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模拟练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每个空1分,共15分)
1、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由(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再现过程、动机过程)四个阶段组成2、加涅把认知领域的学习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类。
3、程序性知识是以(命题及其命题网络)来表征。
4、影响认知策略学习的内部条件有(原有知识背景、学生的动机水平、反省认知发展水平)。
5、关于动作技能学习的理论主要有_____和_____两种。
(描述如何进行动作的规则,因练习和反馈而逐渐变得精确和连贯的实际肌肉)
6、已知高分组和低分组通过某项目(是非题)的人数百分比分别为PH=0.85和PL=0.35,则该项目的难度为_0.6_,区分度为_0.5_。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关于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的正确陈述是()
A、高智力者其创造性也高
B、高创造性者必有高智商
C、创造性与智力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线性关系
D、低创造性者其智商可能高也可能低
2、被认为教育心理学奠基人的心理学家是()
A、华生
B、冯特
C、赫尔巴特
D、桑代克
3、从例子到规则的学习实质上是一种()
A、接受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上位学习
4、某教师对喜欢打小报告的学生采取故意不理会的方式,这是一种()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5、认为顿悟情境中的关系是产生迁移的根本的迁移理论是()
A、关系转换说
B、概括说
C、共同元素说
D、定势说
6、短时记忆的容量大约是()
A、5±2个组块;
B、6±2个组块;
C、7±2个组块;
D、9±2个组块
7、发现式教学方法的最大缺点是()
A、会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
B、导致学生机械学习;
C、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D、太耗费时间
8、把学习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这是一种()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生理性内驱力
9、“理解别人”是教师的良好个性品质,这其中最核心的是()
A、心胸豁达
B、敏感生
C、移情作用
D、客观性
10、课堂里学生之间的合作有其不利的一面,主要是()
A、不利于学生能力和品德的发展;
B、不利于解决新的复杂问题;
C、忽视了个别差异;
D、不利于学生取长补短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对的打个“√”,错的打个“×”)
1、教学心理学作为一门正式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出现较教育心理学为早()
2、早期格式塔的顿悟说没有强调过去经验在顿悟中的作用()
3、心理学家“把学习看成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的认识过程”()
4、奥苏贝尔的同化论与皮亚杰的同化论没有重要区别()
5、组织策略不需要在要记忆的材料中增加信息()
6、在心理学中,传统上被称为技能的东西,在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中被称为程序性知识。()
7、一般来说,例—规法优于规—例法教学,所以课堂上应尽量避免规一例法教学。()
8、专家解决问题时由于善于应用一般解题策略,所以他们比新手解决问题快而且不易出错。()
9、创造是解决问题的最高形式,但人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总会有创造性的表现。()
10、习惯论把复杂的动作技能看成是一系列刺激与反应的联结的形成。()
11、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完全取决于教育者的身教与言教。()
12、品德是个人性格系统中的重要部分。()
13、贾德的实验表明,虽然先后两个学习项目之间有共同的刺激与反应成分,但迁移不能自动发生。()
14、可以把“举一反三”看成侧向迁移。()
15、学生在学习中因控制源性质不同,他们对自己成败的归因也不同。()
16、学习的认知发展准备不同于教材知识准备,前者是学习与成熟结果,后者主要是学校教学的结果。
17、由于发展不排除成熟的作用,所以心理发展涉及的范围大于学习的范围。()
18、按马斯洛的观点,教师在自尊水平低的学生中强调为学习本身的满足而去学习的做法是不可能成功的。()
19、任务分析法是从目标出发,一步一步倒推的分析法,有助于鉴别达到教学目标的先决能力。()
20、从测量技术上看,测量某门教程的良好试卷的项目,应该是该教程的样本,因此项目的选择应符合取样原理。()
四、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信度:又称可信度,指测验结果的前后一致程度,表示测试仪分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划、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
3、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4、智商:根据一项智力测验的成绩得到的评分,具体表示在同一测验中与标准组成绩相比个人所得的成绩。
5、学习风格:是指影响学习者感知不同刺激,并对不刺激作出反应的所有心理特性,表现为学习者接受和加工信息的方式,对学习条件和环境的需要,认知特性,个性倾向,神经生理。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联结派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学生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的经验的过程。
2、说明教学测量和教学评价的关系。
一、概念
测量——根据法则给事物赋予数量(史蒂文斯)。
教育测量,研究的是考试与测验中涉及到的一些数理统计等知识。
评价——包含社会评价、价值评价等,它是一种认识过程。
教育评价是评价者对教育活动或行为主客体价值关系、价值实现过程、结果及其意义的一种认识活动过程,其核心内容是揭示教育活动或行为中的客体对主体的需要、目标的价值意义。
二、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关系
联系:
教育测量就是指根据一定的理论、规则,运用一定的测量工具对教育现象进行数量化描述的过程。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现象状态和价值的判断,这一判断是以对评价对象的客观描述为前提的,没有对评价对象的客观描述,就不会有对评价对象价值的客观判断123教育测量是教育评价的基础,教育评价要在教育测量所获得的客观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同时,教育测量的结果要通过评价才能获得实际意义。
区别:
1、测量是对事物数量特征的获得,纯属于对事物客观存在真理性的认识。而教育评价则是对教育现象客体的价值进行判断,是对教育现象的价值关系的认识。
2、教育测量是一种纯客观的过程,其突出特点是客观性。而教育评价则具有两种属性,即客观性和主观性。
3、测量的任务是对事物的量的认识,而评价作为一种认识活动,是人的意识对实践活动及其结果的综合反映,它反映的是活动的过程和终点,又是新的实践活动的起点。
3、说明动作技能遗忘进程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区别。
4、在儿童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养成过程中,我们应提供哪些条件?
六、论述题(20分)
比较皮亚杰和布鲁纳的认知发展理论,并阐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学含义。
(一)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0~2岁,这个时期在认知发展上属于感知运动时期。就道德发展而言,则属于道德情感萌生阶段。
2~6、7岁,这个时期在认知发展上属于前运算时期,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最初阶段,可称作道德的“他律”阶段。“他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守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制约和支配。
6、7~11、12岁,这个时期属于具体运算阶段,在道德发展上,则是属于“自律”阶段。11、12~14、15岁,这个时期属于形式运算阶段,在道德的发展上,则属于“公道”阶段。
(二)皮亚杰道德教育理论主要特点
1.肯定了儿童认知发展是其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皮亚杰看来,无论是儿童道德判断、道德情感,还是对道德规则的学习和理解都要受到认知水平的制约。
2.丰富和发展了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并确定了教育的适当作用。他指出: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是一个不可跳跃的和不可逆的连续过程,把这一过程概括为“自爱——他律——自律——公道”等阶段,并对各阶段道德发展作了详细论证。
将皮亚杰有关理论引申到道德教育上,具有多方面的指导意义。第一,儿童道德认识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作为教育者应很好地理解儿童,努力使德育内容适
合儿童的认识水平,不能超越发展阶段对儿童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第二,发展智力是提高儿童道德认识的必要条件;第三,发展自我评价能力是提高道德认识的一个重要方面。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除可以给人们以极大的启示外,也存在着某些不足:(1)偏重从认知发展的角度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但忽视道德行为,特别是良好的习惯行为在德育中的意义。(2)护士了不断变化或不同背景下的社会道德标准对形成儿童道德判断的影响。
第二篇:成考教育理论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人的心理包括哪两部分()
A.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
B.意志过程与情感过程
C.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D.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
2.人的个性心理的结构成分主要包括()
A.认识、情感和意志过程
B.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C.能力、气质和性格
D.个性倾向、个性心理特征
3.个性心理特征的结构成分主要包括()
A.认识、情感和意志
B.感知、记忆、思维、想象
C.能力、气质和性格
D.需要、动机、兴趣、爱好
4.下列哪一选项必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A.望而生畏
B.谈梅生津
C.望梅止渴
D.尝梅生津
5.植物和单细胞动物反映形式是()
A.反映
B.感应性
C.感受性
D.知觉
6.从动物的心理演化到人的心理,具有决定意义的条件是()
A.语言
B.制造工具
C.劳动
D.直立行走
7.下列哪一个选项属于条件反射()
A.眨眼反射
B.吮吸反射
C.防御反射
D.信号反射
8.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留下痕迹的过程称之为()
A.反映
B.感受性
C.意识
D.感应性
9.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反映称之为()
A.情感过程
B.认识过程
C.意志过程
D.个性
10.“谈虎色变”属于哪类反射活动()
A.无条件反射
B.非条件反射
C.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D.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二、辨析题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2.望梅止渴、谈虎色变这类反射活动属于无条件反射。
三、简答题
1.试分析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2.简述心理学科的任务。
3.什么是意识?意识有哪些特点?
4.什么是个性心理特征?其包括哪些结构成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D
3.C
4.B
5.B
6.C
7.D
8.A
9.B
10.C
二、辨析题
1.错误。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条件反射是指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经过后天学习和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如望梅止渴、谈虎色变等都属于条件反射活动。
三、简答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主要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这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方面。(1)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2)个性包括个性心理动力(或称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2.心理学科的基本任务是了解、掌握人的心理与行为活动的规律,并为有效地指导、控制和调节人的心理与行为提供依据。具体任务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探讨人类心理活动的积极性规律,促进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2)探讨人类认知活动的规律,为知识掌握、技能形成和能力培养提供依据;(3)探讨人类情意活动和性格形成的规律,为健康人格的培养提供依据。
3.意识是心理的高级的、完整的形式,它是人在劳动中,和语言一起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人所独有的、凭借语言实现的心理反映。
意识的基本特征是:(1)自觉性——先有正确的动机、明确的目标、周密的计划、具体的方法和手段,然后再行动。(2)能动性——人不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而是积极的、主动的反映,有意识的、主动的调节和支配实践活动。(3)社会历史制约性——社会意识与个体意识的发生、发展、变化等都受社会因素制约与影响。(4)第二信号与抽象逻辑思维活动特点。
4.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个人身上在心理过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独特的、稳定的心理特性。其结构成分主要包括能力特征、气质特征、性格特征等。
第三篇: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平时练习题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选择题: 1、1903年,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题的专著出版了,它的作者是
【 B 】P9 A.斯金纳 B.桑代克 C.弗洛伊德 D.华生
2、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作者是以下哪一位心理学家 【 C 】 A.埃里克森 B.皮亚杰 C.桑代克 D.斯金纳
3、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作者是 【 B 】 A.皮亚杰 B.桑代克 C.弗洛伊德 D.华生
4、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 【 D 】P9 A.18世纪 B.19世纪 C.19世纪中叶 D.19世纪末20世纪初
5、上世纪60年代初,由谁发起课程改革运动,自此,美国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 B 】P10 A.斯金纳 B.布鲁纳 C.皮亚杰 D.布卢姆
6、布鲁纳在1994年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总结为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以及【 A 】P11
A.社会文化研究 B.家庭环境研究 C.学校环境研究 D.班级气氛研究
7、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哪里引进的 【 B 】P12 A.俄国 B.西方 C.日本 D.澳人利亚 8、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 B 】P12
A.陶行知 B.廖世承 C.潘菽 D.蔡元培
9、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形成于【 C 】P10
A.20世纪20年代以前 B.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C.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10、学科心理学成为教育心理学组成部分是在【 B 】P10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1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众多,其中核心内容是【 B 】P5
A.教学过程 B.学习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12、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涉及【 B 】P7-9
A.三大方面 B.四大方面 C.五大方面 D.六大方面
13、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C 】。P9
A.19世纪20年代以前
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
D.20世纪80年代
14、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成熟时期所对应的年代是【 C 】P10
A.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以后 C.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D.20世纪90年代起
15、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是【 C 】。P4 A.教学过程
B.教学手段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16、学习的主体因素,指【 A 】P4
A.学生
B.教师
C.教学手段
D.教学环境
17、在学校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B 】P4
A.教学媒体
B.教师
C.学生
D.教学环境
18、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D 】P5
A.教学方法 B.教师 C.学生 D.学习过程
19、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为智力超常或有特殊才能的儿童提供更为充实、更有利于其潜能充分发展的环境和教学内容说明教育心理学具有()作用。【 C 】P8 A.准确了解问题 B.提供理论指导 C.预测并干预学生 D.结合教学进行研究 20、在教育心理学看来,()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C 】P5
A.教学内容 B.教学媒体 C.教学环境 D.评价/反思过程
二、填空题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__学校情景中学与教___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____学校情景中___________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____交叉学科__________。
2、教育心理学是__应用科学__ 的一种,是介于_心理学______、教育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3、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__教学环境____。
4、教学环境包括_物质环境___环境和社会环境。
5、教学环境应包括物质环境和_社会环境__两方面。
5、教学环境包括__物质_ _环境和_社会______环境两个方面,其中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__桑代克_______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题的专著。7、20世纪60年代初,由___布鲁纳_____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由此,美困教育心理学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熏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8、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火致经历了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和___完善时期________。9、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入___成熟时期__________时期。
10、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他的发展时期位于20世纪20年代到_____50________年代末。
11、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__学与教 _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
12、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是 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13、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的作用。
14、学生可以从群体差异和_个体差异______差异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15、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_课程______和__教材_____。、16、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_教学情境_____ _,组织__教学活动____ _,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17、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包括总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教师心理。
18、教育心理学大致经历了_初创时期_____、_发展时期______、_成熟时期______、完善时期等四个时期。19、20世纪20年代到5O年代末,美国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书籍版本种类繁多,体系五花八门,但只有_学习_____这一课题是各书共有的。
20、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涉及 敬业精神,专业技能,专业知识 以及教学风格。
第四篇: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5分)
1.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包括()
A.组织教学的能力
B.组织管理学生集体的能力
C.组织教学的能力和组织学生的能力 D.组织教学的能力和组织管理学生集体的能力
2.学生的说谎、偷窃和欺骗等属于()
A.情绪冲动
B.性格障碍
C.情绪适应困难
D.行为障碍
3.问题解决的系列搜索策略也称()
A.启发式
B.搜索式
C.算法式 D.排列式
4.奥苏贝尔提出的三个主要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是()
A.结构性、可操作性和可辨别性
B.稳定性、可利用性和结构性
B.C.可操作性、可利用性和结构性
D.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
5.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教育与遗传
B.遗传与环境
C.社会与遗传
D.教育与环境
6.如果个体对成功或失败作任务难度归因,那么从归因因素角度讲,这种归因属于()A.外部、不可控和不稳定归因
B.外部、可控和稳定归因
C.外部、不可控和稳定归因
D.外部、可控和不稳定归因
7.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前习俗水平包括的两个阶段是()
A.“好孩子”定向水平、权威定向水平B.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水平、原则定向水平C.原则定向水平、良心定向水平D.惩罚和服从定向、工具性的享乐主义定向
8.心理咨询的方式包括()
A.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电话咨询、通信咨询和现场咨询等
B.分散咨询和集中咨询;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电话咨询、通信咨询和现场咨询等
C.分散咨询和集中咨询;电话咨询、通信咨询和现场咨询等
D.分散咨询和集中咨询;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直接咨询和间接咨询等
9.技能的种类有()
A.工作技能和生活技能
B.动作技能和操作技能
C.智力技能和认知技能
D.认知技能和操作技能
10.“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求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A.因材施教原则B.巩固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D.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11.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特殊能力,能力的这种差异是属于()
A.能力的量的差异
B.能力的质的差异
C.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D.能力发展速度的差异
12.学生已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知识,再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这种学习属于()
A.符号学习
B.上位学习C.下位学习
D.并列学习
13.丹瑟洛将学习策略分为具有相互联系的两大类,这两大类是()
A.宏观策略和微观策略
B.知识理解的策略和知识记忆的策略
C.通用策略和专用策略
D.基本策略和支持策略
14.观察法的不足是()A.难以制定严密的计划
B.观察的目的性不能保证
C.作出精确的判断相当不易
D.所获得的材料不够真实
15.根据动机影响范围的大小可以把动机分为()
A.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
B.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C.意识到的动机和没有意识到的动机
D.广泛性动机和狭隘性动机
16.在问题教学的解决问题阶段,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激起以下一系列的心理活动()A.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回忆起有关的知识和规则、激活并运用以前学会的认知策略、把回忆起来的规则靠认知策略重新组织。
B.对有关的知识保持相当的注意、激活并运用以前学会的认知策略、把回忆起来的规则靠认知策略重新组织
C.能回忆起有关的知识和规则、激活并运用以前学会的认知策略、把回忆起来的规则 靠认知策略重新组织
D.回忆有关的知识和规则、激活认知策略、提出必要的假设
17.对于体育洁动和社会公益劳动而言,随着年级的增高()
A.社会阻抑作用和社会助长作用并没有明显的变化
B.社会阻抑作用表现得越来越不明显
C.社会助长作用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D.社会阻抑作用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18..下列哪一项判断是正确的?()
A.知识的应用就是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B.知识的应用就是知识的迁移
C.知识的应用是抽象知识的具体化过程
D.知识的应用就是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学习中碰到的问题
19.皮亚杰认为,儿童在判断行为对错时,是()
A.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发展
B.从主观责任到客观责任发展
C.从他律向自律发展
D.从自律向他律发展
20.研究认为,为了提高复习的效果,第四次复习的时间应该安排在()A.一星期后B.半个月后
C.一个月后
D.半年后 21.道德观念即()
A.道德准则
B.道德观点
C.道德判断
D.道德认知
22.信息加工论认为,一系列问题状态和转变问题状态的算子构成了()
A.算子系列
B.问题空间
C.问题解决
D.问题情境.23.关于迁移的经验泛化说是由心理学家 提出。()
A.桑代克 B.伍德沃斯
C.贾德
D.詹姆士
24.心理学上把人表现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称作为()
A.气质
B.性格
C.个性
D.个性心理特征
25.根据概念的抽象程度可以把概念分为()
A.抽象概念和具体概念
B.生活概念和科学概念
C.初级概念和二级概念
D.高级概念和低级概念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5分)
26.理解学习策略的定义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A.学习策略主要表现为一种活动方式 B.学习策略是符合规律的活动方式
B.C.学习策略是一种技能 D.学习策略是一种能力 E.学习策略是通过学习、练习而形成的27.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因素有()
A.教师
B.社会
C.学生 D.环境
E.家庭
28.小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是()
A.直观一操作性
B.动作一形象性
C.指导一模仿性 D.讲授一发现性
E.基础再现性
29.每一个问题都必须包含以下几种成分?()
A.目的B.个体已有的知识
C.障碍 D.假设
E.方法
30.下面罗列的各种模式中哪些是属于概念同化的模式?()
A.并列性同化
B.类属性同化
C.总括性同化 D.并列结合性同化
E.结合性同化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师生间人际关系的特点。
2.请说明男女生在智力成分上的差异。
3.班级群体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4.什么是迁移?根据迁移的性质可以分成哪几种?
5.请分析规则接受学习的特点。6.请简述认知同化理论。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请结合教学实践分析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措施。
2.请联系教学实际阐述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1.D【解析】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包括组织教学的能力和组织管理学生集体的能力。2.D【解析】说谎、偷窃和欺骗都属于行为障碍。
3.C【解析】算法式是为达到某一个目标或解决某个问题而采取的逐步的程序。
4.D【解析】奥苏贝尔认为影响迁移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是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
5.B【解析】遗传与环境是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6.C【解析】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任务难度,这属于外部的、不可控和稳定归因。
7.A【解析】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前习俗水平包括“好孩子”定向水平和权威定向水平两个阶段。
8.B【解析】心理咨询的方式有:分散咨询和集中咨询;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电话咨询、通信咨询和现场咨询等。
9.D【解析】技能可以划分为认知技能和操作技能。
10.C 11.A【解析】由于能力的量的差异,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特殊能力。
12.C【解析】这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这就是下位学习。
13.D【解析】丹瑟洛将学习策略分为基本策略和辅助性策略,辅助性策略也可以说是支持策略。
14.C【解析】使用观察法时,不容易做出精确的判断。
15.A【解析】根据影响范围的大小,动机可以划分为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两种。
16.A【解析】在问题的解决阶段,教师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回忆起有关的知识和规则,激活并运用以前学会的认知策略,把回忆起来的规则靠认知策略重新组织等。17.D【解析】社会的阻抑作用表现随着年级的增高而愈加明显。18.A【解析】知识的应用是指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同类或类似课题的过程。通过知识的应用而实现知识的迁移。
19.A【解析】皮亚杰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判断行为对错是从客观责任向主观 责任发展的。
20.C【解析】经研究证明,第四次复习应该安排在一个月之后,第一次为一天之后,第二次为一个星期之后,第三次为半个月之后。
21.D【解析】道德观念即为道德认知,是指对于行动准则韵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
22.B【解析】信息加工论认为,一系列问题状态和转变问题状态的算子构成了问题空间。23.C【解析】贾德提出了迁移的经验泛化说。
24.B【解析】性格是指人表现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
25.A【解析】根据抽象程度,概念可以分为抽象观念和具体观念。
二、多项选择题
26.ABE【解析】学习策略主要表现为一种符合规律的活动方式,是通过学习、练习而形成。27.ACD【解析】学校教育中核心因素是教师、学生和环境。
28.ABCE【解析】小学生由于受思维发展的限制,在发现上还很欠缺。29.ACD【解析】问题的必需成分有目的、障碍和假设。
30.BCD【解析】根据奥苏贝尔的理论,概念同化有三种模式:下位学习(类属性同化)、上位学习(总括性同化)和组合学习(并列结合性同化)。
三、简答题
1【答案要点】(1)角色的多样性。教师扮演的角色很多,包括知识传授者、团体领导者、纪律维护者、家长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相应地,学生扮演另一方的角色。(2)影响的深远性。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作用都是深远的,甚至对其一生的发展都有重大影响。(3)平等性。指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4)权威性。指教师在学生眼中代表着一种权威,不可冒犯。
2.【答案要点】心理学家大量研究证明:男生的成绩偏于优秀和差两端,女孩成绩以中等居多。就平均成绩来看,男女没有明显差异。女生嗅觉灵敏,在声音定位、色彩辨别方面优于男生,男生在视觉和辨别方位能力方面较强。女生叙述事情常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长于形象思维,擅长文学、艺术、语言、医学、史地等学科;男生的思维具有广泛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特点,长于抽象思维,擅长数学、物理、哲学、天文等学科。
3.【答案要点】(1)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在班级群体中由于和老师、同学的接触和交往,学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体验到了人际交往的原则,学会了人际交往的技巧。(2)对学生自我概念的影响。人的自我概念的获得是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和将他人的看法内化两种方法实现的,学生在班级中通过此途径实现自我概念的发展。(3)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班级气氛和谐,具有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格,反之则不能。
4.【答案要点】(1)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2)分类:①根据迁移的影响效果分为正迁移、负迁移与零迁移;②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③根据迁移的时间顺序分为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④根据迁移的内容分为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5.【答案要点】(1)学习内容是固定的教材内容;(2)学习的规则一般以命题的方式,或以上下文的方式直接呈现给学生;(3)学习的任务就是接受规则的意义;(4)学习的过程就是将新的规则命题整合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使信息内化,与原有的观念融为一体储存备用;(5)从发生的角度讲,规则的接受学习则能扩大和充实学生的知识结构。所以,在以学习知识为主的小学阶段,规则的接 受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方式。
6.【答案要点】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的核心是:当学生把教学内容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有意义学习便发生了。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的认知结构,即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有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因此,要促进新教材的学习,首先要增强学生认知结构中与新教材有关的观念。
四、论述题
1.【答案要点】(1)创造一种教学民主的学习环境。①尊重儿童任何幼稚甚至是荒诞滑稽的疑问;②尊重儿童与众不同的观念;③向儿童证明并夸奖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2)重视儿童直觉思维的发展。①鼓励学生近似合理的猜想和飞跃的直觉;②教师应善于应用直觉思维的方法,以给学生作出示范。(3)鼓励实践并尽力与有创造性的接触。①要给予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以及和教师、其他有创造性的人相互交流的机会;②培养创造性必须提供实践的机会。(4)实施鼓励创造性的指南。①接受并鼓励发散思维;②容忍异议;③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判断;④强调每个人都能以某种形式进行创造;⑤为创造性思维提供刺激。
2.【答案要点】心理学家的研究指出,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决定条件;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关系,而是成倒U型曲线关系。即学习动机的强度有一个最佳水平,动机水平适中时的学习效率最高;动机程度过强时就会对学习效率的结果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如果动机水平过低,也不会有高效率的学习效率。
第五篇:《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和答案
2007年中学部分《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二)和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美国第一个将巴甫洛夫的研究结果作为学习理论的基础的人是(D)。
A.巴甫洛夫 B.桑代克 c.班杜拉 D.华生
2。心理发展的童年期正是接受教育的(A)。
A.学前教育阶段 B.初等教育阶段c.中等教育阶段D.初中阶段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是(B)。
A.归属 B.自我实现 c.尊重 D.生理
4.一般在教学开始前使用(A)来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非正式评价
5.什么情况下,动机对学习具有最大程度的促进作用(C)。
A_动机强度较高 B.动机强度较低c.动机强度适中D.动机最强
6.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思维卷入过多、需要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B)。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7.成就动机可以区分为力求成功与避免失败两种倾向,力求成功者的成就动机(B)。
A.高 B.低
c.与避免失败者一样 D.与学习无关
8.人们在保持知识时采用各种记忆术,实际是应用了记忆的(A)。
A.精细加工策略 B.多重编码 C_过度学习D.人为增加线索
9.技能学习最基本的条件是(C)。A.讲解 B.示范 C.练习D.反馈
10.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位置来做出判断和报告评价结果的评价是(A)。
A.常模参照评价 B.标准参照评价c.配置性评价 D.正式评价
11.某学生在英语测验中取得了高分,他将成功归因于运气好,这种归因具有的特性是(D)。
A.内部、稳定、可控的 B.内部、不稳定、不可控的 c.外部、稳定、可控的 D.外部、不稳定、不可控的 12.某学生在考场产生了“怯场’’现象,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过度焦虑和紧张,这是因为该生动机水平(C)。
A.过弱 B.中等 c.过强 D.无所谓强弱
13.有的学生平时易受暗示,屈从于权威,按照他人的意见办事,不善于适应紧急情况,这类学生的性格类型属于(A)。
A.场依存型占优势 B.场独立型占优势
c.情感型 D.内倾型
14.某人对某种制品的用途总是有一种惯常的固定模式,很难想到它的其他用途,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B)。
A.定势 B.功能固着 c.认知风格 D.顿悟 15.体现垂直迁移的具体事例是(B)。
A.汉语拼音的学习影响英语字母的发音
B.“角”的概念的掌握影响“直角”、“平角”等概念的学习
c.“石”字的学习影响“磊”字的学习 D.在学校形成的爱护公物的习惯影响在校外的行为表现
16.奥苏贝尔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A)。
A.有意义接受学 B.有意义发现学习
c.发现学D.探究学习
17.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D)。
A.皮亚杰 B.桑代克 c.杜威 D.柯尔伯格
18.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和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具有评价意义的特性叫做(A)。
A.品德 B_道德 c.个性 D.人格
19.现代认知心理学的陈述性知识相当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体系中的(C)。
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 c.言语信息 D.动作技能
20.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是(B)。
A.道德认-~~ 13.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有10个小题,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 线上)
1.归因即对自我行为的原因分析,包括三个成分:内外源、———一和——。
2.班杜拉将强化分为三种类型:直接强化、——、一。
3.广义的知识包括两大类:一类为~,它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另一类为——,它回答“怎么办”的问题。
4.发散性思维常被用作衡量创造性的指标,它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变通性和——。
5.遗忘的速度是不均衡的,——。
6.从迁移产生的方向看,迁移可分为——和——,前者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后者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7.教学目标有以下三个层次——、——和——。
8.根据技能的性质和表现方式,可将技能分为——和——。
9.动作技能的形成要经历三个阶段:——、联系形成阶段和——。
10.奥苏贝尔认为,成就动机由——内驱力、———一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组成。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有5个小题,每题4分,共20分)1.简要比较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特点。
2.阐述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
3.影响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4.简要说明学习策略的教学模式。
5.简述如何促进学习的迁移。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有2个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根据品德形成的过程与影响因素,讨论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
一.选择题
1.D.美国第一个将巴甫洛夫的研究结果作为学习理论基础的是华生。
2.A.心理发展的童年期处于学前教育阶段。
3.B.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最高层次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4.A.诊断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开始前使用,目的是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
5.C.当学生的动机水平适中时,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最大。
6.B.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动机水平;在学习较复杂的课题时,应尽量使气氛轻松自由,学生保持较低的动机水平即可。
7.B.力求成功者相对于避免失败者而言,其成就动机较低,因为他们的目的是获取成功,往往会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当面临完全不可能成功或稳操胜券的任务时,他们的动机水平反而会下降。
8.A.人们在保持知识时采用各种记忆术,实际是应用了记忆的精加工策略。
9.c.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这是技能学习最基本的条件。
10.A.见学习精要第361页中常模参照评价的定义。
11.D.根据维纳的成就归因理论可知,运气因素是不稳定的、外在的、不可控的。
12.C.考试时产生的过度紧张和焦虑,说明考生的动机水平过强。
13.A.场依存型认知风格是指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14.B.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时,就很难看到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功能,这就是功能固着。
15.B.A属于逆向负迁移,c属于横向正迁移,D属于正迁移,只有B属于垂直迁移。
16.A.奥苏贝尔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有意义接受学习。
17.D.柯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
18.A.见学习精要第300页中品德的定义。
19.C.现代认知心理学的陈述性知识相当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体系中的言语信息。
20.B.道德情感是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
二、填空题
1.稳定性控制性
2.替代强化 自我强化
3.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4.流畅性独特性5.先快后慢
6.顺向迁移逆向迁移
7.课程目标学科目标课堂教学目标
8.操作技能或动作技能心智技能或智力技能
9.认知阶段 自动化
10.认知 自我提高
三、简答题
1.(1)功能:短时记忆是操作性的,长时记忆是备用性的。
(2)容量: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个组块,长时记忆的容量很大。
(3)表征:短时记忆以视觉或听觉的表象表征为主,也可以用抽象的语义命题表征;长时记忆的表达较复杂,一种观点认为,陈述性知识以命题网络表征,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系统表征;另一种观点认为,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既可用语义编码,也可用形象编码。
2.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内部因素。学习动机既然是学习的内部动因,是客观的学习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那么,首先要看到,内部条件在学习动机形成中是最初要注意到的。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①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②成熟与年龄特点;③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④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⑤学生的焦虑程度。
(2)外部因素。①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②教师的榜样作用。
3.(1)相似性。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两种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
(2)原有认知结构。原有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迁移方式,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第二,原有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3)学习者的心向与定势。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
此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4.(1)指导教学模式。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在教学中,教师先向学生解释所选定学习策略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在具体应用中不断给以提示。
(2)程序化训练模式。程序化训练就是将活动的基本技能,分解成若干有条理的小步骤,在其适宜的范围内,作为固定程序,要求活动主体按此进行活动,并经过反复练习使之达到自动化程度。
(3)完形训练模式。完形训练就是在直接讲解策略之后,提供不同程度的完整性材料,促使学生练习策略的某一个成分或步骤,然后,逐步降低完整性程度,直至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所有成分或步骤。
(4)交互式教学模式。交互式教学这种方法,主要是用来帮助成绩差的学牛阅读领会,它是由教师和一小组学牛(人约6人)一起进行的。
(5)合作学习模式。在这种学习活动中,两个学生一组,一节一节地彼此轮流向对方总结材料,当一个学生主讲时,另一个学生听着,纠正错误和遗漏。然后,两个学生彼此变换角色,直到学完所学材料为止。
5.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
(1)精选教材。教师应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而每一门学科中的基本知识(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技能和行为规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迁移价值较大。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注意学科之问的联系。精选的教材只有通过合理的编排才能充分发挥其迁移的效能。从迁移的角度来看,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得以体现、实施的,教学程序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
(4)注意教学的启发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要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技能、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等得到迁移,并且能够因迁移而产生积极的结果,还需要克服思维品质中的消极因素,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5)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研究证明,学习策略及元认知策略具有广泛的迁移性,同时又能提高学习者迁移的意识性。
四、论述题
1.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
(1)有效的说服。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教师进行说服时,还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应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
(2)树立良好的榜样。榜样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及榜样所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都会影响到观察学习的效果。
(3)利用群体约定。由于群体约定的约束力和群体压力的存在,教师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作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
(4)价值辨析。即引导个体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价值辨析有多种策略,不论应用什么策略,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需经历三个阶段,即选择阶段、赞赏阶段、行动阶段。个体只有从头至尾地完成这一过程,才能说他真正具有了某个稳定的价值观念,也才能较持久地指导行动。
(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除上述所介绍的各种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沦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都是非常有效的。
2.提高教师的素质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从心理学的角度,提高教师素质的心理学途径主要包括
(1)大力培育优良的校风。学校风气是每个学校的领导者和师生员工共同具有的、富有自己特色的、稳定的集体意识倾向和行为特点的集中表现。校风的好坏对教师心态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师素质的提高。
良好的校风具有感染、行为导向和内聚功能,大力培育良好的校风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一条重要的心理学途径。
(2)注重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教学监控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的教学目标事先进行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的实际教学过程进行有意识的监控、评价和反馈;三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自我调控或校正。
(3)将自我教育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重点。自我教育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内在动力,因而应当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重点加以对待。教师的自我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①自我认识与自我接纳。正确的自我认识是自我教育的基础。教师在进行自我认识时,既要防止自我否定,也要防止自我夸大;只有采取实事求是的自我认可态度,才能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②自我筹划与自我设计。自我筹划是指围绕教育的要求确定个人自我完善的总体目标;自我设计是指根据个人确定的、自我完善的总体目标进行自我教育的具体设计。③自我监督与自我反省。自我监督是一个自我审视、自我督促的过程,自我反省是一个自我反思、自我检讨的过程,自我激励是一种自动加压、自我鼓动的方式。
(4)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学研究。教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能够明显地提高自身素质。因为,第一,参与教育科学研究可以使教师更好地认识教育规律,提高按教育规律办事的自觉性;第二,参与教育科学研究可以更新或改变教师头脑中的一些陈旧观念,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新的教育观念;第三,参与教育科学研究可以帮助教师了解教育科学发展的新趋向,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第四,参与教育科学研究可以充分满足教师的求知欲、成就欲,激发教师取得创造性成果的内在动力,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