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县二郎学区教师流动管理办法
成县二郎学区教师流动管理办法
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促进各类人才的有序流动,形成充满活力的教育系统内部人事管理机制,实现教育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按照业绩考核为主的原则,公开、公平的原则,解决实际困难的原则,根据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我学区实际,经研究决定,特制定本办法。
一、关于本学区人员调出
1.各学校应全面关心骨干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严格控制骨干教师、紧缺学科教师调出本学区。
2.调出本学区人员须由本人提出申请,所在学校加注意见后上报学区,学区会议研究加注意见。
二、关于学区内部教职工跨校流动
3.教师的调配与交流,应当坚持有利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有利于充实薄弱学校和薄弱学科,促进中心和基层教育统筹发展,在确保教育教学需要的前提下,合理调配,适当交流,确保教师队伍相对稳定。
4.原则上一学年调整一次,由缺编学校上报所缺教师的数量及专业,学区根据缺编情况及所需专业情况及申请调动人员的教育教学成绩、工作年限、实际困难等情况,在编制范围内,按专业需求进行调整。
5.继续执行“三、五、七”服务制度。本科生应在就业岗位工作三年以上、专科生应在就业岗位工作五年以上、中师生应在就业岗位工作七年以上方可提出调动申请。
6.申请调动的教师一般应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即申请初中教师,必须具备初级中学教师资格或具备师范类专科及以上学历,并且专业对-1-
口。初中教师岗位所缺专业教师,可从小学教师中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且教育教学成绩优秀者中选拔。
7.在基层学校工作多年,由边远学校调入规模较大学校,或规模较大学校调入中心学校的教师,在小学各类考试中,考核名次名列全学区前茅,家庭生活确有困难申请调动的,学区可优先研究。
8.在偏僻村学工作且离家较远的女教师,根据本人申请经所在学校同意,可由学区照顾调整到离家较近的学校工作。父母或个人身体确系重症需长期照料的,可根据本人申请并提供相关医学证明,由学区照顾调整到离家较近的学校工作。
9.因组织人事变动,在原学校不便工作的,可根据本人申请,由学区研究调整。
10.对教育教学能力差、教学成绩低,不能胜任本岗位工作,考核排名在末尾的教师由学校上报学区统一进行待岗培训,培训合格后能胜任本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回原学校工作,培训后仍不能胜任本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进行分流,初中教师分流到中心小学,中心小学教师分流到基层小学。
11.基层学校之间教师申请调动的,经双方学校加注意见,由学区研究审批。
12.申请调动的教师,填写《成县二郎学区教师调动申请表》,由申请调入学校进行教育教学能力考查,组织试讲一周。同意调入的,由双方学校加注意见。
13.未经学区批准,不允许给要求调入本校但未经学区批准的教师擅自安排教育教学工作。
三、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及业务水平
14.鼓励教师通过参加师范院校举办的自考、函授、网络教育等形
式的教育专业在职学习,提高学历层次。确需离职进修的,或离职读研的必须选择教育教学所需的紧缺专业,由本人提出申请,学区加注意见,报教育局批准。未经批准,擅自离职进修的,以旷职论处。已经取得紧缺专业研究生学历的教师由本人提出申请后,可优先调整到适合本专业的岗位工作。
四、其他事宜
15.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实施,本办法与法律、法规和上级文件相抵触的,以法律、法规和上级文件为准。
二〇一二年二月二十七日
第二篇:六、黔西县教师流动管理办法(第三稿)
黔西县教师流动管理办法
(试 行)
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促进教师流动有序规范,建设一支数量适当、分布合理、结构优良、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确保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适用范围和对象
全县中小学、幼儿园正式公办专任教师、管理人员及教学辅助人员。
二、流动原则
(一)教师流动必须结合学校学科教学实际,坚持有利于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和教育教学的原则。
(二)教师流动坚持空编空岗可进,超编超岗不进。
(三)学科教师紧缺的学校教师不得流出,学科教师富余的学校不得流入同学科教师。
(四)教师流动时间原则上安排在每年7月至8月集中办理,其他时间无特殊情况不予流动,以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五)教师流动到新单位后实行聘用制度管理,其专业技术职务按流入学校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空缺情况进行聘任。
(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流动:
1.签约期内的特岗教师及合同规定不能流动的;
2.上考核不称职的;
3.受纪检监察机关、司法机关立案调查尚未结案的: 4.受党政纪处分未满规定年限或受政纪处分尚未解除的;
5.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
三、县内教师流动管理
(一)乡镇学校向城区学校的流动
本办法所称的城区学校是指县直学校(幼儿园)、青少年活动中心和四个街道办事处所辖学校(幼儿园)。教师由乡镇学校向城区学校流动,必须采取公开招考的办法。
1.参加公开招考的条件
(1)参加公开招考的教师必须具有招考岗位相适应的学历和相应教师资格。
(2)在农村学校工作满5年,且近三年考核合格及以上,当年绩效考核得分在全校平均分以上(学校、教管中心把关)。
(3)所在学校不缺编,所任科目不缺人,且有剩余编制;学科紧缺的学校教师和有编制但人员不足的学校教师均不能参加招考(教管中心把关,全体教师监督)。
(4)必须至少完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周期即连续三年的教学任务(见教学常规管理办法),中途不得调整变动。但有的科目教学周期仅为一年,比如:初中化学,则需连续任教
三年,方可参加招考;有的科目教学周期为两年,比如初中物理,则可在完成一个教学周期即两年后就参加招考,但必须在其考试总分中减掉2分,也可连续完成两个教学周期即四年后参加招考,可享受在考试总分中加2分的优惠(学校、教管中心把关)。
(5)完成教学周期当年的教学成绩:小学在本乡镇内同级同科平均分以上(学校、教管中心把关);中学考试科目必须在全县平均分以上(县招办把关);未担任考试学科的教师、教管中心工作人员,工作认真负责,业绩突出,当年绩效考核分在单位平均分以上(学校教管中心把关)。
(6)报考音乐、体育和美术、特殊教育、幼儿教育学科的教师要求与所学专业一致。
(7)身体健康,能胜任教学任务。
2、公开招考报名要求
(1)符合条件且有意参加招考的教师,按以上要求提供相关印证材料。
(2)学校成立资格审查小组,对所交材料逐一进行审查,并签署审查意见。
(3)将审查符合条件的教师名单在全校乃至全乡镇(街道)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期5天,并设举报箱,接受广大教师和群众的监督,确保公平公正。
(4)经公示无异议的,教管中心签署意见后上报招考办公
室,有异议或举报的作进一步审查。
3.公开招考的程序
公开招考教师的程序是:计划申报与批准、公布招考方案、报名与资格审查、笔试、试教、政审、体检、拟聘、聘用。
(1)招考计划。拟招考教师的城区学校于每年4月底前根据学校编制及各专业岗位缺额情况,提出公开招考计划,县教育局初审汇总,送县编委办、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核,报县干部人事调配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实施。
(2)公布方案。根据招考计划,由县教育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制定实施方案,向社会公布。
(3)报名与资格审查。对报名人员进行资格审查。(4)笔试、面试。组织经资格审查合格的报名教师进行笔试、面试。
(5)政审。成立政审工作组,遴选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党员政审。
(6)体检。组织拟聘人员进行体检。
(7)拟聘。按笔试成绩的40%(达不到开考比例的学科直接进入面试)、面试成绩的60%、加分分值的总和,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确定招考拟聘人员。拟聘人员名单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8)聘用。根据选岗情况,县教育局开具介绍证明,安排
拟聘用人员到新单位工作,并汇总名单送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行文调动。用人单位与聘用人员签订聘用合同,聘用人员参加新单位的岗位聘任。逾期不到新单位报到或中途私自离开新单位的,三年内不得参加城区教师招考,并按相关规定处理。
(二)城区学校之间或农村跨乡镇学校之间的流动 1.流动的条件。城区学校之间或农村跨乡镇学校之间的流动,申请流动的教师一般应在原学校服务满5年以上,同时需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家庭确有困难的(如夫妻长期分居,小孩无人照看,父母无人照顾等);
(2)工作需要,调入学校因空编空岗且科目教师紧缺,调出学校为相同科目教师或其他科目教师过剩或超编的;
(3)其他特殊情形确需流动的。2.流动程序
(1)需流动的教师,于每年7中旬前提出书面申请,经调出和调入学校、教育管理中心、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同意盖章后报县教育局。
(2)县教育局对全县申请流动的教师进行初审汇总,经县编委办、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进行空编空岗审核后,报县干部人事调配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在新学期开学前办理调动手续。
(三)城区学校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
城区学校教师申请向农村学校流动,申请流动的教师于每年7月中旬前提出书面申请,经调出和调入学校、教育管理中心、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同意盖章后报县教育局,送县编委办、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进行空编空岗审核并批准。在新学期开学前办理调动手续。
(四)乡镇(街道办事处)内学校之间教师流动 乡镇(街道办事处)内学校之间流动,申请流动的教师于每年7月中旬前提出书面申请,经调出和调入学校、教育管理中心、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同意盖章后报县教育局,送县编委办、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进行空编空岗审核后,报县干部人事调配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在新学期开学前办理调动手续。但必须同时具备下列3个条件:
1.一般应在原学校服务满5年以上。
2.家庭确有困难(如夫妻长期分居,小孩无人照看,父母无人照顾等)。
3.工作需要,调入学校空编空岗且科目教师紧缺,调出学校超编超岗且相同科目教师或其他科目教师过剩的。
四、县内教师交流轮岗管理
(一)交流范围。县域内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原则上在本县公办学校进行。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全面铺开。可先实行分片区交流,以县域内优质学校为龙头,联合周边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形成若干片区或学区,进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
(二)交流对象。在同一所学校(小学以完小为单位)工作满6年及以上或学校学科岗位人员结构不尽合理有必要交流的教师,以及任职满两届(每届一般3—6年)的校长列为交流对象,其他校级管理人员参照执行。因病、孕等原因不能坚持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暂不纳入当交流对象范畴。校长、教师每年交流人数原则上在应交流对象的10%以上,其中参加交流的骨干教师比例不得低于交流教师总数的20%。没有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工作经历的教师要率先纳入交流对象范畴。原则上新招聘教师要先到农村学校任教。重点引导优秀校长、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超编学校教师向缺编学校流动,交流时间一般教师不少于2年、校长不少于一届。在同一所学校工作不满6年的教师和任职不满一届的校长,以及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校长、不足10年的教师,原则上可不参与交流。为保护学校办学特色,学校传统项目、特色课程的领衔教师,经县教育局批准,可不参与交流。学科紧缺和有编制但教师不足的学校教师交流必须是相同学科。
(三)交流形式。坚持组织选派与教师个人志愿相结合,按照人事调配的相关规定,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校长教师校际交流工作。校长教师交流原则上在暑假期间进行,交流人员
应于每年8月15日前安排到位。
1.指导性交流。各乡镇(街道办事处)教育管理中心、县直属学校负责对区域内教师配置情况进行调查摸底,结合实际制定可行方案,将应交流教师指标落实到学校,实施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教师交流。
2.岗位竞聘交流。县教育局根据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做好县域内中小学教师岗位竞聘指导实施工作,促进教师校际交流。
3.校际协作交流。建立对口帮扶关系的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进行校长教师协作交流,经县教育局批准后实施。
4.个人申请交流。符合校际交流条件的在职教师,可自愿申请到异校任教,经学校、教育管理中心和县教育局批准后实施交流。
(四)交流轮岗工作程序
1.动员部署。各乡镇(街道办事处)教育管理中心、县直属学校(园、中心)要对适合交流轮岗对象进行排查摸底,统计掌握交流轮岗人员的基本情况,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方便的工作实施方案和计划,并通过召开全体教师会议进行动员部署。
2.初定人选。根据本办法规定的交流条件和人数比例,学校在相互协商的基础上确定初步人选,于每年7月20日
前上报到县教育局。
3.确定名单。县教育局根据各乡镇(街道办事处)教育管理中心、县直属学校(园、中心)上报交流人员名单,经审核同意后正式确定交流人员,并通知相关乡镇(街道办事处)教育管理中心、县直属学校(园、中心)。
4.按时到位。8月15日前,参加交流的教师到流入学校报到,各校(园、中心)要及时、切实做好工作安排。
五、县外教师流入管理
(一)招考流入。县外教师通过招考形式流入我县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累计计算教(工)龄。
(二)调动流入。县外教师申请调动流入我县的,必须同时具备以下3个条件:
1.原则上具有大学本科及其以上学历。2.教龄不低于3年。3.年龄40周岁以下。
经批准从县外乡(镇)学校调入我县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原则上只能安排在空编空岗的乡(镇)学校任教。
(三)人才引进流入。通过人才引进流入我县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按市、县人才引进的有关规定执行。通过招考、调动流入我县的教师,享受市,县人才引进的有关优惠政策。
六、领办及聘用到民办学校(园)教师的管理
(一)领办条件
1.取得合法办学资格(下同)的完中(含独立中学)在校生达1500人以上;小学达350人以上;县城幼儿园在园人数达到270人以上;农村乡镇幼儿园在园人数达到180人以上的,可以批准1名公办教师带薪受聘校长和园长。
2.受聘校长、园长必须在原学校工作满5年、有一至两届任职经历且近三年考核合格及以上;学科紧缺的学校教师和有编制但人员不足的学校教师均不能申请领办。
3.受聘小学校长、园长必须具备中专以上学历,受聘中学校长必须具备本科以上学历。
4.受聘教师必须具备优秀的道德水准,法律意识以及精明强干的管理能力。
(二)聘用条件
1.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在原学校工作满5年,且近三年考核合格及以上。
2.学科紧缺的学校教师和有编制但人员不足的学校教师均不能聘用到民办学校(园)(教管中心把关,全体教师监督)。
3.必须在同一所学校完成三年或以上的教学任务。
(三)办理时间
办理时间原则上安排在每年7月至8月集中办理,其他时间无特殊情况不予流动,以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四)办理程序
必须由本人向所在学校提出书面申请,学校同意并盖章,乡镇(街道办事处)教育管理中心和民办学校(园)签署意见、加盖公章,并与民办学校(园)签订聘用合同、盖章后,报县教育局批准行文,否则视为自动离职。
(五)其他规定
公办学校教职员工聘入民办学校任教或领办民办学校,任教的不带薪不享受公办学校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领办的不享受公办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聘期三年。
公办教师聘入民办学校(园)任教或领办民办学校,任教或领办期间,保留工作籍,连续计算教龄,同等享受教师的业务培训,职务评聘、调资晋级、表彰奖励、社会活动等方面的权利,聘任期满,由县教育主管部门安排到空编学校任教。
按有关程序受聘到民办学校(园)但实际未在民办学校(园)工作,经调查核实,将按有关规定追究民办学校(园)负责人和当事人的责任。
七、教师改行管理
(一)改行条件
1.各乡镇(街道办事处)教育管理中心、中学、中心完小校长任现职时间须满3年,且在我县任教时间须满6年。
2.师范类毕业的教师在我县任教时间须满6年;非师
范类毕业的教师在我县任教时间须满5年。
3.教辅人员须满5年。
(二)限制改行的规定
1.特级教师、省级名师,名校长,自评定之日起未满8年的(年限计算以文件或证书为准,下同)。
2.市级名师、名校长自评定之日起未满6年的。3.省(市)骨干教师自评定之日起未满4年的。4.学校中层干部任现职未满3年的。
5.带薪脱产进修硕士学历,回我县任教时间不满5年的。
6.影响学校等级评估的中学高级教师。7.学科紧缺和有编制但教师不足的学校教师。8.每年改行人数控制在全县教师总编制数的5‰以内。
(三)不予改行的规定
1.未经县教育局批准,擅自离岗、借用,擅自参加事业单位选调或录用考试的。
2.上考核不合格或无正当理由未参加考核的。3.工作马虎,敷衍塞责,工作业绩较差的。4.在岗教师占本校教师总数不足70%的。
(四)办理程序
符合改行条件的对象,必须向所在学校提出书面申请,乡镇(街道办事处)教育管理中心签署意见报县教育局进行
初审汇总,经县编委办、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核后,报县干部人事调配工作领导小组审定批准。
八、教职工管理
(一)未经县教育局同意,任何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借用教师。否则,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二)未办理调动手续,擅自离岗人员,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处理。
(三)经县教育局同意借用的教师,须按程序办理借用手续。
(四)全县各中小学校、幼儿园要进一步加强教职工队伍管理,严格执行有关教职工管理规定,确保教师队伍稳定,教育教学秩序正常,促进全县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九、其他
(一)对教师流动工作弄虚作假、失职渎职的单位和人员,一经查实,三年内不予受理当事人的流动申请,严肃追究有关单位负责人和有关责任人责任。
(二)我县教师参加县外教师公开招考、申请调出我县工作,参照本办法中教师改行的有关规定执行。
(三)本办法由县教育局负责解释。
(四)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有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省、市有新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篇:流动党员管理办法
流动党员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不断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根据《中国共产党党章》和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结合西山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流动党员是指由于就业或居住地变化等原因,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活动的党员。一般应包括:
(一)短期外出在六个月以上,外出地点不确定的党员;
(二)长期外出在六个月以上,无法转移正式组织关系 的党员;
(三)在集团公司内临时借调、短期工作,未与集团公 司建立正式劳动关系的外来党员。
第三条 下列党员不属于流动党员,应按有关规定进行 管理。
(一)因公出差、学习、考察,时间不超过六个月的党员,开具党员证明信,由原单位党组织管理;
(二)因公外派承担施工生产、经营管理任务,党员达到3人的,成立临时党支部;党员不到3人的,外出时间超过6个月则转移正式组织关系,时间在6个月以内的开具党员证明信。
(三)自费出国留学的党员,在学成回国之前,其组织关系在原单位保留;在其学成回国后,由本人提出恢复其组织生活的申请,经所在单位党委审查,如证明其在国外期间确无问题,可以恢复其党员组织生活。
第四条 流动党员的管理应遵循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和流入地共同管理的原则,区别情况、动态管理的原则,坚持教育、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 集团公司党委的管理责任
(一)制定流动党员管理的相关制度;
(二)研究部署和指导基层做好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第六条 基层党委的管理责任
(一)掌握本单位流动党员的分布情况,建立有关台账、底薄;
(二)检查督导所属党(总)支部的工作落实情况。第七条 党(总)支部的管理责任
(一)党员外出前,与本人谈话,提出要求,并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
(二)党员外出后,掌握其流动去向、联系方式、就业情况,通报党内重大事项,通知参加组织生活;
(三)党员返回后,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等有关材料,及时了解党员外出期间的表现和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情况。
第八条 对外出流动党员的基本要求
外出前,党员向所在党支部报告外出事由、时间及联系方式,并领取《流动党员活动证》。
外出后,党员凭《流动党员活动证》向流入地党组织报到,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的组织生活。
外出期间,党员要主动与原单位党组织保持联系,就业地点、联系方式等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向原单位党组织报告。
返回后,党员及时将《流动党员活动证》交给原单位党组织查验,如实向党组织汇报外出期间的情况。
第九条 外出党员的管理制度
(一)实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
根据中央有关规定,《流动党员活动证》是流动党员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的凭证。党员可持证在外出所在地(就业单位)的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交纳党费,但不享有表决权、选举权、被选举权。
《流动党员活动证》由集团公司党委组织部统一编号,基层党委加盖印章,由党支部负责登记、填写、发放。
《流动党员活动证》年审(查验)栏由年审时流动党员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支部或组织生活所在党支部负责填写。年审应结合党员民主评议进行,每年一次。
(二)建立外出流动党员管理台账制度
基层党委要建立流动党员管理台账,对外出党员的姓名、年龄、职业、时间、流向、通讯地址、联系方式以及邮寄学习资料情况等进行登记,保证党员信息及时、可靠、完整。
(三)建立外出流动党员联系汇报制度
外出党员所在党支部要通过电话、信函、网络等形式,每年至少联系外出党员两到三次,并将有关学习资料及时传递到党员手中。
外出党员应定期以信件或电话向所在地党组织汇报在外的思想、工作和参加当地党组织的活动情况,每年至少一次。
第十条 外出流动党员的管理权限
参加党员大会、党课、政治学习、交纳党费,以流入地党组织管理为主。
参加民主评议,参加党内选举,以原单位党组织管理为主。统计报表,仍在原单位党组织在册。
表彰和处理,主要由原单位党组织根据所掌握情况,作出决定。
第十一条 外出预备党员的管理
原单位党支部必须严肃认真地填写《预备党员考察写实表》。当预备党员外出流动时,党支部将《预备党员考察写实表》密封,加盖党委组织部公章,由本人带到流入地党组织,由流入地党组织培养、教育、管理。
预备期满,预备党员本人要及时向原单位党支部写出书面转正申请。原单位党支部在向流入地党组织了解情况后,召开党员大会,决定预备党员是否转正。预备党员本人应回原单位参加党员大会。
第十二条 外来流动党员的管理
(一)外来党员在集团公司短期借调、临时工作期间,凭《流动党员活动证》向所在单位党组织报到。所在单位党组织要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做好外来流动党员身份确认工作,并将他们及时编入党支部及党小组,组织他们参加党的活动。
(二)外来党员参加所在单位基层党组织的党员大会、党课、政治学习等活动,按规定交纳党费,但不参加党内选举、民主评议等活动,不享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三)外来党员离开集团公司时,所在党支部要认真填写《流动党员活动证》,是预备党员的,所在党支部还应写出书面鉴定,邮寄至原单位党组织。
(四)外来当眼如不遵守相关规定和要求,所在单位党组织应及时予以批评教育。如经教育不改,应按管理权限,向原单位提出组织处理建议。
第十三条 各级党组织要把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集团公司流动党员管理机构设在党委组织部,基层党委也要明确机构职责,切实加强组织指导。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督促检查。对在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不负责任、推诿扯皮的,要对有关责任人给予教育帮助,情节严重的,要作出必要的组织处理。集团公司党委组织部每年组织一次抽查。
第十四条 流动党员无正当理由不及时办理组织关系转接事宜、长期不与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联系的,党组织要进行批评教育,经教育仍不改正的,其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要按党章及党内有关规定进行组织处理。
第十五条 本规定由集团公司党委组织部负责解释。第十六条 本规定从下发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流动党员管理办法
流动党员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使流动党员能够在流动中及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始终保持先进性,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央和市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以及党内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系统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流动党员是指由于就业或居住地变化等原因,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活动的党员。
第三条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坚持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管理。构建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
(二)坚持镇别情况、动态管理。根据流动党员的分布状况、职业特点和居住地点等情况,采取单位管理、行业管理和社区管理等多种方式,努力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的管理就覆盖到哪里。
(三)坚持教育、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强化服务意识,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增强流动党员的党性观念、组织观念和光荣感、归属感与责任感。
第二章组织关系的管理
第四条我系统具有党员发展审批权限的党委应当认真履行作为流
出地或流入地党组织的双重职责。
第五条建立健全走访慰问、关心流动党员制度。党员外出期间,党组织要定期、不定期地走访其家属,有条件的党组织可派人员去看望流动党员本人,必要时可派员到外出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进行考察,了解情况,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对外来党员,流入地党组织要热情走访,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他们切身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第六条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教育培训制度。在流动党员流动前、流动期间和返回均要加强教育,做到教育不脱节,管理不断线。接收流动党员的党组织,要结合流动党员的学习需求,抓住时机开展集中培训、专题教育和组织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流动党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
第三章权利保障
第七条各级党组织要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的规定,切实保障流动党员应享有的权利。
第八条要切实保障流动党员的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第九条没有转移党员正式组织关系的流动党员原所在单位党组织在召开党员代表大会或党员大会进行选举时,应提前通知外出党员参加,如外出党员确因情况特殊无法到会,经党员代表大会或党员大会同意,可不计算为应到会人数,也可通过规定程序办理代理投票手续,委托他人代为投票。
第十条流动党员人数较多的党组织,在召开党员代表大会或上级党组织召开党的代表大会时,要注意按照规定要求和程序在流动党员中产生代表。
第四章作用发挥
第十一条 流动党员外出期间要按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认真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在学习、劳动、工作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走在群众的前头,做遵纪守法、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模范。
第十二条 每个流动党员要定期主动地向组织汇报思想和工作,可以采取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等方式。
第八章组织领导
第十三条把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和指导。注意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注意培养和树立先进典型,指导和推动面上工作。选派党性强、党务工作经验丰富的同志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或联络员,负责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协调和指导。
第十四条各级党组织要积极创新工作手段,搭建有效平台,完善管理服务网络,逐步实现流动党员管理的规范化、常态化。
第五篇:流动党员管理办法
流动党员管理办法
1、做到“七摸清”,即流动党员基本情况,外出时间,流入地,联系方式,劳动技能,培训需求,实际困难,做到三知即知现状、知想法、知去向;
2、确定定期联系人,定期或有特殊工作随时联系沟通,确保工作信息及时传达;
3、实行“持证”管理,做好查验审核,对长期外出的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
4、每季度党员大会结束后,把党支部的工作重点、活动开展情况、对党员的要求及时通报流动党员;
5、流动党员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情况;
6、党组织定期联系流动党员,进行普查,了解近期情况以及去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