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科学文化高峰

时间:2019-05-13 16:22: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攀登科学文化高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攀登科学文化高峰》。

第一篇:攀登科学文化高峰

攀登科学文化高峰

2009-07-18 07:38:00 来源: 解放军报(北京)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作者简介:蒋乾麟,上海市人,1954年3月生,1971年10月下乡,1972年入党并入伍,曾任总政宣传部宣传局局长、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总政宣传部副部长,现任南京政治学院院长,少将军衔,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的一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业余时间决定的我们这一代人的科学文化基础先天不足。“文革”之初,我小学未毕业就失学了,后来虽然复课进了中学,但由于所谓的“教育革命”又没学到多少知识。记得那时不设数学、物理、化学课,统称“工业基础知识课”和“农业基础知识课”,外语课唯一留下记忆的是用英语喊政治口号和唱《东方红》,3年多中学学习生活就有一年在工厂和农村劳动。随着拨乱反正的全面展开和逐步深入,1977年恢复了高考制度,激起了多少青年求知成才的渴望。然而,能考进大学的毕竟是少数,已经入伍担任连队副指导员的我甚至连报考的机会也没有。

科学文化教育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1977年12月召开的军委全体会议上指出:“毛泽东同志早就提出过,军队要办成一个大学校。在新的条件下,我们重新强调贯彻执行毛泽东同志的这个指示,显得特别重要。”“要学政治、学军事、学技术,还要学点数理化,学点工农业知识,学点外语。”根据邓小平的这一指示精神,1978年12月总参、总政、总后联合发出《关于军队开展科学文化教育几项落实措施的通知》,把科学文化教育正式列入部队教育训练内容。

于是,部队各种补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业余学校应运而生。我报名参加了初中文化补习班,原以为参加补习的都是与我差不多的年轻人,没想到还有大我10来岁的团职干部。为了给我们鼓劲,时任学校副政委的吴暇在动员时说:“大家别自卑,你们虽然学历低了点,但阅历、经验堪称社会大学毕业,就是拿复旦大学的毕业生换你们我也不换!但大家也别骄傲,军队干部要知识化、专业化,你们确实有差距,所以要抓紧学习,迎头赶上。”我们备受鼓舞,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大口大口地吃着文化知识大餐,始终没有饱的感觉,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知识都吃进去。正在这时,传来了中央电视大学中文专业招生的消息,可是已经过了入学考试报名的时间。我毫不犹豫地决定自学跟考,为了早一点把“文革”耽误的时光追回来!

那是难忘的1982年。那一年,我从沈阳军区空军政治部宣传部调入上海空军政治学院。临行前,我特别敬重的一位首长语重心长地说:“你回上海老家安居乐业了,我希望你乐业安居,要始终把乐业放在第一位。”他的话,我一直铭记在心。就在那一年,我既补习初中文化,又开始在没有围墙的电视大学自学攻读大专。也就在那一年,我儿子出生了,欣喜之余深感做父亲的不易,我给孩子起名为“蒋騋”,用了“将来”这个谐音,意即现在尽管有许多困难和艰辛,但将来肯定是美好的。

回忆那3年的业余学习,真是激情燃烧的岁月。错过了最佳学习年龄的我们,在爬数理化之坡时都气喘吁吁。而电大的考试是全国统考,没有老师面授机宜,甚至连考试题目的形式也不知道,其难度可想而知。但我们没有退缩,也没有退路,因为电大考试如果不及格,3年后才能补考,所以每次迎考都夜以继日,不敢有丝毫懈怠。记得第一门课考《中国通史》,我做了上百张学习卡片,画了数十张每个朝代历史坐标图,还特意买了录音机,将自己背的声音录下来,做家务或步行的时候反复播放复习,以加深记忆。为了检验自己学得是否扎实,我将一本10多万字的复习资料给即将小学毕业的侄儿和外甥女,让他们随便问,我如果答不上来就罚钱。他俩问了我半天,结果一无所获。这门课考试我得了96分,为上海一万多名考生最高分。我的信心大增,更加勤奋好学,每通过一次考试就像攻克了一个山头,那胜利的喜悦足以将一切的艰辛忘却。3年后,我以上海考生总分第一的成绩从电大毕业,获得了非常有纪念和珍藏意义的“00001”号毕业证书。学习的进步促进了工作水平的提高,这3年我因工作成绩突出先后被嘉奖和记3等功一次,1985年1月从副营职干事被破格提拔为宣传处副处长,两年后又当了处长。

业余学习的收获使我一辈子受益。它给予我的,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丰富和学历层次的提高,也不只是工作水平的提高和职务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使我养成了业余学习的良好习惯。如果说当初业余求学主要是为了弥补自己科学文化基础先天不足,在竞争发展中不被淘汰,功利和实用色彩较浓、外在压力较大的话,那么今天则更把它当作了生活的需要、日常的自觉。从那时至今,我几乎没有晚上12点前睡过觉,总要看一会书才睡得实;如果哪天没有看书学习,感觉就像没有吃饭、洗澡一样。

重要的角色转换是人生成长的关节点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为适应干部“四化”的要求,军队院校大幅度增加在职干部学历教育。尽管业余学习获得了大专毕业文凭,可是我总有点不甘心,尤其因为在学校工作,更感到自己的学识水平不够,希望能够入校接受正规培训。当时我是机关最年轻的处长,政治部董润民主任是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前辈。当我忐忑不安地向董主任汇报这一想法时,没想到他欣然答应,说“年轻人爱学习要鼓励”,还带我一起到学院施志清院长、张集合政委那里当面请示。首长们都表示支持,施院长还明确要求到其他院校去培训,不要“近亲繁殖”,每次放假要向他汇报学习情况和其他院校的教学经验。我高兴得一晚上没睡着觉。

那是恢复军衔制的第二年初秋,肩扛中校军衔的我去南京政治学院报到。“首长,您找谁?”一位清秀可爱的年轻哨兵很有礼貌地问。我心里美滋滋的,不无自得地回答:“我是来上学的!”进了政工系二班,同为中校军衔的班主任张晓为热情地将我送到宿舍,耐心指导我蚊帐怎么挂,鞋子怎么放,被子怎么叠……我得知,我们班29名学员参差不齐,职务连营团都有,年龄差了一轮,我是全班职务最高的,也是全院学历教育唯一的正团职学员。当天晚点名,张主任非常正规地一一呼点全班学员,又非常认真地要求我们尽快实现从部队到院校、从工作到学习、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学员的“三个转变”。出人意料的是点名一结束,他居然把学员带到我宿舍床前,说:“内务,就照老蒋的做。”我这才明白他白天对我特别“指导”的用意。无形中,我成了“样板”,整理内务乃至其他,丝毫不敢马虎、松懈。熄灯睡觉,躺在床上的我怎么也睡不着,不只是因为刚入学兴奋,而是因为长期养成的“夜猫子”生活习

惯,此刻正是读书、思考和写作的最佳时间。当一个人不想睡觉而硬让他躺在床上时,那个痛苦真不堪言,于是辗转反侧,一夜无眠。第二天发了校徽。也许是宣传处长的职业习惯使然,我到学院门外书店去看看有什么好书、新书。脚步刚迈出校门,只听见后面一声断喝:“站住!出入证?!”回头一看,正是我报到时给我指路的那位年轻哨兵。我指了指马路对面的书店,心想这还要什么出入证。“不行!学员没出入证不准出门。”真有点训你没商量。我悻悻地往回走,心想昨天的“首长”和今日的“学员”,差别怎么这么大呢,不由感叹道:“当你佩上白色的校徽(教员干部发的是红色校徽),就意味着到了最基层。”

第一次集合站队出操,第一次检查头发指甲,第一次打扫卫生评比,第一次行进唱歌、第一次紧急集合……这么多“第一次”对我来说既是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真有点“参军入伍18年,一夜回到新兵连”的感觉。

如果说管理上的不适应只是初期阶段性的话,那么学习上适应与不适应的矛盾,则一直伴随着在校培训的全过程。记得刚开始对老师课堂提问有点打憷,尤其是上英语课,大家基础普遍较差,可是教我们英语的年轻教员张永喜特别认真,常常是“哪壶不开提哪壶”,真让人感到有点下不了台。个别学员也许角色尚未完全转换过来,面对年龄比自己要小10来岁、职务比自己低好几级的教员提问,有时就出现了拒不回答的尴尬局面。好在成年人的心理调节能力相对强一些,我们渐渐地适应了这种提问、测验、考试接踵不断的学习方式。压力变成了动力,后来英语水平提高之快连老师都叹为奇迹。我从入学时所记英语单词不足以装备一个排,跃升到毕业时能装备一个加强团,第二年参加全军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外语统考,几乎没费什么劲就顺利过了关。

我深知在自己的军旅生涯乃至一生中,入校培训这样的角色转换属于“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再告诫自己要多学一点、钻深一点、学好一点。结果考了20多门课,我绝大多数优秀,其余也是良好,还在《人民日报》、《南京政治学院学报》等报刊发表了18篇文章,并参与编写出版了4本书。实践表明,同样本科毕业和授学士学位,其含金量是不一样的。我想,如果少一点学历意识,多一点成才观念,少一点自我放纵,多一点自我激励,那么在校就一定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将来也一定能抓住更多的机遇。

两年入校培训很快过去了。当我作为全校唯一的优等生毕业时,并没有太多的欣喜,却有了更深的感悟。人的一生其实是在不断地变换角色,由此丰富着我们的经历和阅历。重要的角色转换是人生成长的关节点。能不能及时作出调整,适应角色的转换,反映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也考验着一个人的发展潜力。

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学会学习

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拉开了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帷幕,对军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长期在机关工作的我,萌生了到人才培养第一线去当教员的念头。经过南京政治学院两年的系统培训,更坚定了我当教员的决心和信心。

后来,我与裘克人教授、栾景顺教授主编出版了《军队政治工作理论新探》一书,被评为全军院校政治理论优秀成果一等奖。这时空军政治部拟提拔我到政研室工作,通知先去帮助工作。在空军机关半年多时间,领导几次谈话就正式调动征求我意见,我都表示还是想当教员的愿望。返校一年后,时任空军政治部副主任冯永生来学院出席空军院校讲课观摩比赛,听了我临时抽题仅一天准备的“为人民服务”一课,他给了我很多鼓励,评委们给这一课打了最高分。

学院领导认定我在教员岗位上很有发展,有意识地加强培养,决定让我到复旦大学在职进修,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为我将来当博导创造“45岁以下博导须有硕士学位”这一必要条件。复旦大学与我所在的空军政治学院相邻,一直是我所仰望和向往的地方,能到这样一所著名高校学习进修,真让我兴奋不已。导师邱柏生教授是复旦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以前就认识,他笑着对我说:“你本来就是硕导,再来读硕士不必太费力;不过复旦有规矩,读书、听课、讨论和作业等,该做的还得做,该交的还得交。”几个学期下来,让我领教了什么是名校、什么是名师,高层次高素质人才是怎么培养出来的。我所有任课老师都会给学生开出必读书目,这些书目大都是本学科前沿或经典之作,导师的学识水平从开出的书单中就可略见一斑。接着组织讨论,题目经常是规定阅读书目观点之间的比较分析,如果没有认真阅读和思考,讨论发言就无从谈起;讨论的方式类似“头脑风暴”,导师鼓励学生有独特见解和创新观点,最后归纳点评都很精辟到位。我与复旦大学的年轻研究生们一起学习讨论,受益颇多,他们扎实的学识基础、开阔的学术视野和率真求实的探索精神,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让我没想到的是,在复旦大学进修期间空军下达了调我担任宣传部副部长的命令。都说干部工作经常跑风漏气,何况我还在空军机关帮助过工作,可这一次调动我事先浑然不知。我心里虽然有些想法,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个道理我懂。人到了北京,可是我没有放弃进修学习,在导师的理解支持下继续攻读,利用探亲休假集中参加听课学习和讨论,以致有的任课老师还不知道我已调离上海。对老师们布置的作业,我都认真按照导师的要求“该做的还得做,该交的还得交”,修完了规定的学分。尽管由于没有时间复习参加外语统考和论文答辩,最终未能获得学位,但我深感这在职进修的过程是升华学习的过程,不仅夯实了理论知识基础、拓宽了学术研究视野、提高了思维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学会了学习。其实,学习的最高境界不就是学会学习嘛!

在空军和总政机关工作10多年后,我又重返学校工作,报到第二天就走上讲台授课,一年下来讲了200多课时,成为名副其实的教授,还被推举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军事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第二篇:攀登世界第一高峰教案

《攀登世界第一高峰》教学设计

一、录象导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第一高峰是哪一座山峰?

2.边看录象边介绍:看,这就是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它高8848米,相当于21个金茂大厦的高度,山上终年积雪,空气稀薄,气温极低,平均气温在零下40——50度左右,但是它却是登山运动员最向往的地方,他们把登上世界第一高峰作为自己运动身涯的最高荣誉。3.听了老师的介绍,看了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吗?

4.刚才我们很多同学都谈到了登上世界第一高峰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我们的登山运动员却把五星红旗插上了世界第一高峰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着运动员的足迹去攀登世界第一高峰 板书;攀登

5、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1——2小节

1、接下来邵老师给你们一张时间表,请你们自己轻轻的读读课文,然后说说在不同的时间里中国登山健儿干什么?(出示)

2、交流

3、师:谁能用简单的语言把它连起来说一遍 4、5月24日清晨,四名运动员决定“突击登顶”,因为当时连绵的暴风雪停了,太阳的金辉把珠峰照得晶莹夺目,正是登顶的好时机,运动员们决定集中力量,加快速度,完成登顶任务,这就是突击登顶。

三、读片段,品悟语言

(一)学习第三小节

1、自由读课文第3小节。要求:遇到生字,读准音,然后看看读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在边上打上问号待会儿提出来

2、检查反馈

(1)指名读课文3小节(2)说说有什么问题吗?

A、课文里的台阶是真的吗?为何称“第二”呢?外国探险家为何认为它“不可逾越”?

B、为什么刘连满要让同伴们踩着他的双肩向上爬?

C、队员们为什么要犹豫?

D、队员们为什么眼里噙着泪花踩在刘连满身上?

E、为什么中国登山队要攀登世界第一高峰呢?

3、释疑:

(1)出示简图。了解“第二台阶”。

(2)为什么外国人说“第二台阶”是“不可逾越”的?哪里看出不可逾越,默读,找出相应的句子

(这儿的岩壁又陡又滑,连一点可攀援的地方也没有。他们双手抠住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气向上爬。但是,没上几步又滑落下来。)师: A、“又陡又滑”到什么程度,书中是怎么写的?

B、“攀援”什么意思?(抓住东西向上爬。)

师:运动员们只能用双手抠住岩缝,脚尖蹬着岩面,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里的“抠”能不能换成“抓”,“蹬”能否换成“踩”

C、指导朗读,谁来读这句句子,师:他读出了登第二台阶的艰辛,指名读、齐读。

(3)师:登第二台阶如此艰难,那么中国登山健儿逾越了第二台阶吗?他们是怎么逾越的?请你自己再读课文,找到他们逾越第二台阶时的动作,并把动词圈出来。

(4)学生交流

(板书:蹲、噙、踩、攀)

(5)师:再看一下你们刚才提的问题为什么队员们眼里噙着泪花为什么要犹豫呢?

A、“犹豫”什么意思?(拿不定注意)队员们为什么拿不定主意呢?找找书上的句子

这里还有一份资料请大家读一读

B、看了资料,你认为这是什么样的泪花?(激动、敬佩、崇敬)C、队员们犹豫不决,舍不得踩,但刘连满是怎么做的?

刘连满看到这个情景,立即蹲下身子,斩钉截铁地说:“快,踩着我的双肩上!”

A、师:什么是斩钉截铁?(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师:从“斩钉截铁”这个词中,可以看出刘连满的态度是很坚决的。

刘连满斩钉截铁地说:“快,踩着我的双肩,上!”老师的读法与书上一样吗?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为什么? B、个别读,齐读

6、小结。师:刚才我们一起学了课文的第3小节,队员们是如何登第二台阶的(板书:登“第二台阶”)

(二)学习四、五小节

1、师:逾越了第二台阶,这时,他们满怀信心地向峰顶进发,(板书:登顶)可是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困难却越来越大了,队员们碰到了哪些困难?自己读四、五小节,找找课文中的有关句子。用浪线把它画下来

2、交流

困难:

① 夜幕降临了。寒风猛烈地呼啸着。③气温骤然下降了许多。④随身携带的氧气越来越少。⑥夜更深了,远处山下一片漆黑。⑦此时他们已经疲惫不堪。学习: 疲惫不堪(什么是疲惫不堪)

师:是啊!从5月24日清晨到现在的深夜已经快将近一天了,就是在平地上走上一天就已经让人受不了,更何况是登这样的险峰,难怪队员们会疲惫不堪。

3、师:面对这样的困难,队员是怎样对待的?划出有关句子。用直线划下来。指名读(板书:咬紧、屏住、顽强向上爬)

4、为什么书中的“一步、一步”要用逗号分开?

5、看录象

6、录像结束,师:这就是队员们在最后冲刺阶段登顶画面,7、回答问题:(队员们每走一步,都必须咬紧牙关,屏住呼吸,把脚踏进厚厚的雪里,重重地喘上一口气,再往前迈一步,他们迈出的每一步都是那么艰难。)

8、谁来读句子,读出步子的艰难。个别读,齐读

9队员们的顽强精神终于换来了成功,谁来用激动的语气宣布这激动人心的时刻,齐读,“啊!成功了„„”

四、总结全文,完成练习

1、登上峰顶十分艰苦,课文用了“征服”这个词,“征服”的意思就是用武力使之屈服,可是我们的登山运动员没有用一枪一弹,你认为他们是靠什么征服世界第一高峰的?板书:勇敢顽强 团结协作

2、学了课文,同学们肯定有很多感受吧,请你用“我真——”的句式说说自己的感受。

3、播放歌曲《红旗飘飘》

4、师:中国人真了不起,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他们的名字永久地刻在了珠穆朗玛峰上,鲜艳的五星红旗在世界第一高峰迎风飘扬。

板书:

35、攀登世界第一高峰

登第二台阶 蹲 噙 踩 攀 登顶

咬紧 屏住 顽强向上爬

第三篇:攀登人生高峰奠定基础

攀登人生高峰奠定基础

当辛酸与泪水印满了走过的足迹,当痛苦与无奈隐藏在逝去的脚步,你便有了成功的基础,就像万物生长,没有足够的能量,不会一夜挺起。只有在吸取营养,汲取力量后才有成长的基础,才能实现,证明生存的价值与意义。成功的背后总要有默默的耕耘,所谓“没有付出,哪有回报”也是这样的道理。茅竹,当它在前五年之内,人们不会发现它任何的生长印迹,直至5年后,它便以迅猛的生长速度不断地使自己毅然挺拔,它的生长速度之迅猛实在让你惊叹不已,更给人思考。即使我们不了解它,我们也应该知道它之所以在5年后毅然挺拔在松林,完全不是巧合,更不会偶然,这一切都应是在它的努力与付出中所换回应有的回报,生活不会有偶然,更不可能有偶然的成功。茅竹的成功,则是它在前5年中日积月累不断吸收能量以而扩大自己的根系所换来的。它的开始,虽显得渺小。但它的迅猛生长却显示出了生命中一种最神奇的力量,它以默默无闻储存了硕大的能量,更创造了生命的神话,这便是茅竹,看似平凡而又伟大。

人生就像茅竹的生长旅程,在旅途中,不免会有痛苦、悲哀与泪水,但这不会成为我们走向成功的绊脚石,只要信念还在,理想还在,就一定能越过重重险阻走向成功,然而成功也是如此,当我们储存了足够的能量,自然而然便发挥出自己所长,去证明自己的生存价值,实现自己的生存目标,所以,储存能量的过程是成功最重要的过程。也是必不可少的人生奠基。

基础尤为重要,它可以使一个看似平凡的人变成伟大,它也是一个平凡之人走向成功必要的能量,万物都有储存能量的基础。人更必不可少,若要成功,则要付了,若要攀登人生高峰,则要储存属于我们的能量。

习作充满人生的激情,从标题上就可以让人们感受到你对生活的渴望和对生活美好的憧憬。而且告诉人们如何走好人生之路,给人生的价值作了一个肯定。

第四篇:中西方科学文化比较

中西方科学文化比较

摘要:

“李约瑟难题”引发的中西文化差异问题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影响中国科学发生、发展的因素是众多的、并且复杂的。中西文化差异的本质集中地表现为中西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根源在于两个地域中的人们在实践方式上的不同。通过对中西方科学文化的历史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对我们的启示无疑是巨大的,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为发展中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做出我们的贡献。

序言:

人类已跨入21世纪,建立在对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知识经济正在逐步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我们的时代无愧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时代。不仅人们的物质生活一刻也离不开理性科学所创造的文明成果,而且,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形态等也在科学技术的作用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回顾近代几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人们发现科学技术不仅依赖于社会经济其它因素的发展,而且有着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些失败经历在这几百年里反复重演,所以正确认识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史,理解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条件,对确立当代科学技术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西方科学文化发展的历史

(一)中国科学文化的历史发展

1.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思想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显示出阶段性高潮的特点

我国古代社会从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直至清末,凡4000年,一直绵延不断,既不曾发生过像罗马帝国那样中断无继的历史悲剧,也不曾经历西欧中世纪的黑暗时代。这就使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得以世代相传、连续积累,并在这个基础上走向自己的巅峰。世界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曾把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作为纵线,世纪年代作为横线,制作了一幅科技发展的示意图,它清楚地表明:无论是以前4000年,还是近500年来,中国科学技术“事实上一点没有退步”;而是“一

直在稳缓地前进”。

2.经验性、描述性、实用性与本土化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一个突出特点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特点是在封建社会初创的秦汉时期形成的,从建立与巩固新的封建秩序出发,要求科学技术直接为发展生产服务就成为必然的事,因此它更多地具

有实用性的色彩。秦统一我国后,出现了“焚书坑儒”事件,“所不去者,医药、卜巫、种树之类”,意思是那些有实用价值的书要保留,也就是说科技的实用性还是受到重视的。汉承秦制,这部分科技遗产当然会被继承。由于封建社会绵延2000多年,中国

科技在秦汉时期形成的这种特色,也就被进一步固定化,几乎成为一种前后继承的固

有模式。

总体而言,中国文化强调内心的修炼,“内圣外王,成己成物”,由内向外。其基

本精神,是注重现世的人自我的道德修养,而不太关注外在的上帝鬼神之类的东西。

也就是说,中国儒家把大同社会的理想最后落实到每个人的修身养性的工夫之上。中

国古代农业发达决定中国人注重直观、整体、经验。从事实出发.而西方归纳推理,演绎推导.在经验和知识层面上,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加以识别、理解并整

体判断。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体知”的过程。老子提出“体道”说。就是以心灵体验的方式去把握宇宙的根本之道。“四大发明”由中国发明。却由西方发扬光大。这也是

李约瑟难题中,为什么科学技术未能在中国发展的原因。中国向内思维,不对事物进

行履化分析。把一切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

(二)、西方科学文化的历史发展

从公元前600 年至公元500 年的古希腊时期,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工具、设备的机械化。例如,滑轮、齿轮、羊头撞锤、活动甲板、升降机、“鼠笼轮”、投射器和驽炮等机械设备,这是由于水利、建筑、冶金、采矿和军事活动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在这个时期, 自然科学研究活动在古希腊开始出现并得到一定的发展, 特别是数学、力学和天文学。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是由生产的需要决定的。但是科学和技术这两种文化形态却互不相关、互不影响。

从公元500 年至1500 年的中世纪,在西方科学与技术又开始了分离。在这个时期,由于欧洲各国奉行一种“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的自然观”,对科学的发展起着窒息的作用,故科学在这个阶段中几乎是停滞不前的。而技术则不然,技术只与工匠们有关,而工匠的工作是不受那种落后的自然观的制约的,因此技术在中世纪仍在继续地发展。到1500 年,造纸、纺织、钟表制造、磨坊、染色、冶金、酿酒、眼镜制造、气枪、印刷等技术已在西方出现,并有一定的发展。

公元1500 年到1750 年,科学与技术在“职业”上进一步分道扬镳,但在“解决技术问题”上却开始合作。于是出现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经验技术的新的技术,学术界称之为“科学的技术”。文艺复兴之后, 在西方科学开始制度化,科学理论得到迅速发展。在这个时期, 科学研究工作主要是由科学家承担, 而技术则是由工匠、技师和工程师们承担。

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 科学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与此同时出现了企业兴办“工业研究实验室”的现象。在这个时期, 技术进步主要是与这种对工业的“研究与开发”有关的。

二、对中国科学发展在明清之际落后于西方的认识

现代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其中关于落后的起始时间许多人认为始于明清之际,中间有二百年左右的过度期。在此之前,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在宋元时期,科学技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中数学和三大发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也是当时世界科学技术的最高峰。宋元时期对应的历史时间段是公元11世纪到14世纪,而这个时间段对应西方欧洲的却是黑暗的中世纪。

1、欧洲中世纪简况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了封建社会, 历史学通常把西罗马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千年称为中世纪,而科学史稍有不同,一般是指古希腊罗马文明结束到欧洲文艺复兴这一千年的时期,大约是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众所周知在这一时期,欧洲科学由于遭到基督教神学的压制和迫害沦为神学的婢女,任何揭示自然奥秘的科学思想只要不符合宗教教义都会被斥为异端学说而遭到镇压。尤其是当基督教被立为国教以后,教会垄断了文化教育,垄断了整个精神生活。教会这种一教遮天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必然会敌视、压制以对自然的自由探索为己任的科学。其中最突出的证据就是藏书达70万册,珍藏着人类古代文化和科学知识的世界第一大图书馆----亚历山大图书馆曾两度遭到基督教徒的焚毁。直到11世纪十字军东征发现了古希腊文明以后,情况才有所改变。在这种环境下,科学知识难有生根发芽的土壤,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当然阻力重重,停滞不前。

(2)对在中世纪时期中国科技领先的思考

由于欧洲在中世纪特殊的社会环境,科学技术不可能在这时期有大的发展,出现倒退也是不足为怪的。相形之下,中国在从秦朝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之后,一直到明清之前,大约有2000年的历史基本上都是平稳渡过的,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没有太大的转折和变化,科学技术的生存环境相对宽松,统治阶级对科学技术至少还没有达到水火不容的地步,如果在某一朝代君主贤明,政策得当,科学技术还会出现蓬勃发展之势。如中国的汉唐及宋元时期就是例证。如此说来,中国从汉唐以来长达近千年领先世界是有一定社会原因的,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制度无不有关.也就是说在中世纪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还是能适应科技发展的,从而出现了唐宋时期科技发达的史实;而欧洲此时却一蹶不振,进入昏睡状态。

由于欧洲的停顿才显示出中国科技的一枝独秀。而我们的古人此时如果能清醒地认识到,这种相对意义上的独领风骚,是一种占天时之利而领先的话,那么他们也许会冷静分析,在这种没有竞争对手的领先背后,是否还潜藏着制约科学发展的不利因素?也就不至于那样盲目乐观,以“泱泱大国舍我其谁”的态度而自居。这种夜郎自大、目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使中国从宋朝以后忽视科技的研究和发展,不思进取,满于现状。如果当时有人把中西科技作个比较,分析他们各自的优缺点,能认识到西方科技有哪些潜在的优点,中国科技还存在哪些不足,那么中国近代科技史就有可能改写了。

结束语:

近代中国科学落后的原因既是一个谜,也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不可能存在单一的终极原因。如果从科学自身去找原因,可能会最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如果把近代中国科学落后的原因分为外因和内因,那么古代中西科学特点的差异就是内因;如果把近代中国科学落后的原因分为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那么中西科学特征的差异就是主因,科学自身的缺陷和封建统治阶的不予重视是形成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根源,而科学的缺陷主要集中在思维方式的差异上,逻辑理论思维的欠缺是古代中国科学的制约因素。本文只从中西科学特点的差异探究这一难题,意在突出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对一个民族和地域的科学发展意义重大,希望有关部门能以之为鉴。

第五篇:追记理论物理学家侯伯宇:以有生之年攀登科研高峰

追记理论物理学家侯伯宇:以有生之年攀登科研

高峰

在商品经济的今天,有许许多多的科学家他们甘于寂寞,致力科研,用坚守诠释这他们对科学的敬仰,对真理的追求,正如古人所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我国著名物理学家、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教授侯伯宇就是这样的人。他历经苦难,却从未放弃对科学研究的不懈追求,一生成果卓著,却主动扎根西部,甘为人梯,精心育人,用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现了,科学家平凡而伟大的人生轨迹。

在侯伯宇的同行和同事眼里,侯伯宇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

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所长姜振益教授:他是个真正科学家,除了学术水平高以外,科学已经融入到他生活的各个层面。侯老师一年365天,我评价他就是364.5天都在工作。侯老师以科学为家,科学已经成为他的精神家园。

二十世纪,物理界有两个重大的突破,一个是相对论,一个是量子论,但这两个理论不能融洽的矛盾向人类智慧发出挑战。侯伯宇教授终身致力于探索解决这个重大问题。在理论物理和数学物理前沿领域,杨振宁、李政道等称他是国际理论物理学科带头人。1983年,他推导出著名的“侯氏理论”,被誉为“中国的骄傲”。

侯伯宇一生始终把自己定位为一名普通的教师。西北大学教授杨文力说,侯老师就是一盏指路的明灯,刚入学时侯老师就告诉他们,不要考虑出国,他是不会写推荐信的。毕业后,杨文力申请前往日本从事课题研究,却迟迟不敢去找侯伯宇写推荐书。一天,杨文力收到了侯伯宇发来一封邮件:如果想去这家科研机构工作,我非常愿意写推荐信。

杨文力:后来我才明白,侯老师是希望我们在开始学习的时候踏踏实实打基础,静下心来真正地去做学问,时机成熟的时候,他会推年轻人一步一步往前走。

侯伯宇说,“我最适宜的岗位是科研第一线”。他主动辞去现代物理研究所所长职务,谢绝了组织上让他担任行政职务的提议,把攀登科学高峰作为最大追求。2007年,他唯一的儿子和孙子在加拿大遭遇车祸去世。侯伯宇强忍悲痛,第二天就又回到了办公室。

侯伯宇晚年常说,他很幸运,在他一无所有的时候,上天给了他最后一份礼物,这个礼物就是国际数学物理研究难题中最璀璨的明珠之一,相当于数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可这份礼物也成了侯伯宇一生的遗憾。

正当他陶醉于破解这道难题时,2009年,侯伯宇被确诊为膀胱癌。侯伯宇的学生们说,住院期间,他一直在和自己的病情抢时间。

学生:他始终是这样一个态度,就是说我不要求你给我根治,我只要求你让我有三到五年的时间,让我把手头的工作完成,这对他来说就足够了。

学生:有的时候检查花两个多小时,他经常把论文拿上看,就给推轮椅的护士说,请你推慢一点,我还要看书呢。

在生命的最后三个月,侯伯宇在文章中写道:“以创新湮灭顽疾之痛苦,以创新来消灭死。誓以我有生之年,在国际竞相攀登科研高峰中顽强攀顶,以作为最后的礼物。”2010年10月,侯伯宇走完了80年的生命历程。

下载攀登科学文化高峰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攀登科学文化高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攀登教案

    Tags:一年级 攀登英语 实验教案 Unit Seven作者:佚名 一年级攀登英语实验教案 Unit Seven 一、 教学总目标: 1、 能够模仿说唱本单元所学童谣,并掌握两种动物的说法以及快慢的......

    攀登工作总结

    以下是攀登工作总结范文,敬请关注:通过半年来的不断尝试和总结,然后终于对英语教学有了更多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简单谈谈自己半年来的经验总结:一、......

    古希腊科学文化的渊源

    古希腊科学文化的渊源 【内容提要】古代希腊科学文化是欧洲文明的起源,也是世界文明的起源之一,它在世界文明史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古希腊文明来自何方?它的渊源......

    十四届科学文化艺术节比赛项目

    共青团山东交通学院委员会文件鲁交院团发„2013‟11号 ———————————————————————————————山东交通学院团委关于举办第十四届 大学生科技文化......

    教师的科学文化学习

    教师的科学文化学习教育事业是开发青少年一代智能资源的事业,开发智能,实现教育目标,主要是借助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来实现的。而教育是“科学知识传递者”,因此,教育......

    蒙氏科学文化进度表

    小班: 科学部分: 1.放大镜的认识 2.使用磁铁对物体进行分类 3.固体、液体、气体的认识(可分两课时) 4.有生命无生命的区分(分静态课程和动态课程两课时) 5.动物与植物的区分(分静态......

    攀登英语心得体会

    攀登英语心得体会(4月) 时间过得飞快,一转眼开学已经一个多月,跟同学们一起度过的时光总是那么快乐,他们也总是在期待着Pandeng English Class. 经过一个学期的英语学习,学生各......

    攀登英语教学设计

    攀登英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模仿说唱本单元所学童谣,了解歌词大意。 2.学生了解并正确使用“what’s this/ that…”句型询问某物品名称并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