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化学教学论论文(范文)
论建构主义理论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建构主义”作为一种认识论可以追溯到18世纪,作为一种学习理论直到20世纪下半叶才逐渐开始引起关注,并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产生影响。
关键词:建构主义化学理论教学应用
任何课程改革,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化学新课程所赖以构建的理论基础的具体反映。理论基础是化学新课程的精髓,基本理念是理论基础的外在表现。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教师或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学习是在一定的情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合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的过程。
一、情景、合作、交流、意义建构是构成学习的四个基本要素。【1】
情景。学习环境中情景,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因此,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设计,而且,还要考虑学生建构意义的情景创设问题,并把情景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合作。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合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重要作用。
交流。交流是合作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使学生个体的思维成果为整个群体所共享,从而达到意义的建构。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意义建构就是指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理解。这种理解,实际上就是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建立的认知结构。
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生记忆或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学生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着。
二、学生要想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需要通过以下一些方法来发挥能动作用:【2】
运用探究法、发现法去主动构建知识的意义
在意义的建构过程中,主动收集和整理有关的资料和信息,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加以验证。
主动将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
三、教师要想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需要通过以下一些方法来发挥能动作用:【2】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和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情境,来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应尽可能开展讨论与交流等各种合作活动,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更
有效。
转变学生的化学学习观念,是推进化学新课程实施的重要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再好的课程也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再好的理念也不能得到落实。作为化学新课程赖以构建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化学新课程学习观的建立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
2、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发展
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目的,当然是使自身科学素养得到发展。如何使学生自身得到发展,不同的课程观下由不同的发展取向。以学科为中心的化学课程,注重化学学科的系统知识的传授,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化学课程,注重学生科学素养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主动发展。
3、变抽象为具体、真实
以学科为中心的化学课程,将大量纷杂的化学事实性知识、大量抽象的化学理论性知识以系统化、学术化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例,在中学不仅要涉及典型的金属元素族,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族,而且,每一族的典型元素从单质到氧化物,水化物,再到各种盐,各种化学反应,实验现象等都要学生来学习。远离学生生活的化学学习内容,即枯燥又乏味,怎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怎能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真正理解,只能由学生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学习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 基于特定学习情境”,实质上就是要求为学生提供的学习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实际,应该基于真实的情景,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离他们并不遥远,并不抽象,对他们认识周围的物质世界大有益处。为此,化学新课程十分注意课程内容的“两贴近”,即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使学生学习“真实的化学”、“有用的化学”。
4、变接受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孤立、静止学习为合作、交流学习
从课程内容的学习方式来看,化学新课程非常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学习。
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化学教学,使得很多学生的化学学习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统统被扼杀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这已经成为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严重枷锁,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为改变这一方式,开展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发现学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为此,化学新课程“倡导学生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不是学生自身孤立进行的,只有这样的学习才能使得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更为有效,更加生动,更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也更能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5、变注重结果为结果与过程并重
对学生的化学学习情况如何做出评价直接关系到化学新课程的实施效果。传统的化学学习评价,过分注重考核学生的化学知识与技
能的掌握情况,过分注重终结性评价和评价的选拔功能,有的学校甚至将学生的期中、期末化学考试成绩张榜公布,给学生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压力,同时也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化学学习积极性。
结语:对于化学学习来说,学生只有体验了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才能真正的理解所学的内容。而同样的学习内容,同样的学习活动,每一位学生的自我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而且很多感受也是用我们所谓的期中、期末化学考试考不出来的。因此,化学新课程大力倡导学生的活动表现评价,倡导开展趣味性活动,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化学学习情况作出恰当的反思与评价。
参考文献
【1】邢晓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003-6-13
【2】赵玉泉 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2007(9)-0322--02.
第二篇:化学教学论论文
安顺学院2008级化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摘要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上的许多理论和定律都是从实验中发现归纳出来的。用化学实验的方法学习化学,既符合化学的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学习化学的认识特点,是化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手段。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独立进行或合作开展化学实验研究。通过化学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通过使用探究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化学基础理论.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和训练实验技能,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本文通过以下论述,说明化学实验在中学教学中的功能。
关键字:化学实验
中学化学教学
教学质量
能力培养
安顺学院2008级化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Abstract
the chemical is a based on experiment science, chemical theory and law is from many experiments that concluded.With the method of chemical experiment study of chemistry, not only conforms to the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ubject of students learning also accord with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hemical characteristic,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chemistry teaching of the basic means.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advocate students independent to cooperate or chemistry experimental research.Through the chemical experiment can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to help students through the use of inquiry form chemical concept, understand the basic theory, the master chemical chemical knowledge and skills,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tudents' scientific attitude and values, help students to develop thinking ability and experimental skills training, so as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scientific literacy purpose.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following the elaboration, explains the chemical experiment in the middle school teaching of the function.Key word: chemical experimental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 quality of teaching ability training
安顺学院2008级化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目录
一.对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化学实验的认识.................1 1.培养实学生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并重转变....................1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并重转变..................................2 3.化学试验设计和呈现体现趣味性的转变..........................2 4.重视绿色化学思想与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实验中的体现的转变.......2 二.化学实验的功能...............................................2
(一)化学实验的认识功能.......................................2 1.化学实验是提出化学教学认识问题的重要途径之..................3 2.化学实验能为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知识提供化学实验的事实……………3 3.化学实验能为学生检验化学原理验证化学假说提供化学实验事实...3(二).化学实验的方法论功能.......................................3(三).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4 1.学习知识,培养技能..........................................4 2.经历过程,体验方法..........................................5
3.发展兴趣,养成态度..........................................6 3.1帮助学生养成事实求是.严肃认真的态度........................6 3.2培养学生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6 3.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愿望和意识...............................6
三.结语...........................................................6
致谢.............................................................7
参考文献.........................................................8
安顺学院2008级化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引
言
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检验化学科学知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化学教学中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和检验化学知识的重要媒体和手段,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化学实验在化学科学发展和化学教学中的极端重要性已被人们所共识。为了使我们在理论认识上把化学实验放在适当的高度,在化学教学实践中更加自觉地运用化学实验进行教学。本文通过以下论述,说明化学实验在现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对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化学实验的认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了高中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高中化学课程由2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组成,其中“化学实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有别于以往教材的处理,突出其重要的地位。
教育部2001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化学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及由此产生的新课程标准,对照新旧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新课程在实验教学方面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转变:
1.培养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的并重转变。
以前的试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试验操作能力,而现在的试验改变以往的“教”设计实验,变成“学”设计实验,使实验更好地配合学生的主动学习,打破以往教师垄断实验方案的设计向教师帮助、指导学生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的转变,这就是所谓的化学实验的探究化。改变化学实验“照方抓药”式的现状的关键,是加强化学实验的探究化设计,这对于更好发挥化学实验的功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必修1中“验证铁能否与水蒸气反应”的探究实验,教材一方面提供了实验必要的仪器和药品,让学生来设计实验方案;另一方面又提供了一个实验方案,让学生参考并尝试利用该方案进行实验,最后让学生小结交流探究活动的收获。这样的实验教学,在指导学生学习设计实验的同时又锻炼了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动手能力。另外,新课标不再硬性划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而是给教师创造性和学生的主动性提供空间。
安顺学院2008级化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教师通过实验创设学习情景,为学生提供可观察的化学现象和实验操作,其活动指向是学生自主观察、分析思考、交流讨论、实验研究,不是教师单纯的表演或展示。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并重转变
以前的化学试验注重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而现在的化学试验更加重视化学实验与生活、技术的联系,注重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课内学习转变为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模式,更适应开放式学习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化学实验的生活化[2]。新课标“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化学”,帮助学生“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联系的视角认识化学”,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了解化学。此外,新课标还列出若干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这有助于教师落实“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教学要求,加深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启发教师不断地从社会生活和新的科技发展中吸取新鲜的信息,学生在体验中逐步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对于拓展化学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化学实验的内容选取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许多化学现象,实验药品取用于学生身边常见的化学物质,这样可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感到化学并不神秘,就在我们身边,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激发他们对实验探究的兴趣。在新课程的教材中就有很多这样的实验素材。诸如必修2中“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实验;选修1中“鲜果中维生素C的还原性”实验;选修2中“用淀粉自制吸水材料,并进行模拟保水试验”;选修4中“温度对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影响”实验;选修5中“自制肥皂与肥皂的洗涤作用”实验;选修6中“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或电化学分析法测定污水中化学耗氧量”实验等等。
3.化学试验设计和呈现体现趣味性的转变
化学试验的设计和呈现体现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学习兴趣。以往的教材在强调化学学科知识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往往把试验设计的非常“严肃”、“规范”,试验试剂必须用化学试剂,试验装置必须选用化学仪器、器皿来装配,因此,过去的化学试验相对显得较抽象而枯燥乏味。而新课改下的教材中则编入了一些趣味性较强的试验。例如名为“烧不坏的手绢”的趣味实验。【将2体积95%酒精和1体积水混合。把一块旧的手绢浸入配好的混合液中,浸透后取出,轻轻拧干,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绢。火焰熄灭后,观察湿透的手绢发生了什么变化?该实验既能引发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思考。】
4.绿色化学思想与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实验中的体现的转变
安顺学院2008级化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绿色化学思想与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实验中的体现,即所谓的化学实验的绿色化。高中化学新课程在设计上十分注重“体现绿色化学思想”。例如:选修6(实验化学课程模块)中,将“形成绿色化学的观念”作为一项重要目标;将“树立绿色化学思想,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单独作为一条“内容标准”;将“查阅资料:符合‘绿色化学’思想的化工产品的生产” 作为“活动与探究建议”中的一项学习活动。
二.化学实验的功能
(一)化学实验的认识功能
学生的化学学习都能都离不开对化学科学知识的认识,化学教学认识是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是进行化学教学交往的最基本途径。无论是从实践(实验探究活动)与认识,还是从感性认识(化学实验事实)与理性认识(化学概念与理论)的关系来看,化学实验对化学教学认识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重要的认识功能[1]。
1.是提出化学教学认识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化学教学认识始于问题。在化学教学中,引发化学教学认识,提出化学教学认识问题的方式有多种,其中,化学实验是重要的途径之一。通过化学实验引发化学教学认识问题:例如,用PH试纸分别测定3.5%盐酸、食醋、食盐水、酒精和苏打水的PH,并将它们的颜色与比标准色卡对照。通过这一化学实验,引发学生提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是否一样?”的问题。
2.为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知识提供化学实验的事实
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很多概念和理论的形成,一般都首先从认识具体物质的性质入手。而物质的性质,尤其是化学性质,只有借助于一定的实验手段,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使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才显露出来,被学生感知。学生通过感知物质及其变化的实验现象,获得化学实验吧事实,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化学概念,认识化学理论。例如,学生对“电解质”概念的形成,需要观察“物质导电性实验”的现象的实验事实,才能获得。
3.为学生检验化学原理、验证化学假说提供化学实验事实
只有经过化学实验的检验,学生才能确信化学理论的真实性。例如:学生通过学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知道:“温度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设计一个“家庭探究实验”来检验之一结论。例如,“比较凉水、温水和较热水对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影响”。
(二)化学实验的方法论功能
实验不仅是一种实践活动,从教学认识的角度看,它还是一种重要的感性认识方
安顺学院2008级化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法,具有方法论功能。实验方法论是科学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落实科学素养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化学实验可以使学生经历科学实验的一半过程,学习实验方法[2]。例如:取几只量筒分别进行下面的实验,事先预测结果并与记录值进行比较。
水与酒精混合体积的变化[3]
实验操作
体积变化情况
预测结果
(1)20mL水与20mL水混合(2)20mL酒精与20mL酒精混合(3)20mL酒精与20mL水混合
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体积差异?
这个实验涉及了体积测量,实验数据处理,绘制表格的方法,学生通过实验过程中的“比较”,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不仅让学生学习了有关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而且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应用了一些实验的方法。
40 40
测量结果
40 39.5
(三)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
无论是作为实践活动的实验(实验探究活动),还是作为认识活动的实验,它都是在一定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的,因而它具有重要的就教学论功能。
1.学习知识,培养技能
知识是学生发展之本。著名的教学论专家,王策三先生指出:“教学中‘注重知识的传授’,根本、永远不存在‘过于’问题,而是根本、永远不够、要不断加强的问题[4]。”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的观点其实也没有否定知识本身,而主要是针对知识的片面传授方式进行了批判。因此我们应该决定的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更应该正确地认识到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即将外在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途径和方法。在中学化学中,概念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直接影响中学化学的教学效果。由于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采用化学实验这样的直观手段易于使其形成抽象的概念,换言之,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概念和知识的有效途径。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S + O2 点燃 SO2,在纯氧中的现象: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发出热量,生产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即二氧化硫;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 Fe3O4,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产黑色固体即四氧化三铁;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O2 点燃 2P2O5,现象:冒出白烟,即生成五氧化二磷。通过实验
安顺学院2008级化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和讨论,我们发现氧气与硫、铁、磷的反应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由两种物质一起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这个概念的理解。通过实验观察不仅获得了
有关硫、铁、磷与氧气反应的有关知识,同时通过实验操作,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化学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力,加强了学生对实验的操作方法、仪器装置的原理及有关数据、现象处理等方面的认识、理解[5]。
2.经历过程,体验方法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所谓求知,是过程,不是结果。”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活动时,要兼顾实验的过程和实验的结果,因为实验的过程价值并不亚于实验结果的本身价值。能否实现实验的过程价值,教师的教学观点至关重要,教师所具备的教育观点将直接决定其会采用怎样的实验教学设计并进行采用相应的实验教学活动,从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知识是由学习者自主构,建产生,而不是教师单向传授,因此,教师在教学探究式教学设计时,要努力寻找和创设适宜的实验情景帮助学生进行积极良好的结构,实验过程也将可能多以学生的讨论、师生间和生生间的思维碰撞为主要形式,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体。
在化学教学中,学生不再是“看实验”甚至于“听实验”,而是主动的参与,根据实验情景进行设计并亲手“做实验”,学生不再是“隔岸观火”而是“身临其境”。据心里学家有关研究成果表明:听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和知识,但远远不如动手操作给人的印象那样深刻,不如动手操作掌握得那样牢固,不如动手操作更能将有关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能力。
俗话说“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也就是说,仅仅是听到的很容易忘记,如果是看到的则记忆较深刻,但是经过亲手操作更让人刻骨铭心。实验则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认知走向体验。体验,是一种鲜活的化学实验教学方式,是认知内化的催化剂,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体验,感知不会深刻;没有体验就不会自我建构;没有体验就没有真正意义的学习;没有体验就不会有创造的发生。通过体验学生不仅可以“学会”,而且能够“会学”,还可以“愿意学”。结果性的体验侧重的是知识,即“学会”;过程性的体验侧重的是方法,即“会学”。通过实验,可以体验化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测量和误差分析、控制变量和条件等。下面我们以“对金属钠的一些性质的实验观察”为例加以阐述。
安顺学院2008级化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1)取一小块钠,看到钠是固体(视觉);(2)用刀切钠的表皮时,感到钠较软(触觉);(3)切去表皮后,看到呈银白色,具有光泽(视觉);
(4)当把一小块钠放在盛有水的烧杯中时,听到嘶嘶声(听觉);看到钠浮在水面上,变成一个光亮的小球向烧杯的各个方向迅速游动,逐渐变小,最后消失,并伴有一些小气泡产生(视觉);
(5)当用手触摸烧杯时,感到发热(触觉)。
此案例中的实验观察,运用了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器官;不仅观察到了钠的颜色、状态、硬度和溶解度等多方面的物理性质,而且还观察到了钠与水发生反应的变化过程,如体积变化情况,在水中的运动情况,产生气泡以及放热等现象。3.发展兴趣,养成态度
化学实验兴趣是个体是个体对化学实验特殊的活动倾向,是为了获得化学实验的知识、经验、体验或者解决化学问题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6]。兴趣是形成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是主动学习的前提。国内外教育界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表明,学生因不少化学家就是在中学学习阶段受老师的感染和化学学科特有的魅力吸引,喜欢做实验而喜爱化学的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70%以上,而走上躬耕化学科学之路的。因此化学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化学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态度。
3.1帮助学生养成事实求是、严肃认真的态度。3.2培养学生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3.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愿望和意识。
4.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景
知识是具有情景性的,知识是在情景中通过活动与合作而产生的;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情景中才是有效的;只有在情景中呈现的知识,才能激发学习者的认知需求,从而产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7]。因此,情景创设是现代化学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例如:通过“白纸显字”实验,为学习单质碘的检验方法创设真实情景。在一张吸水性较好的白纸上,用淀粉溶液在纸上写“碘”字;待字迹稍干后,用棉花蘸少量碘酒涂在纸上,纸上看不到的“碘”字就会显现出来。
三.结语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和生命。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产生和发展
安顺学院2008级化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的基础,也是化学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化学实验为学生提供生动、真实的学习情景;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提高动手能力;使学生经历科学实验的一般过程,学习科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教师可以通过化学实验展现化学现象,反应化学规律,验证化学理论;学生可以在化学实验过程中进行观察、质疑、思考,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具体等思维活动,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和方法。
致谢:毕业论文即将完成,也就意味着我的大学生活将画上句号。作为一个本科生,由于经验的匮乏,要完成毕业论文是谈何容易,更何况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不是老师的督促与指导,还有一起工作的同学支持,想要完成本篇论文是难以想象的。说到致谢,我感触颇多,一路走来,我要感谢的人很多。首先我要感谢指导我的曹彬老师。从论文选题的确定、论文资料的收集、论文框架的确定、开题报告的准备及论文初稿的完成,曹老师给我传授了应有的知识,教我在论文写作中怎样规划。
曹老师以他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和对科学的献身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使我受益匪浅,在以后的生活中指引了一个航标。
在这里,还要特别感谢大学四年学习期间给我诸多教诲和帮助我的各位老师,你们给予我的指导和教诲,我将永远记在心里!感谢和我一起生活四年的同学们,是你们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快乐,愿我们以后的人生更加充实、丰富多彩!
安顺学院2008级化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对“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化学教学,1991(3):22—23.(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9.(3)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3).(4)彭署晋,林长春.科学教育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2004.(5)吴俊明.中学化学实验研究导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270—271.(6)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50—152.(7)裴新宁.化学实验的情景教学观.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5):12—13.(8)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化学实验及其教学改革.(9)李广州.陆真.化学教学论实验第二版.科学出版社.(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3.
第三篇:化学教学论
化学教学论(复习)
一、名词解释:
1、科学教育:可简要的表述为传授科学、技术及人文伦理的教育。其目的在于增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变成有同情心的人,使他们能够独立考虑怎样面对人生。换言之,可将科学教育简括为培养全体国民的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及科学精神的过程。
2、课程:是为学生有目的地学习而设计的内容,它与教学的起点(课程目标)、教学过程(课程观念、课程内容、教科书)和教学结果(课程评价)密切相连,课程实施就是将预期的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
3、化学课程目标:是人们赋予化学课程教育功能时所规定的最底教育要求是为实现化学课程一定的教育目的而预设的结果,反映了一定时期的教育价值取向。
4、教学设计:就是预先构思并表达关于教学活动目标、过程和结果的意象的观念结构和活动方案的过程;狭义的教学设计仅仅指构思、表达教学活动方案的工作。
5、教学模式:是在某种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实现特定教学目标所建立的关于教学实践的一种规范化的运作方式及体系。
6、化学教学策略:所谓化学教学策略,是为了解决教学问题、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确定师生活动成分及其相互联系与组织方式的谋划和方略;是根据化学教学目标和教学条件选择、组织各种基本活动方法,调节、控制主体的内部注意、感知、思维和操作活动,对教学活动进行内部定向指导、监控和调节的准绳。
7、教学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它往往既含有操作的成分,有含有心智的成分,能影响教学活动的效率。教学技能是联系有关认识和教学能力的桥梁。
8、教学情境:是指在其中得以存在和应用的环境背景或活动背景,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不但存在于其中,而且得以在其中应用;此外,教学情境中也可能含有社会性的人际交往。
9、化学教学实验:所谓化学教学实验是指在化学教学中教师或学生根据一定的化学实验目的,运用一定的化学实验仪器、设备和装置等物质手段,在人为的实验条件下,改变实验对象的状态和性质,从而获得各种化学实验事实,达到化学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
10、化学实验教学:教师将化学实验置于一定的化学教学情景下,为实现一定的化学教学目的,而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我们称之为“化学实验教学”。
11、化学实验设计:是指实验者在实施化学实验之前,依据一定的化学实验目的和要求,运用有关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对实验的仪器、装置、步骤和方法等在头脑中进行的一种规划。
12、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13、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它既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又是外显的程序与步骤。
14、概念图策略:是指学习者按照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用结构网络的形式表示出概念的意义以及其他概念之间联系的一种策略。
15、教师素质:所谓教师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16、教师反思:是指教师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以及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作为对象,对其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修正自己的决策、行为,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理念,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
17、行动研究:即指教师对具体教学情景所作的一种反思性研究,它旨在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改进教师的教育实践,改进实践得以进行的情境,促进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理解以及提高教育实践活动的质量。
二、填空
1、化学教学论是研究化学教学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化学教学系统,即研究化学教学中教与学的联系、相互作用及其统一。
2、化学课程基本组织形式: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分析课程与综合课程。
3、高中化学课程由2个必修课程模块(化学
1、化学2)和6个选修课程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映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组成。
4、化学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特点;化学学科的特征。
5、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新课程三种评价方式:纸笔测验评价、学习档案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以书面作答方式进行纸笔测验将重点放在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学习档案评价是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学习和反思过程,学生可以从多方面收集档案的内容;活动表现评价是学生完成一系列任务(如实验、调查、设计等)的过程中进行的,它通过观察、记录来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后两种评价是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值得大力提倡的。
7、影响教材质量的因素:目的;目标;内容;教、学与交流的方法、测试。
8、布卢姆把教育目标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9、教学情境设计和情境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情境作用的全面性
2、情境作用的全程性
3、情境作用的发展性
4、情境的真实性5情境的可接受性。
10、教师语言的基本特点和要求?
1、遵守语言逻辑规律
2、适应教育教学要求
3、符合化学学科特点
11、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导向性问题;形成性问题;评价性问题。
12、依据实验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化学实验设计分成以下三种类型?
1、物质的制备(或合成)实验设计
2、物质分离与提纯实验设计
3、物质的表征实验设计。实验设计应遵循的5种原则:科学性原则;绿化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安全性原则;简约性原则。
13、化学实验设计(方案)优选标准:效果明显;绿色化,操作安全;装置简单;易操作、用药少;步骤少、时间短。
14、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特点:具有驱动性、具有诱发性、具有易参与性、具有可生成性、具有多重教育功能。
15、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学习方法是学习策略的构成要素之一,是具体的学习技巧或规则,如做笔注、画线等都是具体方法。
16、化学学习的三大领域:宏观的、微观的、分子的。“可观察现象的宏观世界,分子、原子和离子微粒构成的微观世界,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和元素符号构成的符号世界”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影响学生化学学习的重要因素。
17、教师职业的基本能力:一般能力(即智力)、职业特殊能力和使用现代化教学媒体的能力三个方面。
18、化学教师素质构成的特殊性?化学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化学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
19、教师反思的具体方法:写教学日志;观察与交流;专题研究;再现反省;行动研究。
20、建构主义学问系理论的四要素:情景、协作、会话与意义建构。
三、问答
1、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的方向和要求?
答: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底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特点?
答:
1、构建有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目标
2、确立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结构
3、课程内容力求体现基础性、时代性、人文性
4、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5、倡导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6、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7、采用学分管理模式,兼顾各类学生的需要。
3、教学方法的选择、组合和优化?
答:
1、适合课题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2、与教学内容相匹配
3、与学生实际情况相适应
4、学校的设备条件
5、适合教师自身水平和风格。按时完成教学进度或任务。
4、化学教学情境设计的常见途径有那些?
答:
1、从学科与生活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
2、从学科与社会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
3、利用问题探究创设情境
4、利用认知矛盾创设情境
5、探究性学习与启发式教学有什么关系?
答: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是由自我驱动,而在启发式教学中是被教师驱动的,其实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的最高境界应该就是学生可以进入自我驱动的探究性学习。在探究式教学中经常需要来自教师的启发、示范、指导、讲解、精致等。
6、反思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答:
1、反思有利于丰富教师的实践知识
2、反思有助于教师的自知和自我理解
3、反思能有效促进教师决策能力的发展。
7、教师反思的过程?
答:
1、确定所要关注的内容
2、观察与分析
3、建立理论假设,解释情境
4、实际验证。
第四篇:化学教学论(精选)
期末作业考核
《化学教学论》
满分100分
一、辨析题(每题2分,共20分,正确的用“√”表示,不正确的用“Ⅹ”表示,并简要说明理由)1.化学课程就是指化学教科书。(Ⅹ)2.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是确定化学教学时数和开课年级的重要依据。(Ⅹ)3.理科教育现代化运动是一次成功的教育改革。(Ⅹ)4.化学教学目标是进行化学教学评价的手段和依据。(√)5.讲授法容易造成填鸭式,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尽量少用。(√)6.化学教学内容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Ⅹ)7.创设教学情景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8.中学化学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注意贴近生活、贴近社会。(√)9.化学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是编写化学教材的重要依据。(√)10.新的化学课程改革淡化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的区别。(Ⅹ)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以实验为基础”中“实验”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答:(1)实验探究活动
(2)实验方法论(3)实验事实
(4)实验史实
2.举例说明什么是实验条件控制的方法。答:(1)概念:实验条件的控制
把影响实验对象的诸条件中的一个条件作为可变,其它条件保持不变,探寻此条件的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便找出最佳实验条件的一种科学方法。(2)如:氨的氧化制硝酸
3.中学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2)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态度
(3)培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4)培养诚实谦虚、脚踏实地的态度(5)培养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6)培养刚毅顽强、百折不回的科学精神。
4.简述STS教育的基本思想。
答:STS是英文Science,Technology和Society的缩写。它的两个基本点就是突出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以及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STS教育就是在STS思想的指导下,为了培养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以及了解科学技术及其后果、能积极参与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决策、具有一定科学素质的普通公民而进行的教育。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强调参与 2.重视技术
3.强调科学技术的价值
4.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5.强调科学素质教育
5.举例说明化学教学中课件的模拟功能。
答:有些化学实验会发生爆炸,腐蚀皮肤等,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操作不当,就有可能发生意外事故。因此,化学实验中一些错误操作,只能靠教师讲其错误的原因,以及错误操作可能带来的危害,却不能用实际操作实验来证明。学生很难理解,更无法直接感知其中的危害。用计算机动画模拟这些错误操作,它可将步骤分解,放慢动作,不仅把错误的原因演示清楚,而且可以喧染气氛,学生看后印象深刻,加深对错误原因的理解。比如,在讲到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开始时,应先通一氧化碳一会儿再加热,否则会引起爆炸,学生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按这个顺序操作,我就模拟了这个错误的操作,当学生看到爆炸的模拟场面时,被那巨大的声响给吓了一跳。这样不仅把错误的原因演示清楚,而且又渲染课堂气氛,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教学实际,说说您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是如何发挥学生的实验能动性的。
答: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其主体性,让学生明确其是实验教学的主体,而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或参加者,学生只有明确这一点,才能在实验中认真、主动地观察,发挥积极性、主动性。(1)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
尽量使实验效果明显,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观察和思维,安全要注意,但不可讲太多消极的例子,对学生有太多的束缚。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运用科学方法,培养正确的实验态度
(3)积极采用多种启发式,调动学生的实验能动性。
2.新的化学课程改革要求化学教学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结合案例说明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这一理念。
答:新的化学课程突出关注社会现实,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实际经验提炼学习素材,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主题,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从中逐步认识和感受化学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比如讲卤族元素氟时,氟是一种微量元素,人体缺氟会引起龋齿。而选择含氟牙膏就可以预防龋齿.因为牙齿经羟基磷酸钙和氟化钠反应生成更坚固的氟磷酸钙。但是氟含量过高也会引起牙齿变黑变黄、不结实,所以高含氟地区的人就不能选择含氟牙膏了。学生听后恍然大悟:原来选择牙膏也是有科学依据的。再例如讲关于气体溶解度的内容时,很多学生对气体溶解度与压强和温度的关系不理解,于是我就用他们平时喜欢喝的可乐为教具,问他们为什么在开盖之前摸起来是硬梆梆的,开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对此我及时进行讲解,使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气体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接着我又提出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喝了汽水后,常常会打嗝?学生很自然就明白了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温度降低而增大。抽象的道理顿时形象化,学生豁然开朗。
第五篇:化学教学论
以德为主
1在任何一种有组织的教育中,四种“知识支柱”是 学会认知 学会做事 学会共同生活 学会生存.2 课程是为学生有目的的学习而设计的内容,他与教学的起点(课程目标)教学的过程(课程观念 课程内容 教科书)和教学结果(课程评价)密切相连,课程实施就是将预期的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化学课程是为实现化学教育目标所设计的全部内容。公众的科学素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科学术语和概念的基本了解;二是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基本了解;三是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了解。公众科学素养的基本要求,一是理解科学本身;二是理解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4课程结构是指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要素以及要素之间形成的关系,是国家教育意志,教育目的和课程目标的载体,课程结构的革新与实践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础和前提。
5新的高中化学课程由必修课程模块和选修课程模块构成。必修课程模块有2个,化学1,化学2;选修课程模块有6个。每个模块2学分,学生高中阶段最低必须修满6学分。高中化学课程总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特点
·构建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
·确立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结构。
·课程内容力求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人文性
·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倡导多样性的教学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积极开展和利用课程资源,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采用学分管理模式,兼顾各类学生的需要
建议理工类修至8个学分,化学类修至12个学分。8 教材概念和形式(什么是教材呈现的形式)
在传统观念中,化学教材就是学生学习的化学课本,即教科书,教科书是唯一的教材。是教学内容的源泉和主宰。现代观念认为,电子的,纸质的,视听的学习材料均可称为教材。9 栏目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名实相副 整体自洽 数量适当 便与运用 10 化学教学设计的逻辑发展
教学设计经历了设计意识由朦胧到清晰,理念由自发到自觉,操作由经验到规范的发展过程。根据其不同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可以把教学设计划分为四种不同的水平。
1直感设计——设计者通常是教师,主要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或者直观感觉来进行的教学设计。(设计质量较差,实践效果没有保证)
2经验设计——设计者通常是教师,以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为主要依据,以过去教学的经历为模板进行的设计。(设计效果受设计者已有经验和概括水平的影响,教学效果难以稳步发展)
3试验(辅助)设计——设计者先根据某些理论或假说进行验证性教学试验,然后在总结试验情况,形成实践规范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设计。(设计质量有所保证,加快了经验的积累过程,也对理性认识起到了检验,修正,完善,发展的作用,能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成熟)
4系统设计——依据比较完备的教育理论,运用系统工程方法进行的教学设计。(系统教学设计使教学设计提升到行的层次,代表了当今教学设计的最高水平)
试验(辅助)设计的系统设计都属于现代教学设计。在当前的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中,首先需要树立的新理念
化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人为主旨
2化学教育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化学教学活动是化学教学系统运用过程中,施教主体,学习主体分别作用于其他要素,以及两主体双向互动所采取的有意识行为的总称。化学教学活动包括教师的施教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和构建人际关系的发展,变化。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层次
设计准备 学习,研究各种教学理论和教学主张,结合化学教学实际进行选择,整合,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
2调查,研究学习主体。
3了解,研究教学任务。
4研究并掌握教学内容。调查,研究教学条件和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
设计教学目标 制定的教学目标应该是重要的和必要的
2制定教学目标是,还要注意教学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各教学要点的教学目标不一定都要达到最高层次。要注意各类教学目标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把它们组织成协调,和谐,自然的教学目标体系。
设计教学策略和方法
教学策略的形成需要逻辑思维参与,但它不只是逻辑思维的结果,常常还需要进行创造性思维。
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包括认知,情感,行为等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及教学活动的情境设计。
设计教学媒体
化学教学媒体是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用于负载化学教育信息,传递化学教育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通常分为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两大类。
设计整合,运用和反馈环节
设计总成与编制方案 教学语言的基本提点和要求
1遵守语言,逻辑规律
化学教学语言应该准确,鲜明,生动。书面语言规范,严谨,详略得当。口头语言简短
适应教育教学要求。讲课语言声音清晰洪亮,流利,发音标准,语速适当,善于运用实验,板书,声情并茂,有感染力。
3符合化学学科特点。正确地应用化学术语,确切的表达化学概念和命题。15 板书的内容,要求,注意事项
内容:课题名称
授课提纲,教学要点和难点
补充材料和其他内容
要求:要有计划,准确,简洁,富有启发性,示范性和艺术性,能对学生有较大的帮助。
考虑板书的形式的版面设计 化学教学媒体
17探究式教学的构成要素 学习方法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行为和认识取向。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19 化学事实性知识的学习策略
多种感官协同记忆策略
联系—预测策略教师的素质有哪些结合经验谈谈
21化学教师素质构成的特殊性
1化学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
化学教师必须具备系统,扎实,广博二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并实施注意知识的更新和发展,只有如此才能胜任化学教学工作。
2化学教师的试验教学能力
化学教学能力包括进行演示实验教学,设计和改进化学试验的能力及指导学生实验的能力。
22教师进行反思的意义(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