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制度改革

时间:2019-05-13 18:10: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制度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制度改革》。

第一篇:教学制度改革

教学制度改革

如何在职业教育教学中进行创新,建立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的更加灵活与开放的教学组织与管理制度,是职业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面对的现实课题。在职业学校试行学分制的教学改革,可以真正体现职业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有利于调动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贯彻按需施教、因材施教的原则,保护和培养学生的个性。试行学分制改革还有利于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的沟通和衔接,培育学生的终身教育观念,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立。更为现实的意义是整合现有的区域教育资源,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因此,积极试行学分制试点是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教学改革以及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改革的一个切入点。

一、试行学分制是社会需求和职业学校内部改革的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对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过去那种千人一面,规格单一缺乏个性的职业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迅速发展的经济和社会需求。那些思想品德素质良好、文化基础素质、职业技术素质以及创业素质等较强的,具有较强的岗位应变能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才,才能在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升级优化,行业热点不断变化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坐标。现在大多数职业学校还或多或少的带有计划经济的“统一专业,统一计划,统一规格,统一管理”的痕迹,在人才培育和教育上表现为依赖“有什么师资就开什么专业”,没有真正做到“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就结合学校条件开设什么专业,培养什么人才”,“学生需要什么,学校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社会对人才规格多样化的需求,需要职业学校改变传统的人才观念,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调整目标和方向,注重自主意识和竞争观念的培养。职业学校的教学既要适应经济发展对某类“通才”的培养,又要满足越来越细的社会分工对“专业人才”的供给。通过施行学分制,可以找到一条解决人才培养与使用“两张皮”现象的途径。

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增加了国民接受更多教育的机会。社会进步和济发展更求通过提高受教育年限、层次以及终生教育增强国民的综合素质。近几年来,大学扩招拉动了普通高中特别是优质高中规模的不断扩大,提高了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率。但是,普通高中办学目标的单一性和 不断的选拔、淘汰制度,不能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的多样化,也不能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全面要求。职业学校一方面为了自身的生存,一方面要肩负起培养多样化人才的重任,而面对的是一个文化素质差异较大、个性多样的特殊群体。就职业学校自身而言,目前不少学校在校生的构成就比较复杂,既有传统意义的职业中专班,又有综合高中班。综合高中班每一个学期又在不断的分流,职业中专班又分为就业准备班和高考准备班。再加上实习条件的限制,规模性的实习难

以施行,造成了课堂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践教学无序转换,客观上难以达到教学要求,影响了学校的形象。在职业学校积极试行学分制改革,可以很好的贯彻按需施教、因材施教的原则,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爱好,挖掘他们的最大潜能,让每一个学生积极面都得到闪现,让他们在积极愉悦中得到发展,真正作到“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材”,达到就业有技术、有门路,高考有希望、能升学,即使走向社会也是一个合格公民的目标。从单一行政区域来看,仅高中阶段层次的学校教育可以划分为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又可以分为传统的普通中专、职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另外还存在大量就业前和就业后培训的社会教育机构。这些学校和机构,分属于不同的行业、单位和部门,并且还有许多是混合共存的,它们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和沟通。在专业设置上,表现为热门专业大家抢着办,不顾是否具备相应的办学条件,不考虑办学的周期性长、慢等教育规律,使得区域内职业教育龙头不强,缺乏亮点,学校和教育机构无重点特色专业,个性不强。每个学校都是小而全,除去教育部门主管的职业学校之外,其它学校和机构“老死不相往来”,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区域内教育资源不能发挥最大效益。从单个学校来说,虽然经过多年的办学积累,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和模式,同时它也会束缚学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工作依赖“惯性”,长时间形成“惰性”,思想不够解放,教学改革步子不快,评价制度不够科学,教师工作压力小,积极性差,无法施展自身才能。通过试行学分制改革,可以在一定区域内做到不同类型之间的教育可以相互沟通,不同单位和部门所属学校之间的学校通过学分互认,做到课程互选,专业共建,突出特色,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推动办学体制的改革,共同把职业教育做大做强。从学校内部来说,试行学分制可以激活学校用人制度的改革,调动教师的工作和学习两方面的积极性。学分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将原有的单一的固定的课程体系大打破,构建起一个包括选修课程在内的课程体系,学生不仅仅是对课程的选择,也包括着对教师的选择和承认,使得教师人人感到有压力,有动力,自觉的去研究和开发新课程,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来适应被“解放了”的不断提出新要求的学生,丰富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技能,培养他们的能力。

二、学分制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成绩考核和学分计算

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和原山东省教委《关于加强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为我们实施学分制教学改革提供了指导依据。《意见》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学分制试验,改革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使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兴趣、条件选择课程和学习时间。要建立校际之间、相近专业之间学分相互承认的机制,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校选择课程。对于从其

他高中阶段学校转入的学生,承认其相应的学习经历或学分。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承担着 实施高中阶段文化基础教育和培养职业能力的任务。文化基础课程的必修内容应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标准,列为必修课程。专业课程应当按照响应的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要求设置,突出其综合性和实践性。学校根据需要开设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类课程,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满足社会需求和职业分化、变化的需要。

教育部制定和颁布了一批重点专业的教学计划,学分制改革学校可以根据自身需求与变化情况对实施性教学计划进行调整。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制一般为三年,三年总周数为150周,教学时间为110周,周学时为30。

学分制试点的课程可以分为必修课、限修课和任选课。为保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基本规格,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为必修课,它包括教育部规定开设的文化基础课程、主干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必修课是学校和学生双方都必须开设和学习的课程。限选课是学校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以及办学条件,以深化、拓宽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开设的课程。限修课可以是单设课程或组合课程,也可以是综合课程,要以学生的发展专门化需求而设置。任选课是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发展学生兴趣特长和潜能开设的课程。包括人文、社科、艺术、体育、人口、资源、环境、法制、军事、管理、科普等方面的课程和对专业基础知识依赖性不强专业课程或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以及前沿科学常识。这些课程学生可以自主选修,其形式可以是班级组织教学,也可以是专题讲座。选修课教学时数占总学时比例应不少于10%,学校根据实际逐步扩大比例。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学校公布的教学计划和开课计划进行选课。学校应在学期结束前3-5周内公布下学期各年级要开设的必修课、选修课和任选课。学校允许免修部分课程,学生可以获得学校批准后边学习边工作。对于已经通过国家认可的有关部门对课程的考试,也可以申请该课程免修。鼓励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允许跨校选修课程,提倡本校综合高中班学生选修职业中专专业课程。成绩考核和学分的计算。根据职业学校的现状和学生的心理特点,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学时学分为宜,也便于学校教学管理。学生完成学校规定学时,可以参加相应课程考核,并结合平时学习情况平定学习成绩。平时学习成绩应占到一定比例。学校应规定学生每学期修习课程学分的上限和下限。文化基础课和主干专业课实行教考分离制度,每门课程修满规定课时,参加教育主管部门认可的考核,成绩合格,可取得相应学分。限选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考核,一般由学校组织实施。必修课和限选课考核不及格者,给予一次补考机会。限选课补考仍然不及格者,需要重修该门课程或改修其它限选课程,必修课程补考仍然不及格者需要重修。部分难度较大,有相当部分学生难以达到统一教学要求的课程,可以采取分层次

教学的办法来解决,设不同的教学要求和评价标准组织教学,将考核成绩换算为标准学分。积极吸引社会、行业参与考核与评价,要重视学习过程的考核。在规定学期学分上下限基础上确定完成学业总学时数,并制定符合实际的记分标准。设置奖励学分,鼓励学生参加专业技能比赛、科技发明竞赛和社会公益事业。允许学生兼修第二专业,达到基本学分,可以获得双学历证书。根据学生修习获得学分情况,可以提前毕业或延长一定修业期限。

三、搭建教学改革平台,保障学分制顺利实施

学分制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单个的职业学校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在一定区域内积极创设条件,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逐步推开。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让全体师生和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实行学分制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办学效益和水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加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要改变传统 的学生管理方法和措施;要不断完备教学设施。要加强各类中等教育层次教育之间的衔接和沟通。

实行学分制,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选修课成的开设和比例的不断扩大,时间课程要求的提高,对教师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相对提高,传统的固定的只能胜任一二门课程的教师将难以适应,“双师型”的复合型的教师越来越受到欢迎。面对教师学生授课学习的“双向”选择带来的危机,教师只有不断接受新观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改善自身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局限水平和创新能力,改革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才能从容应对,提高开课能力,不至于“下课”。要制定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支持教师参加业务进修、培训和技能顶岗锻炼,鼓励教师转专业研习和开设创新课程。要制定相应政策,允许教师跨校兼课,发挥名师和骨干教师带动作用。学分制改革带来的是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和课程安排的复杂化以及学生管理的表面无序化,给整个学校管理提出了新课题。要求学校管理人员熟悉学分制教学改革管理制度,树立为一线教师、为学生、为教学服务的思想。学校要逐步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教学秩序,要建立班主任和导师制并存,相互沟通协调的学生管理机制。

学分制教学制度改革学校的基本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那些办学规模小、层次底,无专业特色,管理水平低下的学校是严峻的考验。试点学校要根据自身实际、发挥特长、突出特色结合重点专业建设,增加投入,不断完善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满足学分制对教学设施多样化的需求。要重视校外教学基地网络建设,加强校际间合作,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最大程度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改革现行的学籍管理制度和会考制度,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新选择专业和转学,转学或转专业后已修学分相互承认。普通中专、职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和普通高中的相同课程学分相互承认,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可以直接转为学分,未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可转换为相应的学分。转专业后已修的未列入新专业教学计划的课程学分,记入任选课学分。

第二篇:中职德育学科教学制度改革

中职德育学科教学制度改革

摘 要:在中职德育学科教学制度上的改革问题中,我们的教师必须对习惯化的传统教育观念进行深刻审视和反思,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并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本文首先分析出中职德育教育现状进行分析,然后结合重点改革要点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中职德育 教学制度 现状分析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3-032-01

一、中职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在当前社会中,随着国家的不断重视,中职德育教育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主要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教育必须改变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单一化、封闭式的办学体制和教学模式,变之为多元化、开放型的办学体制和教学模式,真正发挥教育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而作为教育改革主力军的教师,就必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传统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增强创新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显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素质。具有创造性的教师最懂得怎样把学生引入创新的殿堂,使学生发挥出创造性的才能。教师的创造性是形成和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师应自觉地从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加强创新素质的自我培养。

二、中职德育教育制度改革要点分析

(一)教学评价机制的改革

教学评价在中职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是实现教学质量判断的重要手段。在传统的中职德育教学评价中,我们主要是依据学生考试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分数和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升学率作为评价参数的,评价方式单

一、片面,评价具有过强的结论性,根本不考虑被评价方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管有关部门三令五申,不得只以学生考试成绩取代对教师的评价。但实际上,还是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依据来评价教师。结果,分数成为束缚教师手脚的钢绳铁索,导致教师有创新的欲望而无创新的胆量的尴尬局面。因此,教学评价机制要改革,要强调教育评价的多样性,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课程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如对基础性课程要加强对创造性运用知识能力的评价,对技术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要加强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通过对教学主体多层次、多侧面地进行评价,对教学现状作出判断,寻求今后的教改方向和改进途径,把评价作为教学活动过程的重要一环,而不是单一的结论。

(二)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培养教师的创新个性

培养教师的创新特性,我们必须要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形成一种浓郁的创新氛围,从而激发教师的创造热情。同时建立创新激励机制,提供必要的设备和经费,鼓励教师的创造活动,不断培养教师的创新素质。另外,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原则,一方面,让教师走出校门,参观、访问、学习、进修,同时邀请、聘请名师专家来校讲学,不断扩大教师视野,提高教师创新素质,建立师资和学术梯队,形成教学和科研双肩挑的骨干力量。

三、中职德育学科教育制度改革

在中职德育学科教育制度改革中,我们要加强教师理论的学习,激发其教育创新的意识,提高其教育创新的自觉性,使他们能主动地将创新教育的思想方法贯彻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去学校是教师成长的直接环境。

(一)新教材观的转变

在中职德育教学中,传统的旧教材观要抛弃以本为本教教材,新教材观认为,主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作为主旨,教材是达到目标要求的一种载体,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结合实际对教材进行合理取舍。这种“以校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要确立。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应成为转变教学观念的首要环节。所以有人说,教学改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这话不无道理。在空间上的拓展表现为教学与社会、与生活、与实践的广泛结合。在内容上的拓展表现为通才教育,就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在教学中努力加强各学科之间的广泛联系和相互渗透,从而进一步增强教学的综合性。

(二)开放式教学观的转变

在中职德育教学中,传统的教学观就是一种完全封闭式的教学观,主要就是把学生束缚在课堂教学这个狭小的天地里,禁锢在课本、作业之中,与日新月异、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隔绝,与实践相隔绝,与知识更新的速度相脱节,使学生自我封闭,造成视野狭窄、思路闭塞,抑制了创新能力的发展。开放式的教学观表现为教育在时间、空间、内容等方面的进一步拓展。在时间的拓展上表现为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就是教学要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在离开学校后仍具有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具有不断创新的能力。

开放式观念的转变主要就是通过反思来完成的,在不断的反思中前进,反思的方法包括多角度分析、访谈、问卷调查、自述与回忆、他人的参与性观察等,也可以借助于录音、录像等。通过反思这个校本研究的重要环节,既能把经验上升到理论,又能对教学中的不足、失误进行“诊断”,以便改正,从而达到实践--反思--提高,再实践--再反思--再提高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职德育课教学大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李静.学校德育工作新思路浅探[J].中国职业技术学校教育,2009,(24).[3]范德华.中职生思想教育读本[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第三篇:2017户籍制度改革

赢了网s.yingle.com 遇到民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

问>>http://s.yingle.com

2017户籍制度改革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要求,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应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落实放宽户口迁移政策。统筹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统筹户籍制度改革和相关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合理引导农业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基本原则

——坚持积极稳妥、规范有序。立足基本国情,积极稳妥推进,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合理引导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的预期和选择。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意愿。尊重城乡居民自主定居意愿,依法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合法权益,不得采取强迫做法办理落户。

——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

——坚持统筹配套、提供基本保障。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扩大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

发展目标。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加快建设和共享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到2020年,基本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有效支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依法保障公民权利,以人为本、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二、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

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在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和其他建制镇有合法稳定住所的人员,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等,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

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在城区人口50万至100万的城市合法稳定就业并有合法稳定住所,同时按照国家规定参加城镇社会保险达到一定年限的人员,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等,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压力小的地方,可以参照建制镇和小城市标准,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压力大的地方,可以对合法稳定就业的范围、年限和合法稳定住所的范围、条件等作出具体规定,但对合法稳定住所不得设置住房面积、金额等要求,对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年限的要求不得超过3年。

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在城区人口100万至300万的城市合法稳定就业达到一定年限并有合法稳定住所,同时按照国家规定参加城镇社会保险达到一定年限的人员,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等,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城区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城市,要适度控制落户规模和节奏,可以对合法稳定就业的范围、年限和合法稳定住所的范围、条件等作出较严格的规定,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也可结合本地实际,建立积分落户制度。大城市对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年限的要求不得超过5年。

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改进城区人口 500万以上的城市现行落户政策,建立完善积分落户制度。根据综合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具有合法稳定就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年限、连续居住年限等为主要指标,合理设置积分分值。按照总量控制、公开透明、有序办理、公平公正的原则,达到规定分值的流动人口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等,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

有效解决户口迁移中的重点问题。认真落实优先解决存量的要求,重点解决进城时间长、就业能力强、可以适应城镇产业转型升级和市场竞争环境的人员落户问题。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回国人员等常住人口的城镇落户率。

三、创新人口管理

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和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体现户籍制度的人口登记管理功能。建立与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相适应的教育、卫生计生、就业、社保、住房、土地及人口统计制度。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建立居住证制度。公民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到其他设区的市级以上城市居住半年以上的,在居住地申领居住证。符合条件的居住证持有人,可以在居住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居住证持有人享有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劳动就业、基本公共教育、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计划生育服务、公共文化服务、证照办理服务等权利;以连续居住年限和参加社会保险年限等为条件,逐步享有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中等职业教育资助、就业扶持、住房保障、养老服务、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权利,同时结合随迁子女在当地连续就学年限等情况,逐步享有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中考和高考的资格。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不断扩大向居住证持有人提供公共服务的范围。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居住证持有人应当履行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等国家和地方规定的公民义务。

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实际居住人口登记制度,加强和完善人口统计调查,全面、准确掌握人口规模、人员结构、地区分布等情况。建设和完善覆盖全国人口、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唯一标识、以人口基础信息为基准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分类完善劳动就业、教育、收入、社保、房产、信用、卫生计生、税务、婚姻、民族等信息系统,逐步实现跨部门、跨地区信息整合和共享,为制定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信息支持,为人口服务和管理提供支撑。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四、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合法权益

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是法律赋予农户的用益物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是农民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应当享有的合法财产权利。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探索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办法和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保护成员的集体财产权和收益分配权。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有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进城落户农民是否有偿退出“三权”,应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开展试点。现阶段,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

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各级政府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逐步完善并落实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和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政策以及接受义务教育后参加升学考试的实施办法。完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制度,面向农业转移人口全面提供政府补贴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加大创业扶持力度,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将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纳入社区卫生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并落实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和异地就医结算办法,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实施统一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提高统筹层次,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加快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完善以低保制度为核心的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城乡社会救助统筹发展。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采取多种方式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基本住房需求。

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体系,逐步理顺事权关系,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中央和地方按照事权划分相应承担和分担支出责任。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财力均衡力度,保障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

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抓紧落实政策措施。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是涉及亿万农业转移人口的一项重大举措。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户籍制度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改革的重大意义,深刻把握城镇化进程的客观规律,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周密部署,敢于担当,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切实落实户籍制度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防止急于求成、运动式推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本意见,统筹考虑,因地制宜,抓紧出台本地区具体可操作的户籍制度改革措施,并向社会公布,加强社会监督。公安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卫生计生委、法制办等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抓紧制定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完善法规,落实经费保障。公安部和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区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工作加强跟踪评估、督查指导。公安部和各地公安机关要加强户籍管理和居民身份证管理,严肃法纪,做好户籍制度改革的基础工作。

积极做好宣传引导。全面阐释适应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准确解读户籍制度改革及相关配套政策。大力宣传各地在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落户城镇、保障合法权益、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回应群众关切,凝聚各方共识,形成改革合力,为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国务院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2014年7月24日

 遗嘱不经过公证有效吗_有效遗嘱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http://s.yingle.com/w/mf/529468.html

 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及大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的通知 http://s.yingle.com/w/mf/529466.html

 关于进行全国外商投资企业

http://s.yingle.com/w/mf/529465.html

 转继承纠纷诉讼主体资格证据_继承法律关系和遗产的证据 http://s.yingle.com/w/mf/529463.html

  深圳市建设局 http://s.yingle.com/w/mf/529460.html 市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市机电设备招标投标领导小组的通知 http://s.yingle.com/w/mf/529458.html

 何为继承权的接受和放弃_继承权接受和放弃的形式区别是什么 http://s.yingle.com/w/mf/529456.html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广东省高要县百货公司南岸批发部和高要县百货公司诉广西凤 http://s.yingle.com/w/mf/529454.html

 如何继承夫妻共同财产_个人如何订立夫妻共同财产遗嘱 http://s.yingle.com/w/mf/529452.html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江苏省张家港市味精厂与湖北省汉川县分水土产副食采购供应 http://s.yingle.com/w/mf/529450.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深圳市物业管理委员会关于成立“深圳市物业管理委员会招投标办公室”暨加强 http://s.yingle.com/w/mf/529449.html

 公证遗嘱的效力_与其他遗嘱的区别 http://s.yingle.com/w/mf/529446.html

  中共湖北省纪委 http://s.yingle.com/w/mf/529444.html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 http://s.yingle.com/w/mf/529442.html

 重庆市民营企业投资不涉及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的建设项目招标管理规定 http://s.yingle.com/w/mf/529440.html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请示的株洲钢厂与湘潭亨发工贸公司等购 http://s.yingle.com/w/mf/529438.html

 股东的股权如何继承_合伙企业的合伙财产如何继承 http://s.yingle.com/w/mf/529437.html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庞启林诉庞永红损害赔偿申诉案的函 http://s.yingle.com/w/mf/529435.html

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审理精神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http://s.yingle.com/w/mf/529433.html

 什么是遗赠扶养协议_有哪些种类 http://s.yingle.com/w/mf/529430.html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宪法保护的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是 http://s.yingle.com/w/mf/529428.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金胜棒

http://s.yingle.com/w/mf/529426.html

 法律如何规定债务继承_被继承人的积极遗产有哪些 http://s.yingle.com/w/mf/529424.html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企业开办的其他企业被撤销或者歇业后民事责任承担问题的批 http://s.yingle.com/w/mf/529423.html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企业职工利用本单位公章为自己实施的民事行为担保企业是否 http://s.yingle.com/w/mf/529421.html

 什么是胎儿继承份额的保留为胎儿保留的遗产应如何处理 http://s.yingle.com/w/mf/529419.html

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

http://s.yingle.com/w/mf/529416.html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稷山县关公洗煤厂与垣曲县晋海实业总公司 http://s.yingle.com/w/mf/529414.html

 遗嘱生效的要件_法律规定的遗嘱形式有哪些 http://s.yingle.com/w/mf/529412.html

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重新发布《工业品买卖合同》等合同示范例2018最新本 http://s.yingle.com/w/mf/529411.html

 股权继承怎么办理_股权继承公证要提交的材料 http://s.yingle.com/w/mf/529409.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131团农牧副产品经营

http://s.yingle.com/w/mf/529406.html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银行工作人员未按规定办理储户挂失造成储户损失银行是否承 http://s.yingle.com/w/mf/529405.html

 遗嘱有哪些的形式_打印并签名的遗嘱有效吗 http://s.yingle.com/w/mf/529403.html

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物处理公开拍卖有关事宜的通知 http://s.yingle.com/w/mf/529401.html

 洋浦经济开发区企业法人登记管理若干规定 http://s.yingle.com/w/mf/529398.html

 遗嘱生效后如何执行_执行遗嘱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http://s.yingle.com/w/mf/529396.html

 司法部公证司关于注意做好招标投标公证工作的通知 http://s.yingle.com/w/mf/529395.html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王小曼诉工商银行长沙县支行赔偿案如何处理的复函 http://s.yingle.com/w/mf/529393.html

 第一顺序继承人的范围_第一顺序继承人怎样继承财产 http://s.yingle.com/w/mf/529391.html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保证人的保证责任应否免除问题的复函 http://s.yingle.com/w/mf/529389.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如何处理出租汽车承包 http://s.yingle.com/w/mf/529386.html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金融机构为行政机关批准开办的公司提供注册资金验资报告不 http://s.yingle.com/w/mf/529385.html

 两份遗嘱引争议_如何计算继承财产 http://s.yingle.com/w/mf/529382.html

  转发市体改委 http://s.yingle.com/w/mf/529380.html 改嫁儿媳能继承公婆遗产吗_丧偶儿媳能继承公婆遗产吗 http://s.yingle.com/w/mf/529379.html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李谷一诉《声屏周报》社记者汤生午侵害名誉权案执行问题请 http://s.yingle.com/w/mf/529377.html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海口鲁银实业公司典当拍卖行与海南飞驰实业有限公司 http://s.yingle.com/w/mf/529375.html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云南省昆明官房建筑经营公司与昆明柏联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http://s.yingle.com/w/mf/529373.html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常州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与常州星港幕墙装饰有限公司工程款纠 http://s.yingle.com/w/mf/529370.html

 承包权可以继承吗_公房可以继承吗 http://s.yingle.com/w/mf/529368.html

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物资部关于发布建筑施工物资租赁合同示范例2018最新本的 http://s.yingle.com/w/mf/529366.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宁波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http://s.yingle.com/w/mf/529364.html

 继承的方式有哪些_顺序如何

http://s.yingle.com/w/mf/529362.html

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生殖保健服务合同管理办法的通知 http://s.yingle.com/w/mf/529360.html

 母亲遗弃儿子六年,离婚时可追偿抚养费 http://s.yingle.com/w/mf/529358.html

 子女抚养费需要认定

http://s.yingle.com/w/mf/529356.html

 第三者享有继承权吗_非婚生子女享有继承权吗 http://s.yingle.com/w/mf/529355.html

 七旬老母诉讨赡养费法官多次登门妥调结 http://s.yingle.com/w/mf/529353.html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案件管辖若干问题的规定 http://s.yingle.com/w/mf/529350.html

 遗赠什么时候有效_遗赠可以撤销吗 http://s.yingle.com/w/mf/529348.html

 汕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贯彻省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 http://s.yingle.com/w/mf/529346.html

 子女要求增加抚养费的案例

http://s.yingle.com/w/mf/529344.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遗嘱见证人具备什么条件_哪些人不能做遗嘱见证人 http://s.yingle.com/w/mf/529342.html

 解除同居关系后小孩应归谁抚养子女抚养纠纷 http://s.yingle.com/w/mf/529341.html

 涉外继承的法定分类_如何申办涉台继承 http://s.yingle.com/w/mf/529338.html

 民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http://s.yingle.com/w/mf/529337.html

 哪个遗嘱效力最高_哪些遗嘱是无效遗嘱 http://s.yingle.com/w/mf/529335.html

 膝下三子竟无人赡养八旬老太泪流满面进法庭 http://s.yingle.com/w/mf/529332.html

 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规范国家投资工程招标投标行为加强招标投标 http://s.yingle.com/w/mf/529330.html

 怎样确定遗产范围_怎样区分遗产范围与家庭财产 http://s.yingle.com/w/mf/529328.html

 生父起诉继父讨要私生子的抚养权被驳回 http://s.yingle.com/w/mf/529327.html

 什么是离婚时的经济帮助

http://s.yingle.com/w/mf/529325.html

 如何指定遗嘱执行人_遗嘱执行人能够做哪些事儿 http://s.yingle.com/w/mf/529323.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 撤销婚姻登记程序 http://s.yingle.com/w/mf/529320.html 口头遗嘱的有效条件有哪些_代书遗嘱的有效条件有哪些 http://s.yingle.com/w/mf/529318.html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的调整对象

http://s.yingle.com/w/mf/529316.html

 自书遗嘱有效的条件是什么_代书遗嘱有效的条件是什么 http://s.yingle.com/w/mf/529314.html

 如东法院“三养”案件巡回办案重调解 http://s.yingle.com/w/mf/529312.html

 如何区分遗赠与遗嘱_遗赠纠纷如何处理 http://s.yingle.com/w/mf/529310.html

  使用商标四不原则 http://s.yingle.com/w/mf/529309.html 赡养人

http://s.yingle.com/w/mf/529306.html

 外婆死后留遗产惹纠纷外孙能否继承外婆的遗产 http://s.yingle.com/w/mf/529304.html

 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招投标活动若干意见的通知 http://s.yingle.com/w/mf/529303.html

 瑞昌横港法庭当天速调一八旬翁赡养案 http://s.yingle.com/w/mf/529300.html

 如何订立自书遗嘱_订立自书遗嘱时应注意什么 http://s.yingle.com/w/mf/529299.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夫入狱后妻欲离婚女儿的抚养权归谁 http://s.yingle.com/w/mf/529297.html

 养继父母子女之间拟制直系血亲之间能否结婚 http://s.yingle.com/w/mf/529295.html

 确定转继承人应注意什么问题_转继承纠纷要提交什么证据 http://s.yingle.com/w/mf/529293.html

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的类型

http://s.yingle.com/w/mf/529291.html

 适用法定继承的情况有哪些_法定继承纠纷需哪些证据 http://s.yingle.com/w/mf/529289.html

 创新调解非婚子女抚养纠纷同居财产纠纷 http://s.yingle.com/w/mf/529287.html

 丈夫骗取离婚登记民政部门被诉撤销 http://s.yingle.com/w/mf/529284.html

 农村房产如何继承_农村房产下的宅基地如何继承 http://s.yingle.com/w/mf/529283.html

 如何支付老年人的赡养费

http://s.yingle.com/w/mf/529280.html

 非法同居关系子女抚养纠纷

http://s.yingle.com/w/mf/529278.html

 共同继承房屋产权_房屋产权如何计算 http://s.yingle.com/w/mf/529276.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夫妻间有赡养义务吗

http://s.yingle.com/w/mf/529275.html

 孙志浩获梧桐妹主要抚养权贾静雯发声明怒斥不公抚养 http://s.yingle.com/w/mf/529272.html

 夫妻共同遗嘱是什么_怎样认定

http://s.yingle.com/w/mf/529270.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第四篇:宅基地制度改革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

一、宅基地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原则底线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强调要积极探索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的具体路径和办法,坚决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这三条底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权益。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是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重要探索,对于补齐农村土地制度短板,完善乡村振兴“四梁八柱”的政策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解决宅基地闲置浪费,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大量农村人口持续向城镇转移。40多年来,在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减少约2.39亿的情况下,宅基地面积却累计增加超过3000万亩,农村宅基地闲置浪费现象十分严重。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于原有的宅基地制度有待改革。根据现有法律规定和政策,宅基地由集体成员无偿取得,一户一宅,但不允许转让和买卖,甚至所在集体也不具备有偿收回农民宅基地使用权的机制。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农村新增户需要新增宅基地,另一方面已经进城农民的闲置宅基地又不能通过市场途径流转和重新配置,容易导致宅基地总量增加与闲置浪费并存。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正是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保障农户资格的前提下,引入了市场机制,放活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遏制宅基地闲置浪费现象。

(二)有助于吸引乡村建设资金,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建设资金缺乏的问题相对突出。由于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均不允许向外开放,农村缺乏吸引城市资金下乡的载体,乡村建设资金池有出无进,资金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的局面无法形成。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正是致力于构建一套开放、共享、公平的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交易制度,释放出农村宅基地和农村房屋资源的价值,并吸引外部资本投入农村,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同时,宅基地交易双方参照城镇房屋和土地流转交易的税费征收办法向国家缴纳的税费,可用于充实农村集体建设资金,也为宅基地集体所有权找到了实现形式。

(三)有助于实现农民财产权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对于农民而言,住房是其重要的财产。根据现有法律规定和政策,宅基地自发入市虽然给农民带来财产性收入的同时,确实也解决了部分进城人口的居住问题,但是还存在不少制度障碍。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正是通过放活宅基地和农宅使用权交易,为农民打开了获得财产性收入的大门。尤其是对于已经在城市就业,急需定居资金的农业转移人口来说,财产性收入的获得为他们提供了实现市民化的物质基础。

(四)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精神的具体体现。

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上,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审慎与创新并重,不断将宅基地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

三、农村宅基地使用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村宅基地“一户多宅”现象较为普遍,基于“集体土地不占白不占、你占我也占”等思想根深蒂固,很多农户都自发占领多处宅基地;

另一方面,由于基层管理的局限,使一些本应该收回的宅基地无法收回,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宅基地一户多宅的现象。

二是农户建房面积大,严重超标。

囿于“房子大光宗耀祖”等陈旧观念及相互攀比心理影响,有些村民建房严重超过了县宅基地建设面积标准。

三是村庄缺乏规划,房屋布局较散乱。

长期以来,农村住房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与管理,绝大部分村庄没有编制村庄规划,致使村民建房选址随意性很大,房屋布局散乱,朝向杂乱无章。

四是闲置房屋多,村庄空心化严重。

农村人口大量外出就业及村民建新不

拆旧,致使闲置破败的房屋或散布各处或集中连片,加剧村庄空心化程度。

五是违规建房多。

宅基地审批意识不强,使违规建房现象严重。

六是私下流转现象普遍。

由于宅基地管理制度滞后,加之村民普遍认为宅基地是祖业是私有财产,使得房屋和宅基地私下流转现象普遍。

四、龙港市主要做法

(一)政策支持机制:宅改的制度保障。被列为宅基地改革试点之一,为该市宅基地改革提供了契机。龙港市紧紧围绕中央所定的“依法公平取得、节约集约使用、自愿有偿退出”的宅基地制度改革总目标和“两完善两探索”的改革任务来推行宅基地制度改革。宅基地制度改革是一项乡村治理改革,也是一项国家治理工作,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推行离不开政策的支持。这表现在在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宅基地试点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和统筹全市宅基地制度改革。在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政策制度。如出台了一项综合性指导文件—《龙港市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其内容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工作步骤、工作措施”六个部分。围绕宅改的目标,出台23项配套文件、3项组织管理制度和一系列工作指南等配套文件,这些为宅基地制度改革顺利进行提供了政策支持。

五、写在开篇(为何要进行宅基地制度改革)

农村改革的目的是活村富民。中国农村最重要、最庞大的资本存量,就是“三块地”,即农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在新的发展阶段,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挥农村在国内大循环的能动性作用,关键是以盘活农村“三块地”为支点,撬动和动员社会投资并优化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由此挖掘和释放农村土地的制度红利,重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并着力拓展农民的增收空间。

无疑,农村宅基地制度是我国最具特色也是备受关注的制度安排。正因为如此,《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要积极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

六、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未来方向

进一步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在维护集体所有权、厘清农户资格权的基础上,盘活宅基地使用权。重点在于:

一是“三权分置”。

推进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的“三权分置”,关键在于维护所有权的基础上厘清资格权。我国2007年实施的《物权法》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动产不动产归本集体成员集体所有”。2021年实施的《民法典》作出了同样的规定。根据《物权法》和《民法典》的这一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动产和不动产的所有权主体,既不是集体经济组织,不是村民委员会,也不是全体村民,而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集体。从产权运作的层面来说,维护农村宅基地集体所有权的核心,不是要形成凌驾于成员之上的“集体”,而是要形成成员之外的排他。因此,明晰农村宅基地的财产归属,必须把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权或资格权界定清楚,这样才能把集体所有权真正落到实处,解决所有权主体虚置模糊的问题。

二是产权开放。

农地承包经营权的“三权分置”不仅诱导了农地的流转与规模经营,而且打破村庄社区的封闭格局,在产权开发中引入社会资本,形成了多样化的新型经营主体。同样,宅基地的“三权分置”也必将促导农村社区的产权开放。宅基地的集体所有权决定了农户的资格权,资格权则决定了农户的使用权。如果说资格权是封闭的,那么使用权则是可开放的。没有开放不仅难以生成价格与竞争性市场,而且难以促进村庄的人口流动尤其是有能力经营主体的进入。可能的渠道是,一方面通过对村庄宅基地特别是“空心村”的整治,进行适当的搬迁与集中,利用耕地占补平衡及其区域性的建设用地指标交易,盘活土地资源;另一方面支持村集体或经济合作社以出租、入股、合作等多种方式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

三是撬动盘活。

盘活宅基地使用权,是进一步促进城乡要素有序流动,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渠道。一方面,应该稳妥推进农民住房与宅基地财产权的抵押、担保与转让,激活农村金融,将产业振兴与生态宜居目标结合起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而发挥土地制度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利用财政资金进行宅基地的置换、整理与修复,由此撬动和放大社会资本的注入,使农民闲置住房成为发展乡村旅游、农业观光、民俗体闲、文化体验以及养老、文化、教育等产业的有效载体。其中,可通过股份合作的方式开发古村落、民俗村、体闲农庄等,打造新的产业链;发展共享房屋、共享庭院、共享村落等共享经济形式,打造乡村振兴新业态。

应该强调,开放与盘活产权,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守住“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底线,在此基础上将改革推向深入,从而为激发乡村发展活力、促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因此,学界有必要对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给予持续的关注。

七、改革背景

我国现行的农村宅基地制度来源于土地制度改革实践,是在对实践经验总结提升基础上进行的制度设计。多年来,农村宅基地制度不断调整完善,己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体系,有效保障了农民“居者有其屋”,对于农村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深入,现行宅基地制度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从2015年开始,中央加紧部署包括宅基地制度在内的一系列土地制度改革,2019年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把地方的最新实践上升为法律规范,标志着改革进入新阶段。站在新的起点上,梳理我国宅基地制度的政策演变脉络,把握宅基地制度的现状和特征,归纳试点探索的突破与制约,对于深入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八、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农村宅基地制度经历了从私有到集体所有、从自由流转到限制流转的过程。此处笔者结合宅基地权属性质、体制变革及其在土地管理体制上的要求和反应等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宅基地制度的政策演变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私人所有、自由流转时期(1948-1961年)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生产资料私有制,农村的宅基地和房屋等归农民私有,农民享有充分的处置权,可以自由买卖。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通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等公有制改造,农村生产资料集体化程度不断提高,但宅基地和房屋属于农民所有的制度没有改变。1956年实施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规定社员的房屋地基不必入社。这一时期,房屋及建房用地仍保持私有财产性质,可以自由买卖、租赁、继承,并受到法律保护。

(二)集体所有、地随房走时期(1962-1994年)

高级社向农村人民公社过渡后,在农村实行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农村宅基地也逐步集体化,农民的宅基地所有权演变为宅基地使用权。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生产队范围内的土地都归生产队所有,不准出租和买卖。社员的房屋归社员所有,社员有买卖或者租赁房屋的权利。这一阶

段,不允许宅基地单独出租和买卖,但宅基地可以随同房屋一并流转。文化大革命爆发后,经济社会建设趋于停滞,包括宅基地制度在内的农村各项制度也无明显变化。这一时期,农村房屋可以买卖,并顺带实现宅基地使用权的转移。1982年国务院颁布《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可以随同房屋的买卖而转移,但是出卖、出租房屋的,不得再申请宅基地。1986年《土地管理法》规定,城镇居民建住宅需要使用集体土地的,必须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首次从法律上明确城镇居民可以合法申请集体土地盖房。

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出现了建房热潮,农民建房热衷于占好地、多占地,出现大量占用耕地的势头。为严格保护耕地,1990年国务院批转了《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工作请示的通知》,提出选择经济基础较好、耕地资源紧张的地区,有步骤地开展宅基地有偿使用试点。进入90年代后,农民负担日益加重,为此,中央不断出台措施减轻农民负担。1993年中办国办颁布《关于涉及农民负担项目审核处理意见的通知》,明确为减轻农民负担取消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费和超占费,宅基地再次实行无偿使用。

(三)严格管理、限制交易时期(1995-2008年)

1995年施行的《担保法》规定宅基地使用权不得抵押,标志着宅基地进入严格管理、限制交易时期。1998年城镇住房分配体制改革后,大量城市居民下乡购买农民的房屋,为控制城镇居民购买农村房屋行为以顺利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1998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从法律上禁止了城镇居民购买农村宅基地和房屋,并规定农村居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禁止农民把住宅出售给城镇居民和农村村民“一户一宅”的规定,堵上了城市居民合法获得农村宅基地的途径。此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如2004年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以及2007年国办《关于严格执行有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法律和政策的通知》等,都严令禁止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从此,禁止城镇居民购买农地成为宅基地制度改革的红线。

(四)拓展权能、自主探索时期(2008-2014年)

新世纪以来,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不断加大,大量农村人口加速流向城市,在城市就业和购房居住,农村宅基地及房屋闲置现象大量出现,引发社会关注。,习为提高宅基地利用效率,推进人口流动与土地资源配置相匹配,国家探索放松对宅基地使用权的限制,稳慎有序地激活包括农村土地和房屋资源在内要素市场成为改革探索的方向。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2010年,原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切实维护农民权益的通知》提出选择合适地区开展宅基地有偿使用试点,宅基地有偿使用再次成为改革内容。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慎重稳妥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试点。此后,以还权赋能为重要特征的宅基地制度改革步伐逐步加快,农民房屋和宅基地权益保护持续加强。

(五)保障权益、深化改革时期(2015年至今)

为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2014年12月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了农村土地制度三项改革的意见,系统谋划推进完善宅基地权益保障和取得方式,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和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等改革事项。2015年2月,全国人大授权在全国33个试点地区暂时调整实施有关法律法规,开展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2015年11月,中办国办印发《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将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和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等改革事项提上日程。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等改革事项。经过5年的改革实践,在总结各地试点经验基础上,2019年全国人大通过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对宅基地制度进行了修改:一是明确规定保障户有所居多种实现形式;二是下放宅基地审批权;三是允许农民依法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鼓励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

九、深化改革的制度建议

(一)建立健全农业农村部门和自然资源部门的分工协作机制。

在宅基地管理上,新一轮的机构改革明确将宅基地审批、监督管理和执法等职责划转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而村庄规划、宅基地确权颁证、计划指标管理等职责还在自然资源部门。实践中,两部门的职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以及两部门职能都不包括的空白地带。如何建立两部门在宅基地管理上的有效协同机制需要认真研究,其中,信息和数据共享是健全两部门协同机制的核心。因此,建议国家层面尽快研究建立两部门关于宅基地管理的数据共享和协作机制。

(二)研究制定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实现试点到期后政策的平稳过渡。

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是前期改革试点的一项重要改革内容,试点地区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如果试点工作结束后有偿使用政策不能继续执行,前期的工作必将徒劳,而且试点地区党委政府的公信力将会大打折扣,甚至影响宅基地管理秩序。建议在部署新一轮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时将其继续作为重要改革内容,或授权试点地区结合当地实际,研究是否继续执行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以及确定收费标准。

(三)加快探索户有所居的多种实现形式,完善农民住房保障方式。

如何在“三权分置”改革方向和制度框架下保障农民户有所居的多种实现形式是有待继续探索的重要问题。新修改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在人均土地少、不能保障一户拥有一处宅基地的地区,县级人民政府在充分尊重农村村民意愿的基础上,按照省级政府规定的标准保障农村居民实现户有所居。这其中“规定的标准”究竞是何标准有待进一步明确。实践中,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户有所居实现形式,但大多与宅基地退出、增减挂钩、集中居住等工作配合开展,如果不与这些政策配合,户有所居的相关政策能否独立运行,以及资金如何筹集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四)深入探索宅基地跨集体流转问题,盘活闲置宅基地资源。

盘活闲置宅基地资源,促进农村土地有效利用是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内在要求。而宅基地流转是盘活闲置宅基地和住宅的主要方式,在目前单个村集体内部对宅基地需求有限的情况下,如果不能跨集体流转,有效盘活利用就成为一句空话。从实践情况看,试点地区探索开展了多种方式的宅基地使用权跨集体流转机制。建议对已有的探索进行政策实施效果评估,在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的情况下,择机部署开展下一轮试点工作,进一步验证政策的可行性,逐步将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上升为制度安排,解决宅基地合法流转渠道不畅的问题。

十、当前宅基地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所有权属功能虚化,使用权属不清晰,农村宅基地产权功能虚化弱化

目前我国农村宅基地仍沿袭改革开放前确立的集体所有制,农民享有宅基地的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房屋和宅基地的所有权分属不同的土体,导致宅基地所有权土体虚化,所有人虚位。农村宅基地上房屋转让受限较少,但宅基地使用

权转让却限制较多,在宅基地不能真正实现自由流转的前提下,农村住房市场无法真正发展起来,进而影响农民的房屋所有权的权能实现,导致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因此,宅基地的所有权和房屋的所有权的割裂,使得农村宅基地的产权功能严重虚化弱化。

(二)权利保护制度缺失,农村宅基地用益物权不完整

虽然《物权法》确立了宅基地使用权的用益物权性质,政府也加快了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确权发证工作,但是,房屋所有权与宅基地使用权的政策规范与法律规定仍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具体表现在:一是农民的宅基地上的房屋不得向城镇非农业居民出售;二是在1999年5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关十加强土地转让管理严禁炒卖土地的通知》发布后,对城市居民购买农民住宅的不予登记;三是非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通过继承房屋取得宅基地使用权的登记问题;四是农村宅基地所有权土体与本集体经组织成员身份界定问题。这就导致虽然《物权法》对农村宅基地的用益物权有原性规定,但是在具体实施上仍困难重重。

(三)规划建设严重滞后,农村宅基地闲置与浪费并存,粗放使用现象严重

尽管目前已经有了村镇建设规划,村庄布局规划等,但规划的引导作用和控制力度不够,基层管理者未能严格执行宅基地规划,农村住宅建设用地规模失控,自然村庄环境整治困难。由十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受到限制,农村宅基地不能按照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加之农村的乡土人情社会,基层管理不到位,导致农村宅基地闲置现象大量存在,土地资源利用浪费严重,出现了人均宅基地面积不平衡、空心村、私搭乱建严重等现象。

(四)流转和退出机制形同虚设,农村宅基地隐形交易与地下流转大量发生

根据《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国家鼓励进城定居的农村居民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本集体经济组织可以与宅基地使用权人协商回购以用十满足本集体内部的宅基地再分配,或者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整理利用。但从实践中来看,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效果不明显,其原因有:一是村集体财力薄弱,回购资金短缺;二是农民期望值较高,退出之后宅基地流转空间及范围有限;三是宅基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尚不健全,缺乏具体政策支撑;四是宅基地退出后,没有明确的配套政策保障体系,无法激发群众退出宅基地的积极性。尽管法律明确禁止宅基地买卖,但实践中,通过房屋买卖、以租代购等形式的隐形交易与地下流转现象大量存在,给宅基地的管理造成了进一步的混乱。

十一、宅基地制度存在的问题

1.宅基地所有权难以显化

现行法律对宅基地集体所有的归属安排已经比较清晰,当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更好地落实和显化集体所有的各项权能,主要包括处置、管理和收益等三个方面。其一,宅基地所有权归集体所有,但集体是一个抽象概念,需要通过一定组织来执行完成集体意志。良好的组织形态和运行机制关系着宅基地的处置、管理和收益等集体所有权能的顺利实现。“目前尚无法律法规对集体这一概念进行界定,存在三权分置下的集体土地所有权落实风险。”f}l在宅基地改革实践中,村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以及新型农村自治组织(一些基层农村地区因应协商民主,创新村民自治实现形式,不断探索搭建起来的各种新型自治组织平台,如村民理事会、乡规民约评理会、村民议事会。)等各司其职,如何科学处理这些组织之间的关系,有条不紊地实施处置、管理和收益权能,是彰显宅基地集体所有权的首要问题。其二,有偿使用费收取问题。在农村宅基地改革实践中,实施有偿选位,针对超面积占用宅基地收取使用费是宅基地集约节

约治理的创新举措,也是让市场在宅基地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重要体现。“实践中,我国于1990年至1993年期间,曾有过宅基地有偿取得的短暂试点,但很快被叫停,为减轻农民负担,强化宅基地使用权的居住保障功能,实践中宅基地使用权均为无偿取得。长期以来,按照“一户一宅”为农民免费配置宅基地的制度理念已深人人心,在缺乏相应法律法规支持的情况下,长效化的有偿收

费机制能否建认还有待观察。其三,宅基地退出的补偿资金从何而来?村民能否获得公平合理的对价补偿是自愿退出宅基地的重要前提。对于一些自然资源享赋比较优越、集体经济发展比较好的村而言,即使退出宅基地后无法快速变现增值,补偿资金一般也能到位。但在村集体经济组织无法解决补偿资金的情况下,推进宅基地的有序退出就只能靠政府财政资金支持了。如果没有强有力的财政支持就会导致集体经济组织对宅基地所有权的管制弱化。最后,是通过项目带动村庄规划,还是村庄规划先行;如何建认起公平合理的土地收益金分配机制;如何化解村集体与宅基地资格权人在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收益分配中的矛盾等,这些都是农村宅基地所有权显化必须面对的棘手问题。

2.宅基地资格权的认定及规范保护比较模糊

宅基地制度改革从“两权”到“三权”,农户资格权是宅基地“三权”中新创设的独认权利类型,是勾连宅基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纽带,如何科学地认知和定位宅基地资格权关系到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成败。当前,关于宅基地资格权的创设逻辑有“成员权”和“使用权”两种解释路径,即宅基地资格权直接脱胎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抑或直接裂变于“两权分离”中的宅基地使用权,这两种论证思路各有侧重,对于客观认识“宅基地资格权源自何处”具有多维度的参考价值,当然,无论哪种解释最终都绕不开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即使是在宅基地‘三权分置’之下,宅基地使用权也是一个具有身份性质的权利,其取得和享有均以权利人具有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为前提。然而,无论是理论卜抑或实践中,关于集体经济组织的认识依然比较模糊且存在较大争议。一方面伴随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各种新的集体组织经济形态不断涌现,给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的认定和规范带来挑战;另一方面,随着城乡融合发展,因婚嫁、参军、求学、返乡就业创业等原因导致的迁人和迁出将会频繁发生,这些变动必然会带来宅基地资格权的变动,但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不明确,成员资格认定模糊不清,这些都制约着宅基地资格权的认定和规范保护。与此同时,关于宅基地资格权“成员身份”的认知争议也给宅基地的退出管理和规范保护提出挑战。杭州市天目山宅基地试点改革在“退得出”方面多举措发力,包括采用“以房换地(农民公寓置换)”“以钱换地(货币回购)”等方式引导农村自愿有偿退出闲置宅基地及农房,同时结合村庄整治收回多余宅基地。目前来看,引导农村闲置宅基地“退得出”的创新举措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毕竟试点改革时间比较短,后续一些问题还没有完全暴露出来,例如自愿退出宅基地的农户是否意味着宅基地资格权的完全丧失,毕竟宅基地的退出并不必然导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的丧失。此外,激活宅基地的财产权价值是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重要目的,2019年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不仅允许村民出卖住宅,而且允许赠与住宅,宅基地及住宅变动的方式会越来越多样化,因赠与、析产、继承等方式获取住宅的主体不仅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还会涉及到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基于宅基地“三权分置”的设计导向,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获取宅基地使用权基本不存在法理卜的障碍,但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可能还会进一步提出获取宅基地资格权的诉求,那么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可否通过住宅赠与、析产、继承等方式实现成员身份的补正?这些

问题都有待实践的不断探索并给出法理下的科学解答。与此同时,按照宅基地“三权分置”之规范设计,宅基地及农房使用权流转之后,宅基地资格权依然保留,如何处理资格权人与使用权受让人之前的权责关系亦有待界定和明确。

3.宅基地使用权规范流转和盘活利用的市场机制及法治保障不足

坚守宅基地居住保障功能的同时,进一步凸显宅基地的资产属性和财产性价值,是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重要目的。宅基地财产性价值的显化依赖于宅基地使用权的盘活利用。杭州市宅基地改革实践在使用权的盘活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目前来看依然面临一些待探讨解决的问题。

(1)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范围。根据当前有关法律的规定,宅基地使用权只能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内部流转。但随着农村产业融合、城乡融合的不断推进,局限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内部的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存在着市场容量不足、缺乏活力的困境。然而突破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之限制进行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会产生改革“于法无据”的法律风险。2019年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虽然对宅基地流转做出了进一步规范,但也仅止于闲置宅基地及农房盘活、宅基地退出的原则性规定。长期以来基于“两权分离”的惯性思维对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身份性限制显然已经无法契合现实改革的需要,在总结试点实践经验的基础卜对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范围做出符合时宜的法律规定显得极为迫切。

(2)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期限。当前我国法律没有对农民享有宅基地的期限做出限制,相对于有期限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而言,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是无期限的。囿于“房地一体”的原则,在农房被继承时,必然会发生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占用宅基地的情况。在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设计的背景下,宅基地使用权的规范利用还会面临着期限设置的问题。在杭州天目山宅基地产权试点改革实践中,宅基地使用权设定的最高出让期限是20年,但实践中很多开发公司基于农村农业长线思维的投资价值考量,往往对使用期限有更高的要求。

(3)宅基地融资功能的设计。宅基地的资产属性和财产性价值不仅体现于可以合法流转,还在于可以用于抵押担保。但囿于当前的法律限制,杭州宅基地改革并没有涉及宅基地使用权的融资抵押,浙江省只在义乌、乐清、瑞安、青田四地开展了试点,且困难重重。宅基地融资抵押功能的缺失严重影响着宅基地财产性价值的实现。

(4)宅基地流转交易市场的培育和建认。由于宅基地产权制度改革时间较短且范围受限,市场化的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交易机制还未形成,实践中存在较多的交易、履约法律风险。

(5)宅基地用途的规范管理。杭州的宅基地改革实践表明,强化规划、优化布局是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的重要基础。村庄布局优化后会涉及到土地的统筹利用问题,一方面,是否可以把结余的闲置宅基地指标转换成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进而更大程度地实现宅基地的市场价值;另一方面,在保持宅基地性质不变的情况下,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的再利用必然涉及到土地利用形式的改变,对于这种改变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方式有待进一步探讨。

十二、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方向

1、发挥村集体的主导作用,推进宅基地集体所有权的有效落实

宅基地集体所有权的有效落实是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逻辑起点,而实现有效落实之目标,化解宅基地集体所有权“虚化”“弱化”的问题,需要尊重村民自治,充分发挥村集体在宅基地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宅基地“三权分置”会赋予村集体及农民更多的宅基地利用权能,“处分和收益”权能的增加对乡村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对村集体土地权益的实施机构和决策运行程序的提升完善作出合适的应答。从近年来杭州市宅基地制度改革实践来看,重视村民自治,激发村民自治活力是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因素,但是,目前的乡村治理能力与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当前,待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坐实做强村集体经济组织,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促进其在宅基地开发利用中真正发挥村集体产权组织的作用。与此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健全村级土地管理议事机构,完善宅基地开发利用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制度体系。

2、显化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建构完善的确权赋能机制

“宅基地‘三权分置’不仅是土地制度的产权再造,更是重塑城乡土地权益关系。”探索实施宅基地“三权分置”,是让“沉睡”的宅基地得以激活和再造的重要途径。彰显和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需要明晰集体所有权的主体,确认集体所有权

享有处置、管理和收益等完整权能。厘清宅基地“三权”之间的权责关系需要做好宅基地“三权分置”的登记发证工作,确权登记是保障宅基地财产权价值发挥的重要基础。针对宅基地“三权分置”的确权登记问题,一些地方开展了不同方式的探索,既有同时颁发宅基地使用权和资格权两证的做法,也有为确认分置后宅基地使用权而颁发不动产权证书的摸索,还有地方为了显化宅基地资格权直接为宅基地资格权颁证。在强调改革于法有据的新时代,宅基地“三权分置”登记的规范探索显然不能放置于我国不动产统一登记的法治架构之外,更不可偏离“房地一体”的登记原则。坚持这种改革思路才可以有效预防发生新的分散登记,让改革符合法治要求。在现有产权登记法治架构下要凸显宅基地资格权,回应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现实,同时让宅基地“三权分置”登记运行在法治轨道,宅基地资格权备注(附记)标记的方式值得推崇。临安的宅基地改革在此方面已经做出了有借鉴意义的前期探索⑦。为了充分赋权扩能,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针对利用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发展农村新业态而导致原用途发生变化的,应该允许保留原样态而不办理用途变更登记。为了激活闲置宅基地及农房,推动农村宅基地有序退出,需要进一步明晰农村宅基地各项权能在资源市场中的边界。可以参照国有土地类似用途的流转期限之规定,明确规范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期限。应逐渐消除宅基地使用权城乡流转的壁垒,在符合空间管制的情况下,适当允许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不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地域的限制。结合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构建,打通宅基地有序退出的通道,真正建认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我推进、自我管理的宅基地退出机制。

3.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规范发展,保障宅基地使用权的适度放活

宅基地“三权分置”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制度改革创新,充分展示了地方能动和中央推动的良好互动局面,也折射了政府和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协同发力的重要价值。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深人推进,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政策扶持和有效监管。首先,政府要做好宅基地“三权分置”规范发展的推手,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领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规范探索,积极构建各种激励措施、福利政策促进宅基地的流转和退出,有效提升宅基地的财产权价值,实现宅基地的“减量化”目标。其次,政府要积极推动搭建宅基地开发利用的交易平台,通过规范化运作的交易平台链接起宅基地开发利用的供需两端,一端连接宅基地资格权人(宅基地使用权供给方),另一端连接集体经济组织或其他项目开发者(宅基地使用权受让方),在供需两端自由交易下实现“农民收益最大化”的目标。再次,政府还要做好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有效监管,在尊重村民自治基础下,完善宅基地审批监管机制,强化空间管制,优化村庄布局和治理结

构,实现农村宅基地的“节约集约化”目标。

4.推动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内外协同改革,有序促进闲置宅基地的盘活利用

近年来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已从起初的各试点地区封闭单项突破转向“三项试点”的统筹推进。在此背景下,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如果仅靠单兵推进显然难以取得最佳的效果。应以促进闲置宅基地的盘活利用为切人口,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与相关领域改革的协同融合,不断完善宅基地用益物权保障机制。其一,新修改的《土地管理法》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人市扫清了法律障碍,为推进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支撑,同时也为闲置宅基地及农房的激活利用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与此同时,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改革⑧也为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外部协同提供了又一重要支撑。虽然宅基地也属于农村建设用地,但其特有的农村家庭生存保障价值必然会对其使用功能的开发利用带来限制。为了更有效地盘活闲置宅基地,可以将闲置宅基地按规划转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进行开发利用。浙江省德清县、义乌市作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三项”改革试点县市,在此方面已经做出了有益探索,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符合土地规划并经过严格的审批手续的前提下,尝试将宅基地使用权转化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避免了宅基地使用权处分直接放开造成过大冲击,同时也降低了改革的成本和难度。”[13}其二,钱从哪里来是解决农村宅基地有序退出的关键因素,只有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才有可能促进农户有序退出闲置宅基地及农房。为了实现农村闲置宅基地有序减量退出,可以积极构建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闲置宅基地减量退出相挂钩的运行机制。这样既可以纤解农村闲置宅基地减量退出的资金压力,还可以适当缓解城镇建设用地不断增加的压力。其三,把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改革结合起来。2019年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在明确坚持宅基地“一户一宅”不能突破的基础卜,新增了在不能实现“一户一宅”的地区允许县级政府创新举措保障“户有所居”的例外条款⑨。这一条款为宅基地的集约节约利用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法律保障,对于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一定意义卜也有助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改革的顺利实施。杭州天目山宅基地试点改革实践表明,把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可以让宅基地制度改革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一都村为例,通过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以及调剂置换等方式,不仅腾挪出了用于公寓楼及回迁安置小区的建设用地,让部分造不起房子或家庭条件比较困难的村民可以选择性地安置和调剂外,还打造了夏家民宿集群,切实地增强了村民改革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14]

十二、三条底线

坚决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作为我国农村最基础的制度和土地公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促进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保障农民权益和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根本保障。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要在积极探索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通过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但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绝不是让城里人和工商资本到农村买房置地,要严格禁止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市场化程度越是深化,越要始终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根“定海神针”,确保改革进程中不发生颠覆性错误。

坚决守住耕地红线不突破。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本。耕地保护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绝不容半点闪失。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各方面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高,这愈发提醒我们集约节约利用每一分、每一寸土地的重要性。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必须坚持农地姓农,严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一方面,要进一步规范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完善宅基地分配和农民用地建房管理,探索多种形式保障农村居民户有所居,坚决遏制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另一方面,要积极稳妥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工作,通过挖掘农村建设用地存量,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效率。

坚决守住农民利益不受损。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关乎农民基本居住权益,要始终把农民权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要切实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赋予农户更加充分的宅基地用益物权。农民群众是宅基地制度改革的主体力量,改革要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切实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不得以各种名义违背农民意愿强制流转宅基地和非法强迫农民“上楼”,不得违法收回农民合法取得的宅基地,不得以退出宅基地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

第五篇: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一、【背景材料】

2014年7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全文向社会公布。按照这一方案,中国将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将社会化,并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意见》用于全面指导公车改革,阐明了公车改革的意义,明确了公车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细化了公车改革主要任务,对健全公务用车管理和保障制度、认真做好组织实施工作提出了要求。《方案》明确了参改范围、人员范围、车辆范围和车改任务。其中,车改的四大任务是:(1)改革公务交通保障方式:改革党政机关(包括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人民团体、群众团体、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实物供给方式,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机要通信、应急、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和符合规定的一线执法执勤岗位车辆及其他车辆。(2)合理确定公务交通补贴标准:公务交通补贴标准经过了反复的研究测算,综合考虑了公务出行成本、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承受能力、辖区面积、自然地理环境、公务出行次数和距离、行政级别和实际承担的工作职务等因素。(3)妥善安置司勤人员:要以人为本,对因取消公车而失岗的司勤人员不能简单推向社会,主要采取内部安置的办法,用多种方式保障其能够继续就业。要做好相关司勤人员的人事劳动关系变更、经济补偿发放、社保关系处理等工作,充分尊重和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4)规范处置公务用车:对取消的一般公务用车,制定了规范处置办法。通过公开招标评估、拍卖机构,通过公开拍卖等方式公开处置。这项工作一定要公开、规范,要防止甩卖和贱卖现象,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二、【理论分析】

1、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从治理“车轮上的铺张”,到深化“车轮上的改革”;从创新提供方式,到有效保障公务出行,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归根到底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2)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原则。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要求政府的任何改革措施都要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公车改革实现了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在关键的方面都做得比较具体。这是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具体体现。

(3)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的重要内容,是顺应民意、维护政府形象的迫切要求,表明了政府由管理为主向服务为主职能转变的决心,其根本目的是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4)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权力是一把双刃剑,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为保证公开公平公正,需要加强对车辆处置工作的审计监督和社会各界参与监督,加大公车处置中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5)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执政方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搞好公车改革符合党的根本性质。同时,公车改革要想抓出成效,达预期目标,要求党必须坚持科学执政,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

2、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车辆配备范围过大、运行管理成本偏高、公车私用等问题突出。为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解决公务用车突出问题。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符合我国公车使用现状,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2)要立足整体,学会对系统内部结构进行优化组合。公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善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做好新旧制度的有机衔接,就能激发落实的合力,做到抓铁有痕、善作善成。

(3)坚持用联系观点看问题。车改后可以避免因油价上升、停车费增加、司勤人员工资福利开支增加引起的行政成本,以及司勤人员养老、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未来潜在支出,还有车辆配备数量增加等因素引起的行政成本。把握这些固有联系,切忌主观随意性。

(4)要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目前,公车消费在“三公”经费占比例较大,通过推进这项改革节约政府开支,建立节约型政府,可以把节约的财政资金更多用在刀刃上,把主要的事情办好。这是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体现。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党政机关贯彻落实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精神的一项重要措施。这是对人民群众历史地位的尊重。

三、【跟踪试题】

取消副部级以下领导干部用车,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机要通信、应急、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和符合规定的一线执法执勤岗位车辆及其他车辆„„此次公车改革的方案一经公布,便广受好评。据此回答1—3题。1.公车改革体现了我国政府:

①组织领导经济建设

②致力于构建服务型的政府 ③是公共权力的所有者

④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A.②③④

B.①④

C.②④

D.①② 2.上述公车改革具体措施的原因是:

①政府具有社会管理职能 ②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③我国的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 ④我国政府坚持对国民负责的原则

A.③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3.此次改革实现了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明确了车辆的范围,明确了改革的对象,也明确了货币化补偿的标准,在关键的方面都比较具体。这体现了:

①政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②政府为群众求助提供了根本途径

③政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④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从治理“车轮上的铺张”,到深化“车轮上的改革”,从创新提供方式,到有效保障公务出行,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精神的具体措施,是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的重要内容,是顺应民意、维护党和政府形象的迫切要求,彰显了我们党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决心与勇气。据此回答4—5题。4.材料说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①是政府职能改革,以便充分发宏观调控的决定作用 ②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③有利于打造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④是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体现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5.这一改革:

①是实现人民群众民主监督权利的保障

②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的基本途径 ③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

④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公车改革自上而下进行,中央国家机关率先推进车改。这是对各地各部门的示范和激励。坚持一级做给一级看,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我们就一定能发挥公车改革“徙木立信”的作用,树立万众归心的改革信用,积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磅礴力量。据此回答6—7题。6.中央国家机关率先推进车改革对树立政府的权威具有重要意义。一个政府是否有权威,从根本上讲是由___决定的。

A.政府履行其职能的效果

B.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依法行政水平C.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道德操守

D.国家的性质 7.公车改革要想抓出成效,到达预期目标,中国共产党必须:

A.科学执政,发挥核心作用

B.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C.发挥宏观调控的基础性作用

D.切实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8.中央明确规定,为保证公开公平公正,加强对车辆处置工作的审计监督,欢迎社会各界参与监督;加大公车处置中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对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审计监督和社会各界监督分别属于:

①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②司法机关的监督 ③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 ④行政系统的外部监督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9.车辆配备范围过大、运行管理成本偏高、公车私用等问题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解决公务用车突出问题,无论是出台八项规定还是制定《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都对公车管理和改革作出了明确规定,为推动公车改革提供了强劲动力。重视解决公务用车突出问题的世界观依据是:

A.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B.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C.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

D.一切从实际出发

10.公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善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做好新旧制度的有机衔接,就能激发落实的合力,做到抓铁有痕、善作善成。上述公车改革的要求表明:

A.立足整体就能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B.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能正确解决事物的矛盾 C.部分决定整体,整体的性质决定于部分的性质 D.要立足整体,学会对系统内部结构进行优化组合

11.按照方案,中央和国家机关公车改革力争在2014年年底前完成,中央和国家机关所属非参公事业单位、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企业公车改革力争在2015年年底前完成。这启示我们:

A.重视量的积累,从点滴做起

B.正确处理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C.客观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D.解放思想,勇于发现和探索

12.车改后可以避免因油价上升、停车费增加、司勤人员工资福利开支增加引起的行政成本,以及司勤人员养老、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未来潜在支出,还有车辆配备数量增加等因素引起的行政成本。这警示我们:

A.事物是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B.要把握事物的固有联系,切忌主观随意性 C.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快公车改革的步伐 D.要坚持适度原则,减少对公车的利用

13.推进公车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党风廉政建设。长期以来,广大群众对车轮上的铺张意见很大、反映强烈。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党政机关贯彻落实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精神的一项重要措施;它有利于节约开支。目前,公车消费在“三公”经费占比例较大,中央和国家机关达60%左右,从各地公开的“三公”经费看,地方比例更高。通过推进这项改革节约政府开支,建立节约型政府,可以把节约的财政资金更多用在刀刃上;它有利于资源有效配置。普通公务出行由实物保障转变为更多地由公务人员个人自主选择,更多地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实行社会化、市场化保障,有利于合理有效配置资源。

运用哲学相关知识,谈谈对推进公车制度改革意义的认识。

参考答案:

1.C 2.B 3.D 4.B 5.D 6.D 7.A 8.D 9.C 10.D 11.A 12.B 很大、反映强烈。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符合我国公车使用现状;

(2)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我们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党政机关贯彻落实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精神的一项重要措施。

(3)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目前,公车消费在“三公”经费占比例较大,通过推进这项改革节约政府开支,建立节约型政府,可以把节约的财政资金更多用在刀刃上,把主要的事情办好。

(4)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普通公务出行由实物保障转变为更多地由公务人员个人自主选择,更多地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实行社会化、市场化保障,有利于合理有效配置资源,取得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

13.(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长期以来,广大群众对车轮上的铺张意见

下载教学制度改革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制度改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户籍制度改革

    长沙落户门槛进一步降低 21种情形可便捷落户 城市民生华声在线[微博]黄娟2014-09-11 07:47 我要分享 [摘要]9月10日,长沙市公安局召开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新闻发布......

    薪酬制度改革

    相关人士称,《中央管理企业主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或将在一个两月内正式公布。此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已审议通过《方案》,8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

    考试制度改革方面

    学生最终是要步入社会的,因此要很好的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大学正是这条摆渡之船,带我们驶向理想的彼岸。我们在大学要学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生存之道、处世之道。在大学教......

    人事制度改革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用“人”制度率先规范下一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在继续坚持试点先行、加大聘用制度推行力度的同时,大力加强制度建设长期以来,我国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

    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

    昂仁县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 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的颁布和实施,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是司法民主化、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体现......

    学生会制度改革

    “som”有限责任公司遵循管理学院党委及团委的宏观调控,以广大青年学生为客户服务群体,以最大需求的满足客户需求为企业理念,以最终实现对客户的覆盖及企业影响力为利润考核目......

    制度改革汇报材料[推荐]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早上好! 为了落实学校今年的制度建工作,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资产与后勤管理处制度建设专题研讨会,下面我将自己分管的餐饮中心和综合办公室制度建设情况向各位......

    人事制度改革

    浅谈基层科研院所的人事制度改革 改革和完善科研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是推进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科技工作运行机制的关键环节。经过十多年的科技体制改革,我国科研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