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三讲指导孩子学会学习
第三讲指导孩子学会学习
初一学生学习动机大多来自家长,学习自觉性波动性大,家长应刻意
培养孩子的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等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思考的过程是一种辨疑解惑的过程,思维能力的培养应注意以下三方
面: ①勤思(做个多“疑”的人)。②苦思(不做思想的懒汉)。③巧思(找到思考的切入点)。
作为家长应从方法上给予指导 学会学习到孩子一生的发展,
第二篇:党课学习第三讲 补充材料
第三讲 补充材料
一、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英文:Communism)是一种政治信仰或社会状态,现今的共产主义奉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为基本思想。共产主义主张消灭私有产权,并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制度、没有国家和政府,并且进行集体生产的社会。共产主义设想未来的所有阶级社会将最终过渡成为共产主义的无阶级社会。二、三大差别
指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在私有制社会中表现为对立关系,如城市中工业资本家对体力雇佣劳动者和农民的剥削。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对立消失,但它们的差别仍然存在,如农业落后于工业,乡村落后于城市,体力劳动者在文化技术水平、劳动和生活条件等方面落后于脑力劳动者。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三大差别将逐步消失。
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市叶坪村谢家祠堂隆重召开。大会宣告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随后选举产生了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委员会主席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会议结束后,谢氏宗祠被木板隔成了15个房间,作为会上成立的外交、军事、土地、内务、财政、教育、司法、劳动、工农检察9个部和国家政治保卫局的办公室。
从此,瑞金见证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第一个工农民主专政的新型国家政权形式的建设过程,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管理国家政权、学会治国安邦艺术宝贵的尝试,见证了18年后建立新中国的那次气势恢弘的伟大预演。
建政之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印发货币,颁布宪法、劳动法等法律,发展苏区经济、创办社会事业,指挥全国苏区工作。瑞金市党史专家刘良说,临时中央政府是中国共产党最初的执政尝试,“九部一局”的架构是共和国国家机构设置的雏形。党在中央苏区的实践,为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工农红军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央政府随之转移,不久后瑞金沦陷。四、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一个中心,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这一概括。
(1)党的基本路线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而制定的,其内涵十分丰富,它包括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依靠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中心任务(经济建设)、政治保证(四项基本原则)、直接动力(改革)、外部条件(开放)、基本方针(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和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中心的确立,是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科学总结的基础上作出的正确选择,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解决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
(3)“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第三,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政治保证。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坚定正确的方向,有团结稳定的环境,有统一的意志和行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是,我国旧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难以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我们只有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旧的体制实行根本性变革,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对外开放是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因此,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总之,改革开放是实现我国现阶段奋斗目标的必由之路。
(4)“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5)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同时,必须在实际工作中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的关系: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经济建设是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经济建设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
(3)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政治保证;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动力。
(4)“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它们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五、四有公民
所谓四有公民,就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以便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培育“四有”公民的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培育“四有”公民、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自觉追求,深刻地蕴含在2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中,成为我们党许多新论断、新思想提出和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点。面对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及其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我们必须从社会发展的新高度,全面理解邓小平“四有”公民理论的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
第三篇:第三讲 关于学习设问作文法
第三讲 关于学习设问作文法“局部拓展”的介绍 为什么在教学中要首先讲授“局部拓展”
(一)因为设问作文法的基本原理
1、设问作文法以激活贮存于学生大脑内部的言语模式作为主要价值取向作文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由一个个句子组成。
在作文的一个个句子之间,都有清楚的句间关系。这些句间关系是相对稳定的,比如因果关系,比如转折关系„„然而,在这些相对稳定的句间关系基础上,还会形成相对复杂、甚至极其复杂句间关系。比如因果和转折的复合关系,因果和因果的并列关系„„这种句间关系,正是我们所说的言语模式。
写作教学需要教学生的内容很多,但是我们在自己的教学中,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先需要我们完成的,是教会学生把文章顺利地写出来、并尽可能把文章写得象样子。
2、在学生大脑中,原本就存在言语模式
任何事物都有它特有的规律。思维同样有自己特有的规律。思维特有的规律,则是思维模式。
言语是思维的一种落实。思维有不同落实方式。比如吃饭、睡觉、做运动,比如听课、看书、写作业„„这一切,全部都是思维物化的形式。言语,同样是思维物化的一种形式。
由此可以得出第一个结论:因为言语受思维规律的制约,所以,作为思维物化形式之一的言语,必然有模式之说。
由此可以得出的第二个结论是:学生在进入写作之前、之中的任何时候,在他们的大脑内部,早已贮存了言语模式。3、言语模式不一样
言语模式,最起码有两种,一种是基本模式,另外一种是非基本模式。
每一种言语模式,最少又可以分出两类,一类是简单模式,另外一类是非简单模式。
基本模式可以生出非基本模式。简单模式可以组成非简单模式。
基本模式是非基本模式的基础,简单模式是非简单模式的前提。在基本模式、非基本模式中有简单、非简单之分,在简单模式、非简单模式中有基本模式、非基本模式两样。
4、学生大脑里的言语模式在他们写作时需要被激活、被调动
最基本、最简单的言语模式,不必被激活则可以由贮存言语模式的所有者使用,这是因为它的简单性使然。一般人平常都可以进行的言语交流,就是一个充分的证明,这是因为这种交流的随意性造成的。
文章(包括一段文字),有它们自身的特点:比如它要求有层次、有顺序、有中心意思的走向、有从抽象到具体的转换„„文章(一段话)具备自己的“特定性”。写作所需要的言语模式往往是非基本、非简单的言语模式,即使是使用基本的、简单的言语模式,也要求言语模式在使用时的目的性、针对性。
因此,在写作中,不经训练者,往往不能使自己大脑内部贮存的言语模式,适应文章(一段话)的“特定”要求。
(二)因为设问作文法的操作理念
1、设问作文法的写作基本能力训练以找原因、找具体、找结果为基础工具世间万物的多种关系,可归纳为“事物之间”、“事物内部”两种关系。事物之间最根本的关系是因果关系,事物内部最根本的关系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事物间其它众多关系,是在因果关系、抽象与具体关系基础上派生出来的。
文章的写作,正是对世间万物之关系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文章写作学习之初,正是学习对世间万物之根本关系直接、或间接地做出反映。因而,找原因、找具体、找结果,则可以成为写作基本能力训练的基础工具。2、设问作文法以设问作中介
思考,有两个必备条件:其一,思考的目标,其二,思考的方式。
设问,是自己问自己,自己回答;在自问自答之间,必然存在思考。
以设问思考,第一可以用设问内容保证思考的目标,第二可以用设问方式保证思考方式的落实。
3、设问作文法以言语模式公律的层级和言语模式的特色走向为梯度
言语模式的公律,指言语模式的一般规律。言语模式的特色,是言语模式在不同学生掌握公律之后个性发挥的结果。言语模式的公律,对于所有学生而言是一个;而对于不同层级的学生而言,因为他们各自的具体情况不同,因此这一公律应该有难易不同的层级。
言语模式的特色,是个性的产物。个性的产物没有“一定”,但是它却有“走向”可言。
激活言语模式,必须以学习言语模式的公律为基础,可以依照学习者年龄、能力的层级,授以不同层级的公律。在掌握言语模式的公律之后,明确言语模式特色的走向,是激活言语模式并使之用于作文实际写作的升华。4、设问作文法的写作基本能力训练在操作之中,分三大内容
第一个内容是学习基本方法(指找原因、找具体、找结果三个基础工具),第二个内容是学习基本操作(指文章整体提纲、局部提纲、局部内容三级操作),第三个内容是学习基本合成(指合成记叙、议论、说明和混合四种文体)。
基本方法是基本操作的基础,基本操作是基本方法的应用,基本合成是基本方法、基本操作的落实。
学习找原因、找具体、找结果,是写作基本能力训练的第一步,用被激活的言语模式进行写作,首先应该掌握激活言语模式的基础工具。
一篇文章的成形,并非能够一步到位。整体提纲、局部提纲、局部内容,是一篇文章从无到有天然的三个阶段;而任何一个阶段,都不可离开三个基础工具的参与。
学习基本方法、掌握基本操作,目的在于文章的写作。文章并非一种,学生作文,除去应用文之外,最少有记叙、议论、说明等文体。以被激活的言语模式写作,为目标明确起见,可以首先按照文体之不同分开进行,而后再操作混合文体类文章。
5、以学生不同年龄或不同能力实际为操作准则
不同年龄的学生,能力具有差异。同一年龄的学生,能力同样可能不同。
在激活言语模式过程中注重这一差异,是真正使写作基本能力训练发挥效力的必要条件之一。
正是因为以上两个原因,所以,以设问作文法进行作文教学,首先必须学习局部拓展。讲授“局部拓展”的全过程是怎样的
学习设问作文法的局部拓展,应该有下面六步操作: 第一步 局部拓展的基本工具
(一)主要任务是:
学习找原因、找具体、找结果三种方法
学习顺序是: 一.学习找原因 二.学习找具体 三.学习找结果
第二步 局部拓展的基本工具
(二)主要任务是:
学习一起使用两个找原因、找具体、找结果的技巧、设计和衔接 学习顺序是:
一.学习找具体的常用技巧种类
二.学习一起使用两个找具体的设计 三.学习一起使用两个找具体的衔接
第三步 局部拓展的基本模式 主要任务是:
学习三种局部拓展模式 学习顺序是:
一.学习第一类局部拓展模式 二.学习第二类局部拓展模式 三.学习第三类局部拓展模式
第四步 局部拓展模式应用
(一)主要任务是:
学习三个类型段落的写作 学习顺序是:
一.学习写作1型段落 二.学习写作2型段落 三.学习写作3型段落
第五步 局部拓展模式应用
(二)主要任务是:
学习三个类型短文的写作 学习顺序是:
一.学习写作1型短文 二.学习写作2型短文 三.学习写作3型短文 第六步 局部拓展模式应用
(三)主要任务是:
学习各类段落、短文的衔接与过渡 学习顺序是:
一.学习1型段落的衔接与过渡 二.学习2型段落的衔接与过渡 三.学习3型段落的衔接与过渡 四.学习1型短文的衔接与过渡 五.学习2型短文的衔接与过渡 六.学习3型短文的衔接与过渡
从下期开始,我们将进入设问作文法“局部拓展”方法的具体学习。
〖思考练习〗
1.您看过前面的介绍,是否对学习设问作文法的“局部拓展”有所了解了呢? 2.您在您自己的作文教学中,在指导学生文章局部内容写作的时候,具体是如何做的?
第四篇:学会向孩子学习
学会向孩子学习
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财产
教育孩子首先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
学会和孩子平等交流是两代人共同成长的基石
没有优良的家庭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只有不懂教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现代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改善家长自身素质
没有家长素养的改善,就没有孩子素质的提高
问题孩子的产生主要源于问题家长
亲子教育要向亲职教育转变
宽容的力量: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第五篇:初中语文高分作文指导第三讲
结合课文教学谈作文的立意与选材
确立主题、选择材料是写作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
一、立意
立意,就是确立主题。什么叫主题?主题是作者通过文章的全部资料和表现形式所表达的基本思想。“文以意为主”,一篇文章的材料如何取舍,结构如何安排,语言如何遣用,表现手法如何选择,以至标题如何制定,都要根据主题表现的需要来加以酌定。古人云: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这就十分清楚地说明了主题在文章中的核心地位和统帅作用。
由于主题是文章的统帅,在文章的构建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在写作时就要做到“意在笔先”,即在没有挥笔行文之前,先要确定好主题。
二、立意的要求
(一)要正确鲜明。正确是对立意的基本要求。所谓正确,是指所确立的主题反映了自然的本质和规律,反映了生活的本质和主流,符合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立意正确,文章就有价值;否则,文章就没价值。所谓鲜明,是指所确立的主题能旗帜鲜明地表示爱什么,憎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我们所学的课文,或是通过描摹万物,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或是对人生的叙述,讴歌理想,阐述信念,论说人生修养;或是赞扬母爱,激扬爱国之情;或是伦理、道德、情感等主题。朱自清的《背影》主题是通过父亲背影的描写,体现了父亲疼爱儿子,儿子怀念父亲的主题。都德《最后一课》的主题是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表现了法国阿尔萨斯人在被分割的悲痛及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鲁迅《故乡》则是我回故乡的见闻及闰土的变化,痛斥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农民的经济剥削、政治压迫及思想统治,进而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则是通过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的痛苦表现了旧中国北京城市车夫的悲惨生活;王安石《伤仲永》的主题也是表现了一个人如果不注重后天的学习,即使是天赋也会成为平庸之人。正因为这些文章主题正确,反映了生活的本质,所以它有强大的生命力。
有些同学在写作中不事先立意,不确定有生命力的主题,甚至出现不正确的主题。如有学生写《我最敬佩的人》竟然是希特勒。
再如有同学写《难忘的一件事》„„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对社会主义国家还有乞丐的不满。
(二)要深刻、新颖。所谓深刻是指所确定的主题能反映生活的本质及内部规律,能揭示事物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意义。所谓新颖是指所确定的主题是作者的新认识,新感受,给人以新的启示。深刻与新颖,二者关系密切。
要做到立意深刻,一是要掌握思想武器,独具慧眼,对事物观察得精细,能见人之所未
见;二是要善于思考,将问题想深想透。写叙事类文章,要认真思考,努力探究能反映人物和事件本质特征的闪光点,写议论文,要努力寻求问题的主要矛盾及要言处。例如《变色龙》这篇小说。再如《范进中举》。
初中生写作文很难做到深刻,但只要把握武器,认真思考,善于思考,文章的立意就会达到一定高度,主题也会相对深刻。
选材
选材就是为表现主题的需要所选择的材料。材料有主次、深浅、轻重、大小、精粗、文野、不能“捡到篮子里就是菜”。要根据文章的具体要求,对材料进行严格的挑选,选取最合用的精当材料,才能把文章写好。一般地说,选择材料的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条。
(一)要围绕主题选择材料
无论写什么文章,都不能不顾主题和材料的关系,都不能离开主题的支配而去任意地、片面地选择材料。必须对与主题相应的材料做全面的把握,在主题思想的范围内进行选择。这是选择材料首先应当遵循的原则。
选择材料主要目的是为了用精当的材料把主题表现得充分、突出、深刻,是为了使材料更好地为主题服务。因此,必须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决定材料的取舍、主次和详略。凡是能够有力地表现、说明、烘托主题的材料,就要选用。而那些与主题无关,不能表现、说明、烘托特定主题的材料,就要坚决舍弃。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经验。
作文要根据自己表现主题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材料。若写母爱主题,就应该选择母爱方面的材料。若表现母亲爱劳动的品质,就选择母亲勤劳的事;若表现同学刻苦学习的精神,就表现他学习的事;若表现同学助人为乐的好思想,他刻苦学习的事就不写;若写初中生活二事,就既包括学习中的时也包括团结、友谊、宽容、竞争、成长等方面的材料。《我有一个“坏”妈妈》就要选择妈妈“坏”的材料:如何让你徒步上学;风雨中让你干一件事;代妈妈去超市购物不准坐车回来;妈妈去外婆家让你自己做饭;平时的衣服自己洗等等。写这些事情,充分表现了妈妈的“坏”,后来篇末写出妈妈的这些“坏”恰恰是好,它使自己受益匪浅。欲扬先抑,现出庐山真面目,原来妈妈的这种“坏”正是一种更深远永恒的爱。
若写《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小事》中的小事就不可能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为了表现主题,这件小事也不可能真是毫无意义的小事。选择什么样的材料为佳?应选择那些以小见大,透过小事折射时代风貌,展示人物内心,符合事物规律的事情。
(二)要选择真实可靠的材料
文章的生命在于真实。所谓真实,就是说要符合客观实际情况,还要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主流,这主要是指议论文、说明文而言。写记叙文本来就应该选择真实可靠的材料,但真实可靠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不变,也可以适当地进行艺术加工,特别是文学作品,作者笔下的人物命运是则杂糅的人物。
材料真实并不是实事的翻版,而是要在原始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将毛皮的东西去掉,留下最本质最能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的东西。如《我怦然心动的时刻》一定要在捕捉到这一场面后加大铺叙描写渲染的力度去扩大化地写。还如《月是中秋明》。
写议论文更要遵循材料真实的原则,该是怎么回事就是怎么回事,来不得半点虚假,更不能凭空臆造,议论文之所以有说服力,就在于事实坚实可信。
(二)要选择典型的材料
典型材料就是能够深刻地揭示事物本质,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材料。典型材料,可能是一个典型人物,一桩典型事件,一个典型场面,一个典型故事,也可能是人物的典型语言或典型动作。凡是典型材料,不论大小都具有普遍意义,用到文章中有助于使主题深化,使文章精粹有力,能够以一当十,以少胜多,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目的,读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善于写作的人,都很重视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根据表达情感、描写人物和景物的需要,去严格而巧妙地精选典型的材料。
例如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就是从千百个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中选取了三个典型材料,分别从英雄主义气概、国际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的不同侧面表现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
在写作中要视主题的需要注意精选典型材料。如写《在中成长》,所填内容一定要有适合补填内容的典型材料。例一次挫折,一场困难的磨砺,一次社会责任,一次误解的消除„„再如写母爱的文章。
(四)要选择新颖的材料
新颖的材料就是新鲜、活泼、生动、有趣,具有时代精神和特色的材料。“文章最忌百家衣”,选择材料贵在新颖。所谓新,不外是指新发现,新产生,别人尚未写过的材料。别人都写老掉牙的材料,你却写了新发生的材料;别人都说“雪,我爱你”,你却写“雪,我恨你”;别人都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你却说“良药未必苦口,忠言也无须一定要逆耳”。这种逆向思维只要理论得合理,述说得合辙,也往往能获得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五、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材料
熟悉的材料,是指了解得最清楚和感受最深刻的材料。选择熟悉的材料就能找到最佳的反映角度,写起来也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写出别人看不见、想不到、没有体会到的东西。这样文章才能显出鲜明的个性特点,而且深刻动人。
【写作训练】
一、培养立意的能力是学好写作的重要一环。请根据下面两组材料,各确定一个最佳的主题并说明其原因。
(一)人们喜爱绿树,因为绿树使大地充满生机,为自然调节气候,给人类带来幸福。然而,绿树为了这一切,必须深深扎根于土壤中,不断吸收水分和养料。有人曾做过试验,一棵不大的白杨,一昼夜吸收的水分竟达5公斤之多。
(二)50年代美国海军次长金波尔阻挠钱学森回中国。他给美国移民局的电报中声称:“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那些对我们来说至为宝贵的情况,他知道的太多了。无论在哪里,他都抵得上5个师。”
二、从事物的相互联系说,不同事物可以显示相同的意义。请认真分析下面两组材料,从相同的角度归纳出一个主题,写出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二)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三、下面两题,任选作一个
(一)写一个熟悉而有意义的小故事,题目自拟。
(二)以《我逐渐了解了他(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要求:
1.根据掌握的材料提炼主题。
2.再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严格挑选材料。
3.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环境中描写。
4.恰当地运用一些人物描写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