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媒体的领导能力是党的重要执政能力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必须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提高党对媒体的领导能力,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课题。内在要求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新闻媒体肩负着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弘扬主旋律的重任。我们必须从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高度来提高对媒体的领导能力,牢牢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主导权。提高对媒体的领导能力是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必然要求。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党展开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一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既靠坚强的政治领导、雄厚的经济基础、完备的制度和体制,又靠社会成员思想上的统一和稳定。通过对媒体的有力领导,引导和规范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整合社会思想,保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既是现代社会管理的基本手段,也是我们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重要途径。提高对媒体的领导能力是坚持新闻党性原则的必然要求。我们国家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党的新闻事业与党休戚与共,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的媒体都不是所谓的“第四权力”。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变、党管媒体的原则不能变、党管干部的原则不能变。提高对媒体的领导能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是一个大国,不仅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且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这就使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靠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实现管理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又要靠正确的舆论引导。党通过媒体以正确的思想理论、行动纲领、价值观念影响社会,形成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就能为亿万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提供坚实的共同思想基础,从而最大限度地在全社会形成共识,最大限度地统一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人们的意志和行动,形成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合力。主要内容提高党对媒体的领导能力,既要坚持党对媒体的绝对领导,又要适应现代传媒的发展趋势和运行特点,自觉遵循客观规律,不断完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当前,主要是加强对媒体的组织管理能力、提高宣传创新能力、增强产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组织管理能力是提高党对媒体领导能力的基础工程。组织管理能力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组织质量,即各级各类新闻机构的领导权是否真正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和人民的人的手里;二是执行绩效,即媒体是否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阵地意识,坚持守土有责,把党的意志变为媒体的自觉行动。前者要求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挑选政治合格、业务过硬的媒体领导干部;后者要求加强新闻纪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善于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善于团结人,把新闻从业人员特别是优秀人才凝聚到党组织周围。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努力,保证新闻媒体在组织上听从党的指挥,在思想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政治上坚持新闻事业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宣传口径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增强新闻宣传能力是提高党对媒体领导能力的重要途径。增强宣传能力就要提高主旋律的领唱能力。改革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各种思想和舆论相互交织是正常的,有时出现杂音、噪音也难以避免,但这决不意味着可以对错误的思想舆论听之任之。媒体必须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增强宣传能力就要提高媒体的宣传创新能力。媒体必须遵循新闻宣传规律,自觉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用时代的眼光审视新闻宣传工作,用“三贴近”的原则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用改革发展的办法推进新闻宣传工作,努力探索既坚持正确方向、又适应时代要求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新路子,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宣传能力就要提高舆论导向能力。必须在政治上把好关、把好度,坚持政治家办报;必须在政策上把好关、把好度,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在宣传格调上把好关、把好度,做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雅俗共赏,喜闻乐见。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力是提高党对媒体领导能力的重要保证。发展是硬道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是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在“四个不变”的前提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探索建立党委领导与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领导管理体制。应从我国国情和意识形态工作特点出发,借鉴经济领域改革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外有益做法,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应着眼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活力的传媒集团。几个关系提高党对媒体的领导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的关系,主要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的关系。时代前进需要积极向上的主流思想来引领,社会发展需要强大的进步力量来推动。因此,必须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对消极落后的东西必须进行有力的批评和抵制。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职责之一。舆论监督搞好了,对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大有益处。问题是,必须着眼大局,把好关、把好度。舆论监督要搞,批评报道要做,但要端正目的,权衡利弊,摆正位置,选择好时机,运用好形式,尤其要注意把内参与公开报道区别开来,坚持内外有别。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单位必须搞好经营,但决不能因此把新闻作为一般商品来对待,绝不可以搞“唯市场论”。要鼓励新闻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采写更多无愧于时代的新闻作品。不论是媒体的整体追求目标还是报道的内容结构,都必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的关系。对我国新闻工作来说,讲政治是总开关,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成果用制度、纪律巩固和坚持下来,常抓不懈,警钟长鸣。当然,做好新闻业务工作仅有政治热情是不够的,只有把旺盛的工作热情与尊重媒体运作规律、新闻采写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新闻作品才能既有深度力度又有艺术性,才能取得很好的宣传效果。不论是强化政治素质还是提高业务素质,落脚点都是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爱惜人才。应通过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培育一批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造就一批懂传媒、能驾驭市场的经营人才。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既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又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呼声,把宣传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实现新闻事业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一致性,是改进新闻宣传、增强宣传能力的客观要求。主流媒体应该认真研究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研究人民群众对社会生活的看法和态度,研究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经验表明,对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和基本情绪了解得越多,主流媒体引导社会舆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越强。媒体必须坚持“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做到“三符合”:符合党的总体部署、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符合客观实际;实现“三满意”:党和政府满意、实际工作者满意、广大人民群众满意。
第二篇:对媒体的领导能力是党的重要执政能力党建党委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必须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提高党对媒体的领导能力,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课题。
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新闻媒体肩负着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弘扬主旋律的重任。我们必须从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高度来提高对媒体的领导能力,牢牢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主导权。
提高对媒体的领导能力是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必然要求。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党展开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一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既靠坚强的政治领导、雄厚的经济基础、完备的制度和体制,又靠社会成员思想上的统一和稳定。通过对媒体的有力领导,引导和规范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整合社会思想,保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既是现代社会管理的基本手段,也是我们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重要途径。
提高对媒体的领导能力是坚持新闻党性原则的必然要求。我们国家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党的新闻事业与党休戚与共,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的媒体都不是所谓的“第四权力”。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变、党管媒体的原则不能变、党管干部的原则不能变。
提高对媒体的领导能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是一个大国,不仅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且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这就使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靠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实现管理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又要靠正确的舆论引导。党通过媒体以正确的思想理论、行动纲领、价值观念影响社会,形成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就能为亿万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提供坚实的共同思想基础,从而最大限度地在全社会形成共识,最大限度地统一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人们的意志和行动,形成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合力。
主要内容
提高党对媒体的领导能力,既要坚持党对媒体的绝对领导,又要适应现代传媒的发展趋势和运行特点,自觉遵循客观规律,不断完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当前,主要是加强对媒体的组织管理能力、提高宣传创新能力、增强产业发展能力。
不断增强组织管理能力是提高党对媒体领导能力的基础工程。组织管理能力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组织质量,即各级各类新闻机构的领导权是否真正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和人民的人的手里;二是执行绩效,即媒体是否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阵地意识,坚持守土有责,把党的意志变为媒体的自觉行动。前者要求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挑选政治合格、业务过硬的媒体领导干部;后者要求加强新闻纪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善于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善于团结人,把新闻从业人员特别是优秀人才凝聚到党组织周围。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努力,保证新闻媒体在组织上听从党的指挥,在思想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政治上坚持新闻事业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宣传口径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不断增强新闻宣传能力是提高党对媒体领导能力的重要途径。增强宣传能力就要提高主旋律的领唱能力。改革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各种思想和舆论相互交织是正常的,有时出现杂音、噪音也难以避免,但这决不意味着可以对错误的思想舆论听之任之。媒体必须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增强宣传能力就要提高媒体的宣传创新能力。媒体必须遵循新闻宣传规律,自觉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用时代的眼光审视新闻宣传工作,用“三贴近”的原则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用改革发展的办法推进新闻宣传工作,努力探索既坚持正确方向、又适应时代要求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新路子,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宣传能力就要提高舆论导向能力。必须在政治上把好关、把好度,坚持政治家办报;必须在政策上把好关、把好度,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在宣传格调上把好关、把好度,做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雅俗共赏,喜闻乐见。
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力是提高党对媒体领导能力的重要保证。发展是硬道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是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在“四个不变”的前提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探索建立党委领导与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领导管理体制。应从我国国情和意识形态工作特点出发,借鉴经济领域改革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外有益做法,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应着眼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活力的传媒集团。
几个关系
提高党对媒体的领导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的关系,主要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的关系。时代前进需要积极向上的主流思想来引领,社会发展需要强大的进步力量来推动。因此,必须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对消极落后的东西必须进行有力的批评和抵制。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职责之一。舆论监督搞好了,对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大有益处。问题是,必须着眼大局,把好关、把好度。舆论监督要搞,批评报道要做,但要端正目的,权衡利弊,摆正位置,选择好时机,运用好形式,尤其要注意把内参与公开报道区别开来,坚持内外有别。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单位必须搞好经营,但决不能因此把新闻作为一般商品来对待,绝不可以搞“唯市场论”。要鼓励新闻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采写更多无愧于时代的新闻作品。不论是媒体的整体追求目标还是报道的内容结构,都必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
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的关系。对我国新闻工作来说,讲政治是总开关,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成果用制度、纪律巩固和坚持下来,常抓不懈,警钟长鸣。当然,做好新闻业务工作仅有政治热情是不够的,只有把旺盛的工作热情与尊重媒体运作规律、新闻采写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新闻作品才能既有深度力度又有艺术性,才能取得很好的宣传效果。不论是强化政治素质还是提高业务素质,落脚点都是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爱惜人才。应通过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培育一批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造就一批懂传媒、能驾驭市场的经营人才。
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既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又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呼声,把宣传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实现新闻事业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一致性,是改进新闻宣传、增强宣传能力的客观要求。主流媒体应该认真研究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研究人民群众对社会生活的看法和态度,研究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经验表明,对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和基本情绪了解得越多,主流媒体引导社会舆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越强。媒体必须坚持“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做到“三符合”:符合党的总体部署、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符合客观实际;实现“三满意”:党和政府满意、实际工作者满意、广大人民群众满意。
对媒体的领导能力是党的重要执政能力
第三篇:执行力是执政能力重要体现
执行力是执政能力重要体现
李章军
执行力,简单说,就是做,就是落实,是连接目标和结果之间最关键的一环。再好蓝图,没有强有力的执行,都是纸上谈兵。一个地区、一个单位,干部执行力的强弱,对本地区、本单位的发展至关重要。执行力强,就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执行力弱,势必贻误时机,影响发展。执行力是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提高执政能力,最主要、最关键的是要提高其执行力,从根本上讲就是提高干部贯彻落实政策、计划的能力。执行力是检验干部素质高低的试金石,执行力弱,是不合格、不称职的表现。
执行力能够转化为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竞争力和创新力,执行力的强弱直接关系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状况。在邳州,人们看到了强化干部执行力建设带来的积极变化。正是依靠过硬的干部执行力,邳州这个历史上有名的革命老区、洪涝灾害频发地区,连年跨越,持续攀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这是强化干部执行力成效的生动诠释。
当前,有的领导干部在提升执行力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理解政策不全面,执行决策不坚决,把握政策不准确;习惯于机械照搬,创造性开展工作能力不强,解决热点、难点问题能力不强;工作缺乏积极性、创造性、预见性,扎实推进工作的能力不高。强化干部执行力,需要提高干部的学习能力。“学”,应把干部的学习培训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干部任期考核的重要内容,使干部有学习的压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好之余,还要抓好成果运用。“用”,是从用人导向入手,把学习能力强弱和执行力强弱作为各级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从用人机制上促进干部增强执行力。
强化干部执行力,靠好的制度和机制作保障。执行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和完善的制度很多。比如,要建立主体明确、职责清楚、具体量化的岗位责任制,把职责明确到岗,责任落实到人;要界定决策失误、执行失误与失误主体之间的对应关系,细化责任认定;要研究出台奖勤罚懒、用能去庸的措施;要勇于治“虚”、治假”,敢于治“漂”、治“浮”,切实做到知实情、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通过制度完善,使执行有章可循,做到人人有任务、人人有责任、人人有压力,从而改变不执行不作为的不良工作作风,强化干部的执行力。
强化干部执行力,督查机制也必不可少。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干部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协监督、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加大对不在状态干部的查处力度。邳州强化干部执行力建设之所以能取得成效,与当地的“民评官”做法以及人民评议员的作用密不可分。有效的监督制约,对强化干部执行力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各级干部认识到,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变“要我工作”为“我要工作”。
强化干部执行力,还得坚持动真碰硬。盯住不落实的人、抓住不落实的事,无实效就无实职、不进位就挪位子……要让广大干部意识到,不强化执行力,满足于“撞钟”者,不仅贻误事业,而且也会害了自己。
干部的执行力,体现在以高度责任心“干”出新成绩上,体现在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拼”出新成果上,体现在以开拓创新的精神“谋”出新思路上,体现在以身作则的态度“带”出新气象上。越是发展的困难时期,越是改革的关键节点,越需要坚强有力的干部执行力。
第四篇:建立群众监督评价制度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
建立群众监督评价制度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
要举措
新年伊始,中央就决定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时间跨度长达一年半。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要求建立群众监督评价制度,把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有关情况及时向群众公布,广泛征求和听取群众意见,充分吸收群众参与,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在注重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的同时,也重视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特别是通过加强人民群众对党的监督制度建设,来密切党与群众的关系,提高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这一举措,深化和完善了党的执政理念,体现了党执政要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制度等四项建设并举的方针,是党执政理念的又一次升华。
一、建立群众监督评价制度的积极意义
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当今社会,民主潮流在全球范围内涌动,世界上绝大多数执政党都是在赢得大多数选民支持的情况下才上台执政的。我们党要实现长期执政,就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方面主动取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密切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而建立群众监督评价制度则从体制层面保证党“走群众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是新时期党“走群众路线”这一执政理念的突破和创新,对提高党的决策能力、深化领导干部“为民”意识、强化党的反腐败力度都有重要的意义。
1、建立群众监督评价制度可以保证党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党的正确决策是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和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和前提之一。党要形成正确决策,主观上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客观上要求建立群众监督评价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各级党政领导能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合理的决策。我们通过建立群众监督评价制度,可以充实和完善党的决策内容,促使党的决策更加符合群众的需要。
2、建立群众监督评价制度可以深化领导干部“执政为民”的思想观念。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工作必须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这就要求我们领导干部要继续发扬“走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而建立群众监督评价制度可以从群众的视角来督促领导干部坚持这一执政理念,增强监督的有力性和实效性,防止领导干部脱离或背离群众的根本利益。
3、建立群众监督评价制度可以强化党的反腐败力度。《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越是长期执政,反腐倡廉的任务越艰巨,越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越要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党要加大反腐败力度,除建立健全党内监督制度外,还要引进群众监督制度,在干部选拔任用、财政资金运行、土地使用权出让、检察权审判权行使等等方面接受群众的监督。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是自己利益的坚定维护者。我们通过建立群众监督评价制度,可以规范政府权力的行使,减少或防止权力行使者滥用权力侵害权力所有者现象的发生。
二、对建立群众监督评价制度的几点思考
这次党开展的先进性教育活动明确要求建立群众监督评价制度。要求把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有关情况及时向群众公布,广泛征求和听取群众意见,充分吸收群众参与,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在先进性教育活动结束前,采取群众代表评议和在群众中随机抽样调查等形式,由上级党组织对下一级的先进性教育活动进行群众满意度测评。多数群众不满意的,必须及时“补课”。
建立群众监督评价制度是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举措,是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监督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形式。为此,值得我们不断思考和探索。我认为,建立群众监督评价制度应着重体现在三个方面:
1、依法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依法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是建立群众监督制度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我们要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批评、建议、控告、检举等权利,增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有关政策和工作的透明度,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以方便群众监督。
2、拓宽群众的监督渠道。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具体要求,建立和完善重大决策规则和程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党员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质询制度和民主评议制度等项制度,畅通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保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长期稳定和发展。我们要通过建立受理群众举报违纪违法行为的工作机制,来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监督作用,扩大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
3、强化群众的监督力度。我们所主张建立的群众监督评价制度不应是一个软制度,必须赋予它刚性的监督内容,也就是说,要引进群众监督的罢免机制建设。当大多数群众对一项涉及自身利益的公共政策不投赞成票时,群众就有权阻止该项政策付诸实施,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必须充分吸收广大群众的意见建议。同理,当大多数群众对某位领导干部投不信任票时,该领导就应主动辞职;否则,群众就可通过人大行使罢免权,罢免该领导的领导职务。
综上所述,这次党开展的先进性教育活动给我们发出了一个清晰的信号,这就是要求通过建立群众监督评价制度,来密切党与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巩固和夯实党的执政基础。这是党执政理念的又一次升华和深化,体现了党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深刻领会。(浙江省金华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倪红钢)
第五篇:人民日报社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纲领
人民日报社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纲领
人民网北京9月20日讯明天出版的《人民日报》刊登社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纲领》,全文如下。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会议圆满完成各项任务,是一次民主的会议、团结的会议、务实的会议。贯彻落实好这次全会精神,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同志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中央政治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继续推进各方面改革,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进展,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个《决定》是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集中全党智慧而形成的,体现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要求。《决定》深刻阐述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总结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纲领。
全会经过认真讨论,决定同意江泽民同志辞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全会高度评价江泽民同志为党、为国家、为人民作出的杰出贡献。江泽民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的13年中,在国际国内十分复杂的形势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新进展。江泽民同志担任中央军委主席15年来,深刻洞察和把握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势,对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举措,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创立了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领导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江泽民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尊重实践,尊重群众,集中全党智慧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必须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全会决定,胡锦涛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全会一致认为,这有利于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有利于加强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执政后始终面临和不断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深刻变化的国际局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现代化建设任务,迫切要求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我们一定要从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提高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善于总结经验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决定》从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的角度,总结和阐明了党执政的主要经验。这些主要经验强调,我们党在执政实践中,对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既要坚持又要完善;在推进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时既要加快又要全面;在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时既要为民造福又要清正廉洁;在治国理政中既要为人民执政又要靠人民执政;在党的自身建设上既要抓住重点又要全面推进。这些主要经验,突出了把握执政规律、提高执政能力、完善执政方略、改进执政方式、巩固执政基础、完成执政使命等重大问题,是党执政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决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一指导思想,是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实践的理论概括,体现了继承性和时代性的要求。
要建设就要有目标。《决定》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这就是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这一总体目标是从我们党为谁执政的角度,从我们党怎样执政、靠什么执政的角度,从我们党要始终保持先进性、坚定性、纯洁性的角度所作出的精辟概括,指明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奋斗方向。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要明确任务,作出部署。《决定》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这就是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这五个方面的能力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以及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是对党的总体执政能力提出的要求。在实践中努力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是对我们党的重大考验。紧紧围绕上述任务,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抓住重点、整体推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增长新本领,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就一定能使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巩固。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我们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搞好党的建设。党的各方面建设成效最终都要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上来。全党同志一定要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理论武装工作结合起来,同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结合起来,同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结合起来,同不断增强党的团结和活力结合起来,同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结合起来,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项深谋远虑的历史决策,是一项重大紧迫的战略任务。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抓住机遇,锐意进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把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