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赴青岛智联伟业学习培训的感受和体会
赴上海、青岛考察培训的感受和体会
在组织的关心和厚爱下,我们第26期县处班赴上海、青岛考察培训学习。这次考察培训的内容十分丰富,形式多样,使理论学习同实践感受很好地结合起来,使思想提升同开阔视野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培训中,为我们讲课的老师都是一些知名的专家教授,他们的知识渊博,见识广博,视角独特、观点新颖,每一堂课都让人感到耳目一新,使我有所启迪,受益匪浅。在培训学习中,有两门课让我印象深刻,感受颇深:其一是陆惠民老师讲授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主要内容是:学习、创新。学会学习,才能学会创新,学会学习才能学会生存,需求永远是创新之母,创新就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创新是人类的本性,人类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人类的创新史。以不变应万变,是通向死亡的境界,以变化应对变化,是适者生存的境界。我们基层干部大多平时忙于琐碎繁多的业务务而忽视了自身的学习充电,每天按常规和习惯老老实实地工作着,只求稳,不求进,失去了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套话。毛主席曾经说过,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的我,今后将努力做到学习工作
两手抓,两不误,使自己的思想和思维跟上当今日新月异的新世界。其二是吕飞云老师讲授的《行政管理干部阳光心灵的塑造》,课程主要内容是:生命的质量取决于每天的心态,心态影响能力,影响能力水平的发挥,成功的秘决就在于懂得怎样控制痛苦与快乐这股力量,而不为这股力量所牵制。学习掌握好自己的情绪是做文明人的基础,积极的心态能使人产生向上的力量。一个爱发火爱生气的领导会影响下属的情绪,影响工作的开展,影响自己的进步。通过学习《行政管理干部阳光心灵的塑造》这一堂课后,使我知道了只要懂得感恩,心里有爱,多服务他人,多服务社会,知足常乐,经常保持微笑,就不会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坎沟沟。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以一个健康,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工作中的点点滴滴,这样才能无愧于我们的人生。
在培训学习中,我们还参观了青啤集团、海尔集团的创业发展之路,使我感受最深的是海尔的企业文化。海尔企业文化是被全体员工认同的企业领导人创新的价值观,其核心就是创新。
总的来说,这次在青岛的培训学习,我不仅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还了解到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接触了许多新鲜事物,使自己过去的一些旧有观念得到了进一步更新,一些保守思想得到了转变,对一些事物的认识更加科学全面。
作为一名中青年领导同志,我非常感谢党组织给了我这次学习提高的机会,我也非常珍惜学习机会。学习中我带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完成了学习任务,没有辜负组织对我的期望与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把学到的知识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学习的成效转化为服务基层群众、服务工作的成果。同时,我将继续发扬优良的学风,不断增强学习的意识,在学习的道路上永不停息。
二0一一年五月六日
第二篇:赴长三角地区学习培训体会
学习先进经验
不断解放思想
努力促进虎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赴长三角地区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环县虎洞乡党委书记 杨贵银
(2012年10月)
10月中旬以来,我有幸参加了本次赴长三角地区学习培训班,历时8天,听取了各位领导、资深专家学者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现代农业发展》、《群众工作与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华西村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的经验与启示》的专题讲座和各地经验介绍,实地参观学习了上海浦东红刚青扁豆专业合作社、上海金山区廊下镇现代农业园区、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城乡一体化社区建设、江阴市乡镇企业发展等先进经验。在学习过程中既亲眼目睹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成就,又在理论如何结合实践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想,感触很深、受益匪浅。现结合虎洞乡实际简要谈几点体会:
一、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借鉴意义 长三角地区交通便利,环境优越,资源丰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创造出了许多好经验,受到全国各地 的普遍关注和推广。农业发展方面定位明确,充分认识到了大田作物的不可替代性,依托政策支持,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型农业生产园区,发挥品牌效应,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了突破,走上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合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
一是东部沿海地区能够及时准确掌握国家政策和投资方向,敢于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以工业化思维推进农业发展,推进了工业反哺农业的进程。二是农业产业开发走上了集约化生产的道路。通过公司十协会十农户和农民土地入股的办法,实现了土地的有效流转。吸引能人办企业,农业产业开发上不仅规模大,效益高,有力的提升了农户品的数量和质量。三是在农业产品开发上,政府对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支持力度大,私营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借助得天独厚的条件,不断更新发展理念,能够出现许多全国的“第一”和全国的“最大”,努力使产业最大化,效益最大化,在社会事业发展上更是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生活富裕,已基本全面实现了“小康”标准,确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二、虎洞乡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虎洞乡地处环县中部,距环县35公里,总面积442.8平方公里,全乡有耕地12.7万亩,全部是旱地,其中耕地面积4万亩,所占比例仅为31%。2011年人均纯收入2900元。从全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来看依然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规模小,产业结构调整不够深入。农业生产没有形成规模,基本上都是以农户为单位开展生产,农业机械少,生产中投入的劳动力较多,劳动力平均收入少。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受到的限制较多。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能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尤其是一些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瓶颈还没有消除,农田、道路、水利建设滞后。二是干部群众思想还不够解放,缺乏探索研究新发展方式的勇气,一些较好的工作方法和经验还没有得到普及推广。三是产业链条断,农民增收难。农业收入以初级产品出售为主,缺少精深加工,增收空间有限。
四、关于虎洞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思考。
从我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来看,经济基础薄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如何追赶式、跨越式的发展,抢抓机遇、扎实工作,我们的发展后劲依然很大。近期应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客观方面要依托当地资源,做好项目储备和争取工作。按照“夯基础、促长远”的总体思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两年内立争再新修梯田2万亩,实现梯田达标,使基础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为旱作高效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是主观方面要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拓展工作思路,放手大胆工作,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机制,靠实工作责任,实行重奖重罚,形成你争我赶、时不我待的工作氛围。
三是产业发展方面要走好旱作高效农业、草畜产业、特色产业三条路子。
1、以农业产业化为支撑,加快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步伐。利用充足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大力推广旱作高效农业,实施好地膜种粮工程,积极探索旱作农业提质增效的的新路子,进一步缩减农业劳动人口,减少农业生产力投入,解放出新的生产力,实现劳动力增收。
2、加快发展草畜产业,在各村扶持建设养殖企业,在农户普遍开展每户种植40亩紫花苜蓿、养40只良种羊、建设1座暖棚、建设1处青贮窖的“4411”工程,做大做强草畜产业。
3、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改造提升小麦、玉米等传统主导产业,培育壮大马铃薯、荞麦、葵花等特色产业,扩大生产规模,改良种植品种,打造小杂粮特色品牌。在沿川有条件的村开展大棚蔬菜、反季节水果种植等现代农业园建设方面的探索,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建设。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培训,我在对比中查找自身工作的差距,进一步增强了加快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达到了学习经验、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启迪思路的目的。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学习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工作方法,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运用到实践当中,为虎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第三篇:赴青岛培训学习总结 (1500字)
赴青岛培训学习总结
坝草小学 陈克美
青岛,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这个冬天有幸和一批教师们来这里学习。来到了美丽的大名路小学,在学校领导和老师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我感受到了家庭般的温馨,学校精心的组织和安排,使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在这次学习中,我不仅参观了学校的校园文化,认真听取领导们对学校的“纳”文化的介绍,还深入到学校的教学一线学习。学校安排李三年级三班的李晶老师对我指导,让我跟班学习,我观摩了李老师的课和其他老师的课,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材解读、精巧的教学设计、扎实的教学功底一次又一次触动了我的心灵,令我如沐春风,让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了全新的体验和升华。
除了这些学校内的集中学习之外,11月25日学校还组织我们参加了青岛海逸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地方与学校课程”走研交流实践活动,他们的教学理念、教育精神再一次的触动李我的心灵,让我深深明白了“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深刻寓意。学校还安排我们外出人文考察活动,参观了青岛的五四广场、极地海洋世界等,让我们开阔李视野,领略了美丽的岛城风光,也感受到了岛城人民的热情。
这次培训,让我们每位学员感慨万千,不仅学到了宝贵的经验,还激发了我们的工作热情,我们都会自觉地以此为新的起点,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把大名路小学的新理念、新方法带回我们的学校!2014、12、8
第四篇:青岛学习感受
青岛外出学习心得体会
临盘中心小学 宁建美
2013年11月4日,我跟随县教育局教研员朱老师一起去青岛参加了2013年山东省美术学科优质课评选的听课学习,这次学习令我豁然开朗。从老师们精彩的讲课中,使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后工作中的不足。教师们的教学技术和艺术,使我的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匪浅,感慨良多。那一节节精彩的课堂不停地在我脑海旋转。仿佛让我置身艺术的殿堂。
此次的课有个共同特点是:引人注目的开场白和活动设计,集趣味性和启发性为一体,不仅能引人入胜,而且能发人深思。印象最深的是
泰安市第一实验学校的王隆珑老师的《大嘴巴》这节课的开场,用手语动物从自制的丛林中突然蹿出来,很好的把课堂带入到童话般的情境中,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制作欲望。
其次老师们的教学设计适合学生,贴近生活,设计体现继承与发扬、改革与创新的特点,不以讲为主,以师生对话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极具启发性和引领作用。设计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其中,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因材施教、分层教学都体现得淋漓尽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事做,有目标追求,并取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
日照市的于立玉老师的《陶泥的世界》和青岛市贾芃老师的《精彩的戏曲》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学到知识,感受美术。
一节好课设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综合素质高的教师来驾御。教师形象的感召力、微笑、亲切、抑扬顿挫的语言以及随机应变的教育机智皆是一节好课必不可少的调味剂。让我不得不佩服的是 潍坊市曹老师这节《大师画 我也画》,虽然欣赏的都是大师的作品,但这位老师用了巧妙的方式让孩子们接受,在欣赏西方油画作品时,有孩子问老师他们的画没穿衣服,同学们和听课的老师都笑了,但曹老师却说这是西方传统艺术,人们欣赏的是他们的美,听课的老师都响起热烈的掌声。评委对这节课评价也是很高。
听课,是一种学习,但更多的是学会思考。对于学生来说,要想学好一门功课,听课是关键,听课的目的在于听懂,听懂的关键在于会听,怎样听课才叫会听?学会带着问题听课,在听与做中求解;对于听课老师来说,不应该只是个听众、观众,更应该是个思想参与者、研究者。而作为授课老师,我们该拿什么奉献给我们的孩子?这是值得我们不断探索与改进的问题。一位优秀的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不仅是知识,同时还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于渔。”以上是我此次听课中个人浅薄的一些感受和心得,在以后的工作与学习中,我会倍加努力,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2013-11-11
第五篇:青岛学习感受
青岛学习的心得体会
——于架学区小学
魏秀阁
2015年4月18日、19日我有幸参加了在青岛科技大学举办的首届中国未来教育发展高端论坛暨全国中小学教育内涵建设通惠教育现场推进会。聆听了罗崇敏教授、陈锁明教授、刘希娅校长、倪贯翔校长的报告,参观学习了青岛格兰德小学的校园文化、社团活动,受益匪浅。下面简单的谈一谈我的感受和体会:
一、通过聆听罗崇敏的报告,使我认识到了“三生教育”这个新的教育理念。“三生教育”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简称。所谓“三生教育”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要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过程。
罗崇敏教授从学习、工作和生活三个角度为大家诠释了生命的价值。
(一)他个人的学习旅行首先,罗崇敏与大家分享了他的学习旅行,学习旅行贯穿罗崇敏的一生,他 始终把学习当做一种追求,不管在人生的哪个阶段都注重方方面面的学习。他说,人的生命本是无意义的,是学习和实践赋予了它意义,要让学习成为信仰、成为追求、成为习惯。学习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事业和工作不断注入动力,它提高我们的思维决策能力,开辟思想工作的新境界。说到工作旅行的故事,罗崇敏感慨颇多。他从事过13个岗位的工作,经历不可谓不丰富。他说,选择是被动的,但态度是主动的。他有着明智、明快、明净的“三明治”风格。“我从来没有什么远大理想或崇高信仰,我只有一个信念:扫厕所都想比别人扫得干净一点;敬畏每一份工作,精致每一件事情,事所不至,心向往之。”他坚持做前无古人的事,他有一颗不甘的心,始终坚持变革。“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有一颗变的心,一个变的大脑。”最后他谈到生活旅行的故事。罗崇敏曾四次从鬼门关前路过,对于生命有自己的理解。
(二)他的“三生教育”——对于生命、生存、生活的探讨。他认为,人生是生命、生存、生活再到生命的圆而已。生命从孕育到终结,意味的是生命不断升华,即从自然生命到社会生命再到精神生命的升华。通过生 命教育使教育者知道什么是有意义的生命,什么是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从而珍爱生命;通过生存教育使受教育者知道什么是生存,什么是有意义的生存,怎么来认识生存、学会生存、挑战生存、提高生存能力;通过生活教育,使受教育者知道什么是生活,什么是有意义的生活,怎么来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幸福包括个人幸福、他人幸福、家庭幸福、人类幸福,还包括自然的 幸福。就是通过三生教育使受教育者认知生命的价值,增长生存的智慧,培养生 活的信仰。三生教育其实在着力构建现代教育价值体系。
(三)教师育人的加法和减法。他介绍了教师育人的加法和减法。呼吁教师从以往繁重的教学常规中解放出来,减轻教师课前备课,课后改作业繁、多、重的传统教学模式。但是也同样要给传统的那种备课模式增加一点东西。通过增加课外教辅书的阅读,增加对学生的了解,从而能更加准确地把握授课重点,结合学生实际,轻松地传授知识给学生。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怀揣着对教育美好愿景的一份责任和使命,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会打造成真正的精品教育,那么我的责任就是,学习、更新、实践,用 现代的学习理念学习和生活,以提高我自身的整体素质,发挥自身的学习主动性 为目标,争做新形势下的新型学习工作者。
罗崇敏的讲座精彩,深深吸引着我,听起来一点不觉得累,反而觉得是一种享受。通过聆听这次讲座,不仅在心之中增强了教育的使命和责任感,更深的领悟了一些有助于教育教学的方法与技巧,让我在教育实践方面又增加了许多有益的知识,理论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他精彩讲座不仅让我领略了一种责任,还让我品味了智慧。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积极投身于教育改革,成为新课改的积极参与者、学校课程改革的践行者、共同寻求现代教学改革的心路,努力成为教育改革的受益者。记得有位专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眼界决定境界,态度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实力决定魅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愿开阔眼界,提高境界,转变态度,实现高度。为我们的工作,也为自己的生命增添新的色彩。
二、聆听了北京师范大学陈锁明博士作的《做一名真教育者》的报告。如何让一个教育者从单纯教书蜕变为以育人为目的是报告的核心。为了让在座的教育者更贴切地体会核心,报告会伊始陈锁明教授便提出做一个小游戏,要求在座的每人用纸张按照他统一的口令一起叠纸,因理解的偏差,结果叠出的纸都大相径庭。这个游戏正是同一个班学生差异化的类比,顿时引发了在场老师对游戏背后的反思。
陈锁明教授指出校长只有思考的方向对了,行动和努力才有意义。并提三个问题:一是为谁培养人?二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三是怎样培养人?第一个问题,老师应有移情的理念,假想学生是自己的孩子该怎么做,另外老师要坚守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第二个问题,培养目标应是培养有德商、智商和情商的学生。三如何培养,应回归本身,尊重学生天性和个性;回归科学,尊重科学规律;回归教育和回归基础,让学生能踏实做人,能有学习能力。延伸到具体的教学,老师可从几个方向把握:一是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二是传授知识和学习知识的技能;三是将学生动手能力与动脑相结合;四是培养学生生存能力和增加学生生活经验;五是呵护学生健康和人文性关怀。
陈锁明教授在报告中引用了丰富的案例,从案例分析以小见大,围绕怎样做教育来逐层分析,语言生动幽默。陈博士通过鸭妈妈引领小鸭子上台阶的故事,说明在学校、课堂上每个孩子都有就近发展区,要让每个孩子选择就近发展区,绝不上一个孩子掉队,平时要关注后三分之一的学生,要给学生充分的主动性,主动性有了结果肯定会好的,教育要教会孩子找寻快乐与幸福的本领。通过社会特征(六化)和21世纪人的核心要素阐述了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只有让教师用心去研究教育,激发教师在学校的活力,尊重教师主人翁的地位才会解决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通过学习了解了中国教育有爱但没有爱的原则,优秀教育者要敢为,敢为先,教师要把世界当做教材,不要把教材当做世界,作为校长要“以教育的理想办有理想的教育,以教育的品味办有品味的教育,以教育的本真办有本真的教育,以教育的兴趣办有兴趣的教育,以教育的情怀办有情怀的教育,以教育的的责任办有责任的教育”这样才能做一名真正的教育者,教师角色才能由教学者走向教育者。当今教育的大趋势是教育要提升境界、拓宽眼界、守住边界。学校的治理目标要顺天性、顺人性、顺个性,把学习的主动权、选择权还给学生,学校组织机构应由科层化走向扁平化,学校制度应是制约性和鼓励性的融合。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用心、用真爱去做教育,以生为本,以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为重,才能办好教育,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教育者。
欣赏陈教授的一段话,把它作为今后工作的指明灯:“做你喜欢的事,喜欢你正在做的事,研究你正在做的事,做好你能做的事。”“让孩子的生命质量因你而更精彩。”
三、聆听了重庆谢家湾小学刘希娅校长的《突破学科本位
回归孩子立场——新常态下课程整合实践探索》的报告,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给了我深刻的启发,她的“人本主义校园文化建设”包含三个方面:教育理念,战略目标,教育追求。
她的教育理念是“六年影响一生”。这个理念就是说学校教育不能仅看重目前的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孩子的一生,在小学六年里,对学生的教育要从德智体美等多方面教育,使学生所受的教育影响到他的一生的发展。教育要对孩子的一生负责。“对孩子一生负责”,关注的不仅仅是孩子们“今天”,更多地则是孩子的明天、后天乃至一辈子;关注的不仅仅是孩子出类拔萃的学业成绩,更多地则是孩子多姿多彩的丰富生活。“对孩子一生负责”,是学校以适当的教育给孩子以及他们的父母兄弟亲友以幸福美满的生活,以美好的教育给孩子以及他们的父母兄弟亲友以源源不断地福祉。学校努力以博爱之心、赤诚之情给孩子以健康、智慧、梦想、刚毅、真诚…… “对孩子一生负责”,其实就是在为整个国家和民族负责。数十年后我们拥有什么样的国家,就要先看看目前我们的孩子在享受着什么样的教育。孩子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将是国家的栋梁”。要使国家的未来繁荣富强,我们就要从现在,改变我们的传统的教育观念,不能只教书而不育人。
她的战略目标是“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这是他们从教育管理学层面实施的学校主题文化,这一战略的实施体现了他们“师生全面发展”的思想。
她对“师生的全面发展”的强调,不仅体现了素质教育和先进教育思想的要求,也为学校发展指明了办学方向。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教育, 我们的学校在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偏差,还不能做到师生的全面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祖国的花朵,每个学生都是一块金子,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把“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大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给学生注入终身学习、坚持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科学方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切为了知识传授而抛弃育人之本的短期行为,都无异于“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都会给学校教育埋下隐患。
她的教育追求是“天天健康,健康飞翔”。她们追求的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注重心理健康。她们注重学生身心发展,学生乐学好学,精神愉快,健康成长。我们的学校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不足,整天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身心健康的发展。通过听取报告,我认识到了健康与学习的关系。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将注重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真情的爱,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学生只有在教师“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加强人本主义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祖国建设既快又多地培养高素质人才,既是素质教育的紧迫要求,也是人的发展的需要,可谓任重道远。当务之急,是端正教育理念,正视教育误区,立足全面发展,加大新课程改革力度。我们要立足自己的实际,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立志创新,发展自己。
四、通过在格兰德小学部的参观学习以及聆听倪贯翔校长对通慧教育的解读,让我的思想触动很大。
(一)通慧教育的真言的落实。通慧教育的真言,即“心性是修出来的,心性决定高度;知识是学出来的,知识决定宽度;能力是炼出来的,能力决定强度;智慧是悟出来的,智慧决定深度;德能是化出来的,德能决定气度。”这是格兰德学校每一个师生都耳熟能详的话。倪贯翔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修学炼悟化”的有机整体,课程、课堂改革也要以之为标准落实。让学生在“修”中进行人生观建构,以提升心性;在“学”中完成知识体系建构,形成终身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炼”中达成综合能力运用,实现自主驾驭人生;在“悟”中进行世界观建构,以增长智慧;最终,在“化”中形成自我完善的综合德能。
围绕“育人”,格兰德学校的课程没有主副科之分。“只要满足育人目的和学生需求的课程,都是重要的课程。”也正是基于此,学校的课程设置异常丰富。
在倪贯翔看来,通慧教育课程的设置,正是通过“修学炼悟化”这个不断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来回归师生的人性需求,达成育人的目标定位。根据学科内容的特点,学校将课程进行划分。其中,“修”的课程侧重于心性培养和人生观建构;“学”的课程侧重于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炼”的课程侧重于综合能力的运用;“悟”的课程侧重于对规律的体悟和世界观的建构;“化”的课程侧重于自我启发和完善。
(二)国家课程校本化。在格兰德学校,通过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细化、软化和活化,仅仅围绕语文学科,学校就设立了阅读、汉字、国学、朗读等多门配套课程。阅读课上,变教教材为用教材,通过阅读感悟性的内容,让学生获得文学素养、文化素养以及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国学课以《大学》、《中庸》、《论语》等传统经典为主要学习内容,以诵读为主、理解为辅,配合吟诵等多种方式,为孩子们种下一颗传统文化的种子。汉字课上,教师引导学生从甲骨文、金文、小篆的演变过程中发挥想象,去猜测汉字的意义,触摸汉字演变反映出的历史变迁。时政课、家政课都是语文课的一部分,但两者侧重于不同的实践目标,家政更加关注生活。时政课每月一次,但是搜集新闻、读新闻却是贯穿于每一天的学习必需。通过搜集、点评新闻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开拓视野、增长见识。通过对新闻的分析整理,让他们学会辨别是非善恶。家政课的流程是:确定活动内容(比如选菜肴或是做家务)——寻求活动方法——观察、记录——动手操作——写下真实感受——课堂展示——进一步完善感悟。特色课程的设置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更贯穿于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过程。
与语文课相似,数学、英语等课程改革也遵循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学科教学综合化”的原则。数学课分为数与代数和实践课两部分。数与代数主要是通过对整个数学体系的构建,将具象的数学现象抽象成数学模型,再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实践课主要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分类比较,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思维的构建。英语课程同样分为阅读课与实践课。阅读课以阅读文本内容为主,提高学生的语感和听说读写能力;实践课则通过英语情景剧、歌唱比赛、双语故事竞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和应用的平台。
在格兰德学校的小学学段,通慧教育课程囊括了古琴、围棋、象棋、书法、国画、太极、武术等多项传统文化活动,还开设了纸艺坊、葫芦丝等丰富的活动课程。
(三)课程资源的整合。格兰德学校的校训是:格物致知,兰心修德,即十五德。学校阐发了“十五德”价值尺度。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每个班级的名称、每个小组的组名都源自“十五德”价值尺度,如:正德班、齐德班、齐德组、礼德组等。其中蕴含的格物致知、兰心修德,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内涵,引领师生去体悟人与自己、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生命本体的关系。不仅如此,“十五德”理念还延伸到了格兰德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以12个主题月和中华传统节日为依托,设立了:一月校友月、二月孝亲月、三月爱心月、四月和平月、五月国学月、六月科技月、七月爱党月、八月游学月、九月尊师月、十月爱国月、十一月外语月、十二月文化月。围绕当月的主题,各个学段、班级都会开展不同的实践活动。孝亲月,开展孝亲故事大赛、孝亲作文大赛、十佳孝星评选等;国学月开展国学吟诵大赛、《论语》诵读大赛、“腹有诗书气自华”风采展等;和平月走进茶园,参观茶文化博物馆,了解中国茶文化等……一系列的丰富活动让学生在收获节日快乐的同时,也收获了文化的浸润。
通慧教育正是在倪贯翔校长十年如一日的揣摩提炼中,对全校老师反复精心的解读中,全校教师的领悟研讨中,在格兰德学习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而且硕果累累。“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在格兰德学校得到了很好的验证。为我们学习树立了很好的标杆。
通过两天的培训学习,认识了一种教育思想——罗崇敏的三生教育,了解了一种办学教育理念——“六年影响一生”,接触了一种教育体系——倪贯翔的通慧教育,开阔了眼界,提升了的思想,触动了心灵,坚定了做好校长的决心,做一名真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