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妇女儿童权益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呈现出许多新问题,突出体现在:一是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受侵害,出嫁女、离婚、丧偶异地再婚妇女、外出就读农村女孩在土地承包使用、集体土地被征用后的补偿、安置补助费分配等问题上权益屡遭破坏;二是妇女劳动权益存在男女劳动权事实上的不平等,就业方面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和女工劳动保护规定不落实。三是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和权益保护状况堪忧,留守儿童生存发展中存在道德滑坡、学习偏差、心理失衡、安全隐患等突出问题;四是婚姻家庭类问题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妇女遭受家庭暴力的现象在一定范围的人群还有表现,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甚至变相“包二奶”和拐卖妇女、卖淫嫖娼等社会丑恶现象屡禁不止;五是单亲家庭给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家长对孩子要求过分严格或处处迁就孩子,孩子性格和习惯的培养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孩子过早地尝到了生活的艰辛。六是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程度偏低,女性的参政意识相对淡薄,女性社会事务参与度和参与意愿低于男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维护妇女儿童权益领域呈现出一些新问题。
一、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受侵害问题突出。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耕地面积的日益减少以及习俗、政策、法律等诸多问题,很多农村妇女在土地承包使用、集体土地被征用后的补偿、安置补助费分配等问题上,权益屡遭破坏;很多孩子,从刚一出生,就和他们的母亲遭遇了同样的命运。这一状况的存在,不仅是对妇女及其子女土地使用权及收益权利的侵犯,又往往导致了这些以土地为基本生存保障的妇女、儿童经济的贫困。农村妇女土地权益被侵犯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农村妇女嫁出本村后,无论其户口是否迁出,婆家是否分得新土地,原居住地村小组收回其承包地,或土地被国家征用后,少分、甚至不分土地收益金给“出嫁女”;二是离婚、丧偶异地再婚妇女被婆家所在地村小组强行收回承包地,或承包地一直被原夫霸种;三是农村妇女外出就读中等专业以上学校,户口迁出后,土地即被村小组收回,导致毕业后无工作期间成为无业游民。
二、妇女劳动权益受侵害现象依然严重。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妇女在享受福利待遇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但现实生活中存在男女劳动权事实上的不平等,主要表现在就业方面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和女工劳动保护规定不落实。女性因为性别在就业、再就业中受到歧视的现象较男性突出,有的单位和部门在招工中存在招男不招女、减员增效中裁女不裁男的问题,理由是女人结婚生孩子耽误工作,还要负担其生育费用。男女两性在工作职位和晋升机会上存在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他们之间收入的差异,所获得的社会保障和职工福利的差异,实质上反映出了妇女的社会地位与男性所存在的差异。女工劳动保护规定不落实的问题也有发生,妇女在经期、孕期、哺乳期应该受到而没有受到特殊保护,不少企业对国家制定的女工劳动保护、女工禁忌的劳动范围等不了解或根本就无视其存在,缺乏女工劳动保护的意识。
三、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和权益保护状况堪忧。
农村留守儿童的抚养和教育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留守儿童生存发展中存在道德、学习、心理、安全等突出问题:
1、道德滑坡: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物质生活支持能力强,但儿童自律能力差,行为缺乏亲情及时有力地规范,男孩讲究吃喝、看碟上网,打架偷窃,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女孩追求穿戴、生活散漫,内心渴求关爱,导致早恋、被诱奸、早孕,留守儿童道德普遍滑坡。
2、学习偏差: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监护人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且有亲情差距,对留守儿童学习管理介入困难,逃学、厌学、辍学时有发生,导致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偏差。
3、心理失衡: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特别需要倾诉、关爱和指导,这种情绪长期积累得不到正常的疏导,他们或变得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或性格孤僻举动反常,形成畸形心理后进行矫正型教育困难。
4、安全隐患: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更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病后无助、自杀、奸幼、早孕、拐骗卖淫等危害着他们,侵害后没有亲人倾诉,往往不易发现。
四、婚姻家庭类问题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妇女遭受家庭暴力的现象在一定范围的人群还有表现。例如在涉及离婚案件的审理中,依然还有当事人认为老婆是自家的,“打老婆”并不犯法。由于收入差距的存在和其他思想的影响,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甚至变相“包二奶”和拐卖妇女、卖淫嫖娼等社会丑恶现象屡禁不止的问题,严重侵害了妇女的权益。“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一些地方和范围内还根深蒂固,在农村生男生女不一样,歧视生女孩的母亲的现象时有发生。
五、单亲家庭给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由于单亲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单亲家庭的孩子所得到的是失衡的爱:一是相当多的单亲家长与孩子相依为命,对孩子的期望值甚至比双亲家庭还高,把全部心思都扑在孩子身上,因此对孩子要求过分严格。二是有部分家长认为单亲对孩子的伤害太大,自己欠了孩子,因此处处迁就孩子,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包括无理要求)。三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性格的健全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突然缺了父亲或母亲,缺乏双亲家庭所具备的安全感和情感满足,使孩子容易出现孤独、无助、焦躁、自卑和缺乏自信心、上进心等心理问题。四是不少离异的父亲或母亲不给或少给子女抚养费,使孩子过早地尝到了生活的艰辛。
六、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程度偏低。
妇女在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方面与男性有较大的差距,女性的参政意识较男性而言仍显得相对淡薄,女性社会事务参与度和参与意愿低于男性。在有些单位配备女领导和在农村选举女代表抱着“主要是为了完成任务”实现所下达的指标而已,还有相当一部分女性自己也觉得当与不当与自己关系不大,如:在高层女性中呼声比较强烈的要求修改男女公务员退休年龄不同的规定,在不同层次的女性中有不同的声音,较高层次的女性认为,50多岁的女干部正处在年富力强阶段,工作经验丰富,家庭负担也基本解脱,让她们提前退休是一种人才的浪费和男女不平等的行为。而工作在一线条件比较艰苦的女性则认为,提前退休符合自己的现状。可以看出在参与社会事务管理方面明显存在着男强女弱的现象。
七、在维护妇女儿童权益领域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男女比例失调问题、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流动人口中妇女儿童的权益状况不尽人意,侵害妇女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活动时有发生,某些社会丑恶现象屡禁不止。
第二篇:当前保护妇女儿童权益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
当前保护妇女儿童权益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国五十多年来,我国妇女儿童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根据,以《妇女权益保障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为主体,包括《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劳动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义务教育法》、《母婴保健法》、《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法》、《刑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在内的一整套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和促进妇女儿童发展的法律体系。目前,我国妇女儿童地位已有了很大提高,权益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保护。但是,必须看到,在现实生活中,侵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的工作还存在着种种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主要表现为:
(一)社会政治参与方面,妇女参政总体水平偏低,妇女在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障碍,与男性有较大的差距。女性的参政意识较男性而言仍显得相对淡薄,领导岗位女干部比例偏低,在参与社会事务管理方面明显存在着男强女弱的现象。这说明妇女作为选民的权利和参与国家和社会事物管理的权利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劳动权益方面,妇女平等参与社会经济发展缺乏有力的社会保障。主要表现为:
第一,同等条件下男女就业机会不均等,一些部门和单位在招工、招干、招生中,存在性别歧视,对女性提高录用标准,或在年龄上加以限制。特别是女大学生、研究生毕业就业分配难的问题突出。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一些企业优化劳动组合,女职工被编余下岗的增多,下岗女职工再就业难。
第二,女性的劳动保护及特殊劳动保护、女工的福利待遇、生育保险和卫生保健,在一些单位长期不落实,严重影响其身体健康和利益。
第三,部分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得不到落实。自第一轮土地承包起,许多地区的农村妇女,特别是出嫁女和离婚妇女在责任田、口粮田、宅基地的分配使用方面,存在不少不平等分地的遗留问题。在土地分配(包括责任田承包分配、土地补偿费分配、土地入股后的股权分配三种形式)中存在五类侵犯妇女权益的典型情况:
1、女青年嫁给外村男青年或城镇男青年必须强行迁移户口,不迁户也无土地(或土地补偿费或股份,以下从略);
2、男到女家落户的部分男性和儿童不分配土地,一些地方连妇女的土地也被收回;
3、妇女离婚后责任田得不到保障;
4、基于性别而对男女责任田分配不公;
5、在第一轮承包中,“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是个大原则,但在具体执行中不按男女平等的法律,保障妇女的承包权,致使合同订立后嫁进本村的妇女和按计划生育政策出生的儿童都没有责任田。在进行第二轮土地承包中,这些遗留问题再次激化矛盾并直接影响农村土地延包工作的顺利进行。在第二轮承包中,有些地方仍不执行国家法律法规,随意搞土政策,分男不分女或不分出嫁女,将极大地挫伤农村妇女的积极性。土地是我国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没有自己的土地资源或只有很少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妇女,其家庭和社会地位就更无从谈起。
为解决一些地方农村妇女土地承包经营权受侵害的问题,2001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切实维护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益的通知”。2002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在总则第6条中明确规定“农村土地承包,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权利,承包中应当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剥夺、侵害妇女应当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第30条规定:“承包期内,妇女结婚,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妇女离婚或者丧偶,仍在原居住地生活或者不在原居住地生活,但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第54条还规定:发包方有剥夺、侵害妇女依法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行为的,应当承担停止侵害、返还原物、恢复原状、排除妨害、消除危险、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这些规定,为解决农村妇女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三)文化教育权益方面,妇女的整体素质仍不够高,整体受教育的机会少于男性。特别是在农村贫困地区,许多家庭不愿为女孩提供教育投入,女童入学率低与男童,而辍学率高于男童。目前,成人文盲、半文盲中女性占有较大比例。在各类技术培训班、职业培训班及成人教育中,女性明显少于男性。
(四)人身权益方面,社会丑恶现象和侵害妇女儿童人身权益事件屡禁不止。拐卖妇女儿童、对妇女和幼女性侵犯、卖淫嫖娼等违法犯罪活动在一些地方有蔓延趋势;娱乐行业中的色情陪侍等社会丑恶现象愈演愈烈;针对女性的犯罪和女性犯罪增多。
(五)婚姻家庭权益方面,婚姻家庭问题日益突出,婚姻家庭中侵害妇女儿童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行为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家庭暴力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且情节恶劣,社会影响极坏。
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其表现形式既指肉体上的伤害,如殴打、体罚、捆绑、行凶、残害、限制人身自由等行为,也包括精神上的折磨,如以威胁、恐吓、咒骂、讥讽、肆意凌辱人格等方法,造成对方精神痛苦、心理压抑,神经高度紧张等。此外,家庭暴力还包括性虐待。
家庭暴力行为是对妇女、儿童的人格尊严、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权的粗暴侵犯,也是对受害人的心理、精神方面的严重损害。家庭暴力引起的法律后果及其危害性是十分严重的,极易导致婚姻破裂和家庭的离散,直接影响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正常成长。不少女性犯罪与她们在家庭中遭受的暴力密切相关。我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35条规定:“妇女的生命健康权不受侵犯”;“禁止用迷信、暴力手段残害妇女”。《未成年人保护法》第5条规定:“国家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第8条规定:“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弃婴”。修改后的《婚姻法》第3条规定:“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并在第五章里对家庭暴力的受害者的救助措施和施暴者的法律责任作出规定。婚姻法第32条将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行为,明确规定为起诉离婚的法定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为了给家庭暴力的受害人提供救助措施,同时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范围,婚姻法第43条规定:“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所在单位应当予以劝阻;公安机关应当予以制止。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受害人提出请求的,公安机关应当依照治安管理处罚的法律规定予以行政处罚。”为了进一步给在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中造成一定后果的受害人指明维护自身权利的法律途径,婚姻法第45条规定:对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受害人可以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自诉;其中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侦查,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提起公诉。此外,婚姻法第46条还规定,因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2、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等丑恶现象,不仅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十分普遍,连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也有发生。
重婚是指有配偶者再行结婚的违法行为。重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法律上的重婚,指前婚未解除,又与他人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另一种是事实上的重婚,指前婚未解除,又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公开同同居生活,但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
重婚的法律后果:其一,民事后果。主要是重婚关系无效;按照现行婚姻法第32条、第46条的规定,重婚是对方起诉离婚的法定情形之一,同时还可以要求离婚损害赔偿。其二,刑事后果。按照婚姻法第45条的规定,对重婚等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受害人可以依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向人民法院自诉;公安机关应当依法侦查,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提起公诉。其三,行政后果。重婚者如为职工和国家公务员的,应受相应的行政处分。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是指有配偶者与婚外异性,不以夫妻名义,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这主要指向“包二奶”、姘居多婚外同居现象。
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与重婚的重要区别在于,前者没有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或没有再行结婚登记。但二者都是严重破坏一夫一妻婚姻制度的违法行为,违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败坏社会风气,导致婚姻家庭破裂,严重侵害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甚至引发情杀、仇杀、自杀,严重影响社会安定和计划生育。为此,我国婚姻法第3条明确规定:“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法律后果:根据婚姻法第32条、第46条的规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是对方起诉离婚的法定情形之一,同时还可以要求离婚损害赔偿。此外,对“包二奶”中如果双方以夫妻名义长期同居生活的,应认定为重婚行为,构成犯罪的应依刑法中的重婚罪论处;如果以给付金钱、物质利益
等为条件与“二奶”保持相对固定性关系的,实际上是包养暗娼行为,一经查实应按有关卖淫嫖娼的规定给予治安处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认定重婚行为问题的批复》,对于婚外“临时姘居关系,彼此以姘头相对待,随时可以自由拆散,或者在约定时期届满后即结束姘居关系的,则只能认为是单纯非法同居,不能认为是重婚。”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重婚案件管辖问题的通知》有关条款规定,公安机关发现有配偶的人与他人非法姘居的,应责令其立即结束非法姘居关系,并具结悔过;屡教不改的,可交由其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由公安机关酌情予以治安处罚;情节恶劣的;交由劳动教养机关实行劳动教养。
3、离婚过程中,在住房、财产分割和子女监护抚养等问题上,侵犯妇女儿童权益的现象比较普遍。婚姻家庭领域的以上突出问题,由于受到“清官难断家务事”等错误思想的影响,司法机关不愿介入家庭纠纷,执法人员对婚姻家庭中的违法问题认识不足,执法不力,加上取证困难,致使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合法权益屡屡遭到侵犯。
(六)儿童权益的保障不容乐观。在保护儿童权益的实践中,侵害儿童权益的情况比较普遍。主要表现在:
1、在学校,有的教师在批评学生时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经常讽刺、挖苦、嘲笑学生,侵害学生的受教育权、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更有极个别道德败坏、品德恶劣的教师,对未成年学生进行猥亵,实施性侵犯。有的学校向学生巧立名目多收费,有的学校不经家长的同意让学生做各类产品的实验,有的学校帮助商家向学生倾销不合格产品,等等。
2、在家庭中,一些父母居高临下,与子女不能平等相处,甚至把子女当成私有财产,现实中仍存在着虐待、遗弃、残害儿童的现象,在农村因受重男轻女封建思想的影响,个别家长仍会遗弃女婴、让女孩失学辍学。一些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法上,要么简单粗暴,动辄棍棒相加;要么过分溺爱;有的只关心子女的分数,不关心子女的身心发展是否健康。
3、在社会中,一些商家利用儿童的无知和单纯,只把儿童看成是赚钱的对象,却不顾他们的身心健康,向儿童销售质量不合格食品、警示说明不详存在安全隐患的玩具。一些商贩在学校周边摆摊设点,向学生销售香烟,引诱儿童投身电子赌博、地下网吧、甚至色情娱乐场所。甚至于一些不法分子引诱儿童吸毒贩毒,等等。
4、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儿童受伤害明显。一方面是自然环境污染,儿童血铅等含量超标,严重影响儿童身体健康和智力发育;另一方面是人文环境的污染,各种黄色书刊杂志充斥大街小巷、车站码头的书报摊点,电视购物广告中半裸女性的特写镜头和充满挑逗性的语言令儿童避之不及。此外,儿童活动场所被挤占,少年宫、博物馆被改为商业经营,本来不多的公共活动场所、绿地变成了停车场,要么就是盖成了房子出租、销售。
三、对策和建议
在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现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已大大阻碍和抑制了妇女儿童协调、平等、健康地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有必要加大对侵害妇女儿童权益现象综合治理的力度,主要有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全民性别意识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社会性别意识。通过教育,使人们认识到,男女两性是平等的。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男女不平等、性别歧视现象,不是男女生理差别造成的,而是社会文化、传统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性别角色、评价标准、资源占有的差异造成的,也是可以改变的。
(二)进一步提高妇女整体素质。从文化、科技、法律知识等方面开展教育培训,彻底扫除成年妇女中的文盲、半文盲,落实好儿童尤其是女童入学、复学的问题。广大妇女应努力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识。
(三)切实解决妇女权益中的实际问题。一是抓紧培养选拔妇女干部工作规划的落实,促进妇女参政议政,使妇女的政治地位真正有一个大的提高。二是抓紧实施生育基金社会统筹保险制度,促进女性广泛就业。同时,要认真贯彻执行《劳动法》,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劳动保护设施,切实维护女职工的特殊权益。三是抓紧婚姻家庭中女方合法权益的落实。如离婚妇女的住房、财产的分割、子女的抚养等;出嫁妇女的宅基地、责任田等。
(四)树立全新的儿童观念,增强儿童权益保护意识。以往人们普遍把儿童当作弱小被动的保护对象,而较少把儿童当作是具有积极的权利主体,从这种儿童观出发,成人们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意志和价值判断标准强加于儿童,较少或根本不去关注儿童本身的愿望和需求,有的家庭把儿童看成是私有财产。而新的儿童观念与传统的的儿童观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仅重视儿童对于社会的价值,看到儿童因弱小而需要保护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它不因儿童弱小而轻视他们,而是把儿童看作有能力的、积极主动的权利主体,儿童拥有自己的权利并可以行使自己的权利。把这种全新的儿童观转变成广大教师、家长以及一切和儿童相关领域中人们的自觉意识,是依法做好儿童权益保护工作的根本所在。
(五)完善妇女儿童立法,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法律监督,优化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的法制环境。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司法机关应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继续加强对妇女权益保障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执行情况的检查和监督,促使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认真履行法律,有效维护妇女儿童的各项权益。
第三篇:关于农村妇女儿童权益问题调研报告
近年来,**县妇联围绕妇女儿童维权,在源头参与、社会协调、整合资源、提供服务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如何做好当前农村妇女儿童维权工作?带着这个问题,县妇联工作组采取分片集中座谈、单独拉家常等形式,和农户交心谈心,了解农民群众所思、所想和所盼,开展社情民意大调查,重点了解当前农村妇女儿童维权工作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村妇女儿童维权工作基本情况
调查表明,农村妇女在政治、文化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财产、人身、婚姻家庭等权益保障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主要体现为:
1、农村适龄女童受教育权利得到保障。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的性别差距逐渐缩小,女童的受教育环境不断改善,小学适龄儿童新生入学率达到99%。
2、农村医疗条件得到改善,农村妇女和女性农民工产前检查率、住院分娩率有所提高。调查显示,新农合医疗使农村妇女受益匪浅,2014年,**县孕产妇产前检查率达到98.13%。
3、农村妇女对权益保障相关法律的认知率有一定提高,维权意识进一步增强。调查显示,随着法制宣传教育的不断深入,在调查涉及的与农民、农民工权益相关的法律中,农民对土地承包法的认知程度最高,对妇女权益保障法有所了解。
4、多数农村妇女对村委会、妇代会在妇女权益保障方面的评价较高,认为妇联组织维护农村妇女权益的作用较大。
二、农村妇女儿童维权工作存在的问题
1、出嫁女土地权益保障状况堪忧。特别是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补偿时,不管户口是否迁出,居住地是否变迁,村民小组基本上不考虑
出嫁女的利益分配。《婚姻法》中 妇女依法享有与男子平等的继承权的规定在农村形同虚设。如女子出嫁后,父母的遗产继承权便会被 理所当然地全部剥夺。
2、家庭暴力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在农村农民或城市农民工家庭中,还存在着家庭暴力现象。且导致家庭暴力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困难、赌博、婚外情、家务琐事等。其中,经济困难是引起家庭暴力的主要原因。
3、妇女的参政议政意识有待提高。大多数妇女群众认为,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古以来都是男人的事情。绝大多数村,在村两委换届工作中,仅仅是出于工作需要,配置一名妇代会主任兼任计划生育工作主任,而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职务由女性任职的比例较低。
4、女性就业遭受性别歧视。许多企业在招收员工时,存在性别歧视,只招收男工,拒不招收女工。即使招收了女工,也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如年龄、岗位等,在工资待遇上,女工也明显低于同工种男工,同工不同酬。
5、农村留守妇女生活、精神压力较大。随着大量青年农民外出务工,留守妇女的丈夫常年不在身边,她们带着子女独居在家,三重(劳动强度大、心理负担重、情感流失重)、三难(撑家难、沟通难、团聚难)问题十分突出,由此引发的农村留守妇女权益受侵害事件时有发生。
6、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状况不容乐观。在调查中,发现因父母外出打工、经商,无法对子女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教育,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责任一般表现为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往往引发监护力度不够、职责不明、监护责任倒置等诸多问题,给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推动农村妇女儿童维权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1、大力加强维权宣传,不断优化妇女儿童维权工作环境。大力开展《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妇女儿童发展纲要》、《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培训宣传,培育他们法律意识、维权意识,提高妇女儿童的维权能力。同时,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宣传工具,广泛宣传维权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优化妇女儿童维权工作的社会环境。
2、完善学校和家庭教育,着重保障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利。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怀。适量需配备心理老师,以便及时对留守儿童进行疏导;要建立留守子女家长(监护人)与学校的定期联系制度。父母要注意亲子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3、加大扶持救助力度,积极建立农村贫困妇女儿童救助机制。政府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助困、助医、助业、助学和司法援助等方面的救助政策。对贫困家庭的子女不仅要保障其完成义务教育,还要对其高中、大学给予补助和支持。对贫困、孤寡、伤残、痴呆等妇女儿童在患重大疾病时给予医疗补助。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农村妇女儿童生命质量。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政府应逐年增加对农村保障的投入,同步调整农村低保标准,民政部门力争把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群体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就保。加快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效解决和缓解了农村妇女儿童大病无钱可治的问题,建议政府继续对农村贫困妇女儿童家庭倾斜财政资助比例。
5、加强维权服务,切实解决妇女儿童维权工作中的重难点问题。加强对妇女的文化科技培训,提高妇女就业、创业的能力。大力实施妇女脱贫、小额信贷等项目,帮助妇女群众发展经济,提高收入,使她们拥有经济独立权,从而赢得家庭和社会的尊重。广泛建立妇女儿童维权工作、110家庭暴力报警中心、贫困妇女法律援助中心等,为广大妇女儿童提供迅速、便捷、多元化维权服务。广泛争取各种社会资源,开展妇女儿童救助基金、春蕾计划等多种公益活动,服务弱势妇女儿童群体,帮助妇女儿童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维权工作项目化、实事化。对侵害留守妇女儿童权益的拐骗、拐卖等违法犯罪行为要继续加强打击力度,为留守妇女儿童的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6、加强维权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妇联维权能力。妇联组织要健全机制,创新载体,进一步发挥妇联组织在维护农村妇女儿童权益中的积极作用。要加大对妇联干部的法律知识培训,使妇联干部真正成为知法、懂法、用法的行家里手,真正能为妇女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要充实维权工作岗位,加大维权队伍建设。除设立专职维权工作者外,要进一步团结凝聚法律工作者、专家学者、媒体宣传和维权志愿者四支队伍的力量,加强宣传、帮教、救助等多方位合作,聚集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妇女的切身利益,为妇女儿童维权工作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第四篇:妇女儿童权益工作总结
湖滨区人民法院
二〇一一年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工作情况
总 结
为认真贯彻实施省妇女发展规划和省儿童发展规划,我院同时,坚持能动司法,切实推进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工作。17件。目前,300
一、党组高度重视,全院积极落实我院党组对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保障工作高度重视,多推动形成妇女儿童权益保障的良性机制。在工作中,及时有效地保障妇女儿童的合创新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长效257件,其中民事案件244件,结案率涉案金额高达250立足于我院的社会地位,切实探索妇女儿童权益维护工作的新思1
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不断加强妇女今年我院共受理24095%,调撤率为辖区妇女儿童把维护社会刑事。积极响应上级法院的工作部署,依法妥善审执涉及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保障案件,儿童合法权益的司法保护力度,法权益。保障机制,涉及妇女儿童权益案件达件,案件共审结73.1%涉案人数近人,多万,权益的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次召开党组及中层会议,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周密部署,在各个环节采取多种措施,公平正义作为出发点,路、新方法、新途径,在全院营造关心、爱护妇女儿童的良好司法氛围,努力把法院的审判职能与妇女儿童权益的保障工作结合起来,有效地运 用司法手段把对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保障工作落到实处。
二、履行审判职能,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妇女儿童权益的保护工作,涉及到我院的多个部门,包括 民一庭、民二庭、刑庭、少年庭、派出法庭和执行庭,需要我们的每一位法官首先立足本职,在各庭的受案范围内,结合案件的不同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工作方法。
1、依法严惩刑事犯罪,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刑事部门要认真执行刑法、刑事诉讼法,严厉打击危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犯罪,对以妇女儿童为侵害对象的强奸,拐卖妇女、儿童,故意杀人、做到依法快审重判。依法惩处侵犯未成年人人身权利和人格尊严的犯罪,对遗弃、虐待年幼、力的儿童或女婴,非法拘禁和以其他非法手段剥夺或者限制儿童的人身自由,收买被拐卖儿童等犯罪,及时依法予以打击。严惩组织、强迫、引诱、介绍卖淫犯罪,维护妇女权益,清除社会丑恶现象。2010奸,拐卖妇女、儿童,收买被拐卖妇女、儿童,拐骗儿童,组织、强迫、引诱、介绍卖淫等案件
2、加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审判工作,人的诉讼权利
重伤害、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月到2011年282
绑架等暴力犯罪,月,我院共审理强56人。
切实保护未成年抢劫、年1211件,判处我院早在2009年就成立了未成年人综合审判庭,由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审理经验丰富的法官组成合议庭,并吸收人民陪审员参与其中,专门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进行审理。在工作中,针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特点,按照寓教于审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加强保护未成年被告人获得辩护的权利。同时,我院每年都会组织少年庭法官和陪审员进行专项培训,不断加强少年审判专业队伍建设,经过这几年的积累,已经培养了不少专家型法官和陪审员,使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在审判工作中得以全面落实。
3、全面加强涉及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民事审判工作和执行工作
在民事审判中,涉及妇女儿童权益的案件大多是婚姻家庭类案件,少数是侵权损害赔偿型案件,面对大量涉及妇女儿童权益的案件,我院在审判中坚持依法审理与特殊保护并重的原则,针对妇女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处境和需求,要用足用活《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和等法律法规政策,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实现妇女儿童的权利。在审理离婚案件中,对于夫妻感情确已破裂、调解不成的,要及时判离,用法律手段帮助妇女摆脱痛苦的婚姻。对夫妻共同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案件,要在合法的前提下,按尽量满足女方的意愿以及最有利于子女的原则来处理。要严格
《未成年人保护法》3 执行《婚姻法》关于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规定,依法支持无过错的妇女请求过错方予以赔偿的诉讼请求。对于家庭暴力、遗弃、虐待妇女儿童等违法行为,要依法制裁打击,倡导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尊老爱幼、相互扶持的传统美德。同时,加大案件执行工作力度,努力解决执行难问题。只有这样,妇女儿童权益的保障才能落到实处。
三、在具体的维权工作中,1我院推行快立案、快送达、快调解、快审理、快执行的“五2
主动探索、提高办 能动司法,创新妇女儿童合法权益长效保障机制我院发挥司法的能动性,研究新时期妇女儿童维权工作的有效途径和审判方式,案质量和效率。、构建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绿色通道快”工作模式,及时高效地审理涉及妇女儿童权益的民事案件。对确有经济困难或欠缺诉讼能力的妇女儿童当事人,要给予司法救助,特别是对下岗女工、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妇女或老年妇女等为原告的侵权案件,要酌情给予“缓、减、免”交诉讼费用,要保证她们打得起官司,打得赢官司。涉及执行的,要切实加大执行的力度,及时用足用好法律赋予的各项执行措施,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我们要做到在每一个案件的每一个环节为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架起一条绿色通道。、完善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合议庭制度 我院在刑庭、少年庭、民一庭、行政庭和两个派出法庭都成立了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合议庭,进一步明确了受案范围、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合议规则,全面推进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合议庭规范化建设。在力量配备上,选拔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审判经验丰富、善于做调解工作的法官担任审判长。合议庭还拓宽了解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方法和途径,不定期地吸收妇联陪审员参与妇女儿童案件的调解、效地发挥了妇女干部在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方面的只能优势和经验优势,全方位地维护了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这项工作纳入了绩效考核,不断的推进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工作深入开展。
3、加强教育、扩大宣传,提高妇女儿童自身保护意识我院在开展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工作中,充分体现在工作中,还延伸到了法制宣传和教育上,释法和开展法制宣传等有效形式,公民的法律意识,共同做好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保护工作。是加强与妇联、团委会等组织的沟通联系,渠道畅通,实现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二是不定期与妇联、学校等组织组织座谈会,采取多种形式,询,如散发法制宣传材料,到学校为学生上法制教育课等,到提高妇女及未成年人法律意识,妇女和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定期或陪审,有我院还将激发了法官的工作动力,从而
不仅把维权通过以案宣传维权知识,提高全社会一保证相互间的沟通开展法制宣传和法律咨达增强维权能力,预防和减少监狱回访,三是不定期到看守所、帮助服刑妇女和未成年人做好思想转化工作,减少和预防未成年人重新犯罪,动员基层组织,如村委会、居委会等配合法院做好判刑后对受害者及亲属的安抚工作,化解家庭矛盾,有效的预防和遏制新的犯罪苗头。
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我院将继续立足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认真履行审判职能,切实发挥司法能动性,不断深入探索妇女儿童权益维护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在为妇女儿童维权的道路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
第五篇:农村妇女儿童权益问题调研报告
近年来,江夏区妇联围绕妇女儿童维权,在源头参与、社会协调、整合资源、提供服务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如何做好当前农村妇女儿童维权工作?带着这个问题,结合“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区妇联工作组采取分片集中座谈、单独拉家常等形式,和农户交心谈心,了解农民群众所思、所想和所盼,开展社情民意大调查,重点了解当前农村妇女儿童维权工作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村妇女儿童维权工作基本情况
调查表明,农村妇女在政治、文化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财产、人身、婚姻家庭等权益保障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主要体现为:
1、农村适龄女童受教育权利得到保障。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的性别差距逐渐缩小,女童的受教育环境不断改善,小学适龄儿童新生入学率达到100%。
2、农村医疗条件得到改善,农村妇女和女性农民工产前检查率、住院分娩率有所提高。调查显示,新农合医疗使农村妇女受益匪浅,2010年,江夏区孕产妇产前检查率达到99.13%。
3、农村妇女对权益保障相关法律的认知率有一定提高,维权意识进一步增强。调查显示,随着法制宣传教育的不断深入,在调查涉及的与农民、农民工权益相关的法律中,农民对土地承包法的认知程度最高,对妇女权益保障法有所了解。
4、多数农村妇女对村委会、妇代会在妇女权益保障方面的评价较高,认为妇联组织维护农村妇女权益的作用较大。
二、农村妇女儿童维权工作存在的问题
1、“出嫁女”土地权益保障状况堪忧。特别是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补偿时,不管户口是否迁出,居住地是否变迁,村民小组基本上不考虑“出嫁女”的利益分配。《婚姻法》中“妇女依法享有与男子平等的继承权”的规定在农村形同虚设。如女子出嫁后,父母的遗产继承权便会被“理所当然”地全部剥夺。
2、家庭暴力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在农村农民或城市农民工家庭中,还存在着家庭暴力现象。且导致家庭暴力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困难、赌博、婚外情、家务琐事等。其中,经济困难是引起家庭暴力的主要原因。
3、妇女的参政议政意识有待提高。大多数妇女群众认为,“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古以来都是男人的事情。绝大多数村,在村两委换届工作中,仅仅是出于工作需要,配置一名妇代会主任兼任计划生育工作主任,而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职务由女性任职的比例较低。
4、女性就业遭受性别歧视。许多企业在招收员工时,存在性别歧视,只招收男工,拒不招收女工。即使招收了女工,也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如年龄、岗位等,在工资待遇上,女工也明显低于同工种男工,同工不同酬。
5、农村留守妇女生活、精神压力较大。随着大量青年农民外出务工,留守妇女的丈夫常年不在身边,她们带着子女独居在家,“三重”(劳动强度大、心理负担重、情感流失重)、“三难”(撑家难、沟通难、团聚难)问题十分突出,由此引发的农村留守妇女权益受侵害事件时有发生。
6、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状况不容乐观。在调查中,发现因父母外出打工、经商,无法对子女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教育,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责任一般表现为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往往引发监护力度不够、职责不明、监护责任倒置等诸多问题,给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推动农村妇女儿童维权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1、大力加强维权宣传,不断优化妇女儿童维权工作环境。大力开展《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妇女儿童发展纲要》、《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培训宣传,培育他们法律意识、维权意识,提高妇女儿童的维权能力。同时,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广泛宣传维权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优化妇女儿童维权工作的社会环境。
2、完善学校和家庭教育,着重保障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利。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怀。适量需配备心理老师,以便及时对留守儿童进行疏导;要建立留守子女家长(监护人)与学校的定期联系制度。父母要注意亲子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3、加大扶持救助力度,积极建立农村贫困妇女儿童救助机制。政府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助困、助医、助业、助学和司法援助等方面的救助政策。对贫困家庭的子女不仅要保障其完成义务教育,还要对其高中、大学给予补助和支持。对贫困、孤寡、伤残、痴呆等妇女儿童在患重大疾病时给予医疗补助。全社会要行动起来关注妇女儿童事业。社会各界公益团体、群团部门、慈善机构、行政企事业等单位,采取民间、政府、社会救助等方式救助贫困妇女儿童。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农村妇女儿童生命质量。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政府应逐年增加对农村保障的投入,同步调整农村低保标准,民政部门力争把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群体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就保。加快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效解决和缓解了农村妇女儿童大病无钱可治的问题,建议政府继续对农村贫困妇女儿童家庭倾斜财政资助比例。
5、加强维权服务,切实解决妇女儿童维权工作中的重难点问题。加强对妇女的文化科技培训,提高妇女就业、创业的能力。大力实施妇女脱贫、小额信贷等项目,帮助妇女群众发展经济,提高收入,使她们拥有经济独立权,从而赢得家庭和社会的尊重。广泛建立妇女儿童维权工作、110家庭暴力报警中心、贫困妇女法律援助中心等,为广大妇女儿童提供迅速、便捷、多元化维权服务。广泛争取各种社会资源,开展妇女儿童救助基金、春蕾计划等多种公益活动,服务弱势妇女儿童群体,帮助妇女儿童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维权工作项目化、实事化。对侵害留守妇女儿童权益的拐骗、拐卖等违法犯罪行为要继续加强打击力度,为留守妇女儿童的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6、加强维权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妇联维权能力。妇联组织要健全机制,创新载体,进一步发挥妇联组织在维护农村妇女儿童权益中的积极作用。要加大对妇联干部的法律知识培训,使妇联干部真正成为知法、懂法、用法的行家里手,真正能为妇女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要充实维权工作岗位,加大维权队伍建设。除在各级妇联设立专职维权工作者外,要进一步团结凝聚法律工作者、专家学者、媒体宣传和维权志愿者四支队伍的力量,加强“宣传、帮教、救助”等多方位合作,聚集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妇女的切身利益,为妇女儿童维权工作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