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展特色教育调研报告
一、考察主题:开展特色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二、概述:
20xx年12月12日下午,教师学校培训部组织全区中小学副校长和教务主任、德育主任到铁西区进行考察,重点考察了沈阳市铁西区127中学、清乐中学两所学校。
127中学是一所具有现代化特色的教育、教学、管理示范名校,学校历史悠久,教学设施齐全,设备先进,学校规模大,办学质量好,环境优美;走进清乐校园,“兰风、梅骨、剑胆、棋心”八个字便会映入眼帘,这是清乐建校伊始的德育最高目标,其寓意在于培养学生具有“兰之风雅、梅之傲骨、剑之利胆、棋之心智”。诗意隽永的育人境界道出了清乐创业者对莘莘学子的期待,也展现了其自身的精神追求。多年来,清乐人以兰之风梅之骨蕴蓄着凌云壮志,凭剑之胆棋之心谱写了辉煌篇章。
考察期间作为沈阳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中学的代表,李洪涛校长在会上介绍了127中学科技特色教育办学经验及所取得的成效;清乐中学教务主任代表学校向我们全体考察人员介绍了学校围绕“围棋”抓特色特长教育,将“围棋”的立足点放在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上,使学生的智商情商都得到了提高。
总而言之,127中学和清乐中学,以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的管理模式和突出教育特色,谱写了现代教育辉煌篇章。
三、几点体会
(一)树立全新的办学理念
在考察期间,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要办好一所学校,必须要有全新的办学理念和先进的教育思想。
1、树立现代的教育观。现代的教育,就是学校不要把学生当作贮存器,不能只关注学习,要多关注学生的情感,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现代教育提倡鼓励性观念,让学生体验成功,用成功和表扬激励学生奋进。127中学“以科技教育为引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清乐中学倡导的“兰风、梅骨、剑胆、棋心”,无不体现了先进的办学理念
2、现代的学习观。学习是学生的首要任务,让学生学习好,首先要发挥学生的内在动机;其次学生学习不能仅限于课堂,还要开展多渠道、多途径的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同伴互助,情感沟通。事实上学生的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远远小于情感因素,学生只有在平等关爱的环境里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3、现代课程观。127中学和清了中学都根据自己学校的特色编写了校本教材,设置了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特色的体现,它是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的基础,具有高质量的校本课程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才能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4、现代的教学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现代教学观强调教师为学生学习服务,学生的学习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因此,教学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活动,动员一切资源和手段为教学服务。
(二)科学的管理模式
127中学和清乐中学的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根本要求是在发展中要统筹兼顾。
这两所学校以“科技益智”和“围棋益智”的特色管理落实到了实处,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管理,科学的管理最终赢得的是科学的发展。因此,他们在追求科学发展的同时,谋求科学的管理。
“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是学校的办学宗旨,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生活,学会做事”是127和清乐中学的共同特点。正是他们有了科学的特色管理,才使学校以百倍的信心、昂扬的斗志、蓬勃的风姿和创新的精神走向辉煌!
三、突显教育特色
127和清乐中学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一是形成“办学特色”选准了教改“突破口”。并表现出具有独特的、优化的、稳定的教育特征,二是形成“办学特色”的实质是为了创办特色学校,由“突破口”带动学校实现整体优化。三是以特色创名校,学校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生存求发展、以发展求效益的工作思路。
四、意见和看法
特色学校必须依据先进的教育理论,从实际出发,对学校的发展做出全面的设计,把建设一整套的学校文化模式和营造独特的学校组织作为学校文化理想的追求。因此,特色学校具有全面、整体优化和相对稳定等特点。首先,特色学校具有全面性。这意味着一所学校的综合个性的形成,并成功地营造出一种区别于他校的特殊的学校文化氛围。它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与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发展为前提,通过创造性劳动,个性化地贯彻教育方针的结果。其次,特色学校应具有整体性,这是一个学校整体优化的系统工程,表现出一所学校的全局优化及整体效能。再次,特色学校应具有相对稳定性。从学校特色到特色学校,它是在遵循教育规律,结合本校实际,顺应时代要求,以特定的办学价值观为总体的办学思想指导下,由学校全体成员参与的办学实践活动,它的形成有一个孕育、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可见,稳定性就是指办学独特风格的形成,并且学校成果能够长期地显示、保持和发展,能够经受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并在校内外产生深远的影响,它标志着学校教育个性和管理个性的成熟。具体表现在办学目的、宗旨、培养目标、组织管理和运作以及教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上,核心是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然而,稳定并非绝对不变,创办特色学校
是个不断积累、完善的工作过程,是不断继承发展、改造调整、自立自强的结果,体现了学校群体在办学理念和主观追求上达到完美的统一,并且日趋成熟,形成相对稳定的态势。
第二篇:特色住宅调研报告
一、对住宅的理解
住宅是指专供居住的房屋,包括别墅、公寓、职工家属宿舍和集体宿舍、职工单身宿舍和学生宿舍等。但不包括住宅楼中作为人防用、不住人的地下室等,也不包括托儿所、病房、疗养院、旅馆等具有专门用途的房屋。在法律上,住宅是指供一家人日常起居的、外人不得随意进入的封闭空间。住宅按层数分分为单层住宅、多层住宅、高层住宅。按产品性质分: 普通住宅,别墅,公寓,花园洋房, 高层住宅分为: 单元式高层住宅 : 由多个住宅单元组合而成,每单元均设有楼梯、电梯的高层住宅。塔式高层住宅 :以共用楼梯、电梯为核心布置多套住房的高层住宅。通廊式高层住宅 :以共用楼梯、电梯通过内、外廊进入各套住房的高层住宅。
以上这些就是人们长期以来对住宅的定义。而柯布西耶曾经说过:建筑是居住的机器。由此可见,居住是建筑非常重要的功能。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
背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曾多次使用过类似提法,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有了一定发展基础之后都采取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跨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因此,我国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性举措的实施正当其时。契机:
国家“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我国农村经济生活由20世纪末的“温饱”型转向21世纪初的“小康”型,农村住宅建设也必向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小康住宅”发展。目前,政府部门都在大力部署、督促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与建设工作,而农村住宅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与保证,是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基础。农村住宅建设现状
1、建设量大、建设面广
住宅建设是我国各类建筑建设量中最大的,约占总建设量的70%。在1979年~2000年的22年间,全国城乡共建住宅约190亿m2,其中农村新建改建住宅142.8亿m2,而城镇只占47.2亿m2。
2、随意性与盲目性 农村住宅建造完全是农民自筹自建的个人行为,20世纪80年代 为适应家庭联产承包小规模生产方式以及放养家禽等,许多农户寻觅坡地、山地及村头、村尾建房,形成布局分散的自然式农宅。随着近年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先富起来的农民首先是新建住房,但村民文化素养的有限及农村建房的无专业化,建房时无长远打算,当农户人口增加或功能极不合理时又拼凑扩建或重新修建,导致极大随意性及不稳定性。
3、对高质量住宅的渴求
居住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之一。近年来农村住宅建设由“温饱型”朝着“小康型”“豪华型”发展,每个农民都希望自己的住宅内部功能合理、外部造型美观,能在全村以致全镇都永不“过时”,因为这是花费自己一生积蓄,甚至是亲朋好友的援助才修建好的理想家园。他们向往城市那样装饰豪华、功能合理、干净卫生的住宅,希望能在富裕的条件下,过上或超越城市居民那种高品质的日常生活。当然由于历史原因、自然资源及风俗习惯的差异,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虽有极个别农民还处在温饱线上,但对自己美好家园的向往,是每个村民永远不变的追求和为之奋斗的源动力。
4、已建成农村住宅
大港郭庄子村
商南县任家沟
三、城市新院落
面对现在建设用地的紧张以及国家对别墅项目的叫停,如何拥有一个可以供自己休闲娱乐的空间成了现代人的向往。而欧美等发达国家也早已迈向了城市郊区化的阶段。庭院在我国已经有了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人几千年得居住习惯都是拥有一个自己的院落。而现在人口的高度密集化和用地的紧张,让很多人实现不了这个愿望了,特别是那些住在多层或者高层的人们,在自己的住处根本没有办法接触自然或者活动。所说现在很多设计都引进了入户花园和屋顶花园,但那些只能称为景观,并不能叫做院落。而我们这次的这个主题就是探讨把院落这种空间组织形式如何引入多层住宅乃至高层住宅中,让更多的人可以接近自然,可以在自己的住处进行室外的活动。
对于这两个主题我是非常感兴趣的,我也准备做这两个主题。因为这两个主题有很多共同和相似的元素。
四、案例分析
(一)、整体式住宅——杜仁集体住宅 挑战: 该住宅位于德国的杜仁市,基地周围建筑各自为营,较零乱,缺乏整体性。回应:
1、住宅栋沿占地外围配置,在中间圈出一个宽阔的中庭,创造了仅属于这个住宅的独立而封闭的空间领域。
2、同时,建筑师大胆地保持了原有的城市道路,使其穿越庭院,让这个含有136户的住宅建筑与外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3、中庭是联系内、外界及各内部空间之间的交通网,是一个绿意盎然的大庭园,也是人
们举行集体活动的地方。
中庭侧外观——住宅公共空间
1、所有的住户入口都被设在内庭一侧。根据不同的户型,人们可直接利用楼梯或是通过走廊进入户内。
2、与此同时,传统中的设在建筑内侧的私人花园,在这里却被放到沿街一侧。
3、这种对调,体现了赫茨博格所提出的变街道为庭园,让住宅的内部庭院成为围合的城市广场的规划思想。
(二)、BIG集合住宅
三户一体,密集低层——BIG
(私密与开放)
有机村落=三户一体+绿色花园+屋顶平台
户户之间的私密性保持的同
时对外部景观的开放
各种户型适应不同的外部条件
地面与阳台,邻里互动的场所,不同的高度,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空间体验,共同的空间归属。
特色住宅
调研报告
建筑10—2班 孙旭威
第三篇:特色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对龙潭区龙潭区中小学校特色工作的调研报告
————龙潭区技工学校
一、调研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吉林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提出的战略目标和工作任务,依照吉林市教育局下发的《关于印发<吉林市教育局关于开展“吉林市教育大调研工作”指导方案>的通知》的精神,区教育局决定从现在开始,利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区教育系统集中开展一次全面大调研工作。这次调研将结合吉林市“三年看吉林”大讨论活动,切实了解我区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工作底数,切实了解全区各类教育的特色工作、成功经验;切实了解当前全区教育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焦点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和表现形式;切实了解百姓对全区乃至全市教育工作的期待和要求。广泛听取各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为今后的全区教育发展确定切实可行的工作坐标、制定科学高效的工作方略,以全面推进我区教育均衡发展、创新发展、突破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真正实现我区教育整体水平的大幅度提升,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率。
二、调研意图
本调查旨在切实了解我区各类教育在“十一五”期间以来的特色工作、成功经验、典型实绩的情况;切实了解当前我区教育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焦点问题及其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切实征询全区广大教育工作者我区教育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不涉及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问卷采取匿名方式填写,所写答案均无正确与错误之分,只做本次调研之用。
三、调研方法
问卷法,向我校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发放问卷18份,收回18份,其中每类各6份。
四、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数据统计分析
教师问卷
1、选择题
第一题选择AB项的2人,选择B项的4人。
第二题选择ABCD项的3人,选择BD项的2人,选择D项的1人.第三题选择ABD项的1人,选择AC项的3人,选择AD项的1人.选择B项的1人.第四题选择ABD项的1人,选择AC项的3人,选择AD项的1人.选择B项的1人.第五题选择I项的5人,选择B项的1人.第六题选择A项的6人。
第七题选择AB项的5人,选择A项的1人.第八题选择BCDF项的3人,选择ABCD项的2人,选择AF项的1人.第九题选择A项的6人.第十题选择C项的6人.2、简答题
第一题答案基本相同,都清楚知道龙潭区技工学校开展创建的“办专业式学校,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特色技工学校。第二题是关于学校的特色工作成功案例的调查,答案,基本相同,龙潭区技工学校自建校以来开设了多个专业,最终把平面传媒印刷专业打造成为学校的主打专业,多方筹措资金,建成两个实训室,并聘请专业教师负责该专业的课程和实训指导。
第三题是关于学校特色工作取得的典型实绩的调查,答案和第二题基本相同。同时认为学校的法制教育所取得的成绩是学校的管理特色。
第四题是关于学校特色工作自己有何规划的调查,答案为: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深化落实学校的的特色创建活动,为学校的特色打造奉献自己的力量。
学生问卷
1、选择题
第一题选择C项的3人,选择A项的2人,选择B项的1人.第二题选择A项的3人,选择B项的3人.第三题选择A项的2人,选择C项的4人.第四题选择选择C项的2人,选择D项的2人.选择B项的2人.第五题选择B项的3人,选择A项的1人.第六题选择C项的3人,选择D项的3人.第七题选择E项的4人,选择A项的1人.选择D项的1人.2、简答题
第一题“您认为学校在特色建设方面还有哪些需要提高的”的答案为:建设相关专业的实训室,改善办学条件,如教学楼、操场等。
第二题“您对学校创建“办企业式学校,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特色学校有什么意见和建议”的答案为:多进一些相关设备,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其中1人没有意见。
家长问卷
1、选择题
第一题选择C项的2人,选择A项的1人,选择B项的2人.第二题选择A项的1人,选择B项的5人.第三题选择A项的2人,选择C项的3人.选择B项的1人.第四题选择全都选择其他兴趣小组项。
第五题选择A项的3人,选择C项的2人.选择D项的1人.第六题选择A项的5人,选择B项的1人.第七题选择C项的3人,选择A项的1人.选择D项的1人.第八题选择A项的3人,选择E项的2人.选择B项的1人.2、简答题
第一题“您认为您的孩子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提高的?”答案多数为: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两个方面需提高。
第二题“您对学校创建“办企业式学校,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特色学校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呢?”
2人没有意见;2人认为应提高学生身体素质;2人认为应挖掘学生的特长。
(二)综合分析
依据选择题数据分析发现:教师都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所在学校的特色工作以及此项工作的具体情况,并且积极参与其中;学生及家长对此项工作都不甚了解,也不怎么关心。依据简答题的答案分析发现:教师十分支持学校进行特色创建工作,而且能结合本职工作投身于具体创建工作之中。而
家长偏重于自己孩子是否能真正学到专业技能,能否顺利就业;学生则偏重于学校的环境设施方面,因此家长及学生关注学校的设备设施问题,不清楚也不关心学校是否有特色。
五、问题与对策
通过教师、学生及家长问卷调查分析发现:我校在创建“办企业式学校,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特色学校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是学校创建特色工作的实施者因而很清楚此项工作,但是家长及学生对此项工作都不甚了解,而且也不了解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
2、由于学校成立时间短,资金短缺等方方面面的原因,尽管特色建校的方案很符合中职教育发展方向,但确实举步维艰,尤其是学校的硬件基础设施方面,包括校园环境、实训设备等,这给创建特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对策:
1、针对学生及家长对学校创建特色工作的不了解的现实,加强对学生及家长的宣传及教育,使之了解学校创建特色工作的实质就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提升学生的能力,为他们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2、依据我校实际情况,以政府为支撑,积极探索办学之路,克服种种困难,坚定办学方向,坚定学校既定的创建“办企业式学校,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特色学校的思路,努力把我校打造成一流的职业技术学校。
龙潭区技工学校
2012年10月29日
第四篇:特色小镇调研报告
特色小镇调研报告
一、小城镇建设情况
组建了特色小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主管城建的副镇长和城建办人员任工作员,全程负责和指导开展相关工作。通过小城镇建设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作为全省城镇化建设试点镇,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使用。2015 年,建设成容纳 400 户入住的实行封闭式管理的 4 万平方米城镇化试点小区,节约建设用地 38 万平方米;完成了小区配套建设工作,投资 15 万元建设城镇化小区灯光篮球场,投入资金 500 万元建设污水处理站和垃圾处理站;15 万元安装路灯 60 盏;投入资金 270 万元建设了上下水系统;投资 935 万元完成城镇化小区集中供热项目;投入资金 300 万元修建垃圾处理场。镇区内硬化路面 14 公里,绿化、美化铺满盖严,投资服务设施完善,有公共服务大厅、客运站、邮政、银行等服务设施。
二、小城镇建设培育情况
我们秉承可持续发展,构建宜居宜业人文环境的理念,逐步弱化和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多渠道筹集资金,合理规划镇村布局。
(一)打造了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
1、产业特色
一是精准农业、高效农业、创意体验农业、生态休闲农业协同发展。做大做强玉米、水稻、大豆、杂粮、特色农产品、渔产品、山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打造绿色农林渔类产品生态绿色品牌。依托黑龙江湖润湾田农业有限公司建设集实验控制中心、智能温室、阳光节能温室、阳光大棚、菌类栽培、生态农业、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化生产基地,形成“农+游+娱+养+食+购”六位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农业产业链。
二是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发挥原生态的自然资源优势,围绕境内蜂蜜山、兴凯湖、21 公里黄金湖岸线、莲花泡等自然旅游景观,同时与周围多处人工、文化、历史、自然旅游景观相连的区位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民宿游”、“农家游”;通过对镇域内蜂蜜山景区、白鱼湾景区、莲花旅游景区的服务设施新建、扩建、修缮、整合挖掘历史文化等方式,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休闲旅游、红色旅游、民俗旅游项目,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三是自然资源、产业资源、企业资源“三资融合”。因地制宜,精准导入特色产业,引进
勤农饲料加工、蜂蜜山水泥管厂、黑龙江湖润湾田观光蔬菜棚室、莆田系养老养生等产业项目。
2、带动作用
全镇 83 条渔船,近200 户农家游,直接间接带动就业人数达 3000 人,实现自然资源、产业资源以及企业资源的整合,增加了农业产业附加值,解决本地剩余劳动力就业,形成“农+游+娱+养+食+购”六位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农业产业链,推进精准农业、高效农业、创意体验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协同发展,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
(二)营造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
1、土地利用情况
建设成容纳 400 户入住的实行封闭式管理的 4 万平方米城镇化试点小区,节约建设用地38 万平方米;引进的勤农饲料加工项目、湖润湾田太阳能温室果蔬项目可带动 300 人就业,同时在洽谈利用 8 万平方米建设用地引进莆田系资金开发养老养生产业。
2、项目建设情况
先后引进投资 6000 万元占地 1.6 万平方米的兴凯湖水产品加工厂、投资 8200 万元占地12.2 万平方米的勤农饲料加工厂、投资 1250 万元的良好湖泊项目、投资 700 万元占地 1.1万平方米的蜂蜜山水泥管厂和投资 3 亿元的黑龙江湖润湾田田园综合体项目;新建完成污水处理站和垃圾处理站。投资 500 万元新修硬质路面 8.35 公里和村级文化广场 9 个、完善了湖沿旅游服务接待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80 万元在莲花、蜂蜜山 2 个景区建设公共厕所 3处 190平方米。
3、主要成效
白鱼湾镇南依兴凯湖,北倚蜂蜜山,境内有 21 公里黄金湖岸线,莲花泡等优美的自然景观,同时与周围多处人工、文化、历史、自然旅游景观相连,气候宜人,是一处生态旅游区。镇区环境优美,水泥硬质路面通村通户,街道整齐,卫生优良。2016 年,投入资金 300 多万元,建成湖沿村和蜂蜜山村 2 个美丽乡村重点村,安装太阳能 138 户,安装路灯 140 盏,新建铁栅栏 1 万延长米,修建组组通、户户通硬质路面 5.7 公里,石砌明排 2.2 公里,新建花坛 2 个,全镇 9 个村 2 所学校全部完成文化广场建设。
(三)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保护
在蜂蜜山建设 7000 年前新开流文化陈列馆;挖掘出黑龙江省兴凯湖冬捕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徐义宝,把渔民传统的每年祭祀活动演变为今天的“渔猎把头节”;春季开湖季节有“开湖节”、“杏花节”等活动。
2、文化传承
在蜂蜜山建设 7000 年前新开流遗址文化陈列馆,每年在兴凯湖边进行“渔猎把头节”祭祀活动,乡村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每年举办文化艺术节,弘扬传统文化,在杏花开放季节举办“杏花节”,让群众在享受高雅文化生活的同时,不断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开发胜利村祥发东庄园东北抗联国际交通站红色遗址,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主题教育,引导全镇干部群众继承革命传统文化、发扬东北抗联精神和北大荒精神、弘扬革命传统美德。
(四)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
1、基础设施建设
镇内交通便利,修建了组组通、户户通硬质路面 5.7 公里,石砌明排 2.2 公里。2015 年投入资金 500 万元,新建村级文化广场 3 个,新上太阳能路灯 85 盏,新修硬质路面 8.35 公里,完善湖沿旅游服务接待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全镇修整边沟、平整树台 12 万延长米,栽种花草 10 万株,紫穗槐 20 万株,新建铁栅栏 6000 延长米,安装太阳能 135 户,新建花坛 2个。2016 年投入资金 300 多万元,建成湖沿村和蜂蜜山村 2 个美丽乡村重点村,安装太阳能138 户,安装路灯 140 盏,新建铁栅栏 10000 延长米。投入资金 500 万元建设污水处理站、垃圾填埋场各一处。
2、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全镇 9 个村 2 个学校全部完成文化广场建设,新修硬质路面 14 公里,完善湖沿旅游服务接待中心基础设施建设,修石砌明排 2.2 公里以及公共服务大厅、供水供热设施、污水处理站、垃圾处理站和 6000平米集贸市场。
(五)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1、规划建设管理创新
一是规划为纲。制定了《白鱼湾镇加快培育建设特色小镇总体规划》,立足我镇区位优势和产业、生态、旅游资源,准确定位我镇在农业、旅游等方面的发展方向,通过深入挖掘产业优势、旅游特色、文化内涵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休闲农业小镇。
二是宜居为先。坚持精而美,按照节约集约发展、“多项融合”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区块的环境优势和存量资源,合理规划生产、生活、生态等空间布局,规划区域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用地规模一般控制在 1平方公里左右,原则上不超过规划面积的 50%。
三是产业为根。坚持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鼓励以社会资本为主投资建设带动本地发展的产业项目,以产业带动小镇发展。依托黑龙江湖润湾田农业有限公司建设 500 栋阳光温室生产绿色果蔬、集结镇边 280 公顷耕地与京都集团开发湖边鸭蛋、溜达鸡等绿色养殖业,走订单农业发展之路;依托 3 万亩水田发展生态农业,培育有兴凯湖特色的鱼湾香稻。
四是特色为本。发挥原生态的自然资源优势,整合镇内蜂蜜山景区、白鱼湾景区、莲花旅游景区,利用绿色蔬菜开发生态菜馆,打造集吃住玩于一体的“民宿游”“农家游”特色旅游项目,发展生态旅游、休闲旅游、红色旅游等旅游产业。
2、社会管理服务创新
建有综合服务大厅,以“便民利民、公正规范、廉洁高效”为目标,推行四个一(问一声好、让一个座、倒一杯水、给一个满意的答复)的服务,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升镇村便民服务水平,提高办事效率。
一是将行政许可项目全面纳入服务中心,权力下放,实行窗口服务,做到窗口受理、全程代办。
二是搭建与群众沟通平台,加大对弱势群体和临时性救助对象的救助工作,按照首问责任制的要求,限时审核发放,减化程序,方便群众。
三是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对纠纷重点村、重点户、重点人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调处,将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3、经济发展模式创新
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绿为核心,以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鼓励农民走出土地,大力推行土地集约化经营,加快发展“互联网+”产业发展模式。引进黑龙江湖润湾田农业有限公司,集约土地 1500亩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集体流转土地的农民在土地收益不减少的情况下进入企业打工,每人每年可增加 3 万元收入。企业产品采用线上线下整合营销模式。线上销售主要使用 PC网上平台(公司主网站商城)、天猫旗舰店、京东一号店、顺丰优选、追味寻源、移动端微信公众商城等网上平台,主要营销大米,粗加工干菜,杂粮,山珍(菌类、干果等)白鱼湾香鸭蛋,白鱼湾湖产品等;线下销售主要利用礼品团购、商超、大宗贸易供货等方式进行,主要营销蔬菜类等不易保管的产品。
4、省、市、县支持政策
市政府对落户小镇的产业项目提供“一站式”服务,免收一切手续审批费用,三年内不缴纳地方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
三、当前小城镇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文化内涵有待提升。在小城镇建设中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现象,没有文化创意,缺乏个性和特色。
2、要素制约较为突出。我镇土地指标十分紧缺,远远无法满足建设发展用地需求;小城镇要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各类较高层次的技术人员来提高其建设标准、档次和品味,但目前我镇比较缺乏这类人才,现有的技术人员也已适应不了小城镇快速发展的需要。
3、建设资金严重短缺。资金是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根本动力,资金匮乏,严重制约了小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
第五篇:雨山区社区教育开展情况调研报告
雨山区社区教育开展情况调研报告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的行列”的战略目标,其中明确指出要“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要协调发展,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要有效衔接,继续教育参与率要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要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社区教育是为满足社区居民的各种教育需求,提高社区成员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而产生的一种教育形式,是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的产物,也是创建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我国社区教育经过 20多年的发展,正在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体系,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资金投入不断增加,保障措施逐步到位,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调查目的:近年来,随着雨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社区教育得到健康、快速、协调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并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仍然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若干瓶颈。为更好地推动雨山区社区教育发展,雨山区教育局于2011年对雨山区社区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调查方式:调研期间,听取政府有关部门的汇报和上级有关领
导的评价,召开了社区学院、相关部门及街道有关负责人座谈会,实地察看了辖区内的有关实践基地,暗访了不同年龄、职业的市民代表,比较全面地了解了雨山区社区教育发展状况。
调查内容:社区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基本做法。调查方法:调查以访谈为主,辅之以问卷式方法相结合。
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雨山区社区教育发展大致分二个阶段:
一是起步阶段。2010年前,开展了以街道为中心的社区教育试点,这一阶段社区教育以青少年校外教育为主。
二是积极探索阶段。我区真正有组织地全面开展是从2010年初才开始的。2010年5月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开始全面实施社区教育实验工作,在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及教育对象、内容、活动载体等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初步成立了雨山区社区学院和街道社区教育中心。2011年,成立了雨山区社区教育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教育局,教育局局长为办公室主任,并从教育部门抽调了两名中层干部专职从事社区教育管理工作。出台了《雨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意见》,召开了雨山区创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动员大会。此次大会成为雨山区社区教育快速发展新的里程碑。
截止到目前,全区四个街道、两个乡镇共有各类社区学校20余所。雨山区社区教育学院也挂牌成立了。各地都从实际出
发,在一定的范围内开展了社区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从总体上来说,我区各地的社区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市区发展较好,乡镇发展落后。
我区紧紧围绕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以打造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等四大类学习型组织为载体,不断完善市民教育体系,努力营造“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良好氛围,全面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早期教育、青少年素质教育、中老年社会生活、健康保健、休闲娱乐等各类培训正在逐步展开,社区学院的社区教育龙头作用已经开始发挥作用,社区学校融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人口学校、市民学校于一体,充分发挥社区中离退休老干部、教师等一批有一技之长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大力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方式灵活、群众喜欢、健康有益的活动。在此基础上,我区还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不断丰富社区成员的精神文化生活,秧歌队、腰鼓队、木兰扇队、广场自由舞池在该市城乡比比皆是,社区教育的氛围在各社区日趋浓厚。
总的来看,雨山区社区教育工作起步晚,但发展快,成效明显,走在了全省前列,得到了教育部等主管部委的肯定,也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为雨山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基本做法
我区社区教育的开展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从机构设置上看,社区教育有以下五种类型:(1)社区学院。
(2)各街道的社区教育中心,乡镇的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3)各社区学校。
(4)全日制学校,包括职业学校、普通中小学、高等院校。这些学校在完成本职工作以外,通过向社区开放,为社会服务。(5)各部门、行业办的学校。这些学校主要针对本部门、本行业的职工培训。(6)社会培训机构
2、从培训形式上看,社区教育有以下四种类型:
(1)政府组织型。社区教育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构建了雨山区社区学院、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社区教学点三级社区教育网络体系,通过利用和挖掘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
(3)社区组织型。各社区都积极为当地居民开办各种培训班。(4)社会组织型。各种民办培训班。
3、从培训对象上看,社区教育有以下六种类型:
(1)企业职工岗位技能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企业职工的素质。
(2)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这类培训主要针对建设新农村的需要,对农民开展种植养殖等方面的实用技术培训。
(3)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针对近几年农村大批劳动人口进城、进企业务工的实际,从2001年开始,我市部分地区陆续为农村准备进城、进企业务工人员开展水电工、服装裁剪、烹饪、餐旅服务、物业管理、计算机应用等技术培训。
(4)老年人兴趣爱好培训和休闲活动。各地老年大学和街道、社区等组织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对老年人开展书画、保健等方面培训,组织老年人参加跳舞、棋类、球类等比赛休闲活动。
(5)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活动。(6)中小学生节假日培训和社会实践活动。
调查结果:
我区于2010年成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以来,社区教育工作得到了较快发展,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我区的社区教育起步晚,城乡发展不平衡,所以,目前仍处在初级阶段,1、社区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社区教育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其重要性和紧迫性还没有完全被广大群众所认识,对社区教育的性质、功能还不清楚,在思想上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偏重于社区的经济功能和政治功能,在社区教育工作上行动不到位,不少群众对自我学习的需求也不是很强烈,学习自觉性不高,社区教育的功能还没有真正得到发挥,社区教育仍处于一种自我发展状态,城镇、乡村的社区教育发展较为落后。
2、社区教育管理机制尚未形成,导致社区教育效果不佳。全区目前尚未真正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社区教育管理制度,缺乏正常的运转机制,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和协调不够,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社区教育考核评价机制也未建立,对社区教育的研究不够,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有些地方社区教育流于形式,效果不佳。
3、社区教育经费得不到保障,导致社区教育运转困难。据调查,目前全区专门的社区教育机构甚少,管理队伍、人员经费得不到落实,教育网络不健全。部分社区教育机构只是挂了块牌子,无专人负责,无教师,无教学设施。社区教育的管理力量大多数是兼职的,社区教育的师资多数是临时的,队伍不稳定,数严重量不足。所有乡镇、街道都未安排专门的社区教育经费。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社区教育的健康发展。
采取对策:
为了适应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需要,加快我区社区教育发展已经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因此,发展社区教育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完善社区教育管理机制。
教育事业是一项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社区教育更是如此。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社区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习推广各地先进经验,引导全社会关注和重视社区教育的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把社区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根据目前实际,区、街道(乡镇)、社区三级有必要建立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社区教育领导小组,以加强对社区教育的领导和统筹。政府应安排专门经费用于社区教育,教育行政部门作为社区教育的归口管理部门,要把社区教育作为重要工作来抓;街道、乡镇作为基层社区单位,应积极承担起社区教育的组织发动工作。通过上下的共同努力,逐步建立起“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管理模式。
2、加强社区教育网络建设。
办教育不能没有学校,因此,要充分挖掘社区内部的潜力,优化社区教育资源配置,形成较为完善的社区教育网络体系。要进一步加强社区学院建设,发挥社区学院在社区教育中的龙头作用。建立以区社区学院为中心,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为骨干,社区市民学校为基础的社区教育体系,为居民提供职业技术、休闲娱乐等教育培训活动。
3.强化社区教育队伍建设。
要抓紧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专业精、结构合理,以专职为骨干、兼职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同时,各街道办事处、社区要尽快建立起社区教育专职管理队伍,区政府可通过调研重新核准社教中心人员编制,理顺内部人事关系。当前,社区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现,计生、卫生、助老、就业等其他公共服务都招聘了专职的社工,唯独社区教育没有定岗定职的基层社区工作者,建议区政府根据本区实际,逐步解决街道、社区配备专职社教干部问题,或者采取街道出资聘任专职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形式,解决基层社区教育有人办事的问题。
4.完善社区教育保障体系。
一是区政府要加大对社区教育专项经费的投入力度。要根据目前社区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外来务工人员大量增加的情况,加大对社区教育专项经费的投入,提高人均拨付标准,对街道、部门的社区教育经费也要纳入预算,做到专款专用。
5.完善社区教育督评体系。
继续加强任务考核,把开展社区教育的内容分解到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并将各成员单位的落实情况纳入年终考核。加强对区社区教育三级网络的管理与督查。加大激励力度,对获得全国、省、市等社区教育荣誉的街道、社区和积极主动参与社区教育事业的企事业单位、教育机构和团体,政府要给予适当的荣誉和奖励。