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林子镇匡五小学简介
林子镇匡五小学简介
林子镇匡五小学为原苗庵小学所在地,紧临宿田公路,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9160平方米,建筑面积2449.18平方米,教学楼一座。微机室、实验室、图书室、体育器材室、多媒体教室、等设施一应俱全,为教育教学提供着强有力的保障。学校现有8个教学班,在校生344人,入学率为100%,巩固率 100%。学校教职员工27人,专任教师22人,中职教师8人,大学本科学历2人,专科15人,中专7人,学历全部达标,并全部参加继续教育,县级优秀教师4人。雄厚的师资力量,确保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校本着“创办规范加特色学校,培养全面加特长人才”这一办学理念,以“办出特色,创建名校”为办学目标,经过多次研讨,确立了“德育教育”做为办学特色,让学生先成人再成才。重视学生德育教育,鼓励学生传承和发扬匡五精神。以礼仪文明为切入点,并作为主要校本课程之一。为进一步提高我校的办学水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校提出了“创办规范加特色学校,培养全面加特长人才”的新理念,在开全课程方面,学校开发了四项学校课程:《礼仪文明》,《美丽的家乡》,《智慧五子棋》《趣味化学》等,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让学生传承文明;走进自然;启迪智慧;热爱生活。另外,学校注重学校的特长培养,在开全课程开足课时的前提下,从今年9月份开始,学校又成立了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绘画、手工制作,合唱、器乐、书法等兴趣小组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在快乐中锻炼了自己的各种能力。
第二篇:2013匡五小学拥军优属工作计划
2013匡五小学拥军优属工作计划
为了保持、巩固和发展我校拥军优属、军民共建、民族团结工作取得的成绩,扎实有效地做好2013年拥军优属、国防教育工作,学校最大限度地引导师生支持、参与拥军优属、国防教育,维护各民族大团结,深化和提高精神文明暨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根据匡五小学拥军优属、国防教育工作实际,现将2013年具体工作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学校拥军优属、国防教育工作要继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精神文明建设暨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的总体要求为依据,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创新性上下功夫,使拥军优属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二、工作目标
学校将继续坚持“拥军优属,军校共建”的重要办学特色,为争创更好佳绩打下基础,将拥军工作更加细致化。
三、工作内容和措施
充分发挥学校工作计划的重点,由后勤主任许长星老师专人负责,构筑匡五小学拥军优属服务平台,今年将着重开展“一个中心、四个开展”系列活动。一个中心即以和谐社会下的军警民共建为中心,开发拥军优属工作新载体,拓展拥军优属工作新路子和新空间。
1、围绕此工作中心,丰富拥军优属共建内涵,形成同心、同乐、同治、同进的新型军校关系,将其作为重要的对外宣传阵地和拥军优属共建资源平台,进行拥军优属与国防教育。
2、发挥学校军校共建、拥军优属的功能作用,全方面为优抚对象服务。
四个开展即
(一)抓爱国主义国防教育,深入开展宣传活动。
1、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防教育,对党员、学生、教师等对象进行国防义务、人人有责、拥军优属等教育活动,并请镇武装部来指导具体工作。
2、以春节、五
四、“七一”、“八一”、“十一”等节假日为契机,开展拥军优属活动,走访退伍军人、听取老军人的讲话、慰问贫困军属等协调共建活动。同时安排学校少先队员参加“送温暖”活动。
3、在学校内加大双拥宣传力度,制作增强国防意识,加强国防教育宣传标牌、标语、宣传栏、黑板报。
4、深化拥军优属的组织形式和服务内容,立足基层单位,发挥基层单位功能,使创建拥军优属模范单位与创建文明单位结合起来。
(二)抓拥军优属基础工作,深入开展共建活动。
1、加强军校之间的联系,开展丰富双拥共建活动,不断拓宽双 拥工作新路子。
2、学校继续现役军人、老军人、军人家属进行共建互动活动。
3、活动期间与他们之间开展经常性的文体活动,使他们和我校“同学、同教、同进、同管”的工作机制,形成共创文明单位的良好局面。
第三篇:匡五小学拥军优属工作领导小组
匡五小学拥军优属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宋丽梅 白光辉 许长星
朱晓静
赵雪梅 刘红霞王卫雪王俊红付萌萌
第四篇:峄城区匡衡小学部分优秀教师简介
峄城区匡衡小学部分优秀教师简介
王继愚 匡衡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大学学历。山东省教育学会理事,枣庄市地理教学研究会理事,山东省教材编审,《当代教育科学》杂志社特约通讯员。主编、编著出版了《拥抱大自然》、《地理》、《 中学活动课》、《 枣庄地理》等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曾执教山东省教学改革公开课,构建的“目标学案导学模式”在省内外推广,经验总结报告获国家级一等奖。辅导的教师有2人获国家级优质课评比一、二等奖,16人获山东省的优质课评比一、二等奖,1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在全国发行。
先后被评为中国教育科研优秀教研员、枣庄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枣庄市教学改革先进个人、枣庄市先进科技工作者、枣庄市骨干教师、枣庄市教学能手,枣庄市岗位建功先进个人、峄城区十佳教师、峄城区中青年专家、峄城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王爱东 小学科学教师,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山东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山东省教研教学先进工作者、山东省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枣庄市教学能手、枣庄市骨干教师、枣庄市优秀教师、枣庄市师德标兵、枣庄市教研教学先进工作者、枣庄市少先队工作先进个人、峄城区优秀教师、峄城区优秀青年岗位能手。
荣获山东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撰写的论文多次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参与编写了山东省地方课程教材。辅导的教师中有4人在省级优质课评比中获奖,12人在市级优质课评比中获奖,20余人在区级优质课评比中获奖。指导教师撰写教育论文在省、市、区获奖30余篇。
孙国英 小学心理咨询师,大学本科学历,在读教育硕士,国家
二级心理咨询师,山东省中小学心理协会会员,国家级课题负责人。市级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一等奖,省级优质课二等奖,峄城区优秀导师,有多篇教案被评为市级优秀教案,有多篇论文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曾主攻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学科,在心理咨询工作中,成功帮助许多青少年儿童解决心理行为问题,2009年4月鲁南晨刊给予专题报导。
刘兴华 小学数学教师,大学本科学历,峄城区第八届政协委员,先后荣获峄城区首批课改标兵、区教学能手、市教学能手、市优秀班主任、市优秀辅导教师等称号。2008年参加山东省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获二等奖,2011年执教枣庄市小学科学年会观摩课,当选为枣庄市第二届小学科学理事会理事,2012年被推荐为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师培训专家,被评为全员育人优秀导师、峄城区师德标兵。
侯强 小学综合实践教师,大学本科学历,中共党员,先后获得区课改标兵,青年岗位能手、区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区优秀教师等称号,参与承担了2项省级重点课题、3项市级课题的研究工作;主持并开展的《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及策略》、《网络磨课助推教师专业发展》课题研究分别获评首届和第二届枣庄市教学成果奖,获市政府奖励;撰写的150多篇教育新闻作品及教学论文先后在《中国教育报》、《德育报》、《现代教育报》、《山东教育报》、《枣庄教育》等各级刊物发表。2011年获市级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一等奖。
董会 小学数学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相继被评为校优秀班主任、先进工作者、师德标兵、镇优秀教师、枣庄市第一批电教骨干教师等。2006
年以来曾四次获区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两次获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所撰写论文获省级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国家级论文二等奖,另有两篇论文分别在国家级刊物和省级刊物发表。
褚丽娜 小学数学教师,1998年参加工作,多次被评为镇街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2009年被评为峄城区教学能手,参加枣庄市小学数学优质课评选荣获一等奖,2010年被评为枣庄市第四批课改标兵,2013年被评为市级优秀教案先进个人。
褚丽丽
小学数学教师,2010年获区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2010年获枣庄市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2011年被评为峄城区先进教师,2012年被评为市教学工作先进个人,论文《浅谈多媒体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获山东省教科研成果一等奖。
徐珊 小学语文教师,大学本科学历,曾在枣庄东方国际学校任教五年,2011年通过峄城区教师招考,分配到阴平镇金寺小学,任教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所带班级多次评为先进班集体;有着较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任教学科成绩优秀,曾获得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2011年参加区级优质课比赛获一等奖。
吴敬辉 小学语文教师,2007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在江苏省溧水县任教期间,多次执教县级公开课,2010年 6月,荣获江苏省教育论文评比一等奖,2013年,语文课例在峄城区微课评选中获一等奖,多篇教学设计被评为区级优秀教案。
孙大为 小学语文教师,2010年毕业于苏州大学,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2011年1月参加工作,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曾连
续两年获得峄城区教师基本功比赛(三笔一话)一等奖。
张秀娟 小学语文教师,2006年毕业于于曲阜师范大学,大学本科学历,在校期间曾获得 “杏坛读书节”征文比赛一等奖,被评为曲阜师范大学“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曾先后在枣庄二中、枣庄一中任教高中语文,教学成绩优秀。
孟祥云 小学英语教师,2007年毕业于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现山东师范大学英语教育硕士在读,2007年9月-2011年1月在济南英才实验高中任教,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曾先后在枣庄一中、枣庄东方国际学校任教,被评为“青年教师讲课标兵”,教学中善于钻研,教法灵活,工作扎实,深受学校同事和家长好评。
孙凤 小学体育教师,2009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辅导学生参加全区运动会获得小学女子400米第一名,连续两年被评为底阁镇优秀教师,2011年被评为区优秀少先队辅导员,2012年被推荐参加教育局与北师大联合举办的“教育管理研究生班”。
王敬 小学音乐教师,2007年毕业于鲁东大学音乐学院,2009年以来,先后在阴平镇燕庄小学、金寺小学任教,2011年获全区音乐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2012年获区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第五篇:杨陵区五泉镇简介
杨陵区五泉镇
五泉镇是杨凌示范区唯一的建制镇,位于杨凌示范区西北方12公里处,隋文帝泰陵地处该镇内。2001年被列入全国重点建设小城镇,省级小城镇建设示范镇之列。该镇总面积26.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7万亩,辖19个行政村,61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033户,总人口22185人。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540元。镇内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气候温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是人居、生产和旅游的最佳场所。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抢抓示范区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机遇,以建设经济强镇为目标,以“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工作重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团结创新,努力拼搏,开创了一条具有五泉特色的阳光大道。
本着“农民增收,经济发展,造福一方”的目的,镇政府以高科技为依托,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和科技产业,以“南菜、北果、中工商”的总体格局为基础,突出“名、优、新、特”的产业特色。培育发展了以小麦良种繁育、奶肉牛畜牧养殖、大棚蔬菜、杂果种植、苗木及花卉繁育的五大支柱产业。全镇共建成小麦良种基地2.2万亩,建成设施农业大棚456座,优质杂果基地4000亩,全镇奶肉牛存栏1760头,蛋鸡11.5万只,奶牛养殖小区7个,苗木花卉基地426亩。特色养殖业发展势头强劲,成绩显著,毕公正泰养猪场、毕公孵化场、夹道牛场、毕公种兔场、夹道獭兔场、帅佳彩兔场等养殖场发展势态良好,经济效益可观。
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迅速。财政总收入从2000年的163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356.9万元,年平均增幅17%;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2年的2436元增加到2005年的3540元,年平均增长276元。
投资环境逐步改善,招商引资工作进展迅速。近年来,先后引进了华阳公司、示范区建筑公司杨陵装饰工程分公司、杨凌创鑫有限公司、海迪亚农科贸有限公司、杨凌烘干设备厂等一批高科技企业。改制并壮大了杨凌建筑机械厂,五泉建筑公司等乡镇企业,为五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在新农村建设中,镇党委、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立足镇情,结合实际,推行“政府组织,企业拉动,基地示范,多方配合,农户参与”的建设模式,大力发展以夹道村、茂陵村为示范村的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带动毕公、帅家、斜上等新农村建设中心村,辐射全镇,全面建设文明程度高、立体循环经济发展程度高、可持续发展、农户参与的“农、工、商、种、养、加、高、新、特”的一体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自2004年以来全镇创建文明生态村达16个,已完成街道水泥化1.8万米,门前统建1600户,衬砌排水渠3.6万米,改厕、改圈、改灶2000余户,建成沼气池2000余口。建成通村公路7883米,大幅度改善人居环境,交通便利,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小城镇建设异军突起,成绩显著,投资287.4万元,完成了五泉镇街道拓宽和硬化工程,使五泉镇的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镇政府畅通资金渠道,整合社会资源,完善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环镇路、商业街、综合农贸市场、餐饮市场、现代农民公寓等重点项目建设的前期基础工作。
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显著,镇党委2003年被杨凌示范区党工委授予“先进基层党委”荣誉称号。2006年被杨陵区委授予“五个好”乡镇党委荣誉称号,曹沟村、曹堡村、王上村、上湾村、帅家村、汤家村、椒生村被区委命名为“文明生态村”。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成绩显著,涌现出了“好媳妇、好婆婆”180余人,“十星级文明户”120多户,好媳妇刘芳能、张翠棉入选杨凌示范区首届“十大真情故事”感动人物,其事迹广为传诵,影响深远,倍受社会各界关注,唱响了我镇弘扬传统美德、社会公德的主旋律。
目前,全镇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逐步得到加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进展顺利,呈现出一派蓬勃向上的喜人局面。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位于杨凌示范区西北部,主要包括五泉镇、大寨乡、揉谷乡及杨村乡的一部分,规划总面积83000亩。规划遵循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按照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吸纳国内外农业领域的高科技成果,设计成集示范性、展示性、效益性、规模性、循环性与生态性于一体的“一轴、一心、八园”格局。园区建成后,主要进行现代农业新技术创新、示范与推广,形成奶畜、果林、蔬菜、花卉、食用菌、良种、农产品加工和观光旅游等八大产业。通过经营管理体制创新,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使园区成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博览会实物展示平台,成为农业高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样板,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与示范效应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农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