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总结[5篇材料]

时间:2019-05-13 17:58: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心理学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心理学总结》。

第一篇:教育心理学总结

C1:概述

加涅八段学习过程结构模式:冬季阶段,选择阶段,获得,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反馈。教学过程构成: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师生互动信息交流,教学评价。西方教育学发展历史:初创时期(20c20):俄《国民教师的教育心理学》1877,里程碑1903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之父,《人类的本性》《学习心理学》《工作与疲劳以及个性的差异》;发展时期(20c20-50末),学派之争;成熟时期(60-70末),内容日趋集中,围绕有效的教与学组织;注重结合教育实际,为学校教育服务;完善时期(80后)相互学习洗手,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理论产生很大影响,1994布鲁纳: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社会文化。中国发展:第一阶段:20c-1949翻译外国;第一部教育心理学1908房东岳翻译小原又一《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第一本教育心理学廖世承。第二阶段:到文化大革命。学习介绍苏联。1963潘菽教育心理学第三阶段:至今。1980出版潘菽。发展趋势: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意义: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学习过程了解;知识所有老师的专业基础;科学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提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研究方法:观察法:有目的计划观察被试者在一定条件下的表情动作行为变化,按时间顺序记录,分析处理,了解判断心理活动的方法。种类:(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关系)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对象)客观观察主观观察;实验法:按研究目的有计划的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调查法:谈话法问卷法;行动研究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创造性的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要点:1.以科学理论为指导2.运用科学理论对教育实践进行斩断发现问题3.利用科学理论制定科学解决问题方案,实践检验。基本环节:计划,行动,观察,反思。

C2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学习准备和关键期。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机制以及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感觉动作分化,刚区分主客体,客体永久性;前运算(2-7):单向思维,不可逆,自我中心;具体运算(7-11):多向思维,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形式运算(11-16):认识命题关系,进行假设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性补偿性灵活性思维。认知发展辩证关系:制约教学内容方法;促进认知发展;最近发展区。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口腔期,肛门,性器,潜伏,生理。埃里克森:前五阶段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时期。婴儿期: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儿童早:自主感对羞耻感和怀疑;学前:主动敢对内疚;学龄:勤奋对自卑;青年期:自我同性对角色混乱;成年早:亲密对孤独;成年中:繁殖对停滞;成年晚:自我整合对绝望。认知方式定义: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任职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所表现出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场依存场独立(威特金);沉思型冲动型(杰罗姆凯根);副合型发散型(吉尔福特)立法司法执法(斯腾伯格)。学习风格定义:学习着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至做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瑞德:视觉型,听觉,动觉,小组,个人;席尔瓦汉森:感官思考型(掌握型学习者);感官感受(人际型);直觉思考(理解型);直觉感受(自我表达型)。智力定义:以抽象思维逻辑能力为核心的心理活动最一般的综合能力。智力水平,类型,表现早晚,性别的差异。多元智能理论:霍华德加德纳。语言只能;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交往;内省;自然观察者。认知差异教育意义:1.无好坏之分,都有利弊2.采用与学习者任职风格相一致的教学策略3.根据学生认知方式设计教学对策。性格差异与教育含义: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一种稳定的态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习惯化行为方式。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客观世界的态度;理智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性格类型差异(人对事物反应方式:外倾型内倾型)人与人的相互作用(独立型顺从型)。意义:1.了解2.因材施教3.提取积极因素

C3理论

学习定义:广义学习: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人类学习: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积极主动的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过程;学生学习: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是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充实自己的过程。表现:1.学校情景下,有教师知道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2.掌握间接知识和经验为主要任务3.相对集中的时间。学习实质:1.行为,行为潜能的变化2.相对持久3.由练习或反复经验引起4.没有价值标准与对错5.过程而非结果6.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一种对环境的适应行为。联结学习主要观点:一切学习都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映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中起重要作用;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认知学习理论观点:

1.学习不是被动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的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2.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映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3.个体学习不仅依赖于当前刺激情景,还依赖原有认知结构4.学习受主体预期所引导,不由习惯支配。联结学习理论代表:经典性条件反射(巴普洛夫,狗唾液);常识错误(桑代克,饿猫);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饿鼠)。认知学习理论代表:完形顿悟(苛勒,黑猩猩);符号学习(托尔曼,迷宫);认知发现学习(布鲁纳);有意义接受学习(奥苏伯尔)。经典条件反射观点:原本不能又发反映的中性刺激,经过刺激也可以。规律:获得,消退,泛化,分化。尝试错误说观点:学习实质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盲目尝试-减少错误-在尝试往返过程。行为结果会影响未来行为。规律:效果律;练习律(使用律和失用律);准备律(动机原则)。操作条件反射观点:1.行为结果是影响行为再次发生频率的决定因素2.学习实质是个体自发反映产生的结果使反映发生的频率增加的过程。强化应用:1.愉悦结果成为强化物;不愉悦结果惩罚物2.没有一种强化形式适用所有人3.选择正确强化方式。惩罚的应用:1.少用2.及时3.指出正确行为方式,并强化。完形顿悟内容:1.起源德国格式塔派完形理论2.正体现于部分存在,制约部分的性质与意义3.人对事物认识整体性4.通过顿悟过程实现,不是通过尝试错误5.学习的市值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符号学习理论内容:1.外在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条件,不强化也出现学习2.潜伏学习的结果是在未接受奖励学习期间,认知结构已经变化3.行为不是收行为直接结果支配,而是受预期行为或出现什么结果。认知发现学习观点:学习观:1.认知生长的表征(动作表征阶段;映像表征;符号表征)2.学习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3.学习包括新知识获得,知识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教学观(研究学习因素):1.教学目的在与理解学科基本结构2.提倡发现学习3.动机原则(好奇内驱力,胜任内驱力,互惠内驱力),结构原则(知识,学科结构),程序原则(知识程序,智利顺序),强化原则。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分类:(意义学习,机械学习;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意义学习定义:将以富豪为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实质性的联系。意义学习条件:客观-材料逻辑意义;主观:1.心向,新内容与原有观念融合倾向性2.适当知识基础3.潜在意义的只是与知识结构中的就知识相互作用。接受学习教学原则:渐进分化,综合贯通。先行组织者:1.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2.抽象概括综合水平高于学习材料并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及新的知识内容相关联3.目的是确立意义学习心想4.微信学习内容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引导组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观点:知识观:1.只是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反映2.并不能绝对准确概括世界法则3.不可能以实体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学习观:1.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2.不是简单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知识。学生观:学习者;教学;教师与学生关系。应用:1.支架式教学2.情境教学(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效果评价)3.探究学习4.合作学习

C4动机

动机功能:激活;指向;强化。学习动机定义: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组成:学习需要,学习期待。分类:内部动机,外部动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强化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行为倾向取决于先前行为与反映强化建立的稳定联系,不断强化加强巩固,任何学习都为获得报偿。需要层次理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华力求又快又好解决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力求成功,避免失败)。成败归因理论(维纳):三维度:内外部归因;稳定非稳定归因;可控不可控归因;六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易,运气,身心,外界环境。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强化: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期待:结果期待、效能期待。影响自我强化因素:1.成败经验2.对他人观察3.言语劝说4.情绪和生理状态。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内部条件:1.学生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2.成熟与年龄特点3.性格特征与个别差异4.抱负水准5.焦虑程度。外部条件:1家庭与社会舆论2.教师榜样。学习动机培养: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相互关系培养(个别差异,课题难度适当,课题由易到难,关注基础课题获得成功感)2.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启发教学(熟悉教材,了解学生,贯彻始终)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3.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努力

C5 迁移

作用:1.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直接的促进作用 2.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关键环节3.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指导作用。迁移理论:形式训练说(沃尔夫):官能心理学,学科训练;相同要素说(桑代克,伍德沃斯):图形面积,知觉,相同连接的转移;概括说(贾德):水下击靶,概括原理;关系转化理论(苛勒):小鸡啄米,关系的领悟是迁移实质;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泊尔):认知结构是影响迁移重要因素,认知结构的重要变量: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与清晰性。影响迁移因素: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相应背景知识前提,概括水平,相应认知技能策略进行调解以及控制的元认知策略)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促进迁移的教学: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一般到个别渐进分化,综合贯通横向联系,教材组织系列化从已知到未知)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C6知识学习

知识分类:陈述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组块,时间序列表象命题,组织机制:图式或陈述性知识网络;程序性知识,做什么怎么做,产生式,条件行动,整合和组织机制:产生式系统。知识学习分类:符号学习概念学习(概念形成,概念同化)命题学习;上位学习下位学习(派生类属学习,相关类属学习):就是把新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原有的上位观念之下,并使之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新观念意义的过程。并列结合学习:就是通过并列结合获得意义的学习。这是在新知识与原有观念既非从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而是并列结合的一般关系式产生的。知识学习作用:1.有助于学生的成长2.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3.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记忆系统:感觉登记(选择性知觉:知觉,注意。教育意义:

1.具备足够的情景经验理解加工信息2.帮助学生识别注意重要信息3.呈现信息不要太多,留出注意时间)工作记忆(特点:保存时间短,工作或活动状态,容量有限7加减2组块。认知过程:复述组块和编码:将输入信息与长时记忆中已有概念相联系以便新的学习材料更好掌握的认知过程。教育意义:1.留时间复述2.呈现信息适量不超过记忆负荷3.教授记忆策略4.形成程序性知识表征),长时记忆(分类:陈述性常识记忆程序性常识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和程序记忆;表象系统语言系统。认知过程:编码:组织,精细加工和形成图式结构。储存:基本单位是命题,给信息赋予意义组织精细加工等都能促进信息储存。提取:编码方式。意义:1.用刺激创设记忆事件2.将新旧知识联系)知识的遗忘原因:1.痕迹衰退说(亚里士多德,桑代克练习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2.干扰说3.同化说(奥苏伯尔: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积极遗忘消极遗忘)4.动机说(佛洛依德)5.信息加工理论:由于编码失败提取失败以及干扰。遗忘进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表明遗忘的进程发展不均衡,规律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无意义音节)。信息加工学习原理:1.新旧知识建立联系时,有意义的学习才能发生,学生的已有知识会影响他们的关注点、对新信息意义的解释、信息编码方式等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各种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知觉、选择性注意、编码、组块、组织、精细加工、形成图示等3.学生的学习材料在工作记忆的容量限度内4.学习是一个主动的由目标所引导的过程5.将学习活动与使用知识的条件联系起来可优化知识的获得和应用6.及时复习和必要的练习。促进知识获得保持的方法:1.明确知识学习的目的增强学习主动性2.在学习活动与使用知识的条件之间建立联系3.深度加工学习材料4.进行组块化编码5.合理安排练习和复习(练习:集中练习,分散练习;复习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时间内容,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3.注意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4有效运用记忆术,记忆术是促进记忆保持的技术方法。

C7技能学习

技能定义: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确保某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特征:1.通过学习形成并非本能行为2.活动方式区别知识3.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区别随意运动(流畅性,迅速性,经济性,同时性,适应性)4.通过有意识反复练习形成,区别习惯。作用:1.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2.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能力形成发展的重要基础。

操作技能定义:动作技能或运动技能,以肌肉骨骼运动时显得合乎法则的程序化,自动化完善化的外线动作方式。特点:对象物质性,外显性,动作结构展开性。分类:连续技能非连续技能;封闭技能开放技能;精细技能粗大技能;徒手型机能机械型技能。学习过程:操作定向阶段(也叫操作活动的认知阶段,学习者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动作程序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内容:建立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和掌握操作活动的程序性知识)操作模仿阶段(动作品质:缓慢,正确性稳定性灵活性差;结构:相互干扰,不协调,分解难整体;控制:视觉控制占优势,动觉控制微弱;效能:紧张疲劳)操作整合阶段(品质:稳定清晰灵活性提高;结构:干扰多于减少,分化协调;;控制:动觉清晰,视觉让位动觉;效能:疲劳紧张降低)操作熟练阶段(品质:稳定准确灵活;结构:干扰消失,衔接连贯,流畅协调;控制:动觉控制;效果:心里体力消耗最低,有快感)训练要求: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示范与讲解相结合;整体示范与分解示范相结合;速度适当)2.必要而适当地练习(明确练习目的要求,增强学习动机;合理整体练习和分解练习;恰当安排集中练习分散练习;处理好练习与技能进步的关系,克服练习中的“高原现象”;掌握有关技能的基本知识正确练习方法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稳定清晰的运动感知。

心智技能定义:认知技能智力技能,指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完成的智力活动方式。特点:动作对象观念性,内隐性,结构简缩性。分类:一般心智技能,特殊心智技能。关系:对象不同;活动结构不同;要求不同;学习和发展过程特点基本相同从不熟练到熟练;心智技能获得依赖于操作技能内画外化;心智技能是操作技能支配调节者。理论:1.加里培林:1.动作的定向阶段2.物质与物质化阶段3.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4.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5.内部言语动作阶段2.安德森:1.认知阶段2.联结阶段3.自动化阶段3.我国:1.原型定向阶段(作用:心智技能学习不可缺少的。主要任务:建立进行活动初步的自我调节机制,为进行实际操作提供内部控制条件。教学要求:①使学生了解活动结构②使学生了解动作要素③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主动性独立性④教师的示范正确、讲解确切,动作指令明确)2.原型操作阶段(定义:依据心智技能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应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操作方式付诸执行。作用:重要阶段。完备的感性的动觉映像是心智技能开始形成及内化的基础。要求:①使所有动作以完全展开方式出现②注意变更活动对象,使活动方式在知觉水平上概括,形成活动表象③注意活动方式的掌握程度,并适时向下一阶段转换④动作执行应注意与言语结合)3.原型内化阶段(定义: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作用:高级阶段。智力活动离开原型中的物质客体以及外显形式转向头脑内部,借助言语来作用于观念性对象,从而对事物的主观表征进行加工改造,并使其发生变化。教学要求:①执行遵循由出声的外部言语到不出声的,再到内部言语的顺序②开始阶段,重新在言语水平上展开依据活动的掌握程度进行缩简,③变更活动对象,使活动方式得以概括,能广泛适应同类课题④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不能过早转化,也不宜过迟)。心智技能培养: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建立模型;检验并修正模型;模型内化)2.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4.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5.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第二篇:教育心理学总结

填空:

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学习过程

2.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时期: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4.处在关键期的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 5.儿童的思维运算已具有可逆性和守衡性,但思维运算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说明儿童的认知发展所处的阶段是:具体运算

6.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6-11岁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

7.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三阶段是:心理自我

8.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9.斯金纳是美国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10.经典性条件作用论是由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浦洛夫提出的

11.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1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 13.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有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 14.成败归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提出的 15.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心理学家是:奥苏伯尔

16.操作技能形成的四个阶段是: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

17.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在加里培林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的三阶段论

18.一般来说,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种。19.问题解决得过程可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20.问题的三个基本成分是给定、障碍、和目标。21.创造的基本特征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22.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环境、智力和个性

23.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部分 24.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认为,儿童10岁以前,对道德行为的判断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25.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是要经历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26.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27.教师要充当的角色有知识的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

28.教师的期望效应是罗森塔尔通过研究发现的。名词解释: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3.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的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则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4.学习: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环境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的学习。

5.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6.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7.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的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8.问题解决得特征是:认知性操作、目的指向性、操作系列性。

9.创造性: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征。10.问题解决:是指在具有明确目标的情况下,却不明确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而运用一系列有指向的认知操作过程。其基本特点是目的性、认知性和系列性。

1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12.品德: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3.评价性会谈的技术有哪些?倾听、鼓励、询问、反映、澄清、面质六种。

14.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的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15.教学评价:是指有系统的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过程包括:确定评估目标;搜集有关材料;描述其分析资料;形成价值判断;作出决定。功能分为: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严谨程度分为:正式和非正式评价

16.微格教学:是指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同时把这种教学过程设置成录像,可后再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有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重要途径。

简答题:

1.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其一,连续性与阶段性 其二,定向性与顺序性 其

三、不平衡性 其四,差异性 2.简述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感觉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以上理论被称为是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3.简述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及意义:苏联杰出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的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的过渡状态。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状态的、正在发展的过程。所以,维果斯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4.简述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的发展阶段的儿童作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如初中与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教师要理解学生需要大量的机会来体验各种职业选择和社会角色。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通过讨论的形式使他们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在这当中,教师要始终给学生有关其自身状况的真实地反馈信息,以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确定合理的适当的自我同一性。5.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精神学家埃里克森将人格的发展分为8个阶段,其中前5个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它们分别是(1)基本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2)自主感对羞耻感和怀疑(2-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6.简述加涅学习结果分类说:五个学习结果: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五类 7.简述苛勒的完形—顿悟说的基本内容:第一,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动物只有在清楚的认识到整个问题情境中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时,顿悟才会出现。第二,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8.简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的主要观点:其

一、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其

二、教学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9.简述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根据这两类动机在个体的动机系统中所占的强度,可以将个体分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力求成功者会选择有所成就的任务,而成功率为50%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当他们面对完全不可能成功或稳操胜券的任务时,动机水平反而会下降。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如果成功几率大约是50%时,他们会回避这种任务。

10.需要层次理论对学习动机的培养有何启发?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一般来说,低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才会产生高级的需要。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低级需要没有得到充足的满足,反而使这些因素会成为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所以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

11.简述遗忘的原因:痕迹衰退说:这是一种对遗忘原因的最古老的解释。按照这种理论,遗忘是由记忆衰退引起的,衰退随时间的推移自动发生。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一旦排除了干扰,记忆就可以恢复。在保持期间如果没有其他信息进入记忆系统,则原有的信息不会遗忘。动机性遗忘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因为它们太可怕、太痛苦或有损自我的形象。同化说:奥苏伯尔根据他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对遗忘的银原因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解释。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12.结合实际分析如何培养创造能力:首先,要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即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评价机制,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其次,注重创造个性的塑造。再次,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13.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即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评价机制;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其次,注重创造个性的塑造。再次,开设培养创造性地课程,教授创新性思维策略。

14.简述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开设心理辅导的活动课;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小组辅导。

15.一个有效的自编测验应具备的必要条件有哪些: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难度。16.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表现在那些方面?课时计划的差异;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可后评价的差异。

17.怎样理解教师的期望效应?罗森塔尔等人对教师的期望进行了研究。他们对小学生作了一次所谓的学习潜力测验(实质上只是普通的智力测验)。随后,随机的在各个班抽取少数学生,故意告诉教师说,他们是该班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并要求教师注意长期观察,但不要告诉学生本人。八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的确比其他学生进步快。十分明显,由实验者提供的假信息所引起的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产生了预言效应。也就是说,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教师的预言似乎自动的应验了。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有人将之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第三篇:教育心理学总结

教育心理学

 心理学的起源: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1)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2)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世界观等)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3心理学的分支:应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是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五要素。此过程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

教育心理的作用:1)、可以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萌芽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桑代克是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提出学习三大定律(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及个别差异理论,成为20年代前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 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逐渐形成。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1980年,我国出版了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反映了现代教育心理学的某些新成就,也集中了我国教育心理学界的一般观点和研究成果。

 学习概念:是指个体凭借经验而产生的心理结构及其外显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学习的特点:

 学习的分类:

(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①信号学习;②刺激―反应学习;③连锁学习;④言语联结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或原理学习;⑧解决问题学习。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①智慧技能的学习;②认知策略的学习;③言语信息的学习;④运动技能的学习;⑤态度的学习。

 学生学习的特点:⑴主要掌握间接经验;⑵具有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⑶带有一定程度的超前适应性。

 人的身心发展:

1、规律: ⑴、顺序性; ⑵、阶段性:⑶、不均衡性(关键期): ⑷、个别差异性。

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②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的思维是单向思维,具有不可逆性,以自我为中心。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小学阶段;儿童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守恒观念形成。运算形式和内容仍以具体事物为依据。

④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①婴儿期: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0岁~l.5岁); ②幼儿期: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岁~3岁); ③儿童早期:主动感对内疚感(4岁~5岁); ④儿童晚期:勤奋感对自卑感(6岁~l1岁); ⑤青少年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岁~l8岁)。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和教育。

1)、遗传:提供身心发展的可能性;其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过程和阶段;其差异影响着身心发展的个性差异。

2)、环境:(1)自然环境,生存和发育的物质基础;(2)社会环境,民族文化、生活方式。。3)、教育:主导作用,不是绝对的,是有条件的。 学习、教育和身心发展: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针对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儿童的现有水平与即将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教育者:⑴教育的目的性、方向性要明确;⑵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⑶要选择适当的教育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⑷要考虑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作用,互相配合,协调一致;⑸教育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派的学习理论(一)试误说

桑代克是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开创者。1,认为,学习的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步减少,正确反应逐渐增加,最终形成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

2、认为试误学习成功的条件,即试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桑代克的试误说以实验研究为基础,提出了西方最早、最系统的学习理论,对于解释人类学习或学生的学习具有借鉴意义。

(二)经典性条件反射说

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发现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来控制狗的分泌唾液反应。由此而提出了经典条件说。

1、巴甫洛夫认为学习是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巩固与恢复的过程。他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联系的形成。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经过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多次结合而形成的反射,就是条件反射。

2、巴甫洛夫指出了引起条件学习的一些基本机制:即学习的规律,主要包括获得与消退,泛化与分化。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说解释了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揭示了学习的重要心理机制,条件反射成为后来行为主义对行为问题进行研究的重要方法。(三)操作条件反射说

1、斯金纳把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2、学习理论中的强化原理:强化是影响行为的重要因素,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是因为强化作用。控制强化就能对行为进行控制。强化可分为两种形式:正强化和负强化。斯金纳认为,强化是塑造行为、保持行为强度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教师要善于运用表扬、奖励等积极的强化手段,培养和保持学生良好的行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一)顿悟说:

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代表人物德国心理学家苛勒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苛勤认为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顿悟学说作为最早的一个认知性学习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行为主义学派的简单化、机械化的弊端,肯定了主体的能动作用。但是它过分夸大顿悟学习的作用,否认尝试错误学习形式,是不恰当的。(二)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运用现代信息论的观点和方法,通过大量研究建立起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1、加涅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对信息接受和使用的过程,学习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2、学习过程分为八个阶段:A、动机阶段;B、了解阶段;C、获得阶段;D、保持阶段;E、回忆阶段;F、概括阶段;G、操作阶段;H、反馈阶段。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关注的是学生如何以认知模式选择和处理信息并做出适当的反应,偏重信息的选择、记忆和操作以解决问题,重视个人的知识过程,因此在学习方法上,主张给学生以最充分的指导,使学习沿着仔细规定的学习程序进行。(三)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对人类学习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布鲁纳观认为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基本观点:

1、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2.强调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学习;

3、强调发现学习。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的作用有以下几点:(1)提高智慧的潜力。(2)使外来动因变成内在动机。(3)学会发现。(4)有助于对所学材料保持记忆。认知发现学说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已有认知结构、学习内容的结构、学生独立思考等的重要作用。这些对培育现代化人才是有积极意义的。(四)认知同化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奥苏伯尔既重视原有认知结构(知识经验系统)的作用,又强调关心学习材料本身的内在逻辑关系。认为学习变化的实质在于新旧知识在学习者头脑中的相互作用,那些新的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关系,进行同化和改组,在学习者头脑中产生新的意义。

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论的主要观点:

1、有意义学习。其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个体获得有逻辑意义的文字符号的意义,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建立实质性的而非人为的联系。有意义学习的条件:①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有与新知识有关的,相应的适当观念,这是理解新知识,使新旧知识产生相互作用的重要基础。③学习者要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理取向。④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有关的旧知识相互作用。

2、接受学习。接受学习是教师直接呈现知识及其意义,学生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获得新知识的学习过程。这是有意义的接受。(五)认知目的论

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提出来的。他对各派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以博采众家之长而著称。托尔曼认为学习的结果不是建立刺激与反应的直接联结,而是有机体的内部要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发生作用。托尔曼的学习理论有两大特点: l.一切学习都是有目的的活动。2.为达到学习目的,必须对学习条件进行认知。认为,个体的行为表现为整体的行为,这种有目的的整体性的行为是学习认知的结果。(六)社会学习论

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观察学习:①注意过程;②保持过程;③动作再生成过程;④强化和动机过程。

2、自我调控:

3、自我效能: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预期。影响自我效能形成的因素,即: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的唤起及情境条件。

(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是学习论(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基本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每一个人自己决定的。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建构知识。学习理论:①知识观:建构主义者强调人类知识的主观性。②学习观: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③学生观: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者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一)身体方面:

1、身体素质;

2、体内机能;

3、神经系统。

(二)心理方面:1认识过程特点:⑴感知;⑵记忆;⑶注意;⑷思维(关键年龄);⑸想象。2情感特点:3意志特点:4个性、社会发展特点:5品德发展特点  小学生学习特点:

1、直观操作性;

2、指导模仿性;

3、基础再现性。

 小学生心理发展主要矛盾:

1、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速度不均衡的矛盾;

2、心理过程发展不协调的矛盾;

3、个性心理结构发展不完整的矛盾;

4、自我发展与外部要求不一致的矛盾。 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一)身体方面:

1、身体素质;

2、体内机能;

3、神经系统;

4、性发育成熟。

(二)心理方面:1认识过程特点:⑴感知;⑵记忆;⑶注意;⑷思维;⑸想象。2情感特点:3意志特点:4个性、社会发展特点:5品德发展特点:

 中学生学习特点:

1、学习内容逐步深化、学科知识逐步系统化;

2、学习成绩分化日趋激烈;

3、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能力日显重要;

4、学习的自觉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并存。

 中学生心理发展主要矛盾:

1、与学校、家庭、社会间的不适应;

2、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幼稚间的矛盾。

3、自我意识的增长与社会化成熟滞后之间的矛盾。

4、感情外露和内隐的矛盾。

 动机概述: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是诱因。动机功能:激活功能;强化功能;指向功能。 学习动机概述

1、学习动机定义:是直接推动人们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2、学习动机构成:学习需要和学习诱因。 学习动机的种类

1、发挥作用范围不同,分为一般动机与具体动机。

2、动力来源,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3、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4、学习活动的作用与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直接性动机和远景间接性动机。 学习动机的作用:

1、引发作用;

2、定向作用;

3、维持作用;

4、调节作用

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指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学习难度中等的时候,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呈倒u型关系,即学习动机微弱或过于强烈都不利于学习,只有当学习动机强度适中时才会取得最理想的学习效果。学习难度很小,学习动机必须十分强烈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学习难度很大,适当降低学习动机的强度才能促进学习。 学习动机的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他在解释动机时强调需要在其中的作用。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七种,由低到高依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识和理解的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认为,较低级的需要至少必须部分满足之后才能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

2强化理论:美国的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强化起着增进学习动机的作用;惩罚则一般着削弱学习动机的作用,但有时也可以使一个人在失败中重新振作起来。

3归因理论:归因理论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四个主要原因。包括三个维度:

1、控制源;

2、稳定性;

3、可控性。归因理论告诉我们:失败被归因于内部的稳定因素,则会弱化进一步活动的动机;而失败被归因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因素,则不会弱化甚至还会强化进一步的活动动机。由不同的活动动机,将导致不同的行为结果。

4成就动机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成功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愿望或趋势。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分成两种倾向:趋向成功的倾向;避免失败的倾向。学生的成就动机与他的成败归因方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趋向成功者有很强的自信心和内归因,成功使他们更相信自己的能力,一旦失败,他们会认为是自己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而不会将失败视为是缺少能力,他们会更加努力地去完成任务。避免失败的学生正相反。 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一)内部条件:

1、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

2、成熟与年龄特点;

3、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

4、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

5、学生的焦虑程度。

二)外部条件:

1、家庭环境(文化背景精神面貌)与社会舆论(封建社会、工业社会);

2、教师的榜样作用;⑴教师本人;⑵教师期望;⑶教师是沟通社会、学校与家庭的纽带。 学习兴趣与动机

一、学习兴趣含义: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学习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

二、学习兴趣分类:

1、按目标,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

2、按内容,物质兴趣与精神兴趣;

3、按时间,稳定兴趣和暂时兴趣;

4、按范围,广泛兴趣和中心兴趣。

三、兴趣特征表现:倾向性;广阔性;持久性。

四、如何培养学习兴趣:1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2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3多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同时也要给予必要的失败的挑战;4鼓励孩子多读书,读好书;5让学生学会反思和总结。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情境中,利用一定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使他们成为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因,形成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已经形成的学习需要不断得到巩固,加深和提高。

五、如何激发学习动机:1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新颖;2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罗西亨利“反馈效应”实验结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要做到:①学习结果的反馈要及时;②学习结果的反馈要具体。4正确运用表扬和批评;5适当的开展竞赛。 学习迁移

一、学习迁移含义: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

二、学习迁移的种类

(一)、迁移的结果和性质,正迁移和负迁移。(二)迁移内容,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三)迁移内容的概括水平,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四)迁移的心理机制,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重组性迁移

三、学习迁移的作用:1促使教学活动联系生活,并注重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2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3有助于教师指导学生准确的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4促使教师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一)早期的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关于学习迁移现象的系统假说。共同要素说:代表人物是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桑代克。他以联结理论为依据提出解释迁移现象的共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共同要素说在某些方面对形式训练说进行了否定,也使迁移的研究有所深入。但仅将迁移视为相同联结的转移,这在某种程度上否认了迁移过程中复杂的认知活动。因此有一定的机械性和片面性。3概括说:美国心理学家贾德依据 “水下击靶”的经典实验。认为学习迁移的发生是因为在先前的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些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应用于后面的学习中。因此,学习者概括出来的两种学习活动所具有的共同的原理才是学习迁移产生的关键。

4关系转换说:格式塔心理学家从理解事物关系的角度对迁移理论进行了新的解释,他们不否认概括说主张的一般原理的迁移,但认为“顿悟”是学习迁移的决定性因素。该理论实际强调了个体的作用。学习者能否出现“顿悟”、能否发现两个学习过程的关系是学习迁移发生的关键。

(二)现代的迁移理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原有认知结构的清晰性、稳定性、概括性、包容性、连贯性和可辨别性等特性都始终影响着新的学习的获得与保持。这一理论代表了从认知的观点来解释迁移的一种主流倾向。

以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安德森等人为代表,认为如果两种情境中有产生式的交叉或重叠。则可以产生迁移。以加特纳、吉克等人为代表,认为前后两种情境中的结构特征、内在关系与联系等本质特性是决定迁移的关键成分,而表面的特征则无关紧要。若前后两种情境的结构特征相匹配或相同,则产生迁移。还一种理论观点,强调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迁移的影响的理论。认为迁移的产生是由外界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与主体因素共同决定的。该理论强调通过社会交互作用与合作学习,可以促进迁移的产生。 迁移的实质:是新旧经验的整合,即将新旧经验进行分析、抽象、综合、概括等,使新旧经验相互作用,形成一体化系统,最终成为在功能上能够进行稳定调节的完整结构。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一)内部主观因素:1年龄;2智力;3知识经验的精熟程度及概括水平;4学习心向与定势;5学习者对学习和学校的态度。

(二)外部客观因素:1学习材料的特征;2学习情境的相似性;3教师的指导(⑴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或帮助学生自己发现有效的学习方法; 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知识间或不同情境间的共同点或联系点。⑶利用多种情境启发学生概括总结所观察的事物。⑷指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原理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⑸指导学生监控自己的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反思自己的学习。) 促讲学习迁移的原则方法

1确立具体的、明确的和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学目标;2科学的选择教材和内容;3合理编排教学程序和教学内容(教学情境选择和教材内容编排);4具体分析教学内容适合何种迁移5启发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概括总结(⑴重视基本概念、原理和学习的规律;⑵重视比较教学方法的应用;⑶注意引起学生迁移的心向;⑷还要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知识的类型:

1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2知识的性质和个体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 知识学习的类型

(1)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2)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分为下位学习(类属学习)、上位学习(总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概念(一)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构成知识的基本成分。包括名称、例子、属性和定义。(二)概念分类:1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2初级概念(一级概念)与二级概念;3具体概念与定义概念。4易下定义概念与难下定义概念。

(三)概念学习:概念学习实质上是理解和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的过程。

奥苏伯尔将其分成两种方式: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概念同化是学生获得概念的最基本形式。 知识的掌握与获得

一、如何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1 结合教学内容,灵活选用直观教学方式;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征;3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4合理运用正例和反例的概括辨别作用;5运用变式(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组织感性经验,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6科学的使用比较教学。7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觉概括。二 知识的保持:短时记忆:容量7±2个组块。

三、知识的遗忘及其原因

(一)遗忘的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对遗忘发展的进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总结出了经典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从曲线可以看出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经过一定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

(二)影响遗忘进程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2、记忆材料的序列位置(前摄抑制;后摄抑制。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

3、学习的程度:在一定限度内,学习程度越高,保持效果越好,过度量保持在50%时,记忆效果最好。但是超过一定限度的过度学习,会造成“报酬递减”。(学习程度保在150%时,记忆效果最好。)

4、学习者的态度。

 运用记忆规律,促进学生对知识保持:1.及时复习;2.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相结合;3.适当过度学习;4.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5.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6.行组块化编码。 技能的形成和培养

(一)技能的种类(按性质特点分): ⑴操作技能,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⑵智力技能,也称心智技能、智力技能。

(二)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1认知阶段;2联系形成阶段;3自动化阶段。

(三)操作技能的培养:1理解任务性质和学习情境;2准确的示范与讲解。3必要而适当的练习(练习曲线);4充分而有效地反馈(反馈的方式;反馈的内容;反馈的频率)。5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智力技能的形成

一、智力技能的形成阶段: 1原型定向。2 原型操作。3 原型内化。

二、智力技能的培养:1辨别课题种类2创设良好情境,提高学生定向能力;3摆脱旧经验的影响;4提供分步练习的机会,促使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5指导学生从部分到整体的练习。 学习策略

一 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信息加工的一些方法和技术。

(一)复述策略:是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复重复的过程。具体方法:1.排除相互干扰;2.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3.多种感官参与记忆;4.把记忆内容纳入到实际活动中;5.画线。(二)精细加工策略:是对学习的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理解其内在的深层意义。包括:1.记忆术;2.做笔记;3.提问;4.生成性学习。

(三)组织策略:是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与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包括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一览表和双向表)。

二、元认知策略

1元认知:是人们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控的心理过程,即对认知的认知。实质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

2元认知组成: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计划、监视、调节)三部分。3元认知策略种类: 1).计划策略。2).监控策略。3).调节策略。

三、资源管理策略,包括:1学习时间管理: 2学习环境的设置;3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 教师如何教学生掌握学习策略: 1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2考虑学生的能力差异;3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4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5应用适宜的教学方式;6传授具体的学习方法(①系统传授式;②专题讲座式;③学科渗透式;④经验交流式);7对学生进行元认知训练;8注重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问题解决概述

一、问题由初始状态、目标状态、障碍三本分组成。

二、问题解决的特点:目的性;认知性;3.序列性。

三、问题解决的过程:1.发现问题;2.分析问题;3.提出假设;4.验证假设。

四、问题解决的策略:1尝试错误法;2手段—目的分析;3逆向推理法;4选择性搜索;5类比;6简化。

 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

一 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1有关的知识经验(缺乏;专业性);2问题的呈现方式和问题情境;3习惯定式;4功能固着;5;灵感;6原型启发;7情绪和动机状态;8人格特征(能力、性格)。二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教师):1.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2.创设多样性的问题解决情境,提供多种练习机会。3.传授一般的问题解决程序,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4.丰富相关的问题解决知识,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5.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 创造性及其培养

一、创造性含义:也指创造力,是个体产生新颖的、有价值的、适当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即指个体产生独特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二、创造性(发散思维)的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三、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一)环境:1.温暖、融洽和民主的家庭气氛,对子女创造性发展十分重要。2.学校教育环境在个体创造性地发展中起重要作用。3.社会文化也会影响学生创造性的发展。

(二)智力: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高智商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三)创造性人格(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强烈的好奇心;独立性)。

四、创造性的培养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2.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3.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二)注重创造性人格的塑造;1.保护好奇心;2.解除个体对犯错误的恐惧心理;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1.发散思维策略; 2.创造性思维的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又叫智力激励法,是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于1945提出的,基本原则,在集体解决问题的课堂上,通过暂缓作出评价,以便学生踊跃发言,从而引出多种多样的答案。教学活动遵守以下规律:①禁止提出批评性意见;②鼓励提出各种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③鼓励各种想法,多多益善; ④追求与众不同的、甚至立体的想法。 态度

(一)态度构成: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成分。

(二)态度的特征:社会时代性;间接性;针对性;概括性

(三)态度的功能:价值表现功能;调节功能;过滤功能  品德

(一)品德的定义: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二)品德的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成分

(三)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因素

1外部:⑴家庭教育;⑵社会风气;⑶学校环境;⑷强化是影响态度的重要因素;⑸模仿性的观察学习。2内部:⑴认知失调;⑵智力水平;⑶教育程度;⑷道德认知水平

(四)道德与品德的形成过程:依从(从众和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

(五)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无道德规则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

2.权威阶段(6~8岁):又称他律阶段。儿童对外在权威表现出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把成人规定的准则,看成是固定不变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是根据客观的效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3.可逆性阶段(8~10岁):又称自律阶段。儿童已不把规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的共同约定,是可以改变的。

4.公正阶段(10~12岁)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

 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理论

要点:1道德发展和认识发展;认为道德的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道德判断能力与逻辑能力的发展有关。2应用道德两难方法研究道德的发展。3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模式。

第一种水平,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第二阶段: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大多数9岁以下儿童和许多犯罪的青少年在道德认识上处于前习俗水平)。第二种水平:习俗水平。第三阶段:以人际和谐为准则取向。第四阶段:以权威和维持社会现有秩序为准则;(大多数青少年和成人在道德认识上处于习俗水平)

第三种水平,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以社会契约和法律为准则。第六阶段: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准则)。 品德不良问题的矫正 一 品德不良问题形成的原因(一)学生品德不良问题的客观原因 1.家庭因素:(1)养而不教,重养轻教(2)宠严失度,方法不当。(4)言行不检点,身教言教差。2.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1)不良环境影响;2)不良人际交往;3)不良大众传媒影响。(二)学生品德不良问题的主观原因:

1.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2.表现异常情感;3.明显的意志薄弱;4.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二 品德不良问题的转化过程:1.醒悟阶段。2.转变阶段。3.自新阶段。

三 矫正不良品德的心理学依据: 1.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2.重视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的恢复与培养;3.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是非感。4.增加与不良诱因作斗争的力量,巩固新的行为习惯。5.正确把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6.奖励与惩罚恰当的运用。 课堂管理

一、课堂管理目标:1.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2.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3.帮助学生自我管理。

二、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一)学校领导类型:参与式和监督式两类。(二)班集体规模。(三)班集体的性质;(四)定型的期望(对教师的期望)。

三、课堂管理的策略:1.增加参与,维持全体学生的注意力;2.保持教学的流畅性;3.避免打断课堂教学;4.管理好过渡期。5.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尽可能创建一种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6.发动学生参与制定课堂规则。

四、课堂纪律的类型:1.教师促成的纪律;2.集体促成的纪律;3.任务促成的纪律;4.自我促成的纪律。

五、课堂问题行为与管理(一)个别学生的纪律问题与管理

1原因:⑴学生因素:厌烦;挫折与紧张的发泄;寻求注意与地位;学生过度活动及性别因素。⑵教师因素:要求不当;滥用惩罚;教师缺乏自我批评;教室座位安排;⑶社会因素:不健康影视;课业负担加重。2处理:①要正确对待学生的纪律问题;②正确认识儿童的行为特点和解决纪律问题的目的;③有针对性的引导解决;④行为矫正(条件反射原理);⑤心理辅导;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

(二)班集体课堂纪律问题和管理

1原因:⑴与课程有关;⑵教师与班级群体关系不好;⑶班级缺乏良好的规范和健康的舆论;⑷学生来源、学校纪律也是重要因素。

2解决途径:⑴重建班级规范,形成健康舆论;⑵教师解决纪律问题要靠自己;⑶教师要以身作则;⑷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气质差异 性格差异与教育

(一)气质含义:是个体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二)气质特点:

1、是个体心理活动动力特征;

2、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

3、无好坏之分。

4、具可塑性。

(三)气质的学说

1、四根说:古希腊医学家恩培多克勤提出。他认为人的身体是由土、水、火、空四根构成。

2、体液说:体液说是最早的气质学说。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有四种体液:血液(多血质);粘液(粘液质);黄胆汁(胆汁质);黑胆汁(抑郁质)。后古罗马医生盖伦提出“气质”概念,提出人的四种气质类型: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

3、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巴甫洛夫认为人的气质是由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决定的。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有,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三种基本特性。根据此分为四种类型: 1强而不平衡类型——兴奋型——胆汁质; 2强而平衡且灵活类型——活泼型——多血质; 3,强而平衡且但不灵活类型——安静型——粘液质质; 4兴奋和抑制都比较弱类型——弱型——抑郁质。(四)气质类型

1、气质类型的心理特征:1)感受性 ;2)耐受性;3)反应的敏捷性;4)可塑性;5)情绪的兴奋性;6)内性(内外倾向)。

2、不同气质类型的行为表现:

1)多血质: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性强,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可塑性;情绪兴奋性高,反应迅速而灵活;外倾性明显。

2)粘液质: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性低,不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可塑性较差;情绪兴奋性低,反应速度慢,具有稳定性;内倾性明显,外部表现较少。

3)胆汁质: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性强,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反应迅速但不灵活;可塑性较低;情绪兴奋性高,抑制能力差;外倾性明显。

4)抑郁质: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不随意反应性低,不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可塑性较差,具有刻板性,不灵活;情绪兴奋性高,情绪体验深刻,反应速度慢;具有严重的内倾性。(五)合理利用气质类型,提高教育效果:1正确区分和对待学生的气质特征;2针对学生的气质类型因材施教;3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完善自己的气质特征;4指导学生的职业选择。 性格的差异与教育

(一)性格的概念:性格是指个体对待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是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是个性中中重要、最显著的心理特征。

(二)性格结构特征:

1、态度特征;

2、理智特征;

3、情绪特征;

4、意志特征。(三)性格类型:

1、按个体理机能划分: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

2、按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划分:内向型和外向型

3、按照心理活动的独立性划分:独立型和顺从型

4、社会价值取向将性格划分:理论型、社会型、经济型、权力型、审美型、宗教型六种类型;(斯普兰格,德)

5、按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社会适应性和心理活动向性划分:A、C、D、E五种类型。(四)影响性格形成因素:

1遗传的作用:自然前提为性格形成与发展提供可能性;2家庭的影响:奠基作用父母教养方式和态度;3学校教育的作用:主导作用。教师管理方式;4社会环境的影响:复杂的、多种多样。5个体主观因素:最重要。

(五)了解学生 培养良好性格: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2及时评价学生的行为,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4利用集体的教育作用;5根据性格特征因材施教;6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能力差异与教育

1能力的含义:指个体成功地完成活动所必备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心理学上包括实际能力(成就);潜在能力(性向)。2能力种类:

⑴按适用范围: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⑵按创造性成分: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⑶按功能:认知能、操作力能力、社交能力; ⑷按指向:认知能力和元认知能力。

3能力的差异类型:⑴能力类型差异;⑵能力水平差异;⑶能力表现早晚差异;⑷能力的性别差异;

4影响能力形成因素:⑴遗传因素;⑵环境因素;⑶实践活动;⑷自我效能感(主观)和个性品质(心理)。

 加强教育培养学生多种能力:1创新能力;2审美能力;3抗挫能力;4实践能力;5合作能力  针对不同性别 科学实施教育:1教师端正观念,消除性别偏见;2了解学生,因性别而施教;3鼓励男女学生交往。 心理健康教育

一、健康概念: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划分为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2.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3.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4.人际关系和谐;5.能动地适应和改造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6.心理行为表现符合年龄特征。

三、中小学生心理问题

(一)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判别标准与方法:1主观经验判定(学生自己和提供帮助者);2社会规范角度;3临床诊断;4统计学角度。

四、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

(一)主体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2.心理活动因素。

(二)家庭因素:1.家庭结构的影响;2.家庭教养的影响;3.父母榜样作用的影响。(三)学校因素:1.教师的影响;2.学业压力的影响。(四)社会因素:政治、经济、社会关系、文化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及策略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包括发展性教育和补救性教育。

二 心理健康教育原则:1素质教育性;2主体性;3差异性;4预防、发展、和矫治相结合。三 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一)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全员参与(包括1设心理健康教育课;2开展心理咨询服务;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4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二)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校园环境;教育环境);(三)发展优先、防重于治。 教师心理

一 教师的认知能力:(一)教师的智力水平;(二)教师的知识水平(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三)教师的特殊能力(1组织教材的能力;2言语表达能力;3运用数学策略的能力;4处理、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5班级管理能力;6教育科研能力。)二 教师的人格特征:

(一)教学效能感: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与他们的教学效果之间密切相关,人们把教师的这种主观判断定义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包括个人教学效能感和一般教学效能感。(二)教师的责任感;

(三)教师对学生的期望;

(四)教师的个性特征(1烦躁型、胆怯型、与整合型;2具体—抽象倾向) 教师的角色适应

一 教师教育态度形成:

(一)了解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评价性和移情性);

(二)热爱学生,树立科学的指导态度;

(三)认识自己,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格。二 教师的威信

(一)威信的作用:1.是接受教诲的基础和前提。2.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3.有威信的教师能被学生视为理想的榜样和行为的楷模。

(二)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因素:教师本身的素质是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内容包括: 1.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心理品质是基本条件。2.教师的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3.教师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4.教师要珍惜“自然威信”;5.教师要拥有心理容量、克服心理偏见(第一印象、晕轮效应、刻板印象)。

三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2.遵循规律,学会科学用脑(适时;交替;加强脑的营养)。3.认识压力,有效缓解压力(换位思考法;推移时间遗忘法;倾诉和宣泄法;主义转移法;积极心理暗示法)。4.热爱生活,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5.善与人处,乐于合群。6.积极进取,创新中获取成就感。7.积极的参加适当的娱乐活动。心理压力

第四篇:教育心理学总结

一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二 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特邀专题报告汇总教育心理学十年来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主动性研究。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

4.社会文化研究

三 教育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四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心理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其一;连续性与阶段性。二;定向性与顺序性。三;不平衡性。四;差异性 五 形式运算阶段1命题之间关系2假设—演绎推理3抽象逻辑思维4可逆与补偿5思维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它不直接指向知识和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业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3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十三 学习动机的种类: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分)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和学习活动的关系分)3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一致的情况是: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行为也好,则学习效果好(正向一致);相反,学习动机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行为也不好,则学习效果差(负向一致).不一致的情况是: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如果学习行为不好,其学习效果也可能好(正向不一致).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下锅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分为学习(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二十五 知识学习的作用:知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的主要任务之一。2 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的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3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知识直观的类型:实物直观 模象直观 言语直观

二十六 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2 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 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二十七 如何人有效的进行知识的概括(怎样使学生掌握概念?)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 正确运用变式 3 科学的进行比较 4 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二十八 遗忘的理论解释(人为什么会遗忘)? 1痕迹衰退说,遗忘是有记忆痕迹衰退引起的,的灵活性

三个维度:1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2稳定性归六 人格的发展阶段(埃里克森人格发展论)因和非稳定性归因3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1归因.2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十四 班杜拉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对内疚感(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4-5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2-3岁)3主动感6-11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岁)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十五 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其他三个阶段,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望感(成年晚期)。

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十六习得性无助感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学首先,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者塞利格曼等人通过实验提出的(狗-电击)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习得性无助感产生后有3个表现:1动机降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第二,人的学习低2 认知出现障碍3 情绪失调

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十七 迁移的种类:正迁移与负迁移(根据迁人的交往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移的性质划分)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根据迁第三,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地,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划分)一般迁积极主动的过程。

移与具体迁移(根据迁移的内容不同划分)同七 少年期心理的主要特点:1身体的发展2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根据迁移认知的发展3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4个性的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划分)发展

十八 迁移的作用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八 少年心理发展的矛盾与教育:1.独立性与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 迁移是习得的依赖性的矛盾2.旺盛的精力与能力发展水平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的矛盾3.意志的自觉性与冲突性的矛盾 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3 迁移规律对于★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认知发展制约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着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发展 3关于最近发展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包括形式训练说、相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同要素说、经验类化说与关系转换说等 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是最近发展十九 现代迁移理论

区.(前苏联维果斯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认知结构迁★个体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移理论,1人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物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一是自我认识-二是自我体验;三是自我监控 定有迁移,2原有认知结构的清晰性,稳定性,九 认知方式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概括性,包容性,连贯性和辨别性等特性都始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终影响着新的学习的获得与保持.继奥苏伯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尔之后,研究者对迁移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讨,有以下观点:1强调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用,但对认知结构的解释各不相同,2强调外界十 加涅的学习层次分为8类:1 信号学习2 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迁移的影响.刺激-反应学习3 连锁学习4 言语联结学习二十 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相似性2原有认5 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辨别学习二十一 促进迁移的教学:1精选教材 2 合一步提出解决问题学习6 概念学习7 规则或原理学习5种学习结果.加涅在81 种学习的基础上进智慧技能 2 认知理编排教学内容 3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策略 3 言语信息 4 动作技能 5 态度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十一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二十二 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主要表一.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者是拥有相应的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二.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2 教学观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原有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构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要的作用。3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我国教育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知识的学元认知策略,这也是影响着迁移的产生。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障★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的教育意义:1 了解碍。陆钦斯的“量杯”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 2 根据行为者当前的一个典型例证。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以后的动机 3 归因训练二十三 知识的类型:1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十二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性知识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反应活动的深度不同)、2陈述性知识与程序)主要由认识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知识学习的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附属的内驱力三个内驱力组成.1认知内驱力知识的提取三阶段。其应解决的主要心理问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题是知识的同化、保持和应用。

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以求知作为目标,从知二十四 知识学习的类型:一符号学习,概念学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使学习的内部动机.2习和命题学习(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复杂程度)二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

消退随时间的推移自动发生.2干扰说,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的结果.一旦排除了干扰,记忆就可以恢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3同化说,高级的观念可以代替低级的观念,是低级观念遗忘,从而简化了认识并减轻了记忆.4动机说,动机性遗忘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因为他们太可怕,太痛苦或有损自我的形象.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故这种理论也叫压抑理论.二十九 怎样运用记忆规律,促使知识保持? 1块化编码深度加工材料4适当过度学习2有效运用记忆术5合理进行复习3进行租 三十 如何合理进行复习

1分散复习一般情况下分散复习效果好于及时及时复习,心理学的遗忘曲线,先快后慢2 复习3 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三十一 操作技能的特点1就动作的对象而言具有客观性2就动作的进行而言具有外显性3就动作的的结构而言具有展开性

三十二 心智技能的特点1对象具有观念性2执行具有内潜性3结构具有简缩性.★操作技能形成阶段: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三十三 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准确地师范与讲解4 2 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必须要适当的练习3 三十四 加里培林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成五个阶段:一是动作的定向阶段二是物质与物质化阶段 三是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四是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五是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三十五 安德森----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心智技能的形成需经过三个阶段,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在他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

三十六 目前,我国心理学界一般认为,用心理模拟法来建立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需经过两个步骤,这就是创拟确立模型和检验修正模型,其中第一部是关键。三十七 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3 适应培养的阶段2 注意原型的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社会资源利用策略).★资源管理策略1学习时间管理2 学习环境的设置3 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4 学习工具的利用5 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三十八 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1主体性原则2 5 内化性原则3 特定性原则4 生成性原则三十九有效的监控 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6 个人自我效能感1指导教学模.式 2 程序化训练模式完形训练模式 4 交互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

★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

二是要达到的目标

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四十 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发现问题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看,发现问题是其首要环节.2理解问题,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形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3提出假设常用的方式有算法式和启发式.4检验假设,有直接假设和间接假设.。

四十一 简述论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的解决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四十二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四十三 创造性与个性二者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一些个性特征:1具有幽默感2 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惩罚方式,1给予某钟厌恶刺激,2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五十二 心理健康的标准: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自我调控能力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五十三 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想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这是将焦虑作为一种独立的神经症来看.焦虑也是包括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等在内的各种神经症的共同特征.焦虑症的表现是:紧张不安,忧心忡忡,集中注意困难,极端敏感,对轻微刺激作过度反应,难以作决定.在躯体症状方面,有心跳加快,过度出汗,肌肉持续性紧张,尿频尿急,睡眠障碍等不适反应.五十四 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抑郁症的表现:1情绪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的乐趣.2消极的认知倾向,低自尊,无能感,从消极方面看事物,好责难自己,对未来不抱多大希望.3动机缺失,被动,缺少热情.4躯体上疲劳,失眠,食欲学事项、选择教学方法、选用教学媒体和控制教学环境3选择教学策略4 实施教学评价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学习结果。六十四 教学目标的作用表现在:1 指导学生结果的测量与评价2 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3 指引学生学习

六十五 加涅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把学生学习结果分为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动作技能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分为 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三大领域。

六十六 布卢姆主要对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进行了研究,他把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 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六个层次,形成由高到低的阶梯。

六十七 心理学家克拉斯沃尔 在布卢姆的研究基础上,根据价值内化程度把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五个等级,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烈的好奇心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6具有独立性4喜欢幻想 5 具有强四十四 如何培养创造型人格?1保护好奇心2立性和创新精神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3鼓励独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四十五 创造性培养:一.创造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四十六 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2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差生的一种内心体验3道德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四十七 态度与品德的关系:相同点,通过对态度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二者实质是相同的.品德也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而态度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二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不同点:1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包括对社会,对集体的态度,对劳动,对生活,对学习的态度,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等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2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从态度的最低水平开始依次为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四十八 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三水平六阶段:前习俗水平(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四十九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内化,指在思想观念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五十 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一外部条件1家庭教养方式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2态度定式3道德认知;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五十一

良好的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形成的.班杜拉的大量实验表明,榜样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3利用群体约定研究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4价值辨析,研究认为人的价值观刚开始不能被个体清晰地认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两种

不振等.五十五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对学校日常教育工作的配合与补充.五十六 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条途径: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伴集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五十七 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1强化法2代币奖励法3行为塑造法4示范法5惩罚法6自我控制法.五十八 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1全身松弛训练2系统脱敏法(沃尔朴首创)3肯定性训练.★教学事项:1引起学生注意2提示教学目标3指导唤起先前经验6展现学习行为4呈现教学内容7适时给予反馈5提供学习8评定学习结果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五十九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1教师的领导风格2班级规模3班级的性质4对教师的期望.★群体动力的表现(如何建立一个优秀的班集体)?1群体凝聚力2群体规范3课堂气氛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分类:1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从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而言)2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根据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3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评价从教学评价的功能看(根据教学评价的严谨程度)4正式评价和非正式.★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2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3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六十 有效自便测验的特征:1信度,增加实验真实性2效度,增加测验有效性3区分度,与测验目的有关系.★布鲁巴奇等人1994年提出了四种反思的方法,供教师参考。1反思日记 2详细描述3●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桑代克的经典实交流讨论4行动研究

验-小猫迷箱——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狗吃食——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白鼠吃食盘的东西——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苛勒的完形-顿悟说-黑猩猩接棒吃香蕉—对立的桑代克是尝试—错误学习理论——布卢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建构主义 六十一 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是指开展心理辅导整个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一些指导思想。1与理解学生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原则4 尊重学生主体性原则2 发展性原则3 尊重5 因材施辅原则6 整体性发展原则

六十二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1 导容于班级、团体活动之中独立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3 在学科教学中2 将心理辅参透心理辅导4 个别辅导5 团体辅导

六十三 教学设计一般包括:1 设置教学目标:包括教学目标的分类和表述、教学任务、教学对象分析2 组织教学过程:包括确定教

六十八 动作技能教学目标指预期教学 后学生在动作技能方面应达到的学习结果。心理学家哈罗和 辛普森等对动作技能目标作做了分析,认为动作技能目标分为六个层次;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 ★专家型教师和新型教师在课前计划,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后教学评价三个方面都存在差异.六十九 专家型教师的特征:1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2专家型教师制定的课堂规则明确,并能坚持执行,3有一套完善的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4在教学是注重回顾先前知识,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5将课堂练习看作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6具有一套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规范化,自动化的常规程序7比新教师提的问题更多,在学生回答后,给出指导性反馈,专家型教师笔芯教师在学生自发的讨论中更能提出反馈.★程序教学的创始人通常被认为是教学机器的发明人普莱西,但对程序教学贡献最大的是斯金纳,斯金纳的程序教学被称为直线式程序。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课堂管理具有促进和维持两大功能,组要通过课堂气氛和课堂纪律的管理来实现;

★课堂管理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的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和课堂情绪等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

★根据研究结果,专家型教师在 课前计划、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后教学评价 三个方面都从在差异。

七十 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1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2吸引学生的注意力3 教材的呈现4 运用课堂练习

5家庭作业的检查6教学策略的★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 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三个阶段。七十一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微格教学指已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设置成录象,课后在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重要途径。

☆简要说说教育心理学以下四种主要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与实验法? 七十二 简述问题行为的类型:1品行性问题行为2性格性问题行为3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等。

第五篇:教育心理学总结

心理学简答 1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2)(3)(4)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2心理发展的含义及特征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3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1)关于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2)关于关键期

儿童的发展存在关键期 4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1)(2)(3)(4)感知运动阶段 0——2岁

前运算阶段 2——7岁

特征a单维思维b思维的不可逆性c自我中心d没有守恒观念

具体运算阶段 7——11岁

特征a儿童守恒观念的形成b思维可逆性的出现c去自我中心d具体逻辑推理

形式运算阶段 11——15岁

特征 a儿童思维以命题形式出现b能运用假设演绎推理方式来解决问题c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已接近成人水平d具备补偿性的可逆思维e思维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5认识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2)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6人格的发展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要经过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1)(2)(3)(4)(5)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 主动感对内疚感 勤奋感对自卑感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的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1)(2)(3)家庭教养模式 学校教育 同辈群体

8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含义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自我认识

二是自我体检

三是自我监控

二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在到心理自我的发展过程 9认知方式差异 名词认知方式

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表现

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 9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一(1)认知方式没有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2)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的预测指标。然而智力并不影响学习能否发生,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

二 意义(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10如何认识学生的学习

一 意义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二 内容(1)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2)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3)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名词学习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狭义指我们可以凭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来推断学习的发生 11加涅学习的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

(3)连锁学习

(4)言语联结学习

(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或原理学习(8)解决问题学习12五种学习结果(1)(4)(1)(2)(3)(1)(2)(3)(4)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 动作技能(5)态度 效果率 联系率 准备率 强化

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消退 惩罚 13桑代克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

14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15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一学习观(1)(2)(1)(2)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二教学观

A动机原则b结构原则c程序原则d强化原则 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教师首先必须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明确学科本身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加深对教材结构的理解 16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根据学习材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一 名词意义学习

所谓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二 意义学习的条件

从客观条件看,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从主观条件看(1)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

(2)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3)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17名词 先行组织者

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学习任务相关联 18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 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行为主义的基本主张是(1)客观主义——分析人类行为的关键是对外部事件的考察(2)环境主义——环境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最重要因素(3)强化——人们行动的结果影响着后继的行为 二 当今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知识观(2)学习观(3)学生观

19结合建构主义理论谈谈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影响

(1)根据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科学知识包含真理性,但不是绝对正确的最终答案,它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更可能的正确的解释。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在被个体接受之前,它对个体来说是毫无威信可信的,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交给学生,不要用我们对知识正确性的强调作为让个体接受它的理由,不可能用科学家,教师,课本的权威来压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构建来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另外,知识在各种情况下应用并不是简单套用,具体情况总有自己的特异性,所以,学习知识不能满足于教条式的掌握,而是需要不断深化,把握它在具体情境中的复杂变化,使学习走向“思维中的具体”

(2)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生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而且,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其中,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又与认知主义的信息加工论有所不同

(3)根据建构主义的学生观,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需要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做出某些调整。教学就是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们看到哪些与他们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20学习动机 一 动机及其功能

名词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一目的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功能

(1)激活功能(2)指向功能(3)强化功能 二 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名词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进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21成败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和六个因素

三个维度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

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六个因素 能力高低 努力程度 任务难易 运气好坏 身心状态 外界环境

理论价值和实际作用(1)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2)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

(3)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 22自我效能感理论 一 名词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班杜拉提出三种强化 一是直接强化 二是替代性强化 三是自我强化 二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六个因素

(1)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2)归因方式(3)替代性经验(4)言语劝说和言语暗示(5)情绪反应和生理状态(6)情境条件 三 自我效能感的功能(1)影响学习活动的选择(2)影响学习活动的坚持性(3)影响面对困难条件的选择(4)影响学习生活的情绪

23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 如何培养学习动机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二 如何激发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4迁移的种类(1)(2)(3)(4)正迁移与负迁移 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25迁移的作用(1)(2)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6早期的迁移理论(1)(2)(3)(4)形式训练说 代表人物 沃尔夫 共同要素说 代人 桑代克 经验类化理论 代人 贾德 关系转换理论 代人 科勒

27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1)(2)(3)相似性 原有认知结构 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28如何促进学习的迁移(1)(2)(3)(4)精选教材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29迁移与教学的辩证关系(1)(2)使学生产生最大程度的迁移是有效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依据迁移规律

30知识的类型

一 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 二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区别与联系

区别(1)从功能上看,前者是用于说明事物的状况,特点及关系,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后者是用于发出行为的指令,从而对某些信息进行识别或转换,做出某些动作,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2)从测量的方式来看,前者可以通过“陈述”或“告诉”的方式测量,后者只能通过观察人的行为间接测量

(3)从心里的表征来看,前者主要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后者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4)从激活和提取的速度来看,前者激活速度慢,其提取往往是一个有意识的搜寻过程,后者激活速度快,能相互激活

(5)从学习与遗忘速度来看,前者习得速度快,遗忘也快,后者习得速度慢,遗忘也慢,尤其是运动技能,一旦达到熟练程度就几乎不再遗忘

联系(1)陈述性知识的获得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

(2)程序性知识获得后也为获取新的陈述性知识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31知识学习的类型

一 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二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1)(2)(3)名词下位学习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

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32知识学习的作用(1)(2)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3)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33知识直观的类型(1)(2)(3)实物直观 模象直观 言语直观

34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1)(2)(3)(4)(5)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35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1)(2)(3)(4)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正确运用变式 科学地进行比较 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名词变式

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36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1)(2)(3)(4)(5)深度加工材料 有效运用记忆术 进行组块化编码 适当过度学习合理进行复习

37技能及其特点

一名词技能 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二特点(1)(2)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于认知经验的知识

(3)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38技能的种类

一 操作技能 特点(1)操作技能活动的对象是物质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2)操作动作的执行是通过肌体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

(3)就动作的结构而言,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 二 心智技能 特点(1)对象具有观念性(2)执行具有内潜性(3)结构具有简缩性 39心智技能的分阶段形成

(1)原型定向

为完成任务教师要做到 a要使学生了解活动的结构

b要使学生了解各个动作要素,动作执行顺序和动作执行方式的各种规定的必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c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

d教师的示范要正确,讲解要确切,动作指令要明确(2)原型操作

A要使心智活动的所有动作以展开的方式呈现

B要注意变更活动的对象,使心智活动在直觉水平上得以概括,从而形成关于活动的表象 C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并适时向下一阶段转化

D为了使活动方式顺利内化,动作的执行应注意与言语相结合,一边进行实际操作,一边作言语来标志和组织动作执行(3)原型内化

A动作的执行应遵循由出声的外部言语到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再到内部言语的顺序,不能颠倒 B在开始阶段,操作活动应在言语水平上完全展开

C注意变换动作对象,使活动方式得以进一步概括,以便广泛适用于同类课题

D在进行由出声到不出声,由展开到压缩的转化过程中,也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不能过早转化,也不宜过迟,而应适时 名词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40名词教师自编测验

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41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有人将之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42教师成长的历程(1)(2)(3)关注生存阶段 关注情境阶段 关注学生阶段

下载教育心理学总结[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心理学总结[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心理学总结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教......

    教育心理学 总结

    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2 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的正式出版标志着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产生了教育心理学 3 教师的教学行为包括()环节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

    教育心理学总结

    识记:教育心理学的概念是研究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人的心理,包括学的心理和教的心理。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是揭示......

    教育心理学总结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教师心理 学生心理 学习心理 教学心理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四)教育性原则 教育心理......

    教育心理学A总结

    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教学:从心理学角度,可把教学看作是企求诱导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 编码:指把短时记忆的信息改变成为容易加工和接受的形式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简答总结

    51、简述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P79) 答:(1)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2)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地至关重要的作用。 (3)学习者是否......

    教育心理学概念总结

    1、发展: 发展是随着生理年龄的推移,作为经验和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在个体的整体体系内产生的技能结构上的变化过程 2、头一尾梯度:从控制靠近头部的运动向着控制更远的脚部,......

    教育心理学人名总结

    教育心理学人名总结 一.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心理学之父”) 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成立第一个实验室,标志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现代教育心理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