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毛泽东
学习毛泽东——为中国之崛起而奋斗
我们要在我们自己中间造就出许多个像毛泽东一样的伟人,来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让我们的祖国重新振作,让我们的人民永远幸福安康。怎样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那就是——向毛泽东同志学习。我们说向毛泽东学习,不同于以往的“学习毛泽东”即只是学习他的光辉著作,我们要全方位地向他学习。
(一)我们要学习他的革命的乐观主义,学习他的“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革命豪情,在这“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的危难关头,要树立共产主义一定会在全世界实现的坚定信念,我们要战胜一切困难,而不被困难所屈服。
(二)我们要学习他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工作方法和作风,把发动群众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当前的形势下,我们只有依靠在广大的人民群众才能扩大我们的影响,才能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我们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宣传真正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揭穿一切政治骗子的鬼蜮伎俩,让人民群众知道希望在哪里,未来在何方。
(三)我们要学习他的洞察一切和高瞻远瞩,他所具有的革命睿智。也许这点我们很难做到像他老人家一样。但是“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主要是有这点精神”,在今天互联网存在的条件下,我们也可以发挥我们群体的优势,让我们每一个人的大脑都能及时地和广大同志们交流,让我们每产生一个智慧的火花就把它及时地传递出来,与广大的同志们共享,众人捧柴火焰高,我们一定会燃起智慧的熊熊大火,并把它传承下去。
(四)我们要学习他勇于斗争,而又善于斗争的革命品质。他老人家无论处在什么情况下都没有对革命悲观失望过,但是他的斗争从来不是盲目的、不讲究策略的。在他处于较低的地位的时候,他善于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其它的同志,让他们能够理解自己的正确思想,进而获得他们的支持,团结大多数人,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在他处于权力顶峰,已经无人能撼动他的地位的时候,他又为了广大的劳动人民的千秋万代的根本利益,在自己的晚年勇敢地向官僚机构宣战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五)我们要学习他坚韧不拔的无产阶级革命斗志,以及他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也不屈服的革命精神。毛主席一生中遇到过很多困难,但他从来也没有向困难抵过头,他总是昂首面对,直到战胜困难。他教导我们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光明,看到成绩,要提高勇气。我们一定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不屈不挠,把革命的事业进行到底。
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全国人民彻底推翻压在自己身上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统治与压迫,建立起真正代表劳苦大众的红色的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这
个过程中,毛泽东显示的是非凡的才能,毛泽东的伟大在于他对战争的独特把握,在毛泽东和毛泽东之前的领导人之中,只有毛泽东把共产党从一线生机中拉了出来,也只有毛泽东在战争年代牢牢把握住了权利,把战争引领到他所设想的路上。
全方位学习毛泽东,我们才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走地更稳更远。
第二篇:学习毛泽东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向毛泽东学习现如今,我们大学生正值人生的大好时光,如何向毛泽东学习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毛泽东人格思想内涵丰富, 主要体现在: 探求新知, 追求真理的刻苦学习态度;“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理想与责任意识;积极向上, 寓于进取的人生态度;做“身心并完”之人的成才观念;艰苦奋斗, 顽强拼搏的斗争精神, 以及重视“读无字之书”的求实作风。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向毛泽东学习:
(一)学习探求新知,追求真理的刻苦学习态度
青年毛泽东从少时起就勤奋好学,其学习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求知识,求真理。读书不畏苦,方能得真知。毛泽东除了刻苦读书外,还注意运用良好的学习方法,如不动笔墨不读书;不耻下问,虚心向他人求教;独立思考,不盲从他人意见等。正是由于青年毛泽东孜孜不倦地求学,不断地在刻苦学习中获取新知,探索真理,最终,他的知识大为长进,政治觉悟也大为提高。今天的大学生,要以青年毛泽东为榜样,学习他当年那种发奋读书,勇于实践,使自己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有用之才的精神。一,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热爱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始终保持一种旺盛的求知欲,持之以恒。二,要有务实的学习态度,善于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来增长自己的知识,扩大自己的视野,提升个人的素
质和能力。三,在提高个人素质与能力的过程中,学会创造性地学习。要注重培养个人良好的学习品质,增强开拓创新意识,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人生理想与责任意识
毛泽东在发奋读书、学知识、求真理的过程中,逐步树立起“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理想与崇高的责任意识。如何做到立“真志”,“以天下为己任”呢?毛泽东认为“真欲立志,必先研究哲学、伦理学,以其所得真理,奉以为己身言动之准,立之为前途之鹄,再择其合于此鹄之事,尽力为之,以为达到之方,始谓之有志也。如此之志,方为真志。”他还说,一日未得真理,即一日无志;“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在他看来,青年人树立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理想,有了高尚的社会责任意识,再下苦功倾全力去探求宇宙的真理,将二者结合起来,又付诸自己的实际行动,这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我们学习毛泽东的人格思想,就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明确学习目的,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与价值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密切联系起来,以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为己任,努力寻找个人奋斗和为社会发展作贡献的最佳结合点。真正认识到“有国才有家”;要自觉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中,自愿到艰苦行业去,到边远地区去,用自己的行动回报社会,回报国家。
(三)学习做“身心并完”之人的成才观念
青年毛泽东认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应是德智体全面发展,“身心并完”之人。从青少年时期起,毛泽东就朝自己确定的方向努力。
通过读书学习,增长自己的知识与才干。至于体育,就是要通过各种运动方式,磨砺意志和胆识,培养健康的体魄,保持长久和旺盛的生命力。在毛泽东看来,如果三育并行并重,就能达到古人所提出的智仁勇都齐全的“三达德”的完美境界,把自己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才。
(五)学习艰苦奋斗的斗争精神
青年毛泽东认为,青年人要使自己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有一种精神是必须大力提倡的,那就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斗争精神。处在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的时代,艰苦奋斗的精神仍需发扬。
(六)学习“读无字之书”的求实作风
在毛泽东的人格思想中,还有一种值得效法的品行,那就是重视“读无字之书”、做调查研究的求实作风。毛泽
东不仅重视读有字之书,而且非常重视读“无字之书”——作社会调查。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万事万物而学之”。他又说道:“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为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关于这地盘内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显而易见,毛泽东认为,青年人要担负起改造中国之重任,不可不读“无字之书”,即多作调查研究,向社会实际学习,去了解社会,体察民情。而要向社会实际学习,就必须走出学校,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去考察,通过各种方式,去体验民众的疾苦。
第三篇:学习毛泽东范文
《反对本本主义》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我想这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这就是毛泽东同志的经典著作《反对本本主义》的第一个部分。这篇文章中,我认为这句话是最霸道,又最具情理的,很有伟人的风范,读之畅快淋漓.什么是本本主义?本本主义也就是教条主义。不对具体事物进行调查研究只是生搬硬套现成的原则、概念来处理问题的思想作风。是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
为了能对这篇文章有一点发言权,我又在看完这篇文章后又了解了一下它产生的背景,因为毛泽东文集的大量文稿都是针对具体问题而产生的,毛泽东的这篇文章就是为了反对当时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那时没有“教条主义”这个名称,而叫它做“本本主义”。1930年1月,毛泽东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阐述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5月,在江西寻乌作调查;同时撰写《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8月,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和中共总前敌委员会书记。此后同朱德等人指挥红军连续粉碎了国民党的4次“围剿”.这些胜利体现了共产党人卓越的军事才能,更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革命理论作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教条主义是《反对本本主义》一文的基本精神
文章前面重点讲了实际调查的重要性——“调查就是解决问题”“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文章用了多个感叹号,近乎深恶痛绝的指出了对有些共产党员不深入实际调查的愤慨:“要不得!要不得!”当然也提出了号召“到斗争中去!到群众中作实际调查去!”
看了这篇文章使我学到了要正确地观察事物、解决矛盾,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学懂会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除共产党员外,还有广大群众,学生都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以我们说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调查研究,生活才会更像生活,和谐与进步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事实证明反对本本主义,具有普遍意义。但我们也不能做极端,一味反对“本本”。这里的本本指一般意义上的理论与经验。而这些理论、经验我们还是要学习的,毕竟对我们会有指导作用的。只是一定要将其消化,在运用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况,灵活变通,不走教条主义的道路。
第四篇:向毛泽东学习(范文模版)
一、信仰研究
注1:无我→自我→忘我→无我的思想境界螺旋发展轨迹
无我之境(初)——思想成长的第一阶段,即人没有 “自我”意识的懵懂状态,此时人的思想多为周围环境的映射,儿童时期多数人处于无我状态,其思想完全受父母和社会的影响,尚未形成自己的独立观念。
自我之境(中)——思想成长的第二阶段,人渐渐诞生出“自我”意识,即知道自己与世界的不同,有了独立思考和选择意志,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做事还是为人,开始动脑思考,主动总结内省,此时是内在小系统的构建过程。自我世界分三部分:生活自我意识(我的独立性和控制欲)+事业自我意识(我的未来成长规划)+心智自我意识(我的思维智慧模式)忘我之境(高)——思想成长的第三阶段,当人们越来越拓展自己的生活交际圈和事业活动圈时,渐渐会意识到局限于“自我”的狭隘性,开始有意识做减法,即学会“忘我”,让自己构建一个外在大系统,把“自我”是为生命的一个阶段,事业的一个要素,社会的一个分子,培养整体性的世界观。
无我之境(元)——思想成长的终极是再次回归“无我”意识,达到这一终极思想境界时,“自我”已经完全与“信仰”融为一体,内心有一种“我即天命,天命即我”的神圣感,即个人把自己当成“信仰”在人世间的化身、代言人,是使命感和召唤感在驱动着人传道做事,他坚信自己是正义的,拥有强大的心力和执念去征服一切困难,无论面对什么情况都坚韧勇敢,不屈不挠。
研究成果1:毛泽东的精神世界解析 毛泽东少年早慧,“自我”觉醒较快,而且格局甚大,据说在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入学考试时,作诗《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这首诗通过对青蛙所处的环境和它的形象以及心态的描述,深刻地表现出毛泽东少年时期的远大抱负和博大的胸怀。既对那些富豪子弟嘲讽蔑视,又表达了年轻的毛泽东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尚还朦胧的领导群伦的英雄意识。从事职业革命工作后,毛泽东很快就达到了“忘我”之境,这主要体现为他高超的领导艺术、组织才能,以及大无畏的革命牺牲精神。无论是抛弃知识分子身份,扎根基层,开设农民讲习所、为工人办夜校,还是胸怀开阔,海纳百川,与形形色色的革命者打交道(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军人、流氓无产者、土匪、地主、资本家、反对派等等),团结不同山头的革命队伍,把大家拧成一股绳,整合为一个紧密的团队,这都需要有极高的“忘我”修养才行,如果总是关注“小我”的荣辱得失,不能从大局着眼,从革命事业的发展需要思考问题,就很难摆正自己的位置。一个人的气度,大部分表现在他对自己的定位上。团体就像是机器,任何一个部件都是重要的,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螺丝钉都是必须的。能准确的定位自己,并且专心完成自己的工作,同时不去毫无意义的羡慕嫉妒别人的成就。这才是能担当重任的素质。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毛泽东的“忘我”还表现在他制定的一些列政治主张,例如“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密切联系群众,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培养团队的自省精神、民主风气”等等。
毛泽东的“无我”精神主要体现在他对自己政治主张的坚信和坚持,中国革命活动早期实际上是一个盲目的“试错”探索过程,在旧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庞大,社会关系复杂,工业落后,民众愚昧,传统习俗古老悠久的国度里闹革命,其难度可想而知,兼之面临国内军阀征战不休,国外列强虎视眈眈的情境。革命的生路在哪里?如何应对强大的反革命势力?怎样才能获取胜利等等问题是每一个革命领导者都殚精竭虑、苦苦思考的问题,中共历史上左倾和右倾的惨痛失败教训,以及毛泽东几起几落的个人经历,都反映了这一“试错”过程的曲折漫长和高风险。最后,还是在毛泽东不断坚持,反复说服教育,并且经过大量实践证明,他的“中国特色的革命理论”才渐渐为全党所认同、所接受,成为全党最高的政治指导思想,指引着革命从成功走向成功,从胜利走向胜利。从瑞金走向延安,走到西柏坡,走进北京城,让一个原先弱小的知识分子政党,发展成为拥有百万雄师,能够战胜国内外强敌,最终夺取天下的执政党。
在历史上,发现真理但不敢坚持真理的例子比比皆是,发生这种情况并不难理解,凡是坚持真理都免不了要与外界产生激烈的冲突,著名哲学家尼采说过:任何新生事物,在传统势力眼里都是“恶”的。革命是新生势力推翻消灭旧势力的一场大搏杀,如果没有达到“无我”的境界,革命者就很难确信自己把成千上万的人投入到生死之地的正确性,去摧毁他人和平安宁生活的正确性,与孕育自己的“母体”决裂的正确性„„人都是思想的动物,如果人不能“说服”内在自我相信自己的所作所为代表着正义,代表着真理,代表着必然性,那他是不可能做出任何重大的或残酷的决策。在毛泽东晚年,他发动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毅然率领民众对自己一手缔造的政党和政府“反戈一击”,在他看来自己的战友们背叛了当年的革命誓言,蜕变成为新的腐化官僚统治阶级,工农大众又再一次沉沦到被欺压的底层,对此情形他痛心疾首,甚至不惜以自我毁灭的方式搞“二次革命”,让全党、全军、全民族来一次思想浴火重生。尽管这次社会大试验以失败告终,但无可否认毛泽东这一生一直坚持自己的信仰,永远忠于革命事业,永远站在被剥削的劳苦大众一方,站在绝大多数弱势一方,去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向高高在上的强权宣战,即使他成为新统治阶级的最高领导人也未改变自己的政治信仰——造反有理,革命无罪!
毛泽东清醒地认识到:哪里有压迫,哪里就应当有反抗。而哪里没有反抗,哪里的压迫就没有底线,因为统治阶级的剥削贪欲从来都是无下限的!研究成果2
成功规划与成长动力
成功是每个人都追求的目标,但是在成功的道路上总是充满着干扰的迷雾,以及诱惑的歧途,那么如何才能正确把握前进的方向?什么是可供参照的坐标呢?
通过研究毛泽东辉煌的一生,我们可以总结三个关键要素作为成功规划的原则: 1)外势——外部大势所趋所向,成败之首要因素,违逆大势者必败必亡。
2)内运——内在运程,即个人对自己未来生活、职业、事业道路的选择和规划。3)天性——人的自然天赋秉性,或喜动,或好静,或善于实践,或长于思谋。
毛泽东生活在中国近代社会矛盾激烈,国家内忧外患不绝的大革命时代,他投身参加革命正是抓住的最大的势,这就像改革开放三十年,凡是抓住经商和经济这一大势者无不获得巨大成功。反之,如果革命时代做学问,经济时代搞政治,也许会成功但显然不会是社会上最成功的一族。当然,做任何事都是有风险,参加革命可以让一个农民成为将军,但更可能的是死于战场或伤残退役;从商创业可以让人一夜暴富,也能转眼负债累累。
通晓外势之道,首先不是趋利避害,而是认清社会未来十年、二十年的发展大趋势,然后根据天性来定位自己在大势变化中的位置——是抓住主流,还是把握分支;是充当先锋,还是后发制人。性格外向,善于投机者适合以审视外势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成功之道。性格内向的人一般会从兴趣出发来选择自己未来该做什么,这是一种求诸于内的成功规划方式,它建立在个人优势的积累和自信上。比如,钻研一门学问成为专家学者,修炼自己的职业技能成为精英骨干,专注某项事业做强做大等等。把内运作为成功突破口的人一般不太在意外在变化,他们相信无论社会如何变革,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科研教育这些行业,这些社会需求都不会消失,只要专注于做得最好,社会一定会给勤奋者以丰厚回报的。当然,如果专注于内运经营的同时,能够结合外势,把握好时机节奏、环境地域、变化趋势等因素,也会大大缩短成功的磨合期,反之亦然。
毛泽东作为一介书生,在革命这项高风险的事业中,能够发挥所长,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分析研究,总结创新,提出一系列实用性强的革命理论,指导全党全军不断走向胜利,这就是他为什么被推举为领袖的原因。毛泽东的内运是他感兴趣革命思想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同时不断实践自己的思想智慧,最终把自己修炼成革命团队的“大脑”,他的内运与外势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假设在商品经济时代,作为一个理论家的毛泽东,如果不喜欢赚钱的话,他也就只能成为一个教书匠,或许会是一个优秀老师,但不可能成为儒商。
毛泽东天性好斗,胸怀大志,激情浪漫,富有社会想象力。如果用思维脑型来分析的话,他是唐僧与孙悟空的混合体,而且孙悟空脑型为阳,唐僧脑型为阴。这种天性的人喜欢参与激烈的竞争,而且头脑极其聪明,胆大心细,勇敢冷静,不畏险阻,故能成为雄狮一般的领导者,能够带领团队不断打胜仗,让人不由自主产生敬佩崇拜。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历次关键时期都能把握到准确大方向,带领团队一次次神奇地跳跃式发展,这与他的敏锐的洞察力、独特的创造性和革命浪漫激情密不可分的,没有他的鼓舞、带领、推动,中国革命也许会死于初期的挫折失败,也许会止于地方根据地,也许会因为谨小慎微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才能夺取天下。
天性在成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做事的节奏如果和天性相违背,可能就会因为快慢不协调而失败,比如性格内向的人就喜欢按部就班地发展,如果事业发展的节奏过快,他就会有失控的感觉,常常会焦躁失措。同样性格外向的人则无法忍受缓慢的发展节奏,总希望抓住有利时机,甚至创造条件获得一种超常发展,这种性格就像一团烈火固然能瞬间将事业轰轰烈烈做大,但也可能会因为违背客观规律,而遭遇失败挫折。毛泽东在早年还能谨慎地听取他人的意见,控制自己的激情冒进,但到了建国期间就渐渐变得刚愎自用,听不进去批评,总希望在有生之年完成中国经济和政治的飞跃发展,将千百年来的旧社会习俗彻底改造,结果因冒进而犯了一系列重大的失误。
尽管天性是很难改变的,但通过实践修炼人们还是可以使之优化,弥补一些短板漏洞。比如性格内向、懒散消极、谨小慎微的人可以通过扩大社交面、信仰激励、积累经验等手段来锤炼心智,让自己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时代的发展。毕竟,没有人能够不战而胜,要想在社会上获得成功,我们就不能迁就天性,而应当修正天性来适应社会。
性格内向与性格外向无所谓好坏,但具体到激烈竞争的环境中,性格外向的人就占优势,性格内向的人就常吃亏。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个人要想站在成功金字塔的顶端,对某些个人天性就必须进行改造使之嵌入到成功者的心智模式,而这个磨合过程越早完成,成功的几率就越大。
成功来自行动,行动需要有动力。想获得的成功越大,遇到的阻碍就会越多,所需要的动力就越大。在初期,人们追逐成功的行动往往是靠一时激情或环境所迫,当激情消耗殆尽,危机压迫也解决后,人们就会进入职业倦怠期,丧失了持续进取的动力,而仅仅是靠惯性运转。那么,如何解决成长动力高效和长效的问题呢?纵观古今中外的案例,我们会发现终极秘密就在于内在精神世界的建设和升级。
毛泽东对红军队伍的教育注重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个士兵明白为什么作战,为谁牺牲?最初是以“打土豪,分田地”这个最基本的物质欲望来激发穷苦农民的自我意识,然后以“穷人的军队,为劳苦大众作战”的信仰提升士兵们的崇高神圣意识,使之走出小我局部系统升华到更高的大我整体系统层次,即达到“忘我”之境。最后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教育,让人们理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发展轨迹,社会更替的必然性,让全党全军坚信自己所作所为的正义性和胜利成功的必然性,一切反动派和阻碍失败的必然性。从哲理逻辑的高度巩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信心,使之达到“无我”之境,不会因为其“破旧立新”活动而心存内疚感。一个阶级推翻消灭另一个阶级必然是伴随着暴力、流血、牺牲,没有坚强的心力是很难承受对好人的批斗,对万千人的屠戮,对自我的牺牲,当党性与人性产生冲突时,唯有逻辑圆融无缺,坚不可摧的信仰,才能安慰个人脆弱的灵魂,使之消除各种负面情绪影响,继续坚持传道之路。在历史上无数次的造反革命中,一般的模式是煽动少数高层人士,然后裹挟大量愚民冲锋陷阵,以生死威胁,以金钱诱惑来打天下,唯有毛泽东反其道而行之,坚持教育民众,发动民众,依靠民众,耐心做大量细致的思想工作,把党支部设在连队上,实行生活民主、组织民主、军事民主等政策,让每一个基层团队成员的主动性都得到激发和释放,并不断提升他们的思想觉悟,使之成为英勇无畏,具有牺牲奉献精神的革命战士。
毛泽东是这样教育组织团队,也是这样自我教育的,正是因为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对自我成长轨迹的深刻体悟,所以才能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团队培训教育方式方法。
二、组织研究
研究成果1:团队组建与团队优化
毛泽东是如何组建一支革命团队呢?但当时的情形下,造反是一项高风险的职业,为什么还有人愿意参加呢? 原因1:求活
当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当兵吃饭是许多赤贫阶级的不错选择,参加红军与参加其他军队对穷人来说并无太大区别,而且红军的纪律严明与官兵平等氛围更能吸引人参与。尽管当兵有生死伤残的风险,但在不得好死与不得好活之间,绝大多数活不下去的穷人还是宁愿选择不得好死,也不愿苟延残喘,不得好活。
今天,80、90后选择某个公司入职,首先想解决的也是“求活”问题,即拿工资干活,自己先养活自己。这期间自然或有选择比较,那个公司的待遇高就去哪个公司,红军之所以在初期吸引的对象是赤贫阶级,是因为他们给不了高薪酬、高福利,所以大多数富家子弟会选择投奔政府,参加正牌军队。所以,在一个小公司成立初期,不要期望能招来什么精兵强将,在有限的薪酬体系支撑下,能选拔到相对素质比较好的人即可(诚实、肯干、质朴、不油滑、无恶习等)。相反,如果招到素质比较优秀的人,而他又看不到公司的发展前景,就会不安心工作,总想跳槽,这反而会破坏团队的稳定性。原因2:个人成就
加入团队,解决温饱这第一个需求后,人们自然会追求更高的目标——个人成就,一个团队如果不能为团队成员提供这样一个平台界面,也是很难凝聚团队人心的。在团队中,个人成就的实现一般体现在三个层次:
1)团队成就实现——即自己的团队不断打胜仗,规模不断扩大,一天天在发展,这会给每一个团队成员带来非常强烈的成就感,因为他们见证了一项事业的创建和完成,就像建筑工人盖起了一座高楼大厦一样。
2)团队中待遇的提升——争强好胜,被他人尊重是人之天性,团队要为成员设计很好的成长阶梯和通道,无论是技术人才还是管理人才,无论是埋头苦干的人才还是成绩突出的人才都要考虑到他们地位提升需求,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感受到团队对自己的关注,体验到自己在团队中的成长性。对此毛泽东采取的办法是,对成绩突出,能力强的年轻人大胆破格提拔,把他们送到更高的职位上。对普通士兵则抓优秀典型,记功算绩,开会表扬,奖章彰显。开辟了军队上升通道、党内上升通道、政府上升通道,物质刺激与精神刺激并行,但更侧重精神奖励和表彰,主要靠激发人的荣誉感而不是物质贪欲去做事。在企业经营中,要经常打仗(运作业务项目),不光要打外仗(外出赚钱)还要打内仗(内政做事),只有发动一场场战役,团队成员才有成就感、胜利感,让能力有用武之地。团队也可借此对成员论功行赏,提拔选才。因此,高明的领导者首先是一个擅长设计运作项目的“导演”,让团队成员不断有事做,有成就感,并能感受到团队的活力。通常项目有营销项目、产品项目、娱乐项目、考核项目、竞赛项目等。
企业所能提供的成长通道平台首先取决于盈利收入越来越多,这样才能有物质和福利奖赏,其次是规模发展越来越大,这可以提供更多的职位空间,再次是各种项目完成后的简单、经常性、即时的短促奖励表彰,而这才是企业经常性的工作,也是团队成员能时时感受到的成长激励。
有形的是有限的,无形的是无限的,因此物质刺激是有限的,超过一定边界就不起作用了,而精神刺激是无限的,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无限多的选择。
刺激的秘诀在于物质刺激与精神刺激之间的承接,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物质刺激最终过渡到精神刺激,终极归因于精神刺激,即受到奖励是因为做正义的事、做勤奋的人、做无私奉献等等,让个人因物质奖赏带来的喜悦情绪升华到更神圣伟大的崇高境界。
3)个人专业技能提升——能力的提升仍旧属于一种自私性质的奖赏,在这个平台上能学到本事是许多团队能留住一些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原因,为了能力提升他们可以忍受低薪、艰苦劳作、压力大、恶劣环境等因素继续工作,但是如果不能将这种能力奖赏及早转化为对团队的忠诚度、对更伟大事业的奉献精神,这类人还是会学成本领后迅速离开。从这一点上来讲,团队领导者的打胜仗本领和人格魅力是留住精英人才的关键,团队不能发展壮大总是从失败走向失败,沉沦于低谷之中,而领导又没有鼓动力、感召力,自然人心涣散,队伍就越来越不好带了。在井冈山时期,林彪曾写信问:红旗还能打多久?对此毛泽东针对革命低谷时期人心涣散,悲观迷茫的状况对革命未来的光明前景作了史诗般的激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出发,阐明了中国革命必须坚持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必须用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基本思想,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前途。
“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之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地平线上遥望海中已经看得桅杆尖头了的一支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岭〔巅〕远看东方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燥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团队组建的第一步是招兵买马,在这个阶段要“低标准”与“严要求”相结合,“低标准”即不求有才,但求有用。“严要求”即不认同企业理念、不符合团队文化的人坚决不能要,否则招进来也是不安定因素。团队组建的第二步是留人与育人,在这个阶段要为团队人员设计好用武之地和上升通道,通过打仗,打胜仗坚定团队的凝聚力,通过考察、培训、提拔、表彰、奖赏、惩罚等方式育人,需要注意的一点企业最好的育人方式就是让成员们从事艰苦劳动,提升做事的数量、加大做事难度,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明白承担更高职位需要付出的超常精力和承担的巨大压力,而不仅仅把升官与发财联系到一起,眼睛直盯着物质待遇,看不到其他。
团队的优化是贯穿于前两个阶段的主线,企业要保持一定的淘汰率才能保证团队血液的新鲜度,因此吐故纳新是团队必须经常做的事情,对此领导者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不能用友情、亲情来代替企业的取舍标准。另外让团队成为学习型组织也是企业领导者时时刻刻的职责,而要做到这一点领导者自己首先要有强烈的学习进取意志,敢于不断打碎旧我重塑,甘于打破自己的舒适区,二次革命,三次革命„„通过自我否定提升到更高层次境界。
团队成立后,它的使命方向就是不断发展壮大,由地区企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这不仅仅是领导者需要具备的豪气,也是企业拥有活力的必然,因为一旦企业停止了成长,它必然会诞生各种“老年病”,必然失去活力走向衰亡。明白了这一点,领导者就不能把自己的物质收入或个人功业目标作为企业的发展目标,任何的个人目标必然都是有限的,会给企业发展“自我设限”,领导者只有不断修炼“忘我”、“无我”的境界才能真正将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事业之中,才能认识到企业的发展基因是无限的,是需要一代一代人的努力方能建成的宏伟事业。明悟此理,自然能心平气和,不急不躁,坚持不懈完成自己应尽的职责,承担自己的那一份使命,让人生过的有意义和有价值。研究成果2:组织架构设计原则 如何设计组织的架构,才能使之运转良好,基业长青呢?
首先,确定组织存在的意义,要做什么事?搞清楚即组织的目标是什么!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确认自己的目标就是代表广大工农的利益,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国度,其始发愿就甚大,直指最高统治权的获得。当然,人们在成立组织之初,尤其是文人做事都喜欢好大好空,无限上纲上线,多半会犯志大才疏的失误,目标定的遥不可及,难以实现,最后不了了之。目标的设定应分近期、中期、长期不同层次,要结合自己的实力来设定可执行的目标,违背此原则制定出来的目标注定在先天上就是失败的,所谓“量力而行”就是这个意思。同时也不排除在某些特殊的情况和机遇条件下,可以获得超常的、跳跃式的发展速度,决策艺术就在于一方面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不做妄想。另一方面要胸怀大志,敢于冒险搏取胜利,不因谨慎小心而自我设限,错失良机。当然,任何冒险都有一个基本前提,要保留翻本的资本,不能做孤注一掷的豪赌。除了目标明确宏大外,更重要的是严明的组织体制建设,没有它理想目标就缺乏强有力的支撑。中国近代史上,政党多如牛毛,最后唯有共产党能一扫群伦,夺取天下,就在于其组织体系科学高效和强有力。
组织体制的建设是根据目标衍生出来的,它分两部分:
1)定结构,即组织有哪些职能部门岗位,一群人散乱聚集在一起是形不成组织的,必须要有职能分工,就像有机体的器官分化一样,每个细胞各安其位,才能形成宏观的整体组织结构。
2)定规则,即组织的取舍奖惩管理制度,它的作用是塑造组织的“场”,吸纳周围认同组织理念和规矩的人,排斥“非自己人”,让组织保持纯洁性。同时,奖赏提拔优秀分子,贬斥批评落后分子,让组织内部形成生生不息的流动性,最后达到动态调整优化的目的。
定结构和定规则的工作完成后,剩下的就是监督执行,任何制度都要靠人来维护,如果不能做到时时督促,纪律严明,令行禁止,那么再好的制度也不过是一纸空文,许多组织不是没有好的结构和规则而是没有人去监督,去教育,去激发团队成员遵循制度。
另外,许多领导者不愿意做大量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结果在没有广施仁德的情况下,在威信未立的情况下,就简单粗暴地利用手中的权柄“大开杀戒”,结果非但没有凝聚整肃团队,反而搞得人心惶惶,团队效率低下。
择优者为首,是一切生物群体的本能,在一个团队中,领导者一定要在组织目标的主业方面具备优秀的本领,这样才能让下属信服,建立权威。比如在学校里,班长就应当学习成绩优秀,没有这一素质他是无法获得同学们信服的,说话就没有分量。在共产党里,毛泽东如果不是在军事指挥、组织建设、理论创造等多方面具有出众的本领,他也不会三起三落,最终还是牢牢坐稳最高领导职位,这个“大班长”李立
三、周恩来、朱德、陈毅、王明、博古、张闻天都没有坐稳、坐住,主要就是因为本领不足以服众。
由此看来,领导者的本领,尤其是专业本领,带领团队“打胜仗”的本领是掌控驾驭组织结构和组织规则的“内权柄”,没有本领光靠上级授权或拉关系选举产生的领导者最终还是坐不稳领导位置的,也无法行之有效开展各项工作。
三、军事研究
注1:正——以强胜弱;奇——以弱胜强。研究成果1:战争规律与军事艺术
战争有两种形态,一种是以强胜弱,兵精将强,粮草充足,军纪严明、装备先进,无须什么谋略也足以胜敌,所谓“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阴谋诡计都是不起作用的”就是这个意思。这种堂堂正正之战通常没有什么精彩可言,吸引不了人们的眼球,但它的确是制胜之本,任何战争获取胜利都无法违背这一基本原则。以弱胜强是一般人喜闻乐道的战争形态,它符合了人们的猎奇心理,不过这也恰恰说明了“以弱胜强”不是战争的常态,普遍规律,而是一种特例,特殊规律。
毛泽东的军事指挥艺术中最闪耀夺目就是他“以弱胜强”的智慧,从井冈山一小块根据地开始,屡战屡胜,不仅战胜了打败了国内的敌人,也打败了国外的敌人,不仅擅长国内作战,而且还走出国门同样战无不胜,这堪称世界军事历史上的一个奇迹,在热兵器时代他是绝无仅有的军事大师第一人。那么,是不是因此我们就可以认为毛泽东改写了一般的战争规律常识了呢?显然这种观点是不客观,不科学的,基本的战争规律常识是不会因任何人而改变的,这就像物理学公理不会因人而变一样,之所以会出现特例是因为人们创造了特殊的条件,以另类方式呈现了基本规律,比如水往低处流是常态,但人们利用虹吸原理可以实现水往高处流的“奇迹”,但这一特例在更大的宏观尺度上还是没有违背水往低处流的基本原理。
毛泽东的军事指挥艺术在于他深刻的洞察力和伟大的创造力,通过将“正”与“奇”这两个对立面有机地统一为整体,像玩魔方一样在战场上创造了各种有利态势,一方面遵循了“以强生弱”的战争规律,另一方面又实现了“以弱胜强”的军事目标。
毛泽东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奥秘就在于其深厚的唯物辩证哲学思想修养。如果我们把战争划分为战前、战中、战后三个阶段,通过分析可以看到无论是在哪个阶段,毛泽东始终在营造“以强胜弱”的态势,最后打败强敌不过是一个成果,“成果”固然耀眼,但“成因”更值得人们研究。
毛泽东军事求胜模式解析 A、战争前阶段
整体战情——注重全面的情报搜集分析,深度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做到知己知彼(敌情、我情、时间、地点、变化、目标)(有什么兵力,打什么仗)(把敌人和我方的优势劣势都算计到、都利用到)
游击战略——采取非线性战法,在谋划布局时采取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竭力抑制敌之所长,不与敌之所长接触,置其于无用武之地,同时发挥我之所长,把敌人拖入不熟悉、不适应的作战模式,以此核心原则来设计 “以弱胜强”的总体战略模型。歼灭战术——具体到短兵相接时,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原则,以强胜弱,以十打一,速战速决,同时从敌军处缴获补给装备,避免消耗战,要求打一次“赚”一次,小本经营折损不起,故须“审慎初战”,选择必胜的目标,不战则已,战则必胜。
兵民体制——在我方军力远远弱于敌方的情况下,必须寻找外力外援来平衡敌我实力的差距,一般的军事原则是借助天时、地利,而毛泽东则将“人和”因素发挥到极致,他所创建的人民战争理论实质上是一种“总体战模式”,即将民众动员起来,不仅成为战争的后援,还直接融入到战争之中,提供情报、提供隐蔽、提供战力等。当然,这首先需要军队得到人民的热烈拥护,然后才能将其纳入到人民战争组织体系中,构建总体战争局面,让敌人淹没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正规野战军+地方部队+民兵+作战辅助组织)党军建设——再好的战略战术也需要人来执行,因此毛泽东非常重视人的因素,坚决反对“唯武器论”,而且在当时困难的局面中,在只有小米加步枪弱势装备情况下,也只有将人的主观能动性因素发挥到极致,才能弥补“硬件”不足的天然缺陷。那么,如何将普通的常人培养成英勇无畏的钢铁战士呢?毛泽东的做法是思想觉悟教育,通过“无我——自我——忘我——无我”的革命理论灌输,让每个士兵理解为谁作战,为什么牺牲。为了实现这目标,把党支部建立在连队上,让党性教育融入到士兵的日常生活中就成为必然选择,通过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示范,以及长期不懈的思想培训,共产党的军队成为一支打不垮、打不散、打不烂的军队。无论面对什么困难,人民的军队都具有极强的主动作战意识,毫无畏惧敢,死战到底。
综上所述:在战前,无论是在宏观层面,还是在微观层面;无论是在有形层面,还是在无形层面;无论是在直接层面,还是在间接层面;无论是在整体层面,还是在局部层面„„毛泽东高明地运用辩证法,化腐朽为神奇,营造出我强敌弱的态势,为作战胜利的必然性设计了牢固的逻辑因果链。B:战争中阶段
(局部)歼灭战——局部集中我方兵力,人海战术,攻坚挫锐,强击破敌。
(快速)伏击战——遵循势险节短的作战原则,借助有利地形出其不意打击敌人。(长距)运动战——诱敌深入,分散敌方整体兵力,拉长战线,迫敌暴露缺陷弱点。(战略)游击战——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置敌强项于无用武之地,改变作战常规。(动态)防御战——内线与外线相结合,敌进我进;多层次阻击,多模式阻击。
综上所述:在战中,毛泽东创造性地对传统战法进行革新,使之能适应我方武器装备落后不足的现状,同时又最大限度抑制敌方武器装备的长处,在短兵相接的阶段营造“我强敌弱”或“敌我平等”的战斗态势,这五种战法中游击战是灵魂,它贯穿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在战略层面体现为非线性作战模式,在整体态势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避免与敌军的强项和熟悉的作战模式发生接触,让敌方有力使不上,让我方通过机动灵活的运动或变化,找到有利战机,实现避实击虚的,逐步消灭消耗敌方战争势能目的。红军时期的游击骚扰、诱敌深入,抗战时期的破袭战、地道战,解放战争时期的苏中据守、延安弃守,抗美援朝时期的坑道战等等都是战略游击战的具体体现,即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使敌军优势无用武之地。C、战争后阶段
赏罚分明——树立典型,表彰先进,选贤任能,大胆提拔年轻人。
军事研讨——战后总结会,兵教兵、官教兵、兵教官,建设学习型组织。
政权建设——军队是播种机,是地方政权的保障,战后帮助建设根据地,播撒革命火种。士兵教育——对于自愿参加革命军队的穷人和敌军俘虏,开展系统思想教育转化工作。优待俘虏——对敌军俘虏优待,不打不骂,做思想感化,削弱其二次抵抗斗志。
综上所述:在战后阶段,毛泽东所领导的队伍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更胜敌军一筹,不仅让军队作战素质越打越强,部队规模越打越大,也使得根据地规模不断扩张,战争的物资和兵源支撑潜力不断增强。
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奥秘
1、将战争的“正”与“奇”有机结合为一体,运用辩证唯物哲学思辨,营造种种条件,将战争之“正”通过“奇”的形式展现出来,设计了一个个高明的战略模式和战术模式。
2、在战前、战中、战后这三个阶段,毛泽东都严格遵循了“以强胜弱”的基本战争原则,最后实现了“以弱胜强”的战争目标成果。
四、思维研究
研究成果1:毛泽东的主要思维方式
主次论——抓住重点的少数关键解决问题,二元模型,利害、得失、进退;三元模型,左中右,上中下
整体观——全局意识、宏观意识、协调意识 发展观——过程意识、变化意识、螺旋意识
能动论——主观能动性,内因决定外因,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
矛盾论——对立、统一、转化关系/敌人的强大是我们的助力/有一种胜利叫失去,有一种失败叫占领
研究成果2:毛泽东的辅助思维方式
客观思考——实事求是,注重量化和深度的调查研究,要求知己知彼。联系思考——普遍联系观,重视联系的分析、调整、组织等手段。换位思考——善于揣摩人性,善于鼓动人心,善于调动敌人。乐观思考——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无所畏惧,敢于斗争。信仰思考——信仰明确坚定,为穷人打天下,实现共产主义。
五、功过研究
注1:对待历史人物的三个层次
A、庸人听史——平庸常人对历史人物关注属于外行看热闹性质,好听传奇逸事,对其印象都来自史书的评鉴,来自社会的舆论宣传,自己缺乏鉴别能力,也没有独立的思想观点。B、书生论道——有独立性格和思想的知识分子通常喜欢臧否人物,褒贬历史,常常能逻辑严谨,自圆其说,提出一家之言。不过由于没有实践经验和身体力行,这种“是非式论道”多流于清谈玄理,没有多少实用价值。俗话道:事非经过不知难,知识分子的纸上谈兵,挥斥方遒,勾画的美好道理在现实实践中往往会碰得头破血流,一败涂地。
C、英雄取经——对于那些有真本事的英才与雄才,他们对历史人物的关注点更多是汲取经验教训,借鉴智慧方法,以此来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难题困境,而不太关心是非对错。这种态度固然有些功利,但也最贴合实际实用,远高于前两者,毕竟学习才能提高,才能更好的做事。
注2:评价功过的标准
A、功过对外的相对性——现实中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情况,只要存在着利益之争,就必然会有对立的观点立场,当一个民族征服另一个民族,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必然会产生流血暴力冲突,必然会有获益者和受损者,因此功过往往是相对而言的,对谁有功,对谁有错,关键是要看你站在什么立场上评价,所谓“屁股决定头脑”就是这个道理。有背叛阶级的个人,没有背叛利益的阶级。
B、功过对内的成本性——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成本的,比如打仗获胜是会死人的,不仅有敌军人员的死伤,也会有我军人员的死伤,这就是成本。许多人在评价功过时错把必要的成本,探索的学费当成是“过”来看待,这是愚蠢的书生之见。世界上不存在无本万利的情况,要有收获就必须有投入,有损耗、有牺牲,能做到收入大于支出就算是成功,能够80%做到成功已经可以称之为卓越了。注3:政治家的三个层次
A、一流政治家——开天辟地,力挽狂澜,颠倒乾坤,创造新的格局,新的潮流。B、二流政治家——洞察潮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推进加速事物的发展进程。
C、三流政治家——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投机取巧,随波逐流无所作为。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那。
研究成果1:毛泽东的功绩 1)
对中共的功绩
A、革命指导理论创新——党建理论、军事理论、政权理论、经济理论。B、红军时期——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领导中共从失败走向胜利。
C、抗战时期——深入敌后抗日,发动群众、打击敌人,实现根据地爆炸式增长。
D、解放战争时期——高瞻远瞩,英明指挥,敢于决战,大大缩短了解放全国的时间。2)
对新中国的功绩
A、颠倒旧的阶级体制,让工农成为统治阶级,提升了他们的政治和经济地位,改写了大多数穷人的命运。
B、通过强有力的手段加速新中国的工业化转型,让中国成为一个强国。
C、统帅指挥了一系列对外战争,而且战无不胜,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印度战争、珍宝岛战争,大大提高了民族自豪感,为中国赢得了国际尊严和安定的建设环境。
D、建立了完善的政府、农业、工业、服务、医疗、教育等体系,基本解决了一个大国人民的衣、食、住、行等生存问题。E、重塑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一扫传统的消极麻木,自私自利,愚昧软弱等民族性,激发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理想主义、勇敢斗争意志、积极主动精神、社会参与热情、公共道德素质等。
3)
对中华民族的功绩
A、毛泽东的精神贡献:坚定的革命信仰、乐观的革命心态、勇敢的革命意志。B、毛泽东的智慧贡献:在军事、政治、经济、艺术等领域的理论开创和成功案例。所有这些思想财富对中华民族未来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思想宝库中最重要的遗产。纵观历史,任何一个没有英雄伟人的民族都是没有传承和未来的,都会失去凝聚力渐渐泯灭于历史长河。
客观地讲,毛泽东的功绩与过失都是相对的,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团队领导者的问题,所有的成绩都有他的战友们的贡献,所有的过失也有集体决策的责任。但作为主要领导人,尤其是考虑到他在党内党外无与伦比的权力和号召力,因此无论功过他都要负主要责任。
六、人性研究
研究成果1:毛泽东的人性解析
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刘邵在其所著《人物志》中,将英才与雄才做了详细的划分和描述: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
毛泽东一封信中曾谈到了自己的“自信”与“不自信”的问题,第一次谈起了自己的性格特点,他说:“我是自信而又有些不自信。我少年时曾说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可见神气十足了。但又不很自信,总觉得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我就变成这样的大王了。但也不是折中主义,在我身上有些虎气,是为主,也有些猴气,是为次。” 通过毛泽东自己的体会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在他身上雄才与英才的天性是同时存在的,而且雄霸之气为主,聪灵之气为辅。早在长沙第一师范求学时期,毛泽东就敢带领200娃娃兵和警察用计收缴溃兵枪支千余枪支。一师师生无不称赞毛泽东“一身是胆”。从事职业革命后,毛泽东的生存环境总是处于强敌压迫的危险状态,所走的是一条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武装割据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特殊的环境和成长经历铸就了他超常的胆略,卓越的智谋,其雄才与英才天赋同时得到培养锻炼,最终造就了他“领袖”式的人格模式。中国的传统知识分子一般注重知识学习,视体力运动为卑贱之事,而毛泽东则主张“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他受老师杨昌济的影响很大,杨昌济先生是一位学贯中西,纵横古今的学者,在日常生活中,他刻苦磨练自己的意志,坚持冷水浴等。毛泽东即受此身教,纵使冬日寒冷仍坚持到寝室旁的冷水井打水洗冷水浴,毛泽东认为“冷水浴足以练习猛烈与无畏,又是足以练习敢为。”
英国当代诗人西格夫里·萨松曾写过一行不朽的警句:“In me the tiger sniffe the rose.”余光中把它译成中文,便是:“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 毛泽东内心的猛虎表现为远大的志向抱负,以及身体力行的革命实践活动,这其中既有无畏、好斗、敢于牺牲自我,也有铁血、冷酷、不吝牺牲战友。在他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的一生中,被他征服打败的对手除了有国内与国外的敌人,也有党内与党外的反对派和挑战者。无论在这个过程中所发生事件是对是错,有无冤情,但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毛泽东的意志极其强悍,信念极其坚定,需要斗争时敢于充分释放内心的猛虎出闸,听从内心的本能召唤,使身心充分合一,而不像庸俗的政治家那样瞻前顾后,犹豫不决,软弱胆怯,惧怕冒险牺牲。
毛泽东内心的蔷薇表现为细腻深刻的人心洞察能力和诗人一般的浪漫幻想,这一方面使他善于体察民情,善于鼓动人心,善于调动敌人,另一方面形成了他气魄格局宏大,不计较世俗的、眼前的利害得失的习惯。
评:类似于毛泽东的人格天性也许以后还会出现,但其人格模式是不可复制的,对一般人来讲最大的启发意义在于学习如何整合矛盾的天性,如何培养残缺的天性,让自己的人格发展更加圆融,在允许的情况下既培养自己的雄才素质,也锻炼自己的英才素质;既释放猛虎天性,也呵护蔷薇天性。
2103年十月一长假,与以太科技公司总裁林明贵先生二次论道,主题《向毛泽东学习》,从六个方面解读解析毛泽东的伟大之处,此次论道的进步之处在于双方都有比较强烈的实用实战意识,尝试运用研讨的结论指导自我做深刻内省,以及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在相互交流过程中,如琢如磨,彼此启发,收获颇丰。在高强度的思维智慧碰撞同时,还做了高强度的体能训练,每天打乒乓球3个小时以上,扣杀推挡,挥汗如雨,感觉畅快淋漓,若获新生!感怀:新生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老子《道德经》第十五章
第五篇:跟随毛泽东学习领导艺术
跟随毛泽东学习领导艺术
伟人毛泽东,值得今日国人认真学习。他注重调查研究、关心人民群众、方式灵活多变、放手使用人才、思路超前独特......一代伟人毛泽东,令人敬佩啊!
-----诸葛道熹
张学道:毛泽东的领导艺术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前不久,笔者悉心拜读了《毛泽东的领导艺术》一书。总体感觉,毛泽东的领导艺术的科学内容是多方面的,学习好、领会好毛泽东的领导艺术,对于加强干部能力修养,指导、推进我们的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关于毛泽东的领导艺术,笔者认为,可以从六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
第一,善于调查研究,正确地认识中国国情,是毛泽东领导艺术的基石。善于调查研究是领导者获得成功的重要领导艺术。毛泽东一生注重调查研究,科学的调查研究,是他审时度势、多谋善断、实现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诸葛道熹:调查了解才能把握真实情况。
1929年至1930年上半年间,党内存在着“左”倾思想和“左”倾政策。1930年5月,毛泽东针对这种情况,在江西寻乌进行了20天的调查,并总结调查研究的经验,从哲学高度进行理论概括,写下了《调查工作》。当时,这篇文章由闽西特委翻印,在红四军中和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广为传播。革命队伍中,无论是干部,还是士兵,都知道毛泽东的一句名言:“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后来,由于作战频繁,很多资料难以保存,这篇重要文章也在反“围剿”中失传了。直到1957年,福建省上杭县农民赖茂基,把自己珍藏了27年的油印小册子《调查工作》,作为革命文物贡献出来。毛泽东听到这个消息异常高兴,说就象失散了多年的“孩子”又回到了自己的身边。1964年6月,《调查工作》收入《毛泽东著作选读》公开发表,毛泽东为它改了一个名字叫《反对本本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多年从事调查研究工作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概括,从思想理论上阐明了调查研究在领导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和科学方法,批判了当时红军队伍中一部分人安于现状,不求甚解,墨守成规,迷信“本本”,而不愿到群众中去作实际调查研究的错误倾向。可以说,坚持调查研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是毛泽东领导艺术的精华所在。
第二,善于把握主要矛盾,抓住中心环节,兼顾全局,是毛泽东领导艺术的核心。俗话说:“十个指头不一般齐”。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总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有一个是主要的矛盾。确定何者为主要矛盾,不能依主观想象,不能凭个人所好,而是依据对客观现实的科学分析得来的。诸葛道熹:抓住关键点,就是抓住灵魂。
解放战争时期,辽沈战役的关键在哪里?毛泽东同志及其战友科学地分析东北战场敌军的情况:四十八万敌军分别固守在长春、沈阳、锦州等几个大城市里,正处于顽抗逃跑的犹豫状态中。如果先打长春,就会把沈阳、北宁线上的敌人放跑,增加解放全中国的困难;如果先攻取锦州,就切断了东北与关内的联系,造成“关门打狗”的形势,为整个战役的胜利创造有利的条件。由此可见,先打锦州是辽沈战役的关键。战局的发展完全证实了先打锦州是牵住了辽沈战役的“牛鼻子”,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宏伟的气魄和卓越的指挥艺术,主要矛盾了然于胸,每一步都服务于重点或全局的战略。
第三,善于科学决策,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是毛泽东领导艺术的关键。领导者的主要职责之一是决策,毛泽东的决策艺术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它植根于中国革命这片沃土之中。他高瞻远瞩,思维敏捷,灵活机动,因地制宜,在中国现代历史舞台上,导演了一幕又一幕波澜壮阔、威武雄壮的活剧:到农村去设“大本营”,建立革命根据地,由此,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得以确立;长征路上,四渡赤水,智调滇军,转危为安,跳出重围;透过抗日烽火,把握客观规律,预测到持久抗战的三阶段,中国一定能取得胜利;一身系天下安危,毅然赴重庆谈判,针锋相对,坚决同蒋介石的独裁内战行径作斗争;指挥千军万马驰骋中原大地,适时发动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战。
毛泽东在其领导的决策活动过程中,非常重视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和灵活性相结合。在原则许可的范围内,因时而异,因地而宜,灵活机动。诸葛道熹:激动灵活,随机应变,是毛泽东的大智慧。
第四,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知人善任,是毛泽东领导艺术的保证。毛泽东的思想政治工作艺术可以概括为:疏通引导、注重说理、善意批评、坚持民主、以情动人、用先进事迹感染人、用通俗生动语言谈心对话、领导做表率、制度建设等。在选任干部方面,毛泽东具有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和知人善任的领导艺术。他认为,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是出注意、用干部这两件事。领导者必须善于识别和使用干部,善于爱护和培养干部。毛泽东借鉴古代用人之道,提出德才兼备的标准和任人唯贤的政策。他善于根据斗争任务的需要,果断地组织干部和建立领导核心;坚持“五湖四海”,团结广大干部;善于运用辨证的观点识别人才,并能用人所长;具有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护人才,以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磨练人才的独特风格。
在知人善任方面,选用罗荣桓便是一个例证。1930年春,毛泽东为安排红四军政委一职颇伤脑筋,他需要为23岁的军长林彪选择一个合适的搭档。林彪打仗灵活,但个性强,不愿听别人批评,平时沉默寡言,别人很难同他共事。经过毛泽东的慎重考虑,终于选中了罗荣桓。罗荣桓是个老实人,在开辟井冈山根据地的斗争中,毛泽东发现了他许多可贵的素质:凡是要求战士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打仗时冲锋在前,退却时掩护在后;行军时为病号扛枪,宿营时下班查铺。罗荣桓走马上任,开展了生动活泼又扎扎实实的政治工作,使全军指战员始终保持非常旺盛的战斗情绪。性格褊狭的林彪也感到没有什么好挑剔的了,于是,军长和政委相安无事。毛泽东发现的这位人才,成了人民军队政治思想工作的巨匠,是军队政治干部中唯一获得元帅军衔的人。诸葛道熹:人才是事业成功的基础。
第五,善于做群众工作,一切为了群众,相信和依靠群众,是毛泽东领导艺术的灵魂。在江西瑞金沙洲坝,至今还传颂着毛主席打井的故事,井台上竖着一块纪念碑,上刻着两行醒目的大字: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毛泽东在1934年所写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指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的问题,从土地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群众生活的问题,都应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总有些人把关系到群众具体利益的事情,看成是“小事”,认为它琐碎,不值得为它花工夫。毛泽东能够设身处地地体贴群众,想群众之所想,解决群众的具体困难,从而使广大群众认识到他是代表他们利益的,进而拥护革命,为革命的胜利斗争到底。毛泽东是最善于向群众学习的,他说: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在人民中间,有成千上万的诸葛亮,我们要有承认自己无知的勇气,下决心向他们学习。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提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精兵简政”、“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等口号的提出与落实,都是听取群众意见并依靠群众来实施的具体例证。诸葛道熹: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中有大智慧。
第六,善于绘制中国革命的独特图样,能动的反映客观实际情况,是毛泽东领导艺术的魅力。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动用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图样领导艺术。在他几十年的领导生涯里,善于集中党和人民的智慧,绘制出一幅幅精美的大小图样。他率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依图施工,改换了中国的日月,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毛泽东的图样领导艺术,是特指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战略、战术、计划和方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图样,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而毛泽东在绘制它的过程中起了最重要的作用。这个总图样规定了革命的目标、任务、动力、手段、道路、步骤、前途等根本内容。《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是这个总图样的成熟或定型产品,中国革命的实践已证明,它是毛泽东图样领导成功的妙笔。在中国革命的分图样中,最为精美的恐怕要算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为抗日战争绘制的图样了。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前途、流程和形态作了极为精彩的描绘:战争具有持久性,最后是胜利属于中国;持久战将展开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内线与外线战争、包围与反包围战争等。《论持久战》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一幅绝妙的抗日战争图样,指导这个战争走向了胜利,把图样化作了成功的实践。诸葛道熹:毛主席总是通过一流的思路引导众人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