架协议,以无形资产抵押和信誉担保等形式,对文化企业给予资金支持。降低投资准入门槛,积极引导和吸引国外、省外和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

完善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法规和政策,推动民营资本向文化领域流动。

5、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当前的主要工作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彻底革除机构交叉重叠、政出多门、多头管理、部门分割的弊端,建立精简、高效、统一的大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全面负责文化大市场的培育、管理、调控和监督。严格区分公益性文化与经营性文化的界限,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离,将经营性国有文化单位和公益性文化单位中的经营部分全部推向市场,使其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树立大流通、大市场观念,加快培育文化要素市场、劳务市场和产权市场,推动文化企业的资本运营和优化组合,促进文化产业走上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的发展之路。

下载构建和谐社会中妇女儿童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构建和谐社会中妇女儿童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税收责任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税收责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需要强大的财力作保障。税收是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主要形式,具有强制......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5篇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维护社会公正、平等是人民群众普遍的追求和共同的愿望。因此,建立以维护社会公正公平和平等为目标的行政伦理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对政府行为主体的基......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建设

    内容提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应当正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中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规律,大力拓展意识形态的功能作用,积极探索意识形态建设的创......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应当正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中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规律,大力拓展意识形态的功能作用,积极探索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途径。......

    《浅谈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社区文化建设》

    《浅谈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社区文化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社会包括三个子系统:......

    服装网络营销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服装网络营销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服装企业的网络营销背景及行业发展状况 我国是世界服装消费的第一大国,服装企业和服装品牌众多。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外服装巨头......

    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延寿瑶族乡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发展情况延寿瑶族乡辖1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37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87.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70公顷,其中水田面积580.5公顷,人均耕地......

    发展职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展职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李慧 文章来源:阜宁劳动保障局 点击数: 340 更新时间:2005-8-15 一个县城的文化、教育、科学、经济、环境、规模及人口素质都同大中城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