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社会管理抓实维权服务
加强社会管理抓实维权服务
新春伊始,县妇联专题研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拟定了“依托妇女之家,搭建维权平台,畅通信访渠道,服务妇儿事业”的维权工作思路,力促2013年度“保稳定、创和谐、促发展”再上新台阶。
1月7日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结束后,县妇联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立足新时期社会管理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剖析面临问题,找准薄弱环节,探究应对措施,有力推动妇女儿童维权服务工作机制化、常态化。一方面,加快推进“两新”妇女组织创建进程,加强基层“妇女之家”规范化建设,不断扩展维权阵地,健全服务网络体系;创新矛盾调处、信访代理、妇女议事、帮扶互助等社会管理长效机制,打造以妇联调解为主导,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互补的多元化矛盾纠纷调处格局,畅通妇女诉求表达渠道,进一步夯实基层妇联维权服务基础。另一方面,以服务妇儿事业创新发展为目标,以推动经济社会提速发展、后发赶超为宗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扎实推进“教育惠民、社会关爱、家庭温情”三项行动,努力做到倾听妇女诉求在一线,化解矛盾纠纷在基层,真心实意解决妇女群众油盐柴米、衣食住行等实际问题,最大限度增加社会和谐程度。
当前,县妇联抓住“红红火火过大年”志愿服务活动时机,深入开展新年走访慰问和送温暖、献爱心系列主题活动,切实用关爱之心、救助之举,帮助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缓解生活燃眉之急,化解空巢留守之痛。(彭发科)
第二篇:抓实非公企业党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抓实非公企业党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临泽县非公企业工委在非公企业党组织中建立推行重大事项党员听证会制度、企业与员工沟通协调机制、党组成员与企业管理层“双培双推”等制度,使积极党员参与企业民主管理、重大事项决策,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不断提升非公企业内部管理的规范化水平。
临泽县非公企业工委积极探索和加强非公企业党组织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发挥,通过不断扩面提质、实行民主管理、关爱员工成长、感恩回报社会等举措,着力实现非公企业党建与企业发展互促共赢。
一、扩面提质,夯实非公企业参与社会管理的组织基础。不断扩大非公企业党组织覆盖面。选派政治素质好、工作业务熟、协调能力强的年轻党员或离岗退养的老党员、老干部,担任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指导员,帮助非公企业组建党组织、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等。通过开展“亮身份、作表率、比奉献”、“一个党员一面旗”、“党员先锋岗”、“党员献计献策”等主题活动增强非公企业党员职工模范意识,引导非公企业党员为企业发展提意见、出点子,促进非公企业健康发展。
二、民主管理,提升非公企业内部管理的规范化水平。
一是推行重大事项党员听证会制度。在企业经营方向选择、重大问题决策等关键时刻,召集企业全体党员召开民主恳谈会,党员积极建言献策,管理者广泛听取意见建议,让党员真正享受到事关企业发展、事关员工利益等重大事情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决策权,调动起党员民主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
二是建立企业与员工沟通协调机制。引导党员代表与企业管理层就员工劳动报酬、福利、纠纷等进行协商处置,通过建立员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员工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等,维护员工合法权益,有效化解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劳资矛盾,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认同感。
三是建立党组成员与企业管理层“双培双推”制度。把企业关键岗位的优秀员工培养成党员,把经过培训的党员推荐到企业关键岗位任职;把企业决策层的党员培养成为党组织负责人,把经过培训的企业党组织负责人推荐进入企业决策层,以此促进企业实现民主化管理。
三、关爱员工,营造非公企业和谐稳定的良好氛围。
一是关注员工思想动态。在全县非公企业党组织中全面推行党员领导干部与员工沟通交流机制,通过“党组织书记谈心谈话”、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建立思想交流QQ群等方式,了解员工,时刻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增进党组织与员工的情感交流。二是丰富员工文化生活。以建党90周年为契机,举办“红歌比赛”、“党在我心中”演讲比赛等活动,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同时,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三是为员工解决实际困难。如在重大节假日或员工生病期间,组织慰问活动;为异地员工春节回家购买车票;督促企业为员工按时发放工资并足额缴纳五险一金等,围绕员工关心关注的生产生活问题,既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又通过党员自身模范作用,影响、带动员工提高综合素质,调动积极性,使员工在企业中愉快地工作和生活,让员工感受到党的温暖。
四、回报社会,扩大非公企业的社会影响力。
一是深化非公企业党组织和农村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引导城乡基层党组织共谋发展思路、共强基层党建,整体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能力。今年以来,全县非公企业共为贫困村提供帮扶资金100多万元,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900余人,有力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二是鼓励非公企业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建设,多层面多形式打造爱心品牌。深入开展“关爱社会”系列爱心活动,通过资金帮扶、技能帮扶、情感帮扶等方式,帮扶老革命、老党员、老模范,带动弱势群体共同致富;全县13名贫困大学生和17名贫困中小学生得非公企业的捐助,解决了上学难的问题。三是鼓励非公企业党员献爱心。组建非公企业党员自愿者队伍,定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主动帮扶贫困户(党员)、提供经费(物资)支持、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技术培训、解决就业岗位等,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第三篇:德育工作抓实常规管理
德育工作抓实常规管理
某某学校XXX
近年来,我校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把弘扬民族精神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放到重要位置,努力塑造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队伍和具有良好习惯的学生集体,塑造健康人格。取得比较突出的成绩。、结合综合实践,我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特别是重大的节日活动,有益于 学生身心健康的文娱、体育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好、兴趣,发挥特长,增长才干。用好校外德育基地提供的优质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开展实践体验活动。将思品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的思想工作紧密结合,将劳动基地、德育基地活动与学生的思想工作紧密结合,加强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诚实守信为重点,提高思想道德水准。
2、加强班集体建设,加强行为习惯的培养。我校坚持每周一升国旗制度、周二早上周会制度和每周一次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教育;发挥班主任的聪明才干和班干部的能动作用,针对班级的实际情况开展“勤学守纪,多动脑”;集体主义教育;“美化校园,多出力”:人格教育:“诚实节俭,勤读书”;礼貌教育:“礼貌待人,心灵美”;环保教育;“爱护环境,齐动手“等。开展各种教育活动的评比,邀请校外辅导员来校作学术报告和革命传统教育报告。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接受教育,塑造自我,以培养班级的集体主义精神及个体奋发
向上的良好学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3、加强校园文化的大环境建设,我校充分利用橱窗专栏创设育人环境,各班在抓好班队活动的同时,积极开展“作文特色”宣传教育活动(做好各班的橱窗、流动板面),提高学生在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为学生的生动活泼和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少先队要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机制,全体师生同心协力,做好校园的洁净美。值日教师每天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大队辅导员抓好每天行为规范检查;大力提倡文明礼貌、团结友爱等校园新风,让学生用自己的言行美化校园。
4、加强和完善少先队建设,培养对干部能力。学校继续完善少先队自我管理模式。在对委中,成立队员的自我检查小队。检查仪容、文明、卫生、纪律、路队等。继续抓好少先队鼓号队的训练工作,提高队员的自制能力,使学校纪律规范,无事故发生。发挥学校网络平台的作用,以舆论为导向,影响、监督学生的言行。
5、做好班主任工作。学校出台了《关于班主任工作的考核意见》,要求狠抓常规管理,做到班级管理精细化、管理水平上档次,完善班级管理规范,在创新上下功夫,确立处处皆教育、事事皆教育、时时皆教育的理念,以制度管理作保证,提升办学品位。
进一步做好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工作,争取家庭和社会协力齐抓共管,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联手制度,要求班主任认真做好家访工作,对单亲家庭和不完全家庭的学习困难学生特别关爱,促使其进步转化。
由于措施得力,操作到位,我学德育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第四篇:借助社会管理服务平台 加快妇女维权机制建设
借助社会管理服务平台 加快妇女维权机制建设
随着宜昌被正式确定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全面推行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给妇女的发展和权益保护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西陵区作为首善之区,拥有52万人口,妇女21.7万,如何顺应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新形势,提升妇女维权的水准是妇联组织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建立妇女维权机制必要性
(一)建立妇女维权新机制,是妇女维权的形势和任务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区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为维权工作提供了新机遇,尤其是区委妇女工作会议的召开,为妇女维权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健康发展的民主政治为妇女充分表达意愿和诉求提供了依法、畅通、有序的法治渠道;首善之区的文化建设为倡导男女平等的理念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新时期妇女维权特殊性对维权工作提出了新课题。一是维权工作多元化。维权工作既要面对城市居民又要面对大量农民工,维权服务对象既有从事脑力劳动的女教授、女博士、女企业家,又有从事体力劳动的女工人、女农民、打工妹等,女性文化结构参差不齐,呈现多元化。贫困妇女、流动留守妇女、刑释帮教人员等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不断彰显。二是维权内容复杂化。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妇联组织平均每年接访123件,上访案件由以往主要以夫妻矛盾、婆媳矛盾、邻里矛盾等民事纠纷为主,逐渐扩大到涉及政治权利、文化教育权利、劳动权利、财产权利及司法不公、刑事案件等多方面,呈现群体化、暴力化、复杂化现象,给维权工作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妇女维权的形势尤为严峻。
(二)建立妇女维权新机制,是解决妇女面临的现实问题的实际需要。《西陵区妇女发展规划监测评估报告》显示,目前妇女权益保障方面仍然存在各方面的问题:(1)妇女就业问题得不到保障。在企业体制改革中,妇女劳动就业压力大,在下岗女工占多半。年龄过大、劳动技能单
一、文化程度低下等
主要特点使下岗女工在工作竞争中处于劣势,再就业困难。(2)妇女的生育、身体健康权以及特殊的劳动保护未完全落实到位。农村妇女住院分娩率低,妇女卫生保健意识差,个体私营企业女工的劳动保护设施得不到保障,工作环境恶劣等等,严重损害妇女的身体健康。(3)妇女的婚姻家庭权益得不到保障。妇女受虐待的现象时有发生,家庭暴力难以遏止。
二、依托社会矛盾维稳平台建立妇女维权机制的探索
今年以来,我区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关口前移、上下联动”,建立了社会矛盾联动化解体系。我们以此为契机,将侵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矛盾纠纷纳入到社会矛盾联动化解体系,实现了“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归口管理,依法办理,限期处理”,为妇女维权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建立三级联动的维权网络。借助区、街(开发区)、村(社区)三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平台,整合街、社区(村)妇女儿童维权服务站,制定了《西陵区妇女维权接访调处流程》,培训妇女干部熟练掌握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平台操作流程,实现一般性纠纷社区调解,力争把妇女权益方面的矛盾及时解决在萌芽状态,提升社会化维权工作水平,切实维护了广大妇女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家庭和社会和谐。
(二)建立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今年5月,我们建立了婚姻家庭纠纷全程调解机制,成立了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直接承接12388投诉热线,实现突出性纠纷的集中限时解决。一是建立定期排查制度,及时了解婚姻家庭纠纷发生情况,并及时进行调解,防止民转刑案件发生。二是建立调解工作制度。规范了妇联调解的工作方式、工作程序、工作纪律、调解内容,切实保障依法调解、平等自愿、尊重当事人诉讼权利三项原则的落实,为调解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三是建立协调联动制度。主动协同综治、法院、公安、司法、信访等相关部门,加强妇联群团调解与人民调解、诉讼调解、行政调解的对接,构建了社会化、多元化的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格局,被广大妇女誉为婚姻家庭矛盾的“360安全卫士”。
(三)推进妇女维权工作社会化发展。几年来,我们一直努力探索,争取社会资源,通过横向联络纵向延伸,因地制宜创建社会化维权的工作机制。与公安部门通力合作,开辟了“家庭暴力接警点”、“伤情鉴定中心”为主体的“家庭暴力绿色通道”。与司法部门合作,构建了集法律咨询、心理疏导、法律援助为一体的社会化维权体系。与卫生部门合作,开通了维护妇女的健康权益的“妇女健康直通车”。与劳动保障部门合作,成立促进妇女就业指导中心,构建劳动保护法律网络。与民政部门合作,开展了新婚夫妇“牵手幸福人生,拒绝家庭暴力”承诺书活动,筑起家庭暴力的防火墙。
(四)注重对特殊妇女群体的权益维护。我们倍加关注留守妇女、留守流动儿童以及单亲母亲这些特殊弱势群体的贫苦问题、子女教育问题和权益维护问题,连续两年开展针对单亲家庭的“金秋助学”行动,发放助学金8万余元;开设“母亲课堂”,提升单亲母亲素质和科学教子理念;建立了“流动妇女平安之家”,为打工妹提供全方位服务;成立了“流动儿童篮球俱乐部”,为流动留守儿童创造和其他孩子一样的成长环境。
三、实现妇女维权机制体制的创新
妇女维权工作是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妇女维权体制机制的创新必将推进与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为此,我们将从以下方面着手推进妇女维权工作机制的创新。
(一)实现社会资源的再整合,在各级建立维护妇女合法权益协调领导小组,形成领导层;在执法部门和相关单位建立专设职能部门或岗位,形成操作层;在街道社区建立妇女维权工作站,形成直面群众的社会工作层。从而真正形成能够有效覆盖社会面、能够长久发挥作用的社会化维权工作格局,扩大维权的影响和效果。
(二)建立健全四个工作机制(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通过有效的工作机制,不断深化妇女的维权行动计划,科学有序地开展维权工作,达到代表妇女,维护妇女,扎扎实实为广大妇女群众排扰解难的目的。
(三)成立维权志愿者队伍。引导广大志愿者当好隐患排查员、矛盾调解员、案件陪执员、法律宣传员。积极融入社会大调解格局中,构建多元化的婚姻家庭纠纷解决机制,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实现维权能力再提高。妇联组织要加强自身的维权能力建设,增强责任意识,主动了解妇女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反映诉求、化解矛盾,在改革涉及的利益关系调整中完善维权机制,落实维权措施,取得维权实效。提高依法维权能力和协调能力,善于向党政借权,向部门借力,向社会借势,向市场借钱。整合社会资源,依靠社会力量,齐抓共管,形成维权工作合力,有效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
第五篇:实训基地和社会服务
申报自治区级示范院校建设方案
第一部分:建设基础
五、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是自治区科技厅1997年批准成立的“内蒙古农牧业科技园区”的承办单位,是国家中宣部、科技部和科协等部门命名的“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是自治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批准建设的“内蒙古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生产教学示范基地”和“内蒙古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教育培训示范基地”,2010年被国家财政部和科协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
近几年来,学院以承办 “内蒙古农牧业科技园区”等基地为平台,通过积极承担多项科技项目并将其成果进行推广,有效的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对农业科技的大力宣传,对农民农业技术的培训,培养了大批基层人才,受到了周边地区农牧业企业和农牧民的普遍好评,为促进地区农牧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社会服务能力日益增强。
1.通过科技项目进行科技推广
2008年以来,学院科技园区承担自治区老促会的“一村一品”2个项目,通过项目实施,为村民免费发放鸡苗10000只,扶持195户共788名农民参与生态鸡养殖,生态鸡的成活率达到87﹪,项目共收益56.55万元,平均每个农户增收2900元,建成种禽孵化基地1500平米。2009年5月份,学院邀请有关专家和自治区老促会领导进行了“内蒙古自治区革命老区农牧民技能培训研讨会”,为老促会提出详细全面的培训计划实施细则。
2009年以来,学院申请到包头市科技计划项目的园区建设、休闲农业研究、肉羊、设施蔬菜、工厂化育苗等方面的5个项,通过项目建设,在包头地区的12个乡镇、20个农业企业或合作社推广其中的技术成果21项,培训科技人员和基层农牧民11890人次,有力的促进地区农牧业经济发展。
2012年以来,学院承担了自治区科技厅应用技术研究项目2项。项目在设施农业产学研机制、设施园艺新技术等6个方面开展多项研究,积极面向周边地区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15项。
2012年5月,以学院运动马驯养基地为平台承担了科技部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中国·内蒙古运动马驯养技术集成与人才培养》,通过项目建设,已为地区培养专业人才21名,研究出实用技术5项,引进纯血马25匹,蒙古马3匹,渤海马3匹。
2.通过技术培训进行社会服务工作
2008年以来,学院与包头市科技局合作,承办了“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包头科技服务中心揭牌及首届包头市农牧业科技成果展”,展出科技展板104块,提供实物样品50件,培训农牧民2400人次。为包头市培训畜牧业方面的“科技特派员”32名,培训设施农业方面的科技特派员71名。
2009年以来,学院与土右旗政府合作,签订蔬菜生产服务协议,负责5个乡镇蔬菜种苗提供和科技服务工作,为5个乡镇培养蔬菜种植能手35名,培训农民4520人次,培训农民每人平均增收4500元。2009年,为武川县二份子乡的农业科技园区提供蔬菜生产技术服务,共培训农民340人次。2010年至今,学院多次组织科技人员对土右旗各乡镇、固阳县金城合作社、达旗真兴公司、和林正缘公司等地农民、企业职工进行农牧业知识培训,共培训人员1540人次。此外,与内蒙古新闻综合频道合作,制作关于组织培养、生态鸡养殖、番茄侧枝扦插、有机防治等方面的农业科普节目共计45分钟,受到广大农牧民的欢迎。2011年5月,内蒙古日报第三版以“农科园内休闲游”为题报道了学院科技园区通过建设实训教学基地把休闲农业建设融入与园区建设中的事迹。
3.通过对外开展园区规划、基地建设可研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2009年以来,学院组织专家承担并完成为了土右旗科技局、土右旗苏波盖乡、内蒙古诚信农牧业公司、土右旗明石合作社、土右旗蒙农合作社、达旗真兴农业公司和林县内蒙古正缘农牧业公司、乌拉特前旗安林农牧业公司等企事业单位涉及到设施蔬菜、肉羊养殖、奶牛养殖、新农村建设、肉鸡养殖、饲草料种植、节水灌溉、农牧业循环等多方面的农牧业规划6份、可研报告26份,这些规划和可研报告促进了5.4万亩农牧业生产基地向标准化、产业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各基地通过这些材料取得了不同程度地项目资金支持,极大地发挥学院的社会服务功能。
4.利用科普基地平台积极开展科普活动
2009年11月,学院经评估重新被国家科协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10 8月17日,学院协助自治区科协成功举办第八届海峡两岸休闲农业发展学术研讨会,会议前邀请3位台湾专家来园区参观和访问,为410名学生和专业教师做休闲农业的专题报告;201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纲要》督察组来园区检查针对农牧民的科技服务工作,对学院科普基地建设和对外科技服务给予肯定;2009年以来,基地对周边2万余名中小学生开展了农牧业的科普教育活动。
5.学院采取多种方式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
2009年10-12月,学院与包头市科技局联合举办“包头市设施蔬菜种植成果交流会”,为土右旗科技局建立科技信息网站和人才库;2009年以来,学院为准格尔旗农业综合开发办的十二连城乡5000亩盐碱地提供了改良技术方案,为和林县老区农民提供鸡苗24000只,为包头市工业排污区域提供土样测试结果并提出种植适宜树苗改良土地的指导意见,为包头市的小肥羊战略联盟提供技术支撑,为固阳县金城农民合作社提供马铃薯组培脱毒技术;2009年以来,学院园区帮助土右旗萨拉齐镇在吴坝蔬菜基地建设温室和大棚100亩,通过基地建设带动当地4500亩蔬菜保护地建设。
2012年11月,学院被自治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批准为“内蒙古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教育培训示范基地”,通过该基地建设,学院面向自治区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生产、科研、培训、示范等功能。
2012年以来,学院承担了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燕麦高产优质栽培、甜菜高产优质栽培的子课题区域性试验工作,完成了对外科技示范工作,学院的科技园区与土右旗农牧局鉴定协议,承担并完成了土右旗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技术培训、指导、服务工作,同时承担土右旗玉米超高产试验示范工作,学院教师繁育申报的甜菜新品种——“农大甜研6号”通过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已在包头地区示范推广100亩。
6.学院的社会服务工作方面获得的表彰
2010年6月,学院科技园区被中国科协和财政部评为“2010年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2011年11月,学院科技园区被中国农学会农业产业化分会评为“2010-2011先进单位”;2012年11月,学院科技园区被中国农学会农业科技园区分会评为“2011-2012先进单位”;2013年5月,学院科技园区被自治区总工会授予“内蒙古自治区工人先锋号”称号。
第二部分: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二、具体目标 实训基地
紧紧围绕以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创建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为核心,把学院园区打造为具有鲜明地区特点、民族特色和专业区域优势的现代农业技术研究示范核心区、农牧业高新技能培养培训核心区、农牧业社会服务体系构建创新核心区。
学院科技园区以“一心、一带、四区、七园”的总体布局结构进行建设。重点建设马业实训基地、宠物护理与训练、新能源新材料应用基地,在2015年之前使校内实训基地达到30个,校外实训基地达到100个。通过经营管理体制创新,探索学院科技园区管理运行新模式,使各实训基地对内承担实训与科研教学任务,对外则是示范、推广、培训、服务合作的实体,使园区成为产、学、研相结合的良好平台。
社会服务
在十二五期间,我院将继续发挥教学资源、师资力量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实训基地为载体,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提升社会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实用技术成果转化,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构建高效的社会服务体系,创建社会服务团队,整合社会服务项目,明确社会服务目标,量化社会服务效益,打造社会服务形象,为地方经济发展、加快三农建设、构建和谐社做出积极贡献。
各专业建立技术研发与服务机构,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力争到2015年,与企业合作开发技术创新和研发项目30-40项,技术服务到款额达到800万元,每个重点建设专业至少有2-5项应用技术开发成果。
第三部分:建设内容
六、实训基地建设
学院实训基地将依托科技园区进行建设,以学校新园区建设为基础,整合园区现有资源,以“一心、一带、四区、七园”的总体布局结构进行建设。其中“一心”指科技园区管理服务中心,“一带”是以园区主干道为轴线的科普休闲观光景观带,“四区”包括作物高效种植区、养殖区、农畜产品加工区、设施园艺区,“七园”包括马业园、新能源新材料应用园、林业园、草业园、水利与建筑工程园、车辆工程技术园、工艺园。
继续完善生态苗圃基地、果树生产示范基地、车辆工程综合实训基地、建筑工程综合实训基地、种猪场、动物医院、种禽繁育等基地的建设,新建食品加工与检测实训基地、艺术设计综合实训基地、马业技术实训基地、旅游综合实训基地,加强新上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使每个专业群有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综合实训基地。
(一)科技园区管理服务中心
以现有的科技园区办公楼为基础,搭建管理服务平台,代表学院管理实习实训基地,下达对各个基地的实习或实训任务,并协调各部门完成实训、实习、培训、服务等工作。
(二)科普休闲景观带
以园区主干道(园区南北路及东西贯穿学院的道路)为轴线,根据学院的总体发展规划,以实训基地建设为载体,集中展示农牧业高新成果,建成具有休闲科普观光功能的景观带。
(三)四区
1、作物高效种植区
建设内蒙古的主要特色作物——玉米、燕麦、马铃薯、向日葵、甜菜等的高效种植园区,建设面积300亩,全面推广节水灌溉和机械化种植,建设标准化高效示范区。采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引进国内外新品种,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玉米、燕麦、马铃薯、向日葵、甜菜等作物的超高产技术集成体系。
2、养殖区
建设面积108亩,本着生态循环再利用和低碳经济环保原则,在养殖区内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为整个养殖区提供能源和动力辅助,建设和完善以下基地:
(1)自动化种猪、养猪示范基地
在原有基础上继续进行完善。建设面积50亩,主要用于标准化养殖车间,建立标准化种猪繁育生产线。引进优良种猪,进行商品种猪生产与销售,同时进行商品肉猪生产,建立一套科学养殖体系,实施生态养殖,在饲料配制管理技术、防疫技术实现标准化养殖,污物处理等方面实现循环再利用。
(2)标准化种禽养殖示范基地
继续进行建设,面积达到10亩,主要用于建立标准化种禽繁育车间和标准化饲养车间。建成种鸡孵化基地,商品肉鸡、蛋鸡的生产基地,为周边旗县和自治区革命老区提供鸡苗,增加野鸡、孔雀、天鹅、鸳鸯等特禽养殖种类。
(3)标准化奶牛养殖示范基地
建设面积20亩,主要按有机牛奶生产技术规程建立标准化养殖小区。引进优良品种,配套饲喂设备、专用饲料厂、胚胎工程实验室、机械化挤奶厅、青贮设施、沼气池、中心防疫检测室、人工授精总站、冷配点、药品器械库等科技设备及建筑。
(4)标准化肉羊养殖示范基地
建设面积20亩,主要按有机羊肉生产技术规程建立标准化养殖小区。引进优良品种,配套饲喂设备、中心防疫检测室、药品器械库等科技设备及建筑,探索引进矮马、鹿等具备观赏性和市场性的稀特动物品种,扩展基地教学和社会服务功能。
(5)宠物养殖示范基地
建设面积5亩,建设标准化养殖区,建立健全科学饲养技术标准。引进优良品系,设置配套饲喂设备、防疫检测室,分区饲养等基础建筑。
(6)宠物医院、美容、训练基地
建设面积3亩,按照科学系统的美容、保健、医疗标准建设标准化训练场基地。建设宠物医院,设备配套完善,室内外训练场,训练设施,美容场地。
(7)兽医院
继续完善基地建设。要求独立成院,四周有围墙。房舍宜建成平房,总建筑面积350平方米,包括有诊疗室、器械室、消毒间、药库、注射处置室、X光室、洗片室、B超室等功能室。室外安装六柱栏、四柱栏。并要求有遮阳物。
3、农畜产品加工区
主要满足食品储藏与加工、食品安全检测、饲料加工、功能型饲料开发和饲料成分检测等方面的实习实训、科研与推广,建成以下基地:
(1)食品加工综合实训基地
新建基地总面积为3843.36M2,定为局部二层,一层为U形布局。二层为直线形,占地总长度为79.680 M;总宽为59.350M,层高为4~4.5M.其中包括:乳品加工、肉品加工、果蔬加工、饮料加工、贮藏、粮油加工、啤酒加工、果酒加工、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安全检测等实训室。
(2)饲料研究与加工基地
建设面积3亩,由主车间、原料库、成品库、饲料配方设计、化验、饲料违禁药物及维生素检测等实训室组成,饲料生产工艺采用先粉碎后配料的工艺,间歇混合,微机自动配料、制粒、膨化、冷却、分级、包装等,用于鸡、鸭、乳猪、牛及淡水鱼等养殖用的配合饲料,为周边和本院养殖提供饲料与技术服务。
4、设施园艺区
新建厚墙体新型日光温室650m2,利用太阳能为温室提供照明及部分动力,自控温室优化计算机控制系统,建设1个小型气象站。新建园林实训基地35亩,由园林植物造景、园林工程施工实践、园林建筑及小品实践、造园实践等实训区域组成。
(四)七园
1、马业园
新建马业技术实训基地,建设面积100亩,其中马厩及管理附属用房1500m2,会馆2000 m,训练圈4个,标准障碍赛场地一处,赛马跑道600米。参照国内外先进的赛马场及马术俱乐部的建设经验,并结合当地环境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建设具有地区特色先进的马术专业人才实训基地。主要开展高级驯马师、马兽医、蹄铁师、马营养师的实训与赛马繁育的探索,同时,积极拓展社会赛事管理与合作。
2、新能源新材料应用园 2建设面积10亩,大力开展太阳能发电加热、风能发电和沼气池的综合利用,探索文冠果等高含油植物的高效种植和开发模式,探索利用微生物发酵、生物提取等手段提取生物柴油的技术方法;积极探索利用已开发出的新型材料在设施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探索利用农业生产废弃物进行加工和重新利用的技术。
3、林业园
建设面积600亩,主要用于满足林学实习实训、科研与推广等工作,主要建成以下基地:
(1)生态苗圃基地
需继续完善,面积达到300亩,突出特色种苗、开展工厂化育苗、精细种苗培育耕作,全面执行节水灌溉,苗圃示范工程。引进、培育、推广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绿化、美化生态环境保护的种苗,进行北方果树、彩叶树种、白桦树、自治区濒危植物的扩繁和产业化经营。
(2)果树生产示范基地
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完善300亩基地,全面推广节水灌溉,建设标准化葡萄、山楂、苹果梨、黄太平、樱桃等北方适宜的水果生产管理示范区。
(3)植物组培育苗基地
整合自控温室和日光温室的有利资源建立一定规模的组培基地,加速优良品种、优质种苗的世代繁殖,建成能进行一定规模试验并兼有研究和开发的组培工厂育苗基地。
4、草业园
建设面积50亩,主要满足草业、蒙药和沙生植物等方面实习实训、科研与推广等工作,建成以下基地:(1)草业研究基地
主要包括优质饲草和绿化草的资源引进、新品种选育、高产栽培、品种展示和病虫害防治,能源草的开发利用,天然草原改良和人工草地建植等方面;(2)蒙药研究基地
主要用于蒙药引种、繁育、新品种展示、大宗蒙药材标准化种植、濒危蒙药材的保护与扩繁等;引进先进设备,用于标准化蒙药GMP饮片炮制加工和蒙药新药创制及二次开发等;(3)沙生植物研究基地
主要用于沙生植物及荒漠化植物等方面的种质资源保护和种质资源创新。
5、水利与建筑工程园
主要满足水利和建筑类专业实习实训要求,建成以下基地:(1)建筑工程综合实训基地
在原有基础上,继续进行完善。新建实训基地6000 m2,由建筑工程综合实训基地和建筑综合实训基地组成,建筑工程综合实训基地包括电工电子、绘图、供配电、电气控制、建筑综合等实训室,建筑综合实训基地主要包含有砌体结构的砌筑、钢筋混凝土钢筋骨架、钢结构、建筑供配电箱电路铺设实物、给排水布置实物、弱电系统布置实物、电梯构造实物、自动喷淋灭火系统实物、施工认识样板等模型,可供建筑类所有专业的学生进行实习实训,其中钢筋骨架、脚手架、砌体结构等可供学生进行反复拆装训练,增强动手能力。
(2)水利实习实训基地基地
建设面积50亩,由现代农牧业节水理论和特种水利用研究和灌区水工结构研究组成,主要从事节水灌溉基本原理、植物生态需水量、地下水运动与溶质运移、农业生态水环境及灌区水工结构、利用黄河水微喷灌技术和劣质水灌溉等方面的研究,渠道、闸涵等建筑物冻胀破坏机理和防治技术;水工新材料、新结构现场试验。结合园区整体建设,修建不同结构形式、不同材料的渠道及渠系配水及量水设施,研究渠系自动配水系统。为水利专业提供实习实训。
6、车辆工程技术园
在原有基础上,继续进行完善。供车辆工程类专业进行实习实训,由车辆构造、车辆电器、车辆拆装、车辆检测与维修、机动车驾驶训练等实训基地组成,新建实训基地面积1640 m2,主要建成自动变速器、汽车空调、汽车拆装诊断维修虚拟、保险理赔模拟、金属工艺等实训室。
7、工艺园
新建艺术综合实训基地。主要建设印刷及图文制作实训基地375 m2,建设艺术设计基础实训基地200 m2,家具制作实训基地1070m2。主要满足印刷及图文和现代家具艺术设计的实习实训、研究、设计与生产的功能。
另外,新建旅游综合实训基地,同时加强新上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
七、社会服务
1.构建服务体系,创建服务团队
构建学院内部和外部两种社会服务体系。在学院内部构建每个专业或学科的社会服务体系,由学科的教授或副教授牵头,讲师、助教和学生为成员组成具有4个梯度的学科或专业服务队,针对不同层面的社会服务开展工作。在学院外部帮助地方政府构建从地市、旗县、乡镇和村的 4级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的不同层面的技术服务人员和信息员。学院内的社会服务体系通过科技园区的平台,与地方建立相应的技术扶助机制,根据技术难度和要求派出相应的人员进行社会服务。
2.整合社会服务项目,明确社会服务目标
构建高效的社会服务体系,创建社会服务团队,以专业群为单位构建相应的社会服务体系,由教授或副教授、讲师、助教和学生组成10个社会服务队,与自治区老促会、农业合作社、农牧业龙头企业联系合作,通过示范辐射、典型带动、成果转化、技术培训、“三下乡”、科普教育等多种渠道,开展社会服务,每年完成非学历教育和各类社会培训达到3000人次。重点开展设施农业生产和节水灌溉技术的培训,重点推广棚网养猪、高寒地区温室建设、作物免耕、保健性饲料应用、农作物高产技术集成、蔬菜有机生产、舍饲条件下牛羊育肥关键等技术推广和服务。
3.充分发挥学院各种优势,面向社会进行开展各类培训
利用我院现代化的、充足的教学设施,先进的仪器设备,便利的饮食住宿条件,专业化的教学团队,做好相关专业的培训基地建设。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培训工作:
(1)技能型人才培训工程。依托各种专业类群、学院的“内蒙古农牧业科技园区科技园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内蒙古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教育培训示范基地”等基地,为自治各旗、县、区培养各级专业实用技术人才。
(2)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围绕新农村建设,通过“科技星火项目”进行科技咨询服务、技术推广、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乡镇等服务形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3)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积极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多方面的转移培训。
(4)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围绕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开展各不同层次、不同技术的培训工作。第五部分:预期效益
三、提高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
通过学院科技园区各实训的建设和完善,在设施农业生产和节水灌溉技术的进行培训,主要推广棚网养猪、高寒地区温室建设、作物免耕、保健性饲料应用、农作物高产技术集成、蔬菜有机生产、舍饲条件下牛羊育肥关键等技术服务,对学院周边旗县为技术示范,辐射自治区农牧业现代化生产。
通过学院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的建设,积极开展面向青少年、农牧民、周边市民的科普教育活动,在农牧业高新技术、休闲农业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带动周边3-4万名青少年的农牧业科普活动,带动包头地区300户农牧民进行休闲农业的建设和发展,增加收入。
通过学院的“内蒙古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生产教学示范基地”和“内蒙古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在农畜产品有机和绿色生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进行科研、教学、推广、示范和辐射工作,为自治区设施蔬菜、葡萄、牛奶、葡萄酒、牛羊肉等有机和绿色生产指定行业规程,探讨安全生产的相应技术体系,面向自治区100多个旗县区进行辐射带动,服务于自治区农牧业质量安全生产的实际需求。
此外,学院通过承接内蒙古农业大学的玉米、燕麦、马铃薯、甜菜等高产、草原生态恢复、高效节水灌溉、牛羊育肥、新农村建设规划等多方面的技术体系的优势,发挥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实训基地为平台,产学研有效结合,切实推广上述各项技术体系,提高各项技术的科技普及程度,提高社会服务和辐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