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百年暨南素质教育文化讲堂
“许霆案”的反思
4月17日晚七点半,北京大学法学院贺卫方教授做客百年暨南文化素质教育讲堂,在国际会议厅为我们奉上一场题为“‘许霆案’审理的启示”的精彩讲座。讲座上,贺教授分别从法律制度的确定性、司法与传媒的关系、判例法体系建立的可能性三个方面阐述了他对此案件的见解,他深入浅出的分析、旁征博引的说理以及幽默风趣的语言引得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
贺教授认为首要启示是重视法律制度的确定性。他从语言构造开始说起,说“法律概念处于不清晰状态,会导致人民处于不安定不可预知的状态”。联系案件来说,他认为司法者该深入解读立法者的意图,“法官对法律的解读得使法律仍能有效调整已变化了的社会关系”。
而对于司法与传媒的关系,贺教授用“唇齿相依、唇寒齿亡”八个字来形容。通过对众多案例的分析,贺教授希望传媒能够“像一面镜子,无所谓价值偏好地反应各方的声音”,维护好司法的独立性。
最后,贺教授表示,现在我们进入判例时代,法律不能因地域或时间的差异而不统一,人们的命运“不能取决于偶然的因素”。我们要从制度上去努力,要“驾驭自己的命运”。
让我们来重温一下事情的经过。
2006年4月21日晚10时,被告人许霆来到广州天河区黄埔大道某银行的ATM取款机取款。结果取出1000元后,银行卡账户里只被扣1元,许霆先后取款171笔,合计17.5万元。许霆潜逃一年后被抓获,以盗窃罪被判无期徒刑。许父对一审判决不服,筹钱20万准备继续上诉。他认为,“这就像路边捡了别人的钱一样―――就算花了别人多给的钱,还了不就没事了嘛,怎么是秘密窃取,又怎么非法占有了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刻有专家、网友组成两派阵营——挺霆方与倒霆方进行激辩。倒霆方认为许霆恶意取款构成盗窃罪,判重刑无不妥!而挺霆方则认为许霆恶意取款不是盗窃,是不当得利,并且量型过重!双方就问题的关键点:ATM机是否是金融机构?银行是否有责任?许霆恶取款是否构成盗窃罪?许霆案是否量刑适当?是民事还是刑事责任进行了讨论。最终,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对此
1案采取了不公开审判的方式,由三名法官组成合议庭进行书面审理,并最终作出了“发回重审”的裁定。2008年3月31日,广州中院以盗窃罪判处许霆有期徒刑五年,罚金两万,追讨其取出的173826元。对于这样的判决结果,许霆父亲许彩亮表示十分不满意,他认为许霆并没有犯罪,只是存在过错,所以不应该受到这么重的量刑,而是应该无罪释放。
笔者认为,这个案件反映了我国现有的多种问题。
其一,法律不完善。对有争议的几个关键的支撑点不能给出明确的解释,造成很难决定是依据民法还是依据刑法判决。从无期徒刑到5年有期徒刑,这个量的变化,就集中反映了这一点。
其二,办案人员基于何种理由给予审判结果的不公开性。中院的判决书仅提出不接受辩护人的意见,这是一种相当粗暴、强权的判定。从公众知情权和双方平等的角度来说,连个理由都不给是不合适的。
案件适用民法还是刑法,涉及到几个关键的支撑点,对这些支撑点进行判断汇总,最终才能决定适用哪种法律最合适,不管是采用哪种法律,都应该给出一种合理、复杂的推论或解释。但是这些,在现在的判决书上都看不到。
其三,银行体制并不完善。银行方三天后才发现是许霆取走的17.5万元,说明银行制度存在极大的漏洞。另外,银行工作失误中少给客户钱时“钱币当面点清,出门概不负责”的态度与多给客户钱时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丝毫体现不出平等。
笔者认为,应做好如下工作。
一、完善法律制度。目前适用的《刑法》与《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分别发布于1997年和1998年,以10年前的罪刑标尺来衡量今天的犯罪行为,实在不符合社会实际。盗窃金融机构只有无期徒刑或死刑两档刑罚,一条杠杠,上下就是天壤之别。这种严格的规范主义,显然违背了罪刑相适应原则。
二、规范银行系统。广州商业银行恒福路支行ATM机管理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ATM机系统的生产和维护一直都是由广电运通公司负责的,我们只负责加钞。”对于记者追问,为何三天后才发现是许霆取走的17.5万元,该工作人员称,“那是周末,大家都在休息。”这些都表明了银行系统的不规范性。
三、加大法律宣传力度。不少公民还是知法甚少的,相信不知法的公民对于这样天上掉馅饼的事情还是不愿意错过的。建议在类似自助行业中醒目的地方加设法律提示,以保证公民知法守法。
四、ATM机实行定时检查。鉴于ATM机的特殊性,其生产单位应定期对ATM机进行检查。并且减少周期。把好质量关。这样才能尽量避免失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有论者认为,这是司法的胜利,一审并非不合法,但合法的判决未必是公正的判决,法律人是戴着镣铐的舞者,需要在规则的约束下求得平衡之美;也有论者认为,这是媒体的胜利,穷追不舍的的媒体终于让法院明白了舆论监督的力量,许霆的代理律师杨振平明白无误地告诉记者:“从去年12月许霆因恶意取款被判处无期徒刑以来,国内媒体给予高度关注和广泛讨论,舆论监督起到很大作用,重审判决本身说明了问题,这个也是媒体的力量,舆论监督的力量。”
但让人疑惑的是,面对许霆从无期改判五年的结果,法院的解释更多是体现在“特案特判”上。因为如果根据本案具体的犯罪事实、犯罪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如果依据法定量刑幅度就低判处其无期徒刑,仍不符合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于是,以“逐级请示”方式经广东省最高法院直至最高法院。如果联系到被称为“云南许霆”的青年何鹏之案,无法不让人怀疑,司法在面对民意的时候就能是否真正做到了独立?因为,何鹏案和许霆案性质类似,但正如在许霆案上旁听的何鹏父母所言:“我儿子与许霆一样,可许霆多么幸运,他不还钱只坐5年牢,而我的儿子还了钱了还要判无期徒刑”。为此,他们到处上访,但至今无果。而在许霆案之前,因为缺少媒体的关照,几乎无人知晓何鹏案。既然此前有过类似案例,为何此案特殊?
除此之外,从无期徒刑到五年有期徒刑,落差实在太大,令人有些儿戏之感:法律可以转圜的空间实在是太大了。正因如此,许霆案的重审结果出来之后,此前几乎和媒体意见一致的民意发生了些颇具反讽意味的转向,在网络意见的表达中,有很多人开始认为许霆被判得太轻。中国法学会刑法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赵秉志教授甚至直言:“5年的量刑似乎过轻,10年以上的尺度更为合适。”有些人开始探究媒体的责任,认为媒体过度干预了司法行为,影响案件判决的公正性与独立性。
不管如何,毫无疑问的是,只要我们将“独立”作为司法的高贵品质并孜孜
以求,法院的判决结果应该受到每个人的尊重,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国王。但显而易见的是,司法和媒体在许霆案中都需要进行反思。
在面对媒体狂轰乱炸的意见时,司法究竟该如何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如何在以媒体为代表的民意中求得法律价值和社会舆论之间的平衡?更何况,在一个媒体声音多元化的时代,也没有完全一致的所谓“社会舆论”,即使善意回应民间声音,也不应该只回应居于主导地位的强势声音。“特案特判”固然具有不可置疑的法律价值和逻辑正义,但媒体只要足够关注,法院就“特案特判”,就无法逃脱司法屈于舆论压力的嫌疑。在过去几年中,亦不乏这样的案例。
此外,以民意代表自居的媒体,也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妨碍了司法独立?自己的做法是否违背了基本的法律准则?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律师协会秘书长陈舒女士的话令人深思,说起不久前在香港发生与许霆类似的案件。她表示:“与广州这边不同的是,香港的法院可以发出禁令不让媒体对没有判决的案件进行谈论,更不用说媒体可以在法庭里面拍照,因为司法是独立的,而我们却不仅可以在法庭内对被告人进行拍照,还能肆意揣测法院结果”。虽然我们的法院不能发出禁令让媒体闭嘴,但媒体是否也应该检点自己的行为,其扮演拯救者的角色是否也应该退场?
时至今日,转型之下的中国社会,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处于特殊位置的社会主体,由于它们的边界不清晰,而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资源,甚至不惜跨越灰色地带,营造有利于自己的卖点,用以吸引公众的眼球。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会使得事情更加复杂。司法与媒体,这两个具有特殊性质的社会主体,都应该坚守自身的边界,越界出击的结果,会使社会主体的边界划分越发混沌。法律的归法律,媒体的归媒体,才会真正抵达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的终点。正是从这角度讲,许霆案虽然告一段落,但此后的讨论或许较此前的舆论一边倒更有社会意义和长远价值,应该从中探讨的深度问题需要持续开掘。
许霆案所带来的纷繁争议从某个意义上说,争论的意义甚至超过了案件本身。由个案启示,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完善法律制度, 让这样的争议少之又少, 唯此法律的严肃性、权威性才能得到保证。
第二篇:文化素质教育
1995年,在改革 “应试教育”的呼声 中,我 国开始 了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并在当年 7月,由原国家教委 发出了《关于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 的通
知》,吹响了在我国大学实施文化素质教育 的号角。从起初提倡阅读 中外文化经典著作,到广泛开展课余 文 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再到呼吁在专业课程 中渗透人文 精神,一路走来,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得 以层层推进,内容也在不断深化。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十多年过 去了,文化素质教育并没有收到预期效 果。在一片热 闹繁荣表象的背后,仍然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素质教育的 内涵含混不清 虽然我国开始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 已有十多个年 头,但对于什么是文化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 和具体内容是什么,很多高校领导、教师都没有弄清。他们有的把文化素质教育简单地等 同于通识教育,有 的将 文化素质教育视为文科教育、德育教育。由于概 念含混不清,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二)文化素质教育的地位未得到肯定 对学校而言,尽管我 国已经出台了相关 的政策法 规,以推动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但在很多大学,文化
素质教育的地位仍然不高,在课程安排、硬件设施等方面,文化素质教育仍然让位于以实用见长的专业教 育。学校对 开设文化素质教 育课程 的教师也重视不够,有 的大学根本没有选派最 优秀的教师授课,使得文化素
质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对学生而言,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观念 即应试教育观念的影 响,将专业教育 的学习作为 自己唯一的价值取向,而对文化素质教育,则表现
得冷淡和无所谓,使得文化素质教育实施收效甚微。(三)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当前我国大学安排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多是选修 课,而在大学生群体里流行一句 口头禅“必修课选 逃,选修课必逃”,可见,这些选修课程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听。大学语文本应和大学英语、大学数学、大学计算机 并列为大学生基本必修课程之一,但在很多大学,这 门 课程却没有设置。此外,在课程 内容 的选择 上也 比较 散乱,主要是 “什锦小菜式”的“知识拼盘 ”,表面上看起来是面面俱 到,实质上却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而且工具性和实 用性的人文课程居 多,忽视 了文化素质教育人文性 和 思想性的独特本质。(四)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不灵活 我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仍是沿袭了传统的教 们也没有摆脱记诵、做题、应试的顽疾。另一方面,虽然教育部早就提倡加强大学生文化 学方式 :教师讲,学生听,注重灌输,忽视学生主体性的 发挥。教师没有营造 自由思考、充分表意的课堂氛围学生素质实践活动,但是在实践方面,当前我国大学开展的 文化素质教育,主要仍停 留在上课、读书、听报告的范 畴内,学生 自己的实践活动寥寥无几。
二、改善我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现状的对策
文化素质的形成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在实施文化 素质教育有 了一个 良好开端的前提下,针对当前大学 文化素质教育表现出来 的种种不和谐 因素,我国大学 应本着积极应对的态度,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开创文 化素质教育 的新局
面。(一)厘清文化素质教育观念 文化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 的基础,所关 注的是
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成为高度 自觉完善的人,是一种 以 人为本的教育观。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建立人与 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 系,旨在克服专 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整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培 养全面发展 的高素质人才。如果说,专业教育是要 教会学生做事,那么,文化素质教育则是要教会学生做 人。只会做事的人 只能称为“半人”,既会做 事又会做 人才能称为“人才”。但文化素质教育又不是简单 的人 文礼仪教育,人文礼仪教育并不是文化素质教育 的主 要任务。
文化素质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包括使学生树立正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正确对待 自己、对 待他人、集体、社会、国家乃 至全人 类和 自然环境。只有加强学校领导、全体师生对文化素质教育 的认识,厘清文化素质教育 的概念和内涵,将文化素质教育的 思想观念植人每个人心中,才能摒弃大学功利主义和 实用主义的趋向,真正将生命的终极关怀、人文关怀作
为文化素质教育的归旨。寓深厚的人文情 怀、文化素养于专业教育过程 中,两类教育相得益彰,并驾齐驱,才能培养出高能力、高素养的新世纪人才。
(二)合理设置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内容另外,在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教师应从传统 的灌 以课程为载体设置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是实施文输知识中走 出来,充分发挥引路人的角色,通过对传统 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大学在开设文化素质教育课文化知识的剖析,启发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 程时,应将部分课程纳入必修课的开设范围之列,辅以观、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历 全校范围内的选修,以提高文化素质教育的地位。在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民族 自豪感、民族 自尊心和 自信心。
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史上,蔡元培先生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期,就曾将 国文作为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
在西南联大时期,由中文系组织开设 的“大一 国文”成学语文理应成为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加以推广。由于文化
素质教育融民族文化知识、思维方法、审美情趣、创新精神、人格意识的培养于一体,因此在课程内容上,必须首先包括中华 民族优 秀文化传统 的课程,如开设中华诗词鉴赏课,《易经》、《老子》、《论语》、《大学》、《中庸》等传统经典著作的导读课等,培养大学
生良好的文化修养,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把握人类文 化发展的时代特点和发展规律 ;其次应包括关于思维 方式方法训练的课程,如开设数学方法论、统计学方法 论、逻辑学、语言学方法论等课程,激活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自由探索、勇于创新、实事求 是的科 学方法和精 神 ;此外,美育课 程也是文化素质教 育必不可少的 内 容,如开设 面向全校 的艺术教育选修课,如大学美术、大学音乐 以及礼仪修养等方面的课程。在我国古代教
育史上,就有礼乐并重的优 良传统。礼能规范人的行 为,乐则能陶冶人的性情。艺术教育课程实现 了在愉 悦的学习欣赏过程中,发展人性,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操守和精神境界。我 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 生就 曾指出,艺术上的修养对科学工作很重要,它能开拓科学创 新思 维。(三)发挥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 高水平、有实效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由于文化素质教育涉及的内容比较广,因此对教师提 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的知
识储备必须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既要具有较强的专业 素质,又应具备相应的人文素质。“他们不但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专业知识,而且更需要对学生有高度负责 的精神。”l3教师的治学精神、人生态度和人格 品行对 学生会产生持久和深远 的影 响。“学高 为师、身正为 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关心人、发展人、提升人,理 应成为高等教育的核心主题”l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
应始终秉持人文关怀,教师角色应从传统的“授业 型” 角色过渡到“育人型”角色,把文化素养濡化 于学生的身心之中。(四)拓展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第二课堂 为当时最受欢迎 的全校性必修课之一。笔者以为,大 文化素质教育更多 的是一种“潜移默化
通过启发、感染和熏陶,实现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内化,而校园的环境建设和文化氛 围无疑起着举足轻重 的作 用。学校可以通过设置文化展板、挂条 幅、写标语、放
映影片、文化演 出、诗歌朗诵、读书会等形式培养大学 生的人文情怀。邀请校 内外名师开设文 化讲座、作学
术报告,也是在校 园中营造浓郁的文化素质教育氛 围 的重要途径,而且其辐射面广,影响范围大,能起到“聆 听大师一席话,胜君读过十年书”的效果。以笔者所在 的山西大学为例,学校 以文学院为
基地,开设 了“守护 中华民族精神家 园”为主题 的文化讲坛,每逢周末,都 邀请省 内外著名文化学者、教授为大学生讲授诸子百 家等经典古籍,不仅受到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还吸引 了一批兄弟 院校 以及社会上的青 年群体前来旁听,产 生了很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使文化素质教育活动深 入人 心。2.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孑L子讲“下学上达”,就是指要通过亲身修证,才能 达到透悟的境界,要通过修身践性,超越文字表层,才
能达到心领神契、大彻大悟的境界。文化素质教育,通 俗地讲就是教会学生做人。理论知识的习得 只有付诸
实践,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实现其价值。大学 生通过参加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寒暑假三下乡、社 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运用习得的知识服务社会,有利于 培养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强化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 怀,加强对政治、文化、社会等问题的深入理解,为文化 素质课程的学习提供 实践来源。在参 与实践 的过程
中,学生们不仅能熟悉 自然 的或社会 的工作对象,还能 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广泛接 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学会跨文化交流和与人共处,建立起健康的思想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3.发挥网络媒介的作用 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网络的影响毋庸 置疑。网络
作为新型的信息传播媒体,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 的重 要平台。在校园网上设置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可 以发 挥 网络特殊 的交互性作用,运用文字、图像、声音 的综 合表现力,凸显 师生共 同交 流与讨论。在校园网 BBS 专区,可以粘贴师生讨论交流的帖子,鼓励大家畅所欲 言,充分调动师生在文化素质教育上的积极性 与主动
性,扩大文化素质教育的影响力。大学不仅是传承知识和技术 的场所,更是传承文
化、陶冶情操、塑造灵魂的殿堂。在大学生这一特殊群 体中实施文化素质教育,能为我 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培
养智能型和复合型的具有集体荣辱观和团队精神的人
才,通过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的有机整合,培养青年一 代的创新精神,使他们成为善 于学习并有能力进行终 身学习的未来中国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虽然实施 过程中不会一帆风顺,但 只要大胆革新,不断调适、革 新教育观念和心态,系统规划和设置文化素质教育课 程内容,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将显性课程与 隐性课程相结合,并借助网络等新型媒介 的推波助澜,定能开辟 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新天地。
[1]庞海芍 .通识教育 :台湾 与大陆之 比较 [J].中国高教研究,2007,(6).
[2]王义道,关于深化文化素质教育 的一点认识 [J].中国大学教学,2001,(3).[3]张 岂之 .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特色[J].中国高教研究,2005,(9). [4]马廷奇 .精神融合与重构 :现代高等教育 的价值取 向[J].现代大学教育,2003,(1)
第三篇:文化讲堂讲稿
文化讲堂讲稿
李文丽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下午好!
非常有幸,今天能在这个讲台上和大家一起谈谈,我心中的国学。
所谓国学,从字面上理解,指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等。对于我来说,国学一直是以文学的形式扎根在心底,从为萌发的种子,到后来的发芽,抽枝,长叶,终成了一朵在神州大地上翩跹起舞的文学奇葩。
其实从文字在仓颉手中诞生的那一刻起,文学便注定要以无限的魅力,支撑起一个民族的脊梁。请留心看看,在斑驳岁月的甲骨上,在风尘历史的竹片里,在绚烂千年的锦帛中,处处记录着文学的美丽容颜。
国学之根——《诗经》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其中,一句烂熟于耳的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写爱情,算是到了某种极致,至今,甚少言语能出其右。想想在几千年前,便有如此绝妙的语句,单从这一点看,就可看出,国学一词背后,是以深厚的文化为底蕴形成的。但诗经并不会因此而同想象中那般疏远而不可亲近,其实它只是民歌。只不过,在我们渡河的时候,被无声地遗忘在另一个时代,当我们想起,返身去寻找时,它已经没入历史的河流之中。《大学》中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止于至善”,成为一代又一代注重修身的仁人志士的理想追求;易经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多少学子,多少热血青年以此自勉,为追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点亮了前路的灯塔。这些经典的国学巨著成为华夏儿女共同的文化基因。
对于诗经,我们用诗的清雅去寻找,用经的深邃去看待,它也许是我们前世的前世。我们心底曾经响过的声音。我们曾一起吟诵的歌谣。
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经典《弟子规》,第一篇是入则孝,里面有一句“冬则温 夏则凊”,这是出自二十四孝的一个小故事《扇枕温衾》:汉朝时期,孝子黄香的母亲早逝,他知书达理,在炎热的夏天,他用扇子扇凉席子让父亲睡。冬天则先钻进被窝温热被子让父亲睡。他当魏郡太守时当地遭遇洪灾,他拿出自己的俸禄和家产救济灾民。人们称他:“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传统文化经典,是古圣先贤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其作用巨大,“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隋书·经籍志序》)。对于个体而言,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不一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它有一个滋润、内化和发展的过程,经过许多人的共同努力,“正纪纲,弘道德”的愿景终将成为现实。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高度重视经典对心灵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积极引导学生踏踏实实地修习经典,汲取古圣先贤的智慧,让经典嵌入脑子,融进血肉。讲求文道结合的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经典,几乎都可以用来进行道德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公民素质和道德修养。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这恰恰从另一方面阐明了国学经典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二者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以及德行教育在国学经典教育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修习经典的过程,就是唤醒沉睡的良知的过程,就是“求其放心”的过程,就是巩固天生的善性、克制欲望、提升修养的过程。让我们生根在国学的沃土中,让心灵的成长更加丰盈挺拔!
传统文化经典,是古圣先贤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其作用巨大,“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隋书·经籍志序》)。对于个体而言,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不一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它有一个滋润、内化和发展的过程,经过许多人的共同努力,“正纪纲,弘道德”的愿景终将成为现实。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高度重视经典对心灵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积极引导学生踏踏实实地修习经典,汲取古圣先贤的智慧,让经典嵌入脑子,融进血肉。讲求文道结合的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经典,几乎都可以用来进行道德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公民素质和道德修养。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这恰恰从另一方面阐明了国学经典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二者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以及德行教育在国学经典教育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修习经典的过程,就是唤醒沉睡的良知的过程,就是“求其放心”的过程,就是巩固天生的善性、克制欲望、提升修养的过程。让我们生根在国学的沃土中,让心灵的成长更加丰盈挺拔!
第四篇:百年企业靠文化
百年企业靠文化
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快捷传递的信息、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在产品日益同质化的前提下,现代企业的竞争越来越追求差异化战略,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在文化的竞争上面,企业文化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石和决定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打造百年企业,只有通过企业长期积淀的企业文化来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才能使企业能够在困境中求得生存,在生存中不断实现发展,强有力地推动企业越过一道道坎坷,一步步走向成功。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生产力,对内是引领企业发展的灵魂,保持企业生生不息;对外发挥旗帜的作用,指引着企业成员的奋斗方向。当今世界,企业进入新的历史时代,既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从许多不断战胜危机、始终生机勃勃的成功企业的历程中,从历史的经验中我们发现,企业文化是推动企业战胜各种危机并成长为“百年企业”的核心因素。
缺少文化力量源泉的企业,没有文化力量源泉的企业,会缺少企业持久发展的动力,因而注定不会长期成功,注定不能够成为做大,做强、做久的“百年企业”。一个有着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能把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人都团结在本企业发展的航标上,对企业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员工的个人思想和命运与企业的安危紧密联系起来,将企业
视为自己最为神圣、关系最为紧密的“伙伴”,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同时,企业文化在企业具体的历史环境条件下,能把企业员工个人的目标引导到企业所确定的目标上来,将员工的事业心和成功的欲望化成具体的目标、信条和行为准则,形成企业成员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为企业的共同目标而努力,使员工勇于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做出个人牺牲,从而使企业上下左右达成统一、和谐与默契。此外,企业文化为企业确立了正确的方向,在约束和导向功能方面着力,推进企业走出困境不迷失目标。企业文化对那些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行为,常常发挥一种“软约束”的作用,为企业提供“免疫”功能,能够提高员工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自我约束,提高了企业全体成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实现企业管理团队化的趋向。
第五篇:北京大学在百年讲堂开幕演讲稿
一生有爱,创业成功
有些青年朋友很坦白地承认自己对财富的追求,在合法的经营范围内,“能否赚到钱”成为衡量创业者的普遍认定的标准。在现场嘉宾们的眼中,人们对财富的需求是光明正大的,但创业时不能够财富当先、财富至上。黄总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建议大学生创业一定要找一个自己热爱的职业,学习、工作也是如此。“创业本身不是目的,为事业而创业才是根本的目的。如果没有真正爱的对象,就去结婚,会成功吗?用一生去追求事业,能不成功吗?”张总说,身边很多年轻人把创业理解为“很快地挣到很多的钱”,不同时代的人对创业有不同的理解,但真正的创业者目标不是很快地挣很多的钱,而是应该“想自己的价值,自己人生实现的方式。”
创业案例受质疑
小贺同学曾获2007北京大学河合创业基金第一名,现在成立公司主营文化T恤服饰B2C在线直销,通过对互联网上流行热点事件进行深入挖掘,开发面向中高档市场的潮流T恤和帽衫等产品。小贺同学将获奖项目带到了论坛,作为案例请教现场嘉宾,没想到却遭到了嘉宾们的质疑:“缺少核心竞争力”、“谁都可以复制”、“以后你赶不上时髦怎么办”、“被别人超越怎么办”、“做品牌是爬山不是漫游”、“做好失败的准备”、“对产品的定位不要过高”等等。尽管小贺同学对创业项目销售模式、推广模式作了解释,仍挡不住嘉宾们不断泼来的冷水。论坛结束后,小贺同学经过认真思考,觉得这些不同的看法言之有理,非常感谢嘉宾们提出了宝贵建议。
创业,忘记自己是北大学生
成功企业家对名校大学生有什么看法?周总说:“名校名号对大学生成功求职有一定的作用”。凌总说:“能上北大肯定不是一般的人,可塑性强。”黄总说:“有一段时间对名校的学生评价不高,认为他们眼高手低,心态不好。”名校大学生创业有没有优势?周总说,企业家和投资者是理性的,不会非常偏重学校的名号,更关注个人在工作中的表现。凌总说,不是顶着桂冠就可以一步成功的,最重要的还是要勤奋,踏实做人踏实做事,只要勤奋就一定能够成功。黄总说,建议如果可能,可先隐瞒北大身份,如果老想自己是北大的、是名校毕业的,很多事不去干,别人对你的要求会更苛刻。身为北大毕业的创业者,张总更是一个鲜活的例子,“投资者不会因为你毕业于哪所学校而对你有更多的偏爱。请打消这个念头,忘记自己是北大的学生。让北大成为你唯一的骄傲么,那太糟糕了,那你是北大的耻辱。”
花絮:郭涛乐开了花
东南卫视欢乐校园行活动每到自由提问环节,总会出现同学们踊跃提问、一问难求的状况,在北京大学创业论坛现场,更出现了大学生争抢话筒的场面,前一个同学问题刚提出,嘉宾还没来得及回答,就有另一位同学抢过话筒马上提问。一位女生抓住好不容易获得的提问机会,却只说了一句震动全场的话:“主持人郭涛老师幽默、诙谐,我很喜欢您!”最佳提问奖揭晓,嘉宾张总以这位女生“勇敢的表白”为理由赠她最佳提问奖,可把郭涛乐坏了,盛赞北大女生:“北大的女生真有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