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训感受(王永智)
集中培训更新理念 播洒心血增长智慧
----陕师大临夏州“高校集中”骨干教师高中语文
培训后的感受
临夏县中学 王永智
育工作,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得失,提高认识,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教育发展对我们教师的要求。
聆听专家讲课,在收获中提高。资深教育专家、教育技术专家,在教师内耳提面命,引领我们传授新知识、新理念和新技能,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和共同提高的学习机会。多位教育名家的讲座高屋建瓴,从了解教学理论,认识教学设计,分析教学目标起步,到教学反思结尾,无不精彩。例如贺卫东教授《生本语文课堂的构建》就从语文学科的性质认识谈到了课堂主体的构建嬗变,乃至在这种嬗变过程中呈现的关于教育的几种病态体现。他谈到了语文课堂应该是“思维场”、“情感场”、“活动场”构成的“生命发展场”,还说我们的教育应该是由“知识的课堂走向生命的课堂”。他说的“尊重生命的教育才是教育的天性”。他说生本语文教育应有“四度”,即高度、温度、厚度、深度等等让我的思想认识得到了升华,使我感受到教研对教学的重要,开启了我们教学智慧之门。回去后我在本校语文教师教研会上将贺卫东教授的观点进行传达时得到了全体教师的高度肯定。
短期集中培训,在反思中提升。培训后我把学到的技能和方法乃至把热情的工作态度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史建义老师《用爱和智慧点亮心灯》告诉我“三个一切”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的重大意义;吕洋老师的《语文教学的新理念与实践策略》从新课标入手,强调了课标精神与作文教学新观念、新课程对阅读教学实施环节的要求、语文课堂对“启发式教学”的追寻三个大的内容,这对我在指导学生写作、阅读文章方面提供了理论指导;闫英杰老师《中学作文教学的实效与创新》强调了课文教学的重要
流,真正做到彼此之间的“相长”,这对于我们今后的教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培训虽然很快就结束了,但却是我们大家新的合作开始,通过这次培训,我彻底打开了固步自封的思想,无所顾虑的和学友们、同事们共同交流,共同研讨,开拓了教研视野。平时由于工作忙,很少潜下心来学习,通过这次培训提高,真是感受颇深,更显终生学习的重要性。因为交流,我充实了自己;因为互动,我获得了进步。我一定会让自己今后的课堂也能绽放出奇光异彩。
通过培训,收获了新的理念。这次培训,使我转变了学习的观念,我深深的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教师的职业注定了它是一个知识更替最快的前沿阵地,学习成为一种自我成长和竞争的需要,特别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的领路人,是学习的引导者,我们要与时俱进,就要不断的学习,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时代的要求。“活到老,学到老”。通过培训,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做为一名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地增加、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的提高来充实自己,才能将教材中有限的知识拓展到无限的生活当中去,才能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将带着收获、带着感悟、带着信念、带着满腔热情投入到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汲取专家的精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让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成长,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更上一个台阶。
三、对培训工作的建议
高校集中培训是教师充电的大好机会,它能快速的促进教师的成长,体现了教育管理部门对教育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对教育欠发达地区,这无
举足轻重,但它们的复习却是困扰我们语文老师的一大心结——复习中占用时间长而效果不明显,如何才能高效地做到复习那就是我们培训教师引领而望的主题了,其实这也是本次集中培训语文学科的美中不足了。
第二篇:王章永的培训总结
走进名师悟教育,引得活水促发展
重庆市松树桥中学
王章永
夏末初秋,我们几个同事走进成都华西中学的校园,大道两旁树木葱茏,苍翠欲滴,看到座座令人肃敬的教学大楼,还有手持书卷来往穿梭的莘莘学子,一股浓厚的书香文化气息扑面而来,静观百态,立刻对自己这次来学习的目的和态度也有了一个很大的鼓舞。喜悦伴着汗水,成功连着艰辛。通过这次培训,不仅使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学到了新的教学理念,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而且在培训过程中有幸倾听了四位专家和学者的精彩讲解,目睹他们的文笔流畅,才思敏捷,学识渊博,令我感慨万千,羡慕不已,顿觉“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自有强中手”,似乎又回到了学生时代,充满了孜孜以求的激情,洋溢着不断攀登的动力,时刻充溢着强烈的学习欲望。
时光飞逝,岁月流转,转眼间,三天的培训学习,来不及驻足就已经飞逝而过,一切似乎在瞬间,从一开始的忐忑不安到逐渐从容,到最后的不舍,回顾培训期间的日日夜夜,点点滴滴,回顾过去的这三天,让我感慨,让我回味,下面我将培训学习总结如下: 一 理论研修悟教育
在培训阶段,我们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与几位专家、学者、教育界权威人士面对面地座谈,倾听他们的教育理念以及对初中数学学科知识、教学的理解,感悟他们的为人处世的思想方法;教育名家的讲座为我们的教育科学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给我们带来了心智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享受,让我饱享了高规格的“文化大餐”,他们旁征博引,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和深深的理论引领,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我分享到了收获的喜悦,接受了思想上的洗礼。回想我的所学所教,仅仅是在品评一条正在流淌的小溪,而他们却带领我们在欣赏小溪曲折路径的风景后,将我们带到源头。学问能够及此,今生复有何憾?站在高处,可以洞悉世间万象;站在高处,可以不为一时得失所惑;站在高处,不会迷失前行的路;站在高处,也可以从容淡泊地做自己心灵愉悦的事。专家教授站在高处为我们守望,我们固然可以酣然入睡。但我是教师中的一员,也应早日成长起来,不断向高处攀登,替那些守望者把关当值,在巍峨的山巅之上聚首开怀。
这次培训还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能和更多的同行交流,探疑解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颇感自己的责任重大、知识贫乏。经历这次培训,收获颇丰、感想颇深、眼界开阔了、思考问题能站在更高的境界。心中的困惑、教学中的疑难、成功的经验都是我们热心交流的话题。这是一个畅所欲言、平等交流的平台,使我对教育与新课程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不断完善自己,多多吸取别人的经验,使自己在培训中成长,聆听着他们的教诲,使我对教学有了更多新的认识,同时也抓住了这一难得的机会,狠狠地让自己充足电,受益非浅。
在培训阶段,除了几百位位学员之间的相互交流,还有四位专家学者为我们洗脑充电,尤其让人难以忘却的符永平老师,他的渊博令人肃然起敬。他对古诗词研究的视野已经从《诗经》这个源头开始,穿越几千年文化的路径,拨开浩瀚的文学巨浪,探寻文学先贤们行走的道路。让我们渐渐触摸到文学和文化上的基因:从《关雎》的“日之夕矣”到唐人的“闺怨词”,一脉相承的情感竟然共通,娓娓道来让人如醍醐罐顶,豁然开朗。二 实践研修促进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纵观本次培训活动安排,既有发人深省、启迪智慧的专题讲座、讨论互动、观摩研讨、案例评析的理论培训,也有亲近课堂、体验名师风采。这些活动都是我们所关注的领域,是我们发自内心想在这次培训中能得到提高的内容,教学理论的感悟需要在相应的实践中融会贯通。回顾这几天的学习,学员们都能结合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各抒己见,高招频出。因为交流,我们充实了自己;因为互动,我们获得了进步;因为交流,我们逐渐成长。因为实践,我也深深的体会到了,只有认真学习,注意积累,不断丰富知识,做到知识与经验并重,才能学以致用。在这几天的学习中发现,原来生活并不像韩剧里的那么浪漫多彩,生活依旧要回归它本来的面目。我一定会把自己的感悟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让自己今后的课堂也能绽放出奇光异彩。
这几节课,得到的共同点是:紧扣课标,精心选材,深入备课,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独立学习、自主探究的兴趣。尤其是对符老师的课堂气氛、授课内容、课堂秩序、多种教学工具的运用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留下了深刻印象。那飞舞的粉笔,整齐的板演,严密的推理,以及洒落的粉笔灰,无不拨动学生的心弦。没有一个睡觉的,没有一个说话的,更没有一个走神的。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使恬静的阳光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变得亢奋了,同学都仔细地听着,默契地配合着,热烈地讨论着,认真的练习着„„细致柔和的调子,忽高忽低的声音,其中还掺杂着一丝幽默。更有些黄土高原的豪放、江南水乡的秀丽,简直就是完美的南北融合。
比如符老师在上章前图课时,“没有教科书,就一幅图!”初闻此言,学员们满心震惊!平心而论,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已习惯于忽略教材章前图,学生也已习惯于听有文字内容的课。正是因为习惯于这种定式,所以当学生绕了一大圈发现本节要学生自己编写教材时,才会在震惊中领会出题者的深意。一颗数学思维的种子,不管我们是有心还是无意,只要播进了学生的心田,它就会以别人难以感知的方式存活、生长起来,而且,它的果实会成倍地膨胀。透过习以为常的现象,我们是否该再次认真思考——何为“数学思想”?何为“有用的数学”?在堂课中已作了绝妙的诠释。
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我将以本次学习的巨大进步为契机,以“爱心铸师魂,真诚育桃李”为动力,在教育生涯的轨道上阔步向前,付出汗水和执着,努力成为一名爱心无限、技能超群的研究型教师。学习培训已经结束,回顾过去,对我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教研技艺的增长!展望未来,任重道远,今后我将努力做到:
(一)自觉学习,将这段时间学习的教育理论投入到实践教学中去,为做科研型老师而努力。一定要认真地、反复地温习各老师所制作的课件,在具体的教学中进一步消化我们所接受的专业知识,并善于利用消化的知识来指导我们未来的教学,终身受益教师的成长,我想主要不是靠他人指点,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奋斗。通过学习教育理论,阅读教育杂志,做到静心巧授,锐意创新。学无止境,要敢于吃别人不愿意吃的苦,花别人不愿意花的时间。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向报刊书籍学习,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业务水平跃上新台阶,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骨干教师。
(二)、认真反思,不断创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过程,要经常进行反思。反思宏观的教育,也反思教育的细节,反思教育的历史,也反思现在,尤其要反思自己,不断地对教学行为作出自我评价,并在批判的基础上进行解构和重建。要形成教学中的独特风格,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过多考虑是否完美。而应该分析有无特色。认真做好课题研究,转变观念,探求新课程改革中的“热点和亮点”。
(三)、精于研究,学习只有起点,研修没有终点,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将以此为起点,不断梳理与反思自我,静下心来,采他山之玉,纳百家之长,自觉走上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日常教学实践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对教育经验进行总结。争取能在刊物上发表更多作品。充分利用好各种学习的机会,加强交流,让智慧碰撞,让“培训”计划播下的“种子”生根、发芽、长枝、长叶。总之,在这里我增长了知识,忘记了辛苦;增添了欢乐,摈弃了烦恼;增强了自信,摆脱了困境!我将带着收获、带着感悟、带着信念、带着满腔热情去迎接更多、更大的挑战!去抒写辉煌的教育篇章。
第三篇:感受永威
感受永威
二十三中学 刘金凤
短短几天的永威之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内心深处一种触动使我拿起笔写下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环境优美,设施一流。
这里风景秀丽,环境宜人,红楼绿树相间媲美,喷泉雕塑相应成趣,凉亭曲廊古色古香,校歌校训催人奋进,名人字画,警句格言教人自新。每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个景点都育人。映入眼帘的是一道道时时充盈雅致、处处陶冶情操的和谐人为景观。在文化氛围这样浓厚的校园里,学生又怎会虚度光阴呢? 二,严格的管理是学生学习质量的保证。
永威中学的校长和教导处承包全校,实现了全校没有一个不合格学生的目标。学校和老师、家长签订目标责任书,保证教好每个学生。每学年末,按照岗位责任制,对教师奖罚分明。这样,形成了强大的推动力,促使大家不讲条件,千方百计地关心教好每个学生。永威中学务实的工作作风和态度,使得校园每个角落都在说话,每个景点都在育人。
三,课堂是教好每个学生的主阵地。
永威中学采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此模式简洁明了,极大地调动了差生的积极性,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确保差生能够学好功课。在永威听的近30节课中,课堂所有的学生都能紧张高效地学习。正如蔡校长所说:“课堂犹如战场,老师负责总指挥。”一上课,教师开门见山揭示教学目标,然后出示自学指导,让学生明确看书内容、方法与要求,知道几分钟后,如何检测效果。这样学生立即紧张起来,他们看书等于考前的准备。几分钟后,老师让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座位上练习。这就是第一次考试。练习完了。老师把大家做错的地方写到黑板上,让会做的同学更正,这是第二次考试。在这之后,大家讨论弄懂:“为什么”这是第三次考试。老师做出总结。最后利用20分钟的时间当堂完成作业,这是第四次考试。这样,从上课到下课,学生像考试那样独立、紧张地思考,注意力高度集中,一点也不松懈,课后学生感到特别有成就感。
四,“四清”是教好每个学生的必由之路。
永威中学坚持“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这种教学制度。所谓“堂堂清”就是要差生在课堂上通过自己看书、练习通过同学的帮助,讨论来弄懂“为什么”。所谓“日日清”就是今日事今日毕。“周周清”就是普查本周所学知识,一一过关。“月月清”就是指月月复查学习质量,查漏补缺。他们构成了一个相互促进的整体,教学质量效果明显。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理念”、“育人为本”的原则、“和谐的校园”、“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成就了一所名校。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我会尽力把永威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我区“三、六、五”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尽管改变长期以来的习惯是痛苦的,然而追求的梦想却是美的。真心祝愿这种新教风,新学风之花在我校尽快绽放!
第四篇:感受永威
感受永威
-----赴永威学习体会
关桥学区钟林
感受永威管理
这次我实现了一个多年的夙愿-----走进永威,直面蔡林森。一千多公里的车程,由于带着憧憬、带着向往,所以感觉不累。我和我的同事们很像一群朝圣者,不,更像寻觅种子的人„„反正我们来了。下面谈谈感受。
一、高度与梯度
走进永威学校,学校中心花园上方赫然写着永威学校的办学目标:“焦作第一、中国一流、世界知名”。这一目标足见永威的气势和底蕴,这一目标,既有高度又有梯度,这一目标,激励着永威学校的每一位师生。那么是什么在支撑着永威学校的这一宏伟目标呢?
一、办学理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二、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三、管理体制:教书育人承包制;
四、优质之路: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这四点是永威学校蔡林森校长的治校之本,也是我们今后学习践行的关键所在。
二、“想大问题”与“做小事情”
永威学校小学部教学楼正门门庭有一幅巨幅标语,即“培养负责任的中国人”,这显然是永威学校的育人目标,也是蔡校长心中所想之“大问题”。我在教学楼的另外几个出口处找到了内容相同的几行字,我把它归纳为“六好”,即“把书读好、把字写好、把话说好、把地扫好、把歌唱好、把操做好”,而这显然就是蔡校长手中所做之“小事情”。是啊,没有小事情的累积,哪有大事情上的成功!我认为作为一名校长管理学校的关键就是要心中想清“大问题”,手中做好“小事情”!
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永威学校办公楼内有这样一幅标语让人印象深刻:“发现不了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发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问题是最难的问题”。永威学校搞课改常年赛课、评课,蔡校长一年听评课1000余节,听课笔记有20多本,就是在践行着这句话,不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永威的高效课堂,永威的教学质量就是这样来的。我想,一位优秀的校长就是要在不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推进学校的持续发展。
四、“吃苦就是享福”
这是蔡林森的人生格言。在操场边我遇到了这位七旬老人。虽然笑容可掬,神采奕奕,但毕竟有些步履蹒跚。寒暄几句便感到他是一个平易近人,执着倔强的人。他是在观看门房漏水情况。可见学校的大凡小事他都操心。
感受永威教学
走进永威学校,走进永威的课堂,我们听了公开课,也听了随堂课,听了小学的课,也听了初中的课,听了数学课,也听了语文课还听了音乐课。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永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下面我谈三点感受:
一、“三分教学”与“七分管理”
看了永威的老师怎样上课,校长怎样评课,我感到一种巨大的震撼。上课铃响之前,所有老师早已等候在教室门口,提前做教学准备,这叫候课制度;上课铃一响,一声“老师——您好!同学们,请坐”。声音那么干脆,气氛那么严肃。这叫课堂礼仪;上课开始,教师板书课题工工整整,苍劲有力,这叫一丝不苟;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静静地看书、思考,这叫习惯养成。一堂课紧张有序,课后蔡校长的评课又是那么娴熟,那么到位。于是得出一个结论:教学质量等于“三分教学、七分管理”。永威学校的的办学理念有半天的时间就能学会,而要落实这些理念却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细化管理。
二、“先学后教”与“先教后学”
蔡林森校长创造“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提高了课堂效率,提高了教学质量。创造了洋思中学奇迹,又创造了永威学校神话,引发全国教育界的关注和学习。“先学后教”是建立在“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这个现代教育理念基础上的。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总是把“教”放在主要位置,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重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教学效率低下。“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就改变了这种状况。“先学后教”与“先教后学”,虽然只是一个次序变更,但对于长期习惯了“先教后学”教学方式的一般教师来说,“先学后教”无疑是一场革命。做好这一改变,关键是改变观念,“相信学生”并“激励学生”,只有相信学生,才会解放“学习力”,只有激励学生,才会增强“学习力”。当然,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引领和指导。“当堂训练”其实不是什么新方法,但是正切中当前教学实际的要害。许多老师只顾当堂讲授,把训练巩固留在课外。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课业负担,而且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疑问也无法及时受到老师的指导。许多学校的经验都说明,老师在课堂少讲一些,留给学生的时间多一些,教学效果反而更好一些。
三、“走进教材”与“走出教材”
现在,我们不少教师犯一通病,就是忽视教材,依赖教辅。既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而永威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就是紧扣课本,首先让学生把课本学好,有余力才拓展教材。先“走进教材”,然后“走出教材”。蔡校长讲了这样一件事,他刚到永威学校的时候给初中的学生搞了一次摸底测验,完全由书上的例题组成一张试卷,结果全班学生不及格。他让学生继续准备,3天后还是考这张卷,结果学生平均80多分。他说“不行,一定要考满分卷,还是这张试卷,大家回去继续准备,3天后考试”,直到全班学生都考了100分才结束。课本是课程标准的直接体现,抓好了课本就是落实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我们搞课改10多年,注重了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而忽视了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淡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今后,要从两方面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是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二是对学生的引领和指导。如果教师本身对课程标准和教材都不能把握,对学生的引领作用就很有限。目前很明显就是教师对教辅资料的依赖性,好像离开教辅资料就不能教学。我常常在想:如果一个老师不用任何教辅只用一本课本能不能教好学?教师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学生自编一些题来做?我们期待“一本课本决胜负”的教师。
感受永威校园文化
走进永威学校最“震撼人心”的是永威学校的文化,返程途中我们校长教师谈感受谈得最多感受最深的也是永威学校的“三分教学,七分管理”文化。近几年,我们也在积极探索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目的是形成一种齐抓共管好习惯养成教育,但是没有得到广大校长教师的理解和认可,贯彻的不是那么彻底。那么永威学校的文化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一、校园文化与教育
步入永威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非常怪异的雕塑,两个异常大的翅膀上站立着一个人,基座上面写着“鲲鹏志”,与 校门上的“凌云万里展宏图”遥相互映,这给学生以无声的人生目标引导。教学楼两旁“迎着晨风想一想,今天该怎么努力?”“踏着夕阳问一问,今天有多少长进?”这是在时刻提醒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置身于教学楼中,处处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气息,所看到的绝大多数是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标语,墙上有光荣榜,上面有“学习标兵”、“进步快学生”,有各班纪律、卫生评比栏,有文明礼仪知识窗,还有学生的优秀作文,优秀作品,除此以外,经典古诗词、中华成语故事、英语日常用语50句等随处可见。每班的墙面还有一个展板,学生自己布置,内容主要是考评结果,还有学生自己每天所写的寄语。置身在这样的环境中,似乎不容你去有其它方面的考虑,一切都只能想着学习,就好像处处都在提醒学生,处处都在督促着学生要更加努力。学生在没有私心杂念的净土中主动或被动地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文化感染和知识熏陶。学生课间唱的歌有《学习雷锋好榜样》上操前音乐是《运动员进行曲》和《解放军进行曲》。可见文化是用来教育人、用来唤醒人、用来激励人的,我们应当学习这种对学生进行直接教育的校园文化,创建符合学生特点的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校园文化与精神
外在的环境文化、显性的制度文化、浅层的行为文化这些都是“看得见”的文化,“看得见”学校文化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文化可能在另外的“看不见”或不容易看见的地方。这是学校文化中最为关键、最为深层、最为本质的核心凝练,也就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课改需有科学正确的价值判断,更需持之以恒的教育信仰,坚定不移的文化追求,庄严神圣的教育承诺,始终如一的实践探索,习惯如常的教学行为,并最终体现在教育行为之中、教育细节之中。“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是蔡校长持之以恒的教育信仰,也是洋思和永威庄严神圣的教育承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蔡校长科学正确的价值判断,也是洋思和永威始终如一的实践探索。此外,永威学校所彰显的那种负责任的精神,团队的精神,竞争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三、力所能及与不断改善
对于校长来说,有关学校文化建设的讨论最终都要落到一个点上,即学校文化建设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由于各校往往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状态,因此学校文化建设难以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施工图”。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学校文化建设关键在于力所能及的改善,不间断的改善。当然,前提是校长要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的校情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构想。然后从最能改变的地方入手,不断优化校园环境,优化师生行为,优化课堂教学,优化课外活动。“以文化人,润则行远”,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附]
校训: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
校风:团结紧张 严肃活泼
教风:敬业爱生 严谨博学
学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办学宗旨:学生满意 家长满意 社会满意
教育理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教学模式: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管理体制:教书育人责任制
优质之路:堂堂清 日日清 周周清 月月清
校长:蔡林森 “乡村教育家”
教育理想:教好每一个学生
人生哲学:吃苦就是享福
座右铭:要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要教师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
口头禅:怎样干好,就怎样干
管理理念:奖优罚劣,优胜劣汰
用人标准:让最能教学的当教导主任
最爱看的书:三国演义
最景慕的人:邓小平
最钟情的地方:校园
第五篇:师德培训心得王爱永
“高平市教育大讲堂”师德师风培训
心得体会
寺庄中学王爱永
一年一度的暑期师德培训结束了,暑期师德培训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一次集训,是教师心灵的一次洗礼,是思想素质又一次充电。作为秋季开学的前奏,师德培训,既是教师的收心会,也是新学期的一次动员会。
今年暑假,高平市教育局组织了“高平市教育大讲堂”全市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培训活动,每次师德培训就像心灵的鸡汤,洗涤着污浊,净化了灵魂!今年的培训更是如此。今年教育局特意从省师范学院请来了两位专家教授给我们做讲座。本次师德学习体会最深的体会就是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用爱去关心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
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我深深地认识到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因此,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而教师道德是教师的灵魂,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师魂”。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在教育工作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老师作为学习的榜样并加以模仿。
师德是师爱的灵魂。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就更困难了,教师对学生的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
其师”,从而就“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有的人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授业”,这是很片面的。殊不知传道、授业、解惑是密切联系,同步实施的任务。教书育人是党和人民赋予教师的光荣职责,要完成这个光荣而神圣的重任,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应视为教师修养的首要问题。正人先正己,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可见,为人师表必先修养锻炼自己的品德,才能够成为学生的表率。用自己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高尚的情操,模范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去感染学生、陶冶学生,使学生有纯正的心灵。
“昨天的孩子,课本是他们的世界;今天的孩子,世界是他们的课本”,身处课改大潮中的一名普通教师,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今天的教育?我想,我应该快乐地迎接每一天,以正确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事业,面对自己的工作,面对自己的学生,全身心去研究课程、教材、学生、教法等,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得以提升,做到德才兼备,让每一课的知识变得如此生动有趣,并培养学生的能力。抓住“课改”带来的发展机遇,树立较强的科研意识,走进新课程,刻苦钻研课堂教学艺术,争做善于吸收的学习型教师,善于研究的反思型教师,敢于探索的创新型教师。
总而言之,通过师德学习,我认识到加强师德修养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推动作用。我相信自己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一定会不断提高对教师道德的再认识,规范自己的行为,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地更新自我,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真正做到寓德于教,为人师表。
2014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