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49大学精神稿
我认识的大学精神
所谓大学精神,是指一所大学最为核心和高度抽象的价值追求和品格特征。大学精神,就是一所大学体现出来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和整体精神风貌。具体言之,大学精神就是高等院校的学术精神、办学思想和教师风范、师生关系及校园文化的体现,既关系大学本质、功能、内涵、定位,又关乎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人才培养目标等诸多方面。
大学精神包括自由精神、自治与独立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等。
自由精神是指大学的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是大学精神的灵魂,是其他大学精神产生和发展的根基。大学的自由精神表现为大学的学术自由,学术自由也是大学精神的精髓。
自治精神是大学可以自由地处理学校内部事务,以法人团体的身份处理外部事务,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免受外界的干扰。
独立精神包括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等,其中最基本的是独立人格。人文精神是指大学所倡导的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己关系时的价值观以及建立在这种价值观基础上的行为规范。
科学精神是指科学工作者在科学研究和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大学的创新精神包括知识的创新、能力的创新、观念的创新、社会理想的创造等。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大学的创新精神,是科学研究的创新,即取得开拓性的研究成果;是思想的创新、制度的创新,以此推动社会进步;是大学自身的创新,即通过适应时代的理念和不断丰富的大学精神,使大学成为时代精神的体现者;是人才的创新,大学把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作为自己最根本的任务。
所谓批判精神,一方面是指大学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与现实,否定非科学的内容,破除迷信与保守主义,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是对社会现实的理性反思和价值构建。
大学精神的载体与表征很多,如校风、学风、教风、校训以及包括校歌、校旗、校徽载体等综合构成的校园文化、育人氛围、规章制度等。有的可以外化,有的可以内化。其中最重要的载体是校风、学风、教风和校训四大载体。
大学精神至少受四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办学传统和历史文化的积淀;二是所在地区的文化熏染和区域优势的影响;三是大学领导的带头作用;四是名师的价值导向和言传身教。这些因素决定了大学精神相应的特性。
大学精神作为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对学校历史传统、精神品质、办学理念、价值追求等精神文化内容的高度凝练和整合,是大学师生群体在价值认识的基础上积淀成的深层心理结构和信念。一所大学独特的大学精神是师生员工所认同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既包含了大学精神基本的精神品质,又融入了各个学校的个性特征。因此,大学精神能够得到大学人的认同,形成一种内在的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
第二篇:一辩稿 大学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
从古至今,人文和科学一直在人类思想史上交相辉映,在两者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两种人类品格都不可或缺的精神,人文精神就是一种以人为目的优先考虑人的价值的精神,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主要内容是在对真善美的评判、维护、追求和关切。科学精神是在科学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尊重客观事实和探索客观规律的科学理念,其主要内容是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
现代大学教育有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服务社会的三大基本功能,我方认为大学教育应更注重培养人文精神是因为它更能使大学教育的三大基本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并确实在当下被忽略或缩减。接下来我方将从这两大方面来论证我方观点。
首先我们来看在大学的三大基本功能的实现方面人文精神所发挥的首要功能。
从乌申斯基,到现代大学建设广泛推行的“洪堡模式”,再到我国曾经的西南联大,无数成功的范例告诉我们,大学教育要培养人才的目的在于成就真正的人。大学教育出的人才首先需要是人,会坚持人性本有的毫无理由的本真的性格,当然也会有不一样的缺点。大学生具备科学精神坚持对理性的追求固然重要,但需要先有人性。我们宁愿要有缺点有过错的人性,也不要完美冰冷的理性。
在科学研究方面,科学的目的在于为人类服务实现人的进步,任一科研的立项、研究、鉴定、应用过程,都需要紧紧遵循人文精神,根据它适时进行校正以保证不能之相背,当然我们也同样需要科学精神发挥其严谨求实、创新探索的精神,但人文精神才是科学研究的总纲领,科学精神只能指导手段而不是目的。
再看服务社会这一功能,大学教育应当体现出本国特色和本民族最优秀的文化传统,凝聚人类文明的最高成果,代表最先进的时代精神,始终成为引领社会文明潮流的方向标。大学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文精神,是坚持真善美而不问为什么、不问会有什么价值会有什么结果,是坚持以人为本而不是追根究底寻找一个不知到底是否存在的答案,是能学会将他人甚至整个社会作为自己行为的出发点,将对整个人类幸福的关注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构建一个安定和谐尽善尽美的社会。
我国现代教育家柳斌曾这样概况我国的大学教育现状: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个性浮躁化,思想浅薄化,语言缩减化,人文精神贫困倾向化。温家宝总理在在不久前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版,也再次重申了人文精神回归的必要性。
听了这么多的理论,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争论。百年以来,一方面,人类在科学道路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科技发展、生活富裕、文明进步,表现了人类的伟大创造精神;另一方面,世界充满激烈的矛盾冲突和对抗,战争的浩劫、霸权的威胁、剥削的深重、贫困的持久,也给世界带来普遍的忧虑和困惑,这就是人文精神的缺失和危机。科学颠覆着我们传统的道德观甚至伦理观。我们仔细想一想,很多问题我们其实根本不需要答案,人生之为人,人有不同,思想本该不同,就像蔡元培先生曾经说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对错本身就是相伴而生的何来绝对呢?人性里有一些最为纯粹的性格,善良,爱,自由,甚至恐惧,软弱,那都是我们真实作为一个人存在的证据,它们有原因吗?有结论吗?会有怎样的应用?这都是科学精神所无法解释的,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我们是真实的人。
学会将自己的本性放在心中,把他人的感受放在心中,将整个人类的幸福放在心中,就是人文精神最简单的存在。也是我方在思考许久后,希望带给大家的思考和收获。
第三篇: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 = 大师 + 大爱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大学精神维系着大学未来的命运;教育的理念决定着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被载入史册、流芳百世的大学应归功于她的精神,声震寰宇,名噪一时的大学也是缘于她的精神。大学精神既深藏于大学之中,又游离大学之外。它,给大学注入了生命活力,使大学不仅仅是教学楼、图书馆、林荫道等冷冰冰的建筑群落,也不仅仅是人才的集散地,而是人、思想、价值观念、理性思考、创新、智慧与博大胸怀的代表。
一、大学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正是因为梅老校长这句话的指引,再加上清华人的努力奋斗,清华最终有一个名不见传的留美预科学堂变成了世界著名高校,这就是大学精神的最好例证。随着中国大学的扩招,国家对高校的投入力度也不断加大,各大高校纷纷进行校区扩建,硬件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当我们置身于大学校园时,会发现处处高楼林立,佳木繁阴,幽雅的环境正是大多高中生理想中的“天堂”。这也成为很多高中生考大学的学习动力。诚然,高校的校园建设和硬件设施的确很重要,校园建设和硬件设施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会发现,楼是变高、变漂亮了,可依然喧闹、拥挤;校园是变美丽了,可随地吐痰的现象随处可见......这一切难道仅凭建高楼、美校园就能完成吗?答案是:NO.高校在埋头改善硬件设施,却无暇顾忌软件的更新换代。说白了就是缺真正的大师。因为人才是大学的主体。蔡元培治下的北京大学,没有高楼,没有幽雅的校园风光,甚至连一些基础的实验器材都没有,然而当时的北大名冠中西,成就斐然,能够掀起思想界之风,出现百家争鸣之胜景,因为当时的北大有陈独秀、胡适、鲁迅等;在炮火中诞生的西南联大,条件之苦可想而知,但这里走出了杨振宁、李政道等诺贝尔奖获得者,因为这里云集了陈寅恪、周培源等一批学术大家;占地面积仅1000亩的麻省理工学院(清华5340亩,北大4080亩)被推为理工大学之首,它之所以如此优秀,因为这里先后共7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此执教。
大学,不只是钻研高深学术的研究院,也不知是传统深厚的人文学科,在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看来,大学精神之所寄,在于教师树立楷模与学子自谍修养。时人乐于传诵梅校长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却不大追究这句话的内涵。对于大学来说,“大师”之所以至关重要,不只是因其学识渊博,智慧超群,更因其可以为学生提供追摹的目标。我们的知识,固有赖于教授的教导指点,就是我们的精神修养,亦全赖有教授的指点。
二、大学需要大师,更需要大爱
名列美国榜首的世界顶尖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不仅有恬静的校园和优美的大楼,更充满着大师和“大爱”:她只有6500名学生,不算大,又没有医学院,也不是综合大学,但是她却培养了2位美国总统,又在诺贝尔奖100年的历史中培养了24位获奖者。正是因为她的宽容和“大爱”,安德鲁 ·怀尔斯教授才有可能9年不出1篇论文,埋头苦干、静心研究,解决了困扰世界数学界长达了60余年的一大难题── 费马大定理,最终获得历史上惟一的菲尔兹特别成就奖;她也允许患有精神病的天才数学家约翰·纳什静心地生活在校园内,并给予极大的关爱,终于使他在与疾病搏斗30年后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充分体现了人
类应该具有的美丽心灵。我想,这恐怕就是普林斯顿大学成为美国乃至世界第一大的真谛!
对于不少正向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前进的国内大学而言,普林斯顿大学的经验不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吗?
大学精神是某种大学理念的支配下,经过所在大学人的努力,长时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是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导向。大学精神之于大学正如土壤、空气、水、阳光之于植物生命一样重要。
教育学院
12应用心理学
王兴刚
联系方式:***
第四篇:感悟大学精神
身为武大人,肩扛武大精神
首先,正本清源。要说说什么是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 ,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建设 “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更是每一个大学生自我进步发展的需求。普遍意义上来说,“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如今,身在武大百年老校的古朴文化氛围之内,对于大学精神的体会更加深刻,更加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武汉大学,简称武大,溯源于清朝末期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于1913年由国民政府建立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于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首批国立综合大学之一,湖北第一所高等学府。目前武汉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大学,“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与法国同行联系最紧密、合作最广泛的中国高校之一。武汉大学的校训是“自强、弘毅、求是、拓新”,这极大的符合了大学精神的内涵,自强便是对于学生个人性格的要求,既有国家自强、民族振兴的爱国报国之志,又有学校自立创业、自主发展的社会担当之责,是武大承担起文化中心的责任;弘毅来自于“士不可以不弘毅。”这句古话,这要求每位珞珈学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并未为之不懈奋斗。“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便是求是的出处,它提倡每位师生博学求知,努力探寻科学规律,追求真理。拓新意为开拓创新,只有创新的人才会走在领域的最前沿。
对我而言,作为一名武大学子我深深体会到了这种精神在每位同学身上淋漓尽致的体现。
每次进入图书馆的时候都会发现图书馆的每一个位置上都是学长学姐认真学习的身影,有的直接在书架之间看书,或坐着或站着,还有在走廊里专注读背英语的。我不禁会想为什么为什么学长学姐们这么拼呢,慢慢的熟悉了校园环境以后,多去几次图书馆,我明白了,他们在奋斗,为了自己的未来,也为了武汉大学的未来,所有的珞珈学子都走在奋斗之路上。为的是让自己更加优秀,在自己将要进军的领域类内成为顶尖人物,真正成为自强不息的人。
开学了已经有三个月了,在思修课上老师已经讲了关于职业规划的一些事情,同时没过多久我们专业概论课程结束了,每个人都对自己的专业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未来四年的大学生活有课一个清晰的规划,勾画着自己的人生蓝图。当每个人都认真的额想着自己怎么选课,选择什么领域,怎么不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我能够感受到每位同学身上的斗志和对未来无限的憧憬。我默默沉思,这难道是所说的脚踏实地个放飞梦想吗?弘毅不就是每个人都有远大的目标吗,这不就是武大精神的体现吗?
说起求是的精神,我的思绪想起了开学时的校规校纪考试中,每个人都被要求阐述对诚信考试的看法。不知道每个人都是怎么写的,但是每个人都知道诚信考试的意义是什么,我们都听过学长告诉我们的学校关于考试作弊的处罚方式,不难看出学校对诚信考试的重视。诚信考试是学校学风的重要内容,当然对于以后的科学研究而言,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每一位成员必须要拥有的精神,但是在武大,我看到这种精神渗透到了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生活中,食堂都有失物招领处,供捡到校园卡或者重要物品的同学上交和丢失者即使寻到自己丢失的东西。那需要多大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啊!但是每个武大学子展现出的精神风貌令人折服。总会有身边的同学丢失了东西后即使找到,自己捡到东西也及时交给失主。或许,这种求是的精神在一届又一届武大学子的身上得到了扩展和发扬,成为了一种氛围,让每一位身在其中的同学都感受到到,亲身体验的到。
在提倡创新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不得不说的是拓新之精神,作为一个高等教育机构,对科学技术的研发和创新精神的要求是必不可少的。武大杰出校友——雷军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的成功无疑是拓新精神的最好代言,不过每一位珞珈学子都是一个才富有创新和开拓精神的主体,自从学校开放了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中心,每次从那里经过都会看到学长学姐或是研究生博士生们进进出出,偶尔也会参与那里开展的科研讲座。同时还有学校的大学生创新实践部这样的社团,为每一位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一个很好的机会和平台。从这些小的方面不难看出,在人才培养方面,自从学校启动了《武汉大学教学改革和发展行动计划》之后,以具有武大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基础深厚,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创造创业精神的复合型人才。这不仅是拓新精神的体现,也是拓新精神的成果和非凡影响。
从最初对于武汉大学的想象到想在成为其中一员,从最初听说武大校训到真真实实的亲身体会武大精神,我渐渐的明白“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真谛,明白百年老校如今简单却又深刻否有内涵的校训背后的精神力量。
作为一个新生,我想我因该将这种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强不息,勤俭刻苦,拿出奋斗的精神;建立自己的目标,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成为一个为学校为国家发光发亮的人;实事求是,诚信友善,追求真理,并为之奉献一生;勇于创新,善于发现,开放眼界,开拓世界,真正践行武大精神,践行“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校训。
我相信,不想仅仅是我,每一位珞珈山下努力学习,奋发图强的学子的心中都有着一个澎湃的梦想,未来的武大将会因为这种和武大校园甚至是武大学生融为一体的精神而变得更加精彩,未来的世界中,遍布世界的每一位武大学子将会因为这样的精神而受益终生。
第五篇:重建大学精神
重建大学精神
许知远 2003年8月1日20:9
“大学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实验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她描绘出理智的疆域,并表明在那里对任何一边既不侵犯也不屈服”。没人比150年前英国红衣主教纽曼对于大学理念的探讨更激动人心。然而,1000年的大学历史表明,高高的象牙塔从来就不可能完全抵御外界的影响:在中世纪她训练教士;在贵族社会进行绅士教育;当民族国家重要性突出时,她开始训练公务员;而当商业社会兴起后,她建立了MBA教育„„当然,这种变迁绝不意味着大学仅仅是社会的应声虫,在很多时候,她是一位激进的变革者,滋养着新鲜的思想,但在更多时刻,她又是保守运动的中心,对已经出现的新事物视而不见„„归根结底,在过去的1000年中,没有比大学更富有连续性的机构了。2000年的柏林大学或许相对于1809年柏林的大学已有了巨大的改变,但比起整个德国的变化来,这种改变要微弱得多。
在这个社会变革不断加速的年代,大学承载着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她被要求既要保持伟大的传统,又要不断创造新知识;既提供永恒的传统,又要对现实的社会变革做出反应,她要在学术追求与使用价值和职业训练中寻找平衡。
中国大学面对这种剧烈的社会变迁表现出双重的困境。一方面,100年的历史仍未使她真正建立起自己的传统,中国大学仍未完全拥有基本的独立精神与学术自由,同时大学又面临太多过分市场化的诱惑。高等教育大众化、建设一流大学的精英化取向同时到来。资金缺乏、人才流失、学术腐败、商业化与官本位的重重矛盾同时挤压着今日的中国大学。
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现实中塑造真正的大学品格、功能和特征,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最艰巨的挑战,而中国大学的改革也必须从此开始。北京大学正在尝试的方案,尽管充满争议,正在被很多中国大学接受。几乎所有人都意识到,大学改革势在必行。因此,我们邀请到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南开大学校长侯自新、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作为第八期“观察家论坛——重建大学精神”的演讲嘉宾。身为中国重要的教育家,他们将阐述对大学精神、对中国大学变革的观点详见B2版。纽曼曾说,如果一所大学不能“激起年轻人的一些诗心的回荡”,那么她的缺乏感染力就可想而知了。我们急切地希望,中国大学能够进行真正的变革,重新建立起自由与活跃的思想空间,使那些年轻的灵魂能够真正激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