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内容摘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习惯,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在学习中主要表现为自我控制及主动学习能力不强,而当前我国的教学体制存在着不少缺点: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对学生的主动学习习惯的培养很有必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习的自主性,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其各方面能力都得到良好的发展,已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共识。
关键词:信息技术主动学习习惯
[正文]
俗话说:“好习惯终身受益”。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础,也是人素质高低的体现。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年龄小,知识少,行为习惯正处在形成之中,可塑性大,可变性强。如果正确引导就会成为栋梁之材,相反就会给学生的一生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也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针对我们的教学中存在的重事实性知识的记忆,轻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要使学生积极、愉快地学好信息技术,其中重要的一环是重视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培养。那么,在小学阶段,在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应该怎样培养小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呢?下面我就对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转变传统的师生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以前所倡导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已不再适用现在的教育教学,所以转变传统的师生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学生更主动地去学习,去创新。经过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后,教师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知识的建构者,教师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创造过程。学生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例如在上“网上导游”一课时,我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提供学生资源网站,让学生根据问题主动去学习和探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兴致勃勃地在网上查找资料、解决问题,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参与到课堂中,给出了对学的恰当的而不过分的指导,学生
这个时候的“学”,是有教师背景下的学,而不是盲目的在网上冲浪。另外,在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下,教师给学生创造了主动学习的条件,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和探索,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
二、兴趣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石。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他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都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没有学习兴趣,根本就不想主动去学。针对小学生这种情况,我平时在上课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使其从对电脑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主动去探究和创新。
1、创设激情导入,带领学生进入精彩信息世界。
对小学生来说,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有着极大的兴趣,特别是对电脑,由于他们刚接触电脑不久,对电脑怀有一种神秘而好奇的感觉,学习积极性很高,所以我们要利用好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培养他们主动去学习的习惯。例如我在上小学信息技术第一册(下)《绘上缤纷的色彩》这课时,我以故事形式提出问题:“同学们,有一天小明去上学,突然间他遇到了一件奇怪的事,同学们想知道是什么事吗?”同学们齐声回答“想”。然后我请同学们看屏幕,课件出示以下情景:小明高高兴兴地去上学。走着走着,突然间,他看见一个漂亮的蝴蝶从身边飞过,小明追了上去,追着追着,他突然走进了一个神秘的地方,这是一个没有颜色的世界。这时突然跳出来一个小白兔,小白兔说:“这是动物王国,因为我们破坏了环境,太阳公公把颜色都收回去了。”“那怎么办呢?”小明想。小白兔接着说:“太阳公公说,只要我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给动物王国涂上漂亮的颜色,就能找回以前的颜色了,你能帮助我们吗”。看到这时,同学们个个都跃跃欲试了。这时我及时提出问题:“同学们愿意帮动物王国找回颜色吗?”同学们齐声回答:“愿意!”。通过以上的情景创设,充分地调动了同学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课堂中,他们就会主动地去用学习各种工具的使用、颜色的填充,以便能顺利地帮助动物王国找回颜色。
2、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主动学习。
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为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创新奠定了基础。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喜欢玩游戏引起的。那我们上课时是不是就禁止学生玩游戏呢?这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而定,在上某些课程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这一特点,把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例如在上键盘指法时,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
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里的“警察抓小偷”游戏,同桌之间互相比一比,看谁打字速度快。由于大部分同学刚接触键盘不久,对字母排列和指法都不是很熟悉,所以打字速度非常慢,而且有些同学只会用一个手指按键盘,不一会就被打字速度快的同学抓到了。这时同学们就会提出如何才能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我及时提出记住指法的重要性,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一旦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主动探究和求知欲望。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集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了学生主动去学习信息技术的习惯。
三、激发主动学习欲望,指导主动探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1、利用任务驱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现行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每章每节的教学内容,也没有设置一系列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的具体任务,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所以就形成了这样的现象:某些教师在上信息技术课时,把学生带到电脑室,然后让学生自己去玩,玩游戏、上网,教师一概不理。这样学生在学习时,根本找不到目标,有些学生甚至还养成了只喜欢上网、玩游戏的习性;或者教师整一节课,按照课本“照本宣读”,引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只是机械地完成某些操作练习,这样也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对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习惯更是百害而无一利。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采取任务驱动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实际的操作任务,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这样不仅重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真正掌握了知识,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也能得到大大的提高。
例如,我在讲解Word《绘出生动的图形》这课中,要求学生利用自选图形里的各种图形绘一幅画,图形可自主选择,教师通过展示示例作品明确任务,我只提出任务,不提出要求,完全由学生自主发挥,为学生留下施展才能的广阔空间。到上交作品时,我发现每个学生所画的画都不相同,有的用到了笑脸、十六角星组成了太阳、有的用到了矩形、三角形组成了房子和树„„这些作品可看出小学生不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充分发挥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动性,使他们在任务驱动下学习到了大量的知识。又如让学生运用计算机设计电脑小报,这种任务一般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可以很大程度的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教师课前可让学生
自己去收集资料,对排版作一定的要求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创作。学生在收集资料、创作的过程中就是一个不断地主动学习的过程,这样的任务设计使学生的思维更具独创性,使他们对信息技术课有了更大的兴趣,他们就更愿意去学习信息技术的有关知识,从而培养了学习主动去学习的习惯。
2、利用竞赛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争强好胜是小学生的天性。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以竞赛方式进行学习不仅能够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对要竞赛的内容进行深入透彻的学习,而且对教师及时地掌握学生的知识理解程度也是很有好处的。例如在对键盘基本键练习这一节,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针对这一现象,我利用好恰当的契机,组织一次字母录入竞赛,利用“金山打字通”软件进行竞赛,看谁的速度快。通过这样一设计,学生的学习劲来了,在竞赛过程中你追我赶,看谁输入速度快。这样就促进了学生对键盘的熟悉程度及字母录入的熟练程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主动学习的精神。又如在上“绘上缤纷的色彩”这课时,我同样以竞赛的方式进行教学,上课时我出示了三幅没有颜色的森林图画,让学生们在8分钟内利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帮助动物王国找回色彩。竞赛前我设定了竞赛规则,同学们根据规则进行创作,然后小组评选出一幅最好的作品进行全班的评比,最后评出最佳创作能手。在竞赛的方式下,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以自己的丰富的想象力主动进行创作,能独立地解决学习问题,同时在小组评选时,同学们也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在竞赛中不断进步。
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因此,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习惯,必须持之以恒,一点一滴,长年累月,促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成长。由于计算机及网络等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许多人误将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电脑知识教育,以为掌握了电脑知识也就具有了驾驭信息的能力。其实不然,如果一个人只偏重于电脑知识的学习,而轻视学习信息学科知识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纵使掌握有高超的信息技术,也难以有效地利用信息。总之,我们要始终贯彻信息素质教育的思想,使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形成一系列良好的主动学习习惯,使学生能更有效地主动去获取、处理、分析和利用信息,从而不断地提升自我,超越自我。
2011年4月
第二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南安市第一实验小学卓泉水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也逐渐加快了步伐。为使我们的接班人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抓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是基础。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习惯,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在学习中主要表现为自我控制及主动学习能力不强,而当前我国的教学体制存在着不少缺点: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对学生的主动学习习惯的培养很有必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习的自主性,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其各方面能力都得到良好的发展,已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共识。那么,在小学阶段,在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应该怎样培养小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呢?
一、激发主动学习欲望,指导主动探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争强好胜是小学生的天性。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以竞赛方式进行学习不仅能够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对要竞赛的内容进行深入透彻的学习,而且对教师及时地掌握学生的知识理解程度也是很有好处的。例如在对键盘基本键练习这一节,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针对这一现象,我利用好恰当的契机,组织一次字母录入竞赛,利用“金山打字通”软件进行竞赛,看谁的速度快。通过这样一设计,学生的学习劲来了,在竞赛过程中你追我赶,看谁输入速度快。这样就促进了学生对键盘的熟悉程度及字母录入的熟练程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主动学习的精神。
二、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主动学习。
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为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创新奠定了基础。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喜欢玩游戏引起的。那我们上课时是不是就禁止学生玩游戏呢?这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而定,在上某些课程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这一特点,把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例如在上键盘指法时,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里的“警察抓小偷”游戏,同桌之间互相比一比,看谁打字速度快。由于大部分同学刚接触键盘不久,对字母排列和指法都不是很熟悉,所以打字速度非常慢,而且有些同学只会用一个手指按键盘,不一会就被打字速度快的同学抓到了。这时同学们就会提出如何才能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我及时提出记住指法的重要性,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一旦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主动探究和求知欲望。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集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了学生主动去学习信息技术的习惯。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首先教师应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学生更主动地去学习,去创新。经过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
后,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知识的建构者,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创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例如在上“查找资料”一课时,我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提供学生资源网站,让学生根据问题主动去学习和探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兴致勃勃地在网上查找资料、解决问题,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参与到课堂中,给出了对学的恰当的而不过分的指导,学生这个时候的“学”,是有教师背景下的学,而不是盲目的在网上冲浪。另外,在这种教学方式的主导作用下,教师给学生创造了主动学习的条件,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和探索,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
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因此,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习惯,必须持之以恒,一点一滴,长年累月,促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成长。总之,我们要始终贯彻信息素质教育的思想,使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形成一系列良好的主动学习习惯,使学生能更有效地主动去获取、处理、分析和利用信息,从而不断地提升自我,超越自我。
第三篇:信息技术学科中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信息技术学科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内容摘要】
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性与操作性相结合的学科,学生在掌握信息知识及技能过程中,以教师的示范讲解教学和学生任务操作为主,要使学生积极、愉快地学好信息技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技能过程中,主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知识、质疑问难、熟记操作方法、主动参与合作、科学应用信息能力及良好的德育行为等学习习惯。
【关键字】
学习习惯 阅读 合作 应用
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的神奇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生性好奇的孩子们怎样更好地步入信息技术知识与应用中去,根据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的理论,信息技术教育主要包括三个过程,即 “教学”、“训练”和“引导”。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重事实性知识的记忆,轻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要使学生积极、愉快地学好信息技术,其中重要的一环是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习惯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持久的、自动化了的学习行动方式,是一种学习动力的定型。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主要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知识、质疑问难、熟记操作方法、主动参与合作、科学应用信息能力及良好的德育行为等学习习惯。以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他们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及信息素养的养成,使他们具有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
一、指导学生自主阅读信息技术知识
教材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科学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用书籍,是学生在学校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它有助于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的理解,便于学习、预习、复习和进行作业。如在教学中有一节内容是讲Word中的图文框、文本框、图片、自选图形的使用,按任务驱动教学,教师将所有内容设计为制作贺卡这一具体的任务,教师通过让学生完成“如何制作这张贺卡”这一具体的任务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出示、认识、接受任务后,教师放手让学生结合书本,进行以下3个方面的阅读:
1、尝试性阅读,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是儿童的天性,而传统的师问生答的、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却扼杀了儿童的这一天性,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改变过去那种由教师确定目标,引导学生达标的牵引式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
生先进行尝试性阅读,做到学生自明目标、自寻学路,教师以学定教。同时,要在尝试性阅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
2、探究性阅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与思是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要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使学生会思、善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思维品质。例如学生第一次接触冰冷的计算机外壳和各种软件花花绿绿的界面,他们不知道这黑匣子里装的是什么货,我们不可能给学生讲CPU工作原理、主板结构、存储器工作原理等抽象深奥的知识,但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计算机书籍等是我们教师必须做到的。
二、主动参与合作
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在合作中明确任务,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合作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信息社会的人们既面临激烈竞争,又需要密切合作。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的普及以及远程教育的出现,使人们空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仅靠单枪匹马已经不可能取得成功,要想成功必须协调各种关系,加强合作。现在的中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和同龄人的交往又比较少,不少家长只关注学习成绩,缺乏全面培养,使不少学生形成了固执、任性、不合群的不良性格,这样的学生显然不能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我们要紧紧抓住网络技术信息共享、联系密切的特点,教育学生懂得合作的重要性,掌握自我协调的方法,培养与人共事的合作精神。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每个学生都应积极参与,与人合作。在贯彻参与合作习惯培养时,我具体做以下两点:
(1)启做议练。即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进而带着问题去动手操作,组织讨论,发表意见,进而获得合作的意愿。
(2)点化自学。通过教师点拨,学生自学,同学互相询问、帮助,把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加以迁移运用,深化提高,纳入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养成习惯。
三、科学应用信息能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但科学技术不是万能的,人应该成为科学技术的主人而不是其奴隶。信息技术同样也有其局限性。因此,要让学生充分掌握信息技术以外的方法与手段,并将各种方法和手段的效率进行比较,让学生掌握评估和选择应用技术的能力,而不是盲目地迷信信息技术。教学生学会利用不同的信息资源,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获取信息。并用其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说要学以致用。我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计算机兴趣活动,从一开始我就强调学生在各学科学习中要主动应
用信息技术,通过活动,同学们不仅仅学会了文字处理、简单动画制作、版面设计等信息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了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他们用计算机制作课程表、值日表、通讯录来管理班级;用电脑制作精美小报;节日里将用计算机制作的贺卡送给老师;甚至在网上浏览、查阅信息,讨论热点问题。也许他们运用笔和纸进行学习的能力不比别的同学强,但他们分析、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大大高于其它孩子,这让他们从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中找到了自信。
信息技术学科要掌握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只要我们始终贯彻良好信息素养养成的思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系列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健康、轻忪、愉快地在信息知识海洋中畅游。
第四篇: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盐城市盐阜中学 李晓萍
【摘要】
在有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的大背景下,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好好研究我们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只有学生真正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才能说我们的教学是有效的,才能称之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反之,如果学生的学习没有收到实效,那么一切都是白费功夫,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得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它便会习惯成自然地持续下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因而能提高学习效率,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习惯,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等多方面的培养,使得绝大部分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这门学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兴趣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将学习活动变得有趣味、生动活泼,使学生“乐于学、爱上学”。如果学生缺乏对学习本身的兴趣,会对学习感到枯燥无味,学习习惯的培养又从何谈起?我们要激发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迫切的需要,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教学中利用电脑的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上键盘指法课时,我就采取游戏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里的小游戏,同学之间比赛,看谁打字速度快;还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输入一首自己熟悉的儿歌,慢慢地掌握中文输入的方法,学生学得认真,练得愉快,记得牢固,兴趣很浓。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有意识地多布置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和学生很贴近的作业,让学生感到电脑就在身边。例如,学习文字处理后,让学生通过计算机编写课程表;举办Word小报比赛;学过表格的加工处理后,让学生替老师输入每个学生若干次单元考试成绩,计算每个学生所在整个班级的总成绩、平均成绩等,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会发现除了电脑可以玩游戏外,还能帮你做很多有趣有益的事情,比如,利用计算机画画、写作文、制作演示文稿、利用计算机处理各种资料等;除了上网聊天,你将会发现因特网还能帮助你快速查阅各种有用的资料,收发电子邮件,你甚至可以制作属于自己的网站等等,让学生从心里爱上这门学科。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当积极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自信心,为他们的主动参与创造心理条件。上课时鼓励每一位同学发言,有权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即使没有举手的同学,老师也应向他提问。对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但没有能正确答出问题的同学,老师不应批评,而是要表扬他积极思考勇于发言的学习态度,多加鼓励,不能伤害学生的自信心。
以前所倡导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已不再适用现在的教育教学,只有转变传统的师生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学生更主动地去学习,去创新。教师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例如在上“网上导游”一课时,我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提供学生资源网站,让学生根据问题主动去学习和探究,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兴致勃勃地在网上查找资料、解决问题,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参与到课堂中,学生这个时候的“学”是有教师背景下的学。教师给学生创造了主动学习的条件,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和探究,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
信息技术教学最大的缺点是讲得太多,练得太少,试图以教代学,结果是学生什么也学不到。课堂上,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融汇贯通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课的教学,创造情境,让学生比较轻松、自然地达到训练目的,在编排练习时,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提高要求,使学生既不会产生自满情绪,也不会悲观失望。努力调动全体学生参加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三、教会学生记好上课笔记的习惯
由于学生的思维具有不稳定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注意力,所以教育学生在上课时一定要认真听老师讲课,并做好课堂笔记。听课时要仔细,不要交头接耳,私底下议论,有什么问题可以举手发言;告诫一些自觉性较差的学生,不要在老师讲课时乱动机器,做与听课无关的事情。教会学生科学的记课堂笔记的方法,课堂笔记不是泛泛地记录老师的知识点,而是记录重要知识、易遗忘的知识。理论课的讲解比较枯燥,学生很容易走神,如果能一边记笔记,一边听老师的讲解,这样的话,知识点可以列得很有条理,重点,难点一目了然,动手写一遍的过程也是让学生在脑子里过一遍,加深印象的过程,等到考试前复习的时候,课堂笔记又是一本很好的复习资料,因此,教会学生记好上课笔记,即可以防止上课开小差,又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罗列知识点,还可以作为考前的复习资料,真是一举三得的好方法,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记好课堂笔记的好习惯。
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好习惯
教育学生要对课本上的和老师提出的问题开动脑筋,认真思考。有的学生对待问题不愿意动脑思考、钻研,人云亦云,只想吃现成饭,拿别的同学现成答案代替自己的想法。因此,教育学生对待问题一定要自己独立思考去获取答案,要会想问题;对待困难要刻苦钻研,不要畏惧困难,被困难吓倒。在教学中要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通过思考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他们乐于思考,这样在学习中就有了积极性和动力。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因为要做到这一点,不经过独立思考是不行的;而问题提的好,这恰恰体现了思考的深度。
五、培养学生敢于动手,规范操作的习惯
让学生上机时要敢于动手,告诉他们不要怕动坏机器。同时要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每个细节开始。信息技术课堂更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从不会“学”到“会学”,从“会学”到“会用”,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从“能力”到“素质”的转变。
在初中信息技术上册“图片的获取”的讲授中,我给学生分组练习,提供给学生扫描仪,数码相机,并让个别同学从家中带来无驱的摄像头等设备,让学生逐一练习,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从而认识到图片的获取是多途径的。在整个练习的过程中,教师仅仅在规范学生操作行为上进行规范,提示学生注意器材的安全。放手让学生通过实践学习新知,不仅释疑,而且还使得学生对新鲜设备的认识提高一个层次。
六、培养学生积极合作,共同探讨的习惯
教育学生通过同别人合作获取答案,在共同探讨的气氛中学到知识,特别是对于信息技术知识较缺乏的学生,更不能盲目地试图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知识,要防止一些学生出现孤僻症和独霸机器的现象。
在课堂教学中,要多方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在完成了设计之后,最得意的莫过于向他人展示自己设计的作品。这时,就要给他们提供展示的空间,也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最佳时间,要鼓励每一位学生把自己的作品给大家看,教育学生,不论你的作品是不是很好,大家对你的作品的意见或建议,会使你的作品更加完美。结束语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是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质量,发展学习能力的关键,也是一个人今后事业成功的首要条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身心发展的优势,有步骤的进行教育,从点滴做起,潜移默化,求得实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更加重要的是,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我们要在信息技术课堂之中,努力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传输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主动参与的意识、方法和习惯,使他们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成为有用之材。
第五篇: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习惯[范文模版]
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习惯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新课标在识字教学中要求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要让学生达到这样的要求,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习惯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习惯呢?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在快乐中识字
一篇课文往往有十几二十个生字,如果让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掌握这些生字,任务的确有点重。怎样让学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愉悦地学会这些生字呢?首先,我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把自己喜欢的生字制成生字卡片,里面包括了生字、拼音、词语、句子,如果可以的话再配上一幅图画。然后,在学生字的时候,我会让学生拿着自己制的生字卡片向同学介绍,与同学交流。这样,学生在制卡片过程中已掌握了生字的音、形、义,学习起来兴趣盎然,向同学介绍自己认识的字的时候特别有成就感。
二、在阅读中识字
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有助建立字的音、形、义 之间的牢固联系,准确理解字、词义,提高识字学词的质量,让难懂的字变得易懂了,让意思抽象的字变具体了。在平时教学中,我每周设立一节读书课。在这一节课里,孩子们拿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可以大家一起看,也可以和同学交换看。由于课外书内容精彩,同学们看起来津津有味,遇到不认识的字就会请教别人或借助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认识了。这样做,既让学生扩大了识字量,丰富了词汇,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在生活中识字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汉字随处可见,家庭、街道、商店、学校都是学生的识字环境。对孩子们而言,生活是最好的识字课本,社会是最好的识字课堂,如果能把大小课堂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所以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利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把识字面扩展到他们所接触的生活空间,向他们提出要求。比如在家里,可以让学生认一认网络及电视媒体上出现的字;在路上,可以让学生看标语牌,读店名;购物时,可以让学生认商品上的商标、名称;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养成留意周围事物、学习生字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