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思想美的体现
教师思想美的体现
1.见识美
A.理论联系实际。老师通过学生身边的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B.给学生自主实践的机会。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趣味性。C.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积极引导。
D.鼓励学生离开课本,去参加实践活动,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并提出解决放俺。E.把问题留给学生自己去发现,锻炼学生思考分析的能力。
2.信仰美
A.微笑地面对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的信仰。
B.在这次“身边的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辛勤的用三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懈努力的达到培养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的能力的目的——表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培养是虔诚的而非虚假的思想
C.在这次“身边的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个活生生例子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兴趣,保证了教学的连续启发性——变现了教师个人对学生成长是坚定的而非摇晃的
D.在这次“身边的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目的很明显,旨在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会自主思考,发现并解决问题,不同于传统的直接输入知识的教学方式——表现了老师是崇高的而非猥琐的思想
第二篇:浅谈如何体现朗读的意境美
浅谈如何体现朗读的意境美
内容摘要:
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哪种体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意境美”,朗读的意境是朗读者运用有声语言依据稿件再造的艺术形象(符号)和它们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以及他们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和幻想的总合。那么如何通过朗读者的再度创作,来表现这种意境美呢?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剖析。
一、理解全面细致
二、情感真挚充沛
三、状态积极集中 气息与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的声音技巧的综合运用,共同营造朗读的意境美。关键词:朗读 意境美 导言:
朗读是一种审美活动,这种审美是依据稿件二度创作而得来的。不同的人朗读同一篇作品,可以令人感到其文化气息、文化品位的不同。如何使朗读产生美感,创造出意境美,使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都获得审美愉悦,本篇试从实际操作层面上加以说明。同时写这篇文章是想告诉喜爱朗读的朋友,若想使你的朗读更大程度地感染受众,需好好掌握语言表达的基本功,另外也想使更多的朋友们通过阅读本文激发出对朗读的兴趣,使大家明白朗读并非高深莫测,如果你掌握了朗读美感创作的规律,你同样能够得心应手的去进行创作。正文:
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哪种体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意境美”,何谓意境,“意境”就是特定的艺术形象(符号)和它们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以及他们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和幻想的总和。作品中特定艺术形象的意境常常是静伏的、暗蓄的、潜在的,只有在创造者、欣赏者的头脑中,意境才浮动起来,明现出来,生发出来。①
朗读作为有声语言表达的一种形式,它是以文字语言为依据进行再创作,把文字语言转变为有目的、有思想、有感情、有对象的有声语言。文字作品的意境美正是通过朗读者的艺术再创作,才浮动起来,呈现出来,生发出来。这种创作并非只是简单的将书面语言发出声音,而是通过自己独特的有声语言形式使语言进入了民族化、风格化、意境美、韵律美的境地。试想,为什么同一篇作品,有的人朗读会使人觉得平淡无味,而有的人朗读就会使人沉浸其中,获得一种美感享受?对于朗读来说,朗读的意境是朗读者运用有声语言依据稿件再造的艺术形象(符号)和它们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以及他们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和幻想的总合。它在朗读创造与欣赏中表现为实境与虚境的统一。它的实境是有声语言再造出来的特定形象,即“一种真且美,虽少而精,导向力很强的画面,具有能感触和捉摸的品格”;它的虚境是“不确定的颇难捉摸的部分,”“是蕴含丰富间接形象、充满特定艺术情趣、艺术氛围的‘虚’”,②它是由特定形象引发出来的情趣、意味以及某种想象联想,具有一定的空灵性,能意会但难以言表。从朗读的需要来说,情与景合、心与物合、神与形合,是我们所追求的境界。那么如何通过朗读者的再度创作,来表现这种意境美呢?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剖析。
一、理解全面细致
既然朗读是以文字语言为依据,那么对于作品的理解与感受就要全面细致。这不仅包括作品主题、基调、重点,还包括作品体裁、题材、结构、语言,直至作者的世界观、创作方法、创作特色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等等,都要充分认识和把握。
只有深入理解稿件,朗读时才能了然于胸,才有可能选择恰当准确的声音形式,将作品形之于声、达于受众。比如我们在读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时,这篇文章要传递的仅仅是怀念母亲的一种情感吗?只有了解史铁生的生平经历,通读他的其他作品,才会对其人其文有很深刻的把握,这篇文章所要传达的是一种对人生的哲学思考,母亲用自己的生命,让残疾的儿子懂得了去思考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价值所在。这正是此篇文章的美学特征,而有声语言表达就应该把握住这一点,而不仅仅停留在一种煽情的情感层面,这种属于人生哲学的意境美,不悟透文章是不可能用声音表达出来的。
很多优秀作品都是语言精练含蓄、以一当十,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就是文字语言的内在语。内在语就是文章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没有完全表露出来和没有直接表露出来的语句关系和语句本质。③朗读时我们必须深入挖掘探讨语言的内在含义,反复推敲,找出那激发作者创作的真正意图。如果抓不住文章的内在语,表达时就会出现偏差,体现出来的感情就不准确、不真挚,文章的意境也就体现不出来。
比如《补旧》这篇文章,写彭德怀被组织上安排住到吴家花园,里面有几段与警卫员的对话,彭总说:“以前,什么活儿没干过,什么苦没吃过?如今住到圆明园,皇帝老子住过的地方啊!”仅从字面上理解就会得出,彭总说这番话时是一种很知足的心态,“皇帝老子住的地方,如今我能住在这里,能不知足吗?”如果这样片面理解,那体现出来的思想感情,是有悖于人物真实感情的。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彭总因为说真话而被软禁在“皇帝老子住过的地方”,受到政治上的冷落,乃至最后被迫害致死。抓住了这个历史背景和文字背后的内在语,那么在表述这段话时就不应该是很知足的语气,而是一种无奈、一种自嘲、一种对中国百姓受浮夸风之苦又无从摆脱的痛惜。这么深入理解了作品之后,朗读时情和声与文章的内涵相吻合,就会细致地传达出这种韵味,听众就会明白为什么彭总会遭到“四人帮”迫害,说真话是多么难啊!联想到当今社会,这样,这种“真”又是多么难等可贵啊!就能够使观众产生共鸣,文章的意境也就自然呈现出来。
二、情感真挚充沛
理解得再深刻,而如果表达时感情冷漠、木然,这还算不上语言艺术的再创作。我们理解作品的目的是为了朗读,我们要把这种理解转为自己的播读愿望,产生跃跃欲试、非说不可的欲望。所以朗读者要让自己在深入开掘作品的基础上,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的状态中,才可能使诸多感受、多层体验升华、飞动,并把种种技巧巧妙综合融汇到语流中去。如何调动自己的情感,使之随着作品而运动起来呢?个人的人生体验和阅历固然是一种积累,能够帮助朗读者更快地进入角色,但不是每一篇文章里所体现的情感都是我们所体验过的,在更多情况下,思想情感是需要采用一些手段和方法来酝酿的,较常用的就是情景再现。
比如在朗读《草地夜行》这篇作品时,开头写“茫茫的草海一眼望不到边,大队人马已经过去了,留下一条踩得稀烂的路,一直伸向远方。”这是一个十几岁的红小鬼的视线所至。我们就要思考作品展现的是什么样一种意境?我们在朗读时该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红军长征的历史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我们无法去亲身体验爬雪山、过草地的真实情景,但可以设身处地的通过情景再现的手段,一点点把感情蓄积起来。在茫茫的草海里,一个可能还没有枪高的小鬼,正一个人一步一挨的往前走,又累又饿又困,但无论怎么走,这茫茫的草海还是一眼望不到边,只有一条踩得稀烂的路一直伸向远方,看不到尽头,从电视镜头景别来看,这是一幅远景,画面辽阔而又阴霾,天快黑了又要下雨了,一望无际的草地中间有一个小小的身影在移动。在这样一个场景,该是一种怎样的感情,这么一再现,情感马上就调动起来了,我们既要表现出红军过草地的艰辛,但又不能是一种过于感伤的情怀,否则后面的赞美坚定的情绪就会被压制。尤其是开头基调得定准,是一种平缓的、叙述的语气,为后面的情节作铺垫。
我们还可以以诗词为例,由于诗词的语言极度简练,往往把感情的变化和内容转换的过程省略,这就需要通过想象,把这些跳跃部分予以补充和丰富,把它衔接连贯起来,想到的内容应该比写出来的语句丰富得多,使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没有空白点,才能传达出深远的意境。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字面上是景物的描写,但却充分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感情。“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在我们的脑海中呈现出的是这样一幅画面:船渐渐远去,最后连帆影也看不见了,只有浩浩江水向天际流去,送别人依依不舍的伫立遥望,目送神往。诗人的深情寓于景中,这幅画面使我们深深体会到诗人与孟浩然的深厚真挚的友情,我们的感情也被调动起来了。
三、状态积极集中
在朗读中,朗读者的状态应该是积极的、集中的,这样才会有更强的感染力,使听者获得美感享受,否则再真挚充沛的感情也无法通过朗读体现出来。我们在朗读作品时不只是要把文学作品原原本本表达出来,而是要切切实实的把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感受、审美认知、独特体味融入作品中。通过朗读使文学作品内涵更丰富,意境更深远,甚至比听者自己去看这部作品能获得更多的东西。所以在深入理解稿件,调动起真挚充沛的感情之后,就要将其形之于声、达于受众了。而在形之于声的过程中,具体思想感情的进程和朗读意境美感表达主要是通过气息状态和声音状态来体现的。1.气息通畅、变化灵活
一定精神状态下的气息状态体现着具体思想感情的进程,而这种气息状态,应该是运动的通畅的,更重要的是气息要随着思想感情运动状态的需要有感而发,它不是一种松懈的气息状态,而是一种通畅自如、变化灵活的状态,不散不僵、有多有少、有快有慢。
我们还以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为例,“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这句话是此篇文章最富有感情色彩的地方,母亲在临终时还在牵挂有病的儿子能不能好好活下去,这句话的朗读气息就不能使用胸腹联合呼吸法,不能还像叙述语言那样平缓。读到“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时,按照一般的读法,可能会吸一口气,接着把剩下的句子读完,但如果这样处理,感情是平淡的,母亲那种临终对儿女的牵挂之情,母亲独自忍受病痛折磨,默默鼓励支撑着儿子坚强活下去的崇高的爱,以及作者有感于母亲为了自己用心良苦的揪心之痛,是无法表达出来的。那么我们在处理时,可以吸一口气读完“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此处不换气,而是丹田用力顶,用残存的气息,托着声音缓缓读到“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处,此处虽然气息用尽,但不要大口吸气,而是用胸式呼吸法,用口浅浅的微吸气,气息不断,接着读“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这种气息状态是符合病痛中母亲的状况的,但又不是软弱无力的,而且还要有那种牵挂,那种想让儿子珍惜生命好好活的强烈愿望蕴含其中,这种意境的表现是通过气息调整和合理使用而表现出来的。
我们知道赵忠祥配音的《动物世界》是相当成功的,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他在气息运用上面所作的尝试,气息非常规的使用,吐字时更多地加入了气声、虚声,把人与动物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从声音造型上显示了人对动物的更多的关怀,营造了《动物世界》节目整体的意境美。2.声音热情生动
我们把平淡冷漠的声音叫“冷声”,把热情生动的声音叫作“暖声”,暖声就是一种满含着强烈表达愿望的声音。这种愿望使我们处于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下而“非说不可”,我们的全部注意力就会投入到文字作品中,倾情表现于朗读作品中。
而在朗读时,气和声要形成互动互随的关系,在气随情动的同时,必须声随情转,气托声、声传情,达到情声和谐的美,我们刚才所说的朗读的意境美,就是意与境合,那么形之于声时,便为情与声合。这种声音的外部形式主要通过停连、重音、语气、节奏四方面来体现,而这四者在朗读中往往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它们的综合运用构成了朗读的意境美。就拿诗词来说,为了体现出诗词的韵律节奏,语言的速度要稍慢,音域要放宽,句中的一些音节有时要作适当的延长。比如“孤帆远影碧空尽”,要把船越走越远、逐渐消失的情景表达出来,就需要用音节的舒缓延长的方式来体现才行,若读得太快,会给人造成一逝而过的感觉,诗的意境就完全被破坏了。
我们以方明老师为例,方明老师在朗读中对意境的再创造可以说是个典范,他的朗读描绘出的画面精细而又传神,有身临其境之感,抒发的情感真挚、细腻,而又感人肺腑。在这真情与真景的交融契合之中,一个可供听众驰骋想象的艺术空间被创造了出来,给听众带来极大的审美满足。如他朗诵的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很好的表现出了诗人那种不事权贵的品格和豪放飘逸的秉性,把诗人描绘的梦游仙境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人们面前。在进入梦境部分,他用多变的语气层层推出飞腾、登天、熊咆龙吟,雷电霹雳一幅幅迷离恍惚的画面,铺展了神奇背景。一定的目的要通过一定的手段来实现,一定的思想是要通过一定的手法来表现的。要想做到语言清晰准确,语调抑扬顿挫,语言刚柔相济,语意褒贬分明,就要运用技巧对语言有所设计和处理,正确处理语言的轻重、断连、刚柔、快慢的辩证关系,不仅使语言生动形象,还会富有表现力和音乐性,从而创造出朗读的意境美。小结:
本文沿着理解稿件,具体感受,形之于声,达于受众这样一个过程,简单的介绍了怎样体现朗读的意境美,实际上在具体朗读时,涉及到的因素会更多,嗓音的甜美、口齿的清晰等,同样会对生发朗读美感带来重要的作用。朗读带给人的美感是无穷的,究竟怎样进行朗读,怎样才能朗读得好,还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注释:
①《中国艺术意境论》,蒲震元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4页 ②《中国艺术意境论》,蒲震元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9页 ③《中国播音学》张颂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年,第218页 参考文献:
1.《朗读学》 张颂 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0年 2.《中国播音学》张颂 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年 3.《朗读美学》张颂 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 4.《中国艺术意境论》 蒲震元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5.《实用播音教程》第二册----语言表达 付程 主编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年 6.《广播电视语言艺术》张颂 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 7.《播音风格探》姚喜双 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 8.《播音主持艺术新说》曾致 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 9.《艺术哲学》丹纳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第三篇: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这种特殊的国情,一方面决定了我们在资源和环境方面面临着比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更大的挑战,决定了中国的工业化只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决定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切实转入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另一方面,大力培养具有现代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使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成人力资源大国,完全有可能使数量巨大的人口包袱转变成潜力巨大的人口财富。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观,注重统筹兼顾,注重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大幅度降低资源消耗,改善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全社会科技文化素质,使科技进步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坚持以人为本,应当坚持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具体来说,有这样几层含义:其一,充分肯定人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既要强调人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又要强调人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其二,学习过程中必须坚持尊重人、解放人和塑造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人本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根本特征和必然要求。
1、人是首要的管理对象管理的实质,概括地说,就是为了有效地实现一定的目标而采取诸种手段来整合、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和各种资源。管理的对象,可以划分为人、财、物、信息等,在管理对象的诸要素中,人是首要的,因为一切活动都是靠人来完成的,对物的支配是靠对人的支配来实现的。正因为如此,企业管理尤其是现代企业管理,必须树立人本观念。管理的人本观念,是指管理主体在管理实践中确立,并运用于管理实践的一切从人出发,以人为根本,旨在调动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的思想观念体系。其内涵包括:(1)管理的起点必须是人,必须将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及人的才能的全面发挥,作为管理活动的终极目标。(2)人是首要的管理客体。各项管理措施和管理手段,首先作用于被管理的人,再通过被管理的人发挥能动作用,协调与运用好其它要素。(3)人本观念中的“人”,不单指现实管理活动中具有自己的意志、利益和行为的个人,而且也指具有共同目的和协作关系的个人所结成的群体或组织。不论作为管理主体,还是作为管理客体的人,都反映和代表着一定的社会关系。
2、人本管理是现代化企业管理的必然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作为管理的首要对象的工作者的主体性在不断地增强。管理的成效越来越依赖于工作者能动性的发挥,依赖于工作者的自我规划和自我控制。这是因为:第一,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生产过程中的广泛运用,在现代社会里,脑力劳动者的数量相对增加,而体力劳动者的数量则相对减少。体力劳动者的工作状况及其结果是感性直观的,可以计量的,能够运用工作定额、工资奖金等形式来控制,而脑力劳动者的工作是无法用这些外在形式来监督控制的。第二,在各个生产领域里,各种工作的专业化程度提高了,技术更加复杂了,分工也愈来愈细了,主管人员不可能像以前那样对下属的工作予以详细的指导和严密的控制。第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刺激的作用已大大降低了,人们已不再把工作单纯地作为谋生的手段,越来越多的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职工,希望在工作中取得成就,施展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必须使被管理者在成就感、价值感的驱动下,主动去完成工作,取得创造性的成果。
3、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中推进社会主义人本管理社会主义人本管理,不仅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必然要求,也势必为现代企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这里,需要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推进人本管理的几个重要问题。第一,准确把握社会主义人本管理的两个基本特征。社会主义人本管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人本管理的核心。只
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能做到一切为了人,一切从人出发。二是人民群众管理是社会主义人本管理的根本依托。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人民群众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由人民进行管理,以人民管理为根本,这是社会主义人本管理的本质要求。第二,始终突出社会主义人本管理的两条主线。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群众管理,既是社会主义人本管理的两个基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人本管理的两条主线。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从这个根本目的出发,要求在管理中必须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管理主体追求的终极目标,并把这个终极目标引入经济文化领域,把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同具体的管理工作有机结合。坚持人民群众管理,体现了一切依靠群众。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进一步增强人民行使民主权力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主人翁的地位。我国企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已经证明,民主管理的工作重点必须放在动员和组织广大职工参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充分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从根本上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第三,结合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建立人本管理机制。人本管理的机制主要包括相互联系的如下一些机制:动力机制;竞争机制;约束机制;选择机制;环境影响机制。建立上述相互联系的机制,是为了有效地进行人本管理,使每个职工不是处于被管的被动状态,而是处于自动运转的主动状态,激励职工奋发向上,励精图治的精神。
第四篇:关于体现爱国思想的诗句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2、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革命烈士诗抄·陈辉诗》
3、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报国寸心坚似铁。——宋·陆游《大雪歌》
6、轻生本为国,重气不关私。——南朝·江晖《雨雪曲》
7、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
8、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9、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10、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
1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人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12、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
1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14、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朱德
15、祖国更重于生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土地。——聂鲁达
16、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17、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陆游
18、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李贺《南园》
19、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20、英雄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陈辉
21、头颅肯使闲中老?祖国宁甘劫后灰?无限伤心家国恨,长歌慷慨莫徘徊。——秋瑾《柬某君》
22、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毛泽东
2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2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日知录·正始》
25、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
26、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诗》
27、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毛泽东
28、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9、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
3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31、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
32、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33、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34、愿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掊土。——宋·李清照
35、不辞艰险出夔门,救国图强一片心;莫谓东方皆落后,亚洲崛起有黄人。——吴玉章
36、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唐·令狐楚《少年行》
37、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清·龚自珍《漫感》
38、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指南录.扬子江》
39、一寸山河一寸金。——《金史.卢产伦传》
40、一身救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宋·陆游《夜泊水村》
41、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4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43、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清·秋瑾《对酒》
44、四海翻腾云水路,五洲震荡风雷激。——毛泽东
4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6、国既不国,家何能存?——《革命烈士诗抄·杨靖宇诗》
47、爱国不分先与后,徘徊终久误前程。——朱蕴山《赠台湾旧友》
48、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49、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吕坤
50、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华罗庚
51、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52、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白马篇》
53、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许浑《咸阳城东楼》
54、国人无爱国心者,其国恒亡。——李大钊《厌世心与自觉心》
55、临患不忘国。——《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56、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候。——唐·岑参《送人赴西安》
57、国耻未雪,何由成名?——唐·李白《独漉篇》
58、苟利国家生死似,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
59、匈奴不灭,无以家为!——《汉书·卫青霍去病传》
60、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
61、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陈毅
62、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
63、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鸿昌
64、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飘泊我无家。——秋瑾
65、国之步存,身将焉托?——蔡锷《讨袁通电》
66、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赵博生
67、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周恩来
68、捧出一颗丹心,献与亿兆生灵。——陶行知《不投降歌》
69、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70、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三国·曹植《杂诗六首》
71、杀身有地初非惜,报国无时未免愁。——宋·陆游《登慧照寺小阁》
72、丈夫当为国,破敌如摧山。——唐·韦应物《寄畅当》
73、忧国耻为睁眼瞎,挺身甘上断头台。——《革命烈士诗抄.熊亨瀚诗》
74、爱国如命,见义勇为。——蔡锷《致柏文蔚电》
75、爆裂同拚歼贼臣,男儿爱国已忘身。——秋瑾《吊吴烈士樾》
第五篇:小学科学教学如何体现“严谨美”
小学科学教学如何体现“严谨美”
“美能激智,美能冶情,美能育德。”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在组织教学、设计教学实验、准备实验材料、教师课堂用语的表述以及科学概念、实验结果与结论的归纳总结等方面要注意严谨性,应时时处处体现科学教学过程的“严谨美”。
鼓励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培养学生人格美,不断地使学生振奋精神,以一种登高者的姿态投身于科学探究之中,使学生越来越自信,朝气蓬勃,形成一种性情之美,升华为一种人文精神,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及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科学教学如何体现“严谨美”
一、认真准备课堂实验材料,体现科学的“严谨美”
小学科学课中有许多内容要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在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各种实验材料,运用多种实验方法,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完成实验,重演科学原理的获得过程。
作为科学教师在课前要认真备好课,了解熟悉当堂课上要做的实验所需要的实验材料,早作准备,以便做到有的放矢。为了让实验更具有针对性,效果更好,有些实验材料可以发动学生在课前进行准备,根据学生提供的实验材料,教师再为学生补充一些欠缺的材料。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注重进行科学实验设计,体现设计的“严谨美”
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实验材料极大地影响着实验的科学性与严谨性。教师在设计实验时要科学,要做到课堂上实际的实验过程中的实验材料要与设计的相配套,这样才会使课堂更有说服力。
比如在学习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有关钟摆原理的内容时,会涉及到摆的长度对摆动次数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应该在放摆的同时,固定一个三角板或者量角器,学生就能够清楚的知道摆的角度,从而能够让学生对摆长与角度有一个充分的了解,这个实验就更具有严谨性。
同时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要尽量考虑到与现实生活相关联,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上学生才能对老师所设计的实验感兴趣。
比如,在学习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中的第五课《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时,课堂上所用到的实验材料可以让学生自行进行准备,小木块、塑料瓶盖、小铁钉、回形针、小纸片等等在实际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学生都可以自行准备,在实验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动手把实验材料按要求放入水中来判断各种物品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这样做既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又密切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将实验设计与课前准备的实验材料配套,对实验进行了有效的控制,使课堂教学实验科学严谨,有效体现了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美”。
小学科学教学如何体现“严谨美”
三、用心梳理教师课堂用语,体现语言的“严谨美”
小学科学课有许多的内容可以用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可以激发他们的审美欲望,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有关学习内容或有利时机,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探究,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并自己亲手进行实践,让学生学会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待学生进行了认真地猜测后,而后引导他们说出自己是怎样猜想的,并说出自己这样猜想的理由,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另一方面让他们带着疑问在相互之间交流受到启发,从内心明白自己提出的假设要有科学依据,不能凭空乱猜。
科学教师在科学课堂上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去掌握和理解科学知识,同时应该用严谨的语言引导学生去认识事物的特征,这就要求科学教师的语言要表现出科学性和严谨性,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活动时,应该说“观察”、“发现”之类严谨性的语言,而不能通俗的说“看”,前几者虽然含有“看”的意思,毕竟还是有着明显“质”的区别,在对活动结果进行笔录时,应该说“记录”而不能随意的说“写”等等。
再如在学习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中的第五课《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时,引导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如何将材料放入水中时,教师应该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怎样把物品轻放到水中央。”
教师注意了课堂语言的严谨性,让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演示实验的具体过程,为后面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试验打好基础。在学习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的第一课《身体的结构》这一课时,在学习“观察身体的外形”这一部分内容时,了解身体外形有什么特征时,教师应这样对学生说“仔细观察,如果从头顶开始,通过鼻尖画一条线,把人的身体分为左右两部分,你们发现了什么?”
教师的课堂语言严谨、言简意赅,并且指令清晰,便于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能够比较容易地发现“人的身体是左右对称的”这一特征的。
另外,在学生做实验时,教师指导性的示范语言
一定要准确。例如,在学习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接近玻片标本为止。在这里,只能用“接近”而不能说“接触”。
四、合理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呈现实验的“严谨美”
我校每个教室都配备有多媒体教学电子白板,我在教学时巧用多媒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变无声为有声,让学生直接面对那优美的画面,鲜艳的色彩,做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形成相应的审美心理。
众所周知,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够让课堂更生动,学生能够直观地通过声音与画面来感受科学,能够让学生的科学实验更具科学性。
让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连,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其严谨性,在学习一些科学知识内容时,动手进行实验前,课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教学课件向学生来展示一些科学现象和实验过程。
比如在学习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食物”第五课《面包发霉了》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用形象直观的画面向学生展示面包发霉的全过程,让学生真正了解面包发霉与哪些因素有关,懂得在实际生活中应该怎样存放面包。
这样更能让学生对知识点牢固掌握,使实验更加具有严谨性。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活跃课堂,增加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使实验更具科学性与严谨性,能有效体现科学实验呈现的“严谨美”。
小学科学教学如何体现“严谨美”
五、强化学生意识注重事实,体现概括的“严谨美”
科学性是科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因而决定了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完试验后对重要的科学概念或规律的阐述,一定要强化学生的意识,从实际出发,多进行研究与探究,从多个事实进行概括科学概念或规律的概括,教师要吃透教材,在课堂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上下功夫。
教师用语要正确,表达要确切,简练。比如,在学习小学科学五年级《热》有关金属的热胀冷缩内容时,课堂上组织学生观察过两三种金属的热胀冷缩现象后,可以向学生提出“金属都热胀冷缩吗?”的问题。教师不简单地做出结论,组织学生进行金属热胀冷缩的讨论,让学生意识到,从个别到一般的概括需要大量事实依据,要看到事物的特殊性。
要注意科学探究中严谨的科学态度,仅仅依靠一两个事实就进行完全概括是不严谨、不科学的。引导学生关注其他更多金属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之后师生一起对金属的热胀冷缩的性质进行概括“钢和铜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样概括出来的结论就比较严谨,同时也为学生课后进一步探究留出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