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妇联城市化进程中妇女工作等问题的调研报告[大全]

时间:2019-05-13 15:14: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区妇联城市化进程中妇女工作等问题的调研报告[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区妇联城市化进程中妇女工作等问题的调研报告[大全]》。

第一篇:区妇联城市化进程中妇女工作等问题的调研报告[大全]

**市**区三届二次党代会提出:要抓住城市化历史机遇,加快**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城市化这一历史进程中,如何按照城市化要求,推进我区妇女工作,带动各级妇女组织和广大妇女群众发挥更大作用,是现阶段我们认真思考并着力解决的首要问题。2003年12月至今年2月,**市**区妇联深入基层,重点就我区城市化进程中各级妇女组织的建立健全、出嫁女招郎女的权益保护以及农村妇女就业这三个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调研,并借鉴龙华解决这些问题的部分成功做法,提出了工作思路和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各级妇女组织的建立健全问题

城市化后街道和社区妇女组织如何设置,是广大基层妇女干部最为关心的问题。长期以来,各级妇女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团结和带领广大妇女,实现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促进妇女事业的进步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按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区总人口为273.5万,其中女性为142.5万,占52%。全区共有镇(街道)妇联10个,村妇代会127个,居委会妇代会43个。我区实行城市化后,镇村妇女组织相应撤销。在街道妇女组织的设置上,区城市化领导小组在《龙华城市化试点撤镇改街道实施意见》(送审稿)中明确规定了“街道办的妇女组织按照章程设立并履行职能”。从目前运作情况看,街道一级妇女组织的建立有充分保障并已取得良好进展。但在社区一级妇女组织的建立及人员、编制、经费等方面的保障上,迄今还没有出台具体的实施方案,只是在《龙华城市化试点村改居实施意见》提到:“社区居委会和股份合作公司根据需要建立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但我们在调研时深深认识到,社区妇女组织直接面对广大妇女群众,最能体察她们的疾苦,倾听她们的呼声,反映她们的愿望,帮助她们解决实际困难,能及时向上级妇联组织全面正确反映基层妇女情况,起着不可替代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尤其是我区外来流动人口中女性所占比例较大,妇女工作有其特殊性。以龙华为例,龙华街道办总人口71万人,外来女性约占60%以上,其中常住人口仅3.1万,外来人口所占的比例较大。龙华镇原先设有1个镇妇联、13个村(居)妇代会、52个自然村妇女小组,组织机构健全,[找材料 到大-秘-书-网-www.xiexiebang.com-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在保护外来女工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团结和带动外来女工建功立业、掌握民情、社情等方面都发挥了突出作用。城市化后,村改社区居委会,自然村建制取消,社区妇女组织直接面对群众。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社区的发展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新情况。城市妇女工作面很广,妇联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到社区。”因此,搞好城市化进程中的妇女工作,妇女组织不但不能削弱,而且必须进一步加强。因此,我们建议:

(一)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认真落实《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章程》有关要求,坚决执行《中国共产党**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龙岗两区城市化进程的意见》第十条第三款“居委会和股份合作公司要建立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规定,从组织机构上切实保证各级妇女组织的建立健全。

(二)要在经费上加大对社区妇女组织的投入。社区专职妇女干部的待遇应按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标准执行,聘用和兼职的妇女干部的待遇,由各社区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发放补助。财政在向社区拨付经费时,应充分考虑这部分的支出,在经费上予以倾斜。

(三)要推进社区妇女干部专职化。应本着求真务实、精简高效的原则,配备一名专职妇女干部全面负责社区妇女工作。考虑到我区外来妇女人口基数大、原先自然村全部建有妇女小组的特点,可以结合各社区的实际情况,以聘用的形式吸收热心妇女事业并熟悉妇女工作的同志加入到社区妇女组织中来,加强社区妇女组织的力量。

(四)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基层妇女组织和妇联团体会员的作用,创新组织机制,扩大工作覆盖面,逐步形成纵向与横向结合、紧密与松散结合的立体型妇女组织网络。如通过建立“妇女人才促进会”、“女企业家协会”等会员制的妇女联谊组织和发展“巾帼社区服务队”等志愿者队伍,来积极开展科普宣传、维权咨询、技能培训、卫生保健、文化服务、家庭教育、治安防范等工作,推动妇女工作的群众化、社会化进程,最大限度地把各界妇女和各类妇女团体团结起来,使桥梁更畅通、纽带更牢固、支柱更坚强。

二、关于出嫁女、招郎女的权益保护问题

出嫁女、招郎女及其配偶、子女股权的配置问题是**区城市化进程中有关妇女权益保障的突出问题和热点问题,也是一个存在比较普遍、矛盾比较尖锐、工作相当棘手的老问题。根据调查显示,全区出嫁女、招郎女5990 人,已享受股权分红的出嫁女、招郎女4093人,占出嫁女、招郎女总数的68.3%;出嫁女、招郎女的配偶4093人,已享受股权分红的862人,占21%;全区出嫁女、招郎女的子女7275人,已享受股权分红的2313人,占31.8%。全区有31.7%的出嫁女、招郎女没有享受股权分红,79%的出嫁女、招郎女的配偶没有享受股权分红,68.2%的出嫁女、招郎女的子女没有享受股权分红。

早在2001年7月,**区政府就已颁布了《**市**区农村股份合作制暂行规定》。《规定》本着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中的股权作了明确界定,对有效解决出嫁女、招郎女及其配偶、子女股权配置问题,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这一规定在部分镇村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执行,各镇(街道)工作进展也不平衡。从调研情况看,龙华工作力度大,成效比较显著。目前龙华10个行政村出嫁女、招郎女的股权配置已全部落实,她们均享受了《**市**区农村股份合作制暂行规定》中的第一类股民的权利。我们认真研究了龙华的成功做法,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还是要领导重视、统一认识、加大力度、坚决落实、稳步推进。如龙华以一个村为试点,重点解决党员干部、自然村长的思想认识,召开动员会,统一思想,并制定出初步方案,然后召开出嫁女、招郎女代表会议,使双方达成共识,并在全镇推广,形成了一个以党委牵头,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网络。今年**区要全面推行城市化建设,我们应紧紧抓住这个历史机遇,积极贯彻落实《规定》,彻底解决出嫁女、招郎女及配偶、子女的股权配置问题。

三、关于农村妇女就业问题

城市化后农村大量土地被征用,农民失去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立足之本,失去了最稳定最可靠的社会保障。特别是对于妇女来说,核心问题就是就业。只有就业才能在社会和家庭中有地位,才能体现妇女的价值。因此无论从维护家庭、社会的稳定,还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来讲,妇女就业都显得极为重要。但根据我们的调查,**区农村妇女具备就业愿望的仅占 34%。农村妇女就业问题主要有:一是就业愿望较低,就业创业意识淡薄,小富即安思想严重。她们认为村里有分红、自己有房出租,可以不用工作了。二是存在依赖依附心理,“等、靠、要”的思想严重,有的虽然对就业有要求,但仍将希望寄托在政府、社区身上,而不是主动去寻找机会,争取就业创业。三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一技之长,综合素质不高,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四是就业期望值较高,不切合自身实际。由此可以看出,观念和素质是影响我区农村妇女就业的最大制约因素。因此,我们建议:

(一)要加强教育引导,切实转变择业观念。广大妇女由农村妇女转变为社区居民,不仅要身份转变过来,更要在观念、素质上适应城市化带来的各种变革。要解决她们的就业问题,首先要解决她们的就业观念问题,要教育引导广大妇女顺应形势要求,弘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逐步克服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懒惰思想和“等、靠、要”的依赖心理,树立靠自身素质改变命运、靠市场机制实现就业的信念和意识。

(二)要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妇女的就业竞争力。**区广大农村妇女是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支重要力量,她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城市化的进程,直接影响全市的长远发展。目前,**区妇女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如对全区镇(街道)、村(居委会)妇女干部文化结构统计分析,大专以上41人,占妇女干部的21.6%;中专和高中50人,占妇女干部的26.3%;初中以下99人,占妇女干部的52.1%。这样的文化素质距离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相去甚远。因此,要全面推进“女性素质工程”的实施,通过进一步加大妇女的教育培训力度,为女性教育开辟多层次、多渠道的途径。同时要着眼于城市化后妇女就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开设有利于妇女就业的培训内容,让妇女尽快掌握新的实用技能和技术,促进妇女提高科技致富的能力,提高她们的整体素质,增强她们参与城市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三)各级党委、政府应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来促进妇女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应大力开发服务性的行业,提供后勤服务岗位和援助性岗位。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为妇女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加强与企业用工单位的联系,在企业与劳动力之间搭建一个互动的平台,同时加强对就业有关优惠政策的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增强就业的吸引力。

第二篇:城市化进程中交通拥堵问题浅析

城市社会学作业 历史1002 刘晓乾 041003016

城市化进程中交通拥堵问题浅析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已逐渐成为广大市民感触最深、影响最大、积怨最多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和根本治理,必将成为制约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瓶颈。据了解,某些地级城市的调研组多次到各地进行调研,探索城市交通拥堵的因素,包括调研地机动车拥有量、道路资源量、路网布局、交通基础设施及交通管理等。但不同城市由于地理位置、城市结构及城市文明程度的不同,其选择出行的方式也有很大差异,造成交通拥堵的成因也不尽相同。本文就其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对策来分析。

关键词:交通拥堵 原因 对策

一、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原因调查

(一)机动车数量迅猛增长,道路资源供应缺口日益拉大。1990年以前,我国车与路的发展比较均衡,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并不十分明显。1990年以后,机动车保有量成倍增加,尤其是2000年后,机动车增量惊人,车辆的增长速度和道路资源供应严重不协调,逐惭成为社会热点问题。1990年,我国机动车保有量551.36万辆,2000年6000万辆,截止2008年底已达到1.699亿辆,年均增幅29.8%。从我国公路总里程来看:1990年是102.8

31万公里,2000年130万公里,2008年357.37万公里,年均增幅2.47%。其中高速公路和国、省道增幅较大,城市道路由于城市结构的局限性,增幅还要偏低。从车与路的发展这两组数据进行对比来看,道路资源的供应缺口较大。更重要的,由于城市道路资源开发有限,而机动车数量仍呈现逐年增大的趋势,使得供给和需求呈“反比”式发展,城市交通拥堵状况更加雪上加霜。

(二)城市规划不尽合理,路网结构总体布局失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中国多数城市以旧城区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形成“摊大饼”式的结构布局。这种城市结构的特点是,城市的政治、文化、金融集中于城市的某一片区域,形成城市的中心区,城市道路大都以适应某一区域的需要来布建,这决定了我国多数城市道路均属于这种典型的“树状” 路网结构。它以主路为干,派生出多条仅服务于某一点的支路。干路要为支路合流服务,同时又要担负着商贸交易功能,其效果必然是源头广泛,合流集中,支路不足,干路爆满的交通现象。同时,由于干路又是出入城的基本通道,形成出入城 1 城市交通网 2012年 交通学术专栏

http://.

第三篇:城镇化进程中的妇女发展需求调研报告(赣县妇联)

城镇化进程中的妇女发展需求调研报告

(赣县妇联权益部)

一、城镇化进程中的妇女现状

1、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主城农村妇女已成为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主体。目前,多数城镇农村妇女因为产业结构调整、社会角色分工,决定她们不再只是留在家里赡养老人、抚养孩子。农村妇女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支主要力量。

2、农村妇女在参与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日渐突出。一方面,她们积极参与经济建设,利用自身优势,在加工、服务等行业大显身手,妇女致富能手日渐增多。另一方面,她们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建设,是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重要承担者。农村老人的赡养、儿童的抚养、家庭的整洁主要靠妇女,邻里关系的协调程度直接取决于妇女,农村文化宣传活动对象也主要是妇女。

3、农村妇女综合素质不断增强。一是在校接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许多妇女具有了初中文化程度,不少妇女还具有了高中、中专甚至大专文化程度。二是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广大农村妇女接受社会教育的机会也越来越多。通过看电视、书刊、参加科技培训、外出务工等,一大批妇女增长了知识,转变了观念。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她们参与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撑。

4、农村妇女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随着妇女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妇女已逐步地参与到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村民自治和多方面的村务管理之中,参政比例逐年提高。

二、城镇农村妇女在社会发展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1、观念还有待转变。新农村建设需要高素质的农民,目前,有的妇女仍受封建思想的束缚,把个人生活幸福寄托在丈夫、子女身上,缺乏自我意识,自愿地扮演着从属的角色;有的安于现状,满足于现在的生活,不求发展、不思进取,这些思想和观念都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

2、身体健康不能得到好的保障。近年来,虽然农村卫生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与提高,但仍有大部分女性患了疾病得不到及时治疗,因受条件限制未能及时发现、及早治疗,以错失了最佳治疗机会,以致使乳腺癌、子宫癌等女性“杀手”呈上升态势,给农村妇女、家庭造成极大的伤害。

3、受教育程度和技术水平普遍较低。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女性相对农村男性,在受教育程度、技术水平等方面都相对偏低。同时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的机会都相对男性少,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由于受教育程度低、技术水平低,使很多女性只能从事常规农业生产,有些难度的工作无法胜任,更影响了妇女创业。

4、市场信息缺乏、生产资金不足。在调查中农村妇女反映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信息和资金。想致富,但却不能及时、有效地获取市场信息,致使农村妇女发展经济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很多妇女反映在生产经营中缺乏周转资金,贷款难,使扩大生产和经营能力非常受限,难以形成大的规模。由于资金、技术、生产销售信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妇女劳动力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城镇化进程中妇女的需求:

随着城镇化发展,社区已成为农村转城镇后的行政组织,体制的转变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条件。

1、社区妇女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维护妇女合法权益”和“为妇女办实事办好事”同时成为首选,社区妇女的其他选择依次是:“为群众排忧解难”、“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心理素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等,其中选择“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以企业单位妇女为最多。同时,选择“组织妇女开展社交联谊活动”、“帮助妇女追求幸福生活”、“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妇女比例均在提高。

2、农村妇女的需求相对集中。根据调查显示,分别有不同比例的妇女认为,“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和“引导农村妇女向二、三产业转移”是当前农村妇女工作的重中之重。选择“开展双学双比活动”、“开展调研反映情况”、“农村文明家庭建设”的比例足年攀升,值得回味的是,城镇农村妇女对“双学双比”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3、妇联系统的维权工作应多管齐下。调查显示,城市妇女很赞成建立社区妇女维权网络(比例为37.2%),其中企业单位妇女的呼声最为强烈(比例高达58.3%),紧随其后的需求依次为:电话咨询、建立妇女避救中心和信访接待。同时,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举办法律知识培训、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等措施都很受妇女欢迎。

4、对妇女开展的教育工作,内容和形式都应更加丰富多彩。城市妇女目前最需要的教育依次为:法律知识、职业能力、妇幼保健知识、心理教育、家庭教育和家政知识;农村妇女的选择略有不同,依次为:家庭教育、健康知识、实用技术、法律知识、心理教育和家政知识。问及“最喜欢的教育方式”时,肩挑工作和生活两副重担的城乡妇女都把“定期发资料”作为首选,其次才是“集中培训”。然后城乡妇女的选择各不相同:城市妇女喜欢的方式依次为提供教育信息、专家面对面咨询,开通广播电视等远程教育和妇女先进典型巡回报告;农村妇女则将开通广播电视等远程教育和提供教育信息列在前两位,而后才是妇女先进典型巡回报告和专家面对面咨询,同时还有的妇女对开设妇女网上教育专页表示感兴趣。城市妇女对妇联工作的载体和渠道非常关注,她们认为最好的活动形式是宣传和培训,而后依次为:座谈会、健身、知识竞赛、联谊和沙龙。

四、关于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妇女工作的几点思考

思考之一:关注群体需求,实现工作内容上的新突破 农村妇女作为一个特定区域内的性别群体,具有其共性,有着共性的、整体性的共同利益和需求。比如提高整体素质,优化生存、发展环境等等,这些都是广大农村妇女的共同愿望。在工作内容的把握上,既要着眼共性,又要体现差异。因此,在各种文件、措施出台之前,就特别要注意防止对农村妇女这一群体笼统地一概而论或以偏概全,忽视不同群体的特殊需求。应该注意将个体和群体结合起来,既要着眼共性问题,更要关注群体需求。

思考之二:培育新型载体,实现组织网络上的新突破 有妇女的地方就要有妇女工作,妇女工作需要有效的载体。要在巩固现有妇女组织网络的基础上,从组织创新的角度入手,在各类农村妇女群体中培育、建立不同类型的妇女组织。一是以志愿者为基本力量,建立非正式的妇女服务或活动队伍,如在一些有共同志趣爱好的妇女群体中,建立一些自娱自乐的服务性、表演性组织。二是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建立各类以妇女为主的经济利益共同体,这是一种最紧密、最受欢迎、最符合市场运作的一种经济联合。三是以科技推广为重点,建立各类农村妇女专业技术协会。

思考之三:建立分层管理,实现典型培养上的新突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好的典型,可以唤起一个群体,可以推动一项工作。随着农村妇女工作的深入,对典型的要求也逐渐在提高。在典型培养中,一要建立分层管理。要全面发挥先进典型的导向作用,就必须关注典型在群体内的深刻影响,因此,要建立群体网络,针对妇女干部、巾帼致富带头人、女企业家、女能手的辐射群体不同,在不同农村妇女群体中树立有影响的典型,使更多的妇女群众学有榜样。二要把握前瞻性。典型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眼前,要敏锐而准确地把握妇女群体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切实发挥典型培养在推动妇女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第四篇:如何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调研报告

最近,我们组成调查组,先后到**区各街道办事处及有关乡镇,就社区建设进行了深入调查,共走访了20个社区居委会。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市推进城市化进程必须大力加强社区建设,全力构造新型城市社区。

一、社区建设状况与城市化进程还不相适应

社区,是指城市中居民集中居住生活的地域共同体,是城市的细胞。进行社区建设,就是进行城市基层社会管理。近几年来随着**市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社区建设作为经济体制转轨的重要承接点,在促进经济发展,满足群众物质文化需要,优化城市发展环境,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社区建设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前提基础,社区建设的落后,必将阻碍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近几年来,我区在社区建设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与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相比较,仍然存在很多不相适应。

1、“单位”的社会职能外移,现有的城区管理体制和功能难以承接。在“低工资、高就业率”的计划经济时代,“单位”在整合城市社会,行使城市管理职能上发挥着主体作用,街居组织只是必要的辅助和补充。同时,“单位”承担了过多的社会和服务职能,起到了“把市民组织起来”的作用,“单位”就是一个小社会,为居民及其家属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各种生活服务,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繁重的“企业办社会”、“单位办社会”负担,各级政府也直接管理或包办着许多应由社会去办或应推向市场的事务。改革开放以后,个私经济快速发展,国有、集体企业实施“两个置换”,社会结构不断分化,城市社会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近二十年来大批国有、集体企业推行“两个置换”,**市有5万多“单位人”丧失了单位依托,完全转化为“社会人”。城区先后出现了2万多家行政事业单位之外的不具备“单位”体制特征的三资企业、个私企业、民办非企业组织和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等。据调查,我区仅民营企业就吸纳了4863人就业。与此同时,“单位”的职能开始向社会转移,其服务功能、福利功能、保障功能以及政治宣传功能不断弱化,居民与“单位”之间的关系正在向纯粹的雇佣关系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改革的深化,单位承担的社会事务向社会“释放”、转移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引发的矛盾将进一步显露。如各类单位过去对职工所承担的种种生活福利性服务不断弱化或取消,而城市家庭的各种生活需求却与日俱增;房产开发的发展,单位包下来的宿舍区服务必然要退出,而相应的社会化、市场化的物业管理尚未完全建立等等。由于社区居委会仍处于无职、无权、无钱的境地,单位外移、释放的社会职能,社区还没有准备好承接的“口袋”和相应的机制,导致了城市社会中大批人员游离于管理之外,居民需求的各类生活服务得不到实现。

2、对象的扩展,使人口管理和维护稳定的难以到位。城市居委会以前的对象仅仅是少数的没有单位的家庭妇女和社会闲散人员。90年代以来,我市城市人口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人口中的复杂因素逐渐增多,对社会秩序形成了巨大压力。一是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全区现有下岗失业人员41700人,其中**区9000人,鼎城区移交6700人,省、市属企业移交26000人。此外,城区每年还将新增劳动力5000多人。二是“无归宿人员”和流动人口不断增多。据统计,城区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进城农民、外地流动人口等不在原来那种单位体制之内的“无归属”人员达8.2万人,占城区总人口的21以上。三是城市贫困人群增多。目前全区居民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人口达1.9万人,占城区居民总数的4.8,相当一部分居民生活十分贫困。而且随着今后几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这类人群仍处于增长的趋势。在过去的城乡二元结构和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人员的单位所有制和严密的户籍管理制度,就可以把成份比较单纯的城镇人口的社会秩序管理好,现在则面临着力不从心的局面,城区不稳定因素呈现日益增多的趋势。

3、城市基层管理任务日益繁重,行政化的社区运行模式难以落实。由于近些年来城区的规模、功能和各种新问题都大大增加,城市管理的量、任务量在成倍增长,而原来的层层负责的行政性、直接性管理方式尚未改变,街道、社区基层组织承担的上级安排的任务高达130多项,实际上已经无法承担和落实。据城南街道统计,直接由社区担负的涉及党建、社会、经济三个方面、八大类、54项、130多个。面对繁重的任务,社区居委会一是无职权,“小庙”难以管“大神”。社区内的行政单位、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等,“由谁管”、“怎么管”、“哪些问题归口管”,政府没有规范性文件,社区居委会想管也管不好、管不了。二是无地位,什么单位什么都可往社区“装”。职能部门布置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往往一个文件、一个会议或是领导的一个口头指示,其任务就

交给社区了。仅今年来,社区居委会承担的各种调查摸底任务就有5次。三是无资金,有些管理无法开展。如离退休人员、企业置换身份的党员现交由社区管理,但社区既没有活动场地,又没有活动经费,对其管理只能是空中楼阁,更谈不上信息化、网络化、规范化、现代化的管理。据调查,我区50个城区居委会,有30多个每年经费“入不敷出”,全区社区每年共计资金缺口达23万元。四是无精力,社区干部整天疲于应付。城南方家巷社区居委会主任李立波共包保“FLG”修炼人员、战退军人、吸毒人员及其它重口对象等10人,均要求“一日三访、盯死看牢”,仅这项就可以耗去其全部精力。对此,红卫社区居委会主任张凤梅深有感触地说:“我们抓经济都是‘偷偷摸摸’,主要原因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抓。”

4、居民生活需求的多样化,现在的社区服务水平难以满足。进入小康生活的居民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而要追求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多方面的价值实现。据调查,城区居民对本社区的希望、需求是多方面的,除迫切希望社区提供就业机会外,还涉及到从居住环境到基本设施,从社区经济到精神文明,从社会秩序到人际关系等等。要满足居民日益增长和变化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社区服务业必须有一个突破性的大发展。而我区当前社区服务总体水平还较为低下,社区服务业投入单一,作为产业发展的运作机制尚未形成。虽然近几年来,区委、区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对社区服务业的发展非常重视,把它作为社区建设的重点,但由于有关社区服务的优惠政策相对较少,已出台的有关规定又不能得到很好地落实,限制了社会各方面对社区服务业的投入,使城区目前的社区服务业多依靠政府、集体投入,服务项目多而杂,没有形成品牌和规模,向社会化、产业化、实体化转变的步伐缓慢。此外,社区服务在社区就业安置、城市生活环境、生活秩序,社区居民公共利益的实现和维护等方面都还没有寻求到有效的解决途径。

上述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随着我市城市的发展变化,城市中有关的人和事,已经“溢出”了固有的城市社会的基本结构框架。管理和服务环节上的“真空地带”和“灰色地带”越来越多,原来设置的城市基层体制、功能和运行机制,已经严重不适应发展变化了的新情况、新问题;政府的负担日益加重,各种日常性问题已经不能自行有效化解。因此,市委、市政府及区委、区政府应该把系统化的社区建设作为城市的一个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关键和十分紧迫的任务,摆上突出的领导决策位置。

二、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呼唤社区建设的突破和飞跃

根据**市城市发展规划,近20年内,城区人口要达到100万,城市的规模将不断扩大,同时,城市改革将不断深入,这都将给社区建设带来巨大压力,它强烈呼唤着社区建设的加强,强烈呼唤着城市向社区化转轨。新形势下的社区建设,要在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依靠社区的力量,利用社区的资源,强化社区的功能,加强社区管理,发展社区经济,开展社区服务,优化社区环境,发展社区事业。当前,我区的社区建设经过这几年的成功积累,实质上已经到了新的突破阶段,也是一个质的飞跃阶段。这种突破和飞跃主要表现为“四个转向”:

1、社区建设的内容转向系统化。我区过去居委会,内容主要限于政府所部署的社会行政管理和范围还很狭窄的居民自治性事务,近些年社区服务范畴不断拓宽,已经从一些社会成员的特殊援助服务逐步扩展到相对广泛的便民利民服务,初步拓展了社区的内容。要适应城市化进程,社区建设的内容还要转向为更广泛的系统工程。它应该包括社区经济建设、社区环境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教育建设、社区服务建设和社区安全建设等等。它既包括了传统的社区行政性、社会性,也包括了体制变化和社会发展带来的许多新的内容;既包括了由街居组织直接抓的事情,还包括社区中应由社会组织、中介组织、市场主体和居民自己去干的大量事情。还可以说是现代城市综合性的“社会生志”在社区这个局部上的集中表现。

2、社区管理与服务对象转向属地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改革的深入,“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所表现出现的弊端将更为明显,社区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将进一步增加。单位职工更加弱化对单位的依赖,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新兴的多种所有制成份的“无主管”企业增多;外来人员、流动人员的比例增加;下岗、失业人员增多;老龄人口增多;贫困人群等问题增多。这些问题和矛盾的增加,迫切要求彻底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状态,要求社区管理和服务突破原来较为狭窄的范畴,在对象上,不仅面向少数家庭妇女和社会闲散人员,而是面向和生活在城市社区的所有单位和人员,也要求所有居住于社区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强化属地化与社区制意识,自觉地把自己生活的社区作为参与社区活动,实现自身权益、形成社会整合的重要基地。

3、社区管理行为转向民主化、互动化。长期以来,我们的街居组织主要是执行上级交办的行政任务。“上面千条线,下面一针穿”,正所谓“上到国务院、下到社区办、政府样样干”。在这种格局下,居民成了社区组织完成行政任务的简单对象,社区组织与居民的社会生活并没有形成一体,法律上所设定的“自治”实际上难以实现,大多停留在纸上,表现在几个组织机构的建立上,居民对社区建设的参与多为动员式执行式参与,内容上主要为打扫卫生、为民服务、义务巡逻联防、捐衣捐被等,因而居民参与激情不高,参与效果也不好。而另一方面社区的各种任务日益繁重和细化,社区组织力量有限,相当多的社会管理是部署多、落实少。如果机制不变,要改变这种状就要大规模地扩大政府的基层力量和职能,给政府造成新的沉重的负担,这不符合“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规律和趋势,也是超过了政府承受能力的。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将当前行政化的社区体制转向社区制,把社区组织由现在的政府的“腿”变成社区居民的“头”,把作为简单的行政区划和行政性设置的社区,转变为具有自我组织性和能动性的“地方性社会”,从而彻底变革其管理和活动的行为方式。

4、社区经济发展运作转向市场化。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弥补社区经费不足的原因,我区部分社区居委会特别是“村改居”社区居委会,仍存在“自办经济”的现象。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社区居委会要坚决消除“自办经济”的状况,对所有的集体性质的企业推行“两个置换”,社区经济发展完全按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去整体指导,让社区各类企业都成为独立经营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街道、社区抓经济建设的精力,应该主要用在为各类经济实体创造良好环境、搞好社会化服务上。对于社区服务中那些属于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的项目,也要按照第三产业的发展规律,推向市场,以形成良性的发展机制活力。

三、加强社区建设要全力构造新型城市社区

1、转变观念,树立大社区意识。市、区党委、政府要提高认识,把强化社区建设和管理作为城市各项基础的总“抓手”,采取有效措施,把社区建设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从管理体制、政策导向、考核办法等多方面,推动社区重点向社区建设转移。驻区单位也应该打破传统的条块分割的界限,树立“驻于社区、服务社区、同享资源、共建社区”的意识,自觉地把本单位的发展与管理纳入社区建设和管理之中,真正做到我为社区做贡献、我与社区共发展,既成为社区建设的参与者,又成为社区建设的受益者。区、街、社区各级组织要淡化本位意识,强化大社区观念,积极主动地密切与所有驻区单位和居民的联系,以真诚的服务赢得各类社区成员的理解和支持,跳出过去那种主要对区属、街属、居属单位负责的“小圈子”,切实调动驻区单位和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培育各方面同创共建新型社区的意识和氛围。

2、改革管理体制,构建新的社区建设组织体系。为了适应社区建设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必须分层次理顺体制,强化相关组织建设。区级要建立社区建设指导协调委员会(或社区办),各类涉及社区建设的条条部门和上级驻城区大单位负责人参加。其主要职责是规划社区建设目标,确定社区建设重大事项,协调社区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克服条块分离的弊端,形成社区建设的合力。街道是整个社区建设的重点环节,也要建立相应组织,由街道办事处牵头,驻街大单位负责人参加,对社区建设和管理实施全面领导,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市、区政府的授权,对辖区内的社区经济、社区环境、社区服务、社区治安、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行使组织领导、综合协调、监督检查的行政管理职能,对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负全面责任。同时,鉴于目前大量执法行为发生在基层,而执法权力却在区以上部门的错位状况,要探索在街道一级建立综合执法新机制,即把市政、工商、治安等十多个方面的依法管理,分市政管理、社会发展、社会治安、社区经济等四、五个方面,建立其社区综合执法队伍,按受上级执法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社区管委会的组织领导,真正对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实施有效的依法监管。

3、强化居民自治,建立较为完善的居民参与机制。居民参与是衡量社区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是社区建设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在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居民的广泛参与是推动社区建设各个具体项目实施的重要保证。美国城市社区没有政府基层组织或派出机构,实行高度民主自治,依靠社区居民自由组合,民主选举产生的社团组织如社区管理协会、社区管理委员会、社区管理服务中心等来行使社区管理职能。美国人称社区无所不能,完全可以管理好社区。在我国体制下,通过政府帮助和指导,强化居民自治,激发居民广泛参与,完全可以让社区居民管理好社区居民自己的事情。建立较为完善的居民参与机制,首先要实现居民利益社区化。进一步将单位的服务功能向社区转移,特别是政治、福利、保障功能等,强化居民与社区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居民在利益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参与社区

事务的愿望。其次要实现社区自治制度化。制定社区居委会选举办法,推行干部“直选”;制定社区居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等,使居民参与社区活动有据可依。不同的社区要依据本社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详细的、操作性强的参与程序,什么时候议事、什么时候实施、居民该怎么办、居委会要怎样做,有建议或意见怎样提等,使居民一看就明白。要推行社务公开,社区决策、实施情况,存在问题等都要向居民公布,便于居民监督。“条条”部门要继续向社区下放权力,使社区居委会实实在在的承担起自治的功能。再次要实现居民参与组织化。要设法提高居民的自我组织能力,使居民之间熟悉起来,增强其社区归宿感。决策性、监督性参与要充分利用居民代表会议、居民议事会、户代表会议等法定组织;执行性、娱乐性、互助性参与主要通过社区志愿者服务队、法制宣传队、秧歌队等社区内居民自己建立起来的非法定性组织。

4、探索财力体制,建立社区组织财力来源新途径。目前,各社区居委会经费来源一靠3.8万元政府拔款,二靠自我创收,三靠驻片单位“化缘”,经费缺口很大。而社区建设的任务越来越繁重,使办公经费、人员工资和场所建设所需资金必须进一步增加。为此,应该加快探索一种既有利于社区经济发展,又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社区组织的财力来源的新途径。建议运用财政杠杆下伸的办法,建立新的社区财力机制。其探索方向是:街居组织逐步退出自办经济项目,转向创造优良社区经济发展环境,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丰富社区税源,把社区的财政收入的“蛋糕”做大。在此基础上运用财政支付转移的办法,来解决社区组织的经费来源,并形成一种良性的基层财力机制。具体可考虑三个方面的政策调整:一是实行税收增量比例返还制度。即以街道为单位,以目前提供的税收和财政下拔的经费为基数,将每年新增加的创税部分按比例返还,从而提高其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各类社区经济,搞好协税、护税的积极性。这个办法主要着眼于搞活增量,因而对市、区级财政也不一定会增加很大压力。二是实行“条费转块”、事权与财权相统一。在加强社区的综合功能的过程中,应该将过去绿化、环卫、治安等方面条条部门的专项收费,相应拨支街居单位,实行“费随事转”。三是实行各类社会募集资金的切块下拨。即将以社会募集形式形成的来自驻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支持援助公益事业的资金,根据社区的职责向街居组织切块下拨。

5、发展社区服务,形成产业化发展模式。近年来,我区社区服务已有很大发展,已经建立了网络、完善了制度、形成了比较规范的社区服务体系,并为整个社区建设和发展积累了经验。当前,社区服务面临着新的突破,应该始终把它放在城区的突出位置来抓。要根据社区广大居民群众的意见和需求,最大限度地利用社区资源,广泛开展居民参与的互帮互助的社会公益活动;建立健全社区帮困救济、敬老养老、便民利民的服务体系;调动城区各部门、各单位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实行服务设施共建、社区资源共享,充分体现其社会化和自治性的特点。社区服务功能要由单一型向综合型、粗放型向集约型、被动应付型向主动创造型转变,由无偿性、互助性服务向作为第三产业的社区服务业延伸发展,从而使社区服务真正成为拓展全面性社区建设的生长点和拉动力,成为安排就业的重要渠道。要积极调整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大力发展以社区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既提高适应市场的活力,又增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要以主要精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搞好各方面服务,积极吸引民营、私营、三资企业来社区投资发展,形成“你办企业我服务,你获利润我得税”的新的区域抓经济的格局。为了形成这种新的机制,应该调整对街道、居委会的考核办法,淡化对经济的规模和利润的考核,强化对财政税收的考核;弱化对经济指标的考核,强化对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方面的考核。通过考核办法的改进,形成对社区经济和整个社区建设的新的合理的激励机制。

6、完善管理办法,建立一支灵活高效的社区干部队伍。区委、区政府常武发〔1999〕1号文件对居委会干部的管理曾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据调查情况来看,大多没有落实,近几年来居委会存在“盲目进人”、“关系进人”的现象,给社区造成了较为沉重的负担。对此,如不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强硬措施予以遏止,势必给社区建设留下隐患。在社区干部队伍建设上,一要明确社区干部的职数,每个社区干部职数原则上设5—7人。二要建立“动态”的管理办法,对社区居委会新进人员一律实行聘用合同制,按企业劳动用工管理制度进行管理,不给予固定编制,区财政只按职数拔款给予补贴,人员由街道办事处按程序依法选聘。社区干部任职期间参加养老保险,不在任后与居委会依法解劳动合同。三要加强社区干部培训,提高社区干部综合素质。四要建立居民民主评议社区干部制度,通过居民的评议,根据居民群众的意见,使社区干部真正“能上能下”。

第五篇:如何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调研报告

最近,我们组成调查组,先后到**区各街道办事处及有关乡镇,就社区建设进行了深入调查,共走访了20个社区居委会。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市推进城市化进程必须大力加强社区建设,全力构造新型城市社区。

一、社区建设状况与城市化进程还不相适应

社区,是指城市中居民集中居住生活的地域共同体,是城市的细胞。进行社区建设,就是进行城市基层社会管理。近几年来随着**市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社区建设作为经济体制转轨的重要承接点,在促进经济发展,满足群众物质文化需要,优化城市发展环境,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社区建设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前提基础,社区建设的落后,必将阻碍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近几年来,我区在社区建设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与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相比较,仍然存在很多不相适应。

1、“单位”的社会职能外移,现有的城区管理体制和功能难以承接。在“低工资、高就业率”的计划经济时代,“单位”在整合城市社会,行使城市管理职能上发挥着主体作用,街居组织只是必要的辅助和补充。同时,“单位”承担了过多的社会和服务职能,起到了“把市民组织起来”的作用,“单位”就是一个小社会,为居民及其家属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各种生活服务,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繁重的“企业办社会”、“单位办社会”负担,各级政府也直接管理或包办着许多应由社会去办或应推向市场的事务。改革开放以后,个私经济快速发展,国有、集体企业实施“两个置换”,社会结构不断分化,城市社会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近二十年来大批国有、集体企业推行“两个置换”,**市有5万多“单位人”丧失了单位依托,完全转化为“社会人”。城区先后出现了2万多家行政事业单位之外的不具备“单位”体制特征的三资企业、个私企业、民办非企业组织和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等。据调查,我区仅民营企业就吸纳了4863人就业。与此同时,“单位”的职能开始向社会转移,其服务功能、福利功能、保障功能以及政治宣传功能不断弱化,居民与“单位”之间的关系正在向纯粹的雇佣关系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改革的深化,单位承担的社会事务向社会“释放”、转移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引发的矛盾将进一步显露。如各类单位过去对职工所承担的种种生活福利性服务不断弱化或取消,而城市家庭的各种生活需求却与日俱增;房产开发的发展,单位包下来的宿舍区服务必然要退出,而相应的社会化、市场化的物业管理尚未完全建立等等。由于社区居委会仍处于无职、无权、无钱的境地,单位外移、释放的社会职能,社区还没有准备好承接的“口袋”和相应的机制,导致了城市社会中大批人员游离于管理之外,居民需求的各类生活服务得不到实现。

2、工作对象的扩展,使人口管理和维护稳定的工作难以到位。城市居委会以前的工作对象仅仅是少数的没有单位的家庭妇女和社会闲散人员。90年代以来,我市城市人口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人口中的复杂因素逐渐增多,对社会秩序形成了巨大压力。一是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全区现有下岗失业人员41700人,其中**区9000人,鼎城区移交6700人,省、市属企业移交26000人。此外,城区每年还将新增劳动力5000多人。二是“无归宿人员”和流动人口不断增多。据统计,城区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进城农民、外地流动人口等不在原来那种单位体制之内的“无归属”人员达8.2万人,占城区总人口的21以上。三是城市贫困人群增多。目前全区居民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人口达1.9万人,占城区居民总数的4.8,相当一部分居民生活十分贫困。而且随着今后几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这类人群仍处于增长的趋势。在过去的城乡二元结构和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人员的单位所有制和严密的户籍管理制度,就可以把成份比较单纯的城镇人口的社会秩序管理好,现在则面临着力不从心的局面,城区不稳定因素呈现日益增多的趋势。

3、城市基层管理任务日益繁重,行政化的社区运行模式难以落实。由于近些年来城区的规模、功能和各种新问题都大大增加,城市管理的工作量、任务量在成倍增长,而原来的层层负责的行政性、直接性管理方式尚未改变,街道、社区基层组织承担的上级安排的任务高达130多项,实际上已经无法承担和落实。据城南街道统计,直接由社区担负的工作涉及党建工作、社会工作、经济工作三个方面、八大类、54项、130多个。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社区居委会一是无职权,“小庙”难以管“大神”。社区内的行政单位、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等,“由谁管”、“怎么管”、“哪些问题归口管”,政府没有规范性文件,社区居委会想管也管不好、管不了。二是无地位,什么单位什么工作都可往社区“装”。职能部门布置工作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往往一个文件、一个会议或是领导的一个口头指示,其任务就

下载区妇联城市化进程中妇女工作等问题的调研报告[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区妇联城市化进程中妇女工作等问题的调研报告[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市化进程中劳动就业与失业保险发展问题调研报告(推荐)

    城市化进程中劳动就业与失业保险发展问题调研报告我市城市化进程中劳动就业与失业保险发展问题调研报告省劳动保障厅:按照省厅《关于开展城市化与劳动保障事业发展专题调研的......

    关于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做好妇女思想疏导工作的探索

    城市化进程中做好被拆迁户妇女思想疏导工作的探索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为配合新城的开发建设,XX街于2010年3月1日启动撤村建居工作。而拆迁过程中,由于农村妇女引发的矛盾......

    如何减少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如何减少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110740203 公共事业管理 刘云飞 城市是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的中心地带,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密集区域、资源环境的高压区域。在当......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问题研究★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问题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耕地保护形势很严峻,耕地数量的逐年锐减,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分析城市化进......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内容提要】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贫困化问题、公共安全管理问题、资源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是实现“三集中”,解决农......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探析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探析近年来,由于失地农民利益受损以及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而引发的社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如何使失地农民基本生活得到有......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探析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探析近年来,由于失地农民利益受损以及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而引发的社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如何使失地农民基本生活得到有......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对策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对策研究摘要:“城市化”是指城市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大量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农业产业结构由农业型经济转变为工业型经济,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