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未来银行存折的发展“钱景”
未来银行存折的发展“钱景”
近日,有关“存折退出历史舞台”的说法引得波澜四起,许多储户对于取消存折业务表示不满。除建设银行明确表示全面停办新存折业务以外,多数银行为暂避风头,表面上仍表示存折业务暂未改变,但消费者们却能感受到银行对存折的限制日益增多,各家银行排挤存折的手段也层出不穷(作为农行的一名临柜人员我还未发现我行对此有什么规定)。但我认为存折退出历史舞台或将成为趋势,但目前存在一定的难度。
首先,最先影响到的就是中老年储户。就现阶段银行储户的分布来看,老年人占了大多数,而现阶段在银行排队办理业务的储户也以中老年人为主,他们用了几十年的存折,对自己账户里还有多少钱一目了然,心里也自然觉得踏实,存折业务的取消对他们来说是非常不方便的;其次,自助终端机的机按钮数字较小,对许多视力不好的中老年储户来说看清楚按钮,并按对按钮存取款存在一定困难;最后,也是反应最为普遍的一点,便是存折可以详细的反应储户的资产情况,有存有取,时间地点清晰,看着心里踏实;而银行卡却不具有相应的功能,想要得知确切的现有资金情况应该怎么办呢?可以开办网上银行或者电话银行。
站在储户的角度来看,存折的停办给部分储户,尤其是中老年储户带来了一些不便,但从银行卡的方便性和功能性来看,银行卡的普及和存折的退出或将成为未来的趋势。
首先从经济和银行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银行停办纸质存折是有一定道理的:随着网上银行和电话银行业务的普遍开展,与普通存折相比,银行卡降低了银行的运作成本,依靠电子业务,可以降低人力物力的成本,同时也方便了储户办理各项基本业务,既不必在网点排号等候,也不受到银行营业时间的影响。但针对那些对存折依赖性较强的中老年储户,银行应提供更便捷的对账服务,来弥补银行卡在方便之余给中老年储户带来的不便。
其次银行自身具有商业化属性,其对于业务的调整也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随着银行业储户层由老龄化向青年化转变,银行也会将业务的重头放在中青年储户使用较多的银行卡上,将资源合理配置;随着传统存折的使用者的减少,业务的转向也会降低银行的运营成本,来使资源配置更合理,从而提高效益。
克西路支行张彬彬
第二篇:开心理诊所 “钱”景不错
目前,大中城市的人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减轻这些压力成为人们关心的重点,建一个高档的心理诊所肯定会受到欢迎。如果筹建的规模大的话,可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发渠中心、疗养中心等多个部室。
投资情况:
选择城区交通便利的位置,最好是大的商务或商住中心、高档住宅区。诊所面积80—200平方米,租金2500~6000元/月,装修4~10万。以100平方米,5名医生的诊所为例,投入大约10万元。
聘请医学院、高校或著名医院的在职或离退休教授、心理专家、社会学家3”8名(可兼职)。工资实行固定工资和效益挂钩制。按平均每人固定月工资1500元,奖金按超过小时计算,每月的投资总成本近11000元。
效益分析:
以100平方米,5名医生的诊所为例,心理咨询收费30~50元/小时(实际可按45分钟收费)。诊所24小时服务,按平均每天每人8小时的业务,则每月收入36000元左右,经营半年就可收回投资。
经营建议:
树立和营造一种健康的理念和氛围非常重要,同时要记住的是,并不是人人都能来咨询的,一定要有针对性和特色,要和一般性谈话相区别。诊所的气氛要给人自在、放松、愉快和亲近的感觉。在开业初期,可采取一些义诊活动来打开局面。诊所可通过开展上门服务等项目来提高档次。最重要的是要加强管理,杜绝员工做私活。
第三篇:智慧城市:未来发展新愿景
智慧城市:未来发展新愿景
什么是智慧城市?
基本内涵
目前,关于什么是“智慧城市”,并没有形成统一说法。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2年1月发布的《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智慧城市是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
一种观点认为,智慧城市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工业化、城市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并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表现。它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发展历程
“智慧城市”最早出现在1984年美国拉斯维加斯的一家以“智慧城市”命名的产业技术协会组织。1992年,美国13个州的城市兴起智慧增长运动,主要是环保主义者发起,强调土地集约使用,经济重要性让位于环境和生活方式。
1999年,新加坡等城市发起了智慧城市运动,旨在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推进产业升级和交通智能化管理,解决能源消耗、城市污染、交通堵塞问题。2006年,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智能交通系统成功实施。2007年10月,欧盟在《欧盟智慧城市报告》中率先在城市发展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智慧城市”的创新构想,成为世界上较早的智慧城市推进设计框架与探索实践。2008~2009年,IBM公司在推出“智慧地球”创新战略过程中,将智慧城市纳入其中。
2009年11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首都科技界大会上对“智慧地球”、“物联网”等进行了诠释和目标展望,标志着“智慧城市”引起我国国家层面重视。2011年,上海浦东新区和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先后制订“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和“中国智慧城市(镇)科学评价指标体系”。今年1月,住建部公布了90个城市(区、县、镇)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8月,又确定了103个城市(区、县、镇)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据媒体报道,“十二五”后3年银行和投资机构或将提供超过4400亿元支持智慧城市建设。而整个“十二五”期间我国各地用于建设智慧城市的总投资估计也将达到5000亿元。关键词:实践案例
国内外进行了怎样实践?
■宁波
作为“智能浙江”综合试点城市,宁波市提出以10大智慧应用体系商业和服务模式创新为重点,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应用体系建设。到2015年,建成一批成熟的智慧应用体系,形成一批上规模的智慧产业基地,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到2020年,将宁波建设成为智慧应用水平领先、智慧产业集群发展、智慧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具有国际港口城市特色的智慧城市。10大应用体系包括智慧物流、智慧制造、智慧贸易、智慧能源、智慧公共服务、智慧社会管理、智慧交通、智慧健康保障、智慧安居服务和智慧文化服务。以建设6大智慧产业基地为重点,加快推进智慧产业发展。6大基地分别为:网络数据基地、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智慧农业示范推广基地和智慧企业总部基地。
■美国
2009年9月,美国中西部爱荷华州的迪比克市与IBM公司共同宣布,将建设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一个由高科技充分武装的6万人社区。通过采用一系列IBM公司新技术“武装”的迪比克市将完全数字化,并将城市的所有资源都连接起来(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因此可以侦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并智能化地作出响应,服务于市民的需求。
■瑞典
瑞典智慧城市建设在交通系统上得到了最大体现。首都斯德哥尔摩交通拥挤非常严重,于是瑞典当局在2006年初宣布征收“道路堵塞税”。在IBM公司的助力下,斯德哥尔摩在通往市中心的道路上设置了18个路边控制站,通过使用RFID技术以及利用激光、照相机和先进的自由车流路边系统,自动识别进入市中心的车辆,自动向在周一至周五(节假日除外)6:30~18:30之间进出市中心的注册车辆收税。通过收取“道路堵塞税”减少了车流,交通拥堵降低25%,交通排队时间下降50%,交通废气排放量减少了8%~14%,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了40%。
■日本
日本2009年7月推出“i-japan(智慧日本)战略2015”,旨在将数字信息技术融入生产生活的每个角落,目前将目标聚焦在政务电子化、医疗健康信息服务、教育与人才培育三大公共事业。在上海世博会上,日本馆更是以“连接”为主题,用信息化最新科技让人们看到未来20~30年城市“智慧生活”的美好场景,展会上所亮相的“未来邮局”融合了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在邮局中不仅能够寄送信件,还能实现人与商品的智慧交流。
■西班牙
西班牙的桑坦德是一个中型城镇,为了减少空气和噪声污染,这个市寻求科技的帮助,并成为大规模传感器配置的试验城市之一。通过“智能桑坦德”项目的建设,全市配置了约1万台电子监控设备,借此对城市二氧化碳排放、噪声、温度、环境光线甚至某个特殊区域的停车位进行监控。每台监控设备都会通过互联网进行实时信息交流,这样司机就可以通过移动应用程序或智能信号找到适合的停车场。
关键词:建设途径
城市如何变智慧?
作为新兴事物,“智慧城市”的发展路径及模式尚无定论,加之各个国家和地区基本情况不尽相同,各建设主体在理解上也存在差异,建设目标各有侧重,发展水平互有差距。但纵观各国实践,还是能够找到一些共同处。根据专家的研究,智慧城市的实现至少需要做到4个方面:
第一,全面透彻的感知系统。通过传感技术,实现对城市管理各方面监测和全面感知。智慧城市利用各类感知设备和智能化系统,智能识别、立体感知城市环境、状态、位置等信息的全方位变化,对感知数据进行融合、分析和处理,并能与业务流程智能化集成,继而主动做出响应,促进城市各个关键系统和谐高效运行。
第二,宽带泛在的互联网络。各类宽带有线、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城市中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全面互联、互通、互动,为城市各类随时、随地、随需、随意应用提供了基础条件。宽带泛在网络作为智慧城市的“神经网络”,极大地增强了城市作为自适应系统的智能服务能力。
第三,智能融合的应用。现代城市及其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基于云计算,通过智能融合技术的应用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存储、计算与分析,并引入综合集成法,通过人的“智慧”参与,提升决策支持和应急指挥的能力。基于云计算平台的大成智慧工程将构成智慧城市的“大脑”。技术的融合与发展还将进一步推动“云”与“端”的结合,推动实现智能融合及随时、随地、随需、随意的应用。
第四,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智慧城市的建设注重以人为本、市民参与、社会协同的开放创新空间。注重从市民需求出发,并通过维基、微博、Fab Lab、Living Lab等工具和方法强化用户的参与,汇聚公众智慧,不断推动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应着重在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社会关注度高的领域,提高公众幸福指数。如深圳市从科技、人文、生态3个方面打造智慧城市,并以此作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突破口。
需要强调的是,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建立政府、公众、企业、非盈利机构等相关主体参与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机制,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以便城市可以更加智慧地应对各种挑战。
关键词:发展方向
城市将走向何方? 2012年11月,住建部发布《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同时印发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明确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范围以及申报条件等。
根据管理办法,住建部将对验收通过的试点城市(区、镇)进行评定,评定等级由低至高分为一星、二星和三星。
《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将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一级包括保障体系与基础设施、智慧建设与宜居、智慧管理与服务和智慧产业与经济等4个指标;二级包括保障体系、城市建设管理、政务服务和产业规划等11个指标;三级包括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纲要及实施方案、城乡规划、决策支持和创新投入等57个指标。
据悉,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等中央8部委研究起草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已于近日报请国务院发布,为我国今后城市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意见》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基础设施更加智能,公共服务更加便捷,社会管理更加精细,生态环境更加宜居,产业体系更加优化。今后,我国将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智慧城市,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保护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为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中央将建立智慧城市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国家发改委将会同工信部等23个相关部门建立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各部门资源,协调制定政策措施,完善智慧城市评估办法等。在地方,也将建立和完善多元、多渠道的智慧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
今后,我国将启动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水务、智能环保、智慧医疗、智能养老、智慧社区、智能家居、智慧教育、智慧国土等10个领域智慧工程建设。同时将在东、中、西部选择100个不同规模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
关键词:存在问题
目前有哪些盲区?
缺乏统筹规划。中央部门中大概有十几个部门都在各自为政推动地方建设智慧城市,做法不一样,思路也不一样,缺乏统筹和宏观的引导,而各地方也存在盲目建设的现象。贪大求全。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分阶段实施,重点突破,而很多地方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环保、医疗、交通、教育、城管等所有领域都想做,这样的结果可能会导致什么领域都难以突破。
千城一面。智慧城市规划需要结合城市自身特点和发展战略,现在很多地方的规划同质性较高,没有体现城市独有特色,最后容易造成“千城一面”。
缺少公众的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地方政府的狂欢,它将带来大量的项目和工程,带来巨额的社会投资。然而公众则对此知之甚少。缺少了公众的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就容易与初衷渐行渐远。
缺乏信息安全意识。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中,很多城市往往把橄榄枝伸向了全球几个大的跨国IT企业,并且技术上高度依赖,对于信息安全的问题缺乏统筹考虑,难以维护信息主权。
智慧城市两问
一问:智慧城市等同于数字城市吗?
数字城市是指基于宽带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和计算资源基础设施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数字城市可以看作智慧城市的初级形态。我国多数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快,但不能因此降低了智慧城市的标准和水平,缩小了智慧城市的目标和愿景。除却基础设施及衍生业务外,智慧城市更多地聚焦于社会管理创新、民生保障改善等城市管理和服务层面,能够深入推动城市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切实带动城市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改造提升。因此,智慧城市可以具备数字城市的基本框架,但数字城市无法囊括智慧城市的丰富内涵。
二问:智慧城市等同于城市信息化吗?
智慧城市最为本质的特征在于“大系统”概念,在于集成性、整合性及融合性;而信息化往往只局限于某一行业或者某一领域,纵向成果突出,但横向甚少关联。智慧城市的兴起还有一层重大意义,就是要打破因区域间发展水平差异和部门间条块利益分割而导致的信息化孤岛。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应用即是打造智慧城市大系统的有力支撑,使各行业、各地区、各领域具备了共享资源、协同运作的物质基础。因此,智慧城市可以突破信息化建设中的关联性壁垒,但信息化建设无法全面展现智慧城市的规划蓝图。
绿色是智慧城市的灵魂
智慧城市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城市生产和生活,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使得如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等重大问题,能够以更加生态、更加文明的方式解决,促进城市集约、低碳、生态发展。
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智慧城市建设的一大亮点就是绿色选择,利用高科技管理城市环境。浙江大学科教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教授陈劲表示,城市未来的建设与发展要为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冲突提供解决方案,其核心是城市的系统优化共生和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打造宜居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上海社科院信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世伟认为,中国城市发展面临新的困境和挑战,包括生态失衡、交通阻塞、能源危机、城市安全等,因此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在战略上应注重绿色、泛在和协同的综合应对方案。绿色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灵魂,围绕节能减排和优化环境进行谋划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借以提高城市的宜居度。泛在城市就是实现各城市内和城市间在智慧技术支持下的跨越时空的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网络数字信息联系,使各类资源的效能最大化和最优化,借以提高市民生活和工作的便捷度。协同城市则是要实现城市社会管理各要素间的整合转型,以信息集群为基础,实现跨系统应用集成、跨部门信息共享、跨网络融合互通,体现城市反应的即时性和适时性,借以提高城市管理的灵敏度。
依靠智慧城市的四大体系,即无所不在的感知体系、高速通畅的信息传输体系、大体量的计算体系、丰富的智慧应用体系,城市管理和发展具有了空前的协同和动员能力。为构建一个高效、协同、智能、可视化的整合环境管理辅助决策平台,很多城市利用信息化手段,融合计算机技术、3S技术、视频监控技术等前沿科技,实现对各种环境数据、环境状态的多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实时监控,同时整合环境业务系统,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实现环境管理和决策。建设智能环保系统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更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认为,在智慧城市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应依靠智力资源开发和科技进步实施绿色工程。比如,建立和实施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和自动平衡调节系统,治理和改善城市环境;通过减少资源消耗,开发新能源和实现资源的循环使用,推动城市经济增长;根据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来控制城市人口数量等。在发达国家,智慧城市的智能技术在环保、节能方面的应用也十分普遍,包括低碳住宅、节能住宅等。以哥本哈根为代表的低碳节能为特征的绿色城市,以韩国松岛新城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驱动为特征的泛在城市,以新加坡为代表的城市运行流程优化为特征的协同城市等,这些模式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多样化的借鉴方案。(李军)
第四篇:2014年5月中国地板钱景无限的发展态势
2014年5月中国地板“钱景”无限的发展态势智研咨询网讯:
内容提示:研究部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1-4月,北京全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量为22509套,相比去年同期降幅超过50%。
2014年的房产泡沫加剧来袭,跟往年的唱兴唱衰各占一半的情况相比,主要依托于房产发展的地板企业压力巨大。
据《2014-2020年中国竹地板市场深度调查与市场竞争态势报告》分析,地板行业经过近三十的发展已经渐趋于饱和状态,“钱景”无限的发展态势和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让各大地板企业竭尽全力谋求出路发展,其中作为终端市场主力军的经销商也成了企业抢占市场份额的必争之地,每一个地板企业在开展招商工作前,都会在市场进行多方面的考察,那么地板企业除了做大品牌部署招商战略之外,还应该加强环保。300家污染企业将在今年10月底退出北京,其中部分地板企业也包括在内。同时,中国绿色家居环境技术工作委员会在广州举办的国内首场“绿居材—绿家居3G审核服务研讨会”就绿居材及绿色家居的发展趋势、行业标准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
与往年“看好”与“唱衰”各执一词并且“看好”多过“唱衰”相比,今年对房地产泡沫的报道预警味道极浓,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房产泡沫的破灭,对于依托房产发展的地板等家居企业来说影响巨大,但是地板企业也需抓住潜在的机遇,在环保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今天,地板产品的首要衡量标准已经逐渐向环保靠拢,地板企业要想走得更远,唯有在环保问题方面发奋图强,以谋求未来的蓝图。
第五篇:融资租赁行业 “钱”景广阔
融资租赁行业“钱”景广阔
随着需求推进发展,金融市场不在是固有的传统格局。近几年融资租赁在我国蓬勃发展,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商业模式,在对接金融资本、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三方面都举足轻重,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据报道,截至2013年6月,全国融资租赁合同余额约1.9万亿元人民币,比年初的1.55万亿元增加了约3500亿元,增长幅度为22.6%,其发展前景一致被看好。
融资租赁对于我们已不再陌生,简单地说,融资租赁就是通过“融物”方式实现“融资”目的,它可以促进金融资本先进入租赁公司,然后与租赁公司的资金一起进入实体经济,为企业提供了一条新的融资途径,使企业可以快速获得生产设备,不断实现技术进步,从而带动产业融合,极大地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和经济优化发展。
回顾我国近几年的经济发展,可以看出,融资租赁在促进中小企业成长并防范金融风险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小企业是解决社会就业、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渠道和产业创新的活力源泉。当商业银行紧缩信贷规模时,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因其资信问题,很难从银行取得贷款,最终陷入融资困局,而融资租赁适时地缓解了中小企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融资租赁对承租企业的资信要求相对较低,且租赁周期可以接近这项资产的使用寿命,远高于银行的贷款期限,能在较长时间的内分摊成本,成为中小企业突破融资困境的有效方式。
我们相信,伴随发展,融资租赁将成为中国经济放缓背景下的全新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