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的精神
大学的精神
发表时间:2007-7-9 15:28:00 阅读次数:52所属分类:未分类
同学们,近些年来,理想主义似乎没有多少市场。我们的思想先驱者顾准先生有一个重要命题:从理想主义走向经验主义,似乎宣告了那种空泛的脱离人们生活常识的理想主义的终结。然而,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现在为社会建设所做的一切,除了为了维持我们个人的生计外,难道不是为了使这个社会更加美好、更加公正、更加合理吗?再问在座的占绝大多数的法学、法律研究生一句:你们研究法学,目前或者以后从事法律实务或法学教学与研究,如果你们自己都不相信法治的力量,不持有对法治的信念,你们的工作还有什么意义?你们作为法律人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我曾经对毕业的同学多次强调,作为政法大学毕业的学生,应当把维护国家法治、匡扶人间正义,当做自己终身的使命。在一个缺乏法治传统与条件的国家建设法治,我们确实任重道远。在中国的国家管理与社会治理方式正在实现转型,但又有诸多障碍而显得步履艰难的情况下,尤其需要这种理想主义的指引。在实践中,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我们也许不可避免地要做一定的妥协,然而无论遇到什么挫折,我们都不能忽略自己的社会责任,不应当放弃对法治理想的追求,不应当放弃对社会正义与社会合理性的追求。在保持务实作风的同时秉持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态度,这是我对你们在离开学校之际的第一点希望。
同时,我也希望你们坚持理性主义的学术精神。这也是一种思想方式,如果运用于实际工作,就会形成合理的操作技术。这种理性主义,包括追求价值的合理性与技术的合理性。我尤其要对研究生强调这种理性精神。我曾经说过,你们今后无论从事什么工作,由于你们的出身,你们身上被打下了一个烙印,这个烙印就是研究,当你们遇到了问题,不应当像普通人那样浅尝辄止,而应当用一种理性的方法去研究事物的规律。即善于通过分析把握问题的实质,并在此基础上拿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可行的方案。现代社会是一个日益技术化的社会,习惯于而且善于研究事物的规律,也是今后你们在社会上立足和发展的基本方法。大学培养理性精神的最佳途径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学术批判与思想交锋。在这方面,我们学校的学术论坛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地倡导了这种学术精神,国内的多少“学术权威”,在这里受到无情的批评后对此钦佩不已。我也正是多次在这样的讲座上与在座的许多同学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学术交流与思想共鸣。因此我要说,培养这种建立在社会责任感基础上的理想主义以及在独立思考学术批评之中实现的理性精神,正是大学的意义之所在,也正是大学的精神之所在。我们学校虽然未能给大家提供很好的物质条件,但是我们始终坚持培养研究生们的这种理想和精神,而且我认为我们的学生已经学到了许多,这是作为教育者能够感受到的一点宽慰。
(节选自西南政法大学前校校长龙宗智在2006届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讲话)
第二篇: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 = 大师 + 大爱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大学精神维系着大学未来的命运;教育的理念决定着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被载入史册、流芳百世的大学应归功于她的精神,声震寰宇,名噪一时的大学也是缘于她的精神。大学精神既深藏于大学之中,又游离大学之外。它,给大学注入了生命活力,使大学不仅仅是教学楼、图书馆、林荫道等冷冰冰的建筑群落,也不仅仅是人才的集散地,而是人、思想、价值观念、理性思考、创新、智慧与博大胸怀的代表。
一、大学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正是因为梅老校长这句话的指引,再加上清华人的努力奋斗,清华最终有一个名不见传的留美预科学堂变成了世界著名高校,这就是大学精神的最好例证。随着中国大学的扩招,国家对高校的投入力度也不断加大,各大高校纷纷进行校区扩建,硬件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当我们置身于大学校园时,会发现处处高楼林立,佳木繁阴,幽雅的环境正是大多高中生理想中的“天堂”。这也成为很多高中生考大学的学习动力。诚然,高校的校园建设和硬件设施的确很重要,校园建设和硬件设施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会发现,楼是变高、变漂亮了,可依然喧闹、拥挤;校园是变美丽了,可随地吐痰的现象随处可见......这一切难道仅凭建高楼、美校园就能完成吗?答案是:NO.高校在埋头改善硬件设施,却无暇顾忌软件的更新换代。说白了就是缺真正的大师。因为人才是大学的主体。蔡元培治下的北京大学,没有高楼,没有幽雅的校园风光,甚至连一些基础的实验器材都没有,然而当时的北大名冠中西,成就斐然,能够掀起思想界之风,出现百家争鸣之胜景,因为当时的北大有陈独秀、胡适、鲁迅等;在炮火中诞生的西南联大,条件之苦可想而知,但这里走出了杨振宁、李政道等诺贝尔奖获得者,因为这里云集了陈寅恪、周培源等一批学术大家;占地面积仅1000亩的麻省理工学院(清华5340亩,北大4080亩)被推为理工大学之首,它之所以如此优秀,因为这里先后共7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此执教。
大学,不只是钻研高深学术的研究院,也不知是传统深厚的人文学科,在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看来,大学精神之所寄,在于教师树立楷模与学子自谍修养。时人乐于传诵梅校长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却不大追究这句话的内涵。对于大学来说,“大师”之所以至关重要,不只是因其学识渊博,智慧超群,更因其可以为学生提供追摹的目标。我们的知识,固有赖于教授的教导指点,就是我们的精神修养,亦全赖有教授的指点。
二、大学需要大师,更需要大爱
名列美国榜首的世界顶尖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不仅有恬静的校园和优美的大楼,更充满着大师和“大爱”:她只有6500名学生,不算大,又没有医学院,也不是综合大学,但是她却培养了2位美国总统,又在诺贝尔奖100年的历史中培养了24位获奖者。正是因为她的宽容和“大爱”,安德鲁 ·怀尔斯教授才有可能9年不出1篇论文,埋头苦干、静心研究,解决了困扰世界数学界长达了60余年的一大难题── 费马大定理,最终获得历史上惟一的菲尔兹特别成就奖;她也允许患有精神病的天才数学家约翰·纳什静心地生活在校园内,并给予极大的关爱,终于使他在与疾病搏斗30年后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充分体现了人
类应该具有的美丽心灵。我想,这恐怕就是普林斯顿大学成为美国乃至世界第一大的真谛!
对于不少正向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前进的国内大学而言,普林斯顿大学的经验不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吗?
大学精神是某种大学理念的支配下,经过所在大学人的努力,长时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是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导向。大学精神之于大学正如土壤、空气、水、阳光之于植物生命一样重要。
教育学院
12应用心理学
王兴刚
联系方式:***
第三篇:感悟大学精神
身为武大人,肩扛武大精神
首先,正本清源。要说说什么是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 ,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建设 “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更是每一个大学生自我进步发展的需求。普遍意义上来说,“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如今,身在武大百年老校的古朴文化氛围之内,对于大学精神的体会更加深刻,更加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武汉大学,简称武大,溯源于清朝末期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于1913年由国民政府建立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于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首批国立综合大学之一,湖北第一所高等学府。目前武汉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大学,“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与法国同行联系最紧密、合作最广泛的中国高校之一。武汉大学的校训是“自强、弘毅、求是、拓新”,这极大的符合了大学精神的内涵,自强便是对于学生个人性格的要求,既有国家自强、民族振兴的爱国报国之志,又有学校自立创业、自主发展的社会担当之责,是武大承担起文化中心的责任;弘毅来自于“士不可以不弘毅。”这句古话,这要求每位珞珈学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并未为之不懈奋斗。“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便是求是的出处,它提倡每位师生博学求知,努力探寻科学规律,追求真理。拓新意为开拓创新,只有创新的人才会走在领域的最前沿。
对我而言,作为一名武大学子我深深体会到了这种精神在每位同学身上淋漓尽致的体现。
每次进入图书馆的时候都会发现图书馆的每一个位置上都是学长学姐认真学习的身影,有的直接在书架之间看书,或坐着或站着,还有在走廊里专注读背英语的。我不禁会想为什么为什么学长学姐们这么拼呢,慢慢的熟悉了校园环境以后,多去几次图书馆,我明白了,他们在奋斗,为了自己的未来,也为了武汉大学的未来,所有的珞珈学子都走在奋斗之路上。为的是让自己更加优秀,在自己将要进军的领域类内成为顶尖人物,真正成为自强不息的人。
开学了已经有三个月了,在思修课上老师已经讲了关于职业规划的一些事情,同时没过多久我们专业概论课程结束了,每个人都对自己的专业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未来四年的大学生活有课一个清晰的规划,勾画着自己的人生蓝图。当每个人都认真的额想着自己怎么选课,选择什么领域,怎么不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我能够感受到每位同学身上的斗志和对未来无限的憧憬。我默默沉思,这难道是所说的脚踏实地个放飞梦想吗?弘毅不就是每个人都有远大的目标吗,这不就是武大精神的体现吗?
说起求是的精神,我的思绪想起了开学时的校规校纪考试中,每个人都被要求阐述对诚信考试的看法。不知道每个人都是怎么写的,但是每个人都知道诚信考试的意义是什么,我们都听过学长告诉我们的学校关于考试作弊的处罚方式,不难看出学校对诚信考试的重视。诚信考试是学校学风的重要内容,当然对于以后的科学研究而言,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每一位成员必须要拥有的精神,但是在武大,我看到这种精神渗透到了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生活中,食堂都有失物招领处,供捡到校园卡或者重要物品的同学上交和丢失者即使寻到自己丢失的东西。那需要多大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啊!但是每个武大学子展现出的精神风貌令人折服。总会有身边的同学丢失了东西后即使找到,自己捡到东西也及时交给失主。或许,这种求是的精神在一届又一届武大学子的身上得到了扩展和发扬,成为了一种氛围,让每一位身在其中的同学都感受到到,亲身体验的到。
在提倡创新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不得不说的是拓新之精神,作为一个高等教育机构,对科学技术的研发和创新精神的要求是必不可少的。武大杰出校友——雷军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的成功无疑是拓新精神的最好代言,不过每一位珞珈学子都是一个才富有创新和开拓精神的主体,自从学校开放了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中心,每次从那里经过都会看到学长学姐或是研究生博士生们进进出出,偶尔也会参与那里开展的科研讲座。同时还有学校的大学生创新实践部这样的社团,为每一位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一个很好的机会和平台。从这些小的方面不难看出,在人才培养方面,自从学校启动了《武汉大学教学改革和发展行动计划》之后,以具有武大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基础深厚,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创造创业精神的复合型人才。这不仅是拓新精神的体现,也是拓新精神的成果和非凡影响。
从最初对于武汉大学的想象到想在成为其中一员,从最初听说武大校训到真真实实的亲身体会武大精神,我渐渐的明白“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真谛,明白百年老校如今简单却又深刻否有内涵的校训背后的精神力量。
作为一个新生,我想我因该将这种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强不息,勤俭刻苦,拿出奋斗的精神;建立自己的目标,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成为一个为学校为国家发光发亮的人;实事求是,诚信友善,追求真理,并为之奉献一生;勇于创新,善于发现,开放眼界,开拓世界,真正践行武大精神,践行“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校训。
我相信,不想仅仅是我,每一位珞珈山下努力学习,奋发图强的学子的心中都有着一个澎湃的梦想,未来的武大将会因为这种和武大校园甚至是武大学生融为一体的精神而变得更加精彩,未来的世界中,遍布世界的每一位武大学子将会因为这样的精神而受益终生。
第四篇:重建大学精神
重建大学精神
许知远 2003年8月1日20:9
“大学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实验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她描绘出理智的疆域,并表明在那里对任何一边既不侵犯也不屈服”。没人比150年前英国红衣主教纽曼对于大学理念的探讨更激动人心。然而,1000年的大学历史表明,高高的象牙塔从来就不可能完全抵御外界的影响:在中世纪她训练教士;在贵族社会进行绅士教育;当民族国家重要性突出时,她开始训练公务员;而当商业社会兴起后,她建立了MBA教育„„当然,这种变迁绝不意味着大学仅仅是社会的应声虫,在很多时候,她是一位激进的变革者,滋养着新鲜的思想,但在更多时刻,她又是保守运动的中心,对已经出现的新事物视而不见„„归根结底,在过去的1000年中,没有比大学更富有连续性的机构了。2000年的柏林大学或许相对于1809年柏林的大学已有了巨大的改变,但比起整个德国的变化来,这种改变要微弱得多。
在这个社会变革不断加速的年代,大学承载着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她被要求既要保持伟大的传统,又要不断创造新知识;既提供永恒的传统,又要对现实的社会变革做出反应,她要在学术追求与使用价值和职业训练中寻找平衡。
中国大学面对这种剧烈的社会变迁表现出双重的困境。一方面,100年的历史仍未使她真正建立起自己的传统,中国大学仍未完全拥有基本的独立精神与学术自由,同时大学又面临太多过分市场化的诱惑。高等教育大众化、建设一流大学的精英化取向同时到来。资金缺乏、人才流失、学术腐败、商业化与官本位的重重矛盾同时挤压着今日的中国大学。
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现实中塑造真正的大学品格、功能和特征,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最艰巨的挑战,而中国大学的改革也必须从此开始。北京大学正在尝试的方案,尽管充满争议,正在被很多中国大学接受。几乎所有人都意识到,大学改革势在必行。因此,我们邀请到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南开大学校长侯自新、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作为第八期“观察家论坛——重建大学精神”的演讲嘉宾。身为中国重要的教育家,他们将阐述对大学精神、对中国大学变革的观点详见B2版。纽曼曾说,如果一所大学不能“激起年轻人的一些诗心的回荡”,那么她的缺乏感染力就可想而知了。我们急切地希望,中国大学能够进行真正的变革,重新建立起自由与活跃的思想空间,使那些年轻的灵魂能够真正激动起来。
第五篇:大学精神读后感
在我自己看来,大学精神,顾名思义,就是大学校园里所创造出来的独具特色的一种思想精髓。它是一所学校长期积累与发展而来的结晶,是种无形的东西,但却有着强大的力量。
而它比较准确的释义是:“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 ,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
一所高等院校,如果不存在“大学精神”,那么它就不是一所完整的大学。因为,精神是作为一种主心骨的力量而发挥作用的。就像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思想,那么他就只认别人的傀儡,什么事都听从于别人,没有一点能动性,没有活力,没有生机,更不用指望他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创造性的东西。
大学,曾经是一个神圣的殿堂。被各方誉为“象牙塔”,是纯洁的象征。而如今,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的重要性似乎从人们的眼中渐渐地褪去了痕迹。所以,我们迫切需要“大学精神大讨论”这样的一个主题探讨,去引发我们的深入的思考,以此去寻求大学校园文化只根本---“大学精神”。
一座大学校园,有教学楼,有图书馆,有树木,有花草,有羊肠小道,有学生,有老师。光从外表而言,不论隐含其中的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意识形态的东西,我们会发现,其实大学并没有什么特别,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但是,我们之所以能把那样的一个地方,称之为大学,那肯定有其不同于其它场所的地方,那就是一种精神,也就是“大学精神”。所以说,大学精神之于大学正如土壤、空气、水、阳光之于植物的生命一样重要。除去了“大学精神”,就没有大学可言。
因此,作为一所旨在于培养有用之才的大学,应当把发展其“大学精神”放在重要的位置。毕竟,一所学校的精神文明怎样,已经足以反映出一所高校的好与不好了。
那么,如何继承和发展“大学精神”,这是摆在每一个大学生面前的问题。
有人把“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
创造精神是“大学精神”的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大学是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而创造性恰恰是人才的核心特。另一方面,大学也创造社会理想,并把这些理想传递给社会成员,通过人们的实践,使理想变成现实的文化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