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孩子的养成教育》教研课题研究实施办法

时间:2019-05-13 17:57: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构建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孩子的养成教育》教研课题研究实施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构建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孩子的养成教育》教研课题研究实施办法》。

第一篇:《构建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孩子的养成教育》教研课题研究实施办法

杏岭子中心小学教研课题研究实施办法

------《构建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孩子的养成教育》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当今世界是知识竞争,人才竞争的时代。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对一个人成长和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保障,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前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小学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我校处于国家贫困地区的农村学校。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虽然不断提高,但是人的素质、观念等却远远落后于形势发展的要求。我校生源主要来自农村,并且外来生较多。本校招生地段家长素质普遍不高,大多是中小学文化,多以务农为主,他们整天忙于工作,奔波劳碌,疏于对孩子的教育,甚至无时间顾及教育孩子。由于缺乏良好的社会和家庭教育氛围,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行为方面没有养成良好习惯。同时,由于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等观念的影响,过去一段时间,学校工作中存在忽视养成教育的倾向,导致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总是处于一种不稳定、低水平状况。目前国家正在实施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强调在小学教育中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使青少年打好做人、求知、生活、健体的基础,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其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健康成长,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2013年秋季我校承担了《构建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孩子的养成教育》这一教研课题,课题重点研究农村学生的养成教育,集中探讨小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培养的校本对策问题。

二、课题界定

本课题主要研究在新课程改革下,地处乡村小学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问题,具体以本校为个案开展研究。良好学习、行为习惯是-1-

经过反复较长时间培养而养成的,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行为活动效率、效能提高他们比较稳定的观念、思维、行为等。校本对策是从学校实际出发,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采取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措施。新课程改革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主体性、发展性的教育要求,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正是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基础。我校从课堂教学、日常管理出发,促进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形成;改革学科教学,促 进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形成;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形成等方面进行研究。

三、课题研究目标

1、形成一套符合新形势要求,具有很强实践意义的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操作体系。

2、总结乡村小学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方面的论文、研究报告和经验材料。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理论。21世纪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主体性、发展性的教育,即培养人的素质现代化,以人的现代化促进社会现代化的教育。

2、“养成良好习惯”的论述是叶圣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叶圣陶先生在长期的教改实践中,始终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五、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与创新做法

1、开发校本特色课程,促进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形成的研究

继续开发以养成教育为主的校本课程。完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相关的活动,创建我校特色文化,除此之外,逐步开发美术等校本课程,使有特长的学生能够接受良好的艺术类启蒙教育,发展潜力,同时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2、改革学科教学,促进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形成的研究

(1)、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培养的综合性。

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主要覆盖了语、数、英、品德、科学五大学科,从学生实际以及学生发展需要提出培养总目标,全方位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学科与学科、学科与学校活动整合研究总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的重大活动,培养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培养的细目化。

在进行学科教学、日常管理时,要考虑到孩子的实际情况,给孩子提要求,力求具体、形象、直观,使我们老师在贯彻执行时发挥出其最大的功效。

(3)、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培养的序列化。

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是科学的,为了使孩子的良好学习、行为习惯能真正培养起来,各年级各学科都要有明确的培养内容与培养的程度,在教育内容、教育时间、教育空间、教育方式等都要按学科序列安排,使其横向一体,纵向序列化。

(4)、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培养的活动化。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行为习惯是我校坚持的方向。针对少年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给每一个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产生学习的兴趣,养成教育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3、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形成的对策研究

(1)、建立教师学习机制。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进修,如学历进修,班主任培训、骨干教师培训,营造教师读书氛围,攒写读书笔记等,让每一位教师通过读书学习,开拓视野,锻炼能力。

(2)、建立教师反思机制。要求教师每天一反思,形成制度,并结合课堂教学改革,促使我校的反思制度落到实处,活跃教师集体讨论,交流的氛围。

(3)、建立教师科研机制。教师承担子课题研究,使课题深入到科组、级组,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平台。

(4)、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建立我校教学、师德、教研评价与奖励方案,通过激励手段,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总体来说,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通过突出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学科教学改革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边实践边研究,贯彻活动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实效性原则、整合性原则。系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六、课题研究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1月)

1、资料收集、提出课题

2、论证课题、确定课题研究内容。

3、教师培训、制订实施办法。

4、课题的申报。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3年12月~2015年12月)

1、全面展开课题研究,落实实施办法。

2、课题中期总结,每学期召开一次课题研讨会。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6年1月~2016年9月)

1、形成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2、召开课题结题报告会,聘请专家进行课题鉴定。

七、课题研究保障措施

1、学校实行教育科研倾斜政策,做到人员、经费、时间的落实,为课题研究保驾护航。

2、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有扎实的文化素养和教学基本功,位于教学的第一线,有一定的科研基础,热衷于教学科研,勇于探索,善于创新。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xxx课题组

姓名:XXX 学号:XXXXXXX 专业:英语教育 班级:2008级本科3班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一场素质教育的大讨论换来了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人们努力探讨在新理念指导下的、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新的教学模式。在世纪之交,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名素质的轨道,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纲要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出发,要求教师教学方式必须改变。从教学模式的角度对我国当代各具特色的多种类型的教学改革实验进行研究,探索它们的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教学策略、效果评价等基本问题,并从中归纳出教学的一般模式。

最早进行教育模式研究的是美国的乔伊斯和威尔,他们把教育模式定义为:“主管模式是一种设计课程、选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然而由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邓立教授主编的《培格曼最新国际教师百科全书》中,教学模式则被认为是“考虑课堂教学的工具,它是一系列精心安排的概念,用以解释师生在课堂上做些什么,他们如何相互作用,如何运用教学材料以及这些活动如何影响学生所学的内容。”我国的一些教育专家对教学模式也有着一些各自的解释,但含义大致相同。他们认为:教学模式教育模式属于教学过程范畴、教学结构范畴,教学模式是方法、是策略,是一般理论和应用方法的统一。教育改革应致力于新型教学模式的生成。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改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更新观念,改善教育行为,提升教学水平的与时俱进及开拓创新的产物。

二、问题的提出

1、传统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为理论核心,重视人的社会化,重视教师对人的管教和对学生学习的控制,强调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我们既要肯定它的价值所在,不能轻易抛弃,但必须看到传授式模式的局限性,不能把它当成唯一的模式而神化。如果教师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传授式的缺点,用传授式同样可以上出精彩的课,但教师不是只为了追求一堂课的成功,而是要关注学生素质的提高。为此,必须走出传统教学的误区,实现教学模式从单一化向多元化的发展。

2、新型教学模式。即“问题主导,先学后教,及时训练”的教学模式,是教师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理解问题、讨论问题,最后教师根据讨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准确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问题主导,先学后教,及时训练”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放到教学的首位,教师在引导自学和发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上下工夫,这种先学后教的教学要求有效地制约了习惯于“满堂灌”的教师,这对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基本模式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切实发挥“师”的作用。有些属于教师该讲的内容必须讲清楚、讲准确、讲精彩。

就教学工作而言,面对新形势,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另外,此项研究对于我们英语教育方向的毕业生来说,是十分有利的,有助于我们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研究的意义

教师如果单纯依赖教科书、参考书以及以往的教学经验,必将使自己丧失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的专业化和个性化的发展无从谈起。新课程表现出了许多的不确定性,新课标为教师在创造性使用教材方面所留下的广阔空间,在实践过程中,应正确把握学生对知识与能力的建构与教师的适时、适度的介入的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成效。从这一角度看,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现阶段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寻找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能参照的标准样式,也就是新的教学模式,并尽可能地使其稳定化、系统化、理论化,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并且促进教育理论的发展。教师教学方式如何贯彻课程的理念,并重点引领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将是本研究的关键。本研究的成果不仅可以学校及更多的教师提供可操作的鉴戒。

四、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探索适合攀枝花中学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

2、实施该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运作。

3、研究新课程背景中学课堂教学评价。

五、研究的设计方案及实施阶段

(一)研究的设计方案

1、研究的目标:

(1)探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模式的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和基本特点,形成一批富有课改理念的课堂教学案例。把握教学规律,丰富现代教学理论。

(2)立足中学课堂教学,研究学生的主体行为和学习的规律,探究出有利于促进教师和创新精神的基本教学途径,探索出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学习的学科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优化课堂教学课程和教学方法或手段,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3)以优化课堂教学策略为手段,努力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方法,构建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更好的实施新课程,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2、研究的内容:

(1)针对攀枝花中学,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优化的方法。(2)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学生素养为目的”的课堂教学策略体系。(3)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研究。

3、研究的方法:以攀枝花中学为对象,主要通过实验法(亲身教学和听其他优秀教师的讲课)、观察法(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习反馈)、比较法(比较各教师的教学模式及其教学影响)、表列法(将所得数据通过表格列举出来),内容分析法(分析各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经验总结法(总结研究结果)等。

4、研究的时间:2012年3月是我们教育方向学生的实习时间,由此为我们提供了开展研究的机会。

5、研究的人员:XXX学院外国语学院2008级本科三班英语教育方向全体学生(总共10名)。我负责领导研究策划活动,其他九位负责各科教学模式的研究。

(二)研究的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首先制定研究计划。其次,搜集整理教学经验、相关理论及教学内容;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及其相关理论。最后,采用问卷的方式,对教师和学生关于新课程的教学与学习兴趣进行调查。

第二阶段:实践阶段。研究人员在班级中采用新型教学模式给学生上课,将理论的学习思想、经验引入到课堂教学进行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探索和发展过程,并适时记录总结。

第三阶段:统计分析阶段。研究人员将实践所得数据用表列法进行统计,然后将统计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做出详细的定性、定量分析。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研究人员根据分析的数据,进行总结,得出结论。

六、研究的成果预计

1、对新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了解其构建,深刻理解新课程变革过程的实质,提高新课程变革的成效,同时达到是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起到促进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实施。

2、学校教学质量得到大面积提高。学校形成创新型、科研型教学评价体系,形成个性化教学特色,为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社会声望。

3、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学生主题发展指数良好,参与研究人员普遍提高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具有较大转变,涌现一批教学创新型教师。

七、研究的经费

制定计划表格、搜集资料、制定调查问卷等过程所需的费用合计约500元;研究期间研究人员的生活所需费用合计约5000元;其他相关费用约500元。此次研究所需费用总计为6000元。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构建高中课堂浅议

论文编号:

论文大赛参赛作品

科研论文

论文题目:作者姓名:

所属学科:

所属单位: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构建高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浅议熊建新高中历史长沙明德中学1597428760

4构建高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浅议

【摘要】建国以来,我国已经进行了八次基础教育的改革,而第八次也就是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是一次全方位的改革,旨在实现由以知识教育为主向知识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以文化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的转变。在此背景下,我校为了深化教育改革,提出了“三生”课堂的教学改革。为了响应学校的号召,我们历史组对如何构建“三生”历史课堂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新课程“三生课堂”历史课堂

什么是“三生”课堂呢?简而言之,“三生”课堂即指“生命化、生态化、生存化”教学模式,其实质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但“三生”课堂又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思想,它是具有基于学生、成就学生的特征。“三生”课堂教学不止是对学生进行行为的训练,而是充分体现人的自主,尊重学生独特个性的教学方式。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我对于历史学科的“三生”课堂教学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思考。

尊重个性,把课堂演绎成一个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

在人们的习惯里,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往往把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衡量老师对新课程理念把握和理解程度的标准。诚然,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肯定要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但是历史“三生”课堂模式下,我们也要体现不同教师的个性,历史学科的特点,不同课型的要求,而不是一个模式下教师个性尽失,所有老师一个套路,结果使“三生”课堂陷入样板化课堂中。比如:有激情且口才出众的老师,上课时可根据课型多以生动的语言、激扬的情绪带动学生;沉默内向且思维缜密的老师,上课时可根据需要多让学生思考的空间,然后老师稍作串讲、提升„„总之,不管何种方式,根据自己的个性,能让学生喜欢历史,提升学生的文科素养和历史思维就符合“三生”课堂的理念。

创设情境,激活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思维。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历史课堂中除了一些历史人物、历史年代等历史知识需要机械记忆外,学生更需要的是了解与认识更多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历史事件的意义、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究。而在新课程改革后的历史课本删繁就简,只提供了框架式的模块知识,如果教师只是局限于课本知识,那么学生所得的知识极其有限,历史课堂也就变得索然寡味,《历史课标》所提及的各种目标只是空中楼阁。所以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历

史资料,或者老师布置学生去搜集与课堂相关的历史资料。

如我在讲必修三第八单元《文学繁荣》一课中,从“你读过哪些世界名著?对哪本名著印象深刻?为什么?”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为了让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背景和特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我为学生提供了具有代表性的《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等待戈多》等作品图片或文字资料,通过呈现、朗诵、感受和老师讲解的方式,创设情趣盎然、气氛活跃的历史情境,使文学人物变得有血有肉、生动丰满,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文学的熏陶。事实证明,这样的历史才是真实的、生动的、学生易于接受的和学生喜欢的历史课堂,也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才会有兴趣对历史展开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只有这样,才真正的尊重了学生的生命,还课堂以原生态。

穿针引线,提升课堂质量和教学深度。

现在,我们仍然有部分老师把“三生”课堂教学简单固化为一种模式:学生自学就是让学生自己学,教师没有应有的点拨;学生讨论就是让学生自由的讨论,教师没有恰当的总结和提升;学生探究就只局限于学生自己的探究认识,教师没有及时给予适当的引申拓展。这样的模式只是形似“三生”课堂,没有“三生”课堂的内涵和神韵。因为对历史考试制度的改革,使得大多数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少而浅,缺乏深层的了解和横向的联系,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的适时点拨、合理引导、适度提升,领悟“三生”课堂的真正内涵,使学生在课堂上受到一次“生命或生存化”教育,同时也有益于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

我在讲必修三第三单元《辉煌灿烂的文学》时,我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自学,根据课本了解并分析不同时期我国的文学成就、产生原因等,之后,我在让学生分组讲述时,学生讲的是头头是道,如果这堂课就此结束的话,那学生收获了一些零散的知识点,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思维的培养益处不大。而我在此基础上,我对每组学生的讲述做了一个简评,对每个时期的文学也做了一些必要的补充,并提出了两个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得出结论。“我国文学发展的趋势如何?透过中国古代文化特色与社会存在的关系,概括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这样,不仅让学生对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有了一个整体认识,而且还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层次,活跃了课堂气氛。

所以,历史自学课不是学生简单的对历史知识的罗列,而是通过老师的串讲加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不是让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停留在浅层次认识中,而是通过老师的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带着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拓展课堂内容。

自主思考、自然生成,展现原生态课堂的精彩。

在很多的课例中,很多老师都会注重自主探究的教学环节,但是又往往让学生完全按照老师预设的知识格局提出问题,使整个课堂都处在教师的预设之中。其实,卢梭说过:“教育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中国著名数学家杨乐也提到:“国内的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期望太高、太急、太迫切,成才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是一个比较自然的过程。”实际上,如果允许学生发挥的话,学生的问题会大大超出教师的预设,所以教师必须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而且又不偏离课堂主线,这就要求教师有足够的知识储备,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抓住学生提问的闪光点,促成课堂的精彩生成。比如我讲到《战争与和平》中二战的希特勒时,有学生讲到:希特勒很了不起,他白手起家,登上权力的顶峰,可见其才能非凡;且在他的领导下,德意志民族迅速强大起来,他发动战争也是为了民族利益而战,应该得到历史的肯定。对此,我没有立即加以评论,而是要求同学课后去查阅资料:法西斯分子的暴行;二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奥斯维辛集中营;恐怖主义等。第二次上课时,我再要学生谈自己查资料后的感受,学生普遍认识到:生命的脆弱,应该好好珍惜;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但不能损人利己;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分子和当今的恐怖主义一样,是对人类文明的挑衅和毁灭„„通过学生的思考,学生的思想无疑得到了一次洗礼,其人生价值观自然得到了升华!

这样的课堂,没有盆景工艺式的缠扎,没有驯技强化般的鞭打,以创新的教学方式点到为止,不偏离主线,做到收放自如,造就学生张扬的个性——这才是真正的“三生”课堂,没有固定的模式,却在原生态的状态下多了一些精彩。

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历史的现实魅力。

曾经有一位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在编制《青少年中国历史知识现状》专项调查中指出“历史本来是很生动的,但是我们现在的教学和考试却把历史变成了死记硬背,使许多孩子从小对历史产生了抵触情绪”;是“某种程度上的应试教育把‘活’的历史教‘死’了”。那么究竟如何才能真正使历史 “死”而复“活”呢?这就必须创设生活化的历史课堂,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教学中包含了课堂生活,从而对历史课堂产生一种亲近感。

原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强调:“生活既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课堂教学的根基在于社会生活,必须扎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课堂教学成为与外部世界隔绝的封闭的“象牙塔”。而新课程为教师创设了一个平台,新课程体系摈弃了传统的课程视野,建构基于生活世界的教育学,提出教育就是对生活的对话、体验、理解。

如何才能使历史走向“生活化”?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约翰•杜威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扼杀历史的活力的隔离现象,就是把历史与当前社会生活的各种方

式和事务分离开来。”很明显,他在这里强调的就是历史教学必须要和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相结合,进行生活化拓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历史,并能很好的实现对课堂历史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意识。

如胡老师在讲授《罗斯福新政》推行“以工代赈”的措施时,他说:面对“当时主张用直接发放救济款的方式进行救济,认为用投资工程的方式进行救济国家投入太多,会加重经济危机”的说法,罗斯福说了这样一段话:“政府为兴建公共工程而付出的工资花在全国的商店里,经过商店又到批发商那里,通过批发商付给工厂,通过工厂付给劳动者工资,通过他们又花在商店里。商业活动的轮子又运转起来,火车又上了轨道”。再联系到2008年为了克服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我们政府投资4万亿,扩大内需(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长沙旧城区的改造和扩建、地铁工程的建设等等)来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让历史课堂不再枯燥,使学生真正觉得历史不再是一门死记硬背的没有用的学科,从而增加对历史课堂的兴趣,他们才会热情的参与到历史课堂的学习中来,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

总之,“三生”课堂,是为师生发展而教,为师生发展而学,以创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养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习惯,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从历史课堂中领悟到真实深刻的人生,只有从历史搜寻中引发自己的泪水和笑声,只有通过历史教学拨动学生的心弦演奏多彩的生命时,学生才会真正热爱历史老师和历史课堂,才会真正热爱历史和生命。

【参考书目】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第5期

《初中新课程教学法》北京:开明出版社 2003

《新世纪教育启示录》 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

《新课程的理念和创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第四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实行校内网络教研的研究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实行校内网络教研的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1.时代背景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在信息化环境下如何促进教师们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如何及时更新教师已有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是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高考方案改革的深入实施,将会带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课堂,创造和问题都推陈出新、层出不穷。必然教研活动的方式也跟随着发生变化。为了合作与交流、协作与共享,网络教研应运而生。网络教研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开放、交互动态的网络教研平台,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2.现实背景

由于我校处于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加上教师欠缺,工作任务重,要出去参加或者在县内组织一次教研活动,都非常困难。但是新课改不会因为我们而不改,高考方案不会因我们而不变。我们也不能固步自封,不能不思进取,我们需要接受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新的方法。在新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背景之下,我们如何明确教学目标、如何达成教学目标?如何去面对改革带来的种种问题呢?

另外,许多职初教师感觉无处可学,无人领路,外出教研没有机会,就算有个校内的教研活动也不过一两个小时,不能解决自己的所有问题,不能学到多少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对于他们,通过什么途径去成长呢?而一些老教师,虽然说不上是固步自封、心高气傲,但他们也的确需要改变自己的观念,也的确需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或管理方式;有的连基本的课件都不会做,更不要说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了。对于他们,应该通过什么方法去改变呢?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我们任何一个教师都应该

学习,应该终身学习,应该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资源库。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更新呢?

在传统的教研模式仅限于少数老师参加,仅限于少数学生参加,得到的只是少数的意见和建议,有非常严格的时间限制、空间限制。我们如何改变这一切呢?另外,在传统教研模式中,还有专业的限制,很难实现社会化,难道真的“隔行如隔山”,换个行业或专业真的就是“门外汉”吗?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跨专业教研呢?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教研活动社会化呢?

随着因特网的发展,这些问题也许都将不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我们人的观念的问题。那个观念就是——你愿意接受网络吗?你愿意接受网络教研吗?

二、课题的价值和意义

1.新课程理念中,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和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网络教研给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极好的途径和方法。

2.利用网络教研,可以强化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使用能力,提高信息的获取能力,丰富教师的教学资源库。

3.在传统教研模式中,有些老师由于缺乏自信,不善言辞,碍于面子,不敢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人际交往也仅限于实际生活的狭小圈子。运用网络进行探讨改变老师的交流方式,使他们畅所欲言,广泛学习交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同一课题、人人参与、主动学习、主体探讨的目的。在教研工作上应用网络,使老师们真正感觉到处处是教研,增强参与的自信心。

4.网络教研延伸了教师学习研究的时空,教研活动的方式,不仅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家里。在学校里体验,在家里思考。在学校里发现,在家里交流。在家里酝酿,在学校升华。在家里耕耘,在学校收获。

5.网络教研有利于专业互补,有利于行业互补。让我们真正实现教研活动的跨专业和社会化,让不同专业的教师、不同职业的人走进来,让学生家长和社会轻松进入教研之中。

6.利用网络教研,还利于网络资源共享,互相学习。利用网络的优点是资源共享,建立个人博客,通过资源共享(专业领域资源、新课程学习资源、教学新理念资源等等)互相学习,共同交流。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而且交到了许多新朋友。

三、研究的目的

1.提高我校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

2.弥补我校传统教研模式的不足,创建“以人为本”的信息化教研模式,打破我校新课程背景下受时间、空间和专业限制的传统教研模式。

3.通过网络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和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4.让校内网络教研面向学生、面向家长、面向社会群体,让家长和社会人士轻松融入教研。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如何转变教师思维方式?特别是老教师的思维转变?如何让大家接受信息时代新课改时期这一教研新方式?

2.网络教研需要些什么基本技能?如何培训教师网络教研所需的基本技能?

3.校内网络教研的最佳平台是哪些?如何搭建校内网络教研平台? 4.校内网络教研的方式有哪些?应该如何进行? 4.校内教学资源如何分类?如何组建校内教学资源库? 5.如何让校内网络教研跨专业、跨学生,并融入社会之中?

五、研究的方法

1.文献检索法:随时收集、整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提供必要的理论学习材料和研究基础。

2.调查研究法:有计划的追踪调查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看法与参与的实际情况,为研究提供实际的和可靠的依据。

3.行动研究法:在校内搭建平台,逐步实践,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并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改进。

4.个案分析法:随时收集生动的案例,并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找出问题,或亮点,促进实践研究。

5.经验总结法:总结经验,在实践中推广应用,反复验证、及时整理和收集,形成研究成果。

六、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校内网络教研是一项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校本教研模式,是学校常规教研的一种有效载体,能促进教研跨时空交流和资源共建共享,放大教研功能。为促使网络教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最好分阶段组织实施:

1.通过专题讲座或学习资料的形式,向教师介绍网络教研的有关内容和实施方法,明确本校网络教研的任务、方法和目标。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越来越多地要利用和依靠信息技术手段,各项工作手段的网络化是必然的趋势。通过学习和宣传,要使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网络教研的现实意义和运用前景,转变观念、积极参与,将常规教研和信息技术有效整合。

因为涉及到教师的参与和技术问题,所以还必须成立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前者完成网络教研的领导任务,制定计划,动员教师参与,及时评估和总结等任务;后者完成网络教研的培训工作,网络教研平台的搭建工作和网络教研中所遇到的信息和网络等问题的技术支持。

2.中、高级水平,推动网络教研是可行的。在本阶段,将以各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开展任务驱动。成员:付志双 杨云 陈渝 李涛 3)课题主要参与研究人员 郭枫:蔺阳中学教科室主任 薛亮:信息技术教师 付志双:信息技术教师 杨云:信息技术教师 陈渝:信息技术教师 李涛:信息技术教师 余其松:高一语文备课组组长 陈燕:生物教研组组长 冯俊:历史教研组组长 罗杰飞:高一历史备课组组长 黄开慧:高三物理备课组长 2.活动保障

1)学科QQ群,个人博客,学校网站等进行常规网络教研。5)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的班级管理方法研究》(推荐)

《新课程背景下的班级管理方法研究》

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当前新课程的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对班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重建学校的班级管理制度,探索新形势下得班级管理方法很有必要。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重要社会组织,班级管理水平的高低影响着新课程理念的推广与落实。

纷繁、复杂的班级管理工作是班主任的日常工作重点,也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难点与重点,无论是科任教师还是班主任,如何对班级进行有效的管理,均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本职工作。我自参加工作后便一直担任班主任,14年的班级管理经历让我对班主任工作有了一些独有的认识和体会,并且在实践中采取了一些富有成效的做法,总结班级管理经验,提升自我班主任工作水平已到适当时机。

现实工作中班主任的管理受到社会主导价值观,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网络,手机等各类新挑战,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仍然沿袭过去传统的对学生管制办法,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迫切要求班主任全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努力提高理论素养。

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要求班主任必须深入而又全面领会新课程理念,提高自身思想素质,提高工作自觉性,在班级教育,班级管理过程中积极配合,主动参与新课程改革,在班主任工作中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创设条件,营造良好的情景氛围。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从理论层面通过班级管理在新课程背景下得重新认识,探索新的管理方法;从实践的层面,针对目前班级管理的现实问题,结合对研究对象的探索实践与反思,寻求一套新型高效的管理操作体系。

二、国内外关于班级管理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关于班级管理的研究

在国外,班级管理的关注和研究多立足于多学科视野。首先,班级管理得益于心理学研究的支持。心理学家们通过对传统班级管理弊端的抨击,确立了各种班级管理的新观念,并试图寻找班级管理的心理学基础。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思路,为班级管理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使班级管理一方面有了其基本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范式,另一方面也构成了心理学研究的实际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

(二)国内关于班级管理的研究

在国内学界,班级管理这一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教育理论界,此后国内学者和一线教师也开始从学校的管理现象出发,多班级管理的性质,职能,内容,方法,策略进行探讨研究,涌现了一批班级管理的代表性著作。

三,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

课题界定: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总结成功的班级管理经验,推广典型做法,研究新形势下为应对社会主导价值观,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和网络手机等挑战所采取的成功做法。

研究依据:省市方案指出:“结合教师个人成长需要、学校发展实际和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要求,积极实践,及时总结经验,努力探索规律,不断创新研修方式,提高研修效果,促进教师队伍快速成长”。《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中小学要制定校本班主任培训计划,积极组织本校班主任参加各层次的培训活动,组织班主任开展校本研修。

四、研究目标

目标一:建立共同远景,促进班主任从“适应性管理”进入更高层次的“创新型管理”,引领班主任专业化发展;

目标二:建立团队学习共同体,促进班主任从一个现实的人向理想目标不断逼近,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超越”;开展校际班主任交流研讨。

目标三:建立学习型组织,为每一位班主任创造和提供一个民主的、平等的、双向沟通的良好学习氛围,为班主任终身学习、持续发展,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打下基础。

五,研究内容:根据中小学班主任实际工作需要,探索研究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班级文化建设,班级制度建设等内容。

六、研究过程设计

(一)准备阶段:(2015年9月)(1)进行课题申请、论证。(2)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专题座谈。(3)撰写课题方案。(4)组建课题研究教师队伍;开展对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问卷调查。

(二)实施阶段:(2015年10月——2016年5月)(1)制定课题研究方案。(2)设计课题研究需要的问卷调查表和工作制度。(3)归类整理各参研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方面的做法及存在的问题。(4)分阶段召开课题研讨会,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对研究过程及时控制。(5)推荐研究成果。

(三)总结阶段:(2016年6月)

(1)归类收集实验过程中各种资料、统计分析。(2)进行全面分析,撰写实验研究工作报告。(3)整理汇编实验成果。(4)申请结题。

七、研究方法设计

(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有关文献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

(2)行动研究法:在实际的班务管理环节中,通过个案分析,及时总结并改进研究措施。

(3)经验总结法:在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提高班级管理水平的基本策略。

(四)调查分析法:通过实地面谈、提问调查等方式收集、了解事物详细资料数据,并加以分析的方法。

八、预期研究成果(1)《教师研修手册》、《班务日记》各两本,填写完整、规范。(2)论文及案例分析每人至少一篇。(3)课题工作报告每人一份。

2015年9月18日

下载《构建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孩子的养成教育》教研课题研究实施办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构建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孩子的养成教育》教研课题研究实施办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