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
来源:机械工程学院 发表时间:2011-6-2 10:34:00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农业机械及其自动化装备的构造原理、性能设计研究、使用管理及现代生物学知识,能在农业机械设计、机械化生产管理及服务部门从事农业机械及相关装备性能设计、农业机械化规划与管理、教学与科研、营销与服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专业特色与要求
本专业以机械工程学科为基础,以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为主,兼顾机械化管理,实行软硬结合,充分体现机与电、技术与管理、农机与农艺三个结合。学生毕业后能在有关设计、研究、管理,修理等部门从事农业工程技术工作,并具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和自学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求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学生主要学习机械学、自动化技术及经营管理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生产过程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工艺及相关装备性能设计制造、实验鉴定、选型配套、使用维修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农业生产机械化及其自动化装备的研究开发、推广运用等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农学、机械学、自动化控制技术及经营管理万面的基本理论或基本知识;
2.掌握农业机械及其自动化装备的性能设计、试验鉴定、选型配套、使用维修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3.具有农业生产机械化系统的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的能力;
4.具有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新工艺,新装备,新技术的科研、开发、推广的能力;
5.熟悉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方针和法规;
6.了解国内外农业和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的科学前沿和发展趋势;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8.有较强的调整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
学制四年,修完所规定的186学分(含专业选修课13.5学分、公共选修课9学分、实践环节38学分)准予毕业。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同时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四、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农业工程
主要课程: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工程材料、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现代测试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拖拉机学、农业机械学。
五、课程设置与课时比例
公共课772学时,占总学时的27.8%;
基础课426学时,占总学时的15.3%;
专业基础课1092学时,占总学时的39.3%;
专业课220学时,占总学时的7.9%;
选修课270学时,占总学时的9.7%。
六、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及要求
主要实践环节有金工实习、模具设计、驾驶实习、农业机
械化生产实习、机械综合设计、专业课程设计、汽车拖拉机拆装实习、农业机械认知实习、机械制造工艺实习、毕业设计。共计34周。
金工实习安排在第4学期,计4周,机械综合设计安排在第6学期,计3周,模具设计安排在第6学期,计2周,驾驶实习安排在第7学期,计2周,汽车拖拉机拆装实习安排在第7学期,计2周,专业课程设计安排在第7学期,计2周,农业机械化生产实习安排在第7学期,计2周,农业机械认知实习,计2周,机械制造工艺实习安排在第8学期,计2周。毕业设计安排在第8学期,计13周。
七、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分考试、考查和选修三种类型。考试课为百分制。考查课为五级分制: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选修课考核方式为通过与不通过。
八、课程简介
1.数学:包括高等数学、工程数学Ⅰ、工程数学Ⅱ。其中,工程数学Ⅰ包括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工程数学Ⅱ包括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2.大学物理:把原大学物理中的力学内容和电学内容删除。包括声学、光学、热学以及原子物理等。
3.计算机基础: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如识、高等语言程序设计、上机。
4.工程力学: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
5.机械设计基础:内容包括机械原理、机械设计。
6.机械制造基础:内容包括金属工艺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公差配合、冷热加工工艺。其中金属工艺学主要结合金工实习进行,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以手册为主。总的原则,能与实
际相结合部分,尽量在实习中穿插讲授,理论较多部分在课堂讲授。
7.机械综合设计:包括原理设计、零件设计。
8.流体力学与液压传动:其中流体力学,包括流体静力学、流体动力学基础、流体阻力和能量损失等理论部分为重点,适当介绍气体的一元流动、气力输送和流体机械等有关知识和实例。液压传动,主要学习和掌握液压传动的基本理论;掌握液压泵和液压马达之间的性能参数计算,机械能与液压能的能量转换关系;液压泵、液压阀和液压缸等元件的结构和原理;掌握各种基本回路的组成及性能;掌握液压伺服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应用,例举几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典型液压系统进行剖析。
9.工程传热学:内容包括热力学定律、水蒸气、湿空气性质,焙湿图及其应用(干燥、制冷);传热学,即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形式及其应用;传热学的基本理论如识等。
10.现代测试技术:主要包括测量系统的特性、噪声与过滤、传感器、信号处理、接口技术,数据分析和典型测试系统分析。
11.汽车与拖拉机:主要讲授内燃机、汽车、拖拉机、农用运输车的结构原理及基本理论。另安排拆装实习,本课程部分内容可结合拆装实习在实习现场教学。
12.农业机械学:介绍国内外农业教学与装各的发展、新理论和新机具、新技术;重点介绍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机具的构造与工作原理,介绍几种典型的农业教学数据方法含设计要求、工作原理与方案设计、总体布置等。
13.机电一体化技术:包括传感器、执行结构(电、液、气)、控制结构(单片机、可编程控制器)的造型,系统设计,典型农业教学自动化应用等。
14.农业机械化新技术:专题讲座形式,介绍国内外农业机械设计制造和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新进展与发展新趋势。
15.工程热力学:工程热力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能量转换,特别是热能转化成机械能的规律和方法以及提高转化效率的途径,从而提高能源利用的经济性。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概论和基本定律;过程及循环的分析及计算方法;常用工质的性质;化学热力学等。
九、培养方案的必要说明
1.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学习全部的必修课程。每学期开设的选修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后续课程的要求在适当的学期选修必要的课程,修得相应学分。
2.公选课课程共180学时,由学校统一安排。其中,学生在第二至第七学期自主选修教育部规定的8门艺术素养课中的任意一门课20学时(1学分)、学校限选的就业指导类课20学时(1学分)、健康教育课8学时(0.5学分)及各学院在专业教育阶段结合就业培训安排的机动课52学时(2.5学分)后,其余80学时(4学分)可参加学校组织开设的公选课,也可按个人兴趣自选校内其他专业开设的任意课程,申请后以自学为主,第二学期初随重考考试,及格以上即获得学分。
3.毕业论文要结合实际工程项目的需要,独立完成,论文要有质量。
第二篇: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精)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
生产实习教学大纲
机械工程学院
贵州大学
二OO 七年八月
生产实习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实习性质:生产实习实习总学时:54 实习总学分:3 实习总周数:3 实习学期:第7学期,第1周——第3周
适用专业及年级: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四年级 大纲主撰人: 张宇光
一、实习目的和基本要求
生产实习,是学生结束专业课程学习以后,在实际社会生产与工作中的一个适应性的综合实践性教学环节。生产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习,接触了解社会生产与工作的实际,初步完成就业前的综合知识与能力的学习与准备,缩短从事社会实际工作的适应性过程。其基本要求是,通过生产实习,使学生根据实际社会生产与工作的实际,结合学校教学内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强感性认识,巩固、加深和拓宽对所学课程知识的理解,提高其综合素质、能力与水平;有利于学生为顺利适应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作好思想准备、心理准备以及知识与技能准备。
二、实习方式
实习方式:以集中实习为主,分散安排为辅。既集中安排多数学生到相关企业集中进行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与工艺过程的参观实习,也考虑实际情况的需要,安排部分已经应聘学生到其接受单位从事具体工作的工作过程实习。
三、实习内容
(一)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与工艺过程实习
实习可以机械产品制造的生产过程和工艺过程为实习内容。实习现场可选择产品制造的相关生产单位。以产品的生产过程与工艺过程涉及的专业技术问题、管理问题为实习的主要 内容。
(二)工作过程与办事程序实习
实习内容可以工作单位承担责任的具体工作为实习内容。实习现场为招聘学生的接收单位。以承担责任的具体工作任务为实习内容。以工作任务过程涉及到的技术与管理问题、办事程序为实习的主要内容。
四、实习的组织与时间安排
实习由学院指派教师带队,每个班级由二名教师担任指导教师,负责实习的安排与指导工作。
分散参加工作过程与办事程序实习的学生,必须由实习单位指派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并保证按照学校规定实习大纲要求及时间安排完成实习任务。
实习时间的安排为:
(一)实习准备、实习总结及实习结束工作(包括实习前动员、相关准备工作及往返路途时间)一周;
(二)在厂(单位)实习时间二周。
五、实习纪律与注意事项
1、安全第一;必须充分注意保证整个实习过程中的安全,保证人身及设备、财物不受损害。
2、遵纪守法;听从指导老师、工人师傅、实习单位负责人、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的安排,上下班不随便迟到、缺席,有事必须请假;严禁酗酒。
3、讲文明、讲礼貌、讲团结,注意维护集体荣誉。
4、到签约工作单位实习的学生,须持个人申请、签约单位接收与安排意见、实习计划和保证按实习大纲要求完成任务并通过答辩、一切费用自理等书面材料,经指导教师审查同意后方可实行。
六、指导教师职责
指导教师对实习的效果承担主要责任。指导教师中,应指定带队教师,一般由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在实习之前,应认真考察待实习单位的特点,安排好全部实习时间及内 容,及时检查督促学生进行实习,提出问题并与学生一起讨论研究。
七、实习考核方式
实习成绩以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记分。主要以生产实习报告、实习过程中的表现、指导教师、师傅及单位意见综合评定。
实习考核成绩包括以下各部分:
1、实习表现:占30%;
2、实习报告内容:占40%;
3、实习日记:占20%;
4、提出合理化建议:占10%。实习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对实习目的、实习任务及实习要求的认识;(2)对实习单位的基本情况介绍;
(3)对实习内容介绍与实习中的相关问题的深入分析;(4)实习收获体会与建议。
第三篇: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介绍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理想远大、品质优良,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等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富有科学和创造精神,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工程的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内容
系统掌握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工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初步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工程中遇到的研究、运用、规划、设计、制造以及营销等问题的能力。
专业特色
以培养掌握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领域高新技术的人才为主要目标。本专业目前从事的主要研究方向有:精确农业、高压加工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农业经济管理、生物材料加工技术、农产品保鲜与贮藏技术、生物传感与检测技术,研究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专业课、基础课、选修课
基础课有高等数学、外语、工程力学、工程图学、电工学、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软、硬件基础、工程材料、机械设计、控制工程基础、制造技术基础;专业课有生物测试与传感技术、农业机械理论与设计、农业经济学、农业形态学、专业外语、农产品加工机械、农业动力与能源;选修课有机械智能CAD、电工制图、机械可靠性设计、环境测控与管理、专家系统、生物材料学、机器人设计、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农产品期货市场、农产品价格学、仿生机械概论等。
毕业生适应的工作领域
本专业将有近40%的毕业生可被保送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其余学生毕业后可在相关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国家机关、企业从事设计、制造、管理、营销、科研和教学等工作。
专业前景
中国的农业出路在于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进入21世纪,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了挑战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给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提供了迅速发展的良好契机。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作为中国农业发展、研究的重要方面,将是我国21世纪发展的重要学科之一。
包装工程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理想远大、品质优良,富有科学和创新精神,具有宽广的工程基础,熟练地掌握商品包装的设计工艺以及生产装备方面的知识,从事研究、设计、生产、管理和新产品开发,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包装工程方面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内容
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和外语基础,获得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程基础训练,系统地掌握包装工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所需的专业知识,初步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包装工程中遇到的研究、运用、规划、设计制造和营销等方面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和养护身体的运动技能和方法,身体健康,毅力顽强,掌握初步的军事和国防知识。具有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国际交流能力。具有一定的市场经济、经营管理、人文科学和工业美学知识,掌握一定的法律和技术法规知识,具有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
专业特色
以培养学生的包装工程理论、知识和技能为主线,使之具有较强的研究、设计和自动化技术应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包装装潢理论、知识和技能,使之具有较强的电脑平面设计、包装产品检测、管理与营销的能力。
专业课、基础课、选修课
包装机械设备、包装材料、包装工艺学、包装装潢设计、包装结构设计、包装造型、运输包装、包装测试技术等;工程力学、工程流体力学、工程图学、机械原理、热力学、电工学、计算机基础、工业美术基础等;包装CAD、包装自动化、包装与销售心理学、包装美术赏析、包装管理、广告设计等。
毕业生适应的工作领域
学生毕业后可在有关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国家机关从事设计、制造、科研、教学、管理和营销等方面的工作。
专业前景
在传统包装技术的基础上,将大量引入计算机应用、现代测试与控制技术,使包装设计和实验手段现代化;同时,结合工业造型等专业特点,使包装工程专业服务领域进一步扩大。包装广告创意、包装装潢设计将给你提供广阔的择业空间。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理想远大、品质优良,富有科学和创新精神,具有宽广的工程基础,熟练地掌握食品营养、加工工艺及生产装备方面的知识,从事研究、设计、生产、管理和新产品开发,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食品科学与工程方面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内容
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和外语基础,获得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程基本训练,系统地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所需的专业知识,初步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食品科学与工程中遇到的研究、开发、管理和营销等方面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和养护身体的运动技能和方法,身体健康,毅力顽强,掌握初步的军事和国防知识;具有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基本掌握一门外国
语,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国际交流能力;具有一定的市场经济、经营管理、人文科学和工业美学知识,掌握一定的法律和技术法规知识,具有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
专业特色
以培养学生的食品加工理论、知识和技能为主线,使之具有较强的现代新技术应用能力,兼顾新食品开发、管理和营销。以培养学生的食品分析理论、知识和技能为主线,使之具有较强的产品质量检测、控制和管理能力,兼顾自动化技术和仪器仪表等。
专业课、基础课、选修课
食品工艺学、食品分析、食品物料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营学养、食品保鲜、食品包装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微生物学等;食品感官评定、食品添加剂、食品发酵、食品质量控制与管理、食品加工新技术、食品工厂设计等。
毕业生适应的工作领域
学生毕业后可在有关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国家机关从事设计、制造、科研、教学、管理和营销等方面的工作。
专业前景
食品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蓬勃发展的行业之一。我国加入WTO以后,将给食品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契机。据专家预测,食品专业将是未来的几大热门专业之一,本专业将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层次的食品营养和食品工艺等专业人才
生物工程(生物资源)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
适应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理想远大、道德品质优良,富有科学和创新精神,具有宽广的工程理论基础,熟练地掌握生物工程理论、生物制品生产工艺及生产装备方面的知识,从事研究、设计、生产、管理、教学和新产品开发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生物工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内容
生命科学被誉为21世纪的主导科学,而生物工程则是生命科学的核心技术。本专业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及发酵工程4大生物工程为主干学科,以生物学及相关自然科学为基础内容,培养学生应用生物工程技术原理和方法,解决生物产品研制、生产、开发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面对 21世纪人类生存发展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关键性重大问题,侧重下列生物工程应用领域的教学和实习: 生物医药(以植物源天然药物为主)工程、生物化工工程、生物能源工程、生物环境工程、以及生物资源工程、生物安全性评价及检测技术等。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工程设计能力以及外语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精神和社会活动能力。同时,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健康、国防、经济、法律、人文知识。
专业特色
以基因工程及发酵工程为核心内容,通过DNA操作技术改造微生物及动植物,使
其更符合人类的需求,通过发酵工程和细胞工程实现对改造后的工程菌及细胞的生产。侧重生物制品的生产工艺及产业化技术的开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生物制品的研制、设计、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操作技能。
专业课、基础课、选修课
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生物工程机械与设备、生物分离技术、发酵调控及工艺学、生化过程自动化技术、计算机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等;普通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理生化、遗传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中药化学、生物制药、植物组织培养、基因组及蛋白质组学、生物质能、生物化工、生物环境与资源、农业生物学等。
毕业生适应的工作领域
除一部分学生考研深造外,其余学生毕业后均可在相关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生物工程公司和国家机关等从事生物产品的研制、生产、工程设计以及科研、教学、管理和营销等方面的工作。
专业前景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生物工程、信息科学和纳米技术被科学界誉为带动当今世界科学发展的前沿学科。生物工程作为一门新兴的高技术学科,必将在解决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并将给农业、医疗与保健带来根本性的变革,对信息、材料、能源、环境与生态科学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因此,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第四篇: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推荐)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一、培养目标:以机械工程学科为基础,培养能够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机械装备与先进技术研究,在各种机械领域从事机械设计、、研发、制造、运行、管理、营销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主要课程:工程图学、机械原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工程材料、机械制造基础、农业机械学、农机运用管理学、机械维修工程学、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测试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三、就业方向:机械、机电相关科研机构、生产企业、管理部门等,从事科研、机械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推广应用和经营管理等工作。
第五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
(2009年4月 30日征求意见稿)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从事电力系统及电气装备的运行与控制、研制开发、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试验分析、以及电力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经济管理和计算机应用等工作的与国际接轨、并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具有求是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未来领导者。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控制、计算机等方面的技术基础和专业知识。本专业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学生接受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电力系统及电气装备的运行、研发及管理的综合能力。
本专业设两个模块课程,学生可任选其一修读。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
2.系统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工理论、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自动控制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理论与应用等;
3.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4.具有良好的文献检索与阅读能力,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 5.具备较强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
专业核心课程
计算方法、工程电磁场与波、信号分析与处理、电机学、控制理论、微机原理与应用、电力电子技术、电器原理与应用
模块1: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电力系统暂态分析、发电厂电气系统、高电压技术、继电保护与自动装置、电力技术经济基础、电力信息技术
模块2:电气装备CAD技术、电气装备建模与分析、机电运动控制系统、电气装备计算机控制技术、现代驱动技术、自动控制元件
教学特色课程
双语教学课程:DSP在运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直流输电、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机电一体化技术、Matlab与机电系统仿真、现代永磁电机理论与控制
原版外文教材课程:机电一体化技术
研究型课程:直流输电、直线电机理论与应用、电机计算机控制系统、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计划学制 4年 毕业最低学分 160+4+5
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学科专业类别
工学
所依托的主干学科 电气工程 辅修专业说明
辅修专业:30学分,其中必修20.5学分,标“**”号的课程;选修9.5学分,在标注“*”号和模块课程中选。
双专业/双学位:70.5学分,其中修读“大类课程”中标“**”号课程15.5学分,修读“专业课程”58学分。
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
1.通识课程 47.5+5学分
见工科大类培养方案中的通识课程,其中
⑷ 计算机类
5学分
1)选修 3学分(建议在以下课程中选修)
课程号 课程名称 课程学分 周学时 建议修读年级、学期 211G0010 C++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 3 2-2 一春夏、秋冬
Fundamental of 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 211G0020 C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 3 2-2 一春夏、秋冬
Fundamental of Programming in C
2)选修 2学分(建议在以下课程中选修)
课程号 课程名称 课程学分 周学时 建议修读年级、学期 211G0060 大学计算机基础 2 1.5-1 一秋冬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11G0050 Linux应用技术基础 2 1.5-1 一春夏
Linux Application Technique Foundation 211G0110 计算机硬件基础 2 1.5-1 一春夏 Fundamental of Computer Hardware ⑹通识选修课程
15.5学分
通识选修课程包括历史与文化类(课程号带“H”的课程)、文学与艺术类(课程号带“I”的课程)、沟通与领导类(课程号带“J”的课程)、经济与社会类(课程号带“L”的课程)、科学与研究类(课程号带“K”的课程)、技术与设计类(课程号带“M”的课程),以及学科导论和新生研讨课程。
工学类学生须在“人文社科组”中至少修读6学分,该组包括历史与文化类(课程号带“H”的课程)、文学与艺术类(课程号带“I”的课程)、沟通与领导类(课程号带“J”的课程)、经济与社会类(课程号带“L”的课程)通识课程。其余学分由学生自行在通识选修课程中选择修读。
“科学技术组”包括科学与研究类(课程号带“K”的课程)、技术与设计类(课程号带“M”的课程)通识课程,本专业建议修读:
课程号 课程名称 课程学分 周学时 建议修读年级、学期 101M0010 电工电子工程训练 1.5 1-1 二秋及以前各小学期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training 2.大类课程 45学分
(1)必修(自然科学类)22.5学分
课程号 课程名称 课程学分 周学时 建议修读年级、学期 061B0170 微积分I 4.5 4-1 一秋冬 CalculusⅠ Calculus II 061B0180 微积分II 2.0 1.5-1 一春 061B0190 微积分III 1.5 1-1 一夏 Calculus III
Linear Algebra 061B0200 线性代数 2.5 2-1 一秋冬 061B0020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1.5 1-1 二秋 Complex Analysis and Integral Transformation 061B0010 常微分方程 1.0 1-0 一春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061B0211 大学物理(甲)I 4.0 4-0 一春夏
Physics(A)I 061B0221 大学物理(甲)Ⅱ 4.0 4-0 二秋冬
Physics(A)Ⅱ
061B0240 大学物理实验 1.5 0-3 二秋冬 College Physics Experiment(2)选修(自然科学类)3学分(在以下课程中修读)
课程号 课程名称 课程学分 周学时 建议修读年级、学期 061B0030 概率论 1.5 1.5-0 二秋 Probability Theory 061B0160 随机过程 1.5 1.5-0 二冬 Stochastic Process
061B0100 数理统计 1.5 1.5-0 二春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061B0090 偏微分方程 2.0 2-0 一夏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3)必修(工程技术类)19.5学分
课程号 课程名称 课程学分 周学时 建议修读年级、学期 081C0251 工程训练 1.5 0-3 一春夏
Engineering Training 081C0130 工程图学 2.5 2-1 一秋冬
Engineering Drafting 101C0040 电路原理(甲)Ⅰ** 4 4-0 二秋冬
Electric Circuit Theory(A)Ⅰ** 101C0060 电路原理实验(甲)Ⅰ** 0.5 0-1 二冬
Electric Circuit Experiment(A)Ⅰ** 101C0110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3 3-0 二冬
Fundamentals of Analog Electronics** 101C0050 电路原理(甲)Ⅱ** 2 2-0 二春
Electric Circuit Theory(A)Ⅱ** 101C0070 电路原理实验(甲)Ⅱ** 1 0-2 二春
Electric Circuit Experiment(A)Ⅱ** 101C0120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实验** 1 0-2 二春
Experiment for Analog Electronic Technique** 101C0130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3 3-0 二春
Fundamentals of Digital Electronics** 101C0140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 1 0-2 二夏 Experiment for Digital Electronic Technique**
3.专业课程 67.5学分(1)必修 26.5学分
课程号 课程名称 课程学分 周学时 建议修读年级、学期 10191101 计算方法 2.5 2-1 二春 Numeric Methods of Calculation 10120420 工程电磁场与波 3 2.5-1 二夏
Engineering Electromagnetic Fields and Wave
10120440 信号分析与处理 3 2.5-1 二夏
Signal Analysis and Processing
10120030 电机学** 5 4.5-1 三秋冬
Electrical Machinery
10120072 控制理论(乙)* 3.5 3-1 三秋冬
Principles of Automatic Control
10120430 微机原理与应用* 4 3.5-1 三秋冬
The Principle & Application of Microcomputer & DSP
XXXXXXXX 电力电子技术* 3 2.5-1 三春
Power electronic technology 10120410 电器原理与应用* 2.5 2-1 三夏
Introduction to electrical devices and their application(2)模块课程
14.5 学分
本专业设2个模块课程,学生必须修读一个模块,修读另一模块课程的学分可以和个性课程学分实行互通。
A.模块1
14.5学分
课程号 课程名称 课程学分 周学时 建议修读年级、学期 10193780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
2.5 2-1 三春
Electric Power System Steady State Analysis
10191032 发电厂电气系统* 1.5 1.5-0 三春
Electric Elements of Power Plants
10193451 电力系统暂态分析* 2-0 三夏
Power System Transient Analysis
10191021 高电压技术* 2 1.5-1 三夏
High Voltage Engineering
10193400 电力技术经济基础* 2-0 三夏
Electric Power Technical Economic 10120360 继电保护与自动装置* 2.5 2-1 四秋
Protective Relay & automation equipment in Electric Power System 10193701 电力信息技术*
2-0 四秋
Pow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模块2 14.5学分
课程号 课程名称 课程学分 周学时 建议修读年级、学期 10120400 电气装备CAD技术*
2.5 2-1 三春
CAD of Electrical Appliance
10191130 电气装备建模与分析* 2.5 2-1 三春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Electric Machines and Drives
10193580 现代驱动技术* 2 2-0 三春
Modem drive technology
10191121 机电运动控制系统*
2.5 2-1 三夏
Electromechanical Motion Control System 10193490 电气装备计算机控制技术* 2.5 2-1 四秋
Computer Control of Electrical Appliance
10191151 自动控制元件* 2.5 2-1 三夏
Components in control system
(3)实践教学环节 6学分
1)必修 4学分
课程号 课程名称 课程学分 周学时 建议修读年级、学期 101C0100 电子系统综合设计 2 +2周 第二短学期
Practical Design of Electronic System
10188060 认识实习1 +1周 第二短学期
Practice
10188110 企业实习1 +1周 第三短学期
Internships 2)选修 2学分(在以下课程中修读)
10188140 电力系统综合设计 2 +2周 第三短学期
Project for Power System Analysis
10188170 电气装备综合设计 2 +2周 第三短学期
Design of Electric Equipment
10188130 电子设计综合创新实践 3 +3周 第三短学期
Compositive Creative Practice of Electronic Design(4)专业选修课程 6.5学分(本专业建议修读以下课程)
课程号 课程名称 课程学分 周学时 建议修读年级、学期 20110040 管理信息系统 3 2-2 二春夏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10190040 数据结构与数据库技术 2.5 2-1 二夏
Data Structure and Database Technique
10190060 软件工程 2.5 2-1 三秋
Software Engineering
10193310 高速磁悬浮交通技术 2 2-0 三春
High Speed Maglev Technology
10120111 运筹学 2 2-0 三春
Operational Research
10192021 通信原理 2.5 2-1 三春
Communication Principle
10193300 电子系统设计 2.5 2-1 三春夏
Electronic System Design
10193320 智能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2 2-0 三夏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its Application 10193560 现代测试技术 2.5 2-1 四秋
Modern Testing and Measurement Technology
10193340 DSP在运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2-0 四秋
Application of DSP in Motor Control
10193820 现代永磁电机理论与控制 2 2-0 四秋
Modern Permanent Magnet Electric Machines – Theory and Control 10193391 电力工程 2 2-0 四秋 Electric Power Engineering
10193530 驱动控制与智能化 2 2-0 四秋
Modem drive technology and intelligentize
10193690 直线电机理论与应用 2 2-0 四秋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Linear Motor 10191200 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 2 2-0 四秋
Power System Operation and Control
10193810 机电一体化技术 2.5 2-1 四秋
Mechatronics Technology
10190051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2.5 2-1 四冬
Computer Networks and Communication
10193710 直流输电 2 2-0 Elements of 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 Transmission
10193360 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2 2-0 Application of Power Electronics in Power System
10590010 电机计算机控制系统 2 2-0 Microcompurter Control System Of Motor
10191191 Matlab与机电系统仿真 2.5 2-1 Simulation of Electrical Machinery using Matlab/Simulink
(5)毕业设计(论文)14学分
新技术讲座作为毕业设计环节的组成部分,学生必须修读其中一个讲座。10191090 电力系统新技术讲座 2 2-0 New technology seminar on power systems 10191160 电气装备新技术讲座 2 2-0 New technology seminar about electric apparatus 10189010 毕业设计(论文)12 +24周 Graduation Project(Thesis)
4.第二课堂课程 +4学分
四冬 四冬 四冬 四春
四春 四春
四冬春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