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与中国大学

时间:2019-05-14 18:02: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精神与中国大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精神与中国大学》。

第一篇:大学精神与中国大学

【摘 要】当前,我国大学学术造假、急功近利现象突出,国际竞争力不足的问题严重。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精神的缺失。为此,本文阐述了什么是大学精神以及大学精神包括哪些内容,并结合大学精神对我国大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大学精神 中国大学 学术自由 自主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13-0031-03

当前,党和政府给予教育前所未有的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号召。2010年,又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然而,我国的教育现状并不尽如人意,越来越多的优秀学子不惜重金、远涉他乡圆自己的求学梦。中国大学的国际竞争力不足已成为摆在国人面前不容回避的问题,加上学术造假、诚信不好,中国的高等教育前景令人担忧。

中国大学的教育问题出在哪?不少教育界人士有一个共识:当前中国大学的问题的主要原因不在物质方面,而在精神层面。正如南京大学校长陈骏所说,与70年前的西南联大相比,如今中国大学建设发展的条件、资金显然都大大超过当年的西南联大,但今天中国大学的地位和影响力仍然难以超越当年的西南联大。

那么,如今的中国大学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夕的西南联大差距在哪?笔者认为,现今中国大学缺失基本的大学精神。

一 什么是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什么,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理想或理念;有人认为大学精神等同于大学功能;还有人认为大学精神是大学的行为特征和精神气质,如大学精神面貌、特色、凝聚力等;我认为,大学精神应涵盖以下两点:(1)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自觉形成并共同遵循的一套价值理念,这些理念一直以来对大学的办学行为和大学发展发挥着指导作用。(2)大学精神类似于大学不成文的行业核心规范,对大学活动起着规范和制约作用。大学精神是大学本质的体现,它保障了大学育人、求真、服务社会等主要价值和使命的实现,引导着大学从工具意识向本体意识的回归,使大学按照自身的规律运行,不因外界的利诱偏离方向。

概括地说,大学精神是大学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保障大学保持其本色的主要思想和原则。大学精神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思想指导和精神制约两个方面。

二 大学精神的内容

大学精神包括哪些内容?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多数人认同“学术自由和自主管理”这一点。大学是以探索和研究学问为主,同时承担着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职能的学术性组织。作为学术性组织,探寻和发现真理是大学的主旨,也是大学活动的重要内容。要做到这一点,学者们必须拥有充分的学术自由,不受限制地反复试验才有可能取得卓越的科研成果;大学只有实行自主管理,才能排除外界的干扰,创设一个自由的学术环境,保证学者们依着真理的目标前进。欧洲中世纪大学在创立之初就很好地践行了这一点。作为一个利益群体和行会性组织,中世纪大学在运行上主要依靠群体成员的自发意愿而不是依靠某种行政指令。这种运行方式充分体现了大学作为“法律体系内一个建立在精神生活自治之上的组织”的特点,其自治的指导思想和出发点在于为作为学者团体的大学提供一种制度保障,强调的是一种团体性权利。这个思想和理念被以后新成立的大学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今天的“学术自由、自主管理”精神,或称作大学的独立自由精神。

独立自由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核心和基础,是大学生存的生命线。大学自身应保持和珍惜这个精神,社会各界都要认可和尊重这个精神。为此,大学要很大程度地远离社会的干扰,保持自己的独立自由;政府应从法律和制度上保障大学的独立和自由。

独立自由是大学的基本精神,但大学精神并不局限于独立自由,围绕着大学的功能、使命和发展的实际,我认为大学精神包括以下内容:

1.独立精神

梁启超先生曾指出大学在于“独立其精神,自由其思想”。正如上文所述,独立精神是大学保持学术本色的重要保证之一,是大学履行其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必要条件。大学的独立精神要求大学按照自己的原则和价值标准进行活动,始终保持不为政府和其他组织左右的独立意识,不为强权和金钱改变其行为的独立思想,并为其独立性不懈抗争的精神。以创办普林斯顿高级研究中心闻名的美国学者弗莱克斯纳认为:“大学基于一定的价值体系,对社会风尚保持合适的批判性的抵制,有助于避免愚蠢的近乎灾难的莽撞”。“大学应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应随世俗的风尚、喜好乱转;不应像报纸和政客那样见风使舵、赶时髦”(弗莱克斯纳,大学,1930)。所以,大学与外界社会环境的关系要做到:一方面大学要适应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大学要按照自己的轨道运行,不应受到政治、社会风气等外界因素的干扰,偏离自己的轨迹。

大学的独立精神意义在于大学应是一切知识和事实、科学和原理、探索和发现、实验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它为学者与外界之间建立了一层无形的防火墙,使大学与社会保持距离,尽可能地排除外来势力的侵入。这一距离的存在使思维更加客观、学术作风更加踏实、品质更纯真,成为维持大学精神之独立、思想之自由、智慧之发展的客观条件。有了这个距离,大学就可以避免功利化和市场化。用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的话说:“大学要尽量成为‘乌托邦’”。

2.自由精神

大学的自由以大学的独立精神为前提,大学没有独立性就很难有自由。

自由精神首先是一种自主选择而不被追究的权利。罗素曾说:“自由的精神意味着‘一切问题都可以讨论,一切意见或多或少总有怀疑的余地’”(罗素,论自由,2007)。大学的自由精神表现为大学师生具有自主教学、自主研究、思想和言论的自由,表现为大学师生有发表、讨论学术意见而免于被处置的自由。英国红衣主教纽曼说,“大学是一个推动探索,是使轻率鲁莽也变得无伤大雅,使错误通过思想与思想之间、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碰撞暴露于众的地方”(纽曼,大学理念,1852)。温柏格说,“大学里,专家和研究者是皇帝”。大学以知识创新为根本,在知识创新的过程中,学者们有权选择自己的研究方法、自己安排工作时间。在对知识合理性和准确性的判别上,学者们只受基于理性方式产生的纯学术行规与权威的制约,只服从真理的标准,而不是屈从外界的标准。可以说,“学者们是他们自己道德的唯一评判者”。在文明的国家里,学术自由已上升为一种工作的条件,是学者从事传授与探索真理所必需的条件,是研究最有效的环境。

自由精神对大学发展非常重要,张楚廷教授曾指出,“一所大学办得怎么样?不仅看它是否传递了真理,而且看它是否赋予了师生以自由,后者的重要性不亚于前者”(张楚廷,张楚廷教育文集,2007)。

3.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指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所显示出的精神和气质。大学作为教学科研机构,其探索和传授新知识的特点要求大学必须遵循科学精神。

大学的科学精神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求真的精神;二是求是的态度。

求真精神表现为信仰真理、崇尚学术,理性地、无休止地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

大学是研究和传播科学的殿堂,大学师生不仅是社会王国的公民,更是科学王国的积极构建者,是真理和科学的追随者。大学师生受“原始的求知欲”和“闲逸的好奇心”的驱使,执著地探求未知领域,追求真理,而不应受其他因素驱动。

求是态度是大学最基本的治学态度。大学注重学术、探求真理,必须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此,需要尊重事实、讲求实际、注重效益、捍卫真理,具有敢于怀疑的批判精神。求是态度体现在师生教学科研活动中,遵循科学的研究方法,讲求用数据说话、以客观事实验证假设、反复求证以及对先人理论的批判性地继承、发展。类似于《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科学精神是大学精神的重要内容,一所大学只有拥有一批孜孜以求、求真务实的知识分子队伍,学术才有希望,教育才有希望。

不仅如此,科学精神还有助于大学形成一种有益于学科发展和学术合作的价值理念和氛围,以修正大学学术间互不往来或恶性竞争的学术歧途。纽曼指出,“在大学里,一大群学识渊博的人埋头于各自的学科,又互相竞争,通过熟悉的沟通渠道,为了达到理智上的和谐被召集起来,共同调整各自钻研的学科的要求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他们学会了互相尊重、互相切磋、互相帮助。这样就营造了一种纯洁明净的思想氛围”(纽曼,大学理念,1852)。

4.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指向人主体生命层面的终极关怀,体现了对生命及个人独特价值的尊重。大学是以培养“人”为天职的,它的立足点和归宿点都是人,因此,大学教育要从人的特点和发展需要出发,关心人、发展人、完善人。为此,大学教职工要把促进学生的发展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把教育教学工作的重心放在学生全面发展上,要使受教育者在人格、智能、品德方面得到最充分的完善,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的人;有文化、有修养的人;成为社会所要求的富有主体精神和创造力的人,以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这是大学教育的根本。

5.服务精神

大学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体现了大学服务于受教育者的服务精神。当然当代大学的服务对象不仅是学生,而且还包括政府、企业乃至整个社会。

大学服务精神表现在大学积极参与科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应用、文化传播和公民素质提升的活动,为军事技术进步、工农业生产发展等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为政府提供具体的政策建议、政策咨询;为社会提供成人教育、法律援助、卫生保健等全方位服务社会。

第二篇:大学与大学精神

我看大学精神

查了很多资料,我知道了,所谓大学精神,就是指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建设 “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可是,看着这个定义,身在大学中的我,却不知,究竟什么是大学精神?费了很大的力气,我终于考进了我心仪已久的大学,可是,进去以后,我才发现,这不是我想要的。

我不知,这究竟是不是我自己的原因。小的时候,从小说中,我知道,似乎,故事里的主人公,永远都有一个那么美好的大学生活,学着自己喜欢的课程,听着博学的老师讲课,在美丽的校园里漫步,在晨曦里读书,在灯光下自习、讨论……那是多么美好。可是,在这个大学里,我却没有这种感觉。每天上的课程,索然无味;学的专业,仅仅是为了将来好找工作;感觉部分教师,没有师德,对课程的理解不深,上课,就是念课件;开设的人文素质选修课,不符合绝大同学的兴趣,仅仅是让我们修学分……我想说,在这样的校园里,怎么谈大学精神?什么又是大学精神?

也许,这不是个别大学的情况,而是当代中国各大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众所周知,近年来高校大楼之气派,装饰之豪华,广场之空

旷,场面之嚣张,令十年前毕业出去的学生目瞪口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的内在文化是空洞的、虚无的。曾经,有一个人这样评价当代大学:“中国20世纪所有的不幸,所有的悲哀,所有的愚蠢,都在于在平常时期几乎完全没有真正的大学,只有人才培训机构,只有培养工具的地方,只有培养听话的螺丝钉的地方。”是的,当整个社会都在评价大学生素质日趋下滑、高校失职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呢?被称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的陈寅恪先生曾将大学精神概括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因此,独立和自由,是大学的精髓。大学应该是思想的先驱,是自由的旗帜,不应该是任何组织或机构的附庸。可是现在,你看,大学成就了大面积与大家学,官僚风气盛行,人文精神丧失,活脱脱在上演着一部新版的“官场现形记”。大学里功利的气味浓了,思想的元素少了。我们知道,大学教授的身份类似古代中国的“士大夫”,“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其起码之要求。他们应该是一群思想自由,人格独立,不媚权贵,不受左右的有识之士,是时代、思想和文化的创造者和先行者。他们有时候也表现出偏执或狂傲。但他们代表着时代的前沿,引领着社会的方向,是这个社会不可缺少的思想者和智慧者。可是,现在,看着教授副教授争相去当处长科长,这道风景委实让人沉思。现今的大学教授已经沦入世俗,丧失了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成为了权贵和金钱的附庸。大学管理层将教授们当作蓝领工人,硬性规定详细的工作完成指标,全然不顾精神劳动的特殊性。当教授们在科长处长面前唯唯是诺的时候,那种感觉,实在是让人感到酸楚。教者如此,学者奈何?大学官

僚化了,教授奴婢化了,大学还能有什么精神?

我们知道,一个好的管理者是一个大学发展的命脉。可惜的是,目前大部分大学的管理层,上到校长下到处长,多是科学技术出身,难免重技术不重精神,导致大学的功利倾向和商业思维。要说他们的成就还是有的,学校的大楼高了,校园大了,学生多了,经费来了,论文增了,但大学精神没了。我们的大学越来越像是一所高等技术学校,教者学者不再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士大夫”而是“锣丝钉”,那来什么“坚定之信仰,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纵观各大学的校训,多数是什么勤奋,攀登,求实,创新等口号,一个学校有成百上千的教授,怎么就想不出几句好点的词句来?面对梁启超先生为清华大学定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其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思想内涵,是不是该让我们感到汗颜?大学里,人文气息越来越淡,大学精神却越去越远。究竟应该怎么做?温家宝总理在访问同济大学的时候,曾就大学精神与其师生展开讨论。温家宝表示,大学建设的原则是要开放办学,要勤俭办学。一所好的大学,不在高楼大厦,也不在权威的讲坛,也不在到处张扬,而在每一个人的灵魂和生命。这就是精神,这就是大学的精神,也是同济的精神。我希望我们的同学能够踏实的做人,刻苦地做学问,要长真本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更不得来点骄傲虚假,不得来半点弄虚作假。这些话,不只是对同济大学的师生说的,而是对我们所有人说的。我们应该以此为戒。

大学精神的失却是很可怕的。因为,一个大学,如果没了精神作为指引方向,就会迷失方向。现在,很多人都在谈论着,部分高校

举债累累、大兴土木的事情。更有甚者,部分高校不惜巨资,建造大门,装点门面。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之说一直深入人心,大学既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想必更非谓有豪华大门之谓也。对学界前辈的名言,大学中人不可能不知,但大学的决策者们为何纷纷瞄准了豪华大楼乃至豪华大门用力呢?究其原因,就是因为高校精神的缺失。大学精神沦丧,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成为稀有之物,自然是很难产生大师的。正因为大师难觅,无从在这一层面进行竞争,底蕴缺乏,层次不高,才飞扬浮躁,转而求诸求等而下之的东西,比拼起了大楼乃至大门,俨然大学之高下全在于谁的设施更豪华、谁的配置更齐全,仿佛非此不足以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之列。但事实上如此进行比拼的结果是,在人们的心目中,我们的大学只是二流三流,甚至不入流,与人们的期待相去甚远。大学是社会的良心,其应该领异标新卓然不群,而不应沾染流俗。但如今的事实却很是不堪,大学常常为社会的不良风气所左右。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为何那些世界上的名校以层出不穷的大师、以人文精神、以创新能力而为人所知,而我们的某些大学却只能以校门豪华而名声大噪呢?是机制的问题,还是什么别的原因?这值得我们去思考。

毋庸置疑,当今大学精神已经濒临危机,正因为大学精神对大学的存在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每所大学都应塑造或发扬符合本身实际的、满足时代及未来需要的精神,从而保持大学的生命之树常青。虽然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大学精神,但在大学精神的塑造或发扬方面,却有着许多共性的条件,表现为:

1、选择校长至关重要。

治校要有校训,校训乃一校精神风貌的体现,且与一校之长的治校理念关系甚密。校长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决断、勇敢、坚韧,校长是集多种社会角色于一身,既是领导者、教育家、创新者、教导者、信息灵通人士;又是官员、管理人、继承人。校长是大学的灵魂人物和神经中枢,好的校长是带起一所好的大学的前提条件。北大没有蔡元培不可能成为新文化的中心,清华没有梅贻琦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声名鹊起,南开没有张伯苓也很难获得长足发展。而这些大学的声望之所以与日俱隆,关键在于拥有一批像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这样的校长,他们有共同的追求,有前承后继的使命感,能够维护并发扬已确立的大学精神。可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大学校长多由本校内部产生或由上级委任,开拓意识不强,对大学的生存与发展缺乏持续性战略思考,对大学精神的内涵理解不深、重视不够。

2、建设校园文化义不容辞。

大学是知识分子思想自由奔放的家园,大学精神就充分体现、弥漫于校园文化中。较之于社会的其他角落,大学校园显得更为纯净。身居其中的大学人也不知不觉地受校园文化的影响和熏陶,而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质。正如,人们总体认为北大人好动、灵活、争强好胜,而清华人好静、踏实、谦虚谨慎一样,特定的校园文化熏染出特定的群体个性,特定的群体个性中透露和折射出特定的大学精神。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载体,大学精神的塑造或发扬应与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步进行。

3、师生关系有待改造。

教师和学生是大学校园永恒的主人,正由于他们的共同努力,才建设了大学精神,发扬了大学精神,改造了大学精神。由此可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大学精神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大学精神的延续。可是,随着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冲击,以及腐朽、落后思想的传播,大学围墙里的师生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和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远,上完课后,教师夹起讲义就走,平时几乎不和学生交流,上了一学期的课,认不得几个学生的现象司空见惯,教师成为一个地道的“教书匠”。师生之间缺乏基本的沟通,缺乏心与心的交流,深厚的师生情谊自然就无从谈起;有甚者,个别教师师德败坏,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动摇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神圣地位,严重破坏了教师的整体形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生很难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教师也失去了来自学生的敬重。大学精神的塑造是广大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大学精神的发扬,也需要广大师生共同维护。师生关系的确立、巩固与代代相传,不仅是大学精神酝酿与产生的基本条件,也是大学精神长盛不衰的根本保证。

大学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对大学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上任何一所知名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大学精神,这不仅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大学魅力之所在,更是大学持续发展的动力。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在大学之间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大学精神的塑造是必不可少且尚需加强的一个重要环节。

第三篇:一流大学与大学精神(范文模版)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一流大学与大学精神

作者:王 勤 韩 艳

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06期

[摘 要]一流大学都具有令人尊重的精神气质,独特的大学精神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然而,我国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较多地关注了各种硬指标的建设,忽视了对大学精神的培育,出现了一些误区。历史表明,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一所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为广大师生员工所认同的价值追求与群体意识,在学校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缺乏大学精神的大学,永远不可能成为一流大学。

[关键词]一流大学;大学精神;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第四篇:探讨大学精神

探讨大学精神

本学期大学理念与大学文化课程中我们探讨了很多关于大学精神的问题,这是一个有关哲学的问题,一个值得探讨并且深究的学术课题,在这堂课上老师交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价值观的探讨。

尤其是在探讨西南联大精神的时候,我们更能感受到真正的大学精神,在越来越浮躁的当今社会,大学作为一个相对纯净同时也是也是与社会接轨的地方,我们应该学什么应该怎样学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深思的,西南联大在短短八年时间创造出来的成绩令当今任何一所大学都无法媲美,那时的西南联大处于抗战时期,物质及其贫乏,但学子们的精神生活却及其丰富,记得我们探讨过大学最可贵的在于学术自由,据说西南联大的教师讲课及其自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学生讨论交流启发学生,这一点真的很宝贵,在看何兆武的上学记时他提到在西南联大上学的氛围,由于没有娱乐活动,大家天天呆在学校里面,多数时间是在聊天的,大家一起探讨学术问题,一起辩论,并且为这种乐趣乐此不疲,当然他也提到了与我们很相似的处境,他们也混学分,逃课,对于不感兴趣的课也是旷掉,然后去窗外聆听大师的精华思想,这样一种为学术主动选择的过程是难能可贵的,对于当今学子,我们缺少的不仅仅是大师,更是一颗安宁是心,一颗求知上进的心,

第五篇:大学精神浅谈

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大学,起源于西方中世纪,中世纪的大学一经产生就高瞻远瞩,并争取到了自治权和学术自由权,这对现代西方大学的产生起到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中国大学的建立,明显受到了西方诸大学理念的影响和启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大学京师大学堂,即现在的北京大学,就是仿效西方的大学建立的。

不论中西方几乎所有的能够蓬勃发展的大学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都有一种无形的影响大学发展的力量,也就是“大学精神”。大学精神对于大学的重要性,在这里我可以用一个很简单的比喻来形容,如果说把大学比作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那么大学精神就是这个人的灵魂,没有大学精神,这个人就像没有灵魂的人,徒有其形,很难存活下去。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 ,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建设 “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对大学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抵御腐蚀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大学里聚集着有知识的、有理想的、有活力的一群人们,这些青壮年将来必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在踏入社会之前,他们大多数还只能算是半成品,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真正形成,当真正面对社会的各种挫折与诱惑时,这些人会有几分定力不至于堕落呢,是对社会做出贡献还是危害社会,一切都是未知数。要把自身的活力迸发出应有的光辉,大学就是方便他们迸发光辉的加油站与中转站。大

学学生大多是来自各个不同地区精英人群,代表着各自地区的特色文化,这些人聚集在一起,更加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传播。文化的交流、传播必然会造成文化的碰撞,大学在另一种意义上也成为了文化碰撞的战场,大学精神对如何将大学生打造成一群真正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如何有效的在大学里开展科研、创新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大学精神有三种表现:一,永恒的道德精神;二,自觉地学术精神;三,敏锐的时代精神。

道德精神应是大学精神的核心体现,因为不论是大学、中学亦或是小学,凡此类者皆为教育,教育以育人为本,然后才是传授知识。蔡元培曾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可见,大学最重要的就是要造就有修养的人。而四书五经之一的《大学》开篇便是: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延续千年,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它首先指出明明德,明明德也就是发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同时也应是弘扬美好道德。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当代,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明明德都是重要的。爱因斯坦这样解释大学:“学校学校应该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人才首先要成为人,然后才能为才,所以大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修养的绅士,而不是培养一群专于一门的技术工人或是品质恶劣的所谓的“文化人”。蔡元培曾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

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对社会贡献最大的是人才,对社会危害最大的仅仅是变质的某一方面的专家,而不是一个完完全全的人。能力越大的人,他们贡献也就越大,当然,一旦他们走偏路,危害也同样巨大,“毒奶粉”、“地沟油”时间便是最好的反面例子。所以,大学精神中道德观的体现就尤为重要。

自觉地学术精神对大学的发展乃至文化、社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雅斯贝斯在《大学的理念》中强调:大学自主和学术自由是大学生命的首要原则,“大学的内在精神是通过每一个研究者及学者所表现出来的哲思活动为标志的。耶士培在他的《大学的精神》中说:“大学必须有知识上自由的交流。”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交流,固步自封必然导致走向消亡。希腊文明是西方文化璀璨的明珠,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盛况。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学术的自由化,学风开化,受到社会上其他因素的制约较小,学术才得以蓬勃发展。而今的大学,也应该被赋予足够的学术上的自由,这是大学赖以发扬光大的重要前提;应该打倒“权威”,才能完善、贴近自由的学术精神,我认为,大学里可以有大师和教授,可以有专家和学者,但是绝不可有社会上所谓的“权威”,学生也应该有一种敢于“打倒”权威的勇气,敢于突破权威的桎梏。科学家是值得尊敬的,专家学者是值得尊敬的,权威却是不应该存在的。在我们的国家里,大学区别于中学的很大的一点就是有相对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每位教师和学生都可各执一言,而不是所谓的权威一支独大,决不能允许一言

堂的存在。只有这样,大学才可以迸发出最璀璨的光辉,师生们才可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不朽的丰碑。

拥有敏锐的时代精神,是一所大学延续下去的重要保证。毋庸置疑,大学是培育人才的地方,是研究学问、传承文明、探求真理的地方。它同时也肩负着一个重要的历史任务,那就是为民族和国家的强盛提供中坚力量,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除却学校的教职工外,大学生中的绝大部分也将会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所在,所以大学教育需要在自由教学、研究的同时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抓住时代的脉搏,为大学的蓬勃发展创造机会,为社会提供最合适的人才。

完善其形体,发扬其精神,我们的大学才可以坚定地走下去。如今,我们的国家强盛了,大学的硬件设施也有了显著地改善,其形已经初具;而相比与国外大学,我国的很多大学还太年轻、太稚嫩,短短几年新建的众多大学还需要形成各自的大学精神,路还很长。

文|木鸢

下载大学精神与中国大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精神与中国大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 = 大师 + 大爱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大学精......

    中国大学(大全)

    中国大学 北京 清华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北京......

    反思与大学精神(5篇)

    反思与大学精神 ——论大学精神重要性与发扬途径 科学教育专业 徐国鹏 指导老师 徐孝明 摘要:“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 ,......

    学习目的与大学精神

    学习目的与大学精神上周的马原课上看了半个小时左右的短片,讲述了中国近现代史中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学习的探索。短片中由废科举办学堂说到了留**,说到了鲁迅弃医从文......

    中国大学精神的缺失[大全5篇]

    中国大学精神的缺失 中国产生现代大学已经100多年了。清末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出现了第一批新式学堂,新政中废除科举,建立现代学制,中国兴办了更多的大学。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的大......

    论文:中国大学精神的塑造

    大一统“文化中国”观念与中国大学精神的塑造 程世和 [摘 要] 在中国历史上,“中国”不惟指一个疆域辽阔、政治统一的地理中国,而且指一个重诗书礼乐、重人文教化的文化中国。......

    49大学精神稿

    我认识的大学精神所谓大学精神,是指一所大学最为核心和高度抽象的价值追求和品格特征。大学精神,就是一所大学体现出来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和整体精神风貌。具体言之,大学......

    大学大学精神理解

    大学是国家的高等教育学府,综合性的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现在的大学一般包括一个能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的研究生院和数个专业学院,以及能授予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