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基论文-共产党宣言读后感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
——对现实的启发
090674201营销09-2王迪绅
对于马克思主义,以前了解的很少,总是认为它是一门比较深奥而又生涩的学科,但是当走进大二,走进了马基的课堂,我渐渐的改变了原来的看法,马克思和恩格斯并不单纯的是两个哲学家,而且是很出色的科学家。在老师的介绍下,我慢慢的对他们的思想有所了解,并不是单纯的唯心主义,而是有很大的唯物的成分存在,他们巧妙的利用现实中的某些现象,去解释一个又一个哲学的原理,每次坐在课堂上,我仿佛感觉到好像回到了高中的理科课堂。通过现象看本质,这就是我心中马克思主义最出色的地方。
于是,我拜读了共产党宣言,惊喜的发现,原来这两位伟人还是文学家,一个个事实用生动或平实的语言表述出来,总是能达到让人兴奋鼓舞或发人深省的效果,也正是文字的魅力。
共产党宣言分为四个部分:资产者和无产者、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共产党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在字数最多的资产者和无产者中,我看到了18,19世纪欧洲无产阶级的水深火热和资产者的作恶多端。从无产者和共产党人这一部分中,我看到了希望。
结合我们的现状,我深刻的看到了我们的不足,在如此水深火热的环境中,马克思以及他的战友们还在不屈不挠的战斗,而对比我们现在的生活,或许安逸使我们这些大学生变的慵懒,但这绝不是我们迷茫堕落的理由。下面我从消费、学习、思想这三个方面分析下我们的不足:
一、消费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我们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且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拿手机产品来说,目前,有手机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另一部分有通信需要,但是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的情况下“趋前”消费;还有一部分是既无通信需要又
无家庭经济条件负担的“奢侈”消费。而“奢侈”消费则是由大学生消费的示范效应,攀比心理导致的。
而大学生对于网络的消费也非常高,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网络冲浪。无数金钱和时间就浪费于此。当某人迷迷糊糊地在6:30分时醒来,却发现上铺才脱衣服睡觉,也绝不会大惊小怪。有的痴心网虫甚至可以凭对网络的无限热情来抵抗人类几百万年进化形成的自然欲求--食欲、睡眠。严重的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
从《共产党宣言》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我们现在的生活的来之不易,正是无数前辈用血和汗给我们铺筑了现在的平坦之路,而这样的铺张浪费确实是十分可耻的。与《共产党宣言》中描述的无产者的生活相比,我们简直生活在仙境。作为一个学生,我们也是无产者的一员,我们又有什么资格这样的消费,花着父母的血汗钱,而不真正做些有意义的事呢?
二、学习
目前,一个权威的机构,对六所大学的大学生做了一次抽样调查,得到了不容乐观的结果。
目前,大多数大学生学习动力处于一般水平,当问及自身或周围同学为什么学习动力不足时,超过半数的学生表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42.39%的学生表示自己比较浮躁,学习时无法专心,38.04%的学生表示容易受到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还有不少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一些课程学了没用。
认为自己学习努力和很努力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1.52%,当学习与娱乐发生冲突时,45.65%的学生选择先学习后娱乐;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学习内动力不足,表示自己学习不太努力的占22.83%,十分不努力的占7.61%,而选择先娱乐后学习的有38.04%。
目前在校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更加注重实际能力的增强,面向市场的应用课程受到普遍欢迎,但显得急功近利,忽视了全面素质的提高。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因为目标不明确,使得努力时无从下手,甚至使得学习兴趣经常波动,进而产生厌学、逃避等心理。
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现在大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可以用很差这个
词来形容,每天在我们的身边都可以听到这样的“你怎么迟到了”“睡过了”;“你今天怎么没上课?”“不想去了”;“你怎么上课去了?”“闲得无聊,去看看”。在现在一些学生的眼里,上课都成为了一件休闲和消遣的事情,有兴趣就去上一次。对学习的态度极其的不端正。
我们中的很多人都忘记了我们现在在的这个地方叫做大学,是一个学习的地方,是学校。在很多学生的眼中,大学慢慢成了休闲娱乐的代名词。从《共产党宣言》中,我看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学习精神,他们并没有完全的否定资本主义,反而汲取了很多资本主义的精华加入了共产主义。他们本人也是学习了一生,不管环境多么恶劣,不管受到多少压迫,读书学习始终贯穿了他们生活的始终。
三、思想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注重实惠,缺乏理想,一部分大学生参加活动不是以锻炼能力为目的,仅仅是为了综合测评加分;由于缺乏明确的目标,理论功底不强,不明白人生的真谛,一部分同学觉生活没有意义,处在一种茫然混沌的状态中。且生活缺少动力、格调不高、得过且过。特别是有的学生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惜做出损害他人利益和集体荣誉的行为,道德素质水平亟待提高。
还有很严重的强调自我,忽视他人的现象。一些大学生曲解个性化教育的真正含义,以为提倡个性就是自我中心、自我设计、自我实现,把个人同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割裂开来,有的竟把个人利益凌驾于他人和集体利益之上。在大学生的演讲稿和话语中运用最多的一个词汇就是“实现自我”。为了实现自我,部分学生对国家集体利益漠然置之;为了实现自我,部分学生喜欢独来独往,同学关系紧张;为了实现自我,部分同学出现偷盗、借财物不还等损害他人利益;为了实现自我,部分同学考试作弊、弄虚作假;这就使得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歪曲化。
这样的思想状态是非常危险的,自私自利,在整个大学校园内大行其道。
在《共产党宣言》中,我深刻的感觉到了这些共产前辈们的无私可敬。在如
此恶劣的社会和生活环境下,马克思等还不忘记身边的战友们,努力的站出来为千千万万的无产者谋权益,他们勇敢的直面人身威胁和迫害,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同时,他们对未来还抱着极大的希望,为未来的无产者指明了一条光明的坦途。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更是我们现在生活的一盏指明灯。认真拜读,深刻理解,让我们的大学生活更加充实与丰富多彩!
第二篇:【马基作业】《共产党宣言》读后感
07机械1
黎焕贤
0715060069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
记得很早的时候,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就知道有这样的一篇伟大的经典——《共产党宣言》。一直来都非常清楚地记得别人引用那几句话“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等等。随着年纪的增大,思想积极性的提高,在向党组织靠拢的过程中,也不断的去了解这篇伟大的经典,而真正静下心来去阅读她,理解她是在这个国庆节,一方面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另一方面是自己确实也想好好的读下她。于是,一边听着《国际歌》,一边读《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是K.马克思和F.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大致经历以下的过程:
1847 年11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受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委托起草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纲领,马克思、恩格斯相互讨论,取得一致认识,并研究了宣言的整个内容和结构,由马克思执笔写成。因此,严格来说,马克思在其中的工作最大。
1848年2月,《宣言》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宣言》最初用德文出版,后来又用德文在德国、英国和美国至少翻印过十二次。第一个英译本是由艾琳•麦克法林女士翻译的,于1850年在伦敦《红色共和党人》杂志上发表,后来在1871年至少又有三种不同的英译本在美国出版。法译本于1848年六月起义前不久第一次在巴黎印行,最近又在纽约《社会主义者报》上登载;现在又有人在准备新译本。波兰文译本在德国本初版问世后不久就在伦敦出现。俄译本是于六十年代在日内瓦出版的。丹麦文译本也是在原书问世后不久就出版了。
1872年由即将解散的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发行的德文版,连同两位作者的序言,成为其后各种译本包括中译本的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为1882年俄文版所写的序言,以及马克思死后恩格斯为1888年英文版、1890年德文版、1892年波兰文版、1893年意大利文版等所写的序言,又连同1872的版本在内成为现在《共产党宣言》。
从内容结构上看,《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提出了基本原理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历史才能得到说明。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以来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个历史包括一系列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摆脱任何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资产阶级的剥削统治下解放出来。
从《共产党宣言》的创作的哲学指导思维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贯穿了整个宣言的始终,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过程,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使命。另外,《共产党宣言》还公开宣布必须用革命的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表述了以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她认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必须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地进行巨大的社会改造,进而达到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在最后,《共产党宣言》庄严宣告:“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并发出国际主义的战斗号召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以上是通过阅读《共产党宣言》得到一些观点,毫无疑问,《共产党宣言》是伟大的,不仅仅是她作为一个政党政治纲领的伟大,而且《共产党宣言》在其他很多方面也是十分伟大的,例如,其文学方面,韵律之美很非常易见,如从开头“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到结尾“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通篇气势磅礴,有如大江澎湃,一泻千里。文中又多有警句式或诗歌般的文字,诸如资产阶级“把宗教的虔诚、骑士的热忱、小市民的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激发,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封建的社会主义,“其中半是挽歌,半是谤文;半是过去的回音,半是未来的恫吓”;无产阶级,“现今社会的最下层,如果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以及经后人简化后广为流传的格言“无产阶级如果不能解放全社会(人类)就不能解放自己”等等,语言极其精炼,一气呵成。当然,这里我们需要的感谢中文翻译为我们翻译了这样好的句子,但是我想,即使不是中文的《共产党宣言》,也应该有这样的优美句子。
然而尽管如此,我们也必须高度理性的去思考《共产党宣言》,结合我们现在的知识,我们也可以为之提出一些疑问?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是从低级到高级进化的,其过程也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仅仅从这个角度来看,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使命就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权,然后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地进行巨大的社会改造,进而达到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因此,我不禁要问,通过阶级斗争,夺取统治权利和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性质自然的转变是不是平行的?或者相对的?如果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简单的表现在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这是不是显得比较轻率?同时,在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是预设一个前提,那就是社会的进化,原始社会一定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进入封建社会,以此类推,一直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我们进行所有的论证和思辩都以这个前提存在为基础的。换句话说,如果这个前提动摇了,那么所有的结论都是不可靠的。事实上,从经验主义的角度出发,我们现在所有的社会,都未必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变,历史是不能假设的,我们的社会也不能被实证,因此蕴藏在社会中最根本的规律很难简单地归结到进化,如果从马克思理论观点来源来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是他的一个重要引证内容,但是生物与社会是不同的两种内容。不同的两种内容。
第三篇:马基论文
读毛泽东《矛盾论》有感
—结合中日关系浅谈对《矛盾论》的理解
矛盾是普遍的,它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又是特殊的,不同的事物有着不同的矛盾,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同的矛盾,我们应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中日两国在某些历史时期发生的斗争和对立,是双方国家利益的矛盾在两国关系上的反应。然而,中日关系又有其特殊性。首先,它不同于中美关系,也不同于其它的国际关系,它受着不同的因素影响。其次,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比如,在二战时期,中国与当时的日本存在着国家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等核心利益的争夺,因此矛盾是激化而尖锐的;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国与日本的矛盾有所缓和,呈现出更为复杂多样的特点。最后,我们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中日争端。在二战时期,我们不得不用战争的形式保卫祖国、反抗侵略;在当今的局势下,我国和日本还是要尽量争取以外交途径解决经贸冲突和领土之争。
毛泽东在其著作《矛盾论》中写道:“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他进一步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根据他提出的这一外因和内因的辩证关系原理,我们可以发现,在影响中日关系的众多复杂因素中,中日经济发展的反差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领土之争(台湾问题和钓鱼岛争端)、历史遗留问题等是内因,而美国因素的影响,“中国威胁论”的甚嚣尘上等是外因。在分析中日关系的影响因素中,我认识到,对内外因的理解不能绝对化、模式化、机械化,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客观地看待事物的发展和联系。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但并非只有内因能够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我们还要着眼于内外因的互动。在重视内因的同时,也不要忽视外因对事物发展的推动或阻碍作用。具体到中日关系而言,经济因素、历史因素、领土因素等固然是影响双方关系的主要因素,但同时我们也因注意到美国在中日关系中扮演的角色。美国对台出售武器、鼓吹“中国威胁论”,干涉西藏问题等等行为都对中日关系的走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发展。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事物的性质主要是有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起了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了。主要矛盾的不断变化,使得中日关系的性质也在不断变化着。在唐宋时期,日本学习模仿中国文化,矛盾并不突出;在明朝,日本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带,主要矛盾在政治军事方面;在清后期直到新中国成立前,日本不断从我国攫取经济和政治军事利益,侵略我国国土,矛盾主要在我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等核心利益上;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日双方既竞争又合作,主要矛盾在于经济和领土方面,呈现出紧张与缓和并存的特点。
《矛盾论》中说到,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不少具有强烈爱国心的青少年在看待中日关系的问题上有失偏颇,掺杂了过多的感情色彩,这可能会使得我们对中日关系的研究浮于表面,甚至可能引发不当的爱国主义行为。因此,我们应静下心来研究毛泽东的矛盾法则,尽量避免犯经验主义和主观主义的错误,要善于观察和分析事物,看到矛盾的本质。
时间安排: 查阅、整理文献资料4学时
阅读、研究矛盾论8学时
撰写论文4学时
第四篇:马原共产党宣言读后感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
李佳林 201321046 1842年2月,一本字数不多的小册子一经印刷出版,立即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它就是《共产党宣言》。随后,这本影响极大的小册子被欧洲列国翻译成多国语言,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共产党宣言》的诞生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意义十分重大。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首次指出了共产主义是历史不可逆转的潮流,认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他们以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提出了社会发展论,其中的现代社会发展理论是最重要的思想,在标志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揭示了现代化的本质及其未来趋势,在人类现代化不断发展又充满矛盾的今天其睿智的思想仍然不失真理的光芒。
纵观《共产党宣言》,除了前面的不同时期各国译本序言以外,正文分为四个部分:资产者和无产者、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共产党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而第一章关于资产者和无产者的论述,是全文的基础和核心。它明确指出迄今一切社会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详细论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形成和各自的特点,继而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尽管资产阶级的灭亡是一个不可抗的趋势,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一味的全盘否定资产阶级的重要性,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当时的新兴阶级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起过重要的积极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用唯物辩证的方法审视了资本主义开创的现代化,一方面肯定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合理性,主要表现为:首先,现代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出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政府,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开通,整个大陆使用大量的人来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互换出这样的生产力。”资本主义创造的巨大的生产力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质前提,说明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和理性和暂时性。资本主义的创造力在不断地推动社会走向现代化,随着经济和政治的现代化,人们的观念也实现了现代化。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揭示出由资本主义开创的现代化,实现了社会生活的凝固化到社会生活的流动化的改变,即人们的生活方式实现了现代化。但是资本主义其固有的缺陷和弊端也逐步显露出来,它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把财产重新聚集在少数人手中,它与无产阶级的额矛盾日益突出,越来越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而无产阶级作为资产阶级的对立阶级,也日益显示出其特有的先进性,他们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和他们的存在同时开始的;无产阶级没有没有个人利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因而,当时的西方,主要是欧洲列国将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理论视为洪水猛兽,想竭尽全力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所以,无产阶级需要发动对资产阶级的革命其革命的目的必然是为了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最终解放全人类。在《共产党宣言》里,我们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的揭示笼罩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上的面纱,“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而贯穿全文的“两个必然性”的原理,即运用唯物史观论证和阐明无产阶级运动性质,简明扼要的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建党理论和基本策略。尤其是关于工人阶级伟大的历史使命和在人类历史中发挥得重要作用,工人阶级政党的先进性、预见性、战斗性、原则性、策略性等特征,从而为工人阶级政党提供了明确的目的和坚定的信心。通过严谨的分析,详细的阐述,宣言让世界上各国无产阶级看到资产阶级本质和弊端,明确了自己的地位和使命,促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为自身乃至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实现共产主义。
《共产党宣言》虽然歌颂社会主义,贬低资本主义,但是它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来分析,它在指出资本主义的弊端和本质,认为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的同时肯定了资产阶级的历史积极性。马克思讲,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资本主义是必然会走向灭亡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未来社会创造者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在《共产党宣言》中,我们可以看到无产阶级的强大和成为社会的力量的必然性,因为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利益,它始终是为了广大人们的利益而奋斗,它是一个无私的党派。社会主义无疑是伟大的思想灯塔,它引领了走得更远更好。共产主义的“幽灵”在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化作喷薄而出的红日,蒸蒸日上,它的真理之火在中华大地始终高高擎起,指引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宣言中的现代化思想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中国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让我们站在新世纪的起跑线上;它使中国摆脱了落后的面貌,使中国走得更长更远。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是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二十一世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党和人民的重托。我们应当把实现个人价值与实现社会价值,追求共同理想与追求远大理想,深厚的人文精神与严谨的科学精神,自觉的民族文化意识与吸纳的西方文化精华作为目标。我们更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建立一个富强民主和谐的大中华。
第五篇:马原:共产党宣言读后感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
一、起初接触马克思主义
最初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是在中学的历史课本上,列宁在苏联宣扬马克思主义在彼得格勒前说的一句话:“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样的句子在19世纪中期后,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共产主义者,给许多处于水深火热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带来了前进的曙光。
在19、20 世纪的旧中国,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这些运动都曾尝试斗争建立新政权,但最终都以失败揭示。自此意识到农民、资产阶级改良派都不可能承担起领导民主革命的重任。但是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建立解救了,正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中国。对于《共产党宣言》一直存在好奇,为何它会歌中国带来如此深远的影响。
二、对共产党宣言的理解
《共产党宣言》诞生于1848年1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19世纪40年代欧洲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经验总结,也是将科学理论运用于工人革命运动、创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的产物。主要是阐述了:资产者和无产者、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共产党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1.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两个对立的阶级:
它认为原始共产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是无阶级的社会。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和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历史上就许多例子,奴隶主和奴隶、封建地主和贫农、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等,它都是在彼此关系中充当的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的角色,而这些阶级斗争,随着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而逐渐消失。
出现这个阶级都这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生产关系的矛盾,也就是资本家生产过剩价值和工人阶级食不充口、衣不蔽体的矛盾。2.无产者和共产党人是亲密的伙伴:
马克思主义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表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以劳动人民(即无产阶级)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共产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点明了,无产阶级的政党是工人阶级政党,是整个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它的历史任务是用革命的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阐述了共产党的理论和纲领。
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政党以广大工人阶级为其阶级基础,代表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它不仅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还是工人阶级一切组织的最高形式。3.在繁琐的理论中坚持自己的思想
马克思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反动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他分析了各种假社会主义流派在特定时期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并揭露了它们的阶级实质。其后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槽粕,提出了全新的社会主义观点。4.马克思通过对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论述了共产党人革命斗争的思想策略。
三、读后的感想与反思
1.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人,拒绝本本主义和照搬西方国家的经验主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原则,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扭转了被动的局面,迎来了新中国。在邓小平为核心的三中全会下,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发和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结合中国国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迎来改革开放,迎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纪。在这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今天,我们越是要坚决地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和墨守陈规、拒绝无所作为。面对日益竞争的世界,越是要相互交流经济、文化,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造双赢的效应。面对现在瞬息万变的时代,越是要到实践中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并且不断的认识和发展社会主义中国。2.坚持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是活的机体,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这两大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是建立资本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关系。反之西方经济理论、模型和规则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要实事求是,用变化、发展的眼光寻求发展的道路,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而科学发展观正是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结构及其矛盾运动的原理,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原动力,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良性互动,形成合力,从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3.不断地进行共产党内部建设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归根结底,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特征,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要以身作则,与时俱进,不断地解放思想,正党风,带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