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目的与大学精神
学习目的与大学精神
上周的马原课上看了半个小时左右的短片,讲述了中国近现代史中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学习的探索。短片中由废科举办学堂说到了留**,说到了鲁迅弃医从文,说到了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时所弘扬的大学精神,又说到了教育救国、救亡图存以及新的探索。我们卡伊看出,中国对于教育的探索和时间正在一步一步向前发展。发展史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譬如片中说到的新学堂的女生和科举制度的废除,这是中国教育实践发展到那个阶段的一种必然。
在中国历史中,说到学习目的我们总是会想到“教育救国”“文化复兴”“救亡图存”这些词语。使得,广义的角度来说,在现代社会依然是这样:国家的富强需要先进的科技作为支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要发展科技就得发展教育。反过来说,把我们的国家建立得富强而昌盛是我们的学习目的。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学习目的则因人而异了。有的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有的人是为了充实自我,有的人不甘自己一无所知落后于他人,有的人是为了取得文凭以便日后就业,抑或者有的人只是从众心理而去学习。我无法说哪一种目的是对的哪一种目的是错的,我只能说那些为了求知欲而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到了快乐以及自我充实感的人学习起来会比较幸福,而我们大学生应当为了学习而去学习,而非把学习当作一种程序或者工具。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撇开为了建设国家而学习的这个大我,单纯作为个人学习的这个小我,也应当好好珍惜学习的机会。要知道,在过去根本就没有这么多资源以供我们学习,所以我们现在应当感激。学习不仅是学习文化知识,也是学习道德和法律,学习这个世界。譬如说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我们学会了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就会发觉学习所带给我们的并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我们还从学习中获得了学习的方式,以及更多更多„„
与说到我们大学生的学习,我们谈到了大学精神,这便是事物的联系性。“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创造精神要求我们大学生创造文化、创造理想,它要求我们讲意识的能动作用和创造性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批判精神则更是站在大学生这一角度出发的,因为我们大学生具有很强的知识容量,因此批判精神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与现实,用辩证唯物的方式看待我们周围的事物。而社会关怀精神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我们大学生参与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同时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为社区文明提供示范作用,社会关怀精神要求我们客观而能动地去改造这个世界。大学精神要求我们有自觉地学术精神、永恒的道德精神和敏锐的时代精神。
矛盾的统一性要求我们讲时代所要求的大学精神与我们的学习目的紧密联系起来,矛盾的斗争性又要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时刻审视自己的学习目的是否背离了时代所要求的大学精神。我想我们只有弘扬大学生身上依然褒有的珍贵品质,拾起当今大学生所流失的学习态度,才能一步一步完善自己,在实践中充实自我和改造这个世界。
第二篇:大学与大学精神
我看大学精神
查了很多资料,我知道了,所谓大学精神,就是指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建设 “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可是,看着这个定义,身在大学中的我,却不知,究竟什么是大学精神?费了很大的力气,我终于考进了我心仪已久的大学,可是,进去以后,我才发现,这不是我想要的。
我不知,这究竟是不是我自己的原因。小的时候,从小说中,我知道,似乎,故事里的主人公,永远都有一个那么美好的大学生活,学着自己喜欢的课程,听着博学的老师讲课,在美丽的校园里漫步,在晨曦里读书,在灯光下自习、讨论……那是多么美好。可是,在这个大学里,我却没有这种感觉。每天上的课程,索然无味;学的专业,仅仅是为了将来好找工作;感觉部分教师,没有师德,对课程的理解不深,上课,就是念课件;开设的人文素质选修课,不符合绝大同学的兴趣,仅仅是让我们修学分……我想说,在这样的校园里,怎么谈大学精神?什么又是大学精神?
也许,这不是个别大学的情况,而是当代中国各大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众所周知,近年来高校大楼之气派,装饰之豪华,广场之空
旷,场面之嚣张,令十年前毕业出去的学生目瞪口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的内在文化是空洞的、虚无的。曾经,有一个人这样评价当代大学:“中国20世纪所有的不幸,所有的悲哀,所有的愚蠢,都在于在平常时期几乎完全没有真正的大学,只有人才培训机构,只有培养工具的地方,只有培养听话的螺丝钉的地方。”是的,当整个社会都在评价大学生素质日趋下滑、高校失职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呢?被称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的陈寅恪先生曾将大学精神概括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因此,独立和自由,是大学的精髓。大学应该是思想的先驱,是自由的旗帜,不应该是任何组织或机构的附庸。可是现在,你看,大学成就了大面积与大家学,官僚风气盛行,人文精神丧失,活脱脱在上演着一部新版的“官场现形记”。大学里功利的气味浓了,思想的元素少了。我们知道,大学教授的身份类似古代中国的“士大夫”,“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其起码之要求。他们应该是一群思想自由,人格独立,不媚权贵,不受左右的有识之士,是时代、思想和文化的创造者和先行者。他们有时候也表现出偏执或狂傲。但他们代表着时代的前沿,引领着社会的方向,是这个社会不可缺少的思想者和智慧者。可是,现在,看着教授副教授争相去当处长科长,这道风景委实让人沉思。现今的大学教授已经沦入世俗,丧失了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成为了权贵和金钱的附庸。大学管理层将教授们当作蓝领工人,硬性规定详细的工作完成指标,全然不顾精神劳动的特殊性。当教授们在科长处长面前唯唯是诺的时候,那种感觉,实在是让人感到酸楚。教者如此,学者奈何?大学官
僚化了,教授奴婢化了,大学还能有什么精神?
我们知道,一个好的管理者是一个大学发展的命脉。可惜的是,目前大部分大学的管理层,上到校长下到处长,多是科学技术出身,难免重技术不重精神,导致大学的功利倾向和商业思维。要说他们的成就还是有的,学校的大楼高了,校园大了,学生多了,经费来了,论文增了,但大学精神没了。我们的大学越来越像是一所高等技术学校,教者学者不再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士大夫”而是“锣丝钉”,那来什么“坚定之信仰,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纵观各大学的校训,多数是什么勤奋,攀登,求实,创新等口号,一个学校有成百上千的教授,怎么就想不出几句好点的词句来?面对梁启超先生为清华大学定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其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思想内涵,是不是该让我们感到汗颜?大学里,人文气息越来越淡,大学精神却越去越远。究竟应该怎么做?温家宝总理在访问同济大学的时候,曾就大学精神与其师生展开讨论。温家宝表示,大学建设的原则是要开放办学,要勤俭办学。一所好的大学,不在高楼大厦,也不在权威的讲坛,也不在到处张扬,而在每一个人的灵魂和生命。这就是精神,这就是大学的精神,也是同济的精神。我希望我们的同学能够踏实的做人,刻苦地做学问,要长真本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更不得来点骄傲虚假,不得来半点弄虚作假。这些话,不只是对同济大学的师生说的,而是对我们所有人说的。我们应该以此为戒。
大学精神的失却是很可怕的。因为,一个大学,如果没了精神作为指引方向,就会迷失方向。现在,很多人都在谈论着,部分高校
举债累累、大兴土木的事情。更有甚者,部分高校不惜巨资,建造大门,装点门面。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之说一直深入人心,大学既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想必更非谓有豪华大门之谓也。对学界前辈的名言,大学中人不可能不知,但大学的决策者们为何纷纷瞄准了豪华大楼乃至豪华大门用力呢?究其原因,就是因为高校精神的缺失。大学精神沦丧,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成为稀有之物,自然是很难产生大师的。正因为大师难觅,无从在这一层面进行竞争,底蕴缺乏,层次不高,才飞扬浮躁,转而求诸求等而下之的东西,比拼起了大楼乃至大门,俨然大学之高下全在于谁的设施更豪华、谁的配置更齐全,仿佛非此不足以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之列。但事实上如此进行比拼的结果是,在人们的心目中,我们的大学只是二流三流,甚至不入流,与人们的期待相去甚远。大学是社会的良心,其应该领异标新卓然不群,而不应沾染流俗。但如今的事实却很是不堪,大学常常为社会的不良风气所左右。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为何那些世界上的名校以层出不穷的大师、以人文精神、以创新能力而为人所知,而我们的某些大学却只能以校门豪华而名声大噪呢?是机制的问题,还是什么别的原因?这值得我们去思考。
毋庸置疑,当今大学精神已经濒临危机,正因为大学精神对大学的存在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每所大学都应塑造或发扬符合本身实际的、满足时代及未来需要的精神,从而保持大学的生命之树常青。虽然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大学精神,但在大学精神的塑造或发扬方面,却有着许多共性的条件,表现为:
1、选择校长至关重要。
治校要有校训,校训乃一校精神风貌的体现,且与一校之长的治校理念关系甚密。校长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决断、勇敢、坚韧,校长是集多种社会角色于一身,既是领导者、教育家、创新者、教导者、信息灵通人士;又是官员、管理人、继承人。校长是大学的灵魂人物和神经中枢,好的校长是带起一所好的大学的前提条件。北大没有蔡元培不可能成为新文化的中心,清华没有梅贻琦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声名鹊起,南开没有张伯苓也很难获得长足发展。而这些大学的声望之所以与日俱隆,关键在于拥有一批像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这样的校长,他们有共同的追求,有前承后继的使命感,能够维护并发扬已确立的大学精神。可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大学校长多由本校内部产生或由上级委任,开拓意识不强,对大学的生存与发展缺乏持续性战略思考,对大学精神的内涵理解不深、重视不够。
2、建设校园文化义不容辞。
大学是知识分子思想自由奔放的家园,大学精神就充分体现、弥漫于校园文化中。较之于社会的其他角落,大学校园显得更为纯净。身居其中的大学人也不知不觉地受校园文化的影响和熏陶,而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质。正如,人们总体认为北大人好动、灵活、争强好胜,而清华人好静、踏实、谦虚谨慎一样,特定的校园文化熏染出特定的群体个性,特定的群体个性中透露和折射出特定的大学精神。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载体,大学精神的塑造或发扬应与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步进行。
3、师生关系有待改造。
教师和学生是大学校园永恒的主人,正由于他们的共同努力,才建设了大学精神,发扬了大学精神,改造了大学精神。由此可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大学精神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大学精神的延续。可是,随着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冲击,以及腐朽、落后思想的传播,大学围墙里的师生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和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远,上完课后,教师夹起讲义就走,平时几乎不和学生交流,上了一学期的课,认不得几个学生的现象司空见惯,教师成为一个地道的“教书匠”。师生之间缺乏基本的沟通,缺乏心与心的交流,深厚的师生情谊自然就无从谈起;有甚者,个别教师师德败坏,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动摇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神圣地位,严重破坏了教师的整体形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生很难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教师也失去了来自学生的敬重。大学精神的塑造是广大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大学精神的发扬,也需要广大师生共同维护。师生关系的确立、巩固与代代相传,不仅是大学精神酝酿与产生的基本条件,也是大学精神长盛不衰的根本保证。
大学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对大学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上任何一所知名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大学精神,这不仅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大学魅力之所在,更是大学持续发展的动力。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在大学之间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大学精神的塑造是必不可少且尚需加强的一个重要环节。
第三篇:大学精神与中国大学
【摘 要】当前,我国大学学术造假、急功近利现象突出,国际竞争力不足的问题严重。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精神的缺失。为此,本文阐述了什么是大学精神以及大学精神包括哪些内容,并结合大学精神对我国大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大学精神 中国大学 学术自由 自主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13-0031-03
当前,党和政府给予教育前所未有的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号召。2010年,又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然而,我国的教育现状并不尽如人意,越来越多的优秀学子不惜重金、远涉他乡圆自己的求学梦。中国大学的国际竞争力不足已成为摆在国人面前不容回避的问题,加上学术造假、诚信不好,中国的高等教育前景令人担忧。
中国大学的教育问题出在哪?不少教育界人士有一个共识:当前中国大学的问题的主要原因不在物质方面,而在精神层面。正如南京大学校长陈骏所说,与70年前的西南联大相比,如今中国大学建设发展的条件、资金显然都大大超过当年的西南联大,但今天中国大学的地位和影响力仍然难以超越当年的西南联大。
那么,如今的中国大学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夕的西南联大差距在哪?笔者认为,现今中国大学缺失基本的大学精神。
一 什么是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什么,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理想或理念;有人认为大学精神等同于大学功能;还有人认为大学精神是大学的行为特征和精神气质,如大学精神面貌、特色、凝聚力等;我认为,大学精神应涵盖以下两点:(1)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自觉形成并共同遵循的一套价值理念,这些理念一直以来对大学的办学行为和大学发展发挥着指导作用。(2)大学精神类似于大学不成文的行业核心规范,对大学活动起着规范和制约作用。大学精神是大学本质的体现,它保障了大学育人、求真、服务社会等主要价值和使命的实现,引导着大学从工具意识向本体意识的回归,使大学按照自身的规律运行,不因外界的利诱偏离方向。
概括地说,大学精神是大学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保障大学保持其本色的主要思想和原则。大学精神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思想指导和精神制约两个方面。
二 大学精神的内容
大学精神包括哪些内容?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多数人认同“学术自由和自主管理”这一点。大学是以探索和研究学问为主,同时承担着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职能的学术性组织。作为学术性组织,探寻和发现真理是大学的主旨,也是大学活动的重要内容。要做到这一点,学者们必须拥有充分的学术自由,不受限制地反复试验才有可能取得卓越的科研成果;大学只有实行自主管理,才能排除外界的干扰,创设一个自由的学术环境,保证学者们依着真理的目标前进。欧洲中世纪大学在创立之初就很好地践行了这一点。作为一个利益群体和行会性组织,中世纪大学在运行上主要依靠群体成员的自发意愿而不是依靠某种行政指令。这种运行方式充分体现了大学作为“法律体系内一个建立在精神生活自治之上的组织”的特点,其自治的指导思想和出发点在于为作为学者团体的大学提供一种制度保障,强调的是一种团体性权利。这个思想和理念被以后新成立的大学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今天的“学术自由、自主管理”精神,或称作大学的独立自由精神。
独立自由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核心和基础,是大学生存的生命线。大学自身应保持和珍惜这个精神,社会各界都要认可和尊重这个精神。为此,大学要很大程度地远离社会的干扰,保持自己的独立自由;政府应从法律和制度上保障大学的独立和自由。
独立自由是大学的基本精神,但大学精神并不局限于独立自由,围绕着大学的功能、使命和发展的实际,我认为大学精神包括以下内容:
1.独立精神
梁启超先生曾指出大学在于“独立其精神,自由其思想”。正如上文所述,独立精神是大学保持学术本色的重要保证之一,是大学履行其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必要条件。大学的独立精神要求大学按照自己的原则和价值标准进行活动,始终保持不为政府和其他组织左右的独立意识,不为强权和金钱改变其行为的独立思想,并为其独立性不懈抗争的精神。以创办普林斯顿高级研究中心闻名的美国学者弗莱克斯纳认为:“大学基于一定的价值体系,对社会风尚保持合适的批判性的抵制,有助于避免愚蠢的近乎灾难的莽撞”。“大学应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应随世俗的风尚、喜好乱转;不应像报纸和政客那样见风使舵、赶时髦”(弗莱克斯纳,大学,1930)。所以,大学与外界社会环境的关系要做到:一方面大学要适应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大学要按照自己的轨道运行,不应受到政治、社会风气等外界因素的干扰,偏离自己的轨迹。
大学的独立精神意义在于大学应是一切知识和事实、科学和原理、探索和发现、实验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它为学者与外界之间建立了一层无形的防火墙,使大学与社会保持距离,尽可能地排除外来势力的侵入。这一距离的存在使思维更加客观、学术作风更加踏实、品质更纯真,成为维持大学精神之独立、思想之自由、智慧之发展的客观条件。有了这个距离,大学就可以避免功利化和市场化。用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的话说:“大学要尽量成为‘乌托邦’”。
2.自由精神
大学的自由以大学的独立精神为前提,大学没有独立性就很难有自由。
自由精神首先是一种自主选择而不被追究的权利。罗素曾说:“自由的精神意味着‘一切问题都可以讨论,一切意见或多或少总有怀疑的余地’”(罗素,论自由,2007)。大学的自由精神表现为大学师生具有自主教学、自主研究、思想和言论的自由,表现为大学师生有发表、讨论学术意见而免于被处置的自由。英国红衣主教纽曼说,“大学是一个推动探索,是使轻率鲁莽也变得无伤大雅,使错误通过思想与思想之间、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碰撞暴露于众的地方”(纽曼,大学理念,1852)。温柏格说,“大学里,专家和研究者是皇帝”。大学以知识创新为根本,在知识创新的过程中,学者们有权选择自己的研究方法、自己安排工作时间。在对知识合理性和准确性的判别上,学者们只受基于理性方式产生的纯学术行规与权威的制约,只服从真理的标准,而不是屈从外界的标准。可以说,“学者们是他们自己道德的唯一评判者”。在文明的国家里,学术自由已上升为一种工作的条件,是学者从事传授与探索真理所必需的条件,是研究最有效的环境。
自由精神对大学发展非常重要,张楚廷教授曾指出,“一所大学办得怎么样?不仅看它是否传递了真理,而且看它是否赋予了师生以自由,后者的重要性不亚于前者”(张楚廷,张楚廷教育文集,2007)。
3.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指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所显示出的精神和气质。大学作为教学科研机构,其探索和传授新知识的特点要求大学必须遵循科学精神。
大学的科学精神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求真的精神;二是求是的态度。
求真精神表现为信仰真理、崇尚学术,理性地、无休止地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
大学是研究和传播科学的殿堂,大学师生不仅是社会王国的公民,更是科学王国的积极构建者,是真理和科学的追随者。大学师生受“原始的求知欲”和“闲逸的好奇心”的驱使,执著地探求未知领域,追求真理,而不应受其他因素驱动。
求是态度是大学最基本的治学态度。大学注重学术、探求真理,必须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此,需要尊重事实、讲求实际、注重效益、捍卫真理,具有敢于怀疑的批判精神。求是态度体现在师生教学科研活动中,遵循科学的研究方法,讲求用数据说话、以客观事实验证假设、反复求证以及对先人理论的批判性地继承、发展。类似于《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科学精神是大学精神的重要内容,一所大学只有拥有一批孜孜以求、求真务实的知识分子队伍,学术才有希望,教育才有希望。
不仅如此,科学精神还有助于大学形成一种有益于学科发展和学术合作的价值理念和氛围,以修正大学学术间互不往来或恶性竞争的学术歧途。纽曼指出,“在大学里,一大群学识渊博的人埋头于各自的学科,又互相竞争,通过熟悉的沟通渠道,为了达到理智上的和谐被召集起来,共同调整各自钻研的学科的要求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他们学会了互相尊重、互相切磋、互相帮助。这样就营造了一种纯洁明净的思想氛围”(纽曼,大学理念,1852)。
4.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指向人主体生命层面的终极关怀,体现了对生命及个人独特价值的尊重。大学是以培养“人”为天职的,它的立足点和归宿点都是人,因此,大学教育要从人的特点和发展需要出发,关心人、发展人、完善人。为此,大学教职工要把促进学生的发展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把教育教学工作的重心放在学生全面发展上,要使受教育者在人格、智能、品德方面得到最充分的完善,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的人;有文化、有修养的人;成为社会所要求的富有主体精神和创造力的人,以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这是大学教育的根本。
5.服务精神
大学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体现了大学服务于受教育者的服务精神。当然当代大学的服务对象不仅是学生,而且还包括政府、企业乃至整个社会。
大学服务精神表现在大学积极参与科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应用、文化传播和公民素质提升的活动,为军事技术进步、工农业生产发展等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为政府提供具体的政策建议、政策咨询;为社会提供成人教育、法律援助、卫生保健等全方位服务社会。
第四篇:一流大学与大学精神(范文模版)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一流大学与大学精神
作者:王 勤 韩 艳
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06期
[摘 要]一流大学都具有令人尊重的精神气质,独特的大学精神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然而,我国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较多地关注了各种硬指标的建设,忽视了对大学精神的培育,出现了一些误区。历史表明,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一所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为广大师生员工所认同的价值追求与群体意识,在学校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缺乏大学精神的大学,永远不可能成为一流大学。
[关键词]一流大学;大学精神;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第五篇:大学期间应该读的书目
作为大学生了,要有参与到社会的准备意识了,所以什么样的知识我认为都要去了解,甚至去掌握。没有什么最适合的,可以说,图书馆里的基本上都挺不错,有些甚至要强迫自己去看。我的认为!我记得有个中国的学者说过:大学好就好在有个图书馆,进去东看看西瞧瞧,几年出来,已经有所见识了。相当有见地!以我这一年来的经验可以推荐以下书籍给你:
沧浪之水 让你在毕业前提前给你个融入社会的机会
大学路上的十字路口余华的:《活着》《兄弟》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藏獒1、2》(杨志军)、《狼图腾》(姜戌)、《自己就是一座宝藏》(陈安之)、《与你在巅峰相会》(美国 金卡拉)、《把信送给加西亚》(阿尔伯特 哈伯德)、《钻石学校》(拉塞尔 H 康威尔)《心灵鸡汤》、《激发无限潜力》(安东尼罗宾)、《宽容》(房龙)、《达芬奇密码》(丹布朗)、《老人与海》(海明威)、《天气不好》和《亡魂鸟》(王跃文)、《李嘉诚全传》、《讨人喜欢的10个习惯》(华旦纯)、《战争与和平》(泰戈尔)、《秦腔》(贾平凹)《世界是平的》《穷爸爸,富爸爸》《中国大学生》杂志卡耐基的书
我是应届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