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江西省学前教育城乡差距及解决方法》访谈整理稿
《论江西省学前教育城乡差距及解决方法》访谈整理稿 我采访的是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情况,采访地点为江西省南康市坪市乡。被采访者:刘校长(江西省南康市坪市乡一所村小的校长)
刘校长:自从张校长调走之后,这个小学陆陆续续也有几个校长接任过,时
间都不算很久。所以,这个小学经历了几年的震荡期,教学理念几经更迭,变化很快。直到2008年我接到乡政府教育室的通知接任学校的学前班有什么影响呢?说实在的,我能有什么系统的教育理论呢。你可能不知道,我们那个时代的老师很多都不是经过正规的师范院校培训毕业再走上工作岗位的,像我,我是顶替我父亲的职位当小学老师。那个时候对上课一窍不通,还是国家注重对在职教师的再培训之后才,才对学前教育有个初步的概念。农村学前教育是比较滞后,我就是这个村子里的,对村里孩子家长的想法比较清楚,其实家长们送小孩来学校,无非是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可以安心挣钱和做家务。农村的条件所限,很多城里头孩子可以享受的我们这里根本实现不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啊!你看看这教室,我们只能把学校里最矮小的一批桌椅拼一起给孩子们上课用,但还是太高了,也比较破旧。像滑梯啊,跷跷板啊,积木啊,这些儿童玩具这里根本买不起,也没有这样的场地。所以孩子们下课后都在教室外的草坪上玩耍。我在村子里请了一个文化水平比较高的中年妇女带这些孩子,她脾气比较好,也可以胜任简单的教学,但音体美这些副科就没办法上了。跟城里的幼儿园相比,这儿的学前班还真有很大的不同。我觉得吧,我当校长这段时间以来,大问题倒没
有,学校的硬件设施也不是一天两天可以解决的。我打算在今年暑假把这个草坪铺上水泥,方便孩子们行走,也安全些。当然,我也希望学校的学前教育可以得到上级部门甚至国家更多的重视,只有上面大力支持,我们才有足够的能力做出改变。但农村教育理念的改观真不是一时半会可以做到的,我们也只是在不断努力。也希望广大师范专业的师范生,不要害怕农村教学,可以来帮助农村教育的发展。你们来了,我们会尽量帮你提升生活条件,让你安心工作。还是一句话,希望咱们国家的农村教育能发展的更好。
被采访者:罗老师(该村小的学前班老师)
罗老师:我刚来这里上班不久。我本来是在家里种点小菜的,老公和孩子都
在外地打工,就我一个人在家,也没什么事,就来了。之前是一个刚毕业的小姑娘教的,她嫌工资太少就走了。也不算调皮,跟在家里带小孩差不多,看着他们不打架不闹事就行。我的月工资800元一个月,有没有奖金补贴,也不可以可以带薪休假。我的工资是刘校长付给我的,并不是归教育部门统一下发,不会另外给的,上多少个月班拿多少钱啊。我本身也是小学毕业的,没有什么系统知识,就只能教他们念念儿歌、写写数字了。其实家长对小孩的要求也没那么高,只要他们不哭不闹不受伤就可以了。我们学校没有有音乐课、舞蹈课,你看我也是40多岁的人了,这也年轻人的东西我也不懂,没办法教啊!这里条件也不好,要玩个游戏都要天气好才行。所以,一般就是坐在教室里玩。上班以来,我认为咱们这个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管理太松散了,没有条理,很多时候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但也只能这样。这个村不算很富裕,希望国家可以重视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我虽然只是个农村妇女,原来我不懂教育,但在这里上班之后,我真感觉到一直这样下去时不行的,常听那些年轻老实说城里的幼儿园很漂亮,我希望这里的学前班也可以漂亮起来。
被采访者:李奶奶(该学校学前班一孩子的家长)
李奶奶:我姓李,家就住下面大路旁边,快下课了,我来接我家孙子回家。
这个小鬼可调皮了,才六岁都不到,上学前班呢,就天天想着要去他爸爸小学,还嚷嚷着要买手枪买坦克,真拿他没办法。现在的小孩子都比较淘气,他简直就是个小魔王,我都很难管住他,但也没办法,他爸爸妈妈都在东莞打工,一年就回来一两次,孩子就放在家里跟我和他爷爷。还好这小家伙身体挺好的,不然我们两个老人家会吃不消的。现在的小孩是不太好带了。他爸爸妈妈不可能把他带到东莞去上学,不需要需要这样啊,他才多大,能学到什么东西呢?况且在东莞上个幼儿园很贵的,要好几千啊。我和他爷爷两个人在家带他,不算很辛苦,我的儿子儿媳妇还算孝顺,我们在家也没有种田,就自己种了农家菜,没什么事情做,就一门心思带他。他爷爷很宠他,经常带他去赶集,有时候连课都不去上。他放学回家后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晚上睡觉也睡得比较早,有时候看少儿节目看到城里的小孩可以在学校里玩滑梯,去游乐园游玩他就
不乐意了,也想去玩,但乡下没有这个条件啊,学校里也只能坐在课桌前,对此我们也很无奈。现在学校也更有钱了,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不稍微改变一下这种情况,其实就这样也没什么,只要我的小孙子可以健康、不生病,学习从一年级开始也一样的。
被采访者:吴主任(坪市乡乡政府教育办公室主任)
吴主任:我本身是坪市人,我对这个地方很有感情,都不愿意离开这里,就
是这个办公室,我也坐了20年了。时间这的过得很快。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我和教育有缘,调了几次工作都与教育有关,后面就一直呆在这个办公室,这么说的话我也从事教育工作30多年了。我也算也见证了坪市教育事业的发展了,对坪市学前教育的发展我是深有感触啊,记得十几年前,也就是90年代中期之前坪市压根儿就没有学前教育,学龄前儿童可以直接上一年级,成绩通过可以直接升入二年级,否则就要再读一年。这些对于你们这些年轻人来说都是没法想象的。后面随着国家对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视,学前教育才逐渐提上日程。会面也发现,学前教育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之后,学前教育就慢慢完善起来了。我觉得现在坪市的学前教育发展不容乐观,我曾经被派遣到赣州市考察中小学和学前教育工作,看过正规的甚 至可以说比较先进的幼儿园时如何办学的。回来后对比一下自己的教学条件,我不得不承认,坪市的学前教育太过之后,不管是教学场地、教学用具还是师资力量我们都没办法和城里比。经济的落后严重的影响了这里的教育发展。其实在我们想,基本上
所有的幼儿园、学前班都是如此。这地方穷,我们拿不出足够的资金聘请正规幼师,再说,学前教育的观念在这里几乎为零,家长也不愿意花大价钱送孩子读贵的幼儿园。所以我们只能下放管理权,让小学自己去搞学前班,自负盈亏,以经济盈利来跳动他们的积极性。我们只是予以一定的引导和监督。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是长期的过程,乡下人教育观念改变需要时间,这穷山村经济发展也需要时间,更何况生活水平高了,并不能马上投射到教育上。现在坪市的学前教育软硬件不足,我们需要国家政策的重视扶持,更需要我们这些工作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的不懈努力。虽然道路漫长,但我始终充满希望。
第二篇:论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现状及其归因范文
论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现状及其归因
摘要:近年来,教育公平一直是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而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缩小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差距的客观要求。本文将主要分析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主要现状及其归因,希望能引起社会各界更多人士的关注,将中国教育越办越好。
关键词:教育公平城乡义务教育 现状 影响因素
一、基本概念
(一)教育公平
我国学者对教育公平内涵的界定众说纷纭。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兼党委书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朱小蔓教授对教育公平内涵的界定,是被大家广泛认可的。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可以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各层次公共教育资源。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教育公平应包含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和教育结果的公平,而且是三者的统一体”。
(二)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这一规定符合我国的国情,是适当的。
(三)衡量指标
衡量教育发展差距,可以对教育发展水平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教育发展水平一般包括教育发展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对教育发展数量与质量的测量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从教育的结果看,用学生的考试成绩,在校学生人数,入学率,毕业生升学率,毕业生升学率或毕业生就业率等指标来衡量;另一方面是从教育的过程和投入来看,用教育教学设备的备用与使用、教师的学历结构、生均经费、教师平均工资、生师比等指标来测量。比较理想的办法肯定是通过对教育结果的直接测量来确定教育发展水平,但现实中由于教育收益的迟效性、长期性和潜在性,在教育质量方面往往难以准确地直接测量,代替的方法是通过对教育过程与投入因素的测量,间接地反映教育质量。
二、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现状
(一)教育投资 一定的经费投入是办学的保证,经费分配的差距是教育差距最直接的表现。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严重匮乏导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①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债务危机严重。在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农村各级地方政府为了完成“普九”任务,在地方财政赤字严重的情况下,督促农村中小学举债进行学校危房改造、建设新校舍以及配备其他相关硬件,导致众多学校债台高筑。这样的危机对正常教学秩序产生了严重干扰,相关教育政策无法实习。更甚者,有些农村学校为了维持正常学校开支,变相加收学费,导致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收费政策无法落实,农村贫困学生得不到正常救助,从而出现辍学的情况。
②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危房率居高不下,相关教学设备奇缺。由于农村地区地方财政赤字严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无法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舍长期得不到修缮,致使危房发生率持续增加。除此之外,农村中小学还无力配备物理和化学实验室、英语语音教师;购买教学仪器、挂图、图书资料;更新体育设备;改善师生生活环境等。城乡办学条件的差距直接导致了城乡义务教育质量上的差距。
(二)师资水平
教师质量是教育质量的关键,中国城乡教育的差距不仅表现为义务教育经费分配的不均衡,而且同样严重地表现在义务教育领域的师资水平上。师资的质量、数量和年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城乡师资差距集中反映在质量、数量、年龄结构三个方面。
①质量:据可靠调查显示,全国教师的学历提高非常快。2002年,小学、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已经分别达到97%和90%,但义务教育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城乡差异很大。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城乡分别相差2.2个和7.6个百分点。2004年,农村小学高级教师的比例为35.9%,农村初中一级及以上职务教师的比例为32.3%,分别比城市低8.9和14.5个百分点。另外,代课教师主要在农村。不仅在教师学历水平上城乡差距显著,而且在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职务上,城乡差距也相当突出,农村小学和初中教师中高级职务比例大大低于城市。
②数量:教师资源城乡分布不均衡,偏远农村地区教师缺编严重。从2002年的情况看,全国小学平均生师比为21.04:1,其中,城市小学生师比18.74:1,农村小学生师比为21.88:1。全国初中平均生师比19.29:1,其中,城市初中生师比为16.67:1,农村初中生师比为20.16:1。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尤其是教师教育的大发展,曾经在中国义务教育中占有相当比例的代课教师开始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在农村,由于经济困难,教师工资不能及时足额发放,农村出现了教师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一方面是农村合格教师紧缺;另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学校去任教。③年龄结构: 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中国农村正在经历着一些历史性的变化。以现代工业文明为标志的城市化进程促使大批的农业人口开始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加之多年来成功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农村教师队伍,尤其是小学教师在总量上长期处于饱和状态,进而使年轻的、新的教师力量难以充实其中,致使农村教师队伍老龄化现象严重。与其相反的是城市中中小学大规模扩张,凭借良好的办学条件、较高的福利待遇不断吸收包括农村优秀骨干教师在内的新生力量,教师队伍朝着年轻化和高学历化方向发展,从而在年龄结构上又一次与农村拉开了距离。
(三)入学机会
从教育公平的角度出发,入学机会公平体现的是一种起点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当前中国城乡差距一个最为重要的体现就是没有给予城乡学生以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主要体现为各个阶段入学机会上的分配差异,且这种差异随着教育等级的提高而扩大。
①小学阶段: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999年,中国学龄儿童的入学率从1985年的96%提高到了99.1%。但由于中国学龄儿童的基数相当庞大,尽管有如此高的入学率,没有入学的儿童数量实际上也达到了110多万人。这些数据虽然没有进行城乡的区分,而从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除法特殊原因,如残疾等,在城市不能接受小学阶段的义务教育已经很少了,因而,失学的数字基数基本上都在农村。当大批城市学龄儿童在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展开激烈的角逐的同时,几千万同样的农村学龄儿童却在为能否上学而痛苦挣扎。
②初中阶段:对于城乡初中阶段入学机会的差距,可以从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情况来加以分析。由于初中阶段接受教育成本的提高,农村初中的辍学现象也较小学阶段更为普遍。在1995年之前的六年间,辍学率都超过5%,后来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在3%以上。另据袁桂林对部分农村地区初中辍学率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多数农村地区辍学率大大高于官方所公布当然数字,从而与国家规定的3%以内的“普九”标准相距甚远。
③高中阶段:在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城乡之间教育机会的差距,到了高中阶段进一步扩大。表现在对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占有上,重点高中或示范高中是目前中国教育最为稀缺的资源之一。有关重点或示范高中的生源身份缺乏详细的统计和分类,但就当前的社会事实而言,城市学生进入此类学校的概率肯定远远高于农村。所以,从优质高中资源的占有上来考察城乡学生受教育机会的差距,可能高得惊人。
三、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归因
以上对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现状的描述深刻地揭示了当前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严重性和广泛性。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些太过熟悉的差距现象漠然视之,而失去了理性上的审判。要改变这种失衡状况,需要拨开表面迷雾,去探寻问题的根源。
(一)实质
城乡义务教育差距问题的实质是贫困问题,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农村教育贫困有其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对于其主要因素的探讨众说纷纭,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①先赋性因素:这种观点有点近似于“环境决定论”,他们认为,农村地广人稀、公共设施落后、信息闭塞;学校规模小、教师数量少且素质较低;有些地方还存在大量复式班等,都造成了城市义务教育差距的主要因素,而且都是由农村自然环境多造成的先赋性特征,无法通过其他渠道改变。
②经济因素:持这种观点的人坚信经济是教育发展的基础,认为城乡义务教育差距从根本上来说是城乡经济的差距,或者说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实际上是经济差距的问题,农村教育贫困是农村经济贫困的直接后果,因此,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路径在于提高农村人口的收入水平。
③文化因素: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受制于地方文化传统和个人教育观念,越是文化先进的地区,教育越是受到重视,人们对教育投资的积极性也越高。由于城市文化具有重视教育的内在特质,因而其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而在农村,由于农民的受教育水平较低,生活世界狭窄,接受外来信息少,更容易形成文化上的保守主义。
(二)政策失当
一些教育不公平现象的产生与政府公共职能的缺失有关,根本原因在于政府未能明确意识到义务教育不是非公共产品,也不是准公共产品,而是纯公共产品,应由政府全部承担,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不应让老百姓分担其成本。政府未能尽到应有的职责,未能很好地贯彻有关法律法规的精神,让老百姓埋了不应该埋的“单”。同时,政府对仅有的资源配置不够合理。据资料统计,国家承担全国教育投资的9%大部分进入国家直属大学,省级财政承担的13%进入省属大学和部分中学,其余部分由下级财政承担,而下级财政很难解决一些具体问题。那么义务教育阶段的费用也只好落到了老百姓的身上了。
结合前几个星期在无锡芦庄实验小学实习所见所景,与家乡农村小学相比,结果可想而知。不管从师资力量、教学管理还是硬件设施、教学环境上,农村小学落后太多。如,芦庄小学各个教室都配有电脑,投影仪,活动的光滑黑板。而农村小学只有简陋粗糙的固定黑板。教育作为一个国家的根本,其公平性应得到人们广泛关注。在中共“十八大”新闻中心举办的第二场网络访谈中,教育部部长、党组书记袁贵仁,山东大学党委书记李守信等人就关于“中国的教育公平”进行了观点的阐述。这显示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已经进入由注重满足就学机会到重视就学质量、强调公平和效益的历史阶段。当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共同促进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 张玉林.中国城乡教育差距[J].战略与管理,2002(6).[2] 史瑞杰,公平与效率研究进展[J].哲学动态,1998(5).
[3] 李孔珍,洪成文.教育政策的重要价值追求——教育公平[J].教育科学, 2007(5).[4] 陈凡.教育公平: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J].青海社会科学,2004(1).[5] 鲍传友.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 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 潘亮.公共选择视角下我国城乡义务教育投入差距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硕),2007.
第三篇:城乡幼儿学前教育的发展特点和差距情况调查
城乡幼儿学前教育的发展特点和差距情况调查
调查的基本方式:
本次调查主要在幼儿学前教育发展水平和不足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突出城乡幼儿教育的发展水平和差距以及实际意义。
本次调查资料主要来源过于襄樊市及其周边城区等从事幼儿学前教育的机构,并通过网络检索获取更加全面、科学的调查资料。
本次调查共分为三部分:
1、资料收集:整理原有材料,查阅相关文献,收集相关信息。
2、调查走访:问卷调查、追踪调查、走访。
3、资料的整理、分析研究、在分析思考研究的基础上成文。
[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关于我国幼儿学前教育发展水平的现状的调查
新的时代要求教育培养的人不仅应该具备21世纪社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必须具备创新精神、主动学习与发展的能力,具备良好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自主、自信等社会性人格素质。因此,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兴起了素质教育改革高潮,各级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大力开展素质教育,以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幼儿学前教育可以说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各种学前教育模式层出不穷,新的方案不断涌现,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的多元化局面。但由于社会条件、经济发展和教育科研状况、人们观念与认识的局限等原因,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也面临着不少问题与挑战,制约学前教育事业积极、健康的发展,农村和城市幼儿教育发展水平差异逐渐扩大。比如说幼儿园普遍出现“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学前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的短板;对学前教育的性质、功能、目标、内容的认识存在偏差,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缺乏领导机构与计划的保障,学前教育发展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和必要的政策规范,幼儿园教师的待遇、培训等问题仍未很好解决,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与支持等一系列问题。
二、关于襄樊市城区幼儿教育发展水平的现状的调查
综观襄樊市城区近几十年的早教水平发展,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园入园率比上年有较大提升,但是现在起着示范作用的公办幼儿园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个体办、集体办、企业办的幼儿园或一些标榜贵族化的私立幼儿园。这些幼儿园缺乏有效的管理与规范,大多是“家庭作坊式”的,按幼儿园规范要求建设的很少。如一些民办幼儿园保教设备过于简单,教室也非常小,孩子没有户外活动场地,根本无法开展正常的保教活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数千万的流动人口子女和留守儿童很难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同时还要关注他们的“融入”问题。
很幸运能得到樊城区市直第二幼儿园王园长对整个幼儿教育的看法,在调查中她特别指出:“幼儿阶段是一个人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初期,最重要的是通过游戏、交往让孩子们认识自身,认识社会和他人,这要比多认几个字、多做几道题重要得多。然而现在许多幼儿园为迎合家长心理,争取生源,加之教师素质低下,在教学上严重违背学前教育和幼
儿成长的规律,热衷于幼儿识字、拼音、写字、算术等教学,不关注幼儿基本素质和技能的培养,搞“填鸭式”教学,导致幼儿过早地对学习产生恐惧与厌烦。”她还说,又快临近开学了,家长们挤破头要进园,他们也感到挺为难,今年幼儿园计划招收100多名新生,可是前来报名、咨询的家长就有400多人。苦于幼儿园招生名额有限,他们已经婉拒了很多家长的要求。
在调查过程中,很多家长都反映说幼儿教育资源“僧多粥少”,孩子上幼儿园得全家出动。居住在樊城区长征路幸福花园的刘爷爷说:“为了让自己的孙子争取到进入附近的一所幼儿园的名额,他每天早晨在校门外不分昼夜、风雨无阻等了两天,支帐篷、打地铺、搬凳子......全家总动员,各显神通。最后终于让孙子有了园上。”刘爷爷感叹道,现在上幼儿园比上小学都难!随后我又在百度中输入“入园难”字样,出现了很多相关信息瞬间便跃然眼前,比如说初夏时节,北京一高龄老太太为给其重孙争得一个入园名额,不顾年事已高,也搬起躺椅加入了旷日持久的排队大军;刮风下雨,广州一妇女一把雨伞便成了个临时的家,锅碗瓢盆样样俱全,只为不耽误孩子入园报名.....看来入园难的问题不仅仅出现在襄樊市,全国很大一部分地区都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入园难,入园贵,其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襄阳区示范幼儿园一名老师认为,幼儿园目前不属于国家义务教育范畴,导致国家对幼儿园投入较少。为维持幼儿园的正常运转,幼儿园不得不提高收费标准,否则将面临幼儿园裁员,大量幼儿被迫转入私立幼儿园的局面。
三.关于襄樊市乡镇地区幼儿学前教育发展水平的现状的调查
农村幼儿园(大体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学校自办幼儿园;一种是个体办幼儿园),目前面临巨大考验,师资、生源、设备都很成问题。乡镇幼儿园的现状以襄阳区程河村民办幼儿园为例。在农村学校办园中,校舍大都较好,但不足之处是幼儿活动设施太少,教师队伍普遍呈现老龄化趋势,教师教学水平及组织幼儿活动能力较差。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我认为是人们对幼儿教育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到位所至。甚至有人错误地认为幼儿园的幼儿不考试,工作不评比,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看”孩子,只要不出事故,保证孩子安全就万事大吉了。这种想法严重违背了幼儿教育重要性的精神。在个体办幼儿园,教师大都受过一定的专业训练,熟悉幼儿特点及认知规律,为了自己的幼儿园能多吸收幼儿和增加收入,精心购置了一些幼儿活动器材。这类幼儿园幼儿数量较多,但办学规模并不很大。因为办园人是自收自支、自负盈亏,受趋利思想影响,在校舍租赁上往往“拣便宜”,或租赁简陋的房屋,或租赁狭窄的房屋,无原则的降低办园成本。在校舍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他们往往也不愿维护,致使出现诸多事故隐患。在农村中还普遍存在的一种方式是“家庭保姆”型的幼儿园,这些大都是农村妇女主办,一般是在自己的院子里,腾出一间或两间房当教室,既招收一些幼儿增加收入,又能操持家务。这类幼儿园的老师一般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属于典型的“看”孩子。她们招收的幼儿也不多,由于没有长远打算,教室内的桌凳往往是七高八低、参差不齐,幼儿活动器材更是很少购置。
由此可见,农村幼儿园中存在着更多值得大家关注的严峻问题。
四.深入探讨如何更好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幼儿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整个教育事业的起始阶段。抓好幼儿的早期教育,就是为孩子的成功一生奠定了良好的素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日益增长,社会发展和政策环境为幼教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和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面对新的形势、目标和任务,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当前幼儿教育工作的发展。襄樊市应拿出具体措施,加大幼儿园的规范和整治,停办一些低、小、散的幼儿园,并督促那些不规范建园的经营者实行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增加投入,添置必备的生活和教学设施,消除不安全隐患;整合资源,加强培训,把幼儿园教师在职继续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严格实行幼儿园园长和教师持教师资格证上岗制度,切实提高师资整体素质。其次应以社区为依托,依靠基层社区各部门的力量,因地制宜地积极创设和利用场地、设施、人员等条件,大力发展适合当地实际情况与需要的各种正规与非正规的学前教育和早期服务机构,以既充分发挥社区资源在儿童早期教育中的作用,又有利于满足更多儿童接受学前教育与服务的需求,并促进更多儿童在早期积极、健康的发展。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增强发展幼儿教育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当前,幼儿教育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的还是有些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没有摆上应有位置,有的地方存有畏难情绪,抓落实不够,需要提高认识,全面落实学前教育的应有地位。幼儿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要充分认识到学龄前儿童接受良好的幼儿教育是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开发儿童智力、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工程,而且抓好儿童早期开发对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进步起着重要作用;幼儿教育将面临一个很重要的发展时期,国家的各级教育部门应该肩负起这一历史重任。
2.对幼儿教育作出准确定位,合理配置幼儿教育资源,促进幼儿教育跨跃式发展
3.建立健全幼教行政领导网络、幼教管理视导网络和幼教业务辅导网络,确保学前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4.加强领导,健全完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建章立制,依法管理
6.推进教育方式和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幼儿教育
改革农村幼儿教育的办学方式和管理体制,推进以幼儿园为主体的幼儿教育办学方式变革,并且要大力推进标准化幼儿园建设。
7.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相对稳定的园长、教师队伍,是促进幼儿教育发展的决定因素。加强岗位培训,加强师德教育,努力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第四篇:城乡收入差距
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均大幅提高,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不断扩大。本文综述了造成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及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综述
改革开放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7∶1。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收入开始增长,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开始缩小, 1983年缩小到1.82∶1。此后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1994的2.56∶1,扩大到2003年的3.24∶1,至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已经超过3.36∶1,绝对差距超过万元。
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分析
1.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
历史上我国存在的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城乡居民劳动生产率方面的巨大差异,但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加剧了城乡发展的不同步,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主要原因。建国以来,我国实行的是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使得工业发展迅速并快速积累,农业发展缓慢且不稳定,农民收入长期增长缓慢,非均衡发展,从而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另一方面,由于实行城市和农村两种户籍制度,造成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和城市劳动力市场对农民的封闭,加固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城乡两种户籍制度的长期存在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由流动,农民享受不到公平的就业机会、薪酬水平、福利待遇,并且农民进城务工也会面临很多障碍,这种种因素都把农村劳动力长期禁锢于农村和农业,使农民的非农收入减少,这在客观上也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促使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2.体制改革
(1)1978年,我国由农村开始进行体制改革,1985年面向城市进行改革。体制改革给经济注入了活力,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在改革过程中,农村居民内部和城镇居民内部的个人收入增长都是不平衡的,城乡改革不平衡加剧了城乡居民收入的不平衡,因此,改革本身带来了收入差距的扩大。
(2)体制改革的另一个负面后果是产生各种垄断行为以及通过垄断行为获得暴利的寻租活动。在我国,邮电、金融、保险等行业享受国家投资和占有公有资源等便利条件,实行垄断经营,形成垄断收入,垄断行业的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职工的工资收入以及各种福利比非垄断性行业要高。而且双轨制的(二)制度缺陷
1.分配制度
在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新的分配机制下,按照投入生产的要素的贡献来分配收入,不同的要素所有者由于拥有要素的数量、质量不同而获得不同的收入。这对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但由于城乡空间地域在市场化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城镇居民从中受益较多而农村居民从中受益不大,结果在客观上也起到了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
2.税收制度
我国实行的是个人所得税税制,目前税制不规范,个人所得税难以发挥调节社会贫富差距的作用。首先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过低,只能使得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更低,而对高收入阶层影响很小,这导致税收调节的低效应,城乡居民之间承担的税负不均。此外,我国税收管理薄弱,依法治税水平不高,对地下税、黑色税收打击乏力,对于个人所得税的征管严重不到位等都使税收在居民收入差距产生后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
3.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覆盖面低。迄今为止,我国农村仍未能建立一套象城市那样的社会保障体系,而且养老保险方面,绝大多数农民基本上还都是通过家庭自保来实现保障的。此外,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利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且难以纳入城镇社会保险体系;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没有系统的解决办法。因此,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缺陷使得我国不断拉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剧。
4.监督制度
我国监督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相对滞后,许多非市场因素在发挥作用,导致各种违法行为、非法获取暴利的活动以及寻租行为的出现,形成非法收入。这些非法收入,破坏了正常的分配关系, 这也成为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实施,为某些寻租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 jijuefangfa 除了从宏观上调节农产品的价格水平之外,除了从政策上努力减轻农民的负担之外,对农村影响最为巨大的变革莫过于税费体制改革。在许多农业大省,税费改革的步子迈得很大,乡镇合并的力度前所未有,很多吃财政饭的闲散人员不得不自谋出路,“当干部”已经不再是令人羡慕的营生,农民的不合理支出有了明显的减轻,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以上这些改革措施并没有在实质上增加农民的收入。
三、缩小我国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一)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由于我国采取了城市偏向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通过工农业价格剪刀差的廉价土地征用等手段,农村无偿支持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阶段中,就要相应采取“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建立城乡互动的协调机制。工业应该为农业的发展多做奉献,城市亦应该帮助农村快速发展起来。
(二)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及户籍制度,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由流动。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必须从根本改变目前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的城乡产业体系。改造传统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民素质,以集约化、规模化为目标,实现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收入。
取消户籍制度,实现劳动力自由流动。现在的户籍制度是城乡发展的壁垒,要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必须全面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加快建立灵活创新的户籍制度。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区分,按常住人口和暂住户口进行户籍登记,对在城市有固定收入、固定职业、工作并居住在城市若干年的居民,应允许其转为正式户口,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
(三)完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制度。由于我国长期分割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的存在,广大农村劳动者未被纳入社会保障制度的范围之内,这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和劳动制度改革,也阻碍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为缩小城乡之间差距,应改革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扩大社会保障面,逐步建立农民与市民、各种所有制职工平等一致、覆盖全社会的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
缩小行业收入差别,关键在于抑制部分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其主要途径有:降低垄断行业的准入门槛,积极引入市场竞争;依据全社会平均收入水平,对垄断行业的收入和福利总额制定适当上限;对垄断利润征收更高比例的税收。
缩小城乡收入差别,当务之急是推进户籍制度及相关改革。一是积极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工流动和就业的歧视性规定与不合理限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二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着力改善城市中农民工子女的就学条件;三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四是贯彻落实中央各种反哺农业、农村、农民的政策措施。
消除或取缔非法非正常收入,关键在于继续推进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这包括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进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改革等。(南开大学陈宗胜 武鹏)
其一,收入差距过大引发低收入群体心理失衡,影响社会稳定。社会成员身心和谐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收入差距过大影响低收入群体身心和谐,使之心理失衡。这突出表现为低收入群体“相对剥夺感”显化。“相对剥夺感”是一种不平衡的心理状态或心理感受。这种心理状态或心理感受来自对自身利益损失的判断和评价,是社会比较的结果。在社会比较中,某个体或群体将自己的利益得失与作为参照物的其他个体或群体进行比较,若认为自己本应得到的而未能得到,“相对剥夺感”便油然而生。在现实中,收入差距过大是产生“相对剥夺感”的重要原因。“相对剥夺感”的强度与收入差距呈正相关。收入差距越大,低收入群体的“相对剥夺感”就越发强烈。如果收入差距过大,使低收入群体的某些人心理承受能力达到乃至超过极限,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就有可能导致各种极端行为发生,影响着社会稳定。
其二,收入差距过大引发贫富阶层的利益冲突,影响社会稳定。“在复杂的社会中,财富的分配显然是利益冲突的最重要根源。”在我国现实中的利益冲突主要是由于收入差距过大导致社会结构不合理而产生的。在一个社会系统中,收入差距状况决定着社会的分层,进而决定着社会结构的类型。目前我国的收入差距状况造成的社会结构是高低两层明显的分层结构。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调查中心的一份调查显示,我国最贫困的20%家庭收入仅占全民所得的4.27%,最富裕的20%的家庭收入却占社会收入的50.24%。收入差距的扩大逐年累积起来就形成了财产差距的不断扩大。收入最高的10%家庭财产总额占城镇居民全部财产的比重接近50%,收入最低的10%家庭财产总额占城镇居民全部财产的比重仅维持在1%上下。由于财产性收入的增幅较大,财产差距的扩大又进一步加剧收入差距。这种高低两层明显的分层结构是一种不稳定的社会结构。在这种社会结构的上端,是拥有大量财富的社会强势群体,其包括经济精英、文化精英等;另一端则是人口庞大的弱势群体,其包括大多数农民、农民工和城市待业、失业人员。处于这两极的社会群体都缺乏安全感。弱势群体的不安全感来自医疗、住房和教育改革后的基本生存威胁;强势群体的不安全感来自快速膨胀的财产。这两个群体之间巨大的利益反差必然形成利益冲突。由于非法高收入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某些低收入者对非法高收入者的不满渐渐掩盖了对合法高收入者的认同,往往把高收入者的致富不加分析地与通过不正当手段乃至非法手段致富相提并论,于是滋生了对高收入者的仇视心理,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针对富人的恶性犯罪案件。由于收入差距过大而引发的利益冲突的不断加剧影响着社会稳定。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7-02 15:39 其三,收入差距过大引发人口流动失序,影响社会稳定。收入差距过大引发人口流动失序,这是影响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使全国人民普遍受益,但受益的程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收入差距过大就是这种差异的具体体现。收入差距过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二是地区收入差距过大。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相比,1980年为2.5倍,2004年为3.2倍。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各省份平均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1980年为1.3倍,2004年为1.5倍;农村人均纯收入之比,1980年为1.2倍,2004年为1.9倍。(陈晴晔:《我国现阶段收入差距问题研究综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5期)农村中的低收入人口、贫困地区的人口出自对富裕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形成了不断向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向大城市流动的态势。据2002年外来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显示,北京市外来人口总量高达386.6万人,其中有200—300万人集中在中心地带。(黄建钢等:《社会稳定问题研究》,红旗出版社,2005年)这些流动人口的吃饭、住房、就业、子女教育等给城市管理带来巨大压力,从而给社会秩序带来隐患。同时,由于人口流动的非理性化程度急剧上升,人口流动的盲目性、随意性不断增加。很多流动人口没有明确的目标,而是持有“走着瞧”、“试着看”的态度。这样,流动人口便从与流出地的不适应演变为与流入地的不适应。他们与流出地的不适应,指流出地无法满足其生活需要。他们与流入地的不适应,指其素质和能力都无法适应新的环境。这些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超过70%。他们普遍缺乏劳动技能,而又法纪观念淡薄。当通过正当途径难以谋生时,他们中的一部分思想道德低下者便铤而走险,走上危害社会治安乃至犯罪的道路,从而成为社会秩序的一大隐患。由于收入差距过大而引发的人口流动失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这两个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社会稳定。回答人的补充 2009-07-02 15:49 其四,收入差距过大引发教育失衡,影响社会稳定。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力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教育不平等意味着一部分社会成员失去接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这是由于收入差距过大而造成的。接受教育的程度与收入水平成正比。收入水平越高,教育投入越多,接受教育的机会越多,接受教育的条件越优越;收入水平越低,教育投入越少,接受教育的机会越少,接受教育的条件越差。据统计,学习费用占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对城镇家庭来说,这一比重在56%左右;而对农村家庭来说,这一比重高达164.6%。这一平均水平对于高收入家庭而言是微不足道的,其实际支出远远高于这一水平。其子女不仅在国内可以接受较好的初等、中等乃至高等教育,有的还可到发达国家接受中等和高等教育。这一平均水平对于农村低收入家庭则不堪重负。据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按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标准低于693元测算,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2148万人,按低收入人口标准694—958元测算,年末农村低收入人口为3550万人。这部分人口的收入大都用于基本生活消费,用于教育的投入很少。这导致了农村受教育程度较低。据有关资料反映,学龄儿童入学率,城市为99%,农村为80%左右,边远山区只有50%;小学毕业升学率城镇已基本普及,农村却平均只有59%左右;初中毕业升学率城镇为69%,农村只有10%。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具有高中及高中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比重为8.46%,具有小学及小学以下受教育水平的人口为47.62%。收入差距过大在造成部分劳动者收入低、生活水平低的同时,减少、延缓乃至取消了这部分劳动者对文化教育、技能学习等方面的需求,使一部分低收入者失去了人力资本投入和积累的能力。这既限制了他们经济行为的自由,也剥夺了他们的发展需求和发展机会,被排斥在主流经济和社会生活之外。如果这部分人的境况得不到关照和改善,积压在他们心里的失落感、危机感必然会以各种形式发泄出来。由于收入差距过大引发教育失衡而导致的各种形式的发泄,都影响着社会稳定。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7-02 15:56 其五,收入差距过大引发民族矛盾,影响社会稳定。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共同繁荣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然而,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普遍比较落后,收入水平与发达地区有很大的差距。这已经成为引发民族矛盾的一个重要因素。全国有50个少数民族聚居在西部地区,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5%。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处于环境脆弱的石山区、高原区、偏远荒漠区或冰川区,发展经济的困难是多方面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全区3/4的地区都是干旱少雨、风沙侵蚀严重的山地、丘陵、台地及沙漠。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人民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2003年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942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7%,比上海低8338元,只有上海的44%;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79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0%,比上海低4611元,只有上海的31%。青海东部的大通、民和、化隆、循化、互助五个民族自治县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556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0%,比上海低8952元,只有上海的4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69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8%,比上海低5401元,只有上海的19%。过大的收入差距压抑了少数民族社会主义积极性,削弱了民族团结的凝聚力,引发了民族矛盾。我国的陆地边境线85%在西部。一些少数民族与境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多年来,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这些地区的民族和宗教问题搞渗透和分裂活动。如果与发达地区收入差距过大的现状不能尽快改善,那里的少数民族在长期落后的基础上必然会产生离心力。这直接影响着边疆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弱化收入差距过大与社会稳定的负相关,关键是缩小过大的收入差距,尤其是要抑制收入差距的不正常扩大。其一,“提低”,即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其二,“调高”,即调节高收入群体的过高收入。其三,“打非”,即打击牟取非正当收入的行为,其包括取缔非法收入、消除灰色收入。其四,“保困”,即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第五篇:城乡孩子差距
2015年秋季某山区森林公园景区出现了几名先写作业边卖山货的“小商贩”。经询问得知,他们是住在景区内村民家的孩子,年龄最小的才5岁。孩子们说,很多游客喜欢山里的山货,他们就把平时收集的毛栗子、松子等拿出来卖,好换点零钱补贴家用。由于假期还有作业,他们只好一边卖货一边写作业。不少游客被感动了,纷纷购买,甚至还有家长把自己的孩子叫到摊前教育一番。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城市长大的孩子和农村长大的孩子最大的差距在哪里?
我可以告诉你,这种差距是环境天然产生的,是一种先天的差距。有人会说我是说废话 听我慢慢道来
任何脱离环境谈优劣的行为都是无意义的。
假如现同时落水了水了,具备游泳这种素质比具备跑步这项素质要优等。
同样,农村的孩子可能不是很懂名牌,但是对于地里的昆虫可能认识的比较多。农村的孩子可能不讲卫生,但是在农村的环境下可能10天一洗澡比3天一洗澡更加能适应环境,因为农村的冬天烧水比较费时,所以降低洗澡频率也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城市孩子会踢球,农村孩子会养猪。对于农村人来说会养猪当然优于会踢球。
所以,如果评价农村人和城市人的优劣。我可以说:农村人在农村优于城市人在农村,城市人在城市优于农村人在城市。
或者说城市人如果全部到农村那么农村就会变成城市,农村人如果全部都到城市城市就会变成农村
好像又是一句废话
不过我只想表明:如果所有的农村人都具备城市人的性格特点生活特点,那么将是一种灾难,假如村里的大妈都开始讲究穿名牌但是经济基础没有跟上,大家都讨论足球而不是讨论怎么养猪,那么是一种错位。如果城市的成功人士来到农村会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其实这只是给了大家的生活一点点所料,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无疑会酿成比较坏的结果。如果你觉得上面说的全是废话,现在我开始说结论了:
农村的孩子成长在农村,性格特点,包括很多气质都符合农村的特点,符合周围的环境,城市人也是一样。但是不可否认,社会确实有阶层的差异,从全社会来说,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基本代表了“上层”,但是农村基本代表的“底层”。当农村孩子从底层像上层过度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遇到很多的的问题,凸显很多劣势,这种劣势是环境造成的,因为你毕竟成长在农村,你的前十几年很多的特征都符合农村的环境。
这种劣势,本质上来说是环境变化造成的,是由底层的“农村环境”向上层的“城市环境”过度的时侯表现出来的,本质来说一种不适应性。
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城市代表了一种未来文化和生活的方向(因为这里集聚了最优秀的人才,最好的教育,更多的交流等等)。所以农村的孩子可以说就有一种天生的“劣势”。当然这种劣势是一种宏观上来说的,对于个体来说照样会有很多的机会。
如果农村小孩想要融入城市的生活,必须抛弃一些以前自己的技能和思维方式,这对农村小孩来说也是一种很大的时间成本,伴随着价值观的激烈变化。这就相当于在以前的思维大厦上衍生出一种新的形势可以适应目前的环境,发展处新的技能。
好,我再澄清一个概念,当我们说农村的时候,我们不是说的华西村,也是不说的一些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但是就是住在农村的孩子,而是一种大家理解意义的农村。同样当我们说城市的时候,也并不是指的城市的贫民窟。相反,如果你在农村,但是你父母开明素质很高,周围的同学都是很爱读书,老师很好(当然这些都很概率低),那么可以说你接受的是“城市环境的教育”。同样即便你在北京但是你父母都是典型的小农思维,周围的环境也很恶劣,那么你的环境比农村还要恶劣。
我也不是强调一种必然的环境决定论,不过这种影响还是很大的,当然我知道的很多农村有出息的人,基本生长的环境都不是很差,而且自身努力包括运气都很重要。我们不要一味的埋怨环境,但是我们不能无视环境。
所以如果你是农村人想要改变自己的劣势你可以选择:
1:虽然处在农村,但是尽量给自己营造一个比较好的环境,比如:多读书就好像让你天天和高人交流,扩大视野,这比听村口的大爷天天讲故事强多了。
2: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可以说是内部环境。不要给他人带太多的道德枷锁,农村孩子更容易有各种处女情结什么的,更容易用道德评价表人。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尤其是那种小农生活带给自己的,虽然有时候你知道这种思维难以改变,但是你一定要意识到那是错误的,或者不让其影响你。
3:你也可以是天赋异禀或者是运气极高,不过这基本是不能选择的。所以还是要积极的给自己营造一个好的环境改变自己的思维,这不仅是对于处在农村的孩子,对于任何处于一种不太好的环境中的人来说都要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