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参加书香大讲堂有感
4月11日,有幸参加了一期“书香中建”大讲堂,周教授为我们讲解了十八大后中国社会和社会问题分析,从中我受益匪浅,课后谈谈自己的感想。
现在的我们每天工作之余就是潇洒娱乐,很少能花上几个小时安心的学习、静静的思考,而像这样大家齐聚一堂听课的就更加少了,如何构建学习型组织就成了一个问题了,所谓学习型组织是关于组织的概念和雇员作
用的一种态度或理念,是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对组织的思考。在学习型组织中,每个成员都要参与分析和解决问题,使组织能够进行不断的尝试,改善和提高它的能力。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根足够长的杠杆,以地球为支点,我就能用一只手撬动世界”因为他通过自己的学习发现了杠杆原理。卡文迪许是世界上第一个能测出地球质量的人,因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测出万有引力的人,他们都是通过自己的学习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可见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从小学我们就开始接受教育,我们学习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拆分世界。这样做显然会使复杂的任务和课题变得更容易些,但是,我们却在无形中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我们丧失了对更大的整体的内在领悟能力,再也看不清我们采取的行动所带来的各种后果。而当我们考虑整体的时候,我们总要在脑子里重新组装那些拆分出来的部件,给它们排列序号。然而,正如物理学家大卫·博姆所说,这种做法是徒劳无益的—就好比试图通过重新拼起来的碎镜子来观察真实的映像。所以在一段时间之后,我们便干脆完全放弃了对整体的关注。个人学习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他可以决定一个人是否可以成功。而阿基米德和卡文迪许显然做到了。但是我要说的是我们不能脱离组织和团体的而学习。构建学习型组织,我们可以创造自己真心渴望的成绩而持续拓展能力,使各种开阔的新思想得到培育;使集体的热望得到释放;我们可以不断地学习如何共同学习。
要构建一个好的学习型组织,我们就要具备一些基本的素质以及对这些素质进行锻炼和修炼。
毫无疑问,学习型组织离不开学习,持续学习、不断学习是学习型组织基本特征,毛主席说过:活到老学到老,所以组织中的成员都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组织学习气氛,以达到在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学习还要强调全过程学习,即学习必须贯彻于组织系统运行的整个过程之中。约翰·瑞定提出了一种被称为“第四种模型”的学习型组织理论。他认为,任何组织的运行都包括准备、计划、推行三个阶段,而学习型组织不应该是先学习然后进行准备、计划、推行,不要把学习和工作分割开,应强调边学习边准备、边学习边计划、边学习边推行。
创新一词对我们来说早就不是一个陌生的词了,十八大上提出中国绝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意思不就是说中国要走创新之路吗?可见创新非常重要,同样学习型组织中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等等,我们知道飞机和蒸汽机是在以前是没有的,但是他们就是敢于打破传统的思想,敢于创新,在各种怀疑甚至是谩骂中坚持自己的思想,坚持自己的创新。从而他们才发明了前虽未有的机器,而这些机器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它们改变了世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显然对于今天的我们,系统思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因为我们所面对的世界对我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也许是有史以来头一次,我们能制造的信息量,远远超过任何个人所能吸收的;人类发展的相互依赖关系,远远超过任何个人所能掌握的;而且,人类能够实现的变化速度,也远远超过任何个人所能跟得上的。系统思考可以将一个组织或一个团体上升到一个很高的台阶,有利于更好的构建学习型组织。
学习是心灵的正向转换,企业如果能够顺利导入学习型组织,不仅能够达到更高的组织绩效,更能够带动组织的生命力。
第二篇:参加有感2013
参加“清明殡葬理论学术交流”有感
安徽黄山龙裔公墓卜维学
这次赴京参加清明殡葬理论学术交流且再次捧奖,令我这个老殡葬人开怀不已。可能我是这届100位论文获奖者中的年龄最长者,已是“六十花甲子”年上的老者,敢与年轻后生博弈,依然“不减当年勇”信步走进论坛,连自已也感觉有些诧然生胆。
有业界同仁问,是什么动力推着我参加一届又一届清明论坛,是什么信念支撑着我“不知几斤几两”“一把年纪了”还伏案疾书苦做论文。兴许不知晓者以为我年轻气盛挣个里子面子,其实那是误读了我,生命年轮刻了一圈又一圈的老者早已淡薄名利走出了名利场。实打实说,参加清明殡葬理论学术交流,是我继续20多年前对殡葬文化理论研究的兴趣,是“乐做殡葬工作”献身殡葬事业信念的坚守,是推进殡葬改革发展和建设现代殡葬事业责任的担当,是高擎殡葬改革大旗实现老一代殡葬人宿愿的“激情燃烧”。
回想当年殡葬改革“鏖战急”,为了啃下“火化率”这个硬指标,在与传统丧葬习俗的对奕中,工作重心几乎就是提高和巩固火化率,没有几人有时间沉首案头做学问,也没有多少人把视角扫向理论务虚,更多的是在实践中摸索前行。再者我们这些老一代殡葬管理干部大多受文化限制,对“做文章”的确感到有些吃力,所以那时殡葬理论的研究还没形成今天的大环境、大气候且出这么多的研究成果。相比之下,在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重视殡葬理论,大兴学术研究之风,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殡葬改革科学发展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年轻一代的殡葬人该是多么地幸运施展身手。正因如此,在眼羡年轻殡葬人赶上好时代的同时,我也倍加珍惜这越来越少参加全国殡葬理论学术交流的机会,所以在这届论坛会上,诚邀中囯殡葬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洪昌领导同我这个老殡葬人合个影以作纪念。
明年的清明论坛还会参加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为建设现代殡葬理论,垒筑现代殡葬大业,甘当一块石子铺垫。这,是一个老殡葬的人生价值和痴痴的事业追求。让我们用手中的笔丰富现代殡葬理论宝库,托起现代殡葬事业辉煌的明天。
第三篇:参加2012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开幕式有感
参加2012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开幕式有感
2012南国书香节系列报道之二:
让“你阅读了吗?”成为每天时尚的问候语
——参加2012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开幕式有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通常我们见面的问候语是:“你吃饭了吗?”然而,随着2012南国书香节的开幕,你还这么问就落伍了,时尚的问法是:“你阅读了吗?”不仅因为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还因为今年南国书香节的口号是“让阅读成为时尚”。
2012年8月17日,羊城上空弥漫着书香的气味,市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主题为“让阅读成为时尚”的2012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在广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览馆(琶洲会展中心)隆重举行,规模盛大空前。
上午8点半,小记者们准时来到琶洲会展中心地铁A出口集合,这时琶洲展馆B区前也排起了长龙,不少家长带着放暑假的孩子来感受书香气息,书香节成了孩子们欢快的聚会,更令人欢快的是小记者们可以进入书香节开幕式的中心会场,与省市领导、新闻出版界代表、志愿者、大记者们等600多人出席开幕式,大家心里都乐开了花。
上午9点整,开幕式在轻松欢快的会歌《书香有约》中拉开帷幕,开幕式由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主持,省委书记汪洋宣布2012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开幕,省委副书记、省长朱小丹为南国书香节青年志愿服务队授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发言,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庹震致开幕辞。
在开幕式上据悉,南国书香节创办已经有19年历史,已成为我省群众参与最广的文化活动,今年的书香节进一步扩大办展规模,丰富活动内容,提升文化含量,开辟19个主题展馆、8大互动体验专区,举办300场文化活动,还首次推出吉祥物和会歌,新设台湾主题馆区,逐步将南国书香节打造为成两岸三地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华文书展。南国书香节充分调动市民的读书积极性,促进热爱读书、崇尚读书的良好社会新风尚的形成,广东全民阅读蔚然成风。
小记者在现场看到,市民们从四面八方涌向琶洲展馆,有的是一家三口一起来,有的是同学朋友结伴而来,有的是全家老少一起来,他们或自驾车、或搭地铁、或乘公交车、或步行而来,9点不到,书香节各展馆已经是人山人海、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了。人们在各个展馆之间来回穿梭,生怕看漏了眼、看走了宝,通常是来时两手空空,走时大包小包,人们都想将“书香”带回家,让阅读成为一种时尚。
或许有人会说,时尚是赶一时的潮流,今天来明天走,不长久,那就让我们把时尚进行到底,让“你阅读了吗?”成为每天时尚的问候语,让坚持阅读成为每天的习惯,成为我们人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第四篇:刘廷参加名师大讲堂心得体会
参加“名师大讲堂.林城之约“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展示与研讨会”心得体会
听课教师:刘廷美
2016年10月20-23日,我有幸到贵阳参加了“著名教育专家小学数学教学展示与研讨会”的学习,分别听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北京市特级教师刘德武老师讲的《轴对称图形》,浙江省嘉兴教育学院义务教学研究处副处长,浙江特级教师朱国荣老师讲的《对策问题》,江苏省特级教师,海安城南实验小学校长许卫兵老师讲的《可能性》,北京市著名教师,北京市骨干教师刘劲芩老师讲的《拆——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苏州大学实验学校副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徐斌老师讲的《平均数》,河南省名师,河南省骨干教师席争光老师讲的《形中数》以及他们各自的一堂讲座。听了几位专家的课,使我耳目一新,感触颇多。以下是我深刻的心得体会。
一、几位老师的课是截然不同的几种风格、几种模式。刘老师的课结构紧凑,环环相扣,对知识的掌握既深又透,有很强的课堂驾驭能力,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传递了情感;朱老师的课让人耳目一新,新颖别致,正如郭老师自己所说,这是一节无法复制的课。教学中,朱老师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资源,利用数学知识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如:徐老师上的《平均数》他让学生经历了平均数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他先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不是个实实在在的数,感受到平均数的抽象,然后故意造成干扰,问学生为什么要求和平分时,让学生在说的过程自然而然地理清了平均数的意义。接着,徐老师设计了各种各式的练习,让学生自主地应用所学的新知识。这些练习都是来自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给学生展现分数意义的抽象美、分数产生的协调美、数学语言的逻辑美、数学方法的技巧美、数学习题的趣味美等,从中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评价学生时,他们都尊重学生的内心感受,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一句“我很喜欢你”,“你长得好漂亮”,“你的声音真好听”等之类的话语。还有一张灿烂的笑脸等使评价既饱含了情感,又切合教学实际,使评价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驱动器。
总之,几位老师的课,展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体现的特点是将课堂交给学生,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主人翁思想。这样就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二、教师面对陌生的学生,学生面对陌生的老师,很快就能进入各自的角色并且整个课堂让人感觉轻松、活泼;老师的教学理念新颖,注重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他们能恰到好处的把教学内容隐含的情感,通过自己的加工提炼,以情生情。
三、从他们的授课中可看出,他们把讲解看成是对话的过程,他们都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设计每个教学环节,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达到思维活跃流畅、创新精神涌动的最佳境界,真正行之有效地改革了课堂教学,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实处。同时,在他们的教学中肯定性评价体现出尊重、鼓励的原则。
专家们各自短短的一节课和一堂专题讲座,使我深切体会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教育素养,更要有不断学习、多思多想的意识,这才是改变自己、提高自己的关键。
更使我明白了:教育是我们一生的事业,三尺讲台是我们的舞台,学习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教师要想真正拥有自己的今天,把握住明天,就必须勤奋而又智慧性的吮吸知识的雨露,走出属于自己的路。且使我在深受启发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新反思,深感当前数学教学任务的艰巨。在新的课改理念下,如何使数学课堂振奋生命的光泽,是我们值得深思、感悟的。在今后的教学中,针对自己数学教学的薄弱环节,要以名师为榜样,参考他们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思想,为己所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有所进步,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品位。
第五篇:观国学大讲堂---史记有感
观<<国学大讲堂---史记>>有感
11月16日,我们学校在校领导的组织下,全校教师观看了由刘佳老师担任主讲人的<<国学大讲堂---史记>>的讲座,刘佳老师的声音甜美洪亮,讲解细致认真,很有 “范儿”的味道。从她的讲解中,我了解到了一代史学巨擘司马迁传奇而曲折的一生更让我明白一部伟大的著作背后需要作者付出多大的心血和努力。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位执掌天时星历,记录、搜集保存典籍文献的史官。史官无权无势,无名无利,可以说是一个清水衙门。他因罪得罪了汉武帝,遭受了最为人所不耻的宫刑,包羞忍耻的活了下来。他的遭遇在古代封建社会来说并不是最惨的,但是他的《史记》,却成为我国蔚为大观的史料中最为出色的一部。正是这部《史记》影响了并且继续影响着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史记》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也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起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司马迁所生活的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因其对后世影响深远,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刘佳老师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讲解了司马迁与汉武帝、《史记》之间的不解之缘。
第一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正是因为他从小在父亲司马谈的熏陶下饱读诗书,长大后在父亲的鼓励下进行了一次为期两年的全国漫游,才让他有一种文学的素养,文人的性情。
第二是“子承父业,临终授命”。面对父亲临终前的嘱托,司马迁“俯首流涕”的接受了父亲的遗命,父亲去世后的第三年,司马迁正式做了太史令,得以有机会阅览汉朝宫廷所藏的一切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从公元前140年开始,司马迁即利用公务之余提笔撰写《史记》。
第三是“李陵之祸,忍辱负重”。因为说了自己的肺腑之言得罪了当政者(李陵之祸),在死亡和宫刑之间,司马迁毅然选择了世人觉得是奇耻大辱的宫刑,为什么呢?司马迁想到了古代的周文王、孔子、屈原、孙膑、吕不韦、韩非子等这样一些圣贤,他们都是在逆境当中坚韧不拔,最后都完成了轰动天下的文化巨著。于是他也决定偷生完成父亲生前的遗愿。
第四是“直言不讳,刚正不阿”。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同时他坚持“实录”精神,就必须面对现实、记录现实。为什么司马迁能有如此非凡的识见和成就?道理很简单,只是贯彻了史家应该具有的实录精神。
司马迁的伟大,不仅仅就是因为他的一部著作那么简单,更加让人佩服的是他在逆境中的那种坚忍不拔的顽强的生命力,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坚强不屈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和参悟一生。作为老师,我们应该要将这种精神灌输到我们的思想中激励我们,更应该将他的精神传递给我们的学生,让他们也学会如何面对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