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徽省定远县高塘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安徽省定远县高塘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五年——十年规划
苗辉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促进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针对本校教育信息化的不足,拟定以下我校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具体做法和努力方向。
一:硬件环境
现状:学生总数800人,教师65人,电脑50台,多媒体1台,外网10M光纤接入。
规划:生机比6:1,师机比1:1,实行班班通多媒体教学,组建校园网,外网100M光纤接入为达到绿色,安全,可管可控的数字化校园环境,利用服务器综合对各电脑进行监控和管理。
二:资源环境
现状:省级、国家农远资源为教学服务
规划:为教师提供大量的校外课程资源,提供网址;同时本校也以教研组为单位,研究适合本校师生数字化资源。提供多种面向师生服务和师生展示才华的园地。
三:建立网站
现状:一穷二白
规划:建立一个中型网站,及时发布校园动态信息、教师论文、心得、展示教坛新星、校园新星先进事迹和精神面貌,提供优质教育
教学资源下载,利用网络的传播和放大效能,使教育教学工作数字化,成为鼓励师生积极求知,追求上进的推进器。
四:教育质量监控和远程视频服务
现状:还不完全具备公开课视频拍摄的条件。
规划:每个教室安上视频监控,并与网上远程服务连接,通过用户登陆随时随地了解课堂教学的状况,为广大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五:建个性化学习的平台
现状:无
规划:随时随地随所需提供学生优质的个性化的学习服务。
1、在资源上:每节课的视频教学,基础性学习,提高性练习,专题性学习都分门别类的提供。
2、在即时服务上:各教研组每天安排一名辅导教师在线答疑,通过虚、实的双课堂模式使学生的知识缺陷及时补上,最大限度地防止学生由于学习的障碍而产生的自信心下降。
六:人材培训
首先改变观念,对所有教师进行不同教学模式的培训,使每个教师能熟练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1)工具使用方法的培训:学科教学工具,协作学习交流工具,知识可视化工具的使用
(2)对信息骨干教师进行资源收集和制作专业技能培训
(3)对行政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与本行政事务有关的计算机技能培训
通过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使我校在教育教学上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让学生知识获取更加高效,学习不再限于某堂课而是他随时都可以的过程,教学模式以自主探究、小组研讨、师生互动为主要模式,让学生在人际沟通与协作学习过程中学到活的知识,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努力创造一个民主自由、奋勇进取、勇于创新的校风和学风。
第二篇: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桥头中学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旗教育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总体部署,加快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推动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入融合,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现就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教育部对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部署。坚持以人为本,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信息基础设施均衡建设为基础,以优质资源建设和共享为核心,以信息化应用推广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推动我校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我校现代化进程。
二、教育信息化现状
(一)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
近几年,我校建有校园网并光纤接入互联网络,数字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入。教育信息化对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教育模式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初步显现。
近几年我校通过参加“国培计划”和“英特尔未来教育”等培训项目,坚持以考促培,以培促用,圆满完成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
(二)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我校教育信息化工作与县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总体部署任务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仍处于建设的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
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
我校信息化设备绝大部分是由国家和省项目装备的,有限的装备数量,很难满足我校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开展。到现在为止,大部分设备已趋于老化。学校没有信息化的专项经费,无法保证教育信息系统正常运行和系统软件升级,以及设备更新等需求。
2.信息化教育队伍技术水平有待加强
我校信息技术教师流失严重,现在的教师基本是经过短期的培训转行过来的,学校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对教育信息化提供的技术服务和推广的能力较弱,难以承担起我校信息化建设任务。
三、总体目标
到2017年,完成省教育信息化工作总体部署中提出的任务,改善我校教育资源配置薄弱的现状,实现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和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基本建成人人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有一定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
四、阶段目标
到2015年底,完成班级配备有多媒体互动教学平台,全校教师在“吉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实名注册,获取信息资源应用于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
到2016年底,全校教师能够熟练掌握和应用教育信息化资源进行教学,完成校园网站建设任务,做到专人管理。
五、工作任务
1.建设、完善我校校园内部网络。学校教室、教师办公室具备网络接入条件。
2.建设具备上网备课条件的电子备课室,教师具备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的能力。
3.成立专门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配齐人员,落实责任,制定学校信息化建设方案,建立健全各项教育信息化管理制度。
4.加强我校信息技术人员培训工作,能够熟练掌握互联网应用基本知识,计算机应用基本知识,提高网络管理维护及网站建设能力水平。
5.鼓励本校教师利用宽带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和优质资源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建立健全的各级教师培训制度。
6.建立本校信息网站,设置专人管理,打造具有我校特设的区域网络学习空间。
第三篇: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榆树屯小学 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一、背景分析:
未来社会要求学校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目前很多发达国家教育领域都已相继建成了覆盖全国的以教育为服务内容的计算机互联网络。这种信息化网络以先进的应用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快了学校之间信息传递速度,为广大教师学生以及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网络应用环境,有效地促进了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科学计算和科研合作,成为这些国家最重要的教育基础设施,推动了本国教育事业和科学研究的迅速发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信息化是培养几代新人的长远大计,也是榆小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通过对教师的调查,我们发现榆小教育信息化工作目前存在认识上的问题是:
1、大部分教师虽已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希望以此为突破口,快速提高教学业绩,但对如何建设和发展,认识比较模糊。
2、对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缺乏深入了解,对教育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还没有确立发挥各种教育媒体作用的观念。对教育媒体如何跟课堂教学和教室环境设计三者相适应的研究相当肤浅。
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是:
1、教师对计算机应用知识缺乏,导致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低,缺乏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论指导。
2、适用于校园辅助教育的软件资源太少,软件建设思路不明,课件制作问题上认识有偏差,受上级各种评比活动的导向影响较大。
3、骨干学科带头人对信息技术指导和组织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缺乏相应的教科研活动带动应用的开展。
4、学校信息化工作的评估、教学管理及激励机制等方面的相应配套政策没跟上。
二、发展目标:
第一,继续全面推广应用视听传播技术,积极探索研究网络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并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引入教学、科研、管理和学习等各个领域。
第二,在推广应用物质技术的同时,推广应用教育信息技术理论和方法。
第三,加快信息化师资队伍的建设,促进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第四,建立教育教学信息管理、教育教学资源库,实现学校资源共享。
三、实施策略:
在组织、技术层面上,实施策略要点如下:
1、教学结构策略设计
教师在整个教学结构中必须掌握教学开发系统设计即6个教学策略过程的设计。(1)教学准备策略,(2)教学组织策略,(3)教学指导策略,(4)教学管理策略,(5)教学资源开发策略,(6)教学评价策略;要求把课堂教学、小组教学、活动教学、个别化教学等方式密切结合起来,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对这6个策略进行设计。
2、教育教学资源建设
教育资源中心的建设要考虑人力资源的合理安排,根据教学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搜集和整理学习资源,可以从光盘和网络上搜集或下载资源,创造出功能齐全,适合师生学习和使用简便易行的多媒体网络创作编辑系统。
3、教育信息技术应用
(1)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
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利用网络,Internet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师生共享;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实现个性化教学;利用虚拟化教育环境开展自主的合作伙伴方式学习;利用电子文档支持实现面向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2)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从被动的知识容器和知识受体转变为知识的主宰,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教师由原来处于中心地位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开发者和合作伙伴,更多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研究、评价。不是只为教师提供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而是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共同活动的环境,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获得良好的条件。
(3)注重应用的创新与突破:
教师要以全新的观念和理论去重新审视和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克服以传统的教育思想来应用信息技术,追求教学电子化,资源数字化。今后应用的重点要从传统的课堂上的教学辅助课件制作,逐步转移到在各学科的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在教学设计、传递教学的途径、虚拟现实、集成技术等方面运用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4)组织新一轮的全员培训:
随着网络的健全,管理平台、软件开发应用平台的成熟,对交流课件、教学资源积累的需求量上升,对教师的要求又提高了一个层次。学校要配合、组织好更高层次的师资培训工作,重点是如何运用网络组织教学。
(5)开展新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学习研究:
今后要安排一批骨干教师先参加有关的学习和培训,以研究的态度去了解、借鉴一些新的理念,调整思路、掌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内涵,更好发挥对教改的组织指导作用。
(6)加强各学科的信息技术教育,开展教科研工作:
加快校本教研课题的立项,并就已立项的科研专题进行教研。引导广大师生在各学科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建设具有学习管理化的网络平台
(1)与INTERNET网连接;实现国内外计算机系统的互连,为国际间的信息交流和科研合作,为学校快速获得最新教学成果及技术合作的信息创造良好的通道。
(2)务求实用、经济、高速、可靠、安全,为教师、学生提供一个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环境,并将计算机引入教学、科研、管理和学习等各个领域。
(3)在财力可及的情况下建立远程教育系统。
四、组织领导与管理
(一)教育信息化管理与领导:1.学校建立以校长为首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由各相关负责人组成。2.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的职责为制定发展规划、计划、筹措经费,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协调各部门共同工作,检查、评估、督促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3.成立学校教育信息化技术教研组,指导学校教育技术工作。
(二)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管理:
1、加强网络管理,加强师生网络德育教育,同时建立必需要的管理制度。
2、课堂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率,采用课时覆盖率纳入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估管理。
3、三支队伍建设管理:
①学校分管教育技术工作的负责人,是学校教育技术工作的领导者和决策者,也是学校教师开展教育技术工作的支持者;②学校网络管理员,是学校教育技术工作最直接的承担者,是教师和管理层之间的中介;③学校骨干教师,是学校教育技术学科带头人,是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专题研讨的骨干力量。
五、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评价指标
评价是工作反馈调整的重要工具与手段之一,通过自评、互评和机构认定,可以及时调节我们的工作,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益。
评价的内容有:
1.教学环境设计评价。2.资源建设评价。3.教师信息技术水平评价。4.工作落实评价。5.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
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榆树屯小学
第四篇: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一、实施目标
以大连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全市教育资源库和中小学信息化环境设施的作用,创设良好的教育信息化校园环境。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我校将以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教育资源的建设和使用;以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教与学的转变、加强课程整合实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和教师信息素养;以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教育管理的现代化,从而整体提升学校管理水平,进而推进学校向现代化教育的转变,创建新型的现代化学校。
二、实施保障
1、各级政府在设备的配备和技术指导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以大连市中小学信息化环境建设的精神为指导,以各级政府的支撑为动力,学校建立、健全各项信息化制度,保障实验方案的顺利实施。
三、学校现状特点分析
学校基本情况简介:学校现有学生数527人,班级数15个,教师数36人。学生来源为本学区、外区和外来民工子女。其中以本学区学生的比例居多。由于学校外区和外来民工子女家长自身的文化层次较弱,大专以上学历的只占到10%左右。家庭电脑的拥有率和上网率都偏低,不过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和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实验的实施,家长的信息化意识也会随着学校实验的进行而提高。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我校长期以来,坚持德育为先,关注教育均衡发展,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同时,校园办公系统不够齐全,需要继续完善和开发。
数字资源应用情况
1、学校建有专题网页。
2、教师自制各类教育教学资源。
3、部分学科购买了教学光盘资源。
4、市、区等教育信息资源库。
现有的资源少,对校外的资源的搜集和使用少,教师之间教育资源的交流与共享较少,并且使用率较低。
除了量的增加,更需要质的飞跃,资源的类型要摆脱单一化,向多样性、实用性过渡,这样才会改变和日常教育教学脱节,使用率低的窘境。
四、主要任务
1、创设符合千山路小学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德育环境,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2、建设并完善学校应用平台,建立相应的推广应用机制。
3、基于校本培训,开展多元培训,加速学生、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的提高。
4、开展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实践,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效能。
5、开展课题、专题研究,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成果。
6、通过教研组特色网站的建立,为教师、学生提供、充实教育信息资源。在实践反思总结中推广教育信息化应用做法和经验,由实验点逐步铺开。
7、建立教师电子荣誉手册,完善教师成长电子档案,构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评价体系。
五、实施策略:立足学校,局部推进,总结经验,带动全体。
六、实施方案 基础性项目:
项目一:创设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应用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1、校园信息化环境创设
●目标:营造校园信息化环境,让教育信息化的理念渗透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心里。全方位展示学校办学理念。努力提升学校信息化教育生态品味。
●措施:
(1)以创建市信息化应用实验校为目标,全校师生集思广益,对学校教育信息化整体形象精心规划、整体布局、实践调整。在全校师生中广泛征集教育信息化整体推进行动口号、会标、标语牌等视觉识别系统。利用学校的走廊文化,开设信息专廊。
(2)学校、班级、各部门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电脑月、科技月、艺术月、体育月、读书月等活动,将信息技术的运用与校园主题文化月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不同教育内涵和文化追求。
●达成度:
(1)学校环境的显性布置。(2)学校主题活动月展示。
2、完善学校信息化应用设施
●目标:通过设施的完善,为更好更快的推进信息化进程做好物质准备。●措施:(1)根据市教委对创建市信息化应用示范学校硬件配备要求,在市、区教育局、政府的支持下,积极创造条件,不断完善校园内信息技术基础设施。
(2)学校通过上拨和自筹资金,建立和完善学生电子阅览室、信息化专用工作室等网络设施,优化学校综合网络平台的教学、管理、评价、操作功能。
●达成度:信息化配备的升级。
项目二:建设并完善学校应用平台,建立相应的推广应用机制
1、建立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
●目标:信息化领导小组的设立,为实验项目有条不紊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措施:
(1)由校长亲自担任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书记副校长担任副组长,定期召开学校信息化推进会议,了解推进情况,及时调整,合理规划。
(2)学校中层管理人员以信息化管理为已任,分别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评价及反馈领域实施计算机管理,尤其是校务、教务、总务、档案、人事管理、学籍管理等,以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达成度: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工作实效显性和相关的会议记录。
2、建立、健全各项信息化制度
●目标:制度是实验持续的支撑,形成稳定的制度资源,对数字化校园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措施:
(1)修订和完善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培训学习制度,岗位责任制度、计算机房、网络、常规媒体、多媒体教室、资源库等专用教室和专用设备的管理制度,教师学生培训制度、计算机网络使用检查评比制度、考核奖励制度和信息化课题资料管理制度等常规管理制度,使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有章可循。
(2)建立和完善课程设计、课堂教学、专业培训、教研活动中教师教育信息应用意识、态度、能力等评价体系,使评价过程成为被评价者自我表现认识、自我设计、自我内化、自我完善的教育过程。
●达成度:制度的公示和执行。发展性项目:
项目三: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团队。
1、构建多元信息技术培训方案,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目标:通过多种途径的培训,强化教师教育信息应用意识,提高信息技术知识水平和应用水平,熟练掌握多种技能,为更好的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服务,促进全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全面提高。
●措施:
(1)
专家培训。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不定期的邀请市、区教委建立的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组成的专家组进行技术上的指导。包括信息技术课程培训,应用能力培训等。(包括电子白板应用、电子杂志的设计、网站的建设等专业技术)
(2)
校本培训。校本自培是我校的优良传统,发挥她的优势,挖掘学校的资源,定时、定点、定人、定内容,对全校师生进行岗位技能培训。
(3)
互助培训。其方式有两种①校外同伴互助培训。我校和科技中心携手开展网络互助培训尝试,共同发展,共同提高。②校内个人发展和同事互助培训。教师可以根据网络信息浏览,组室活动,教研活动,沙龙活动等多种灵活多变的自主方式进行自我或者同伴互助,探讨在信息化应用中的教与学的实际问题。这是一种自发的、不定期的、随机的、简洁、便利而又和谐的培训方式。
●达成度:
(1)教师信息化应用意识的提高,表现为日常的应用率上升,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比例上升。
(2)校本培训达到区先进水平。
(2)教师的个人信息化应用能力提高,100%的教师能完成一般课件的制作和网上教学资源的筛选,20%的教师能完成较高质量的课件的制作,50%的教师会建立网站和个人博客。
2、开展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实践,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目标: 通过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的各种实践尝试,培养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素养能力,促进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优化教学过程,开展有效教学,有效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措施:
(1)网络教研。两定两不定的活动设想。●定期、定人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研讨活动●不定期不定人的监督常态课。全员开展网上说课、评课、反思,课堂实录,电子备课,教案探讨,远程教学等实践活动。
(2)学习网吧。以语文组为实验对象,构建一个师生互动的学习的平台,充分利用大连市教育资源库,结合学生实际,各年级语文教师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认
知规律的网上资源。在这个平台上,学生有配套年级段的课内课外的阅读资源,教师指导策略,练习设计,在线指导和交流,师生新资源的生成等内容。设立学生文学社,鼓励学生积累身边的阅读资源。通过师生合作的方式,丰富和扩大学习资源。
(3)扩建图书馆。学校通过改建图书馆,不仅从空间上扩大学生的容量,而且从传统的图书馆以文本阅读为主延伸到电子阅览,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和浏览信息的能力。同时以开放的形式固定时间段为全校师生服务。
(4)构建校本教材。以美术组为实验对象,结合学科本身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打破课程的安排,以主题式的模块为具体内容研发e-book的电子阅览校本教材,突出学科特色。
(5)建设应用博客。通过教师建立博客群的方式,促使教师不断的加强自身发展的主体意识,积极而又理性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反思教育教学行为习惯,使教师在释放真实情感的过程中实现真正的成长和发展,凸显教师的个性成长和专业发展。①组织教师学习在公共网站建立博客的专业技术。②发动部分优秀教师带头作用,在公共网站注册,发布和应用。试点建立10个博客。③总结推广应用经验,以师徒带队,以强带弱的方式逐步推开。
●达成度:
措施(1)每位教师每学期的课堂实践课不少于一节。每节网上课堂实录课必须有相关教师的网上评课。
措施(2)学习吧内各项资源的量化。又因学生由于家庭原因不能上网,学校在课程安排上每个班级每周安排一节电子阅览课。通过实践学生达到一定的阅读量,学生的文学作品得到认可。
措施(3)电子图书室的有效利用,开放时间保障。
措施(4)生成 e-book5本.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课堂内外都是学生学习的好帮手。
措施(5)教研组的功能在网站的运行中显示,教研组活动信息化,讨论区热烈化,反思区深刻化,资源区丰富。
措施(6):30周岁以下的教师每人建立自己的博客,并不定时的更新。
3、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科研能力,推动学校数字化建设进程。
●目标:科研引领,实践论证。以校为本,通过信息技术应用的研究,促进信息技术在学校各层面应用的有效性,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营造浓厚的学校信息化氛围。
●措施:
(1)以大连市教育信息化应用实践学校建设的总体目标为指导,以学校的信息化应用现状为基础,以学校各部门自身的特点为抓手,统筹规划学校教育科研,确定科研重点,确立研究课题。
(2)召开科研规划会议,诊断各个教研组的薄弱之处和触及良好的发展之处,设计课题实施方案,有序推进教育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切实开展实践研究活动。
(3)形成多级别课题研究局面,校级课题---区级一般课题---区级重点课题。达成度:
1、区级重点课题一个,区级一般课题4个,50%的青年教师参与课题的研究,1-2名优秀的研究型教师。各个教研组的课题申报成功和课题结题成果显现。
4、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建立教师电子荣誉手册。
●目标:通过人文性的关怀,鼓励性的评价机制,建立和发展教师专业团队,使电子荣誉手册成为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加速度。
●措施:
(1)建立教师鼓励性的评价制度。
(2)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电子资料包,制作个性化教师电子荣誉手册。
(3)和学校心理咨询室建立交互平台,做个体心理案例。●达成度:
(1)电子荣誉手册的制作与展示,也是对教师的评价之一。
(2)心理交互平台的使用,促使教师健康向上心理的形成,为学校凝聚力工程的建设起到辅助作用。
项目四:在网络技术支持下优化千山德育环境,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目标:通过以千山德育环境文化建设为主线的德育主题活动,引导学校德育主动跟进网络、引导教师主动融入网络,引导学生感悟网络生活,思考人生,较好的实现德育对学生网络道德生活引导。从而形成学校民主型、智能型、素质型、情感型、开拓型的千山德育环境。
●措施:
(1)借德育网站建“千山德育环境文化”交流板块。板块内容分为
校域环境文化:图书馆、综合展示室;结合民族精神教育整理归纳历年走廊文化相关资料,形成校本民族精神教育电子书。
班级环境文化:每个班级选择一个专题,以介绍城市为主要内容,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展示相关资料,形成班级特色文化长廊。
(2)学校设立网络信箱,开展网上师生对话,关注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调试。准备期:调查活动准备、学生基本电脑技能准备、训练五六年级每个学生申请一个免费个人邮箱、网络道德及安全教育准备。
活动期:
心理健康负责老师设计专门主题网页,内容可以包括“我的心声”“老师对你说”“如果我是你”等栏目。
鼓励学生应用互发电子邮件进行沟通和交流,学生可以把生活中或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向网络信箱提问或倾诉。
教师把学生的信件进行分类整理,认真总结学生在信件中集中反应的问题,发现学生的心里动态规律,对学生的整体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形成工作的第一手资料。
教师根据回复的信件,编成指导学生学习、生活小册子。
(3)开展以班级、年级为单位的校园网络学习成果展示,激活学生创造潜能,提高学生信息应用能力。
以大队部研究“网络学习成果竞赛”操作方案,由中队为单位开展动员,学校提供计算机网络设备,成立由教师、家长、学生等成员为主的评委会,参加同学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学习和研究自己的课题。
(4)开通以教师、家长、社会志愿者、社工为主要成员的“千山阳光空间”形成三位一体网络互动空间。
●达成度:(1)学生: ①普及:五年级以上学生能基本独立操作计算机,并能进行word、powerpoint的操作。能基本具有搜索浏览能力,能运用邮件形式与“网络信箱”进行沟通。②提高:“E”网络社 10%的学生能熟练操作一些图像处理、声音软件。能具有一定的整理及处理相关信息的能力。
(2)班级:结合班级环境文化制作以城市风貌为内容的班级特色教育长廊。(3)学校:
①结合“小榜样伴我成长活动”建立“网络”化德育课堂资源库。②完善“网站”、“班级网页”的制作及运用。
③在学校网站上开设“小榜样阳光空间”。
七、近期目标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要广泛宣传发动,提高全体教师的认识:信息技术是目前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强大动力,以教育信息化来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强化管理,构筑信息化管理网络。信息化工作涉及面广,涵盖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重视管理,树立服务第一,建立三级领导小组:校级(校长、副校长);处室级(校长办公室、德育处、教务处、教科室、总务处);学科级(教研组长)。
教育信息化小组职责为: ①实施、维护校园网建设工作。
②为推动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的发展,搞好局域网、计算机房、等硬件建设。③制定培训计划,分层推进师资队伍信息技术培训。④推动学校软件的开发与建设。⑤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
2、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
教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主导力量,培训教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根据我校实际,教师的培训着力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水平的提高,初步开展网络条件下的模式的探究,掌握网络条件下所必须的技能。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需要的师资队伍,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加强在职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中青年教师100%通过信息技术培训,使网络学习成为教师自我进修的一种重要手段。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索现代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模式,特别是网络环境下的德育、课堂的模式。
3、信息技术教育方面
积极开展对学生进行计算机运用的培训,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级教育行政、教科研部门组织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竞赛。开展学生的计算机创作活动,收集学生作品
4、教育科研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将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通过研究促进信息化工作,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科研活动,深化教育改革。
总之,我们将牢牢把握机遇,把学校信息化工程作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点突破口来抓,脚踏实地,奋起直追,开创学校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八、中长期发展目标
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将以“实施规范化教学管理”为目标,提升技术为教育服务的意识和效能。以抓好教育信息化各项应用推广为前提,整合各种现有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效益;继续建立与信息化工作相关的学科专题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促进信息化工作;认真实施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效益。
一、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学校期初做好教师电脑使用调配工作;信息组内专人负责学校网站建设与硬件维护,保障学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升级与维护,使之更好地与教育局校园管理系统接轨。
有计划的进行信息化基础设备的添置与更新。按计划,力争期初完成电子备课室的硬件配备工作,使之能更好地投入使用;根据实际需要,对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计算机进行淘汰与调配,解决目前学校网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落实信息化常规工作。
1.积极发挥网站作用,推进学校管理信息化。保障教室多媒体、网上报修等信息化系统的网络安全畅通,使教育现代化信息“窗口”正常开放;
2.加强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规范使用信息技术与多媒体专用教室,提高应用的综合效能;
3.举办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认真组织教师、网管参加各级信息化技能培训、整合研修班活动;
4.有效管理太仓教育博客群中我校教师教育Blog群等形式的网络互动平台,力争开展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网络教学研讨,更广泛地起到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5.全面展开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如期完成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考核任务;
6.做好学生信息技术相关竞赛辅导工作,推进素质教育;
7.继续推进绿色教学环境的实施,大力扶植、推广、提高互动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运用能力;
8.充分利用好现有电教资料。
三、进一步加强年轻班主任信息技术培训。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学校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要表现,加强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对新进教师及青年班主任,将在新学期初接受学籍信息收录、校校通管理平台、教学课件制作、excel制表等信息化技能的常规培训,以使新班主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熟练操作、维护及使用平台,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和信息技术素养。
四、组织开展网络课件制作及说课竞赛。
比赛旨在提高全校青年教师的信息化素质,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该项比赛采用教师自评、教研组初评推荐、教务处复评、校内说课决赛的流程全面展开;所有优秀课件学校将颁发获奖证书,并在学校考核中给予加分;获奖作品将推荐至全国、省、市电教馆采参加评比。
五、聚焦课堂,在实践中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高效性。在逐步提高学校整合课的普及率的基础上,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力争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的层次。通过实践,进一步引导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进行探索与创新,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质量,合理体现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
六、全面开展信息技术课题研究工作
学校将继续以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为抓手,以课题研究和专题活动为主题,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推动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向纵深发展。教科室做好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的申报、论证、开题及过程管理工作。
七、信息技术教育方面
积极开展对学生进行计算机运用的培训,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级教育行政、教科研部门组织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竞赛。
九、推进方案
为进一步改善我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大应用平台和教育资源建设力度,切实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提高教学和管理的质量与水平,根据《崇明县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实施方案》,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我校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强应用为主线,以提高效益为核心,明确目标,强化推进过程,促进学校信息化应用质量的迅速提升,不断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新
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
二、工作目标
1、进一步完善硬件,充实软件,逐步构建能够满足我校师生教育教学需求的信息化平台。
2、加强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继续培训,建立具有能够高效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具有研发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能够胜任网络管理的网管员队伍。
3、建立相关制度,形成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收集、开发和运用机制,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和应用。
4、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课题研究,以研究促进应用。
5、重视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
三、项目推进策略
1、完善、整合学校教育网的各项服务功能,构建信息化教育应用平台 在我校原有设施设备的基础上,加大信息化硬件建设的投入,按照区进修学校计算机信息中心的标准完善学校教育网络,添置交换器、服务器等设备,建立校园网站,促进学校网站的规范、安全和有效应用。
2、组织教师参加上级人力资源的信息化专题培训,以学促教,以应用促发展,推动学校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加快我校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步伐,通过自建、共建、整合和引进等多种途径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专题资源库。组织教师积极参加计算机软件操作培训,提高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化的教学能力和信息素养,加强学校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管理和培养,提高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管理能力、服务能力。
3、切实做好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工作,探索资源平台支持下的学科教学。一方面利用好大连市教育资源库和县课程研修网提供的优质资源,另一方面立足本校学科主题的资源建设,形成共享机制,通过制度管理、奖励机制,提高资源的应用效益,在资源的管理、使用等方面形成常规化、制度化。
4、继续做好网络研修工作,逐步探究基于网络技术在日常教学研究活动中的应用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学校将充分利用“甘井子区教育网”这一网络研修平台和学校网站的平台开发校本网络研修活动,逐步推进我校信息化教育应用的步伐,使我校的教学研究真正落到实处,推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激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5、聚焦课堂,探索各项信息化设备和应用软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提高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区、校有针对性的使用培训的基础上,加强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整合,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方法和策略,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效益。
6、加强信息科技学科教学,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通过相关学段信息学科的开设,提高学生学技术、用技术的能力,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基本的信息素养。教师、学生共同营造和谐发展的校园信息化环境。
7、实现校园信息化管理,以数字化的方式体现学校工作、学习、交流与管理功能,提高学校文化建设。
通过培训,提高校领导的信息意识,全面规划学校信息化管理平台,基本实现电子办公、信息发布、会议通知、计划总结、师生管理、后勤财务等方面电子化操作,并做到常态化、规范化,提升学校的教育内涵,提高教学效率和管理功能。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教育信息化应用实施项目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对项目推进各项工作的安排、协调。具体安排如下:
领导小组组长:姜龙梅
组 员:王明胜 董全仁 工作小组组长:宋海平
组 员:宋海平及各年级、各学科组长
(二)专业保障
项目指导:甘井子教师进修学校 校信息科技教师和网络管理员
学科指导:甘井子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 校信息科技教师和网络管理员、学科组长
培训、技术指导:甘井子区教师进修学校信息中心 校信息科技教师和网络管理员
(三)技术保障
由甘井子区教师进修学校信息中心向学校提供开展应用实验所需的设备配置、系统集成、平台制作、技术咨询、实验指导等全方位的专业技术支持。
(四)经费保障
1、学校项目活动经费。该经费主要用于激励本校人员积极参加项目活动所发放的款项。
2、学校信息化应用推进奖励基金。该基金主要对在推进信息化应用过程中的优秀教师进行奖励。
第五篇: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文件精神,全面加强信息技术支撑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以先进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教学,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围绕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教育管理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特制定学校信息化建设五年规划。
一、现状分析
我校自2009年逐步完成了校园网改造,网络设备更新换代,微机教室的升级改造,校园安防系统的改造和新建,班班通数字化多媒体教室建设等。几年来,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一直稳步发展,在学校科学发展中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具体表现在:从硬件建设来看,学校建成了覆盖整个校园的局域网,学校目前拥有“班班通”多媒体教室9个(所有教室均为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4个,多媒体综合教室9个,并建有广播中心、监控中心、网络中心;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校园网使用100M光纤接入因特网,实现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等场所全覆盖。从软件环境来看,我校近几年在对外宣传、人事管理、图书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家校联系等方面已实现数字化办公。从教职工信息素养来看,教师基本能熟练应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绝大部分教师能制作质量较高的多媒体课件。管理人员能熟练办公应用软件。
我校目前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主要是:基础设施老化不能满足发展需求,信息化管理体制还需完善,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短缺,校本信息资源建设滞后,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智慧教学等方面应用不足,网上教学、网上评课、移动点对点教学服务、数字化 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需加强。这些与学校的社会定位和发展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二、指导思想
未来五年,学校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突出重点;优化应用,资源共享;立足高端,跨越发展”为原则,高标准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通过打造数字化校园、智慧校园,创设良好的信息化氛围,引领教师发展、促进学生成长,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坚持从学校全局高度统一标准,统一规划,整体部署;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分步分期实施具体项目,保证规划的逐步落实。整体推进,突出重点。根据统一规划部署,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全面推进,同时避免全面铺开,要抓重点项目,提高有限资源的使用效率。优化应用,资源共享。立足师生实际需求,以应用为驱动,推进校本教育资源库、学校信息资源库和数据中心的建设,并实现资源共享。立足高端,跨越发展。在可操作的前提下,高起点制定发展信息化规划,引入当前最新信息化技术和产品,实现我校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三、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通过五年的跨越式建设与发展,建成高水平校园网基础设施公共平台,实现高速、安全的校园网全面覆盖校园、信息化终端遍布校园,立足师生员工信息化应用的实际需求,以信息技术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的专业水平,实现核心平台智能高效、网络出口智能安全、网络接入智能灵活、网络管理智能统一。
——构建学校公共网络存储系统。开发能够满足学校数据存储需要的大容量、可扩容、可动态调配的存储系统、备份系统,确保学校数据资源的储存和安全备份。提供面向部门和用户的个性化存储及公共网盘等服务,为实现师生的移动办公和学习提供条件。——建设功能强大、设计美观的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平台。新的校园网站既集成学校各应用系统的数据入口,为师生员工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同时也展示学校的视觉形象和教育理念,体现阜宁中学的文化底蕴和办学特色。
——实现互联网、校园广播网、校园安防网等多网融合。新建学校数字化广播网,校园安防网全部升级成数字信号系统,实现互联网、校园广播网、校园安防网等多网融合。管理和服务等
(二)具体任务
1、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技术先进、扩展性强、安全可靠、高速畅通、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环境。
——搭建智能、高效、安全的基础网络平台。升级改造学校网络中心机房,实现万兆主干,千(百)兆到桌面,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更新教室多媒体设备,提高教师用机配置。提高网络运行管理各项工作进行现代化改造,构建资源数字化、应用集成化、传播智能化的信息环境,建设可共享的优质校本教育资源库,实现教学教研、管理服务的高度数字化、智能化,全面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和应用水平,最终建成优质、安全、绿色、人本的信息化校园,为建设全省一流学校的总体目标提供强大支撑。
(二)具体任务
1、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技术先进、扩展性强、安全可靠、高速畅通、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环境。
——搭建智能、高效、安全的基础网络平台。升级改造学校网络中心机房,实现万兆主干,千(百)兆到桌面,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更新教室多媒体设备,提高教师用机配置。提高网络运行管理——建设网络直播互动教室(直录播教室)。建设具有课堂录播、互动教学、网络直播、远程交互培训、视频会议等功能的直录播教室。
——进一步完善人工智能教室建设。逐步完善机器人、3D打印、航模、单片机等社团活动场所和器材设备,扩大活动规模。
——建设学校公共服务区域数字化系统。安装校园数字化文化展示系统,如大屏幕电视、触控一体计算机等。学校主要出入口配置户外LED显示屏。
2、加快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构建学科齐全、标准统一、种类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和共建共享交互的资源管理平台。
——建设校本资源库和资源库管理平台。加快课程和专业资源的数字化改造,实现教案、试题、课件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平台,完善学校各学科教学资源库。
——建设学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数字化图书馆,引进数字图书、电子期刊,使师生在校内外都可对馆藏图书进行查询、检索、预借等操作。优化电子图书阅览室,使图书馆成为学校的学习中心,培养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方法。
3、实现校务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功能强大的公共信息和管理系统,提高学校教育管理的功能和效率。
——开发先进的管理信息综合系统(电子校务管理系统)。以信息化手段改造和优化校务管理工作。开发和完善办公自动化——完善校园一卡通工程。“一卡通”包括食堂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门禁管理系统、考勤管理系统、签到管理系统等。实现“一卡通”系统与电子校务系统的无缝对接。
4、实现教育教学的数字化、个性化,推动基础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满足学生自主、便捷、高效、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加快基础性课程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全面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设,为教师提供有效的网络授课环境,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网络学习环境,为教学的状况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引入移动智能终端,探索基于网络的开放、交互、个性化的新型教学方式。管理模块、教务管理模块、云录播教学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监控安防系统、人事管理模块、教职工绩效评价模块、学籍管理和综合素质评价模块、学校财务和后勤管理模块等。利用网络共享平台实现统一认证。——建设综合信息门户平台。学校网站上设数字化校园信息门户平台,建立个人化信息门户。搭建学校统一认证系统,使用户实现跨部门和信息系统的协同工作和实现教学平台与数字图书馆、教学资源库的整合,实现师生多渠道即时沟通,培养学生基于网络的终身学习能力。——推进基于网络环境的教科研管理工作。建设教科研协作、管理和分析平台,开发和引进科研资源库、学术资源库、课题项目库。为优秀教师建立专门资源库和信息发布平台。——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实践研究。推进学校智慧课堂教学实践、信息技术支持微课堂教学实践、创客教育进课堂实践研究项目,促进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四、保障措施
(一)转变观念,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思想保障。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载体,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全体教职工要充分认识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快信息技术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中的深度融合。
(二)加强领导,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组织保障。成立阜宁中学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长任副组长,负责制定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规章制度。各部门积极支持,明确职责,密切协作,共同推动。
(三)加强管理,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制度,建立教育信息化检查评估机制。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工作定期总结表彰制度。把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各部门工作考核,切实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
(四)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严格执行国家、省、市的网络、信息安全相关法规、政策,建立信息安全组织管理体系。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确保网络健康、安全运行。
(五)加强队伍建设,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引进新技术专业人员;加大对教师、信息化工作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加快建设具有现代信息素养、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
(六)加大投入,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经费保障。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和维护资金及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经费列入预算。树立项目意识和经营意识,拓宽经费渠道,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舒茶职高 2015.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