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搜索》电影外的点滴思考
昨天晚上看了陈凯歌导演的《搜索》,总体感觉算不上一部很好的电影,当然,相比较陈导演的《无极》来说,是属于天壤之别根本不在一个等级上了。但艺术成就和《霸王别姬》亦不可同日而语,没有那样的厚重,没有那样的触人心怀。《搜索》算是一部可圈可点的在现实生活基础上加以拔高的电影了。电影的结局耐人寻味,那样的现实,那样的残酷,又那样的带着讽刺和无奈。剧中人物的无奈,也有观众的无奈。
且不说电影中的细节处理是否符合生活逻辑,我觉得陈导演对有些不良媒体人的嗜血本性倒是刻画表现的淋漓尽致,但同时又留有余地,不至于走入非黑即白的怪圈。陈若兮无疑是整个事件的重要推手,如果没有她的“唯恐天下不乱”,也许事情不会闹那么大,也许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终大家一团和气烟消云散和谐社会。但换个角度想,陈若兮首先是个媒体人,有着媒体人捕抓新闻,闻风而动的特质和天性,她的所作所为一切一切均源自对新闻的敏感和职业性的“小题大做”,她代表了当今社会很大的一部分媒体人,心态、行为、动机、方式,等等,无不吻合,形象、贴切。
那么在这里,就会自然而然的牵扯出另一个话题,就是我们的媒体,应该怎样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职业责任、社会责任,还有法律责任。诚然,媒体的力量是强大的,我们看过太多的舆论力量支撑下的弱者最终得到全社会的支持,最终获得圆满的例子。有些记者走到哪里都是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不管采访对象是忙的不可开交还是怎样,都要放下手里的千头万绪,陪着小心,招待好、伺候好他们,走的时候当然还要揣上红包。若是被请去的,只要带着采访单位给准备好的材料,回去随便改改就完成了任务。这样的记者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不禁让人心生担忧,一个不能用心、用情去观察事件,思考事件,只知拿红包的媒体人,如何客观公正的反应真实,如何承担得起社会监督的重任。或像电影中的陈若兮们一样,抓住一点,无限扩大,唯恐天下不乱。叶蓝秋的道歉真诚、发自内心,我相信如果及时播出会得到大多数的谅解。因为这本不是一件多么万恶不赦的大事。为什么会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无外乎媒体的推动,采访路人,采访中学教师,制作专题报道,邀请专家激烈讨论,等等,所有能用上的手段全用上
了,最后发展到意图雇佣水军谩骂侮辱,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不能让事情平息下去,就是要一石激起千层浪,炒的越热越好,闹的越凶越有看头。这样疯狂追求看点的不称职的新闻媒体人,和狗仔队有何区别。是为了满足公众,应公众的需求,还是为了吸引看客,惹更多的人关注。
陈若兮最大的错误就是将自己放错了位置,定错了位。新闻固然需要看点,越多的人关注就说明媒体的力量越强大,如何用好这股力量,是惩恶扬善还是济贫扶弱,是客观监督还是有力鞭策,将这股力量用好、用到位,就是正能量,弘扬道德风尚,净化社会风气,会对我们的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反之,则是负能量。侵犯着叶蓝秋们的隐私权搞得一团乌烟瘴气不说,最重要的是丧失了作为新闻媒体人的职业道德,这无疑是最可怕的。公众需要的是头脑清醒冷静、客观公正反映事实的媒体,深层次的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没有错,只是在分析时能否摆正位置和心态,不带着偏见和有色眼镜尤其是个人恩怨去分析,这是会不会催生不公正新闻的关键所在。换言之,一碗水端平是媒体人应具备的重要素质,若不能做到,客观公正也就无从谈起。
虽然对陈若兮的职业素养颇有看法,但整部电影看完我却对两个人很有好感,一个是叶蓝秋。一个就是陈若兮。这样看似对立矛盾的两个人,我都比较喜欢。叶蓝秋无疑是个好女孩。善良、美丽、温柔、独立。她只是在绝望的时候,做了件随心所欲的事,虽然这件事很小很小,只是没有在公车上起身让座。并说了句气话。就这样的为社会所不容,乃至中学班主任都要面对镜头承认她是学校地耻辱。这样的一个身处绝境的女子,在躺了一整天后,想到去蹦极去挑战极限,她说她要让自己坚强起来。在最后一天去郊外看日出,她是爱这个世界的,爱这个每天太阳都照常升起的世界,爱这世界上的美好事物,一如日出。在电影的最后,她在视频里奔跑、微笑,眼神干净而清澈,对着镜头说我要过好每一小时、每一分钟、每一秒,每一天。镜头转换,只见芦苇在风的吹拂下微微摆动,人已不在。
叶蓝秋是柔弱的,当杨守诚在郊外对着她吼时,她像个做错事的孩子,无助、惹人爱怜,她的生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结束,她在人世间的日子已然不多,要面
对着这样残酷的事实,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日子里,还遭受着铺天盖地的谴责与侮辱,连小小的家政介绍所都去不得,想找个能照顾自己的人都是奢望,她只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触摸那温暖的美好,“你不要对我咆哮,对不起”,她说出对不起的那个瞬间,我的心很沉,很沉,胸腔里都是难过,压着我,有种窒息的感觉。她在撕心裂肺的喊叫着说“我为什么不能去,我是妓女强盗杀人犯吗,我为什么不能去”时,压抑的痛苦情绪得到了释放,是的,一次不让座事件演变到人肉搜索,到不能正常的生活,即便对一个正常人来说都难以承受,何况是一个绝症病人,这样的双重心理压力下,要怎样的坚强能面对未来的人生,抑或说要多大的勇气去和病魔抗争。所以,我在想,如果没有不让座事件,叶蓝秋是否会选择那样一种方式来结束年轻的生命。也许她会去住院,即便会在恐惧中等待死亡,她也不会轻易地放弃生命,会让美丽多绽放一会儿吧。毕竟,她借100万是要去救命的,毕竟,她去家政介绍所是要找个人能照顾自己的。她并非心灰意冷,她是想生活下去的。可是她死了,捐出所有的钱,给更多需要的人们,她承受着社会对她的谴责,如过街老鼠般连人多的地方都不能去,因为她是“墨镜姐”,她看着小小的电脑里满满的信息,全是关于她,网站被黑掉,照片被丑化,“小三去死”的字样赫然在目,节目里是她的名字,和小三画上等号,关于她所有的一切的一切都不是她这样一个女子能想象的到,能控制的了。她无助的面对这个冷面对她的世界,想占她便宜的老板,幸灾乐祸落井下石的同事,穷追猛打推波助澜的媒体,鄙夷排斥、痛打落水狗般的社会大众,她去挑战极限让自己坚强起来,可她终于没有坚强到最后。她到底是从何时开始,决定离开这个世界,不是说好要过好每一天吗,可最后留给这世界的只是“蓝秋绽放”的美好,和无限的关于责任、关于宽容的思考与反思。
很多人都讨厌陈若兮,我却觉得她虽然有些地方可恶可不失为一个可爱的女孩。这话看似矛盾,可细想来,她的独立,她的工作热情,虽然这热情掩盖了公正,她的对爱情的无怨无悔,三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付出,她的豪爽直接,她分手时的豁达心胸,都不失为优点。她对着照顾了三年如今却心有所属的爱人说“振作一点,你失去了工作我也失去了工作,你失去你的爱人,我也失去了我的爱人”,没有哭天抢地,没有憎恨仇视,只有放手的隐忍,失去的释怀,面对杨守
诚的道歉,她说那是我的失败,和你没关系。我喜欢这个直来直去的女孩,起码她真,不做作,不虚伪,我仍然相信她是善良的,只是被名利蒙蔽了眼睛。这是我的矛盾之处,也是她的。
至于杨佳琪,我觉得她是单纯的,涉世不深,害了陈若兮,成就了她自己,可以说是她的幸运吧,我希望是她的幸运。只是我并不很喜欢她。视频是她拍的,追着堵着问问题也是她,推测叶蓝秋在报复也是她,最后大彻大悟横眉冷对陈若兮的也是她,难道她没有意识到她在整个事件中也是有责任的吗,哪怕是一丁点。我觉得在杨佳琪这个人物上,陈凯歌导演处理的有些粗糙,转变的有少许突兀,如果能再细节上表现的更精致些,也许这个人物性格会更丰满生动些。
我们的社会应该怎样对待视频中的那些叶蓝秋们,媒体应当怎样担当怎样的角色,承担起怎样的责任,这些都是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思考。
第二篇:电影《搜索》影评
电影《搜索》影评
《搜索》讲述了都市白领叶蓝秋在医院续医保的过程中,意外查出患有淋巴癌晚期,由于心情低落,在做公交的过程中没有给一位老人让座,被实习记者杨佳琪拍到,交给了记者陈若兮。陈若兮把这个作为新闻热点大肆地在媒体及网络上炒作,故事名为“墨镜姐不让座”,由此引发了网络、电视等媒体上的讨论。与此同时,叶蓝秋生不如死,问公司老板沈流舒借了一百万,而隐瞒了自己已经患有绝症的真相。看着痛苦不堪的叶蓝秋,老板对她进行安慰之时,沈流舒的老婆莫小渝闯了进来,造成了叶蓝秋为小三的误会。看到网络上对叶蓝秋的攻击,杨佳琪于心不忍,录制视频叶蓝秋向媒体道歉,被陈若兮驳回,与杨佳琪同行的陈若兮的男友杨守诚被叶蓝秋雇佣,相伴一周,在这一周的纷纷扬扬的网络媒体暴力后,改变了众多人的命运。
看完《搜索》这部电影,我认为电影中的每个人物都值得我们去推敲、去深思、去反省、去学习。因为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人性的缺点,当然了,也有值得我们去学习的闪光点。接下来,我就对电影中我印象深刻的几个人物进行分析与评价。
一、叶蓝秋
叶蓝秋这个人在我心中她是坚强、美丽、勇敢、独立、温柔的。
整部电影中,叶蓝秋作为整个事件的中心人物,在面对自己患上癌症晚期与因为“不让座”受到巨大的抨击的双重压力下,依然能坚强、乐观是我所钦佩与赞美的。
在整部电影中,叶蓝秋的坚强、美丽、勇敢、独立、温柔深深的打动着我。她只是在检查出自己患癌症时的绝望中没有给老人让座并说了一些气话就被在网络上攻击、人肉搜索,对其进行“网络暴力”,还被人贴上“小三”的名片。但这些攻击发生的同时,叶蓝秋并没有被打倒,在躺了一天后,依然想去过好每一天,去蹦极挑战极限,试图让自己坚强起来。她在最后一天去看日出,我想叶蓝秋是热爱新生事物的也是热爱生活的,就像在电影最后播放的视频一样,她对着镜头说:“我要过好每个小时,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天。”
叶蓝秋是坚强的,在面对这么大的压力之下,依然能给自己勇气,换一种方式思考一下,一个身体上没有疾病的人在面对网络与现实生活中的言语攻击下都不一定能承受的住,何况一个患有癌症晚期的人。所以说叶蓝秋是坚强的。我觉得的发生在叶蓝秋身上的悲剧不仅仅是她本身的悲剧,惹事暴露出了整个社会的现状:对网络不加辨别的接受,易听信媒体的传播以及社会中各种金钱利益的诱惑。
二、陈若兮
陈若兮这个角色是让我很矛盾的一个角色,她是一个工作热情高,虽然这种热情掩盖了对事本该有的公平。她独立、豪爽、对爱情无怨无悔、敢于付出,在电影的结局,她对杨守诚说:“振作一点,你失去了工作我也失去了工作,你失去你的爱人,我也失去了我的爱人”。她在面对失业与失恋时依然选择振作,这是令我十分钦佩的,虽然,她曾忽略了了作为一个媒体人应该具有的公平的品质。陈若兮这个角色折射了现代社会中的众多人:会为了利益而违背了自己的本该具有的道德。总的来说,陈若兮是一个富有争议的角色,但我始终认为她在骨子里是个善良的女人,只不过在让自己成功的道路上用错了方式。
三、沈流舒 对于沈流舒,我对他是欣赏的,他做事果断,不拖泥带水,看人准,事业有成,但他的自大、过于骄傲是我很不喜欢他的地方。我认为这种男人做他的下属可以,但做他的妻子为免有点辛苦了,他太过于看重事业,为了事业可以忽略甚至利用老婆,是我很不能理解的。他在家庭中把钱看得太重,认为他有钱就可以,忽略了感情是不可以用钱来衡量的,而是需要爱和信任与尊重。
四、唐小华
对于这个电影中的这个小人,我想许多观众和我一样对她是反感甚至是厌恶的。在电影中叶蓝秋本来就因为一个“不让座”成为了舆论攻击的对象,但是唐小华为了扳倒叶蓝秋,为了自己能够升职,故意在网上爆出了叶蓝秋是“小三”的假话,再次使叶蓝秋成为众矢之的。唐小华也是叶蓝秋悲剧命运的一个推手。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小人”其实非常多,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卖他人,造谣生事,就是为了自己能成功,他们是可耻的。
看完《搜索》这部电影,给了我许多启示,我学会了人要有责任感,要乐观、向上,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该放手的时候就放手„„。这是一部好电影,同时我也希望社会中少出现一些像电影中叶蓝秋这样的悲剧,做人还是要宽厚善良些的。
第三篇:电影《搜索》观后感
“珍惜,应该是及时的诠释,及时地做事,及时地爱人,及时地感恩,及时地生活,及时地及时。珍惜幸福,和知足在一起,而远离后悔和贪婪。”冰冷的字里行间,书面上的简单定义,却充分体现出人们生活的真正意义之所在。的确,生活的意义在哪里?生命、金钱、爱情、名誉……当你拥有时,毫不在意,当你失去时,只能后悔莫及。
电影的线索叶蓝秋---高圆圆。她的生活简单,几乎没有亲人,若不是一场体检检查出患有淋巴癌,也许她的生活,会一直很美好。例行的检查检测出癌症晚期,心烦意乱之时,在公交上又出了这样子的一个事件,成为人们炮轰的墨镜姐。铺天盖地的指责以及自身的身体问题,是否,在一开始,她便只想给自己一个星期的时间呢?请假一周,雇佣赵又廷,把一百万转入陌生的他的账户中。她不是不在意人们的评论,她每天上网也仅仅是搜索自己的名字。。她在事件的第二天进行了道歉,但没被登出来。她言辞犀利,态度不佳,也许,仅仅只是想保护自己。一个孤单的女孩,除了自己又有谁能来保护她呢?雇佣杨守诚,也许是她人生最后最好的决定。第四天,她想看日出,于是约了杨守诚在郊外。。而第三天的保姆事件照片被刊登出来了。面对焦躁的杨守诚,她终于说出来自己患病的事实。。第五天,他们一起看日出,当杨守诚告诉她,我会让他们每一天都看到我和你一起在医院治病的那一刻,真的希望电影能停留在这里。。叶蓝秋最终选择了自杀。遗书是留给杨守诚的,我爱你。在最后一刻,居然说出来了。。电影里的高圆圆很美,几场哭戏都很动人,很能带动人的情绪,每次她哽咽的时候,都让人感觉心酸。pWN上海之声
爱情是什么呢? 最后的最后,杨守诚与陈若兮也走不到一起了,这个女人照顾了自己几年,只是,有另一个女孩,用一个星期走进了他的心里。她问,什么时候开始的,他说,当我知道我再也见不到她的那一刻。
叶蓝秋死了,故事并不代表着结束,陈若兮必然会受着心里的谴责,莫小余遗憾已无机会弥补,而杨守诚,又得多久才能忘却这段一星期的爱情呢?作为一名普通的观众,我们是否也应该检讨下平时面对网络新闻,作为一名看客的态度呢?人肉一个人,也许对于IT高手很简单,但他们接下来的人生又由谁来承担呢?pWN上海之声
最后用看似残酷却很真实的结局,再度向人们提出了什么是你最珍惜的?
第四篇:电影《搜索》观后感
一个外行对新闻业的一次窥视
—— 电影搜索观后感
这个夏天,一部电影《搜索》引发了全体网名的集体讨论,票房一路飘红。由于总总原因笔者直到今天才能有机会看到这部作品。观影完毕,倒是让笔者想起了已经成为了过去的另一个新闻热点:郭美美事件。同样是由一个新闻引发的全民的讨论。笔者不知道陈凯歌导演在导演这部戏的时候有没有借鉴了郭美美事件的经过。但现在姑且将这两个一个虚构一个现实的事件拿来比较一下吧。
故事的开始是由高圆圆扮演的大公司老板秘书在公共汽车上不给老人让座引起的。刚刚得知自己身患绝症的叶蓝秋神情恍惚下上了一辆公共汽车,在公共汽车上由于不给老人让座而引发了口角。被实习记者由王珞丹扮演的杨佳琪发现并录像。随后制作成新闻在电视台播出。进过一系列的策划和讨论,最终成为热点的故事。
而现实版中,郭美美事件中的开端是网友发现在微薄认证为红十字会总经理的郭美美baby在微薄中炫富。从而成为网络的热点。
对比这两个事件,就能够看出电影中的不足。首先,不给老人让座这个事情本身的结构很单薄。资深记者陈若兮在还没有了解到跟进一步的情况的情况下就将这个最多只能体现某时尚美女道德品质差的新闻作为热点新闻来播出。显得非常不专业,甚至有做黄色新闻的嫌疑。其次,真实的世界中,引发全民愤慨的并不是郭美美炫富的行为,而是由于郭美美的微薄认证而引发的微薄中炫耀的财富是不是红十字会的捐款的疑问。广大网友之所以对郭美美的身份,资金来源以及关系网穷追不舍,最基本的动机就是在红十字会上。在网上炫富的绝不止郭美美一人,为什么她要受到这样的待遇呢。最为核心的问题还是公众爱心能不能够得到保障。
巧合的是在电影里,资深记者陈若兮也也有发掘更深层次事件的情节。她发现叶蓝秋的身份之后,马上联想到了思拓公司的人才计划。可惜的是这个切入点即便是说开了也没有价值。首先是即便是以这个角度做为选题,最有深度得到的结论就是一个企业公司的计划名不副实。即使是得出了这个结论,对电影中思拓公司这样一个上市的公司来说,他一不行贿受贿政府官员,二不做假账欺骗投资人。最多爆出这个计划更多的缺陷,说明他在做虚假宣传,罢了。与现实中对红十字会的问责相比电影中的设定简直就是无聊。
在电影中所有能够由不让座而引发的相关事件,无论是现代青年素质的讨论,还是小三,还是思拓公司的计划。都是远离新闻当事人的方向方面发展的。笔者相信陈凯歌也意识到这一点。自作聪明地编出了一出在月嫂聘用所对叶蓝秋的围观和攻击。事实上在仅仅发生了几天的新闻事件中,又是那么单薄的一个新闻人物。笔者人物根本不会引发这种尾追事件。即便是热炒了几个月的郭美美事件的主人公郭美美在飞到北京接受公安机关调查的时候对她围追堵截的也仅有媒体的记者。
事实上,这样的事件根本就不会引发能够推动情节的网络暴力,陈凯歌是知道这一点的,所以他在主要的故事线的同时又加了一条叶蓝秋的绝症爱情悲剧线,来推动故事的发展以达到最后高潮部分叶蓝秋自杀的目的。
其实,网络暴力确实存在。最为典型的是艳照门事件。明星的性生活被公布在网上引发如潮地围观,各种细节被逐条披露。一点一点挑逗人们的神经。所以陈凯歌这份考卷的参考材料弄错了。给出的答案自然就文不对题。
电影中一个亮点是陈若兮之前在开会的时候对事实的一段评论。不同的人看见的事实是不同的。电影的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呼应了这段话。但是对事实的这个评论是不完全的:在这部电影中最可贵的一点是说明了,改变事实发生的顺序,可以得出与事实完全不同的结论。笔者自从《无极》之后就再也没有看过陈导的作品,相比《无极》,《搜索》最好的一点是把两个故事都说明白了。真不敢相信拍过《霸王别姬》的导演沦落到能够讲明白故事的层次。
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电影的悲哀。即便是达到了说明白的要求,《搜索》还是存在诸多硬伤。陈导演,您还是找个好小说来拍吧,别再碰编剧的笔了。
第五篇:电影搜索影评
看《搜索》影评
这个假期看了很多影片,但我最想说的是《搜索》。随着影片的开始,剧情的不断深入。我也容入到故事情节中。这是一部贴近生活的作品,从一件小事入手,反映出整个社会的现状。
《搜索》着力于在“不让座”事件曝光后,被影响到的几个人物此后的命运。敢于深入报道的大记者堕入陷阱成为双失青年、单纯努力的实习记者抓住机会反客为主、因误会丈夫有小三而逐步认清丈夫本色的贵妇摆脱婚姻牢笼、被舆论绯闻影响的公司老总抓住机遇翻云覆雨、表面乖巧实则有心机的小秘书踩着前任上了位„„这样的都市众生相让人不禁看到了自己和身边人的影子,非常接近生活。
片中“不让座”事件的主角叶蓝秋被设定为一个绝症患者,在刚刚得知病情后的极端情绪之下才做出了“不让座”的举动,此后遭遇一系列网友人肉和记者调查,声名狼藉,几乎成了“过街老鼠”。从《搜索》的各个人物预告片来看,这个角色似乎是最有深度最出彩的一个。然而在电影中,叶蓝秋在收获爱情的情况下还是选择了自杀,很难说这完全是因为网络暴力所致,病情因素同样在干扰她,也干扰了阐述网络暴力的主题。
而在姚晨、王珞丹饰演的记者方面,对于媒体究竟应该如何报道社会事件,提出了让人深思的疑虑。这两个角色之间的关系也将残酷的“丛林法则”进行了展现,大记者使唤实习生,却不给她署名权,实习生抓住机会上位后也不再对曾经的老师留情面。同样,高圆圆与陈燃两个秘书之间的暗战也颇具看点,《搜索》的故事是否伟大,对人性的展示却让人久久沉思。正如陈凯歌为影片摇旗呐喊时说的,“你自己也置身其间,成了影片中间的角色,因为你能看到身边发生的人和事。”当上网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正反效应也同时凸现出来:海量信息的传递与时间成本在互联网中降到最低,于此同时,对个人隐私的肆意践踏又无时无刻在发生。片中的角色似乎都没有做错什么,却携手酿成了一场人间悲剧。这部剧给我们带来很多感想,值得我们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