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资格考试重点论述题
《心理学》
论述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答:学习动机的培养一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
学习动机作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而学习动机之所以能影响学习效果,是因为它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不仅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如果学习效果好,主体在学习中所付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收获成正比例,主体的学习动机就会得到强化,从而巩固了新的学习需要,是学习更有效,反之。我们知道,学习效果是客观的但学生对它的感觉却是主观的,因此,教师应掌握评分的艺术,使学生保持学习上的成功感。当然,成功感的获得也需要找出学习上的关键问题,填补知识技能掌握方面的空缺。
二利用直接发生途径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一是直接发生途径,即因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二直接产生新的更稳定更分化的学习需要。一是间接转化途径,即新的学习需要由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而来。利用直接发生途径,主要考虑如何是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教师应耐心有效的解答学生的问题,同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间接途径考虑,主要应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爱好。
论述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答: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与创痛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优越性,而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才外还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二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也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
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心里研究表明,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当然在提供定量的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再加上定性的评价,效果会更明显,这就是奖励与惩罚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给予学生表扬,使用过多或者使用不当都会产生消极作用。
四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稳定维度而言,学习者把成败归因于稳定(能力任务难度)或者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努力、运气、身心状况、外界环境)后者不会影响将来的学习行为。内在维度而言,学生将成败归因于自身内在(能力努力身心状况)相反的,学习者也有将成败归因于机体外在因素(任务难度运气外界环境),后者不会对将来的学习产生影响。可控维度而言,学生如果把学习归因于可控因素(努力)会产生信心或者犯罪感,反之若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会产生感激心里或者仇视报复心理。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优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归因,哪怕这是的归因并不真实。
论述三:怎样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答: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包括有1领导学生牢固的记忆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包括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2外化思维,进行显性教学
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多种形式的联系,可以调动学生中东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知识应用的变通性,灵活性和广泛性。
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包括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2鼓励学生多久度提出假设3鼓励自我评价和反思。
论述四:如何培养创造性
答:从下面四个方面入手: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包括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二注重创造个性的塑造。包括1包括好奇心2解除个体对打错问题的恐惧心理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包括1发散思维训练2推测和假设训练3自我设计训练4头脑风暴训练。
《职业道德》
论述:中学生教师职业道德解读《六条规范》
一爱国守法。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2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3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其具体表现1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2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上课备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1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2对学生亚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3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4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四教书育人。1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2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3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五为人师表。1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2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3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4作风正派,廉洁奉公。5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得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六终身学习。1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2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法规》 1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内容 一专业理念与师德二专业知识三专业能力 一专业理念和师德: 1职业理解和认识: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守教育法律法规;理解中学教育工作的意义,热爱中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认同中学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开展协作和交流。2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关爱中学生,重视中实施身心健康发展,保护中学生生命安全;尊重中学生独立人格,维护中学生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位中学生。不讽刺、武库、歧视中学生,不体罚和变相体罚中学生,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中学生的不同要求;信任中学生,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中学生的自主发展。3教育教学的态度和行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中学的只是学习、能力发展和品的养成相结合,重视中学的全面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位中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激发中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尊重和发挥好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4个人修养和行为: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勤于学习,不断进取,衣着整齐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
第二篇:资格考试___论述题
论述题
※论述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情景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1·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要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景,想创设问题情景,一是要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使新的学习内容和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创设问题情景的方式多样,可以是教师提问、作业等方式提出,也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经验引进,可以在教学开始阶段,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和教学结束时进行。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程度,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的影响。如果在提供定量的信息反馈的基础商,再加上定性的评价,效果会更明显,这就是奖励与惩罚的作用。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有促进作用;适当的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在教学中要给学生表扬而非批评。把奖励看成某种隐含成功的信息,用他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换。4·利用挣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学习竞赛以竞赛中的名次或胜负为诱因,可以满足学生的附属感和自我提高的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学习竞赛也有消极影响,如果把竞赛仅作为激励学生个人自尊心与荣誉感的措施,势必会产生消极影响,所以在竞赛中结合思想教育,使竞赛成为激励学生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的手段。5·正确引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不仅解释了以往学习结果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到主体今后的行为,所以可以通过改变主体的归因方式来改变主体今后的行为。在学生完成某一项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无论对优生还是差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向均是有利的,能使优生继续努力,使差生不至于自卑,能进一步努力,争取今后成功。
※怎样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1·合理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一切教学工作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应让学生能够确切的把握其含义,以发挥它对学次材料的沟通作用;2·科学精选教学材料:根据学习迁移规律的要求,应把各门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精选教学内容,必须注意用科学的新成就来代替过时的材料,不断取舍,使之
符合科学发展的水平。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内容,如果编排的好,迁移作用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学就省时省力。编排教材要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4·有效设计教学程序:教学程序既包括学习先后顺序的安排,也包括每一节课的教学程序设计。不论那一方面,首先要把各门学科中具有最大迁移价值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道德规范的学习放在首位,作为教材的主干,在次基础上加强横向联系,达到综合贯通的目的。5·教授学生学会学习:为了促进学习的迁移,教师必须重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把认知策略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并掌握认知策略教学的有效方法,使策略教学达到持久迁移的目的。
提高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效果的条件: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的选用;词与形象的配合;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运用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等感知规律,可以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实现有效的观察。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观察对象上,观察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技能和方法,使学生把握合理的观察顺序,并作好记录,一般来说,应先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先有初步的认识,进而再进行细致的观察,了解各个组成部分的联系,再综合为一个整体,以达到全面的认识。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改变教师演,学生看的消极被动的直观方式。
提高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成效的条件: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概括的目的在于区分事物的本质和非本质。虽然用正例可以有效地学习概念和规则,但反例的应用可以排除无关特征的干扰,有利于加深对概念合规则的本质认识。2.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对象的变式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突出对象本质要素。3科学的进行比较:概括过程也就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的过程,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以及本质与非本质的比较过程对于科学知识的概括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在实际教学情景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去进行自觉得概括,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探索,自行发现原理和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去归纳和总结。
影响知识识记与编码的主要因素:1.材料的数量与性质:识记的效果随所识记材料数量的增加而降低,在识记数量较多的教材时,应适当注意分组,以减少同时识记的数量;2.识记的目的性与主动性:明确的目的和任务可以使人们的全部心理活动趋于一个目标,使学习任务从背景中突出出来,人们在进行感知时头脑就能留下教深的痕迹,识记时的主动性越高,识记的效果就越好。3.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度:对材料意义的理解程度是影响实际效果的最重要条件,意义就是联系,识记就是建立联系和巩固联系,在识记材料时应尽可能的建立较多的联系,使机械识记意义化。4.组块化编码:一般认为,不同的组块所含信息量是不等的,组块的方式主要依赖于人过去的知识经验。5.今可能使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多种分析器同时参加活动是提高识记成效的重要条件,来自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有助于加强识记。6.觉醒状态:觉醒状态即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它直接影响到识记得效果。7.识记的信心:学生的信心对识记也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学生认为,所要识记得材料比较容易,就会集中注意,积极思考,识记效果自然就提高,如果学生感到识记材料很困难,缺乏信心,就影响识记时的注意与思维,自然很难有好的识记效果。
合理复习,防止遗忘:1.复习时机要得当:遗忘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先快后慢,要提高巩固复习的效果,必须在遗忘还没有发生以前及时进行,这样才能节省学习时间,复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教学也要遵循循环复习的原则,对于所学的重要的基本材料应经常复习,做到温故而知新。2.复习的方法要合理:对教材的复习,从事见得分配上分为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分散复习,针对材料的特点,同时也要重视集中复习。3.复习的次数要适宜:教材的保持或遗忘与复习的次数有关,一般来说复习的次数越多识记和保持的效果越好,必要时采取过度学习得方法,过度学习并不意味着复习次数越多越好,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超过150%可能引起厌倦而成为无效劳动。促进保持和防止遗忘,必须注意从学习时机、学习方法、学习程度等方面综合考虑。
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任何任务的完成均依赖于主体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培养工作中,应采取适当措施,以激发主体的学习动机,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心智的培养始于主体所建立起来的原型定向映象。定向映像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不同,则活动的定向基础就有差异,就会影响到心智技能最终形成的水平。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是用言语:新知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而实现的,言语在心智技能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心智技能形成的进展程度,要不断地改变言语形式。除上述三点基本要求外,教师在集体教学中还应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充分考虑学生所面临的主客观条件,并针对学生存在地具体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辅助措施,以求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创造性思维的构成: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既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又离不开创造性的想象。其构成: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相结合;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相结合;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再造想象基础上的创造想象;2.创造思维的培养: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头脑风暴法;创造性思维讯兰的戈登技术;3.注意创造性人格的培养;4.重视创造动机的激发。
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主体自我按照社会要求对客体自我自觉实施的教育。它是自我意识的最高级表现,是青年大学生完善自己个性、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1.全面认识自我: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来认识自我;2.积极悦纳自我:悦纳自己,就是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抱认可、肯定的态度。培养学生积极悦纳自己的态度,首先要引导他们积极的评价自己,这是促使他们产生自尊感、克服自卑感的关键。3.努力完善自我:确立正确理想自我;努力提高现实自我;使现实自我不断向理想自我靠拢,并最终实现理想自我。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1.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在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稳定过程中,最初的印象深刻地影响着交往的深度;主动交往;移情,积极地参与别人思想、情感的能力可以把自己和他人拉得很近,并能化解很多矛盾和冲突。2.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维护:避免争论,争论往往会演化成直接的人身攻击,对于人际关系是非常有害的;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学会批评,善意的批评是对别人行为的很有必要的一种反馈方式。简答题
论述题:结合社会实际,谈谈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高等学校的社会职
能包括通过教学培养专门人才、通过科研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等。
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它是早期大学创办的宗旨,也是大学作为社会特定机构之所以能够得以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合法性依据。在现代社会,培养专门人才依然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也是高校职能体系中的核心,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此为出发点,围绕培养专门人才这一核心来开展工作。
2、发展科学职能主要体现在大学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既是现代高校培养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也是现代社会科技、经济发展对其提出的客观要求。科学研究不仅是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
教师需要搞科研,学生也需要搞科研。
3、社会服务职能主要表现为高校在培养人才和发展科学的基础上,还通过各种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服务。
论述题:结合实际谈谈我国当前处理平等与效率关系的政策取向。
我国高等教育的政策取向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平等”。所谓“效率优先,兼顾平等”,是指当前必须把提高高等教育效率作为首要目标;“兼顾平等”,一是指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二是指目前仍不能用平等的理想目标来要求现实,而只能用发展的眼光审视现实,做符合现实的最大努力。为了提高高等教育的效率,在目前高等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采取以下三个措施:
1、改革办学体制,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允许社会团体、私人办学,采取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各方面教育资源。
2、实现高等教育适当分层分流,这有利于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同时,要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给高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要让学校成为面向社会依法办学的法人实体。这有利于学校间展开竞争,立意资源优化配置。
3、国家应采取具体措施对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给予帮助,以尽量避免“马太效应”,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平等。如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地区、落后地区的学生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以期逐步缩小差距。建立和完善面向学习成绩优异的贫困学生的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制度,也是保证高等教育平等的重要措施。
论述题:你认为当前我国教师聘任制度改革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我国高校实行教师聘任制。教师经评定具备任职条件的,有高等学校按照教师职务的责任、条件和任期聘任。教师职务的聘任包括人品资格的认定,采取何种聘任方式,聘任期间的考核,以及聘满是否续聘、解聘何缓聘等等。高校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自愿的原则,由高校校长与受聘教师签订聘任合同。聘任期间高效将定期对教师包括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工作实绩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聘任、解聘、晋升、奖励或者处分的依据。自1986年我国开始逐步推行高校教师聘任制度以来,一定程度地打破了高校教师铁饭碗的局面,有利于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我国教师的合理流动,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对加强高校的学科建设,提高学术水平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教师职务评聘不分离,考核不够科学化,也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因此,目前的改革重点和方向是:
1、在保证学校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实行固定和流动的教师编制相结合,以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
2、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机制来优化教师的资源配置;
3、适当下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权,建立
科学的高校评聘工作的评价和监督制度;
4、教师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是实行教师聘任制度的先决条件。
论述题: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高等教育应实行稳步发展的方针和“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统一的发展战略。具体来说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做到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
1、在层次结构上,适当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满足高科技发展的需要,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来扩大我国专科层次应用性、技艺性人才的培养规模。
2、在科类结构上,根据社会产业结构发展和调整对人才的需要,合理规划。
3、在结构形式上,扩大全日制高校规模,加大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力度,完善终身教育体系;适当扩大私立高等教育规模,缓解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不足而高等教育需求紧张的局面。
4、在能级结构上,国家重点支持少数大学的发展,使之成为国际知名的、具有雄厚的科学研究实力的大学,同时应鼓励其他学校探索自我发展的途径和办学形式。
5、在地区结构上,实行非均衡发展,同时适当从政策角度缩小不同地区间的教育落差。其次,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土粗豪等教育为地方服务的功能。中央应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以及一些示范性的高等职业学校。根据“面向地方、专科为主、注重应用、综合发展”的方针,积极支持经济、文化程度较高的中心城市办学。逐步形成国立、公立、民办和私立学校并存的局面。
论述题 如何形成高校教师的结构优化?谈谈你对高校教师结构优化的措施。为合理优化我国高校教师的整体结构,要特别引起注意的是:
1、完善教师聘任制。通过聘任,使教师能够到适合于自己的岗位上工作,学校能聘任到自己想要的教师。增强学校间对人才的竞争意识,有助于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良好风气的形成。
2、利用政策手段引导教师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间合理流动。引导、鼓励教师在不同学校、地区应聘任职,减轻人才集中地教师效益不高所带来的压力,形成教师的合理布局。
3、克服高校教师“近亲繁殖”现象。
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相统一(论述)答: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能力是在对一定知识融汇贯通的基础上形成的。知识能促进能力的发展,知识以能力为前提。使学生的全部认识能力都能积极调动起来。教学中充分挖掘知识的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经常组织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展开讨论,促进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发展。改变目前的考试方法,注意全方面考察学生的各种能力。知识与能力并重结合通过
学生动脑动手,传授知识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论述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使教学过程能够高效率进行的的保证,学生的主动探索是学习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要主动引导,有效组织。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励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从而激发他们的事业心和进取心,通过教师威望调动学生主动性,老师要善于与学生交流平等交流
结合学校课程设置实践谈课程建设的意义:课程设置包括:课程教学
内容体系改革,教学设施的建设。课程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与装备,课程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意义1)建立各门课程的规范。这是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制定教学计划不能随意更改教学大纲的范围、深度、基本要求、课程规范,保证教学质量2)从整体上认识课程建设与其它工作的相互联系3)推动教学管理制度化4)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建立合理、适当的教学质量标准
结合实践谈如何选择现代教学媒体(论述)答:教学媒体分为传统和现代。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给高等学校的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促进现代教学的发展。教学媒体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的。如何选择教学媒体由教学任务的需要来选择。遵循2个原则:目的性原则1)教学目的要定的切合实际2)教学过程的一切活动都应有助于实现教学目的。媒体选择与组合的最优化原则1)要考虑教学需要与媒体的功能及特点2)要使用能获得更好效果而又使用方便,价格低的媒体。1999年,教育部制定《关于发展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意见》,提出“统筹规划、需求推动、扩大开放、提高质量”
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的过程中的作用:促进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拓展;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提高大学生修养,完善个性品质
第三篇: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学 重点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1.儒家非常重视教育在国家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礼记》是儒家著作,其中《学记》(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为经典。
2.孔子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见于其弟子辑录的《论语》中。主张“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
3.苏格拉底:古希腊人。启发式教育,《产婆术》,方法:讨论、谈话、提问等。
4.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的三个里程碑:①②③
①柏拉图:古希腊人。培养哲学人才,《理想国》和《法律篇》。
②卢梭:法国人。《爱弥儿》,强调培养自然人,教育要顺其自然,自然主义思想。被誉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革命”
③杜威:美国人。《民主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代表,提出三个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5.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1632年撰写《大教学论》,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教育要适应自然、分科教学。
6.赫尔巴特:德国哲学家,传统教育代表,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围绕三个中心:教师、教书、教室。
7.教育起源:
心理起源:孟禄,美国心理学家,强调“无意识模仿”。
劳动起源:在社会主义国家广为流传,如:中国。
第二章
教育与发展
1.教育对文化的影响:是指教育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功能:①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物+人)②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教材)③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多元文化)④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创新)
2.影响人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方面。
第三章 教育目的
1.西方传统教育目的观:
①宗教本位论:代表人物:夸美纽斯、乌申斯基、小原国芳。
②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裴斯塔洛齐、福禄培尔。基本观点: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就在于使人的本能和本性得到自由发展,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③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迪尔凯姆、凯兴斯泰纳。基本观点: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和社会价值来确定。
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①我国教育目的体现了社会主义方向性;
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③培养“劳动者”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④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的质量标准;
⑤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我国教育目的的一贯坚持原则;
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时代取向。
第五章 课程
1、课程的类型
①从内容固有属性分: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②从内容组织方式分:分科课程(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与综合课程(在于通过相关科学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和方法)。
③从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要求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④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⑤从课程性质及其表现形式分:显性课程(正式课程或官方课程)与隐性课程(学校建筑、设备、空间布置,师生关系、校训、同伴关系、校风等等。)
2、课程理论流派
①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代表人物:夸美纽斯、斯宾塞、赫尔巴特和布鲁纳。主要观点:知识是课程的核心,应重视知识的系统传授;强调以知识的学科逻辑体系来组织编排课程;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强调课程目标是理智训练和智力发展。
②经验主义课程论 代表人物:杜威。主要观点:课程的实质是经验;儿童及其活动是课程的中心;强调课程组织的心理化;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强调让儿童在活动中学习和发展。
③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代表人物:康茨、布拉梅尔德、弗莱雷。主要观点:课程是实现未来社会变化的运载工具;社会问题是课程的核心问题;课程知识应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反思,唤醒社会意识、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感;课程的学习方式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参与到社会中去。
④人本主义课程论 代表人物:马斯洛(研究人的需要)、罗杰斯。主要观点:课程目标是促成学生的自我实现;课程要适合学习者的兴趣、能力及需要;在课程的组织上,强调“整合”;在课程的设计上,重视人文学科。
3、课程的表现形式:①课程计划、②课程标准、③教材(教学材料)P115-119理解内容
4、课程实施的取向:①忠实取向(执行落实方案过程)、②相互适应取向(课程设计者和实施者进行调试)、③创生取向(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教育经验)。
5、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P124看一下
第六章 教学
1.教学的任务
①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创造性学力+发展性学力);
②发展学生能力,增强学生体质;
③.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个性的健全发展。.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教育学相统一的规律、②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规律、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④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规律
3.启发性原则—孔子
(重点记忆)
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不断发展自己的能力。
基本要求: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②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指导学生学会学习③发挥教学民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和学习评价
上课基本要求:①目标正确。能够实现认知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领域目标的统一。
②内容正确。教学内容必须保证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③方法恰当。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形象性和直观性,通知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
④结构合理。是讲授、提问、演示、讨论、练习等与教学活动融为一体。⑤教学能力强。教师具备良好的课堂组织和应变能力,有效地对课室教学进行组织、管理和控制,冷静、机智地处理课堂突发事件
⑥效果优良。看效果主要看学生是否注意力集中、是否积极主动、是否思维活跃等。
第七章
学校德育
1.我国德育内容(简答,记住)
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①爱国主义教育 ②集体主义教育 ③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教育 ④理想教育 ⑤道德教育 ⑥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 ⑦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和遵纪守法教育 ⑧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第八章
教师与学生(重点)
1.衡量教师社会地位高低因素: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专业地位、职业声望。
2.(重点记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3.(重点记忆)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①专业精神的形成。教师需通过教学实践,将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实现从理想到行为的转化,形成坚定的职业理想及正确的教育观。
②专业知识的拓展。包括学科专业知识不断加深,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不断拓宽,教育学科知识的深化,教学实践性知识的获得。③专业能力的发展。包括教学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④专业自我的建立。包括正确的自我认知,积极的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4.(记忆)学生的本质特征:①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②学生是处于发展中得人 ③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5.(记忆)教师对当代学生观:①尊重学生的人格 ②尊重学生的独特性 ③尊重学生的创造性 ④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依法施教。
6.(重点重点,大题)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影相师生关系的因素:具体表现在教师、学生与环境三个方面。
⑴教师因素。①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应明确自己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角色,师生之间是“人-人”平等的关系。②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领导方式分为专制型管理方式、放任型管理方式和民主型管理方式。③教师的智慧。教师的智慧不是一种纯粹的理性智慧,而是一种实践智慧,它整合了教师的个人知识、实践经验、人生体验、专业精神追求和个人教育品质。④教师的人格因素。教师的能力、气质、性格等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
⑵学生因素。①学生对教师的认识、评价直接影响师生关系的建立。②学生的不成熟也是影响到师生关系的因素。学生对人和事物的认识往往停留在事物表面,情绪容易激动,会发生冲撞教师的现象,从而影响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⑶环境因素。主要是学校人际关系和课堂的组织环境因素。学校人际关系包括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校领导关系。课堂组织环境包括教室的布置、座位的排列、学生的人数等。
7.(重点,大题)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策略
①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②尊重、理解、关爱学生 ③主动与学生交往,善于与学生沟通 ④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第九章
班主任工作(重点)
第三节:班级组织与管理的基本策略(一至八大点,分析、提炼、整合)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
⑴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①了解和研究班集体。包括班集体的基本情况、班级学生总体情况和学生生活社区环境等。②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家庭情况、学生个性情况等。
⑵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①查阅学生档案。②观察法。③谈话法。④调查法。
二、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
良好的班级气氛通常具有以下特点:融洽的师生关系;双向师生互动与沟通;合作的同学关系;积极的学习气氛;积极地学习风气;和谐的班级气氛。
为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教师应遵循以下原则:①运用情绪暗示原则②多运用鼓励与强化③给予各种适时关怀④教师必须以身作则⑤正确运用归因理论。
三、明确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班集体的奋斗目标根据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短期目标,如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中期目标,如本学期获得优秀班级称号;长期目标,如被评为全国先进班集体等。班主任要让班级成员明确本班的奋斗目标。
四、抓好班干部队伍建设
班主任要把班级管理好,班级骨干是必不可少的。在开学之初,班主任就要了解学生入学材料,初步掌握学生的各种能力、性格、特长,从而确定班干部的人选,此外,还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从学生的思想作风、心理状态、学习态度、主动精神等方面发现学生骨干。
五、制定班级组织的规章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将治班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六、搞好班级学习管理
班主任在班级学习管理过程中,要坚持全面发展的质量观,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完成智育任务和个性全面发展的要求。既要对学生的学习提出统一要求,重视对群体学习的管理,又要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实行分类指导,还要充分关注班级中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并创设条件,以发展个性和特长。
七、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班级活动形式多样,按活动内容可分为:学习活动、科技活动、文娱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班队活动等。班级活动是一种目的行为,班主任在设计活动过程应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①教育性原则②针对性原则③主体性原则④易操作性原则。
八、做好班级管理工作计划和总结
班级管理工作计划要根据教育政策法规、中小学培养目标来制订,要与学校工作计划和本班实际相联系,计划要全面,目的要明确,条理要清晰,阐述要简练,操作要可行。班级管理工作总结是班级工作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既是对工作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也是对工作质量的全面评估,以便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第四篇:政治经济学论述题重点
1.简述商品二因素和商品生产的劳动的二重性之间的关系 商品是为交换而产生的劳动产品。商品的二因素是指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可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从一方面来看是具体劳动,从另一方面来看又是抽象劳动。这种劳动的两个方面就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所谓具体劳动是生产某种商品的具体形式,它体现在某种劳动的特殊目的、使用的特殊工具、以特定的操纵方法作用于特定的劳动对象、以及生产出特殊的产品等诸多方面。可以说具体的劳动生产出商品的使用价值,它体现着人类支配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而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是撇开了劳动具体形式的人类脑力和体力劳动的支出。这种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因而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体现在商品之中,决定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二重性是劳动的两个方面,二者是对立的统一。同样,由他决定的商品二因素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把商品生产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个方面,并与商品的二因素联系起来是马克思的贡献,也是我们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2.国家干预经济的四大政策:(1)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调节,是指通过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来影响社会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以求得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根据财政政策对于经济运行的不同影响,可以吧财政政策区分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采取“逆经济风向行事”的调节方式。(2)货币政策:是指由国家银行即中央银行增加或减少货币的供应量,扩大或紧缩信贷,以影响利息率,进而通过利息率的升降来减少或增加投资,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有: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等。(3)产业政策:即国家通过确定支持、鼓励哪些产业,限制哪些产业,以促进经济结构合理化的政策。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政策目标,即过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趋势及某些特定的目的而确定的发展目标。二是政策手段,即为了实现政策目标,从现实出发所采取的各种措施。他通过规划经济目标政策,完善要素流动市场政策、产业标准和技术进步政策、企业规模结构政策和企业集团政策等一系列具体政策,在宏观上有重点的推动和协调国民经济发展,并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使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产业政策的作用是,引导并保证产业结构合理化,并通过结构合理化进而促进国民经济总量平衡的实现。(4)收入政策:收入政策的调节,是通过确定工资水平来控制通货膨胀,进而抑制失业上升和经济衰退。形式主要有:1.工资-物价”指导线”,即由政府根据长期劳动生产率增长趋势来确定工资和物价的增长标准,要求把工资-物价增长率限制在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幅度之内。2.实现工资-物价管制,即由政府颁布法令对工资和物价实行管制,甚至暂时加以冻结。3.以税收为基础的政策,即政府以税收作为惩罚和奖赏手段限制工资增长。3.市场调节具有哪些局限性? 1 外部性问题难以得到解决。所谓外部性问题,是指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两个方面。所谓外部不经济,是指经济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对其他经济主体的利益构成损害。所谓外部经济,是指有些经济主体不付任何代价便可得到来自外部的经济好处。2 市场运行主体的行为目标具有短视性。这就决定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不一致,微观经济活动与宏观经济总体运行的要求相背离,个别企业的组织性与计划性与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3 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由于竞争,经济主体往往不顾社会资源的约束拼命盲目投资和扩大生产,这就必然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同时,由于企业和个人掌握的经济信息不足和社会生产活动的惯性,在供求已经平衡或供过于求的情况下,生产仍有进一步增长的可能;而在供求平衡或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生产却可能会继续收缩。这些都将导致社会劳动的浪费。4 市场调节会造成人们收入分配上的不公平。在市场调节下,由于人们的智力禀赋不同,特别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中的不同地位,收入水平的差距会不断扩大,从而偏离社会公正原则。收入分配不公会引发社会矛盾,也会引起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影响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5 市场调节不能解决社会再生产中的矛盾。这些矛盾主要有: ① 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② 产业结构和经济协调发展的矛盾。3.资本周转与社会再生产的矛盾。
第五篇:简答论述题重点
简答论述题重点复习范围
一、简答题
1、自治区“六五”普法规划确立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答题参考:
(一)突出学习宣传宪法。
(二)深入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国家基本法律。
(三)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四)深入学习宣传促进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
(五)深入学习宣传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律法规。
(六)深入学习宣传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
(七)加强反腐倡廉法制宣传教育。
(八)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2、我区法制宣传教育的组织形式和原则是什么?
答题参考:法制宣传教育实行全面规划、统一领导,单位组织实施、公民广泛参与、司法行政部门监督检查的组织形式。坚持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推进法治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活动。
3、暴力恐怖活动已经成为影响新疆稳定与发展,严重损害新疆各族群众生存权和发展权的破坏性因素,其危害性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题参考:(1)暴力恐怖活动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2)暴力恐怖活动造成国家财产、人民生命财产严重损失;(3)暴力恐怖活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正常宗教事务管理;
(4)暴力恐怖活动对新疆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阻碍。总之,暴力恐怖活动是对新疆各族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严重侵犯。
4、什么是暴力恐怖犯罪?其实质是什么?
答题参考:①暴力恐怖犯罪是反人类、反社会的严重暴力犯罪行为,是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是现今人类社会的一个毒瘤。②在新疆,暴力恐怖犯罪旨在挑拨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恐怖氛围,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妄想破坏祖国统一,企图将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
5、什么是宗教极端势力?近年来,新疆宗教极端势力散布了许多反动谬论,主要表现是什么?
答题参考:①宗教极端势力是一股在宗教名义掩盖下的、传播极端主义思想主张、从事恐怖活动或分裂活动的社会政治势力。这股极端势力与“宗教”的关系,就在于它利用宗教从事罪恶活动。他们具有宗教的背景,教徒的身份,活跃在信仰同一宗教的民众中,在宗教信仰的掩护下,从事种种有组织的违法犯罪活动。②教唆、鼓吹用教法取代国法,致使国家法律的严肃性受到了严峻挑战;通过散布“异教徒”论,制造民族仇杀,破坏民族团结;鼓动“圣战”猖狂进行暴力恐怖活动。
6、应如何打击宗教极端势力、抵制宗教极端思想?
答题参考:一要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认真贯彻宗教事务条例,保证宗教活动规范有序进行。二要坚持和完善在宗教工作中长期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政策、机制和举措,加强对宗教事务的日常管理,加大基层宗教管理工作力度,提高宗教事务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水平。三要坚持和完善爱国宗教人士聘用、管理、培训、生活照顾等制度,团结、发挥好爱国宗教人士的作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四要坚决反对非法宗教活动,严厉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破坏活动的犯罪,加大对非法宗教活动专项整治的力度,从根本上铲除宗教极端思想滋生蔓延的土壤。
7、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基本内涵包括哪些方面?
答题参考:①本质属性: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统一”,要求必须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
②基本内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含着“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这五个方面,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构成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完整理论体系。
8、当前公职人员履行职责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原因是什么?
答题参考:
问题:一是法制观念淡薄。二是依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三是执法不严、徇私枉法的问题时有发生。原因:1.封建特权思想的存在是影响公职人员依法办事的思想根源。2.缺乏深入系统的法律知识学习是公职人员依法办事水平不高的直接原因。3.对执法行为的监督不力是影响公职人员依法办事的体制因素
9、工作当中,公职人员的法治能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题参考:一是能够准确把握事物的法律意义,并及时做出正确的法律判断和评价;二是能够熟练运用法律手段、遵循法律程序顺利实现工作目标;三是能够在遵守法律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创造性地运用法律解决复杂问题。
10、为什么说“讲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
答题参考: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成要有法治所保障的有序秩序。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赖法治所保障的人权基础。和谐社会的基础就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成离不开法治所维护的社会公平正义。
11、“讲法治”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哪些宪法观念?
答题参考:(1)树立社会主义制度是国家根本制度的观念;(2)树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的观念;(3)树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4)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
12、公职人员如何提高自身依法履责、依法办事的能力?
答题参考:1.提高认识,进一步强化法治观念。2.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依法履责能力。3.严格执法,自觉规范履责行为。4.模范遵守法律。5.坚持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监督。6.严格执法责任,杜绝违法行政。7.建立和完善公职人员依法履责考核制度。
13、为什么说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全面提高公职人员的法律素质是新时期新形势的必然要求?
答题参考:1.提高公职人员法律素质,是加强法治建设、推进依法行政的需要。2.提高公职人员法律素质,是履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职责的需要。3.提高公职人员法律素质是领导推动科学发展,更好地保障和服务民生的需要。4.提高公职人员法律素质是加快法治建设步伐,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的需要。
14、简要说明如何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答题参考:
(一)源头治理,关注民生;
(二)做好群众工作,满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
(三)加强信访工作,着力推动事要解决和源头治理;
(四)重视网络舆情,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五)建立健全社会矛盾调处机制,积极化解社会矛盾。
15、简述如何建立健全社会矛盾调处机制,进一步化解社会矛盾?
答题参考:一是完善化解社会矛盾的领导协调、排查预警、疏导转化、调解处臵机制。二是建立有效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积极构建和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的大调解工作体系。三是完善群众工作制度,依靠基层党政组织、行业管理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的作用,共同维护群众权益,兼顾好各方面群众关切,积极化解社会矛盾。
16、面对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如何做到转变和创新社会管理理念,不断提高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答题参考:一是从重政府作用、轻多方参与向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共同治理转变。二是从重管制控制、轻协商协调向更加重视协商协调转变。三是从重事后处臵、轻源头治理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四是从重行政手段、轻法律道德等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
17、张春贤同志指出:“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为标志,新疆文化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起点,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要看到,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新疆文化发展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
和薄弱环节”,当前,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有哪些?
答题参考:一是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巩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二是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形势严峻,巩固和加强宣传文化阵地非常紧迫;三是文化事业发展基础薄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文化产业发展滞后,需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
18、张春贤书记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围绕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发展大区转变的奋斗目标,重点抓好哪七个方面的工作?
答题参考:一要坚持不懈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二要大力弘扬和践行新疆精神;三要发挥新疆文化一体多元的优势;四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五要多出有新疆特色的文化精品;六要加快发展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七要从新疆实际出发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二、论述题(须结合实际展开论述,结合实际部分不少于答题内容的三分之一)
1、结合新疆实际,谈一谈如何预防和惩治暴力恐怖犯罪?
答题参考:第一,继续加大对暴力恐怖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第二,严密防范,依法打击暴力恐怖犯罪活动;第三,打牢反对“三股势力”的群众基础,提高反暴恐工作水平;第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第五,增进四个认同,维护国家统一;第六,继续加强国际反恐合作,特别是与周边国家的合作。
2、结合工作实际,谈一谈作为公职人员如何提高自身依法履责、依法办事的能力?
答题参考:(1)提高认识,进一步强化法治观念。(2)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依法履责能力。(3)严格执法,自觉规范履责行为。(4)模范遵守法律。(5)坚持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监督。(6)严格执法责任,杜绝违法行政。(7)建立和完善公职人员依法履责考核制度。
3、当前公职人员履行职责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原因是什么?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
答题参考:
问题:一是法制观念淡薄。二是依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三是执法不严、徇私枉法的问题时有发生。
原因:1.封建特权思想的存在是影响公职人员依法办事的思想根源。2.缺乏深入系统的法律知识学习是公职人员依法办事水平不高的直接原因。3.对执法行为的监督不力是影响公职人员依法办事的体制因素。
措施:1.提高认识,进一步强化法治观念。2.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依法履责能力。3.严格执法,自觉规范履责行为。4.模范遵守法律。5.坚持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监督。6.严格执法责任,杜绝违法行政。7.建立和完善公职人员依法履责考核制度。
4、结合工作实际,谈公职人员如何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引导群众落实“一反两讲”的基本要求?
答题参考:
(一)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
(二)引导群众充分认识反暴力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增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自觉性;
(三)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充分认识讲法治是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增强各族群众法治观念,提高法治意识;
(四)引导各族群众充分认识讲秩序是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基本要求,大力弘扬新疆精神,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5、结合工作实际,谈谈你对“讲法治”的理解,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落实这一要求?
答题参考:
一、讲法治是政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二、讲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
三、讲法治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在要求;
四、讲法治要进一步强化宪法观念;
五、讲法治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六、讲法治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依法管理各项社会事务。
6、习近平同志指出:“做好群众工作必须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请结合工
作实际,谈一谈如何切实做好群众工作,满足群众合理诉求?
答题参考:第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群众基本利益保障机制,解决好民生问题,是社会管理源头治理的根本。第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公平正义是维系社会秩序和活力的基本条件。第三,完善政府决策机制。政府科学决策是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增进公民政治参与、强化社会管理源头治理的重要环节。第四,群众的诉求,有合理的,也有一些不尽合理的,都要做好群众工作,最大限度求得群众的理解。
7、结合自治区或自身工作实际,谈一谈如何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
答题参考:
(一)源头治理,关注民生;
(二)做好群众工作,满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
(三)加强信访工作,着力推动事要解决和源头治理;
(四)重视网络舆情,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五)建立健全社会矛盾调处机制,积极化解社会矛盾。
8、“引导各族群众依法表达利益诉求是依法治疆的要求”,结合本职工作,谈一谈如何引导各族群众依法表达利益诉求?
答题参考:(1)党和政府要主导维护群众权益机制(①政府和社会应当为不同的利益群体提供畅通的利益表达渠道,使得处于不同利益群体中的个人有机会申诉其愿望和要求;②政府必须协调各种利益矛盾,使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和睦相处。);(2)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①围绕弘扬宪法精神开展法制宣传教育。②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③要把法制宣传教育与群众文化生活相结合,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文化活动。④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依法治理工作,不断探索、创新和丰富依法治理实践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