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教师招聘论述题

时间:2019-05-13 17:23: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1教师招聘论述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1教师招聘论述题》。

第一篇:2011教师招聘论述题

教师招聘考试简答题

一、简述素质教育的内容?

政治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

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二、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

1.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通过选拨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完善和发展

3.通过形成舆论、思潮,对社会政治产生影响

三、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四、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五、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社会需求。社会结构包括政治经济发展、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因素,这些社会因素对课程的共同需求体现在:对培养新的劳动者和新的政治继承人的需要;对更新课程内容的要求;对课程设计思想的影响。社会因素对课程的影响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教育方针、政策和有关的课程法规等中间环节或手段来实现的。

2.学科知识水平。课程内容源于一些主要的学科知识,因而课程目标的实现必须要以学科为依托,即在确定课程目标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学科本身的功能。学科知识及其发展成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之一。

3.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要既具有年龄阶段的差异性,又具有个体间的差异性。因此,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必然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及其需求,把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放在突出的位置上考虑。

4.课程理论。建立在不同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理论及课程的历史,对课程产生重要的结构性影响。在教育史上出现过各种课程理论,直接影响着课程的设置

六、简述教师在运用说服法改变学生态度时应注意的事项?

在实际的教学中,言语说服是通常运用一种改变学生某种态度的方法。运用时,应该注意:

1.要实事求是地提供信息。2.说服要晓以利害。3.要注意单面宣传与双面宣传相结合。

4.还应该考虑学生的原有的态度,想学生原有态度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逐步提高。

七、简述课外活动的特点?

1.组织上的自主自愿性 2.形式上的灵活多样性

3.内容上的广泛性和灵活性 4.过程上的实践性

八、简述终身教育的特点?

1.民主性 2.形式多样性 3.连贯性 4.自主性

九、简述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1.促进教师的教学:(1)了解学生的起点行为(2)作为改进教学的参考(3)确保教学目标的达到(4)评定学生的学习成果

2.促进学生的学习:(1)诊断学习的作用(2)帮助学习的作用

3.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1)对教师的管理(2)对管理工作的促进

十、简述问题解决的因素?

主观因素:1.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 2.认知结构 3.动机程度 4.智力水平5.定势 6功能固着客观因素:1.问题本身特点 2.外界环境

版权所有,翻版必究

十一、简要说明学生中心课程理论的优缺点?

优点: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在课程设计与安排上满足了儿童的兴趣,有很大的灵活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实践活动,重视学生通过亲自体验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去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围绕现实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精心设计和组织课程,有利于现实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

缺点:过分夸大儿童个人经验的重要性,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与顺序,只能使学生获得一些零碎片段的知识,不能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降低了学生的知识水平。

十二、联系实际阐述“六步三段两分支”课堂教学过程模式?

“六步”是指不论哪类知识,其完整的学习过程都经过:注意与预期、激活原知识、选择性知觉、新信息进入原有命题网络、认知结构重建于改组(变式练习、知识转化为技能)、根据线索提取知识(技能在新的情景中运用)六个步骤。同时也就有相应的六个教学步骤:

1.引起注意与告知目标;2.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3.呈现有组织的信息;4.阐明新旧知识关系,促进理解;5.对复习与记忆提供指导(引出学生的反应,提供反馈与纠正)6.提供提取知识的线索(提供技能应用的情景,促进迁移)。

“三段”是指学习和教学的六个步骤可以概括为三段:一至四为一段,其中心任务是知识的理解;第五步和第六步分别为第二段和第三段,其中心任务是知识的巩固和转化(第二段),知识的提取与运用(第三段)

“两分支”是指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过程的前四步相同,从第五步开始出现分支:一支表示陈述性知识的巩固和提取,一支表示程序性知识的变式练习和迁移。

十三、简述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为了现实;2.环境制约着身心发展水平、方向,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进程和速度

十四、简述认知策略学习的条件?

内部条件:原有的知识背景;反省认知发展水平;现实的动机水平

外部条件:训练方法;变式与练习;有一套外显的可以操作的训练技术

十五、简述教师成长的影响因素?

教师成长的影响因素:在从新手到专家水平的教师成长过程中,制约因素可分为三类:个人因素、情境因素、系统过程。个人因素涉及教师自身的职业与能力等方面特征,包括教师的自我评价,师德状况,人际关系、认知能力、职业发展和动机水平等;其中认知能力是关键因素。情境因素指教师学习或工作的环境,教师所处的环境分为五个层面:社会与社区、学校体制、学校氛围、教学小组与部门、课堂。系统过程即有目的地影响教师成长的特定方法和手段,具体有考研活动、反思训练等等。此外,教师也可采用自我目标导向、合作小组、专家指导等方式来促进教学能力的发展。

十六、简述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主要有卢梭、帕克、爱伦·凯。

主要观点:1.认为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教育必须反对和排斥现实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干扰;

2.有利于人的发展的教育一定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教育却不一定有利于人的发展

十七、简述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1.有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非人为(非任意的)实质性的(非字画的)联系的过程。

2.提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奥苏伯尔发现在学习主要内容之前,要给学生提供有意准备好的、略微概括的、抽象的内容,这可以促进学生对后面材料的学习。先行组织者给学生提供了“心理支架”

3.对有意义学习进行了由简到繁三种分类:代表性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4.概念与命题的同化模式:下为学习(类属学习),上位学习(总括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十八、简述德育的经济功能表现在那些方面?

从微观方面看,德育通过发展和完善个体的某些道德素质,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

从宏观方面看,通过德育能够变革或形成某种社会意识形态,这其中包括变革或形成一定的经济文化,经济思想,从而对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经济行为的价值取向产生形朔作用

十九、简述教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所具备的职业素养。

专业知识素养: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 专业才能素养:教学技巧,教训能力,教研能力

专业精神素养:专业道德,专业情操,专业理想,专业人格和专业自我

二十、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二十一、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目标有哪些特点?

1.德育目标更趋完整性2.注意了德育的层次性

3.注意到了社会要求和个人发展的统一4.注重稳定性与变革性

二十二、简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

1.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认知过程。布鲁纳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认知过程,而不是机械地把特定反应与特定刺激练习起来的过程。

2.对儿童心理发展实质的看法。布鲁纳认为,儿童心理发展以信息的处理和储存系统为基础,这一系统能对代表客观事物的抽象符号作出反应。

3.重视学习过程。布鲁纳认为重要的不在于记住多少事实,而在于获得知识的过程。教师不是给学生提供结论,而是组织学习情境,让他们了解学习的过程或探索的方法。

4.强调形成学习结构。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要使事物之间有意义联系起来去进行理解。布鲁纳十分重视已有经验在学习中的作用。

5.提倡发现学习。布鲁纳认为,对学习过程的重视,强调过程的学习结构,在强调分析性推理的同时注意直觉,布鲁纳认为,对学习过程的重视,强调课题的学习结构,在强调分析性推理的同时注意直觉思维以及激发学习的内部动机等几方面,都可体现在一种教学方法中,这就是发现学习。

二十三、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教学的基本任务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3.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判情趣和能力;

5.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二十四、简述在确立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是发展人的一种特殊手段,教育目的直接指向个体的发展,但个体的发展又离不开社会;人的自我价值与人的社会价值是统一的,前者只有通过后者才能够表现出来;人既需

要社会化又需要个性化,既必然社会化又必然个性化。

二十五、简述影响学制的因素?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民族文化传统

二十六、读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课外读物获取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它既强调学生的“读”,又强调教师的“指导”

运用读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有如下几点:

1.指导学生精心阅读教科书。根据不同的学科性质和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读书。

2.指导学生善于阅读参考书。一要帮助学生有计划地选读有用的书籍,切忌“盲读”。二要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读书方法,使其寻绎思路,领略要旨,融会贯通。

3.指导学生写好各种形式的读书笔记。做好读书笔记,对巩固记忆、理清思路大有裨益。二

十七、试论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策略?

1.确立良好的专业自我意识 2.制定专业发展的自我规划 3.以日常教育生活为资源,实现教师专业的发展与完善。

二十八、试论新课程改革中教学改革要实现的五个转变?

1.变单纯传授知识为在传授知识过程中重视能力培养

2.变单纯抓智育为德智体教育全面发展

3.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主体

4.变平均发展为因材施教,发展个性

5.变重教法轻学法为教法学法同步改革

二十九、简述当代学制发展的特征?

1.重视学前教育,注意早期智力开发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4.高等教育结构多层次化,类型多样化5.接受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继续教育 三

十、教学过程中主要有哪些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规律指在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联系。

教学过程基本规律是教学规律中高层次、起主导作用的规律,是制定教学原则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3.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规律4.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规律

十一、学校在进行集体教育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1.要从理论上明确集体主义教育中的“集体”是“真集体”,而非“假集体”

2.集体主义并不排斥个人利益

3.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要肯定个人主义的价值

十二、试论如何多角度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

1.利用地方和社区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内容2.联系学生社会实际与现代科技开发课程内容

3.综合、延伸和重组学科知识开发课程内容

十三、简述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

1.教育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十四、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1.个体品德发展是诸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品德发展是个体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的3.心理内部矛盾是个体品德发展的动力4.个体品德发展与形成具有长期性与反复性。

十五、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1.传承功能 2.选择功能 3.融合功能 4.创新功能

十六、在教师职前教育中如何进行师德教育?

1.通过大学“入学教育课”强化教师的专业思想 2.设置专门的师德教育课程3.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师德教育4.在教育实习中加入师德教育内容

十七、班级活动主题的提炼应遵循哪些原则?

1.小中见大,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选择主题2.大中见小,从社会大背景中提炼主题

3.常规中创新,从传统教育中拓展主题4.主题班会还应顺应形势发展,拓展诸如心理健康教育、性知识教育、挫败教育、网络教育、禁毒教育、国际形势教育等新的教育主题,以满足新时代对学生素质的新要求。

十八、试论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所起的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系统性以及高度的组织性

3.学校教育是一支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队伍担负的培养人的工作

4.学校教育能最大限度地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5.学校教育可以抓住儿童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

十九、简述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2.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使受教育者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4.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5.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

十、简述义务教育的概念及其基本特性?

义务教育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

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免费性

十一、简述概念与命题的同化模式。

所谓同化就是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知识(概念、命题)理解新知识。同化模式有以下几种:

1.下位学习:当所学的新知识相对于原有认知结构为下位关系时,新旧知识的同化作用就表现为新知识被吸收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充实了原有认知结构,新知识本身也获得了再吸 收新材料的力量。

2.上位学习:当所学的新知识相对于原有认知结构为上位关系时,新知识就要由原有认知结构组织起来。即当认知结构已经形成了几个概念,现在要在这几个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摄程度更高的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

3.并列结合学习:当所学的新知识相对于原有认知结构既不存在上位关系,也不存在下位关系,只是和认知结构中的某些观念具有一般的吻合性时,可能产生联合意义。这种学习称为并列结合学习。

十二、试论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

1.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2.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3.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4.是三级管理课程

十三、试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角色的更新转换?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学习的促进者;学生的交往者和合作者;终身学习者;教育教学行为的研究者;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十四、简述作为教师如何学习教育学?

1.把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使教师教育理论水平与教育实践能力相互促进。

2.将继承我国优秀教育传统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起来

3.把专业理论与交流讨论结合起来

4.把专业阅读与教育写作结合起来

十五、简述我国爱国主义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爱国主义教育要把爱祖国与爱国家相对区分开来

2.爱国主义教育要把民族自豪感与危机感结合起来

3.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际主义教育联系起来

4.爱国主义教育要体现层次性

十六、简述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共同点?

1.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学习任务。

2.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

3.强调学生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

4.强调学生理解知识建构过程

5.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十七、结合实际论述教育中三种典型的师生关系模式对学生的影响?

三种典型的师生关系模式是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上述三种师生关系模式对于学生的影响,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

1.在专制型模式之下,教师在场时的学生成绩要高于教师不在场,学生认为学习只是听从教师的命令,教师离开课堂学习则明显松垮。

2.在放任型模式之下,学生不仅道德差,而且学习也差。学生之间没有合作,谁也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

3.在民主型模式之下,学生学习是质和量都很高。不论教师子在不在课堂,学生的努力程度适中。

十八、联系实际论述怎样有效地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设置具体目标及到达目标的方法

2.设置榜样

3.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4.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5.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学习动机的激发指使潜在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的行动。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4.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学习动机

第二篇:教师招聘基础知识论述题

1、尼克・胡哲天生没有四肢,从小很自卑和孤独,随着他的成长在老师和父母的指导下,有了很大的成就。问:请结合材料分析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18分)答: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概括起来有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及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这几大类。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但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生理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尼克虽然没有手脚,但他的五官是正常的,并且具有大脑,这为他能够正常接受教育提供了可能性。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对儿童而言,常常是通过教育活动实现的。尼克的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都非常好,这位他能够取得成就奠定了很好的外界条件。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因为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因此能够加速个人的发展,开发个体的才能和功能。尼克的成功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和帮助。这位他能够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长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等起到主导作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指向性和程序性,体现了人的主动选择。教育需要非常重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尼克能够克服自身缺陷,取得巨大成就最根本的因素是自己的坚持不懈和刻苦努力。这体现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个人发展的决定性的作用。

2、学生A:中学学习英语语法对以后学习英语帮助很大 学生B:平面几何学的好,后来学习立体几何就简单了,知识之间有很大联系 学生A:不光知识这样,弹琴也是,会弹电子琴,学钢琴也快 学生B:可有时候也不一样,会骑自行反而影响骑三轮车。学生A:有意思,学习很奇妙(1)请分析材料中两位同学谈话用到的学习原理。(10分)

(2)教师应该如何利用这一原理促进学生的学习。(8分)

(1)答:这两位同学所谈论的学习原理是学习的迁移有关理论。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根据是迁移的性质可以把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叫正迁移,就是使两种学习之间相互促进。例如学习语法后对学习英语帮助很大;学习习近平面几何后对立体几何有帮助;会弹电子琴就比较好学钢琴。一种学习对另―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叫负迁移,也就是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例如:学习骑自行车后影响骑三轮车。(2)答: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赖于教学,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精选教材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有用的经验,教学内容就必须精选。教师应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而每一门学科中的基本知识(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技能和行为规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迁移价值较大。大量的实验都证明,在教授概念、原理等基本知识的同时,配合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事例,并阐明概念、原理的适用条件,则有助于迁移的产生。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精选的教材只有通过合理的编排才能充分发挥其迁移的效能,否则迁移效果小,甚至阻碍迁移的产生。为此,既要防止教材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割裂、支离破碎,又要防止相互干扰或机械重复。网络化是一体化的引申,指教材各要素之间上下左右、纵横交叉联系要沟通,要突出各种基本经验的联结点、联结线,这既有助于了解原有学习中存在的断裂带及断裂点,也有助于预测以后学习的发展带、发展点,为迁移的产生提供直接的支撑。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得以体现、实施的,教学程序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无论是宏观的整体的教学规划还是微观的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都应体现迁移规律。先教什么、学什么,后教什么、学什么,处理好这种教学与学习的先后次序是非常必要的。在宏观上,教学中应将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作为教学的主干结构,并依此进行教学。在微观上,应注重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或有意识地沟通具有相似性的学习。简言之,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努力体现迁移规律。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意味着仅教给学生组织良好的信息还是不够的,还必须使学生了解在什么条件下迁移所学的内容、迁移的有效性如何等等。掌握必要的学习策略及其元认知策略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许多研究证明,学习策略及元认知策略具有广泛的迁移性,同时它们又能够提高学习者的迁移的意识性。结合实际学科的教学来教授有关的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策略,这不仅可以促进对所学内容的掌握,而且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了迁移的意识性,从根本上促进迁移的产生。

第三篇:2016年教师招聘考试论述题

2016年教师招聘考试论述题

简述如何养成良好的情绪。(1)形成正当的、合理的需要;

(2)培养高尚的人生观和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3)锻炼身体和培养幽默感;(4)培养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1)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2)在实践中培养与锻炼学生的性格;(3)家长与教师应该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4)建立优良学生集体,形成良好班风与校风,提进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5)注意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进行性格培养。

简述教师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1)合理地没计问题;(2)面向全体学生提问;(3)目的明确,把握好时机;

(4)提问的语言要准确,具有启发性;(5)提问的态度要温和目然;(6)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

联系实际,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答: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它的意义是:(1)师德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提高起保证和推动作用,使教师保持良好的从业心态;(2)教师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是直接的示范,对于养成良好品德处于关键时期的小学生来说,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因素;(3)师德修养直接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简述教师在教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1)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简述思维的类型。

(1)根据思维发展水平的不同,可以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可分为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可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可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简述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

(1)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2)行为规范的示范者;(3)班集体的管理者;(4)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5)学生成长的合作者;(6)教学的研究者。1.知觉有哪些基本特性?

知觉的基本特性有:(1)选择性(2)整体性(3)理解性(4)恒常性 2.教师如何备好课?

教师备好课应做好的三方面工作是:

(1)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阅读有关参考书。

(2)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的质量,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习惯。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和作出准确的预见。

(3)设计教法。在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考虑如何把教材传授给学生,其中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确定教法等问题。说明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定、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制约着教育发展规模、速度以及学校结构、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有哪些知识素养?

(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2)精深的专业知识。(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5.人的思维分哪些种类?

1)根据凭借物或形态不同可分动作(或行动)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律可分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3)根据思维过程指向性与答题目标不同分集中(求同)思维与发散(求异)思维。二十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6)教育全球化;

(7)教育信息化;

(8)教育具有科学性。试述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

①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②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③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

④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①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②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③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④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试述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一名优秀教师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职业素养?

(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2)教师的知识素养;

(3)教师的能力素养;

(4)职业心理健康。

7.试述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师范教育;

(2)入职培训;

(3)在职培训;

(4)自我教育。如何实现教师专业化?

一方面,国家和政府应对教师专业化形成系统的保障。

(1)加强教师教育;

(2)制定法律法规;

(3)提供经济保障。

另一方面,教师个人需要为实现专业化应做出主观努力。

(1)善于学习;

(2)恒于研究;

(3)勤于反思;

(4)勇于实践。

试述现代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④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2)学生是独特的人

①学生是完整的人;

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③学生是责权主体。

试述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首先教师方面应该做到: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5)发扬教育民主;

(6)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7)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8)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其次,学生方面应该做到:

(1)正确认识自己;

(2)正确认识老师。

最后,其他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有: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纯洁性;

(2)加强学风教育,促进良好学风养成,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风氛围下健康地学习,这对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和价值。试述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

(4)心理相容。论述教学的基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5)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论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试述我国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这一类教学方法运用极为广泛,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四种。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直接性和真实性的特点,主要有演示法和参观法两种。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四种。

(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而获得知识的方法,主要是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地使学生处于一种类似真实的活动情境之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教学方法。

试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④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的发展;

⑤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2)班级授课制的不足

①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

②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班级授课制中,无论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只能适应部分学生;

③在班级授课制中,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基本空间,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学生的交往受到限制;

④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试述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1)教学目标明确;

(2)教学内容准确;

(3)教学结构合理;

(4)教学方法适当;

(5)讲究教学艺术;

(6)板书有序;

(7)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试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试述我国当前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趋势。

(1)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①中小学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未得到落实;

②德育目标脱离实际且杂乱无序;

③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

④知与行分离,重视德育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教育和道德行为的养成;

⑤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2)我国中小学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

①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

②确立符合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德育目标;

③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方式,改进德育内容;

④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和形式;

⑤坚持知和行统一,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

⑥因地制宜开展德育活动。试述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27.试述新课程理念引领下的教师教学行为发生的变化。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28.试述新课程改革中新的教学观。

(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4)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应遵循哪些原则?

(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3)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4)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6)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试述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1)教师职业道德适用的针对性;

(2)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双重性;

(3)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全面性;

(4)教师职业道德功能的多样性;

(5)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典范性;

(6)教师职业道德影响的广泛性。试述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

(1)树立远大的职业道德理想;

(2)掌握正确的职业道德知识;

(3)陶冶真诚的职业道德情感;

(4)磨炼坚强的职业道德意志;

(5)确立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

(6)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4)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新课程提出的三维是什么?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1)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性目标,重在智能的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终极性目标,重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与方法是关键性目标,是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达成的途径。可以说,知识与技能是物质载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动力,过程与方法是策略,三者是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有机体。论述知、情、意三者之间的关系。

(1)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2)认知过程是产生情绪情感的基础,情绪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知过程;

(3)认知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知过程;

(4)人的情绪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绪情感。

42.试述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首先要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教学内容的无意注意因素,如保持教室的安静;其次则应充分利用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的因素,如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再次要考虑学生本身状态,如不易过度疲劳,讲课内容符合学生需要,引起学生无意注意。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一方面要经常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目的越明确,注意越容易集中;另一方面要合理组织教学活动,如课堂提问。同时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间接兴趣。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如上课之初教师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把学生的注意转移到本节课上来,形成有意注意;讲授新的内容时,设法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讲授重点难点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形成有意注意,等等。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

(3)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

(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

(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此外,教师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如学习的坚韧性、独立性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应教会他们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

试述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的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联系教学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创造性想象是学生目前和将来从事创造活动的心理条件。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需要做到五个方面。

(1)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手段和运用不同措施来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改进表象的质量,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想象。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想象并不是凭空产生,它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除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储备为基础外,还需要大量的知识经验。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绘画、手工、雕刻以及文艺演出等活动,都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想象力的有效途径。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积极的幻想对学生的想象活动具有直接推动作用。

联系实际,论述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概念。

教学是引导学生获得科学概念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概念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

(2)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

(3)充分利用“变式”;

(4)正确运用语言表达;

(5)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

思维品质的特性是什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特性是:

(1)思维具有广阔性与深刻性;

(2)思维具有独立性与批判性;

(3)思维具有灵活性与敏捷性。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试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以及防止遗忘的方法。

影响遗忘的因素有:

(1)学习材料的性质;(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3)识记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4)识记方法;(5)时间因素;(6)情绪和动机。

防止遗忘的方法:

(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7)掌握复习的量。

结合实际,谈一谈教师怎样才能善于识别学生的情绪状况并教会学生调节和控制情绪。

(1)教师只有明确了良好情绪的标准,才能正确识别和把握学生的情绪状况。良好的情绪有以下几条标准:

①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的影响,善于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②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 ③有良好情绪的学生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④良好的情绪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2)教会学生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需要做到以下几

①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②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③培养学生能够正确看待问题;

④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⑤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

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学习兴趣的形成和表现上有很大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应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应对严重偏爱某一学科的学生给予正确引导,一方面使其在对某一门学科感兴趣的基础上培养起对其他学科的兴趣;另一方面还应以此为中心兴趣,指导学生在该领域涉猎更广泛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以此为自己的志趣,甚至是一生的事业。

(2)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几乎每个班级都有好学生和差学生。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必须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论述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童年期。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学习开始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其抽象逻辑思维仍需以具体形象为支柱。儿童的自我意识增强,对自我有了一定评价。

(2)少年期。少年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抽象思维已

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为支柱。思维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也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同龄人间的交往和认同大大增强,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3)青年初期。青年初期相当于高中时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这一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要地位,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自我同一性建立,处理不好这时期的矛盾容易出现自我同一性混乱。试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④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的发展;

⑤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2)班级授课制的不足

①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

②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班级授课制中,无论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只能适应部分学生;

③在班级授课制中,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基本空间,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学生的交往受到限制;

④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联系教学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二十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6)教育全球化;

(7)教育信息化;

(8)教育具有科学性。

教师通过哪些途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能容忍、支持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思维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②留给学生充分的选择余地。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常用的方法有:①直觉思维训练;②头脑风暴法;③发散思维训练;④推测与假设训练;⑤自我设计训练。

试述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

(4)心理相容。

14.试述活动中心论的优缺点。.试述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1)教师要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样才能创设问题的情境;

(3)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并应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结合实际教学,谈谈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是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是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概念或规则的正例传递了最有利于概括的信息,反例则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

(2)正确运用变式。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3)科学地进行比较。通过同类比较,便于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本质与非本质,从而找出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特征。通过异类比较,有利于确切了解彼此间的联系与区别,防止知识间的混淆与割裂,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的最常用方法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

试述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首先教师方面应该做到: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5)发扬教育民主;

(6)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7)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8)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其次,学生方面应该做到:

(1)正确认识自己;

(2)正确认识老师。

最后,其他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有: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纯洁性;

(2)加强学风教育,促进良好学风养成,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风氛围下健康地学习,这对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和价值。

优点:(1)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在课程设计与安排上满足了儿童的兴趣,有很大的灵活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强调实践活动,重视学生通过亲自体验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去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强调围绕现实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精心设计和组织课程,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

局限性:过分夸大儿童个人经验的重要性,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与顺序,从而使课程设置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因此不能保证课程教学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只能使学生获得一些零碎片段的知识,不能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降低了学生的知识水平,教育质量很难保证。因此,表面上看它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实质上却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另外,以儿童为中心,容易轻视教育的社会任务。论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

试述我国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这一类教学方法运用极为广泛,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四种。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直接性和真实性的特点,主要有演示法和参观法两种。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四种。

(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而获得知识的方法,主要是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地使学生处于一种类似真实的活动情境之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教学方法。

试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学习兴趣的形成和表现上有很大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应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应对严重偏爱某一学科的学生给予正确引导,一方面使其在对某一门学科感兴趣的基础上培养起对其他学科的兴趣;另一方面还应以此为中心兴趣,指导学生在该领域涉猎更广泛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以此为自己的志趣,甚至是一生的事业。

(2)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几乎每个班级都有好学生和差学生。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必须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试述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试述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首先要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教学内容的无意注意因素,如保持教室的安静;其次则应充分利用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的因素,如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再次要考虑学生本身状态,如不易过度疲劳,讲课内容符合学生需要,引起学生无意注意。(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一方面要经常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目的越明确,注意越容易集中;另一方面要合理组织教学活动,如课堂提问。同时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间接兴趣。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如上课之初教师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把学生的注意转移到本节课上来,形成有意注意;讲授新的内容时,设法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讲授重点难点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形成有意注意,等等。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

(3)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

(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

(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此外,教师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如学习的坚韧

性、独立性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应教会他们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试述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的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联系教学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创造性想象是学生目前和将来从事创造活动的心理条件。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需要做到五个方面。

(1)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手段和运用不同措施来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改进表象的质量,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想象。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想象并不是凭空产生,它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除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储备为基础外,还需要大量的知识经验。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绘画、手工、雕刻以及文艺演出等活动,都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想象力的有效途径。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积极的幻想对学生的想象活动具有直接推动作用。

联系实际,论述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概念。

教学是引导学生获得科学概念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概念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

(2)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

(3)充分利用“变式”;

(4)正确运用语言表达;

(5)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

思维品质的特性是什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特性是:(1)思维具有广阔性与深刻性;(2)思维具有独立性与批判性;(3)思维具有灵活性与敏捷性。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试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以及防止遗忘的方法。

影响遗忘的因素有:

(1)学习材料的性质;(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3)识记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4)识记方法;(5)时间因素;(6)情绪和动机。

防止遗忘的方法:(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

习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7)掌握复习的量。结合实际,谈一谈教师怎样才能善于识别学生的情绪状况并教会学生调节和控制情绪。

1)教师只有明确了良好情绪的标准,才能正确识别和把握学生的情绪状况。良好的情绪有以下几条标准:

①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的影响,善于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 ②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③有良好情绪的学生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④良好的情绪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2)教会学生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②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③培养学生能够正确看待问题;

④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⑤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

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教师通过哪些途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能容忍、支持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思维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②留给学生充分的选择余地。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常用的方法有:①直觉思维训练;②头脑风暴法;③发散思维训练;④推测与假设训练;⑤自我设计训练。

联系教学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简述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答:(1)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以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4)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第四篇:教师招聘考试简答论述题

离差智商公式

100+15*Z=100+15*(80-70)/5=130

一、德育原则

1、导向原则。进行德育教育时要有明确的理想性和方向性,指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贯彻导向原则的基本要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德育目标要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疏导原则。进行德育教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知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基本要求:严有度,严有方,严有恒,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能迁就学生。

4、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教育中,教育者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2、长善救失,通过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觉进行自我修养。

5、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进行德育教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的将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的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照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

6、因材施教原则。进行德育教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要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的进行教育。

7、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德育教育时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一个学生,同时通过对学生的个别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人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建立健全学生集体;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增强集体的生机和活力。

一、德育过程的特点(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1、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知,即品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包括品德认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在掌握品德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对某些品德行为的善恶进行分析,评价,形成品德判断。情,即品德情感,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人们对客观事物作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意,即品德意志,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而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它表现为:在确定品德动机时,能够用理智战胜欲望,在实践品德行为时,能排除各种干扰,坚持到底。行,即品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

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二)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1、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有赖于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任何外界的教育和影响,都必须通过学生思想状态的变化,经过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才能发生作用,促使学生品德的正直形成。

2、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的德育水平之间的矛盾。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根据这一规律,要求教育者在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发挥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1、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将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德育目标决定了德育内容的性质

二、论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教育启示

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创立,在维果斯基,奥苏伯尔,布鲁纳等人的推动下得以充分发展形成较完整的体系。

知识观

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知识不可能以实体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较普遍的认可,但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些命题会有同样的理解。不同的人对同一种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对事物的理解不取决与事物本身,他同时取决于我们原有的知识背景。

学习观

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主动的信息构建者。

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技能,掌握有关工具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共同体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共同构成,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

3、学习的情境性。强调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情境性,认为知识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存在,知识是存在于具体的、情境的、可感知的活动中,只有通过实际活动才能真正被人了解。人的学习应该与情景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

教学观

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教学不再是传递客观而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激发出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活动,以促成新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化和改造。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教学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并且是间接去体验的。但要使人类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依靠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进一步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关系。

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而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奠定了基础。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要有机结合起来。

4、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建立合作、有爱、民主的师生交往关系。

四、教师如何热爱学生(教师热爱学生的基本要求)

1、把对学生的爱与严格要求向结合。不迁就,不放纵或溺爱学生。

2、把爱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权。

3、要全面关怀学生。关系学生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

4、要关系全体学生。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5、理解和宽容学生。了解学生的特点,理解学生特定情境下的行为,给他们反思和纠正不良行为的机会。

6、解放学生。给学生时间,空间和权力,使他们能够在准确的指引下创造性的学习,自由的学习

7、对学生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驾驭自己的情绪,不将个人的消极情绪带到教育中来。

五、移情:指在人际沟通过程中能够换位思考,感同身受。用于师生沟通和心理咨询等各种人际沟通。

六、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问题常常受到问题类型、呈现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呈现问题的方式将影响个体对问题的理解。

2、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质和量都影响着问题的解决。与问题解决相关的经验越多,问题被解决的可能性就越大。可以说拥有某一领域的知识经验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但若大量的知识经验是以杂乱无章的方式储存在头脑中,对问题的解决也毫无帮助。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储存方式决定了问题能否有效解决。

3、定势与功能固着。(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思维的定势是个体先前的思维活动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后继同类思维活动的决定趋势。定势是影响学习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学校情境中为题解决主要通过学习迁移实现。因此,定势必然影响问题的解决。功能固着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通常的功能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熟悉了某个物体通常的功能,就很难再发现该物体所具有的潜在的功能。当某种情况下需要利用物体潜在的功能解决问题,功能固着就会起到阻碍的作用。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1、帮助学生牢固的记忆知识。知识记忆的越牢固、越准确,提取得也就越快,越准确,成功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记忆和提取知识的方法;

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教师要注重概括,抽象,归纳和总结;

3、重视知识的联系,建立知识网络化结构。

(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1、注重练习的质量,提高练习的有效性;

2、注重练习的内容,加强练习的综合性。

(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七、在西方历史上最早论述心理现象的专著是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

八、学习策略: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的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九、论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表现在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因材施教上。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时各个不同的学生,必须灵活的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其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不断更新上。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突出表现在教育急智上。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4、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十、良好态度和品德的培养

1、有效的说服。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教师说服时应考虑到学生原有的态度,若原有态度与教师所希望达成的态度具有较大的差距时,不能急于求成,不要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否则将难以改变,还容易产生对立情绪。教师应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

2、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在给学生呈现榜样是要考虑到榜样的年龄,性别,爱好,社会背景的特点,以尽量与学生相似。另外,给学生呈现的榜样是受人尊敬的,地位较高,能力较强且具有吸引力的榜样。这样的榜样具有感染力和可信度,使学生产生共鸣,也容易成为学校追求向往的对象,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希望通过学习这样的榜样来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榜样的示范方式有多种方式。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和惩罚。

5、价值辨析。引导个体利用理性的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

十一、社会主义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包括: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

十二、简述奥苏伯尔学习动机的分类。(学校教育情境中)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所有指向学业的行为都可以从三方面的内驱力加以解释: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就是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简而言之就是一种求知的需要。这种动机指向学习任务本身,满足这种动机的奖励就是学习本身提供的,因而也被称为内部动机。

自我提高内驱力:通过自身的努力,胜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获得社会地位的需要。自我内驱力指向的是一定的社会地位,它以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为满足。这种内驱力属于成就动机的组成部分,属于外部动机。附属内驱力: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或者权威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把学习和工作做好的需要。对于学生来说,附属内驱力表现在,为了得到教师或家长的称赞表扬而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的需要。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表现的最为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独立性的增强,附属内驱力在强度上有所减弱,附属对象上也从家长教师转移到同伴身上。

十二、如何促进学习的迁移(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相似性

A、学习材料之间的相似性,辨别学习材料知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促进迁移的重要条件。即有助于正迁移,也能克服由于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可能带来的负迁移。B、学习情境的相似性,任何知识经验的获得和应用都和一定的情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两次学习活动中,如果出现相似的环境,相同的场所,相同的学习者,学习迁移就很容易产生。

2、原有的认知结构

A、学习者的背景知识,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已有的知识背景越丰富,越能被学习者主动的加以利用,越有利于新的学习,迁移越容易。

B、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效果越好。C、学习策略的水平,3、学习的心向和定势

心向与定势常常指的是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的形成往往是由于先前的反复经验,它将支配个体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后继的同类问题。陆钦斯的“量杯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的一个典型例证。

十三、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在正常情况下心理发展总是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尽管发展的速度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逾越的。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十四、学习动机的分类

根据学习动机的来源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时长分为: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分为:高尚的动机和低级的动机 奥苏伯尔的分类: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十五、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作用可表述为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

桑代克主张教育心理学研究应该采用实验法和测量的方法。罗杰斯认为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十五、典型的学习策略

迈克卡把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认知策略是信息加工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的从记忆中提取信息。认知策略主要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和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常用的复述策略方法有:

1、利用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

2、排除相互干扰

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4、多种感官参与

5、复习方式多样化。

6、划线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习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从而增加新学习材料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理解性的记忆策略,和复述策略结合使用可以提高记忆效果。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方法有:

1、利用记忆术(常见的记忆术利用位置记忆法,关键词,缩减和编歌决,视觉联想,谐音记忆)

2、做笔记;

3、提问;

4、生成性学习(就是训练学生对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现,例如图形,图像,表格等,以加强其深层理解。不是简单的记录和记忆信息,而是改动对这些信息的知觉。)

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背景知识的多少在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

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常用的组织策略

1、列提纲;

2、利用图形(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

3、利用表格(一览表,双向表)

元认知策略:学习者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有效的监视及控制策略。包含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相关概念: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调节。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其中元认知监控是核心成分。)

计划策略: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

监视策略:在认知活动进行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打到的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包括阅读时对主义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调节策略: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就是帮助学生有效的利用和管理资源,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常用的管理策略有

1、时间管理策略(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2、环境管理策略

3、努力管理策略(为了使学生维持自己的意志努力,需要不断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激励,包括激发内在的动力,树立为了掌握而学习的信念,选择有挑战的任务,调节成败的标准,正确认识成败的原因及自我奖励);

4、学业求助策略(善于学习工具的利用和社会人力资源的利用)

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最终追求的目标。

十六、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

(一)行为改变的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惩罚法,自我控制法

(二)行为演练的方法:全身松弛法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

(三)认知疗法

(四)其他方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理性—情绪疗法

三生教育:生存教育,生命教育,生活教育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1、师德为先,以德化人

2、规模适当,结构合理

3、提高质量,提升待遇

4、改革机制,激发活力。

十七、有一种观点认为“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请对这一观点进行判断和分析。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新课改对教师角色的转变,即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中解放出来,把重心转移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上,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教学中,教师除了教给学生知识、技能,还应该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能够不断的获取新知识。正所谓“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以渔。”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取得良好的成绩,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使他们离开了教师,离开了课堂,还能自主学习,成长,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十八、什么是教育机智,及运用教育机智的原则

教育急智是指,教师对突发性教育情境做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能力。应遵循以下原则:

1、因势利导。教师要顺着学生心理、思想行为的发展趋势,加以有效的引导。

2、随机应变。教育情境错综复杂,遇到突发情况,教师要迅速的判明情况,果断的采取促使,避免事态愈加严重。

3、掌握分寸。在教育学生和处理问题时,能够说话适度,行为得体,方法得当。

4、审时度势。针对实际教育情况,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教师要善于把握教育时机。

5、因材施教。教师的教育对象千差万别,只有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个性特点和行为表现的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才能对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十八、教学评价的功能、原则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的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功能:

1、诊断教学问题。

2、提供反馈信息。

3、调控教学方向。

4、激励学习热情。

5、检验教学效果。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整体性原则。

4、指导性原则。

十九、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1、接近—接近型冲突。也称双趋冲突。指当个体以同等程度的两个动机去追求两个有价值的目标时,因不能同时得到而产生的动机冲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就是这种冲突

2、回避—回避冲突。也称双避冲突。指个体以同样程度的两个动机去躲避两个具有威胁性的事件或情境,因不能同时避免而产生的动机冲突。

3、接近—回避冲突。也称趋避冲突。指个体对一个事物同时产生两种相反的态度取向时内部的动机冲突。

4、多重接近—回避冲突。也称多重趋避冲突。这是一种最复杂的冲突,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遇到的冲突。

二十、意志的概念、意志品质,意志品质的培养。

概念:指人自觉的确定目标,有意识的根据目标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行动可分两个阶段:准备阶段,执行阶段。意志品质:

独立性(自觉性)个体自觉确定行动目的,并独立自主的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

果断性,指一个人善于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的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方面的意志品质。坚韧性,指在执行决定阶段能矢志不渝、坚持到底,遇到困难挫折能顽强乐观的面对和克服 自制力,指能够完全自觉、灵活的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培养

1、加强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确立正确的行动目标。

2、组织实践活动,加强意志锻炼。

3、发挥教师和班集体的影响,给予必要的纪律约束。

4、启发学生进行意志的自我锻炼。

二十一、表扬对学习具有促进作用,批评则会伤害学生的自尊自信,所以教育中只能表扬不能批评,这种说法是否正确,请结合心理学知识说明理由。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愉快的刺激来增加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表扬是一种正强化手段,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批评属于惩罚手段,惩罚是指当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退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只有表扬不能有惩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表扬和惩罚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用。但惩罚的运用必须慎重,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应与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合在一起,放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十二、思维的品质,如何培养

品质:敏捷性,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

1、加强科学的思维方法训练

2、运用启发式的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2、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4、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二十三、记忆的品质

1、敏捷性,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品质。记忆速度的快慢

2、持久性,3、准确性,4,准备性,记忆提取和运用的品质。

二十四、操作技能的特点,心智技能的特点

操作技能:

1、动作对象的物质性,2、动作进行的外显性,3、动作结构的展开性

心智技能:

1、动作对象具有观念性,2、动作执行具有内潜性,3、动作结构具有简索性

二十五、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6、因材施教原则;

7、量力性原则;

8、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原则。

二十六、学习动机的理论

1、学习动机强化理论

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巴普洛夫和斯金纳。认为强化能够促进学习动机。因此,在学习活动中,采用惩罚,奖励等办法促进学生学习。其目的是通过外因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但只强调了学习行为的外部因素,忽略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2、学习动机的人本主义理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任何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发生的基础上被激发的,而人具有七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些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成一个层级,较低级的需要至少达到部分满足之后才能出现较高级需要的追求。他将前四种需要定义为基本需要,后三种定义为成长需要。在学院中,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在某种程度上与那些基本需要(特别是爱和自尊的需要)未得到充分满足有很大关系。

3、学习动机的社会认知理论

成就动机: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通过练习和使用某种力量克服障碍,完成某种任务的愿望或倾向。最初由麦克里兰和阿特金森提出,后由阿特金森发展。

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趋向成功的倾向避免失败的倾向。

在教育教学中,对于力求成功者,教师应通过给予他们更多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创设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分等方式来激发其学习动机;而对于避免失败者,应当安排竞争较少或竞争不强的情境,如果取得成功则要及时表扬给予强化,评定分数时要求应该尽量放宽,还应避免当众批评或指责。成败归因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六个因素,组成归因论。

能力: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努力程度: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身心状况:内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外界环境: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

二十七、知觉的基本特征

1、理解性;指人以知觉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过程。人的知觉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人的知觉经验不同,需要不同,期望不同,对同一知觉对象的理解也不同;

2、选择性;指人根据当前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被选为知觉内容的事物称为对像,其他衬托对象的事物称为背景。要是对象从背景中突出,必须遵循差异律(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反差),组合律(利用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活动律等(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更容易被人感知)

3、整体性;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知觉与感觉的差异)

4、恒常性;指人的直觉映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

二十八、个体能力差异的表现

个体能力差异表现在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个体能力差异表现在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个体能力差异表现在能力结构的差异 个体能力差异表现在能力性别的差异

二十九、常考教育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使学生的充分发展(区别对待优等生和差生)

2、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学生人格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

3、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给予批评教育,不得开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学。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有义务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的义务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教师有义务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学生健康成长的行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1、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成绩排名。

十、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十一、皮亚杰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分为他律和自律两种水平,把品德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规则对他来说不具有约束力,认为5岁以前儿童还是“无律期”

2、权威阶段(6—8岁)他律期,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指根据行动的后果来判断对错,而不会考虑行动的动机

3、可逆阶段(8—10岁)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是把它看做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不再无条件的服从权威,但这个时期的判断还是不成熟的。

4、公正阶段(10—12)

皮亚杰认为10岁以前是他律道德,10岁以后是自律期道德

十二、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三种道德水平:

前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根据行为的结果判定行为的好坏)——相对功利取向阶段(满足自我需要)

习俗水平:包括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娃娃阶段”——遵守法律法规,权威)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

十三、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综合。常用的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是基本方法,包括讲解,报告,谈话,讨论,指导阅读等方式。

2、榜样示范法;

3、陶冶教育法,它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感化的方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4、实践锻炼法;

5、品德修养法,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自觉能动性的表现,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6、品德评价法,肯定或否定评价而给予激励或抑制,促使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

十四、弗洛伊德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

自我:是自己可以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者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找“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形成的,其机能主要是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十五、培养学生自尊心的三个先决调节是:重要感,成就感,力量感

教师角色意识形成的阶段有:角色认知,角色认同,角色信念。

十六、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是通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优点,教师易控制教学进程,能使学生在短时间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缺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容易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1、讲授既要重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要尽可能的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发生联系。

2、讲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3、讲授应具有启发性,讲授中应善于提问,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使学生的认知活动积极开展,自觉的领悟知识;

5、讲授要讲究语言艺术。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清晰,准确,条理清楚,音量,语速要适中等。

2、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优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谈话法运用的基本要求:

1、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

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

3、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讨论,辩明是非真伪,以获得知识的方法。优点在于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

1、讨论的问题要具有吸引力;

2、要善于在讨论中启发引导学生;

3、做好讨论小结。

4、演示法,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现代化视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优点,较强教学的直观性,不仅是帮助学生感知,理解基本知识基本手段,还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

运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

1、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的投入观察与思考;

2、注意持续性和引导性;

3、通过演示,使所有学生都能清楚,准确的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4、尽量排除次要因素或减小次要因素的影响,以使目的明确,现象明显。

5、练习法

基本要求:

1、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

2、精细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3、严格要求。

6、实验法;

7、参观教学法;

8、发现法;

9、情感陶冶(体验)为主教学法(包括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教育—财富蕴含其中》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理念是: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生学习

智力的核心是抽象概括能力

十七、思维的基本过程

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

十八、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

依从——认同——内化(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

十九、教师职业形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道德形象。

含义: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时的基本行为规范,是教师对自己职业行为的自觉要求。它以敬业精神为基础,协调师生关系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规范。教师的道德形象被视为教师的最基本形象。教师职业道德的地位:建设教师职业道德是提高教师整体素养的中心内容和关键环节。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教育性,师范性,创造性,社会性,无私性。教师职业道德的的基本构成:

1、教师职业理想(本质),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作风,教师职业荣誉。

教师职业道德的品质:教师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习惯

2、教师的文化形象

含义:教师是以文化为中介来与学生发生关系,对学生产生实质影响,并实现对社会的文化功能。教师的文化形象是教师形象的核心。

新时代要求下,教师文化形象的变革:传统的教师文化形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受到的严峻的挑战。首先,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迅速增长和不断老化,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更多的文化资源;其次,教师是唯一信息源的传统被打破,学生也是文化资源的拥有者,这就要去教师给学生的文化展示与交流提供空间和机会,教师称为多元文化交融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再次,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要求,以及千差万别的学生个性差异,要求改变教师教书匠的刻板形象,自觉主动的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并将经验认识提高到理论层次,称为新文化的创造者。

3、教师的人格形象 含义:教师的人格形象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特征的整体体现,具体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性格、气质,兴趣等。教师的人格形象是学生亲近或疏远教师的首要因素。理想的教师人格:善于理解学生,富有耐心,性格开朗,情绪乐观,意志力强,有幽默感等。

总之,教师的职业形象应是道德形象,文化形象和人格形象三者统一的整体,教师形象建设是一个不断设计与改造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地位,功能,条件进行科学的认识,需要教师职业内部不断建立自己的规范,需要教师个体自觉的构建。

十、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1、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因素等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十一、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性职业,作为专门性职业表现在:其一,需要专门的技术和特殊的智力,在职前必须接受专门的教育,其二,提供专门的社会服务,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其三,拥有专业自主权或控制权。如对从业人员的聘用,解职的专业权力不受专业外的因素控制。

2、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创造性职业

3、教师职业是需要持续专业化的职业。

十二、课堂对话的特点有:民主性,生成性,多变性,开发性

十三、卡特尔的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需要较少的专业知识,包括理解复杂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处理数字系列、空间视觉感和图形矩阵项目是所需要的能力。这种智力青少年之前一直在增长,在30岁左右达到顶峰,随后逐渐衰退。

晶体智力: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运用的能力,是在实践(学习,生活,劳动)中形成的能力。这中智力一生都在增长。四

十四、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各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班主任应该如何进行个别教学?

优等生心理特点:自尊好强,充满自信;强烈的荣誉感;较强的超群愿望与竞争意识。

十五、建立良好班集体的策略

1、确立班集体的发展目标;教师要精细设计班级发展目标。在实现班级目标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班级成员的积极性,使实现目标的过程称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班风;

十五、班级管理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2、民主性原则;

3、自觉性原则(启发学生的自觉性,使学生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管理与自我管理中成长)4整体性原则。

十六、班级组织建构的原则

1、有利于教育原则(首要原则);

2、目标一致原则;

3、有利于身心发展原则

十七、身心发展

是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而是心理的发展。

十八、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1、发展的顺序性,2、发展的阶段性,3、发展的不均衡性,4、发展的互补性,5、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方向性和先后顺序);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十九、高原现象

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或者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由于身体或心理的疲惫而出现的暂时停顿或下降现象。

十、师德建立在职业道德的基础上。教师职业道德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包括: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专业自我的形成。

十一、泰勒原理

泰勒原理:是由现在课程理论之父泰勒建立的课程模式,又称目标模式。1949年泰勒在其《课程与教育学基本原理》提出任何层面课程设计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

1、学习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泰勒目标评价模式:

1、确定课程目标(关键);

2、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

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

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图式:图式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图式是主体动作的结构和组织,是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发展是认知发展的实质。最初的图式来源于先天的遗传。

惩罚与负强化的区别

惩罚是当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之后,呈现一个厌恶的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将来发生的概率。生产力与教育

生产力制约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生产力决定教育的结构和人才培养的规格;生产力促进教学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发展;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可以促进民主;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文化与教育

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教育具有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作用;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创造性及其培养

创造性的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智力;

2、个性(高创造性的个性: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忍受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强烈的好奇心,独立性);

3、环境;

4、知识(丰富的,组织良好的“活”的知识)。

创造性的培养方法: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事宜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

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3、处理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5、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1、发散思维的训练(用途扩散,结构扩散,方法扩散,因果扩散,词语扩散等)

2、推测与假设训练;

3、自我设计训练;

4、集体讨论。

加涅学习层次分类

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

加涅学习结果分类

智慧技能学习。表现为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认知策略学。表现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 言语信息。表现为学会陈述观念的能力

动作技能。表现为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的动作操作能力。态度。表现为影响着个体对人,对物或对某事件的选择倾向。

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具有开放性和闭锁性共存的特点。

抽象是在人脑中提炼各种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特征的过程。教态语言的特征:辅助性,动作性,连续性。

知识学习的类型

符号学习:不仅仅限于语言符号的学习,也包括非语言符号的学,如实物,图像,图表,等的学习。另外符号新学习还包括事实性知识的学习,如历史课中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学习,地理课中对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的学习。概念学习。理解某类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一般有两种学习方式,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利用原有的概念理解一个新概念的定义,从而明确一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概念同化是学生学习概念的主要方式)命题学习。句子中由若干概念所构成的符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命题规则)

知识的保持:

1、深度加工记忆材料;

2、有效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的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回忆)。

自我意识:

概念:个体对自己的心理、思维及行为活动的内容,过程及结果的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调节。人的自我意识能力使其自己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能认识和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自我意识结构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它又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体现,其内容包括:自尊心,自信心。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

中学生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同伴关系。

学习动机与学业动机的区别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学习动机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影响是通过制约学习积极性实现的。学习积极性是学习动机的一种直接的外在体现,是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认真,主动,顽强和投入的状态。可通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水平的高低来推测学习动机。学业动机:学生在学习上力争取得好成绩的主观愿望。

第五篇:学前教育教师招聘考试论述题

论述题

1.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具体方式有哪些?(山东)1.请进来的方式

(1)请社区里的人员为孩子开展活动;(2)利用社区的物、景和设施教育孩子;(3)利用社区开展的活动和日常发生的事情教育幼儿。走出去的方式

(1)建立儿童活动机构;(2)开展流动幼儿教育服务;(3)建立家庭教育辅导站,开展指导家庭教育的活动;(4)与社区联手,优化社区环境的活动。

2.试述游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河北)2.(1)游戏是满足幼儿需要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2)游戏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强有力工具;(3)游戏有助于幼儿去自我中心;(4)游戏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制力。

3.试述幼儿园与小学脱节的根源。(天津)3.(1)观念的差别;(2)体制的分立;(3)教育实践的差异。

4.试述幼儿园环境育人的特点。(上海)4.(1)设置的目的性;(2)范围的弥散性和时间的持续性;(3)影响的渗透性。

5.试述幼儿判断的特点。(江苏)5.(1)以直接判断为主,间接判断开始出现;(2)判断内容深入化;(3)判断根据客观化;(4)判断论据明确化。

6.试述运用观察法研究幼儿心理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福建)6.(1)观察前观察者要做好准备;(2)观察时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状态;(3)观察记录要求详细、准确、客观,不仅要记录行为本身,还应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4)观察应排除偶然性,一般应在较长时间内系统地反复进行。7.试述幼儿园教育工作过程的基本原则。

幼儿教育工作的基本过程主要是指教育的内容与要求、教育的组织与实施、教育的评价三个方面的一个循环过程。(1)教育内容与要求方面 情境化。教育内容应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价值,使其达到潜移默化地教育人、影响人的目的。活动化。活动既是教育内容的载体,也是教育内容的本身。过程化。教育内容强调的是活动过程与方式方法本身的教育功能。经验化。教育内容强调要注重儿童的经历、感受、体验的教育价值。生活化。教育内容强调与儿童生活的紧密相连,并注重教育与生活的沟通,让儿童在生活中得到教育,在生活中得到发展。(2)教育组织和实施方面:平等原则、创造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环境创设的原则、教学的原则、师幼互动的原则、托幼衔接、幼小衔接的原则。

(3)教育评价方面:各方协作原则、教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原则、方法的多样性原则、双重评价原则。

8、试述《幼儿园工作规程》的内涵实质。(1)关于保教结合原则。《规程》中提出的“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从倡导让幼儿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到20世纪80年代倡导的学会关心的“三个学会”与“三个面向”的未来教育观点来看,表明了幼儿园贯彻保教结合的原则是完全符合当前世界教育革新和发展趋势的。“保教结合”指教中有保、保中有教的工作方向和实施途径,两者统一为一条原则,既反映了学前教育的特点、幼儿身心发展的需求和幼儿园工作的规律,也突出了幼儿教师职责的特性。

(2)关于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①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目的指人或组织对行为结果的主观设想,是一种主观状态;而目标是意识所针对的具体的行为对象,是客观可经验状态。②学前教育目标。确立幼儿园教育目标的依据,一是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二是依据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及其需要求。三是依据学前教育的启蒙性质。学前教育目标结构体系、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实质要求。(3)关于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一是创设必备的活动区、二是加大幼儿园绿化程度、三是充分开发幼儿园空间潜能。

(4)让幼儿主动活动、有充分的探索操作和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必须使幼儿园每一项活动都是幼儿的主动活动,即在活动的组织过程必须保证幼儿的积极主动性。

(5)关于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任职条件和幼儿教师素质。幼儿园工作人员应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爱护幼儿,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文化和专业水平,品德良好,为人师表,忠于职责,身体健康。热爱学前教育事业,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和前提;爱护儿童,尊重儿童,是做好学前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教师和家长互相尊重和团结,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修养,是幼儿教师的必修课程。(6)关于幼游戏。《规程》规定“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活动。

(7)幼儿园管理。园长通常会通过建立安全检查制度、健康教育制度、安全教育制度、幼儿园生活制度、卫生保健制度、幼儿园管理制度、班主任教师工作制度、幼儿园财政管理制度、奖惩制度等各种制度来对幼儿园实施有效的管理。

(8)幼儿园、家庭和社区教育。在家庭、幼儿园、社区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弥补、相互支撑、共同前进的作用。幼儿首先接触的是家庭、父母,幼儿园是他们踏入社会的第一个集体场所,社区中的许许多多家庭把社区筑成了一个小社会,而幼儿就是在社区中领略社会对他们的启蒙。(9)附则。

9、联系实际分析当前我国幼儿教育的财政问题,并提出改革的建议。当前我国幼儿教育财政问题:

(1)幼儿教育财政投入的短缺和结构性问题并存,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且利用效率不高;(2)尚无独立健全的、顺应时势的幼儿教育财政投资体制;(3)对其他部门和社会力量办园的规范和引导不力;(4)成本分担责任不清,对幼儿园收费缺乏明晰的指导。对中国学前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建议:

我国当前的幼儿教育财政显然具有新旧夹杂、过渡性、矛盾性、动荡性等社会转型期所普遍具有的特征。

(1)重构幼儿教育财政管理体制。我国可以进行幼儿园归属的层级调整,实行幼儿教育“地方负责,上级支持和指导”的管理体制。

(2)加强幼儿教育财政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建设。注意幼儿教育财政投资决策和立法的基本程序与规则,将有助于保障和促进幼儿教育财政投资决策和幼儿教育财政法规的质量。幼儿教育财政投资决策和制定法规过程中,要注意多方平等参与,兼顾各方利益;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宣传和协调作用;幼儿教育财政决策要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强化对财政投资方案和法规的执行过程的监控与管理。

(3)适当增加幼儿教育财政投入,并提高幼儿教育财政经费的使用效率。我国目前正推行幼儿教育成本分担政策,这是为了筹集更多的经费,而不是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我国幼儿教育尚需扩大规模、提高入学率,改善政府的财政经费的紧张状况,应更多地考虑如何“开源”,而不是“节流”。

(4)建立幼儿入学资助体系和转移支付制度,保障幼儿入学受教育的公平性。我国政府在财政上可以重点扶持公办园,但要规定公办园优先招收贫困儿童,规定公办园中贫困儿童所占的比例,对贫困儿童实行学费减免政策。(5)有针对性地引导不同类型幼儿园渐进改革。首先,促使非国办园(包括部门办园、公有制、集体所有制企事业园,社会办量办园等)健康成长是我国幼儿教育财政改革的首要任务。另外,我国幼儿教育财政投资的对象,主要是教办园的市场取向改革最终不可避免。这种改革可以在公有制框架内进行,即不改变其公有身份,但要淡化其公办园的特权和待遇,促进其与其他所有制成分的幼儿园的合作与交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运用市场的运行方式和管理方式,提高幼儿教育财政经费的使用效率。

10、联系实际说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实施对幼儿教师提出的要求。

(1)教师应具有全面正确的儿童发展的知识和全面、正确地了解儿童发展的能力,积极、适宜地把握儿童儿童发展的进程及其特点,这是一个教师对儿童进行有效教育、取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的首要前提。正确地认识儿童与儿童发展、掌握儿童的学习和发展规律、平视儿童,在与儿童交往和教育过程中研究儿童发展。

(2)有效地选择、组织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教育的重要中介要素,直接制约着儿童所受到的影响的性质、内容和发展方向。首先,要强化目标意识,确立“儿童发展目标”为本的意识与实践行为,明确儿童发展各方面目标及其相互关系,并以此为指导全面分析本班儿童认知、行为、情感等各方面发展状况、特点、问题与需求,以确定全班幼儿和各幼儿的主要及重点的教育需求领域。其次,要明确教育内容不等于“教材”,它不是死的、固定不变的,具有普遍的应用性,而是活动态变化的,具有明显的针对性与适宜性。第三,教育内容要紧密结合并来自于儿童发展和生活经验。第四,社会、文化、本土自然和人文资源等也是教育内容的另一宝贵而丰富的来源。

(3)创设发展支持性环境。创设发展支持环境的能力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第一,为幼儿创设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以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获得有益身心各方面健康发展的丰富经验。第二,有效组织适合于幼儿的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第三,促进儿童间积极的互动与交往。第四,教师自身要成为儿童学习和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第五,积极与家长沟通,使家长对幼儿园活动有充分了解,理解、支持、配合幼儿园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第六,积极地评价儿童。评价是儿童重要的成长氛围,它既可促进也可抑制、阻碍儿童的发展,尤其对年幼的、正在成长中的、心理不成熟的幼儿,环境中的评价对他们心灵成长的影响更加明显和深刻。11.教师应如何对待幼儿间的冲突?(1)给幼儿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宽松的环境会让幼儿身心放松,可增加幼儿身体和心理的活动空间,促进幼儿之间融合关系的发展,避免紧张关系的发生。宽松的环境主要包括活动材料充足、活动场地宽敞明亮、限制性要求少、鼓励性言语多等。(2)教给幼儿一些避免和解决冲突的基本技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教给幼儿一些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如教幼儿如何倾听别人说话、如何向别人道谢和道歉、如何向别人提出要求、如何表达自己的愿望以及如何展开话题进行交际等。

(3)设计冲突教育课程,让幼儿进行体验学习。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教育活动,模拟现实中幼儿经常发生的一些冲突情境,让幼儿观看并进行讨论,让幼儿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产生冲突、如何解决等。教师也可以利用现实中正在发生的冲突进行随机教育。这些活动可以促使幼儿自我反思、自我判断,还可以促进幼儿道德水平的提高。

(4)增强幼儿自己解决冲突的能力。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冲突时有发生,所有的冲突都让教师参与解决,既不现实也不可能,而且还会增加幼儿的依赖性,削弱或剥夺他们的独立性。事实上,由于幼儿间的冲突没有多少利害的关系,幼儿自己完全可以解决,为此,教师要敢于放手并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这样可以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责任感。(5)家园配合,共同努力。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家长认为冲突是一种消极行为,有破坏性因素而应加以避免。实际上,冲突是自我中心的关键要素,能帮助幼儿逐渐形成采纳同伴观点的能力,为幼儿人际关系奠定基础。因此,应该帮助家长正确看待幼儿同伴间冲突的教育价值,让家长在家庭中也为幼儿提供解决同伴冲突的机会。同时,家庭的温馨氛围、家长的民主态度和家长的社交能力等潜在的环境因素,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家长应注重发挥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幼儿能愉快地和同伴交往,并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12.为什么说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各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关系? 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各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关系,因为:

(1)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并以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的、着眼于培养幼儿基本素质的教育。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我国幼儿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我国幼儿教育法规所规定的幼儿教育的任务。

(2)全面发展是针对片面发展而言的,偏重任何一个方面或忽视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都不是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并不意味着个体在体、智、德、美诸方面齐头并进地、平均地发展,也不意味着个体的各个发展侧面可以各自孤立地发展。因此,幼儿园的全面发展教育在保证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可以允许幼儿个体在某方面突出一些。同时,应注重幼儿各方面发展的和谐与协调。(3)体、智、德、美诸方面统一于幼儿个体的身心结构之中,体、智、德、美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与其他方面的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不可分割。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来说,不能偏废任何一方面,任何一方面的偏废都将影响其他方面的发展。体、智、德、美四育融汇在一起,形成一种整体教育力量,落实在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之中。只有正确认识四育之间的相互关系,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功效。

1.【答案要点】(1)要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整体需要,有效地发挥各领域的教育作用。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定从总体的范围来说,应能满足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需要,包括身体、认知、语言、社会性、情感、创造诸方面,并使这几方面得到平衡的发展。同时,在选择和确定内容时,要综合考虑各领域对幼儿某方面发展的特殊教育作用及其对诸方面发展的一般作用。

(2)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并且是幼儿必要的和有效的学习内容。幼儿所处的童年时期,有其特殊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对象,不能把未来所必备的知识技能简单地压在幼儿身上,进行超前教育。也就是说,幼儿学习的内容,应当符合幼儿期的年龄特点和幼儿期的生活,不要把适合在小学学习的东西拉到幼儿期来。幼儿园教给幼儿的知识,要尽可能是他们能够加以应用的。幼儿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应用到的知识,才是对他们有意义的知识。如果他们能够应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解释某些生活现象或解决某个简单问题,他们就会感到有兴趣,就能增强自信心,并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3)要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与兴趣,使内容具有时代性、丰富性。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只要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就可以达到内容的时代性与丰富性,而且有助于幼儿的学习、理解和应用。在提供幼儿学习的内容时,应尽可能地使幼儿看得见、摸得着,要让他们能够亲身感受与体验。如果让幼儿学习生活中接触不到的事物,会使他们感到难于理解。如果勉强教给他们,不仅浪费其精力和时间,而且会减低他们学习的兴趣。(4)要适合幼儿的能力与发展需要,对幼儿的进一步学习具有挑战性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应既能满足幼儿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能促进幼儿能力的提高,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对幼儿过难或过易的内容都不利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对幼儿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才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才具有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在选择内容时要注意,既要联系幼儿已有的经验,又不是简单地重复其经验,应该是让幼儿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通过努力去学会新的经验。2.【答案要点】(1)观察法

观察法可辅导幼儿学会运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感官去认识所选定的观察对象,是幼儿获得感性经验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运用观察方法,让幼儿直接与客体相互作用,可以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扩大幼儿的眼界,有效地刺激幼儿的各种感官,锻炼幼儿感知觉的敏锐性和大脑机能,发展幼儿的智力,尤其是观察力,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关注和积极的态度。(2)实验法

幼儿园的科学实验主要是利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或材料,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进行尝试和探索。在使用实验方法时,应重视实验的过程,而不在乎是否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或有个什么了不起的发现。只有在过程中才能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认真、专注等科学态度,才能让幼儿学会观察、提问、实验、分析、推理等科学方法。(3)游戏操作法

游戏操作法是以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参与活动,进行操作学习的方法。要避免把幼儿园的操作活动变成“骑兵式”的操练,让幼儿听着教师的指令,一步一步地摆弄学具或材料,全班齐步走,没有一点自己探索的空间,像这样的操作仍然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游戏操作是一种在玩中的学习,一要给幼儿自己探索的空间,二要让幼儿在过程中有愉悦感。(4)参观法

参观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组织幼儿到园外,如自然界、生产现场、社会生活场所等去学习的活动。参观能使幼儿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探究而获得较丰富的直接知识和经验。参观要有明确的目标,参观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特别注意幼儿的安全。同时,注意指导幼儿围绕参观的主要内容收集、整理信息。(5)谈话、讨论法

谈话与讨论是教师和幼儿双方围绕一个问题或主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想法、意见,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进行相互交流的过程。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充分尊重幼儿的说法。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学到的是在集体面前表达和交流的方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并与别人沟通,而不仅仅是获得一个正确的结论。(6)讲解、讲述法

讲解是运用口头语言向幼儿说明、解释事物或事情。在教学中,很少单独使用讲解的方法,因为幼儿注意力难于持久,不可能长时间聚精会神地听讲解,而且他们对言语的理解能力也有限。如果讲解与其他方法结合起来运用,可以得到较好的效果。讲述是运用语言向幼儿叙述事实材料或描绘所讲的对象。教师讲述时要善于运用语言表达技巧,注意语速的快慢、停顿,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强弱等。教师活跃愉快的神态也能使语言更具有感染力,这样不仅有助于幼儿吸收学习内容,而且有助于幼儿从教师那里学到语言表达的方式。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运用哪一种教学方法并不是固定的,也不是一次只能用一种方法。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每种方法的优势和不足,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并能够将不同方法结合在一起,取长补短。这样才能使各方法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1.试述蒙台梭利教育思想、教育原则及其教育方法。

蒙台梭利教育思想、教育原则及教育方法主要内容如下:(1)基本教育思想

①发现儿童。蒙台梭利教育原理以“儿童生命”为其出发点,是关于“生命的原理”。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现儿童“生命的法则”,帮助儿童发展其生命。②吸收的心智。蒙台梭利提出了儿童感觉特别敏感期的理念,也就是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对于不同的事物有着不同的敏感度。她归纳出以下几个敏感期:a.秩序敏感期。b.细节的敏感期。C.行走的敏感期。d.手的敏感期。e.语言敏感期。(2)教育原则

自由的原则。蒙台梭利认为,要建立一种合乎科学的儿童教育,其基本原则是使儿童获得自由,使儿童的天性得以自然的表现。(3)教育方法

①教育环境。在蒙台梭利学校中,每一个教师要根据擘1童不同阶段身心发展的不同需要,设计出一个能够帮助儿童发展的“生命的、活动的真实环境”。

②教师。在蒙台梭利学校任教的教师被称为指导员,她们的教学任务有别于其他的学校。因为在这里,教师只要做到三点就够了,即:观察指导、示范、准备。③教具——活动材料。儿童的活动主要是通过教具进行的。

2.试述我国三位现代著名学前教育家陶行知、张雪门、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及其特点。(1)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

①“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陶行知认为,在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就是幼儿教育,这是他通过对中国古代幼儿教育思想与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进行深入研究的结果。

②幼儿教育应面向大众。他认为,建设中国式的幼稚园,应使幼稚园适应中国的国情,城区需要幼稚园,农村也需要幼稚园。③幼儿教育应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④教育内容:亲近自然、虚心好学、孝顺父母、养成好习惯、勤读、善于学习等。⑤幼儿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做合一”,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

⑥开办师资培训,使幼稚园教师具有:奉献精神;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以身作则,白化化人的精神;不断开拓,勇于创造的精神。(2)张雪门的学前教育思想

①基本教育思想:儿童身心发展与社会环境相统一。

②幼稚园课程,包括技能、知识、兴趣、道德、体力、风俗、礼节及种种经验。

③幼稚园教材教育方法。幼稚园的教材应取材于儿童的生活,而且要适应社会生活,能充实儿童的生活,培养儿童在脑力上劳心,手脑并用,热爱劳动,互相合作及有自理能力。④幼稚园教学法:一是教、学、做合一;二是教材与教法融为一体;三是自由自动教学。(3)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 ①教育思想:他认为幼稚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并反复强调幼稚教育不仅是一种正式的教育,而且是人生的一种最基础的教育。

②教育方法:陈鹤琴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总结出儿童的几个特点,那就是儿童有“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游戏心”,“儿童是易暗示的”。因此,他要求教师要以“做”为主,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③教育内容:陈鹤琴认为,要根据儿童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对儿童进行德、智、体、美的全面教育。陈鹤琴制定了幼稚园教育内容:儿童的健康活动;儿童的社会活动;儿童的科学活动;儿童的艺术活动;儿童的文学活动。

3.什么是结构游戏?教师在指导儿童结构游戏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结构游戏是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经过手的创造来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它能够发展儿童的目测力、操作能力及创造力,磨炼幼儿的意志,培养做事认真、克服困难、坚持到底、团结协作的品质等。结构游戏的指导中教师应注意:

(1)逐步投入多样化的、可塑性强的结构游戏材料,包括一些废旧材料的应用,营造富有吸引力的游戏氛围。在对材料的选用上,不是选择所有的材料,而是应该进行一定的取舍和筛选,尽量选用对幼儿发展有利的材料和道具。

(2)引导儿童逐步掌握结构游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儿童只有掌握一定的建造知识和技能,才能独立地进行结构游戏,幼儿园各年龄班应学会对应的结构知识和技能。

(3)处理好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教师在结构游戏中起到导航的作用,教师要学会观察、诱导、鼓励、评议、示范等指导策略。教师也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做到不强迫,让幼儿有真正的自主选择权;鼓励儿童进行尝试,激励儿童不怕失败。

(4)重视结构游戏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游戏的成品或结果。教师要充分创造条件,尊重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建构、探索,允许幼儿出错,给予幼儿充分发展的机会。

(5)培养儿童正确对待游戏材料,教给儿童收放材料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在儿童进行结构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允许孩子把东西弄乱,但是要教育儿童爱惜玩具材料以及他人建造的成果。

4.试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实际谈谈教育者有哪些纠正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指向他人或物体或言语的攻击表现。攻击性行为是幼儿问题行为及其重要的表现之一。攻击性行为是消极的问题行为,不但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还会使行为发出者得到较多的来自环境的否定态度,不利于其健康的成长。(1)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有:①遗传因素;②家庭因素;③社会环境的因素。

(2)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治策略有:①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②培养孩子丰富的情感;③给予榜样示范;④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进行“冷处理”;⑤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

下载2011教师招聘论述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1教师招聘论述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5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论述题合辑

    论述题 1.试述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参考答案】 从概括性质的演变来看,从动作概括向表象概括,再向概念概括发展; 从反映内容的演变来看,从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

    教师招考论述题

    1.试述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实践经验及教育科学的关系 (1)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学研究并揭示教育规律,具有客观性。教育方针政策是一 定的阶级、集团为了教育......

    教师职业道德论述题

    《师德》答案(精简版) 1.简述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功能。 ①教师的人格、品性、德操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②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学业的发展起着......

    教师招聘考试论述题简答题重难点2

    二十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 (一)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规律(间接性规律) (二)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

    2018特岗教师招聘复习权威指导---论述题

    四、论述 1. 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建构主义的学习观(3.1) 1、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的吸收者,而......

    信息技术教师招聘考试试题简答题论述题及答案

    1、 请举例说明操作系统的分类情况2、 试说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的未来趋势3、 什么是Modem?它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调制解调器,是一种计算机硬件,它能把计算机的数字信号翻译成可沿普......

    幼儿教师招聘考试论述题[精选五篇]

    1. 试述幼儿判断的特点。(江苏) (1)以直接判断为主,间接判断开始出现; (2)判断内容深入化; (3)判断根据客观化; (4)判断论据明确化 2. 试述运用观察法研究幼儿心理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福建)......

    体育教师招聘考试试题(论述题)(

    论述题 1、在课程改革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主体作用,这与“放羊式”教学有什么区别,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2、课程改革后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更加全面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