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中孝道文化所体现的思想

时间:2019-05-13 16:18: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汉画中孝道文化所体现的思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汉画中孝道文化所体现的思想》。

第一篇:汉画中孝道文化所体现的思想

汉画中孝道文化所体现的思想

刘辉

孝道文化经过先秦时期不断地整合,到了汉初,其思想理论基本完备,并得到了应用。它适应了汉代政治上的需求,乃至影响后世二千年之久,并传播与影响到了许多国家,证明此学说经久不衰所具有的价值。孝道文化促进了家庭和睦,激发了人们的相互友爱,增强了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定。

孝道,是汉代儒家思想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因此必然反映到了汉画里。通过汉画这一媒介,可以了解孝道文化在汉代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实施的状况。本文就一些相关的汉画,释读孝道文化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根源。

一、孝道是先秦就具有的思想观念

有文字记载的孝道人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先秦文献中也有孝道思想的反映。《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帝准备选拔继承人时,诸侯们一致推荐舜,是因为舜的“父顽,母嚣,弟傲,(而舜)能和以孝。”《诗经·大雅·既醉》记载:“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诗·大序》也说:“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春秋战国时期,孝道被正式载入典籍,成为规范人伦和礼仪的制度。其间,儒家、道家、墨家、纵横家、法家等也都宣讲孝道。

儒家大力倡导孝道,“爱人”、“忠恕”是其思想核心。《孝经·开宗明义》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阐明孝敬父母,对君王忠诚(即爱国),都是孝道的具体表现。《孝经·圣治》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儒家认为:“夫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把孝分为三等:第一等尊亲,即敬爱父母,立身行道以扬名显亲和传宗接代;其次是不辱自身和为亲复仇;最后是养亲,即养口体,侍疾病,顺其意,乐其心,重其丧。儒家以鲜明的理论观点阐释了孝道的重要性。在秦国,《法律问答》中还明确规定:“免老告人以为不孝,谒杀,当三环之不?不当环,亟执勿失。”也就是说,对不孝的子弟,不必经过三次原宥的手续,可直接判处死刑。

二、汉画中反映的孝道文化与思想

反映孝道的汉画,在一些地区的祠堂与墓室都有或多或少的发现,其中以山东嘉祥武氏祠最为丰富,又以武梁祠最为集中。该祠无论从画像的内容还是布局,都体现出很强烈儒家孝道思想。

武梁祠西壁,[1]从整个画面的排列,就表现出祠主(或出资人)浓厚的孝道观念。画像分为五格,由上至下的第五格是祠主出行图,是整幅画像的主要之格。祠主的孝道思想最为清晰地显现在画面的三、四格:第三格刻画了孝子的故事,右起依次是曾母投杼、闵子骞失椎、老莱子娱亲、丁兰供木人的故事,是直观上的孝;可见孝道人物被安排在先,显示了孝道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性,印证了“百行孝为先”的古语;第四格为曹子劫桓、专诸刺吴王、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是表现横向的对朋友、对君主的信义与忠诚,同样也属于孝的范畴,即孝道的扩展。除此之外,还展示了祠主对上,即第一格的西王母等神仙的敬和第二格古代帝王的尊,对他们的敬和尊,当然都是孝道的体现。因此,《礼记·祭义》中把“居外不敬”、“事君不忠”、“朋友不信”等都列为“不孝”的行为。

细分析这组孝道故事,还流露出孝子无论处在任何环境,都要持之以恒恪守孝道的深刻含义。在曾母投杼的故事中,说明即是孝行卓著的曾子也会被他人诋毁。前二次谗言曾母不为所动,但是,“谗言三至”,母亲心慌意乱了。但终究真金不怕火炼,曾子纯真无暇的孝行最终戳穿了谣言。闵子骞失椎的故事,刻画了孝子闵子骞虽然常受后母的虐待,其却常怀“忠恕”之心,毫无怨言。闵子骞的孝道,还衬托出闵父的爱子之心,当其发现长子受到虐待后愤然叱马回车,准备休妻。闵子骞却为后母求情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使一家人重归于好。画面中双向地展示了儒家敬老与爱幼的思想。老莱子娱亲的故事里,老莱子不以年迈行动不便的双亲作为负担,而是倍加孝敬,关爱备至,从而使父母欢度晚年。丁兰供木人的故事,虽然宣扬的是愚孝,却在训诫人们:尽管在父母生时没能竭尽孝道,却不要忘记父母养育之恩。正如孔子所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孝经·纪孝行》)

在第四格刺客的故事里,颂扬了刺客重诺言、义不畏死的品质,宣扬了忠孝爱国精神。曹子劫桓的故事里,鲁国“与齐战,三败。鲁庄公惧”;在后来齐、鲁两国会盟时,“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史记·刺客列传》)从“鲁庄公惧”,到曹沫挺身劫齐桓公,致使桓公退还了占领的鲁国领土,捍卫国家的尊严和领土的完整,讴歌了曹沫的爱国主义情结。在专诸刺吴王的故事里,公子光认为自己当为吴王,而王僚不应为君,于是召专诸为门客,并善待他。忠诚的专诸为了扶持“正义”,终于刺杀了吴王僚,遂了公子光的心愿。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中,在太子丹请求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说:“此国之大事也”。(《刺客列传》)说明荆轲刺杀秦王的动机里,在某种程度上,包含有他为了国家的安危挺身而出,不惜献出生命的思想。这种忠孝观正是祠主追求的思想品德的体现。

武梁祠东壁画像[2]也充溢着祠主(或出资人)良苦的用心。画像分为五格,由上至下第三格是孝行的故事,右起为:三州孝人、义浆羊公、魏汤、赵循、孝孙原谷;第四格右起为:要离刺庆忌、豫让刺赵襄子、聂政刺韩王、钟离春说齐王的故事。

三州孝人的故事中,虽然其中三人非真正的父子关系,却能互敬互爱,孝敬、赡养老人,旨在阐述人与人之间要互爱、互助。魏汤的故事里,描述了魏汤之父被一少年侮辱,魏汤就杀了此人,宣扬了孝子要为亲复仇的观念。赵循的故事中描绘了赵循的孝道事迹。孝孙原谷的故事里,刻画了原谷之父抛弃老父的事件,通过原谷的举动,终于使原谷之父悔过。宣传了要以身作则实行孝道,这样才会有好的回报;反之,会自食恶果。

要离行刺庆忌,是表现其对国君的忠诚;豫让行刺赵襄子,是赞扬其能够效忠于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主人;聂政刺韩王,是聂政为亲复仇;钟离春说齐王的故事中,通过钟离春说服齐王,使齐走向富强,表现了钟离春的爱国思想。同样都宣扬了忠孝爱国的思想。

另外,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壁画墓[3]、山东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墓[4],也涌现大量的忠臣、孝子、刺客、列女等故事,表明汉代的孝道思想不仅出现在地面建筑的祠堂,还渗透到了墓室画像中,可见影响之深。

需要一提的是,两汉时期,帝王提倡孝道,并对老人做出特别关爱。汉惠帝于四年(前191)下诏,免除那些“孝弟力田者”的徭役。文帝元年(前179)三月下诏,以法令的形式,对老年人进行慰问,赐予布帛酒肉等物;也对孝悌者、廉洁的官吏进行嘉奖。(《汉书·文帝纪》)武帝时,实行“举孝廉”制度。(《汉书·武帝纪》)到了东汉,光武帝:赐天下“鳏、寡、孤、独、笃癃、贫不能自存者粟”。(《后汉书·光武帝纪》)明帝还:“幸辟雍,初行养老礼。”(《显宗孝明帝纪》)这项养老活动,被以后历代的帝王所效法。据《后汉书·礼仪志》载:“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以王杖,餔之糜粥。”赐给老人手杖,以表示对老人的尊敬。四川彭县出土的画像砖“养老图”中,[5]一官吏在作指挥状,右边的老者手执一杖,其正伸长了脖子注视着仆役倒给自己的粮食。杨树达先生在《汉代婚丧礼俗考》中,列举大量因母亲生病或去世时,官吏而离职省亲或吊丧的情况。

汉代帝王对老人的各种关爱和制定的鼓励孝行的制度,使孝道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因此汉画中也就打上了深刻的孝道思想的烙印。

综上所述,汉画里体现了儒家的孝道观,不仅包括了事亲、孝悌(包含爱幼)、丧葬、忠君等方面,还蕴含有民族的团结和爱国等思想,这大概是广义与狭义上的孝道思想和它长久被人们看重的原因。汉代孝道的理念,由于时代的原因,难免出现一些腐朽的观念,但与先秦相比,出现了很大的进步。有以文字的形式,也有以图画的形式,诠释孝道的真谛,激励和约束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力图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

三、孝道文化的产生和意义及启示

1、孝道文化产生、发展的脉络

孝道,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文化现象,研究任何一个问题都应该进行整体的考察;汉画中的孝道文化,也应当站在人类文化发展的角度去研究它。

数千年来,古人把孝道视为人的天性,甚至把它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它是中国古代社会人类长期对人性探索和实践的结晶。每一种文化的进程,大致上说,都自成一体;但也存在相互地渗透,是一个漫长发展的过程。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蕴藏着每个时代的某些思想观念,有自己特定时期的价值。孝道文化,错综复杂,它受到历史、经济、文化、政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从古代人类的文明进程,去探究孝道文化的发展,才能更好的了解汉代孝道文化大量涌现的根源。

从整体文化来说,各种器物、语言、文字、美术、风俗、道德等各个领域,一切都相互关联地构成一个有机的人类文化体,这个文化体包括多种文化圈;孝道文化就是其中之一。从先秦到汉代之间孝道文化的发展来看,粗略可分为:原始社会无约束的本能期,先秦奴隶社会的成长期,最后是汉代封建社会应用的鼎盛期。在此期间,远古自然经济下的家庭、宗族是以血缘关系来维系,属于人类本能的行为。这个关系能够让人们在自然界获得生存,休戚与共。这种以血缘关系建立的集体模式,是人类早期孝道思想的萌蘖状态。到了诸侯(实质上它是一个庞大的宗族)统治时期,统治者强化了家族与国家之间的血缘、利益关系,适应了政治上的需要。出现了明确的孝道思想,是一种理性的行为。虽然孔子是在这后期提出孝道文化理论的第一人,但由于当时的社会极度动荡,其理论却没有得到统治者真正意义上的贯

彻实施。到汉代以孝道治国,才最终确立和形成了孝道文化在大众心目中最鲜明、强烈的思想意识,这是理性与理论相结合的孝道文化的巅峰。也可以说,孝道文化存在于二种组织:一种组织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另一种是以政治关系为基础。

汉代承续了先秦的孝道思想,统治者响亮地提出并且实施了儒家的孝道,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措施。班固曰:“古之儒者,博学乎六艺之文。六学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使治之成法也”。(《汉书·儒林传》)概括地阐明了儒家孝道的宗旨。由上述可知,人类对孝道思想有共同的认知,孝道观念深入人心,汉代适时有效地运用了这一统治的工具。

2、孝道文化促进了家庭和睦,激发了人们的相互友爱,增强了民族团结及社会的安定

什么是孝?什么是不孝?《论语·为政》:“《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说文》:“善事父母曰孝。”《孝经·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礼记·祭义》:“居外不敬,非孝也;事君(即对国家)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可见孝道蕴含的内容很广泛。

孝道,是“德之本”,是人走入社会立身处世的根本。孝道何以能促进家庭和睦呢?能够孝敬父母,兄友弟悌,因此就构建了一个亲密的家庭。比如,老莱子娱亲的故事,虽然老莱子的父母年事已高,但因有老莱子尽心的供养,全家其乐融融;与《论语·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的记载互为表里。丁兰供木人的故事,一是说明丁兰在祭祀亡父(木人)尽孝道;二是从侧面告诉人们,即使自己死了也会有孝子去祭祀的孝道因果关系。古人认为,一个家庭无男儿继嗣是最大的不孝,也就是说,没有后代就无传宗接代的希望;自己死后无人祭祀同样是不幸。这虽然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而产生的错误认识,然而在汉代却是不孝的表现。同时,祭祀与被祭祀,就产生一种互动,形成孝道的良性循环。所以,孝道促进了家庭和睦。

实行了孝道,就激发了人们相互的友爱和爱国思想。孝道,促进了人们的友谊,多了一份礼让、互敬,多了一份宽容之心,使人与人之间更加亲爱,增强了民族和国家的凝聚力。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例如三州孝人的故事,只有故事中的三人都做到孝了才能爱他人,才会互助、互爱。于是,如《论语·阳货》所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良好的社会风气,得到了互相传播。古往今来,人们注重亲情和友爱,可以说,离开了亲情和友爱,中国的政治、历史,乃至中国人的面貌等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而孝道,与亲情、友爱,在一定程度上,是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论语·学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孝慈,则忠”(《为政》),只有做到孝了,才会做到忠,孝即是忠——爱国的表现。有的刺客被颂扬,是歌颂他们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献出生命,实质上是称颂刺客的爱国思想。

汉甘泉宫壁画[6]里,图画了“休屠王阏氏”;武梁祠后壁画像[7]中刻绘有孝子金翁叔祭拜母亲阏氏的内容。汉代并没有因为阏氏和金翁叔是胡人,而禁止汉人歌颂其母子的品德和孝行。在这个社会大家庭里,消除了种族的歧视,融洽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促进了民族的团结。

孝道如何能够使社会安定呢?孝道,是德行的体现,是社会安定的条件。《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孝经·广扬名》:“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孝经·孝治》:“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故

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人人都崇尚孝道、洁身自好,社会岂能不稳定!

在古代,中国人崇尚文化协调,倡导家庭和睦、人与人之间谐和、人与自然融合。而安定的社会,是建立在融洽的家庭的基础上;社会又是由一个个的家庭组成,在家庭中实现了孝悌,那么,在社会上就会爱他人。《孝经·天子》:“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而“孝悌”、“忠恕”被看作实现“仁”的根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仁爱,不仅密切了亲情,还拓展到对集体、国家的爱,真情的爱被相互地传达;反之,违法犯罪,辜负了父母的养育之恩是不孝,不忠诚于国家是不孝。人人恪遵孝道就构建了稳定的社会关系。弘扬孝道文化,促进了人类的文明,产生了一个良好道德的世界,就形成了安定的社会。

此外,在孝孙原谷的故事中,不仅提出了遵守孝道会带来的因果关系,还体现了汉代对社会老龄化的关注,旨在教育人们要敬老、防老和养老。汉朝的统治之所以能够持续400余年,在封建社会里它的统治期最长,足以证明汉代经济繁荣,国家强盛;这恰恰与汉代大力宣传孝道有着直接的关系。孝孙原谷的故事直到如今,甚至是以后,仍具有很好的借鉴和教育作用。敬老养老,弘扬孝道,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今天,我国已经逐步进入了人口的老龄化,这个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要由个人和国家多渠道共同担负起这个重任。

四、结语

总之,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孝道被当作封建主义的流毒加以批判和否定,其实完全违背了人性与社会理性。在如今新的社会里,应当提出新型的孝道理念。一方面,既要探索如何有效灵活地利用孝道文化,汲取精华,大力宣扬孝道,彰显新时代的孝道精神;另一方面,也要摈弃封建孝道文化中的糟粕,批判封建社会的愚孝、畸形的孝,使孝道成为有益于家庭、社会的行为,健康地发展。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情愫,成为维系家庭与国家的感情纽带,成为现在连接世界华人的感情桥梁。因此,弘扬孝道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不仅要多方面大力地宣传,更重在实践。在今天,随着人际间的交往日益减少,金钱观的增强,孝道一词,似乎离人们很遥远、陌生。然而,胡锦涛主席高瞻远瞩及时地提出了“八荣八耻”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号召,顺应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孝的情结。这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着深远的意义。孝道文化,是我国不可或缺的文化和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灵魂和情感上的“根”!

注释:

[1]朱锡禄:《武氏祠汉画像石》,图1,山东美术出版社,1986年。

[2]朱锡禄:《武氏祠汉画像石》,图4,山东美术出版社,1986年。

[3]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林格尔汉墓壁画》,文物出版社,2007年。

[4]临沂市博物馆:《临沂汉画像石》,山东美术出版社,2002年。

[5]常任侠主编:《中国美术全集》(画像石画像砖编),图232,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

[6]《汉书·霍光金日磾传》。

[7] 朱锡禄:《武氏祠汉画像石》,图7,山东美术出版社,1986年。

第二篇:孝道文化

所谓孝道文化,就是关于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一种文化传统。孝道是

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

尊敬、关爱、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等。

何为孝道: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 “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

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中国传统孝道的两重性

中国传统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又是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渗透到几千

年来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历史作用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修身养性。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

义。

2、融合家庭。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

同样重要的作用。

3、报国敬业。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在,君与国有时候是同一个意思。据此,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虽然其对国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则是积极

进步的。

4、凝聚社会。儒家思想产生于乱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客观地讲,孝道思想

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为中国的一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塑造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古代世界

文明延续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

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养老

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不少有识之士大声呼吁: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管社会如何进步,社会文明如何发达,这种美德什么时候都不能丢。否则,就无异于大道废弃,纯朴破产,人心堕落,社会倒退。乌鸦尚有反哺(用口衔食喂其母)之孝;羊亦知有跪乳(小羊吃奶时要下跪在地上)之恩,更何况人乎?试想,父母既有养育之恩,更有数十年如一日的教诲,为人子女者,能不义无反顾予以回馈么?尤其当父母处于垂老之年、贫病交迫之际,不尽子女的孝道,能说得过去么?可惜,这些浅而易见的道理,过去是因受“左”倾思想的奚落、当今是因“金钱至上”而被迫“靠边”。因此,提倡并弘扬孝道,恢复它的本来面目,应该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来抓,切实让孝道文化这一传统文化在新的形势下得以发扬光大。传统孝道荡漾

着二重性的色彩。正是这一色彩

使得传统孝道历经各个朝代、各种意识形态而不衰,使得对它的批判继承发掘成为可能。它既表现了人

民大众敬老养老的优良道德传统, 又被统治阶级所

利用, 作为欺骗、愚弄人民大众的精神鸦片。

首先, 从道德范畴上看, 孝具有二重性。

在阶级社会里, 任何一种道德范畴或道德行为

准则的提出, 都有它的阶级利益基础。正如恩格斯说的:“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

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 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1]当然我们在强调

道德的阶级性时, 并不否定道德具有全民性的成分

和因素。道德不可能只具有阶级性而无全民性;或相

反, 只具有全民性而无阶级性。这是由道德的最深层

本质决定的。一切阶级社会的道德都是具体的阶级

意义与一般意义的统一, 孝亦不例外。

从阶级意义上看孝。例如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

违。”[2]即所谓孝, 就是不要违背“周礼”。这是具有明显的阶级性的, 完全压抑了子女的进取精

神与创造

能力, 是对子女自我意识和人身价值的根本否定。如 果今天再提倡“无违”, 显然不合时宜。又如子曰:“父 母在, 不远游, 游必有方。”[2]在经济横向发展的今日 社会, 不可能父母在不远游。现在的人都已是社会的 人, 而不只是家庭的人。他们不仅要对父母尽责, 更 要对国家尽责。再如封建社会某些孝子典型的树立, 包含着许多愚昧残忍的东西, 背离了人的正常心理, 在社会上培植起一股愚孝的风气, 带有浓厚的宗法 性、阶级性。诸如此类, 均属孝概念的特殊意义, 具有 明显的局限性、等级性, 成为压抑青年人之独立性、创造性的工具, 是传统孝道发展的异化状态。首先从一般意义上看孝。传统孝道中包含着一些 具有普遍意义的内容, 即其不仅仅适用于一个社会、一个阶级或一个时代。例如传统孝道中的养亲、尊亲、敬亲思想不论哪个阶级、哪个时代都需要。孙中山先 生在《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的演讲中说:“现在世界中 最文明的国家, 讲到孝字, 还没有像中国讲得这么完 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毛泽东同志在1959 年回故乡韶山时曾深有感慨地说:“共产党人是唯物 主义者, 不信神鬼。但生我者父母, 这还是要讲的”。又 如“陆绩怀橘以孝母”、“李密陈情报母”等折射其对父 母恭敬有加, 眷爱情深。再如木兰代父戍边等, 则反映 了奋不顾身救父辈于危难的孝行, 千百年来为人们所 颂扬。如此等等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仍有裨益,我们要创造性地加以继承发扬。

第三篇:马文化在当代内蒙古油画中的审美体现

马文化在当代内蒙古油画中的审美体现

马成为蒙古民族文化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体现。从原始蒙古先民马崇拜开始,人与马之间自然形成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思维定势、审美情趣与追求等诸多现象,承载着本民族独特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是最能反映少数民族个性特征和群体气质的文化领域之一,揭示出被学术界泛指的 马背民族的古老而神奇的文化底蕴和内涵,这些在当代内蒙古油画中都有所体现。

一、马文化在当代内蒙古油画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马文化给内蒙古油画创作提供了独特的文化素材

马文化给内蒙古油画创作形成提供了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这种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造就了内蒙古油画创作的独特题材。当今生活在内蒙古这块土地上的油画家们,依然以北方草原生活作为他们最喜爱的题材来表现。处处体现出马背民族的精神风貌、审美情趣,深深留有草原文化及草原文学艺术的印记。从这些论述中或能感受到其作品中所展现的北方草原广阔视野和丰富独特的底蕴以及在题材领域方面的开拓。

(二)马文化是草原人民千百年生产生活的反映,是内蒙古油画家创作的源泉

古往今来,诸多的蒙古族马文化内容离不开游牧社会的民风民俗、宗教信仰、日常生活。辽阔无垠的内蒙古草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发祥地,他们的祖先曾在这里生活繁衍,创造了优秀的草原文化。同时也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审美心理、美学追求与特点。崇尚阳刚之美、质朴之美,并富激情昂扬的浪漫色彩是游牧民族主导性的审美取向,也是其突出的艺术特征。这种审美心理与审美追求的特征,鲜明地体现在历代美术活动中。早在旧石器时代,在今甘肃嘉峪关和内蒙古阿拉善右旗雅布赖山最早透露了草原艺术的信息,在那里制作的手形岩画,标志着草原艺术的萌芽和最初的形态。自新石器时代,经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在北方草原各地制作的千里岩画画廊,标志着草原艺术已经遍地开花。新时期,内蒙古自治区的少数民族画家创作出一批反应草原新生活的好作品。与此同时,全国各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先后来到自治区工作。再加上从兄弟省市前来支边及内蒙古与绥远省合并后原绥远省的一批美术力量,使内蒙古美术队伍迅速壮大,初步形成一支阵容可观的美术创作队伍,从而创造了内蒙古美术最初的辉煌。

(三)马文化给当代内蒙古油画创作提供了独特的审美艺术

我们从北方古代游牧民族的英雄史诗《格斯尔》中就可以看到马背民族宽厚、勇敢、率真、剽悍、英武的性格和壮美范畴的审美取向。被誉为草原画派的首领的妥木斯先生,他果敢敏锐的个性气质加之塞北骏马秋风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粗犷秀逸的绘画新语言,刀笔如写如舞的语言,粗犷大写意中又有精神的气功运笔,加之对草原生活的独到理解,把个人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可以说,特定的地域环境会造就特有的群体性民族审美意识,当然也就关系着每一个体的审美意识,这在对于外在世界感受敏锐的艺术家身上具有尤为突出的体现。

总之,马文化是由草原这片特殊的地理环境、经济生活和马背民族的历史传统等多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文化,也是在这种文化底蕴背景下,才会产生诸多的反映草原生活的油画作品,它们相互依存,传承至今。

二、马文化在当代内蒙古油画中的审美体现

(一)初创期本着质朴、忠诚、不去粉饰生活的审美精神取向

1947年5月,当内蒙古人民庆祝自治区成立的欢歌在中国北方草原红城乌兰浩特唱响的时候,内蒙古自治区美术的第一代创业者们成立了自治区第一个美术组织内蒙古文工团美术组,并将创作的第一批美术作品奉献给曙光初照的内蒙古草原。

1956年,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届美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呼和浩特召开,中国美术家协会内蒙古分会宣布成立。由此,内蒙古美术作为中国美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迎来了自治区成立后的发展和繁荣。

(二)发展期追求抒情、浪漫、诗意化韵味的审美取向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迎来了思想解放和艺术的春天。内蒙古蒙古族油画家妥木斯带着他深入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创作的近百幅作品,在首都北京举办了妥木斯油画展。展览以朴素、清新的内蒙古草原、牧人生活画面,简洁、明快的绘画语言,静美、抒情的艺术风格,为中国美术界展开了一个来自草原的全新的艺术天地。展览在全国美术界产生深刻影响,内蒙古美术也以此为标志,进入到一个尊重画家创作个性、注重艺术创作自身发展规律的新阶段,进而,带动了新时期内蒙古美术创作整体面貌的变化和发展。这一时期,呼伦贝尔油画和工笔重彩画创作以中国北方山林、草原民族生活为主题,形成了具有强烈北方民族、地域特色的呼伦贝尔油画 和呼伦贝尔工笔重彩画 创作群体。

第四篇:孝道文化月活动

第二届“重拾传统 追忆经典”

——商学院社联母亲节活动

社团联合会

二○一一年五月

第二届母亲节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主题

母亲节---你知道她的到来吗?

二、活动背景

和爸妈呆在一起的时间太久了,血浓的情感也会归于平淡,因而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却被遗忘了,父母的笑容少了,话语也少了,也许我们该抓住这个机会,挽住搁浅的父子情、母子情。

三、活动目的促进大学生与父母的交流,使淡忘和不被重视的父母重新进

入我们的视野。

四、活动时间

上篇:4.18——4.30

下篇:5.3——5.15

五、活动举办单位

主办:商学院学院团委

承办:社团联合会

六、参赛对象

在籍大

一、大二学生

七、活动安排

1〕第一阶段(问卷调查阶段)4月20号至4月21号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孝道文化主题活动,我们将根据各班级人数发放孝道问卷,而且会在路上,自习教室,图书馆随机散发问

卷调查,请每位同学认真答题。我们将根据大家的答题情况,把统计结果做成图表,进行客观而公正的分析,并帮助大家找出原因。

2〕第二阶段(孝道文化周)

系列活动:

1.母亲节贺卡制作大赛----把爱镌刻(4月21号—

5月3号)

以“我爱您,母亲”为主题,征集优秀贺卡,表达对母亲的深情;要求所有贺卡均为自己亲手制作;比赛设“最佳创意奖”若干名,并颁发相应的奖品和证书。

2.校园版“非常6+1”初赛(4月28号晚六点)

3.母亲节DIY祝福----把爱说出来(5月4日中午)

在宿舍楼下摆展台,把前一天的自制的贺卡展示出来,同时

再通过宣传的方式让同学和游人在便贴上写下对父母及家庭的祝福,表达出他们平时羞于开口的话语,并同时让他们在便签上留下母亲或者父母的手机号码,我们会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发到母亲手中。如果没有手机的父母,我们会以成本价卖贺卡给他本人,然后帮他免费寄回家。

4.草坪视频展(5月4日晚八点)

两边的校区同时用投影的方式把我们自己征集的有关母亲

和自己的照片以及映像扬州城——让志愿者“飞”的图片以“寻找你的足迹”形式展现出来。(其中穿插活动,但互动未定)

5.校园版“非常6+1”(5月8号)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组队。比赛分为两个环节:

初赛是孝道文化题,内容涵盖古今中外有关;决赛包括才艺展示,情景再现,现场学生家长互动题,在活动现场以问答形式询问同学关于父母的细节题目,然后电话联系其父母,询问答案的正确性。答题环节中穿插嘉宾朗诵歌颂母亲的诗歌。

6.第三阶段:后期成果展示(5月9号至5月15号)

将书面形式的问卷调查结果和活动照片放在一起,以海报和展板的形式展现出来。

第五篇:主持词孝道文化

张桥镇“践行孝道文化”演讲比赛主持词

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隆重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管社会如何进步,经济实力如何发达,这种美德什么时候都不能丢。孝道是古今社会永恒的主题,弘扬传统孝道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身体发肤授之父母,不敢有伤。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含辛茹苦将我们抚养长大。羔羊知跪乳,乌鸦会反哺,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做一个尽孝的人。

结束语

“孝,乃百行之本,众善之初也。”孝不分老少、富贵贫贱,是人人可行可做的。愿我们能牢记这些话。及时把握行孝的机会,切莫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恸,至此追悔已迟。

朋友们,让我们从今天做起吧!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建筑心中永恒的爱的殿堂,共同在繁忙的工作和学习中,抽出一点时间,把孝心带回家,让父母和长辈们沐浴最温暖的爱的阳光!

下载汉画中孝道文化所体现的思想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汉画中孝道文化所体现的思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孝道文化心得体会

    孝心无价 ------孝道文化心得体会 孝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孝文化在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维系家庭和睦,增强民族团结,稳定社会等方面,都起到十......

    “孝道文化”实施方案

    “孝道文化”实施方案高密市大牟家镇大牟家小学一、孝道文化提出的背景 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孝......

    孝道文化大讨论

    头道小学“孝道文化大讨论”活动汇报 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全市教育系统开展孝道文化教育活动实施方案(修订稿)的通知》和县教育局《关于在全县中小学开展孝道文化大讨论》......

    佛教的孝道思想

    佛教的孝道思想 民间信仰的儱侗佛教 今天,我们这里的出家同学们,还有从智法师和书院秘书长章克范居士,促请我为大家作一次讲演,并且给我出了个题目——‘佛教的孝道思想’。由于......

    2011年度检查总结 (站,所)汉(本站推荐)

    2011年政治思想工作检查汇报 一、好的方面 进一步强化了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充分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领导班子团结,坚持民主集中制,党员和职工认真履行职责,转变了工作作风,立......

    汉藏文化

    汉藏文化课 ——傅昌婷、詹立 活动形式: 1.初步确定汉藏文化课程主要讲述饮食、节日、服饰和礼仪等四个方面。 2.由我们设计制作PPT,用于课堂过程中播放,以深化授课内容。 3.在......

    中国的孝道文化

    中国的孝道文化 一、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主要内涵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我......

    孝道文化讲座总结

    孝道传统文化讲座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孝”是儒学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孔孟时期,出现了阐发儒家孝道观的经典著作《孝经》。历代儒学之士都大力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