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大学办学特色经验介绍

时间:2019-05-13 18:51: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东农业大学办学特色经验介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东农业大学办学特色经验介绍》。

第一篇:山东农业大学办学特色经验介绍

山东农业大学是一所具有近百年办学历史的省属高校。多年来,我们坚持以科教兴鲁、科教兴农为己任,突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把教育质量作为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创建‘三三式’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办学特色,促进了学校的全面发展。

一、办学特色的主要内涵

我校办学特色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三”,即:“三结合”、“三层次”和“三段培养”。

三结合:就是教学、科研、生产实践的有机结合,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层次:即按照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三个层次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基础实践层次主要包括实验课、劳动课、社会调查和认知实习等;专业实践层次主要包括课程教学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社会实践层次主要指学生在参加实际生产、管理和经营中,完成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

三段培养:即把大学四年的人才培养过程相对地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校内实验室“基础阶段”—— 校内教学基地“课内外结合阶段”——校外教学基地“与生产实践结合阶段”。

二、办学特色的建设实践

在建设实践中,我们将办学特色贯穿本科教育的全过程,重点做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按照人才需求和办学特色制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按照培养目标设计层次加模块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按照实践教学内容搞好硬件建设,建立条件保障体系;同时建立完善实践教学的管理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

二是搭建坚实的实践教学硬件平台。将全校48个实验室组建为19个面向全校开放的实验教学中心;先后投入8000多万元,在校内教学基地建成了农学、园艺等10个实验站园;在全省各地建立了86个稳定的校外教学科研基地。

三是搞好教学与科研的结合。通过加强科研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充实创新教学内容,开设高水平选修课,吸收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科研课题,将科研成果和科研过程转化为教学资源。通过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大学生课外实践计划、设立第二课堂和创新学分、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等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创新活力。四是努力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通过选派中青年教师担任地方科技副职、与地方联合承担科技项目、进行科技推广和社会服务、参加校内外教学基地建设等措施,既服务农业、农村、农民,又提高了教师实践教学的能力。

五是建立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深入开展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率先实现了教职工队伍的分类管理、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和后勤社会化,强化了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突出了教师的办学主体地位,加大了教学投入,调动了教师实践教学的积极性;深入开展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教师和学生的“双选机制”(即教师竞争选择课程和承担教学任务,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和教师),调动了教和学的积极性。

三、办学特色的实践成效

(一)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10万余人

学校共为社会培养李振声、印象初、束怀瑞、山仑等4名院士为代表的一批老一代的著名专家学者,以韩兴国、韩俊和黄炳茹为代表的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中青年科学家,还有一大批地方党政领导、农业科技人员、优秀企业家。

(二)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2001年以来,在全国和山东省的科技创新活动中,获得全国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36项;获得山东省特等奖1项,一等奖1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7项,在全省高校中名列前茅。

(三)获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和教研成果

近年来,学校共获得300多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其中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在内的17项国家级奖励。获得了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40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优秀奖2项。

2004年10月29日,由我校谭景和教授主持完成的我国首例卵丘细胞与体外成熟去核卵母细胞融合而成的克隆山羊“白雪” 诞生,这是山东首例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克隆动物。

(四)为山东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多年来,山东省的农业总产值和主要农产品产量、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小康水平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学校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方面发挥了很好的支撑作用,多次被山东省委、省府授予科教兴鲁先进集体称号。

(五)促进了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快速发展

学校现有本专科生24453人、研究生1883人。

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1个硕士点,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工程技术分中心、1个国家级品质检测中心。

目前,专任教师1151人,其中2名院士,3名外聘院士,6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4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7名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为适应规模扩大、水平提高的要求,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校舍建筑面积81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

1值达到1.7亿元。

四、办学特色的理论思考

(一)突出办学特色是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高校只有突出办学特色,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才能真正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到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未来负责。

(二)突出办学特色是高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突出办学特色,注重实践教学和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在社会上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三)突出办学特色是高校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质量离不开特色,特色就是水平。作为省属教学研究型本科高校,只有努力形成本科教学的特色,夯实本科教育的基础,才能促进学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

这一办学特色,是我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艰辛探索、不懈实践、长期积累的结果,还需要在今后的办学实践中坚持与时俱进,继续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党的十六大以来,学校正确分析所面临的形势、机遇和挑战,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要求,实事求是地提出了工作重点由以大规模扩招和建设为主要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以提高水平、优化结构为主要特征的内涵式发展的重大转移,为提高教育质量,突出了办学特色,促进21世纪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谋生存、谋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高校之间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必须注重培养、突出办学特色,加快学校的建设步伐。

一、从战略高度,认识办学特色

目前,国家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确立为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三大重点。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作为一所职业教育工作母机性质的高等学校,是教育部确定的“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2004年5月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全国五所“高等学校职业技能鉴定试点院校”之一。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势下,面临着既要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又要积极引领职教发展并为其提供更加有效服务的双重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把学校办出特色,加快学校建设步伐。

经过不懈努力,我们学校形成了“学术性、师范性、职业性”特色,学校有特色、专业有特点、学生有特长。近几年来,学校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积极争取40岁以下的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实验教师全部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引进或外聘技师、高级技师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在本科生中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改革实验室体制,合理整合校内现存教师资源;建立若干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在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投入、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管理以及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为突出人才培养特色打下坚实基础。

二、根据学校发展方向,确立办学特色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然要求我们为职业教育培养大量合格的师资,这就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2002年学校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人才队伍结构日趋合理;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科建设取得突出成果,科研实力显著增强;学校的人才培养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获得社会广泛认同,毕业生就业率多年来位居省属高校前列;2005年学校顺利通过了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在最近召开的学校第五次党代会上,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把握办学规律,树立现代大学理念,进一步明确学校定位,强化办学特色,加快改革发展,抓好教学科研中心工作,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为培养适应职业教育、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学校“十一五”期间的发展目标是:紧紧围绕国家教育工作重点,改善办学条件,拓展办学空间,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层次,发挥职教优势,打造特色品牌,深化改革,和谐发展,努力把我校建设成国内有影响、省内有地位、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工程技术师范大学。

三、通过具体的对策,突出办学特色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我们提出了六项主要工作。第一、突出“双师型”人才培养特色,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品牌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推行“双证书”教育模式,培养高素质职教师资和应用型人才。第二、突出职业教育研究和工程技术应用性研究特色,着力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创造条件增列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发挥职教研究优势,积极开展应用性研究,努力为社会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第三、突出职教师资教育特色,着力加强我校国家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建设,积极承担并高质量完成国家和吉林省职教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任务,努力构建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相适应的教师教育新格局。第四、突出学校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特色,着力加强工程实训中心、创业孵化基地等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把学校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努力在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实施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五、突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特色,着力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加强具有工师风格的校园基础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校园,切实创造有益于高素质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第六、突出“重师德、铸师魂,两代师表一起抓”的高师特色,着力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全面焕发“工师人”精神,为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总之,我们要千方百计地突出办学特色,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出贡献,强化发展意识,增强紧迫

感、危机感、责任感,加快学校发展建设步伐,在不远的将来,把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工程技术师范大学!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走特色强校之路

摘自 《光明日报》 5月16日 第11版

北京,一座拥有辉煌建筑的历史文化名城。历代能工巧匠倾其心智,建造了故宫、天坛、颐和园等

气势恢弘的建筑群。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一座孕育现代“鲁班 ”的高等学府。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就承担起培养新中国“能工巧匠”的任务,为城市建设生产一线输送了数万名具有务实作风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在社会文化多元化、高等教育多样化的今天,在各类高校林立、竞争日益激烈的北京,依靠准确的办学定位,鲜明的办学特色,科学的专业设置和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培养目标,造就出一批又一批适应性强、应用水平高、思想品德优良的学子,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0%以上。目前北京市城建系统的技术和管理岗位上,建工学院的毕业生占到了70%以上,在北京的城市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秉承历史传统 凝炼办学特色

鲜明的办学特色是高校的生命力。在七十年的办学历史中,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秉承为首都城市化服

务的传统,凝炼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前身为创办于1936年的北平市立高级工业职业学院土木工程科。七十年变迁,数度易名,历经高工建专、中专和大学三个发展阶段。七十年来,学校一直紧紧围绕建筑业和首都城市建设的发展,按时代要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和服务方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勤奋务实的品格;教育目标始终放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

进入21世纪,首都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城市定位,以及建设“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布局的确定,需要更多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高级人才。学校根据北京城市建设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要求,继承学校长期办学所形成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凝炼、形成和发展了“坚持服务于首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致力于培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这一特色具有三重涵义:学校的办学和人才培养始终根植于首都城建领域,服务于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坚持依托建筑业,服务城市化;学校为首都城建领域输送的人才是面向基层岗位或生产一线,主要从事区域规划、建筑设计、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等工作,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善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高级专业人才;学校一贯坚持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工作技能,能较快适应基层工作环境,具有创新精神并能胜任首都城建领域的专业工作。

依托城市建设 彰显办学特色

一所大学的社会价值取决于其为社会服务的多少。始终依托城市建设,为首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是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法宝。

近几年,按照为城市化服务的指导思想,学校在办学特色上下足功夫,先后增设了城市规划、工程管理、工商管理、环境工程等十多个与城市建设密切相关的专业。学校现有20个本科专业、18个高职专业、4个北京市品牌建设专业,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工程硕士授权培养领域、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和2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拥有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8个北京市双基合格实验室;同时有具有甲级资质的建筑设计研究院和京精大房工程建设监理公司等科技企业的支撑。2002年,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被北京市确定为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人才培养基地。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注重在学科专业建设上突出自己的特色。如虽然不少高校办有建筑学和土木工程专业,但很少像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一样拥有规划、设计、结构、施工、供燃气、给排水、污水处理、建筑智能自动化以及与建筑行业和城市相关的管理、法律、社区服务等一系列的学科专业,从而构建了符合学校定位,土建类专业齐全,相关专业配套,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正是由于学校在学科专业上所具有的其他高校不可替代的特点,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获得持续的发展。

在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中,建工学院一直非常重视专业设置要符合首都城市建设的要求。考虑到北京

在建大型公共建筑、高层建筑和高档住宅小区多,特别是利用清洁能源和发展城市燃气化的发展趋势,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设置了“暖通空调”和“燃气工程”两个专业方向,为北京市培养暖通空调和燃气工程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考虑到北京城市交通的发展,土木工程专业设置了“建筑工程”和“交通土建工程”两个专业方向。

在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建工学院的课程设置既重视满足城市建设生产一线的需要,又重视

跟踪首都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考虑到50%以上的毕业生就业于水工程施工和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向,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在满足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强化水工程施工、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并在长期教学积累中形成优势。建筑学专业培养计划中“中国传统建筑”、“绿色建筑技术”、“建筑遗存

与保护”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关系的能力显著提高。测绘工程专业在引进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卫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的同时,还将其用于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更新。学校对各新办专业的课程设置均提出了面向首都城市建设的要求。

建工学院近年来进行的专业结构调整都与市场紧密结合,有些专业甚至有非常直接的就业目标。如

现代汽车技术与维修专业自创办起就紧扣市场需求,使该专业每年毕业生的就业率都达到100%;近两年新办的工程测量技术(数字建筑仿真技术)高职专业,是结合学校正在为故宫做的数字化工程而设立的,其就业潜力相当诱人。

在狠抓教学质量的同时,学校还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各种学术、科研和工程实践活动。该校近年来的科技立项中,为北京城乡建设服务方面的立项占总项目的 70%,城市规划、城区和古建筑的保护与改造、城市交通、城市服务与管理、环境污染治理、建筑节能、城市防灾减灾、智能建筑、古建筑保护数字化、新型建筑设备与新型建筑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和设计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五”期间,学校共承担国家、省、市、学校各级各类科研课题860余项,科技服务总经费突破2.6亿元,到校科研经费达5000余万元,在北京市属市管高校中居前列。学校教师近期承担的居住区及其环境的规划设计研究、故宫古建筑数字化测绘、前门地区修缮整治规划、北京浅山区生态村规划与示范、小型低温气源热泵机组研究、住宅节能改造技术研究、雨水资源化、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规划和北京市区域道路网增容理论

与设计等国家和北京市重大科研目,均为北京城市建设和发展献上了优异答卷。

培养实践能力 弘扬办学特色

在高校林立的北京,建工学院的学生能够在建设行业中独占鳌头,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与学校着力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密不可分。

建工学院是伴随着首都北京的城市建设发展起来的。进入21世纪,为了适应北京的城市化发展进程,学校首先在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实践实验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将创新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如在办法学专业时,通过设置建筑类专业的课程,使学生具有了鲜明的特色和学术专长,从而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法学专业。

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的摸索,学校构建了以工程技术教育为主体,课内与课外实践教学两者相互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将其纳入培养方案,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校注重给学生更多实践机会,把课程学习、毕业设计、实习与将来要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多年来学校不断增加教学经费投入,实验室、实习场所和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日趋完善,建立了5个校内实习基地,60个校外实习基地,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学校还经常聘请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讲座,把最新的信息带给学生,注重引进具有工程实践能力或

丰富工程实践背景的人员,近年来先后聘请了78名国内外科研院所、设计院、研究院、兄弟院校和建筑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客座或兼职教授,在学科专业建设、实习、毕业设计等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给予指导,促进了学生与社会的融合,与行业的接合、与生产的结合。学校在学生的培养计划中安排了长达十几周的毕业设计,要求课题的选择、教师的指导都从实际出发,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有的学生的毕业设计就直接在设计院完成,课题和研究方式都和实际工作紧密结合。

为了引进更先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还采用国际合作的方式,与法国已有百年职业教育经

验的佩雷学院合作,建立了中法能源培训中心,学生在学校里就可以全面接触欧洲的先进设备和技术。

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设计竞赛,建立了大学生科技立项制度,2002-2005年拨款组织学生科技立

项达到341项。2002年以来,学校的学生们在结构设计、建筑设计、机械创新设计、电子设计及物理、数学、英语等全国和北京市的竞赛中荣获众多奖项。其中在2005年第九届“挑战杯”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机电系学生的“全自动移动搬运机器人”和城建系学生的“中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技术经济调查与分析”两个项目获大赛三等奖。

由于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准确,特色鲜明,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普遍欢迎。学校通过对重点用人单位的走访和向100多家毕业生所在单位问卷调查显示,毕业生们普遍适应性快,用得上手,留得住人,踏实肯干,乐于助人,尤其是团队精神、工作态度严谨认真与勤奋好学、职业道德三项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指标,均获得较好评价。近三年就业率分别是97.1%、94.3%、95.8%.建校七十年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培养了4万多名毕业生,许多毕业生成为首都城市建设系统中规

划、设计、研究、开发、施工、管理各个岗位的领导和骨干。原核工业部副部长、核电建设专家赵宏,原北京市城乡规划建设委员会主任赵知敬,原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王宗礼,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院长沈小克,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院长刘桂生、总工程师包琦玮,北京奥组委工程部部长许建,北京“2008”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王刚、戴孟东,北京市轨道建设管理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杨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宇、总建筑师胡越以及生前被誉为“时代先锋”的门头沟区路政局副局长曹广辉等众多杰出城乡建设人才,都毕业于该校。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办学特色贯穿于历史传统和改革发展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理念和实践活动

中,更是体现在人才培养的骄人业绩中。在服务于首都城市化的过程中,凝炼、彰显、弘扬办学特色是维系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历经七十年薪火相传,永葆生机的生存之本、发展之源、强校之基,使其在首都高等教育结构布局中始终具有特殊的地位。

第二篇:办学特色经验材料

办学特色经验材料

新民学校 新民学校办学特色经验材料

打造人文环境 构建和谐校园

一年来在上级领导的直接关怀下,经过学校领导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开拓实践,在构建和谐校园方面做了以下工作,达到了相当的效果。

一、营造人文的校园环境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文的关怀情字当先.在学校管理中,有时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比学校的制度更重要。我校领导十分注重运用情感效应策略,强调尊重爱护每一位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尽量给予广大教师真诚的关爱和帮助,注重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与教师个体进行精神交流和心灵对话,产生了独特的管理效果。每年的教师节,全体教职工聚餐,共享党和政府对教师的关心;中秋节,学校领导都安排人员时间和留守校园的教师一起活动,送去浓浓的关怀;教师家庭有婚丧嫁娶,学校均出面予以慰问和祝贺;对待每一位教师一视同仁;平时,学校领导经常与教师谈心,交流思想,化解心结。

而今,广大教师心情舒畅,归属感明显增强,许多教师已经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

为了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和谐 “家园”和学习环境,我校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和校园美化、绿化工程。如今,学校已经建成拥有了一个具有情感化、现代化和特色化的校园 文化环境,学校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图书室、电子备课教室、等设施一应俱全;校园外墙上温馨标语和活泼的校园情境画让人文怦然心动;校园内到处洋溢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二、构建人文的管理制度

学校依次制定了《教师一日工作常规》、《教职工考勤制度》、《教师学习制度》、《班主任工作考核细则》等各项管理制度。平时检查与期末考和相结合,工作表现(师德表现、出勤考核、能力水平、工作实绩)与奖励待遇相结合,教师聘任与综合考评(教工自评、学生评议、教工互评、考核组评定和学校行政领导审核)相结合的有效方式来规范教职工的行为,激发教职工工作的热情,从而确保了学校各项工作健康顺利地开展。

三、培训现代化的教师

我们的学校拥有的是一支年轻化的教师队伍。由于对自身发展的许多不确定性因素,他们充满了对未来人生的迷惘。学校领导一方面利用会议座谈积极引导教师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方面想方设法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为教师们提供良好的平等的发展机遇和条件,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上进心。我们的具体做法是:(1)开学伊始,便组织专人对全体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培训。重点进行上网查询资料、下载试题、编辑试卷、打印、多媒体的使用等。并做 到计算机网络长年对教师开放,目前我校已有90%的教师能够独立上网查询资料,有力地推动了我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2)每人一节电化教学课。教导处明确规定,不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校级公开课不能评为优质课,这一规定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可以说多媒体教室是一个开放的教室,几乎天天有人使用。如今,年轻教师们认真学习、积极研究、渴望建功立业已成为了学校发展的主流。一个具有亲和力的教师,往往善于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加强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影响,利用每个有利的时机去和学生进行生命与生命的呼应和交融,从而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达到理想的教育境界。因此,在我们学校,校本培训班的重点落实在了教师亲和力形象的塑造方面,通过学校教研组和团支部组织的各种活动,促进学校教师教育观念和形象的转变,真正做到在认识上理解、信任学生,在情感上尊重、关爱学生,在行为上激励、焕发学生,成为一个受学生喜爱和信任的老师。

同时学校还开展了教师的“三字”(粉笔字、钢笔字、电脑打字)比赛,第二学期结合“课程整合信息技术”校本培训,全面开展了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比武和现场教案设计比赛。

四、课题研究

教科研是引导教师成长的捷径。为了适应新的教育形式和学校的实际需要,学校自成立教科研室后,对全体教师进行了教科研知识方法的多次专题讲座,并针对本校教育教学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每月一次的专题学习。并且每个教科研组都有自己的教科研课题。如今,许多青年教师业务学习和教科研热情很高,围绕新课程学科教学和学生特殊心理教育这两个重点主题开展了广泛的课题研究。通过一年多的系列校本培训措施,学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也得到了快速提高。

五、追求人文的课堂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在《关于和谐的教育的一些想法》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认为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的学生都成为幸福的人,使他们的心灵由于劳动的幸福而充满快乐。然而,如果在学习各领域里有着无法克服的困难和障碍,那该怎么办呢?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人在精神生活的其它领域里得到表现,„„那么我们就应当越多的关心使他(学困生)也在其他领域中表现自己,以树立自己的道德尊严感,体验到一种无可比拟的人的自豪感。”为了贯彻这一思想,使每位孩子都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和道德的尊严,我校教师通过示范引路、教学研讨、反思实践等途径,积极探索富于人性化、情感化、民主化、愉悦性、探究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了充满生命力的课堂生活。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效地提高各自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学校主要采取了“异质分层”的教学策略。所谓“异质分层”教学即教师在学期初全面了解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水平上存在的差异,然后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一般以3个为好)学习层次,把学习成绩相近的一些学生分在同一层次内,针对每个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取得不同的学习成效。对一些中途转入的学生,教师则组织一些与他们性情相合的优等生开展“互助”学习,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常规,尽量缩小和老生的学习距离。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进程中,人文教育的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理解和接受,在教育教学中,许多教师开始积极主动地贯彻人性化教育原则,做到了在认识上理解、信任学生,在情感上尊重、关爱学生,在行为上激励、焕发学生。在充满人情味的老师面前,许多内向自卑的孩子开始变得开朗活泼起来,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六、开展人文的教育活动

学校重视强化特色德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首先,学校开展了严格有恒的日常行为规范训练,通过每天纪律和卫生两项检查和每学期“文明示范班”和“礼仪学生”等评比活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通过几年的实践,学校的各项工作成绩已经开始显现。教师的归属感增强,教师普遍珍惜解中学校这份工作,没有自动离校离职现象,在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里,学生变得越来越热爱学校。老师热情关爱帮助学生,校园环境好有家的感觉,同学间友好相处进入兄妹,学校也取得了更高更广的社会声誉。

一年来,学校坚持科研兴校,使学校的办学理念更加清晰,办学特色初显端倪,使学校逐步走上了内涵发展之路。

“构建和谐校园,让师生幸福成长”将成为我校不懈的追求目标。今后学校将以更加平实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本着“在人文的校园里有人问的教师用人参的方式培养人文的学生”这一办学理念,凭着自身灵活的办学模式和和管理体制优势,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师资力量强,教育质量高的学校,也同时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三篇:学校办学特色介绍

澄岭小学

学校办学特色介绍

特色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为大家所公认的、独特的、稳定的、良好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具体来说,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

多年来,我校在“让书香溢满校园,打造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特色学校”的办学方向引领下,以培养学生良好身心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为根本,以“读书读人读精神,启智明理学做人”的主题文化战略为切入点,以“四育”模式的构建为契机,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着力培养学生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素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构建书香墨浓、文明和谐的校园。

读书读人读精神

启智明理学做人

多年来,学校培育了“读书明理,励志做人”的学校精神,打造“让每一天都成为读书日”的读书健脑工程。

一、坚持一种行动研究

1.三级管理:学校、班级、学生每年都要制定读书计划,并逐层进行常规检查,学校定期组织读书成果展示,形成“计划管理”、“常规管理”、“作品展示”三级管理模式,为读书健脑工程有条不紊地进行提供保障。

2.三级平台: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存书量,现有图书9365册图书书室,艺术化的班级图书角,带动了学生家庭读书,形成“图书阅览 室”、“班级图书角”、“学生家庭”三级读书平台。

3.四层评价:“学校阶段评、书香班级评、读书之星评、学生读书评”四层评价。

4.六条主线:“读、说、写、画、编、演”是我们常抓不懈的六条活动主线。

5.五项常规:“晨读、午诵、课练、暮省、周漂流”是我们读书教育的必修常规。

晨读:内容为中华经典诗词阅读、学科知识阅读、作文阅读,可以是配乐诵读、推普组长领读等多种形式,学生在读中感、读中悟。

午诵:侧重于口语表达训练,高段班级开展1--2分钟的“即兴演讲”活动,中段进行“口语作文”片段练习,低段开展“1―2句话”活动。

课练:每个年级在周一下午安排一节阅读课,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科拓展阅读、报纸阅读,形成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中高段学生坚持写读书笔记,并坚持每周向广播站投稿,将阅读与日记、随笔相结合。

暮省:学生每晚在家抽取10分钟,对一天紧张有趣的学习生活进行回顾和反思,使学生自我调节,改善学习策略,促进自主学习。开阔学生视野,产生写作的冲动,促使自我去做一些新的尝试

周漂流:每个班级一个读书漂流册,每周两名学生负责,书写自己一周的得意之作,并星级评价,一二年级由教师评价。本着分享、信任、传播的宗旨,使读书活动漂流起来,让知识因传播而美丽。此外,班级图书也可以漂流,学生也可以到其他的班级讲故事,使学生 一起在书的海洋里畅游。

二、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我校紧紧围绕“读书健脑”划和创建高雅别致的校园环境文化;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与竞赛,培育学校的精神文化。

1、三种环境文化

(1)、精心布置校园围墙文化,彰显读书特色。围墙为“金色童年从读书开始”和“放飞梦想”两大块。其中读书篇又包括必读内容《弟子规》全篇,“读书格言”、“中华经典故事”。定时组织班级小记者进行解说比赛,引领学生做一个有远大理想、热爱读书的好少年。

(2)、走廊墙壁文化建设力求美的体现,主题鲜明。一层为一训三风、学生守则、教师职业道德,让养成教育的理念深入到每一位老师学生心中,二层为学生获奖作文展示,习作梦工场、评价风向标、小作者自画像等栏目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平台和学习榜样。楼道内是学生的书画作品,让学生们向身边的“名人”学习。花池草坪中“用爱心呵护每一片绿色”等温馨的语言,提醒学生手下留情、脚下留意。

(3)、班级墙壁文化是一个学习中队精神的集中体现。每个班级都有“中队简介”、“读书专栏”和“班级特色”三大板块,个个学生都有表现、对比、进步、成功的机会。

2、两种精神文化

一是参与,把书读厚。参与即实践,让孩子们实践中积累知识,开拓视野。

我们十分关注每一个孩子公平参与的机会,如在假期读书交流展 中,异彩纷呈的手抄报、学生自编的对联、文字娟秀配有小图案的读书笔记本,使每一位同学们都得以自我展示。组织“中华经典诗文”诵读竞赛,三分之二的学生都参与了进来,孩子们读得多、背得多,文化底蕴自然就能厚实。

二是竞赛,把书读薄。日积月累,在活动中归纳总结所学内化成自己的观点、思想,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阅读境界。

在国庆节前组织演讲比赛,抒发对梦想的憧憬,激荡自己为了梦想而不懈努力。元旦前夕,组织全校性的庆祝联谊活动,讴歌对党的热爱,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世界儿歌日”、“世界读书日”,学校组织全体学生广泛阅读儿歌并进行创编,个人读书卡的展评,并以年级评比奖励。在妇女节、教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孩子们自己制作小贺卡、小礼物给最亲近的人送祝福、送温馨。在学雷锋纪念日、清明节、建队日等重要日子,组织学生开展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我们本着 “要除草先种庄稼”的原则,以“养成教育”为切入点,抓“细节教育”课题引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充实,让真善美住在他们的心灵,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一、先入为主--唤醒学生习惯养成意识。

1、重视正面教育,抓学生的认知特性。为此学校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首先把开学的第一周定为学生行为规范宣传周,第一节班队会主题为梦想放飞,开学第一天具有班级特色的行为教育课。让学生 重温学校规范,提出新计划、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制定相应的班级公约。其次,平时要重视品德教育,上好主题班队会和思想品德课。让学生明确该做什么,为什么做、怎样做。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亲近学生的心灵。学校为每个年级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规定教育内容,安排授课时间。建有“心灵阳光”亲亲工作室,由专人负责为个别学生进行疏导,为学生的思想疏导奠基,引领他们崇尚真、善、美。

二、严格班级日常管理--落实行为习惯教育。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反复的过程。严格班级的日常管理,优化班级管理考评,切实落实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1、抓学校育人队伍的骨干力量--班主任。通过班主任工作指导讲座、职责学习、主题班会观摩、外出参观学习、教育故事交流等形式,使班主任们一个月至少交流一次,思想碰撞,相互促进。

2、抓学生的主要活动范围--班级管理。建立班级档案,实行班干部轮换制度。学生是班级的主人,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管理,提高学生自律自理能力。在班级中注意抓好典型的人物和事件,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养成认真负责的态度。

3、行为规范训练周主题制。班级量化是学生行为的有效评价方式之一。周五的教师例会,科任教师提出学生行为偏差,政教处确立下周训练主题,升旗时向全体学生宣布本周班级量化自选项目,开展为期一周扎实有效的训练,并进行督查、汇报、评比、公布。

三、开展课题研究--理论指引行为规范教育。

1、“好习惯好人生”,教育从细节做起,确立了德育科研课题《细节教育》。培养学生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无论在学科渗透,还是日常学校生活,都要教育学生从小处入手、从细节入手,教育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事倍功半,抓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学期伊始,学校组织教师交流工作,探讨学生行为习惯的优劣。起始年级是关键,一年级学生刚踏入小学大门,是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对他们的起点要低、要求要细、训练要严。中年级重在调适学生行为偏差。教师必须加以调适,从而巩固低年级的习惯养成成果。六年级重在引领学生走向自动,使习惯走向稳固。

四、家校携手--巩固行为规范教育。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通过打电话、填写家校联系卡、家访或者召开家长会等,采取最便利的方式跟家长取得联系,得到家长的配合,协调一致,形成合力,不让坏毛病有可趁之机。

五、月主题教育体验--内化行为规范。

“只有将正确的行为不断地强化训练,持之以恒,最终才能使正确的行为定型为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怎么把习惯养成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中去?我们坚持实施“月主题”活动。安全教育月--安全教育常抓捕懈。

学校成立了以江友群校长为组长,以钟淦钦副组长,以全体教师为主要成员的平安学校工作领导小组,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切实把平安文明学校的创建工作放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建立了“校长--教导处主任--班主任--学生值日班长”安全管理线,学校与各室负责人、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家长等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各方面的工作职责,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目标一致,互相协调,分工不分家,上下一盘棋;校领导组每个学期开学初、学期结束均对学校彻底的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学校把师生安全纳入到工作计划中,将安全教育工作作为对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度。通过定措施、抓落实,使我校的安全工作井然有序。

开展安全教育“七个一”活动,小手拉大手安全教育大课堂。

每名学生编写一则安全教育主题宣传标语;开展一次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举办一期安全知识手抄报。组织一次紧急疏散应急演练;举办一次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开展一次“啄木鸟”安全隐患排查活动,寻找身边的安全隐患。七写《致家长的一封信》,倡议家长配合学校共同做好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

文明礼貌月--开展《弟子规》诵读孝敬父母感恩教育“四个一”实践活动:说一句祝福妈妈的话、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端一杯热腾腾的茶、帮妈妈洗一次脚,让孩子们真切表达对母亲的关怀。

读书教育月--开展系列读书活动。读书卡创意设计、读书推荐会、读书漂流、读书演讲、古诗词诵读等。

实践教育月:开展班级“种植园”解读比赛;走进“开心农场”的“实验田”体验劳动,倾听武爷爷的讲解。

艺术教育月:在激昂雄壮的军鼓乐中,三都学校的艺术教育又拉开了崭新的一页。各班准备的文艺节目,在校园精彩上演。接着是在二楼楼道悬挂的手抄报展示,教师进行评分。同学们聆听心灵的音符,吟唱青春的梦想,怀着美好的希翼在艺术的天空里展翅翱翔。最后全体师生敲起腰鼓,挥动鼓棒,在欢快响亮的节奏中艺术教育节胜利闭幕。

现在,在用文化经营学校办学思想指引下,与书为侣、阅读相伴,以养成教育为基础,“读书读人读精神,启智明理学做人”的特色教育已日益成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我们会从孩子终身发展的角度去衡量和反思我们的教育,在纠错中进步,在摸索中发展,坚信能走出一条符合我们三都学校和孩子们自己的路。

第四篇:学校办学特色介绍

学校办学特色介绍(一)

以书为侣

和谐发展

多年来,我校在“让书香溢满校园,打造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特色学校”的办学方向引领下,以培养学生良好身心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为根本,以“读书读人读精神,启智明理学做人”的主题文化战略为切入点,以“四育”模式的构建为契机,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以“校园吉尼斯”为展示平台,着力培养学生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素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构建书香墨浓、文明和谐的校园。

读书读人读精神

启智明理学做人

多年来,学校培育了“读书明理,励志做人”的学校精神,打造“让每一天都成为读书日”的读书健脑工程。

一、坚持一种行动研究

自 2007年书香校园工程启动后,我们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一边实施应用,一边分析研究,形成了我校的特色教育。具体如下:

1.三级管理:学校、班级、学生每年都要制定读书计划,并逐层进行常规检查,学校定期组织读书成果展示,形成“计划管理”、“常规管理”、“作品展示”三级管理模式,为读书健脑工程有条不紊地进行提供保障。

2.三级平台: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存书量,现有图书3800册的阅览室,艺术化的班级图书角,带动了学生家庭读书,形成“崇德图书阅览室”、“班级图书角”、“学生家庭”三级读书平台。

3.四层评价:“学校阶段评、书香班级评、读书之星评、学生读书评”四层评价。

4.六条主线:“读、说、写、画、编、演”是我们常抓不懈的六条活动主线。

5.五项常规:“晨读、午诵、课练、暮省、周交流”是我们读书教育的必修常规。

晨读:内容为中华经典诗词阅读、学科知识阅读、作文阅读,可以是配乐诵读、推普组长领读等多种形式,学生在读中感、读中悟。

午诵:侧重于口语表达训练,高段班级开展1--2分钟的“即兴演讲”活动,中段进行“口语作文”片段练习,低段开展“1―2句话”活动。

课练:每个年级在周一下午安排一节阅读课,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科拓展阅读、报纸阅读,形成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中高段学生坚持写读书笔记,并坚持每周向广播站投稿,将阅读与日记、随笔相结合。

暮省:学生每晚在家抽取10分钟,对一天紧张有趣的学习生活进行回顾和反思,使学生自我调节,改善学习策略,促进自主学习。开阔学生视野,产生写作的冲动,促使自我去做一些新的尝试

周交流:每个班级每周的主题班会上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和班干部的主持下,本着分享、信任、传播的宗旨,使读书活动活起来,让知识因传播而美丽。此外,班级图书也可以交流,学生畅谈自己的读书经验和乐闻乐见的故事,使学生一起在书的海洋里畅游。

二、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我校紧紧围绕“读书健脑”划和创建高雅别致的校园环境文化;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与竞赛,培育学校的精神文化。

1、三种环境文化

(1)、精心布置校园围墙文化,彰显读书特色。围墙为“金色童年从读书开始”和“放飞梦想”两大块。其中读书篇又包括必读内容《弟子规》全篇,“读书格言”、“中华经典故事”。定时组织班级小记者进行解说比赛,引领学生做一个有远大理想、热爱读书的好少年。

(2)、走廊墙壁文化建设力求美的体现,主题鲜明。一层为一训三风、学生守则、教师职业道德,让养成教育的理念深入到每一位老师学生心中,二层为学生获奖作文展示,习作梦工场、评价风向标、小作者自画像等栏目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平台和学习榜样。楼道内是学生的书画作品,让学生们向身边的“名人”学习。花池草坪中“用爱心呵护每一片绿色”等温馨的语言,提醒学生手下留情、脚下留意。

(3)、班级墙壁文化是一个学习中队精神的集中体现。每个班级都有“中队简介”、“读书专栏”和“班级特色”三大板块,个个学生都有表现、对比、进步、成功的机会。

2、两种精神文化

一是参与,把书读厚。参与即实践,让孩子们实践中积累知识,开拓视野。

我们十分关注每一个孩子公平参与的机会,如在假期读书交流展中,异彩纷呈的手抄报、学生自编的对联、文字娟秀配有小图案的读书笔记本,使每一位同学们都得以自我展示。组织“中华经典诗文”诵读竞赛,三分之二的学生都参与了进来,孩子们读得多、背得多,文化底蕴自然就能厚实。

二是竞赛,把书读薄。日积月累,在活动中归纳总结所学内化成自己的观点、思想,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阅读境界。

在国庆节前组织演讲比赛,抒发对梦想的憧憬,激荡自己为了梦想而不懈努力。元旦前夕,组织全校性的庆祝联谊活动,讴歌对党的热爱,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世界儿歌日”、“世界读书日”,学校组织全体学生广泛阅读儿歌并进行创编,个人读书卡的展评,并以年级评比奖励。在妇女节、教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孩子们自己制作小贺卡、小礼物给最亲近的人送祝福、送温馨。在学雷锋纪念日、清明节、建队日等重要日子,组织学生开展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我们学校在镇“书香校园”读书节上总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为我们学校争得不少的荣誉。

乡村学校特色化办学教学 推行阳光教育

学在农庄 利用本地资源建绿色学校

农业种植对于农村的小朋友们来说并不生疏。据了解,他们在家时常帮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务农,有不少都有种植蔬菜的经验。学校利用本地资源,建立生态园、茶园,创建绿色环保校本教材,让环境建设和文化建设相融合,使每个学生都感受阳光教育。

玩在户外 区角教育体验人生

作为农村地区户外体育活动场地面积有限,600平方米的绿化面积和2100平方米的运动场地让农村的孩子们羡慕不已。玩沙池、玩双杠、打乒乓球、打篮球、打羽毛球等样样齐全。

小朋友在学习之余,自由参加各个活动小组,既锻炼了身体,又培养了兴趣,又体验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塑造小朋友的价值观。彩跳绳 舞出健康舞出特色

七彩的跳绳在黄洁璇的手中挥舞着,“187、188、189„„”在围观学生的呐喊中,在老师的喊停声中身为六年级的她终于意犹未尽地停了下来,创造了她至今的最好成绩,也是秋溪小学的全校最好成绩。在这里,每一位秋溪小学的学生手中都有一条七彩的跳绳,无论是课间还是体育课上,挥舞的七彩光环成了最靓丽的风景。

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在我们农村学校锻炼设备不够的情况下,用跳绳达到锻炼的目的。小小的跳绳不仅价格便宜,每个学生都可以拥有,还能玩出花样,增强学生们锻炼身体的兴趣。

第五篇:一体化办学经验介绍

同享一片蓝天 共沐一缕阳光

民族小学----古浪小学一体化办学模式初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办学水平的城乡一体化是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战略目标。自2013年秋学期开始,在甘州区教育局的指导下,古浪小学成为了民族小学一体化办学结对学校。两年来民族小学充分发挥优质的管理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方面优势,将先进的办学思想、管理策略、教育理念、教学经验等通过各种方式辐射到古浪小学,实现无缝隙对接管理,积极探索一体化办学模式,扎实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让城乡的孩子同享一片蓝天,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改革的成果。

一、办学目标明确,为均衡发展的导航。

目标明确是两校均衡发展的起点,是均衡发展的导航。针对古浪小学的办学水平及现状,双方学校的相关领导经过商讨后制定了适合本校发展的办学目标:加强课程建设、构建高效课堂;促进师资队伍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队伍的教育科研水平。双方一致认为以上三点是实现两校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均衡发展工程的重中之重。

二、加强课程建设,构建高效课堂

1、抓课程建设,开全课程,开足课时。民族小学连续召开两次校长联动办公会,就课程建设的问题共同研究讨论,最后决策。以国家课程方案、甘肃省课程方案为依据,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特点的课程方案。结合民族小学“三化”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古浪小学的有利本土资源,着重下大力气在地方课程本土化、学校课程生本化上下功夫。通过“名师引领”、集中强化培训与自主学习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开展系列校本培训与研修活动,让老师们潜心研究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努力开发精品课程,现如今古浪小学已编著校本课程两套,而且推广后在师生中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2、构建高效课堂,促进均衡发展。

本校选派部分骨干教师到民族小学,与城区老师们共同学习有关高效课堂理论知识,以点带面辐射到全校每一个教师;民族小学选派四位优秀教师分两次对我校教师进行有关高效课堂的知识讲座以及他们在这一领域内取得的一些成果并经验的介绍的座谈会。讲座及座谈会的举行使我校教师进一步的理解了高效课堂并窥到了相关门径,加速了我校教师的成长;积极主动借阅民族小学图书室中有关高效课堂的书籍达38人次,实现了资源共享,增强了我校底蕴,提升了教师业务水平。全面实施“一课三备”集体备课制度,我校教师全程参与相对应的教研组的集体备课活动,进一步探讨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积极构建高效课堂。

二、促进师资队伍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送教下乡,实现了城乡教育资源的互补。在一体化办学理念及目标的指引下,为了更好地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送到我们学校,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教师专业的均衡发展,民族小学进行了多次的“送教下乡”活动。“送什么”每次都是双方都要考虑的大事,双方普遍认为如果仅把送教下乡活动理解为让城区学校的一节优秀课到乡村学校去演示一遍、并想以此来提高农村教师教学水平的话,那就送教下乡活动的根本目的来说,一般是很难达到的。因为这种杯水车薪的行为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双方领导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结合学校实际确定了送教下乡的“三送”原则。

(1)、送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基本问题的深层次本质和规律的观念,是教育的灵魂和根本性的指导思想,对于教育全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给学校和教师传递先进的教育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未来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仅是指文化知识,更包括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善于与人共事的合作精神;教育的目标也将不再是为了学生传承知识,而是为了激发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这些,无疑对我们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顺应这种社会发展的潮流,为了培养21世纪有用的人才,我们就必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改进教学方法。从而使教育理念成为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强大内驱力。

(2)、送教学经验。教学经验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得来的一种知识或技能,它往往需要有较长时间的积淀,是教师的宝贵财富。牵制学校前进的,恰恰是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而这种水平的不高,也不单纯是教师自身的学历不高和素质不好,而是教学经验的匮乏。我们也在钻研教材,但最后不得要领;我们也在探索教法,但最终不够科学;我们甚至付出了比城区学校教师更多的劳动,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所以在送教下乡的活动中,向我们传递一些先进的数学课教学经验,对于提高我校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整体教学水平,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送教学方法。如果把在送教下乡活动中传递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看作是一种理性的、抽象的行为,那么教学方法的传递应该是感性和具体的了。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师教学活动的根本,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教学方法是否先进、得当,将直接关系到教书育人的质量。所以,教学方法的传递是送教下乡活动中的重头戏。执教老师要借用课堂这个载体,运用现代教育理论,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直面听课教师展示自己的教学过程,让听课教师从听课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和感悟,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在“三送”原则的规范下,民族小学累计向我校送教四次,共计16节课。全镇各校教师积极参加观摩并参与研讨。每次送教活动中,送教教师精巧的课堂教学设计、巧妙灵活的教学方法、准确精练地讲解、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优雅的教态和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获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赞誉。送课教师的精彩示范引领,课后送课教师的务实说课,观摩教师的精当点评,改变了“一言堂”的局面,使观摩也积极参与研讨,相关教师针对困惑的问题,做出具体的指导、热情解答,多角度、全方位为教师充电。

送教下乡活动,搭设了校际间交流的桥梁,促进了校际联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激发了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师之间的沟通,使教师在学习名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语言的同时,逐步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地及时地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和专业知识结构,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使我们的课程视野开阔了,学会思考了,教学研究意识也蔚然成风。

2、支教与交流,培养骨干教师。

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到,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下乡支教作为教师交流轮岗的一种形式,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根据《甘州区义务教育区域均衡“一体化办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和《甘州区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教师交流实施办法》,一体化办学至今已有四位教师进行了交流,对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和骨干教师的培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支教教师使农村学生了解更大的世界,接受科学的教育方法。支教教师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过程。农村学生在与支教教师零距离接触中,迫切想知道城里学生的学习情况甚至城市的一切,激发他们了解外面更大世界的好奇心和热情,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同时,支教教师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用个性化手段辅导学生,能进一步挖掘和发现学生的潜能和特殊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支教教师潜移默化的更新着农村教师教学理念,提升着教学能力。支教教师通过和农村教师一起备课、授课、批改作业、进行教学设计、开展教研教改和共同管理学生,将城市学校先进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支教过程中,让农村教师近距离的体会、借鉴和学习。农村教师在与支教教师共同切磋更加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中,逐渐意识到教学更要注重知识传授的过程而非结果,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3)、支教活动提高了农村学校管理和教学现代化水平。支教活动不仅促成城市教师和农村教师搭起了交流学习的桥梁,也实现了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的共建共享,甚至实现了教师互派、统一备课、统一考评。在两校交流往来中,实现农村学校教育观念和教学管理模式的更新。

(4)、交流教师成长迅速,成为学科骨干。2013年赴民族小学学习的代丽老师在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提到,民族小学对交流教师高度负责,教导处专人负责交流教师的工作计划和学习目标,组织安排交流教师签订师徒结对协议,按照工作量安排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和教育教学科研等工作。一年来,他们与民族小学的老师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专业技能有很大的提升。代丽老师成长迅速,已成为我校英语学科的骨干教师,在我校的英语学科领域刮起了一场高效风暴。代丽本人也取得区级英语优质课三等奖的可喜成绩。

3、分层推进,加强教师队伍均衡建设。

根据实施计划,充分发挥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引领辐射作用:通过理论学习、经验论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共同组织观摩课展示课,教师沙龙论坛、同学科教师说课评比、“教育叙事”演讲比赛、教师学课标理论测试等教师培训活动,开展教师交流协作,加强教师队伍均衡建设。

四、加强教育科研能力的提升,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当前,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教师不仅要学会分析、钻研和思考,而且必要会实验、会写教育研究论文。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必须完成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科研型”的教师则是农村教育的短板,针对这一现象,民族小学有针对性的的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1、统一认识理解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变的必要性。

美国一名牌大学的校长说,一所学校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质量。在今天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教师成长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做一名科研型教师,唯其如此,才能感受教师职业的自由、充实和幸福,才能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分析省内外乃至整个世界不同类型“名师”的成长,无一不与教育科研紧密有缘,无一不是教育科研为“名师”的成“名”奠定了基础和创造了具有决定意义的条件。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的:“无论是就其本身的逻辑来说,就其哲学基础来,还是就其创造性来说,教师的劳动都不可能不带来研究的因素”。“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最有可能变成教育工作的能力”。他还说:“要让教师真正体验到教学的幸福,就必须引导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也曾经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美国教育协会出版的《谁是一位好教师》中阐明了教师服务成绩评定的总趋势是曲线前进的。这种规律性呈现两条曲线:一条是逐步衰退曲线――开始显著上升;继而平衡;逐步下降;终于出现衰退的趋势。一条是持续发展曲线――开始时显著上升;中间阶段时有起伏,趋向持续发展;终于取得了显著成绩。教师成长的两条曲线表明,“匠人型”教师刚开始由不适应到适应,5、6年后,习惯于已有的数学程序,在教学中吃老本,囿于已有的教学经验,形成动力定型,能力出现滑坡。而“科研型”教师总是追求进步,日新月异,经常处在不断的自我更新的历程中。

将办学理念、管理模式等办学灵魂注入“垛庄分校”,实施“六个统一”策略:统一办学思想、统一课程方案、统一管理制度、统一工作计划、统一活动安排、统一评价机制,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规划、工作计划、每周工作安排、教师评价考核办法、学生评价机制等,通过一次次座谈会、教师全体大会、问卷调查、理论考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校本培训等,渗透融入到垛庄分校的工作议程中。

2、依托讲座,座谈、业务学习等方式,提升我校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两年来民族小学多次举办讲座,召开座谈会从《新课标解读》、《课题的研究》、《说课评课的艺术》、《反思--教师的成长之路》、《好课的标准》、《如何写好论文》、《PPT制作技巧》等方面进行讲座,并与我校教师就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进行研讨交流,是我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收获巨大。两年来我校教师共发表省级论文12篇,多篇论文获镇级论文一二等奖,李霞老师的课件《什么是周长》,曹兴杰教师的课件《林中乐队》获镇级一等奖,妙景景,代丽老师获二等奖的喜人成绩。学校立项课题两项,全校教师人人参与。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民族小学领导与教师的支持与帮助。

回顾过去,我们与民族小学,在常态的活动中,从合作形式的多元化到活动的实效化,有效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并形成固定做法(包括干部、教师的业务交流,以及学生之间的实践交流活动),让我们倍感喜悦。展望未来,我们更充满信心,在张掖甘州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我们正为打造优质现代化的农村窗口学校而艰苦奋斗。

下载山东农业大学办学特色经验介绍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东农业大学办学特色经验介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校办学经验介绍材料

    学校办学经验介绍材料 ——青海省大通县石山乡中心学校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现有初中教学班6个,在校学生273名,小学教学班15个,在校小学生752名,教师63名。位于大通县东南部......

    中等专业学校办学经验介绍(本站推荐)

    社会力量举办的****中等专业学校创建于1995年,学校从电脑培训起步,逐步发展壮大。现有在籍学生13000余人,职业中专在校生人数连续四年保持全省第一。学校开设的专业也由单一的......

    山东铁通经验介绍

    提高认识 精心组织 努力实现业务的新突破 中国铁通山东分公司在公司总部的领导下,在各兄弟省市分公司的热心帮助下,山东分公司新业务发展取得了一定进步。现已开展新业务15种,......

    小学经典诵读办学特色介绍

    小学经典诵读办学特色介绍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经典诗文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

    2016.9办学特色材料介绍(五篇材料)

    兴隆庄镇中心小学办学特色 兴隆庄镇中心小学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把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创造适合教师发展的管理、创造适合学校发展的文化作为发展方向,着眼于未......

    聊城市农机化学校特色办学促发展的经验介绍

    聊城市农机化学校特色办学促发展的经验介绍 引言:1999年至2004年,聊城市农业机械化学校在短短五年时间内,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学校总占地面积45亩,建筑面积23000平方米,电子图......

    山东各地特色产品介绍

    山东各地特色产品介绍: 一.山东济南特产 1.趵突泉啤酒 2.章丘大葱 3.济南草包包子 4.盘丝饼 5.济南长清素包 6.麻酱烧饼 7.章丘烤肉 8.明湖藕 9.炸荷花 10.马蹄烧饼 二.山东......

    黑林中学办学特色经验材料[最终定稿]

    依托老区资源,打造少奇文化一所学校没有特色就没有品牌,没有品牌就没有内涵,没有内涵就没有生命。赣榆县黑林中学,坐落在一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这里是革命老区,是一块英雄的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